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毕业设计2文献综述

长江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题 目 名 称荆州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分析 题 目 类 别 毕业论文 院 (系) 政法学院 专 业 班 级 思政*****班 学 生 姓 名指 导 教 师 ****教授 完 成 日 期 2009.04.01至2009.04.15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分析文献综述

学 生: * * **大学政法学院政治系思政专业 *****班

指导教师: *** **大学政法学院政治系思政专业 教 授

前言:宗教信仰问题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本国国民的宗教信仰。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他们的宗教信仰问题倍受关注,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高等院校和谐校园的构建以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很好地掌握在当今这个多变的时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及他们的心理历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此外,通过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引导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建立,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宗教究竟是什么

“世界上有多少宗教,就会有多少宗教的定义”。 [1] “宗教是什么”既是宗教存在的基本常识性的问题,也是正确理解宗教存在的重要问题。纵观东西方学术界的研究,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为中心

宗教人类学派注重通过研究古代人类的历史发展和对各种生活方式的比较研究来探讨宗教,结果把宗教理解为对各种神圣物的信仰和崇拜。如泰勒就将宗教界定为“对属灵的存在物(或神灵)的信仰”。 [2]施密特认为:“宗教是人对系属于一个或多个超世而具有人格之力的知或觉;根据这种知识或感觉,人与此力有一种交际。从客观来说,宗教即是表现这主观宗教之一切动作的综合,如祈祷、祭献、圣事、礼仪、修行、伦理的规条等。”[3]

(二) 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个人)为中心

宗教心理学派则侧重于通过分析心理现象来提示宗教的起源及其本质,与之相应,主张从信仰者的主观感受、宗教体验、宗教情感为中心为定义宗教。如缪勒认为[1]

[2] 麦克思·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M ].金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第21页 孙尚杨.宗教社会学[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30页

[3] 施密特. 比较宗教学[ M ].肖诗毅,陈祥春译,辅仁书局,1948,第2页

“宗教是一种内心的本能,即气质,它独立地,不借助感觉和理性,能使人们领悟在名称和各种伪装下的无限”[1]。威廉.詹姆斯则认为“宗教是各个人在他孤独的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2]。德国神学家鲁道夫·奥托认为宗教是“对神既敬畏又向往的感情交织” [3]。这种宗教观迎合了西方20世纪个人主义高度发展时期的心理,引起了很大反响。

(三) 以宗教信仰的环境(社会)为中心

宗教社会学派则更强调宗教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功能,主张以社会为中心来规定宗教。弗雷泽认为“宗教是对被认为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或抚慰”。 [4]法国的杜尔凯姆认为宗教是一种与神圣相联系的信仰和行为的统一体,但宗教的基础是社会的需要,故被宗教尊奉为神圣的事物,本质上无非是社会本身。[5]

(四)揭示宗教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角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6]这是说宗教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意识,是一种把人的本质力量异化的颠倒的世界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7]这里,恩格斯说明了宗教作为意识形式的本质特征,揭示了宗教幻想的内容和对象,说明了宗教观念所采取的“超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及人间力量“超人间”的原因,揭示了宗教观念的世俗基础和客观根源,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基本精神,从而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宗教。

(五)从宗教的词源来探讨

“宗教”一词属外来词,有两个来源。一是出自印度佛教,在佛教中,以佛陀所说为教,以诸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合称则为宗教,意指佛教的教理;另一是译自西文“religion”,出自于拉于文“relegere”(演习,痛苦地执行)或“religare”[1]

[2] 麦克思·谬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M ].金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第15页 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之种种[ M ].唐钺译,商务印务馆,1947,第30页

[3]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52页

[4] 费雷泽.金枝[ M ].徐育新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第77页

[5] 杜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M ].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54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54页

(联系在一起),这都涉及到人与神的关系,原意为人对神圣的敬仰和尊崇,以及人与神之间的结合与重归于好。在历史的演进中,宗教渐渐地具有了现代的意义。[7] Religion,翻译成中文,宗教一词与原意已经不尽相同。但从词源上考察,还是与迷信大相径庭的。宗乃宗奉,尊奉祖宗之意。教则是教化的意思。应当说,汉语宗教原有宗奉、宗守祖宗教化的意思。所谓“祖有功,宗有德”。佛教讲,教是佛祖所说,宗是佛弟子所说。当然,宗,在汉语中也有祭祀之意。或许正因为如此,才以此字翻译之。

麻天祥认为,追溯宗教词源上的意义,在心理上和历史上都有其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指出某种观念形成的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在不同环境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同现在意义的关系。可见,宗教原意在于强调对对象世界的审慎思虑。

他认为宗教的产生是由于人类自身对生命的思考进至无限的追求,因而形成的一种超越的意识。宗教与生命、无限、超越是紧相联属的。宗教是借助心力,即认知能力的扩张,超越有限,领悟无限,乃至把握无限,从而实现人生终极价值的合理性过程,它是同无限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在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调研上,很多学者都深入大学生群体,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多种方式来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学术界认为大学生宗教信仰有以下几种现状和特征:

从信仰人数上看,宋海燕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信教的人数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已不容小视。许多大学生表示对宗教怀有一定的兴趣,有不少大学生表示赞成宗教,其中女生在一定程度上多于男生。”[3];谈宗凡曾在2005年与2006年分别进行调查,从相距一年多的调查数据来看,两年中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06年比2005年上升了3.7% [4] 。

从信仰选择上看,佛教、基督教在大学生中影响较大。这一结论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如许琼妍等人的调查显示,在信教的大学生中,信仰佛教的达到60.9%,信仰基督教的占到26.1%,信仰伊斯兰教的为8.7%,而信仰道教的为4.3% [5]。赵宗宝、[1]

[2] 阮天辉.当代大学生信教现象研究[ 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第5页 麻天祥.宗教与宗教学新论[ J ].云梦学刊,2003,(24),第2页

[3] 宋海燕.我国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论述[ J ].社会心理科学,2007,(Z1)

[4] 谈凡宗.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分析[ J ].新西部(下半月),2007,(4)

[5] 许琼妍,刘超,张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与特点调查研究报告[ J ].时代金融,2007(5)

李小梅、王召云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状况分别是:佛教占信教人数的

46.84%;基督教占17.30%;天主教占16.46%;伊斯兰教占10.76%;其他占8.64%[1] 。

从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上看,部分大学生较认同宗教的社会作用,对宗教持宽容态度。张莹莹、钱亚芳的调查显示,认为“信仰宗教是利大于弊”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8%;认为“信仰宗教是无弊无利”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5%;而认为“信仰宗教弊大于利”的仅占调查总人数的13.5%。认为“宗教能满足信徒的精神需求”的占调查总人数的79% [2] 。

从大学生被传教的情况上看,当前的大学生群体正在成为一个潜在的被传播对象。杨晓慧的调查显示,2.4%的学生“经常收到”宗教宣传品,23.9%的学生“偶然收到”,两项合计达26.3%。大学生中听宗教宣传的人数和次数逐步增加,8.4%的学生“经常听到”有人向他们宣传宗教,43.1%的“偶然听到”[3]。而许琼妍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出大学生群体是宗教传播的对象之一:3.3%的人“遇到过两次以上”向自己传教的情况;17.9%的人是“遇到过一两次”[4]。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原因

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形成原因,学术界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

(一)家庭原因

研究者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信教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其中有一部分同学从小就开始信教。有些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大学生因此从小就受其熏陶、感染,自然而然地信了教。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更多的是因为其家庭背景有关。在调查中发现,父母亲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其信仰该宗教的可能更大。

(二)社会原因

有的学者对大学生信教的社会原因做了较深刻的剖析,如戴嘉宝在调查中发现“有19.4%的大学生信教是深受社会的多方面影响,如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特别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使部分学生动摇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转而从 [1]

[2] 赵宗宝、李小梅、王召云.大学生宗教观现状分析及良性变化对策[ 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1) 张莹莹,钱亚芳.当代大学生宗教影响及高校德育[ J ].西北医学教育,2004(2)

[3] 杨晓慧.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德育对策分析[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2)

[4] 许琼妍,刘超,张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与特点调查研究报告[ J ].时代金融,2007(5)

李小梅、王召云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状况分别是:佛教占信教人数的

46.84%;基督教占17.30%;天主教占16.46%;伊斯兰教占10.76%;其他占8.64%[1] 。

从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上看,部分大学生较认同宗教的社会作用,对宗教持宽容态度。张莹莹、钱亚芳的调查显示,认为“信仰宗教是利大于弊”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8%;认为“信仰宗教是无弊无利”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5%;而认为“信仰宗教弊大于利”的仅占调查总人数的13.5%。认为“宗教能满足信徒的精神需求”的占调查总人数的79% [2] 。

从大学生被传教的情况上看,当前的大学生群体正在成为一个潜在的被传播对象。杨晓慧的调查显示,2.4%的学生“经常收到”宗教宣传品,23.9%的学生“偶然收到”,两项合计达26.3%。大学生中听宗教宣传的人数和次数逐步增加,8.4%的学生“经常听到”有人向他们宣传宗教,43.1%的“偶然听到”[3]。而许琼妍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出大学生群体是宗教传播的对象之一:3.3%的人“遇到过两次以上”向自己传教的情况;17.9%的人是“遇到过一两次”[4]。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原因

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形成原因,学术界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

(一)家庭原因

研究者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信教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其中有一部分同学从小就开始信教。有些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大学生因此从小就受其熏陶、感染,自然而然地信了教。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更多的是因为其家庭背景有关。在调查中发现,父母亲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其信仰该宗教的可能更大。

(二)社会原因

有的学者对大学生信教的社会原因做了较深刻的剖析,如戴嘉宝在调查中发现“有19.4%的大学生信教是深受社会的多方面影响,如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特别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使部分学生动摇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转而从 [1]

[2] 赵宗宝、李小梅、王召云.大学生宗教观现状分析及良性变化对策[ 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1) 张莹莹,钱亚芳.当代大学生宗教影响及高校德育[ J ].西北医学教育,2004(2)

[3] 杨晓慧.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德育对策分析[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2)

[4] 许琼妍,刘超,张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与特点调查研究报告[ J ].时代金融,2007(5)

其他方面如宗教来寻求精神寄托;又如社会转型中产生的思想困惑和不适应性也使大学生向宗教靠拢等等” [1]

(三)学校原因

研究者认为,高校教育的缺失也是影响大学生信教的一个主要因素。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教师、同学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有一些学生信教是受老师、同学影响。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教学方法单一、重灌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亲和力、感染力,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作用。

(四)自身心理因素

有的学者从大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认为“大学生对社会思潮很敏锐,好奇心重,热门思潮在其人群中流传较大,而宗教作为一种热门思潮就不可能不在大学生中流行。”[2] ;有学者则认为“大学生信教是为了追求人生的终极关怀”“大学生在现实中遇挫时若得不到及时的关心和安慰,久而久之就会转向宗教求得心灵的慰藉。”[3];有学者则认为应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找原因,认为“部分学生放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造成的冲击,超过了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且,有些学生对前途有畏惧感,企图走进宗教寻求精神安全。”[4]很多大学生认为,教堂、寺院是人际联络思想感情的好场所。“佛”、“主”是人们倾诉隐私的最佳对象;信教能弥补、治愈心灵的创伤,能使寂寞无聊的心找到寄托之所,能起鼓舞作用,给人以力量、信心。[5]

(五)宗教独特魅力的吸引

研究者认为,宗教独特魅力的吸引也是大学生信教的主要因素。宗教在历史防守战长河中,为发展自身,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和艺术,这在某种程度上让大学生感到神秘并向往。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三大宗教几乎都包括了这么一些道德诫律、规范:不偷盗、不奸淫、不凶杀、不贪财、不抢劫、[1] 戴嘉宝.新时期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调查分析[ 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4)

[2] 李培民.大学生的宗教问题[ J ].民族,1996,(7)

[3] 李志英.关于大学生信教的调查与思考[ J ].理论前沿,2004,(8)

[4] 戴嘉宝.新时期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调查分析[ 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4)

[5] 陈安金.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 J ].浙江海洋社会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3)

不诬陷、不妄语、平等爱人、惩恶扬善。这些诫律在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积极意义。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并不矛盾,它的约束力量甚至超过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尤需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1]

四、宗教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一)积极作用

很多学者认为,宗教对大学生的成长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我们不能否认宗教在一定范围内所产生的积极效用。研习宗教的教规教义,不难发现,宗教中的伦理道德通常是劝人抑恶扬善,许多内容与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是相符的。宗教的一些有益的理念和教义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的升华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据研究者调查,宗教对信徒还具有心理调适和心灵慰藉的功能。宗教能够给信徒带来“虚幻的幸福”,给其安慰和力量,消解他们现实中因遭受挫折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起到平衡心理,慰藉心灵的作用。当前大学生们经常要面对学习、生活乃至社会上各种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诸如各种考试考证压力、恋爱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等。一些大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和压力时,就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孤独感、失落感和焦虑感等,有些大学生就会转向宗教求助。通过信仰宗教缓解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无奈和恐惧,稳定自己的不良情绪,从而达到内心平衡、安宁和和谐的效果。

(二)消极作用

同时,研究者表明,宗教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宗教信仰会滋长大学生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及消极宿命观。在世界观上,宗教是一种以神灵论为特征的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世界观上的有神论必然导致人生观上的宿命论。宗教宣扬的“宿命论”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倡导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是直接对立的。大学生们如果不能认清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正确看待人生命运的差异和变化,特别是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时不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时,就可能容易受到宗教宿命论的消极影响。 [1] 陈安金.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 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3)

此外,宗教信仰还会滋长大学生反经验和反理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宗教神学宣扬,人类的经验和理性只能认识有限的事物,对于超越神灵的认识则只有依靠超经验、超理性的启示或神秘主义的直觉。而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是相对立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认为,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推理,并通过实践去检验,反对任何人为的虚构。青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些神秘的目前科学还未能解释的神秘现象时,如果不能坚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就可能容易受到宗教的反经验和反理性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

五、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宗教信仰

关于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很多学者认为,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就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傅志刚提出要“充分利用有效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下功夫练好内功的基础上,更要积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孙琼如提出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一要注意做到深入细致,二要注意与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第二,据调查发现,很多信教大学生非常盲目,对宗教的认识很浅,只是出于一时的好奇才加入了宗教。因此,很多研究者提出,高校必须加强宗教观教育,开设宗教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宗教,科学信教。同时,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知识,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三,针对大学生自身脆弱的心理素质,很多研究者都提出高校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和沟通,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针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等遇到的困难,团结同学,尽力加以帮助和引导,增强大学生的集体归宿感和心灵归属感,努力塑造科学、文明、友爱、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2]

总结: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尚欠深度与力度,亦未见到一部专门研究的学术专著。据此,我们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期待学术界同仁[1]

[2] 傅志刚.浙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孙琼如.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 J ].中国青年研究.2008(11)

进一步探索:

第一,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不仅可对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状况、原因、利弊和对策的调查分析,而且还可以延伸一个深度,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审视高校教育。后者是远远不够的,有待于更加深入的挖掘。

第二,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角度也需进一步开发,不仅仅要从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对其进行研究,还要注意从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多门学科进行单方面或综合性的考察、研究。

第三,在研究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问题上,不仅可以从高校教育的角度来创设良好氛围的校园文化,而且还可以从整个社会的高度来协助高校教育,加强社会大环境的管理和整治,营造良好的科学的社会环境。

第四,进一步加强地区间的比较研究和全国性的总结分析。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还都是初步的探索,在比较的深度和广度上还远远不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 很多学者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个或某几个地区,很少将几个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加以比较,更加很少从全国的整体性角度来比较研究并加以总结分析。在这一方面,有待于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麦克思·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M ].金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 孙尚杨.宗教社会学[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施密特. 比较宗教学[ M ].肖诗毅,陈祥春译,辅仁书局,1948

[4] 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之种种[ M ]. 唐钺译,商务印务馆,1947

[5]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6] 费雷泽.金枝[ M ].徐育新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7] 杜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M ].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9] 阮天辉.当代大学生信教现象研究[ 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

[10] 麻天祥.宗教与宗教学新论[ J ].云梦学刊,2003,(24)

[11] 宋海燕.我国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论述[J]. 社会心理科学, 2007,(Z1)

长江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题 目 名 称荆州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分析 题 目 类 别 毕业论文 院 (系) 政法学院 专 业 班 级 思政*****班 学 生 姓 名指 导 教 师 ****教授 完 成 日 期 2009.04.01至2009.04.15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分析文献综述

学 生: * * **大学政法学院政治系思政专业 *****班

指导教师: *** **大学政法学院政治系思政专业 教 授

前言:宗教信仰问题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本国国民的宗教信仰。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他们的宗教信仰问题倍受关注,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高等院校和谐校园的构建以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很好地掌握在当今这个多变的时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及他们的心理历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此外,通过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引导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建立,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宗教究竟是什么

“世界上有多少宗教,就会有多少宗教的定义”。 [1] “宗教是什么”既是宗教存在的基本常识性的问题,也是正确理解宗教存在的重要问题。纵观东西方学术界的研究,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为中心

宗教人类学派注重通过研究古代人类的历史发展和对各种生活方式的比较研究来探讨宗教,结果把宗教理解为对各种神圣物的信仰和崇拜。如泰勒就将宗教界定为“对属灵的存在物(或神灵)的信仰”。 [2]施密特认为:“宗教是人对系属于一个或多个超世而具有人格之力的知或觉;根据这种知识或感觉,人与此力有一种交际。从客观来说,宗教即是表现这主观宗教之一切动作的综合,如祈祷、祭献、圣事、礼仪、修行、伦理的规条等。”[3]

(二) 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个人)为中心

宗教心理学派则侧重于通过分析心理现象来提示宗教的起源及其本质,与之相应,主张从信仰者的主观感受、宗教体验、宗教情感为中心为定义宗教。如缪勒认为[1]

[2] 麦克思·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M ].金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第21页 孙尚杨.宗教社会学[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30页

[3] 施密特. 比较宗教学[ M ].肖诗毅,陈祥春译,辅仁书局,1948,第2页

“宗教是一种内心的本能,即气质,它独立地,不借助感觉和理性,能使人们领悟在名称和各种伪装下的无限”[1]。威廉.詹姆斯则认为“宗教是各个人在他孤独的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2]。德国神学家鲁道夫·奥托认为宗教是“对神既敬畏又向往的感情交织” [3]。这种宗教观迎合了西方20世纪个人主义高度发展时期的心理,引起了很大反响。

(三) 以宗教信仰的环境(社会)为中心

宗教社会学派则更强调宗教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功能,主张以社会为中心来规定宗教。弗雷泽认为“宗教是对被认为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或抚慰”。 [4]法国的杜尔凯姆认为宗教是一种与神圣相联系的信仰和行为的统一体,但宗教的基础是社会的需要,故被宗教尊奉为神圣的事物,本质上无非是社会本身。[5]

(四)揭示宗教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角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6]这是说宗教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意识,是一种把人的本质力量异化的颠倒的世界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7]这里,恩格斯说明了宗教作为意识形式的本质特征,揭示了宗教幻想的内容和对象,说明了宗教观念所采取的“超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及人间力量“超人间”的原因,揭示了宗教观念的世俗基础和客观根源,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基本精神,从而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宗教。

(五)从宗教的词源来探讨

“宗教”一词属外来词,有两个来源。一是出自印度佛教,在佛教中,以佛陀所说为教,以诸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合称则为宗教,意指佛教的教理;另一是译自西文“religion”,出自于拉于文“relegere”(演习,痛苦地执行)或“religare”[1]

[2] 麦克思·谬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M ].金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第15页 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之种种[ M ].唐钺译,商务印务馆,1947,第30页

[3]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52页

[4] 费雷泽.金枝[ M ].徐育新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第77页

[5] 杜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M ].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54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54页

(联系在一起),这都涉及到人与神的关系,原意为人对神圣的敬仰和尊崇,以及人与神之间的结合与重归于好。在历史的演进中,宗教渐渐地具有了现代的意义。[7] Religion,翻译成中文,宗教一词与原意已经不尽相同。但从词源上考察,还是与迷信大相径庭的。宗乃宗奉,尊奉祖宗之意。教则是教化的意思。应当说,汉语宗教原有宗奉、宗守祖宗教化的意思。所谓“祖有功,宗有德”。佛教讲,教是佛祖所说,宗是佛弟子所说。当然,宗,在汉语中也有祭祀之意。或许正因为如此,才以此字翻译之。

麻天祥认为,追溯宗教词源上的意义,在心理上和历史上都有其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指出某种观念形成的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在不同环境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同现在意义的关系。可见,宗教原意在于强调对对象世界的审慎思虑。

他认为宗教的产生是由于人类自身对生命的思考进至无限的追求,因而形成的一种超越的意识。宗教与生命、无限、超越是紧相联属的。宗教是借助心力,即认知能力的扩张,超越有限,领悟无限,乃至把握无限,从而实现人生终极价值的合理性过程,它是同无限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在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调研上,很多学者都深入大学生群体,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多种方式来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学术界认为大学生宗教信仰有以下几种现状和特征:

从信仰人数上看,宋海燕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信教的人数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已不容小视。许多大学生表示对宗教怀有一定的兴趣,有不少大学生表示赞成宗教,其中女生在一定程度上多于男生。”[3];谈宗凡曾在2005年与2006年分别进行调查,从相距一年多的调查数据来看,两年中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06年比2005年上升了3.7% [4] 。

从信仰选择上看,佛教、基督教在大学生中影响较大。这一结论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如许琼妍等人的调查显示,在信教的大学生中,信仰佛教的达到60.9%,信仰基督教的占到26.1%,信仰伊斯兰教的为8.7%,而信仰道教的为4.3% [5]。赵宗宝、[1]

[2] 阮天辉.当代大学生信教现象研究[ 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第5页 麻天祥.宗教与宗教学新论[ J ].云梦学刊,2003,(24),第2页

[3] 宋海燕.我国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论述[ J ].社会心理科学,2007,(Z1)

[4] 谈凡宗.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分析[ J ].新西部(下半月),2007,(4)

[5] 许琼妍,刘超,张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与特点调查研究报告[ J ].时代金融,2007(5)

李小梅、王召云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状况分别是:佛教占信教人数的

46.84%;基督教占17.30%;天主教占16.46%;伊斯兰教占10.76%;其他占8.64%[1] 。

从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上看,部分大学生较认同宗教的社会作用,对宗教持宽容态度。张莹莹、钱亚芳的调查显示,认为“信仰宗教是利大于弊”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8%;认为“信仰宗教是无弊无利”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5%;而认为“信仰宗教弊大于利”的仅占调查总人数的13.5%。认为“宗教能满足信徒的精神需求”的占调查总人数的79% [2] 。

从大学生被传教的情况上看,当前的大学生群体正在成为一个潜在的被传播对象。杨晓慧的调查显示,2.4%的学生“经常收到”宗教宣传品,23.9%的学生“偶然收到”,两项合计达26.3%。大学生中听宗教宣传的人数和次数逐步增加,8.4%的学生“经常听到”有人向他们宣传宗教,43.1%的“偶然听到”[3]。而许琼妍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出大学生群体是宗教传播的对象之一:3.3%的人“遇到过两次以上”向自己传教的情况;17.9%的人是“遇到过一两次”[4]。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原因

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形成原因,学术界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

(一)家庭原因

研究者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信教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其中有一部分同学从小就开始信教。有些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大学生因此从小就受其熏陶、感染,自然而然地信了教。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更多的是因为其家庭背景有关。在调查中发现,父母亲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其信仰该宗教的可能更大。

(二)社会原因

有的学者对大学生信教的社会原因做了较深刻的剖析,如戴嘉宝在调查中发现“有19.4%的大学生信教是深受社会的多方面影响,如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特别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使部分学生动摇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转而从 [1]

[2] 赵宗宝、李小梅、王召云.大学生宗教观现状分析及良性变化对策[ 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1) 张莹莹,钱亚芳.当代大学生宗教影响及高校德育[ J ].西北医学教育,2004(2)

[3] 杨晓慧.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德育对策分析[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2)

[4] 许琼妍,刘超,张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与特点调查研究报告[ J ].时代金融,2007(5)

李小梅、王召云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状况分别是:佛教占信教人数的

46.84%;基督教占17.30%;天主教占16.46%;伊斯兰教占10.76%;其他占8.64%[1] 。

从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上看,部分大学生较认同宗教的社会作用,对宗教持宽容态度。张莹莹、钱亚芳的调查显示,认为“信仰宗教是利大于弊”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8%;认为“信仰宗教是无弊无利”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5%;而认为“信仰宗教弊大于利”的仅占调查总人数的13.5%。认为“宗教能满足信徒的精神需求”的占调查总人数的79% [2] 。

从大学生被传教的情况上看,当前的大学生群体正在成为一个潜在的被传播对象。杨晓慧的调查显示,2.4%的学生“经常收到”宗教宣传品,23.9%的学生“偶然收到”,两项合计达26.3%。大学生中听宗教宣传的人数和次数逐步增加,8.4%的学生“经常听到”有人向他们宣传宗教,43.1%的“偶然听到”[3]。而许琼妍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出大学生群体是宗教传播的对象之一:3.3%的人“遇到过两次以上”向自己传教的情况;17.9%的人是“遇到过一两次”[4]。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原因

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形成原因,学术界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

(一)家庭原因

研究者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信教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其中有一部分同学从小就开始信教。有些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大学生因此从小就受其熏陶、感染,自然而然地信了教。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更多的是因为其家庭背景有关。在调查中发现,父母亲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其信仰该宗教的可能更大。

(二)社会原因

有的学者对大学生信教的社会原因做了较深刻的剖析,如戴嘉宝在调查中发现“有19.4%的大学生信教是深受社会的多方面影响,如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特别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使部分学生动摇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转而从 [1]

[2] 赵宗宝、李小梅、王召云.大学生宗教观现状分析及良性变化对策[ 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1) 张莹莹,钱亚芳.当代大学生宗教影响及高校德育[ J ].西北医学教育,2004(2)

[3] 杨晓慧.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德育对策分析[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2)

[4] 许琼妍,刘超,张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与特点调查研究报告[ J ].时代金融,2007(5)

其他方面如宗教来寻求精神寄托;又如社会转型中产生的思想困惑和不适应性也使大学生向宗教靠拢等等” [1]

(三)学校原因

研究者认为,高校教育的缺失也是影响大学生信教的一个主要因素。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教师、同学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有一些学生信教是受老师、同学影响。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教学方法单一、重灌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亲和力、感染力,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作用。

(四)自身心理因素

有的学者从大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认为“大学生对社会思潮很敏锐,好奇心重,热门思潮在其人群中流传较大,而宗教作为一种热门思潮就不可能不在大学生中流行。”[2] ;有学者则认为“大学生信教是为了追求人生的终极关怀”“大学生在现实中遇挫时若得不到及时的关心和安慰,久而久之就会转向宗教求得心灵的慰藉。”[3];有学者则认为应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找原因,认为“部分学生放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造成的冲击,超过了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且,有些学生对前途有畏惧感,企图走进宗教寻求精神安全。”[4]很多大学生认为,教堂、寺院是人际联络思想感情的好场所。“佛”、“主”是人们倾诉隐私的最佳对象;信教能弥补、治愈心灵的创伤,能使寂寞无聊的心找到寄托之所,能起鼓舞作用,给人以力量、信心。[5]

(五)宗教独特魅力的吸引

研究者认为,宗教独特魅力的吸引也是大学生信教的主要因素。宗教在历史防守战长河中,为发展自身,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和艺术,这在某种程度上让大学生感到神秘并向往。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三大宗教几乎都包括了这么一些道德诫律、规范:不偷盗、不奸淫、不凶杀、不贪财、不抢劫、[1] 戴嘉宝.新时期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调查分析[ 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4)

[2] 李培民.大学生的宗教问题[ J ].民族,1996,(7)

[3] 李志英.关于大学生信教的调查与思考[ J ].理论前沿,2004,(8)

[4] 戴嘉宝.新时期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调查分析[ 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4)

[5] 陈安金.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 J ].浙江海洋社会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3)

不诬陷、不妄语、平等爱人、惩恶扬善。这些诫律在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积极意义。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并不矛盾,它的约束力量甚至超过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尤需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1]

四、宗教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一)积极作用

很多学者认为,宗教对大学生的成长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我们不能否认宗教在一定范围内所产生的积极效用。研习宗教的教规教义,不难发现,宗教中的伦理道德通常是劝人抑恶扬善,许多内容与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是相符的。宗教的一些有益的理念和教义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的升华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据研究者调查,宗教对信徒还具有心理调适和心灵慰藉的功能。宗教能够给信徒带来“虚幻的幸福”,给其安慰和力量,消解他们现实中因遭受挫折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起到平衡心理,慰藉心灵的作用。当前大学生们经常要面对学习、生活乃至社会上各种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诸如各种考试考证压力、恋爱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等。一些大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和压力时,就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孤独感、失落感和焦虑感等,有些大学生就会转向宗教求助。通过信仰宗教缓解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无奈和恐惧,稳定自己的不良情绪,从而达到内心平衡、安宁和和谐的效果。

(二)消极作用

同时,研究者表明,宗教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宗教信仰会滋长大学生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及消极宿命观。在世界观上,宗教是一种以神灵论为特征的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世界观上的有神论必然导致人生观上的宿命论。宗教宣扬的“宿命论”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倡导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是直接对立的。大学生们如果不能认清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正确看待人生命运的差异和变化,特别是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时不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时,就可能容易受到宗教宿命论的消极影响。 [1] 陈安金.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 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3)

此外,宗教信仰还会滋长大学生反经验和反理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宗教神学宣扬,人类的经验和理性只能认识有限的事物,对于超越神灵的认识则只有依靠超经验、超理性的启示或神秘主义的直觉。而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是相对立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认为,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推理,并通过实践去检验,反对任何人为的虚构。青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些神秘的目前科学还未能解释的神秘现象时,如果不能坚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就可能容易受到宗教的反经验和反理性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

五、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宗教信仰

关于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很多学者认为,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就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傅志刚提出要“充分利用有效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下功夫练好内功的基础上,更要积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孙琼如提出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一要注意做到深入细致,二要注意与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第二,据调查发现,很多信教大学生非常盲目,对宗教的认识很浅,只是出于一时的好奇才加入了宗教。因此,很多研究者提出,高校必须加强宗教观教育,开设宗教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宗教,科学信教。同时,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知识,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三,针对大学生自身脆弱的心理素质,很多研究者都提出高校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和沟通,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针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等遇到的困难,团结同学,尽力加以帮助和引导,增强大学生的集体归宿感和心灵归属感,努力塑造科学、文明、友爱、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2]

总结: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尚欠深度与力度,亦未见到一部专门研究的学术专著。据此,我们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期待学术界同仁[1]

[2] 傅志刚.浙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孙琼如.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 J ].中国青年研究.2008(11)

进一步探索:

第一,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不仅可对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状况、原因、利弊和对策的调查分析,而且还可以延伸一个深度,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审视高校教育。后者是远远不够的,有待于更加深入的挖掘。

第二,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角度也需进一步开发,不仅仅要从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对其进行研究,还要注意从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多门学科进行单方面或综合性的考察、研究。

第三,在研究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问题上,不仅可以从高校教育的角度来创设良好氛围的校园文化,而且还可以从整个社会的高度来协助高校教育,加强社会大环境的管理和整治,营造良好的科学的社会环境。

第四,进一步加强地区间的比较研究和全国性的总结分析。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还都是初步的探索,在比较的深度和广度上还远远不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 很多学者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个或某几个地区,很少将几个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加以比较,更加很少从全国的整体性角度来比较研究并加以总结分析。在这一方面,有待于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麦克思·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M ].金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 孙尚杨.宗教社会学[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施密特. 比较宗教学[ M ].肖诗毅,陈祥春译,辅仁书局,1948

[4] 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之种种[ M ]. 唐钺译,商务印务馆,1947

[5]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6] 费雷泽.金枝[ M ].徐育新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7] 杜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M ].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9] 阮天辉.当代大学生信教现象研究[ 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

[10] 麻天祥.宗教与宗教学新论[ J ].云梦学刊,2003,(24)

[11] 宋海燕.我国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论述[J]. 社会心理科学, 2007,(Z1)


相关内容

  • 本科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写作
  • 教育与人才本科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写作陈道兰(重庆文理学院图书馆,重庆 永川 402160) 摘 要:就文献综述在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述,并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文献综述的写作 及 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写作 DOI:10.3969/j.issn. ...

  • 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外文翻译格式要求
  •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撰写要求与格式规范 (2007年5月修订) 一.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一)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内容要求 1.封面:由学校统一设计,普通A4纸打印即可. 2.正文 综述正文部分需要阐述所选课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

  • 浙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 封面统一用 白色铜板纸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设计) 题目采用宋体三号加粗打 印,不得手写 题目 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应用 姓名只有两个字的,中间空 出一个汉字符,e.g. 李 某 姓名与学号 指导教师 年级与专业 所在学院 张 某 3050142000 李 某 2011 ...

  • 毕业论文指导书
  •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书 1.1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1.1文献综述的功能 牛顿说过:如果我能比别人看得更远些, 那是因为我站在前人肩上的缘故.对于创作毕业设计(论文) 来说,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撰写毕业设计(论文), 需要做好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其一是要了解前人关于这一课题研究的 ...

  • 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规范的基本要求
  • 目 录 浙江万里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规范的基本要求.................. 1 附件1 中英文摘要参考格式 .......................................... 5 附件2 标题参考格式 .............................. ...

  • 哈尔滨医科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模板
  • 单位代码:10226 学号: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所在学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一三年六月 哈尔滨医科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实验数据与结果真实可靠.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

  • 1河南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
  • 河南工程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管理规定 教务处 2010年9月 目 录 河南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条例 河南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文献综述封面 文献翻译封面 毕业设计(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示例 本科 ...

  • 怎样写好一篇本科毕业论文
  • 怎样写好一篇本科毕业论文刘雄飞 2016.12 本科毕业论文的主要构成1.摘要(关键词) 2.目录 3.正文4.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5 .附录附录 11 .摘要的基本结构1.1摘要的基本结构 摘要是本科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撰写论文的摘要,是为了把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以最简练的文字予以介绍使指导老师和评阅 ...

  • 兰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手册
  • 兰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指导手册 (试行) 兰州大学教务处编印 二〇〇六年十月 毕业论文(设计)是教学计划规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 ...

  • 宁波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 宁波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系列表格(26-1页) 宁波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选题申报表 选题情况汇总统计表(用EXCEL报表) 宁波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指导教师情况汇总统计表(用EXCEL报表) 选题变更审批表 诚 信 承 诺 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XXXXXX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