你没有听说过他,那可是终身遗憾!

在中国当代文坛有一个令无数人为之痴迷的人物。

莫言说他是个“想得明白也活得明白的人”。

陈丹青说他是“天下第一聊天高手”。

王朔说他是北京这地方这几十年养成的人精。

止庵说他算是第一个让自己感到中文之美的作家。

唐诺称他为我们这个世代的“稀有财”。

梁文道说,你没有听说过他,那可是终身遗憾!

他就是阿城。80年代横空出世震惊文坛,在名声极显之时选择避世隐居,却又不经意间活出一段段传奇的阿城。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的清明节生于北京,为纪念“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革命战略,父母为他取名“阿城”。不过阿城走得却是由城市到农村再到城市的线路。

57年的时候,他的父亲被定为“右派”。与同辈们“格格不入”的他,一边翻着家中的藏书,一边混迹于琉璃厂看看古书古画、谈谈文物鉴定,学了不少主流文化没有的东西,倒也不觉苦寂。

中学还没来得及读完,他又赶上了上山下乡的热潮,于是成了“知青”的一员。开始是到山西插队,期间迷上了画画;为了到草原写生,又到内蒙古插队;最后又到了云南落户,还在这里和画家范曾成了莫逆之交。

颠簸周折的十多年,在他这反倒活出一份从容。

▲七十年代初,阿城(右)与朋友黄其煦在云南长途汽车站

“农闲的时候,知青开始串,到哪村去,找谁谁谁,坑上闲聊。没有书,写点东西,赶集的时候交换着看,也就是日记,每天看到什么想了些什么,甚至一些私人信件也在传。我就写点故事,后来被人尊称为小说。”(阿城语)

1984年,回到北京五年的他,发表了处女作《棋王》。随后《树王》、《孩子王》接连问世。“三王”的出现,在当时的小说界可以说是破空之势,一时间凡是读书的青年人,口里念的都是阿城的名字。

阿城也自此作为一个小说家被广为称颂和铭记。尤其是《棋王》,曾获得“20世纪最好的华文100部小说”等一系列荣誉。

莫言那时还在读书,眼里没几个看得起的,但是阿城把他彻底征服:

“那时他在我的心目中毫无疑问是个巨大的偶像,想象中他应该穿着长袍马褂,手里提着一柄麈尾,披散着头发,用朱砂点了唇和额,一身的仙风道骨,微微透出几分妖气。”

止庵说他算是“第一个让我感到中文之美的作家”。

豆瓣、知乎上,甚至有人专门提问,语言上能和阿城媲美的都有谁?答案是沈从文、汪曾祺、木心这一掛。

然而阿城自己,其实并不把自己当一个作家看待。他的人生信条本不是写作,而是活着。

于是在盛名之时,他挥一挥衣袖到美国呆了十几年。从零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尝试更多的可能。

织布、种植、木匠、摄影,他都达到了职业水准,可以养活自己的地步。平时也研究青铜纹理、东北萨满、大麻与巫术、庞德和艾略特。

做编剧时,《芙蓉镇》(出国前)、《小城之春》、《吴清源》、《聂隐娘》……精品迭出。

电影美工他做过,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的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他也当过!

▲阿城担当“美术指导”的《海上花》剧照

更不可思议的是,他还能组装老爷车。王朔曾说过,“我亲眼所见,红色敞蓬,阿城坐在里面端着一烟斗,跟大仙似的。这是一般人能干的事吗?”

总之,他把自己修成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杂家,他的视野在整个大文化上。和他接触的人口口称赞的莫不是:听阿城聊天,那真是一种天大的享受。

说年轻气盛:

年轻自然气盛,元气足。元气足,不免就狂。年轻的时候狂起来还算好看,二十五岁以后再狂,没人理了。孔子晚年有狂的时候,但他处的时代年轻。

说女人:

世俗间颓丧的多是男子,女子少有颓丧。 女子在世俗中特别韧,为什么?因为女子有母性。因为要养育,母性极其韧,韧到有侠气,这种侠气亦是妩媚,世俗间第一等的妩媚。我亦是偶有颓丧,就到热闹处去张望女子。

说恋爱:

文化是积累的,所以是复杂的,爱情是被文化异化的,也因此是复杂的。相较之下,初恋,因为前额叶区里压抑软件还不够,于是阳光灿烂;暗恋,是将本能欲望藏在压抑软件后面,也还可以保持纯度。追星族是初恋暗恋混在一起,迷狂得不得了,青春就是这样,像小兽一样疯疯癫癫的,祝他们和她们的青春快乐。

说理想、技艺:

没有理想不是罪过,因为真实的人生太具体琐碎,一地鸡毛里,谁能一世守着技艺里那个全心全意的灵魂。但只因如此,宁可犯痴犯呆也坚持不易的,才是真正的王者。

说绘画:

中国有一样东西发育得太早了,就是审丑。审丑在西方差不多到了现代主义时期才开始出现,中国在庄子的时代就开始了。庄子不断写丑陋的东西,怎么有价值,怎么高贵等等。文人喜欢在家里放块怪石,外国人觉得这什么呀丑死了,中国人就觉得里面有很多讲头。

——阿城、孙良谈绘画与材料

说匠人:

有意思的是,不少雅士去关怀俗世匠人,说你这是艺术呀,弄得匠人们手艺大乱。 野麦子没人管,长得风风火火,养成家麦子,问题来了,锄草,施肥,灭虫,防灾,还常常颗粒无收。对野麦子说你是伟大的家麦子,又无能力当家麦子来养它,却只在客厅里摆一束野麦子示雅,个人玩儿玩儿还不打紧,“兼济天下”,恐怕也有“时日何丧”的问题。

我希望的态度是只观察或欣赏,不影响。

——《闲话闲说》

说读书:

先不要判断好书坏书,先什么都看,你才会有一个自己的结果,必须要有这样一个过程。中国传统有一种读书方法,叫“素读”,就是看书的时候不带自己的观点看,脑子空白地看,看它说什么,完了再用自己积累的东西跟它有一个思想上的对谈。中国自从旧传统切断之后,就没有素读了。才看一眼、一段,“这写得不对啊”,就开始批判。现在网上那些吵架,一看就知道,他都不知道人家在说什么。

书应该是越看越少。人生有限,你要不提高效率的话,读的书一定少。对角线阅读,譬如这一页,你头里选个词,中间选个词,斜下角再选一个,对这一页的信息就基本有个判断,如果是知道的,那就翻过去了。还有大量的形容词、修饰语,也都翻过去嘛。那些你没读过的信息会自动跳出来,也许这本书读完只有一句话。甘阳就有这个本事,几卷本他能提炼出一句最精的话给你。

我为什么说知识结构和文化构成要越开阔越好?你如果只有那么一小块,看什么都“啊,好新鲜”,那你是抓不着东西的。开阔之后,当下就能判断,这是不是新的。

说文字、写作:

有人说我的文字空灵,我则希望我的文字做到的是饱满、响亮。

好文章不必好句子连着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傻句子笨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之后而来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费力气就好得不得了。人世亦如此,无时无刻不聪明会叫人厌烦。

我以为,创作是去完成在社会里无法达到的事情。我强调的是,文字或艺术人格隐藏了社会人格达不成的事情,而不是一般人以为的,是逃避或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反击。当然,在艺术人格里直接引入社会人格,并不是不可以,但这种类型不是唯一的,也并非只有这样做才是有意义的。我写作的时候比较自觉,我满足的、我要求的是在艺术人格里所完成的,是我社会人格没有满足的部分。

——阿城《我最感兴趣的永远是常识》

左起:王朔、须兰、阿城、陈村

但是,肚里这么有货,这么通透的阿城,就是不愿意多写几本书。网上曾有一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阿城最让我忧伤的事情就是写书太少。”宁财神都吐槽过:阿城的《遍地风流》《风言风语》,我都翻得起毛边了。

所以阿城出手,必属精品。

虽然等待的时间很长,但还好我们总算等来了他老人家松口的一天。

2016年,一套全新的《阿城文集》七卷本,时隔18年,首次大规模出版,由阿老(阿城书迷对他的尊称)亲自亲自编选、修订书稿。

为了和阿城文字风格相符,整套书的设计由王朔的女儿女婿身自操刀。以现代印刷宋体为基础,参考金农的字形结构,制作出了一套看似“不着力气”仿古的印刷字。

之前老人家还特意告诫出版方:“你们非要出这个书,就得抱一个别人爱买不买爱看不看的心态。”但望眼欲穿阿城粉们,在一万册简装版《阿城文集》刚上市时,就将其抢购一空。

为偿阿城粉所愿,这一次,古典书城推出《阿城文集》七卷本精装函套版,并附送独家赠品——限量版阿城先生手稿藏书票套装。

5部旧作(增补大量独家新内容)

+

2部新作(《文化不是味精》《脱腔》)

=

迄今唯一全本

文化与艺术的激情碰撞

花样百出,无所不精,无所不谈

·《棋王·树王·孩子王》

八十年代震动华文阅读圈的三王系列,新收录国内外多种版本的作者自序和画家曹力画的阿城漫画像。

·《遍地风流》

奠定其汉语写作界塔尖地位的经典之作,70篇经典短篇小说,新收录十几篇独家新作。

·《威尼斯日记》

日记体随笔,记录阿城旅居意大利威尼斯时的见闻、随感。“阿城世俗观最系统化的呈现。”——王德威

·《常识与通识》

阿城在《收获》杂志的专栏文章,“讲常识,句句都是断根儿的道理。……这个人对活着比对写文章重视,幸亏如此,给我们留下了活着的空间。”——王朔

·《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的小说读来如行云流水,仿佛不着一力,细看则颇有讲究。修辞遣字,是得实实在在造就出来的。阿城对文字风格的要求,可以见诸《闲话闲说》中的篇章。”——王德威

·《文化不是味精》新书首次出版

散文随笔集,文化、电影、绘画、摄影、音乐、人物等等无所不谈。

·《脱腔》新书首次出版

散文随笔、谈话集,收录阿城任《华夏人文地理》主编期间为其所写文字,读书所得所感,与名家、记者的对谈。

收藏阿城,一定是它

这套《阿城文集》经过了

阿城亲自编选篇目、调整体例、校订

旧书新编,新书内容收集、整理——近两年的编辑过程

杨葵、杜厚勤审校

王朔女儿、女婿为文集做整体设计,创造出这种“不着力气”的专用字体风格

才有了来之不易的函套精装典藏版的真身

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次的函套精装典藏版新增了被买空的版本所没有的收藏品!这些也都是这一版本的独家所有,在其余地方均无法购得。即使对阿城的资深粉丝来说,这些收藏品也是难得一见。

收藏品一:阿城先生手稿藏书票

收藏品二:两张全幅海报

收藏品三:系列小书签

邂逅32年之后不容错过的阿城

拥有独家精装函套版《阿城文集》七卷本

在中国当代文坛有一个令无数人为之痴迷的人物。

莫言说他是个“想得明白也活得明白的人”。

陈丹青说他是“天下第一聊天高手”。

王朔说他是北京这地方这几十年养成的人精。

止庵说他算是第一个让自己感到中文之美的作家。

唐诺称他为我们这个世代的“稀有财”。

梁文道说,你没有听说过他,那可是终身遗憾!

他就是阿城。80年代横空出世震惊文坛,在名声极显之时选择避世隐居,却又不经意间活出一段段传奇的阿城。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的清明节生于北京,为纪念“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革命战略,父母为他取名“阿城”。不过阿城走得却是由城市到农村再到城市的线路。

57年的时候,他的父亲被定为“右派”。与同辈们“格格不入”的他,一边翻着家中的藏书,一边混迹于琉璃厂看看古书古画、谈谈文物鉴定,学了不少主流文化没有的东西,倒也不觉苦寂。

中学还没来得及读完,他又赶上了上山下乡的热潮,于是成了“知青”的一员。开始是到山西插队,期间迷上了画画;为了到草原写生,又到内蒙古插队;最后又到了云南落户,还在这里和画家范曾成了莫逆之交。

颠簸周折的十多年,在他这反倒活出一份从容。

▲七十年代初,阿城(右)与朋友黄其煦在云南长途汽车站

“农闲的时候,知青开始串,到哪村去,找谁谁谁,坑上闲聊。没有书,写点东西,赶集的时候交换着看,也就是日记,每天看到什么想了些什么,甚至一些私人信件也在传。我就写点故事,后来被人尊称为小说。”(阿城语)

1984年,回到北京五年的他,发表了处女作《棋王》。随后《树王》、《孩子王》接连问世。“三王”的出现,在当时的小说界可以说是破空之势,一时间凡是读书的青年人,口里念的都是阿城的名字。

阿城也自此作为一个小说家被广为称颂和铭记。尤其是《棋王》,曾获得“20世纪最好的华文100部小说”等一系列荣誉。

莫言那时还在读书,眼里没几个看得起的,但是阿城把他彻底征服:

“那时他在我的心目中毫无疑问是个巨大的偶像,想象中他应该穿着长袍马褂,手里提着一柄麈尾,披散着头发,用朱砂点了唇和额,一身的仙风道骨,微微透出几分妖气。”

止庵说他算是“第一个让我感到中文之美的作家”。

豆瓣、知乎上,甚至有人专门提问,语言上能和阿城媲美的都有谁?答案是沈从文、汪曾祺、木心这一掛。

然而阿城自己,其实并不把自己当一个作家看待。他的人生信条本不是写作,而是活着。

于是在盛名之时,他挥一挥衣袖到美国呆了十几年。从零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尝试更多的可能。

织布、种植、木匠、摄影,他都达到了职业水准,可以养活自己的地步。平时也研究青铜纹理、东北萨满、大麻与巫术、庞德和艾略特。

做编剧时,《芙蓉镇》(出国前)、《小城之春》、《吴清源》、《聂隐娘》……精品迭出。

电影美工他做过,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的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他也当过!

▲阿城担当“美术指导”的《海上花》剧照

更不可思议的是,他还能组装老爷车。王朔曾说过,“我亲眼所见,红色敞蓬,阿城坐在里面端着一烟斗,跟大仙似的。这是一般人能干的事吗?”

总之,他把自己修成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杂家,他的视野在整个大文化上。和他接触的人口口称赞的莫不是:听阿城聊天,那真是一种天大的享受。

说年轻气盛:

年轻自然气盛,元气足。元气足,不免就狂。年轻的时候狂起来还算好看,二十五岁以后再狂,没人理了。孔子晚年有狂的时候,但他处的时代年轻。

说女人:

世俗间颓丧的多是男子,女子少有颓丧。 女子在世俗中特别韧,为什么?因为女子有母性。因为要养育,母性极其韧,韧到有侠气,这种侠气亦是妩媚,世俗间第一等的妩媚。我亦是偶有颓丧,就到热闹处去张望女子。

说恋爱:

文化是积累的,所以是复杂的,爱情是被文化异化的,也因此是复杂的。相较之下,初恋,因为前额叶区里压抑软件还不够,于是阳光灿烂;暗恋,是将本能欲望藏在压抑软件后面,也还可以保持纯度。追星族是初恋暗恋混在一起,迷狂得不得了,青春就是这样,像小兽一样疯疯癫癫的,祝他们和她们的青春快乐。

说理想、技艺:

没有理想不是罪过,因为真实的人生太具体琐碎,一地鸡毛里,谁能一世守着技艺里那个全心全意的灵魂。但只因如此,宁可犯痴犯呆也坚持不易的,才是真正的王者。

说绘画:

中国有一样东西发育得太早了,就是审丑。审丑在西方差不多到了现代主义时期才开始出现,中国在庄子的时代就开始了。庄子不断写丑陋的东西,怎么有价值,怎么高贵等等。文人喜欢在家里放块怪石,外国人觉得这什么呀丑死了,中国人就觉得里面有很多讲头。

——阿城、孙良谈绘画与材料

说匠人:

有意思的是,不少雅士去关怀俗世匠人,说你这是艺术呀,弄得匠人们手艺大乱。 野麦子没人管,长得风风火火,养成家麦子,问题来了,锄草,施肥,灭虫,防灾,还常常颗粒无收。对野麦子说你是伟大的家麦子,又无能力当家麦子来养它,却只在客厅里摆一束野麦子示雅,个人玩儿玩儿还不打紧,“兼济天下”,恐怕也有“时日何丧”的问题。

我希望的态度是只观察或欣赏,不影响。

——《闲话闲说》

说读书:

先不要判断好书坏书,先什么都看,你才会有一个自己的结果,必须要有这样一个过程。中国传统有一种读书方法,叫“素读”,就是看书的时候不带自己的观点看,脑子空白地看,看它说什么,完了再用自己积累的东西跟它有一个思想上的对谈。中国自从旧传统切断之后,就没有素读了。才看一眼、一段,“这写得不对啊”,就开始批判。现在网上那些吵架,一看就知道,他都不知道人家在说什么。

书应该是越看越少。人生有限,你要不提高效率的话,读的书一定少。对角线阅读,譬如这一页,你头里选个词,中间选个词,斜下角再选一个,对这一页的信息就基本有个判断,如果是知道的,那就翻过去了。还有大量的形容词、修饰语,也都翻过去嘛。那些你没读过的信息会自动跳出来,也许这本书读完只有一句话。甘阳就有这个本事,几卷本他能提炼出一句最精的话给你。

我为什么说知识结构和文化构成要越开阔越好?你如果只有那么一小块,看什么都“啊,好新鲜”,那你是抓不着东西的。开阔之后,当下就能判断,这是不是新的。

说文字、写作:

有人说我的文字空灵,我则希望我的文字做到的是饱满、响亮。

好文章不必好句子连着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傻句子笨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之后而来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费力气就好得不得了。人世亦如此,无时无刻不聪明会叫人厌烦。

我以为,创作是去完成在社会里无法达到的事情。我强调的是,文字或艺术人格隐藏了社会人格达不成的事情,而不是一般人以为的,是逃避或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反击。当然,在艺术人格里直接引入社会人格,并不是不可以,但这种类型不是唯一的,也并非只有这样做才是有意义的。我写作的时候比较自觉,我满足的、我要求的是在艺术人格里所完成的,是我社会人格没有满足的部分。

——阿城《我最感兴趣的永远是常识》

左起:王朔、须兰、阿城、陈村

但是,肚里这么有货,这么通透的阿城,就是不愿意多写几本书。网上曾有一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阿城最让我忧伤的事情就是写书太少。”宁财神都吐槽过:阿城的《遍地风流》《风言风语》,我都翻得起毛边了。

所以阿城出手,必属精品。

虽然等待的时间很长,但还好我们总算等来了他老人家松口的一天。

2016年,一套全新的《阿城文集》七卷本,时隔18年,首次大规模出版,由阿老(阿城书迷对他的尊称)亲自亲自编选、修订书稿。

为了和阿城文字风格相符,整套书的设计由王朔的女儿女婿身自操刀。以现代印刷宋体为基础,参考金农的字形结构,制作出了一套看似“不着力气”仿古的印刷字。

之前老人家还特意告诫出版方:“你们非要出这个书,就得抱一个别人爱买不买爱看不看的心态。”但望眼欲穿阿城粉们,在一万册简装版《阿城文集》刚上市时,就将其抢购一空。

为偿阿城粉所愿,这一次,古典书城推出《阿城文集》七卷本精装函套版,并附送独家赠品——限量版阿城先生手稿藏书票套装。

5部旧作(增补大量独家新内容)

+

2部新作(《文化不是味精》《脱腔》)

=

迄今唯一全本

文化与艺术的激情碰撞

花样百出,无所不精,无所不谈

·《棋王·树王·孩子王》

八十年代震动华文阅读圈的三王系列,新收录国内外多种版本的作者自序和画家曹力画的阿城漫画像。

·《遍地风流》

奠定其汉语写作界塔尖地位的经典之作,70篇经典短篇小说,新收录十几篇独家新作。

·《威尼斯日记》

日记体随笔,记录阿城旅居意大利威尼斯时的见闻、随感。“阿城世俗观最系统化的呈现。”——王德威

·《常识与通识》

阿城在《收获》杂志的专栏文章,“讲常识,句句都是断根儿的道理。……这个人对活着比对写文章重视,幸亏如此,给我们留下了活着的空间。”——王朔

·《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的小说读来如行云流水,仿佛不着一力,细看则颇有讲究。修辞遣字,是得实实在在造就出来的。阿城对文字风格的要求,可以见诸《闲话闲说》中的篇章。”——王德威

·《文化不是味精》新书首次出版

散文随笔集,文化、电影、绘画、摄影、音乐、人物等等无所不谈。

·《脱腔》新书首次出版

散文随笔、谈话集,收录阿城任《华夏人文地理》主编期间为其所写文字,读书所得所感,与名家、记者的对谈。

收藏阿城,一定是它

这套《阿城文集》经过了

阿城亲自编选篇目、调整体例、校订

旧书新编,新书内容收集、整理——近两年的编辑过程

杨葵、杜厚勤审校

王朔女儿、女婿为文集做整体设计,创造出这种“不着力气”的专用字体风格

才有了来之不易的函套精装典藏版的真身

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次的函套精装典藏版新增了被买空的版本所没有的收藏品!这些也都是这一版本的独家所有,在其余地方均无法购得。即使对阿城的资深粉丝来说,这些收藏品也是难得一见。

收藏品一:阿城先生手稿藏书票

收藏品二:两张全幅海报

收藏品三:系列小书签

邂逅32年之后不容错过的阿城

拥有独家精装函套版《阿城文集》七卷本


相关内容

  • 那逝去的流年
  • 馨雅,那逝去的流年 世界这么乱,生活很忙,大家也很乱,有时候唯有文字,音乐,咖啡....... 能让我们的心灵找到一块净土,让我们真的可以放下来. 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的路: 曾经以为不变的东西,如今只是习惯的接受: 水面没有涟漪,可它已经波动过:你似乎没有走动过,可又明明 ...

  • 厦门一中七上月考(5)试卷
  • 厦门一中07级七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 班级 学号 姓名 平时成绩 卷面成绩 (本是卷面总分为90分,其余10分为平时作业及小测综合分)总分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35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2分) 脸颊( ) 嫌恶( ) 攥( )着 树杈( ) .... 宽shù( ) ...

  • 沈从文小说集读后感
  • <沈从文小说选集>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

  • 长相思读后感
  • 长相思,我是先接触长相思的,甚至是读过两遍之后才知道曾许诺的,于我而言,曾许诺就是对小夭苦苦寻找又害怕知道的其实还不错的一个大写的真相. 关于人物,关于角色. 长相思的故事安排上,叶十七(青丘公子涂山璟)是第一个出来的男主,他非人的惨景令人窒息.小夭对他的照顾和后来他默默的与小夭相伴,是一份有恩情在 ...

  • 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胡明扬
  • 2007年第3期笔 谈 ・5・ 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解决了,语文教育 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方面的具体目标明确了,不等于就解决了语文教育的质量问题.这里还需解决好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将另文讨论.学.修辞学的理论知识,例如什么是双唇音.塞擦音,什么是同义词.反义词,什么是偏正短语.递进复句,什 ...

  • 如果你也听说,会不会想起我.
  • 1[我们爱一个人,不傻不成气候]我可以遇见世界的全部,却再也不会遇见你.2 [我们曾相爱,想到就心酸]我自认为对你的爱,静静的,不动声色.却浓烈得谁都无法比以3[至少感激当日你陪我开甜蜜的玩笑]我一直以为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你是我的故事.可是却不知道,我不是你的故事.4 [我在这里,但是你却 ...

  • 120句美丽而哀伤的句子
  • 120句美丽而哀伤的句子 评论:(0) 1.如果他总为别人撑伞,你何苦非为他等在雨中--梁静茹<分手快乐> 2.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梁静茹<可惜不是你> 3.那一段我们曾心贴着心,我想我更有权利关心你,可是你已走进别人风景--梁静茹<可惜不是你> 4.如果当 ...

  • 魏文侯请段干木
  • 魏 文侯 请 段 干 木 文/ 郝金红 图/ 本 刊资料 在 我 之 下 !" 门, 一点动静也没有 . 魏文侯 一 听 , 先是 遗憾 , 后 是激 动, 忙急切地 问道 : " 先生给我推荐哪 位高人呀?" 子夏 不 慌不 忙地 吐 出三 个 字 : 公元前 4 4 ...

  • 零的突破读后感
  • 零的突破读后感(一) 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男子50米手枪的战场上,许海峰的沉着冷静,加上日以继夜的不懈努力,为中国获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这是激励我国运动员取得佳绩的向上的动力,是我国走向富强的标志.如果没有他,我国的体育可能依然没有任何突破. 许海峰本是一个普通的化肥经营商,这工作苦,加上他省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