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角下对刘亮程散文的解读

  摘要:生态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的一个新视角,在生态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文学作品所构建的精神生态文明,从而可以对作者的思想内涵有更好的了解。刘亮程是我国现代文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本文将在生态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对其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从而去感悟作者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生态批评 刘亮程 写作风格   一、引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有关如何建立人类和非人类之间的伦理关系已经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哲学话题,也因此衍生出了“对自然生态的危机进行揭露,分析自然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且反思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的生态文学,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艺批评的模式,这也就是生态批评理论。我国有关生态批评文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很多学者纷纷著书立说,逐渐建立其中的生态批评文学体系。我们现在比较熟知的生态文学作家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与汪曾祺等,在其文学作品中展现了对自然意识在现代文明下的反思,有些文学作品还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新疆散文家刘亮程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超越了上述的这些“环境文学”的作家,特别是以1990年后创作的文学作品为代表。在20世纪末的文坛,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当时曾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除此之外,刘亮程还出版了《风把人刮歪》、《风中的院门》、《正午田野》、《在黄沙梁边上》和《天边尘土》等散文集,仔细品味刘亮程的散文,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打破了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界限,用一种“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古代遗风指导书写和呈现了以“黄沙梁”为中心场所的有关新疆北部荒漠边缘“廉价乡村哲学”,这也正是生态文学或者生态批评与其他模式不同的地方。   二、生态批评视角下刘亮程散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解读   瓦尔登湖是梭罗精神的支撑,“边城”湘西是沈从文先生的精神家园,商州是贾平凹的情思所在之地,新疆北部的乡村“黄沙梁”对于刘亮程来说也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在这样一个狭小贫瘠的地方,刘亮程书写出了自己的怡然自得,凭借自己细微的观察和剖析,为生命的灵魂谱写了一曲高歌。   在《狗这一辈子》、《通驴性的人》、《与虫共眠》和《剩下的事情》等这些散文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刘亮程和生活在周围的非人物之间有着良好的交流和换位思考,展现了自己的洞察力和反思的艺术。在《一个人的村庄·狗这一辈子》这篇散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一段话:“在这众狗狺狺的夜晚,肯定有一条老狗,默不作声。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部分,这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众所周知,狗在原始社会是被人类作为一种圈养的非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进历程中,狗逐渐变成了人类忠诚朋友的象征,因此像刘亮程在散文中用这样的文字来对狗进行描述的还真是不多见。在这样一段简短的文字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刘亮程流露出对狗的真实情感,根本不需要有更多的言语。“狗眼看人”已经不再,成为了举头三尺有神明,放眼都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见证着这个村庄人们喜怒哀乐的生活和兴衰。假如心里没有对非人物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怎么可能投身到自然界之中,用心去倾听生命本体的换位思考,那么对于自然界,人类和自然界,动物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也就不复存在了,刘亮程已经从对自然思考的层次上升到了对整个人类社会思考的层面,于此同时也是对芸芸众生平等存在的一种反思:在精神层面上的文明,人类并不是这个纬度的中心。从这个角度来讲,刘亮程对动物有着更多的崇拜,范培松先生对于此定义为“驴崇拜”。   在散文《一个人的村庄·通驴性的人》中,刘亮程这样写道:“我是通驴性的人。而且我认为,一个人只有通了驴性,方能一通百通,更通晓人性。不妨站在驴一边想想人;再回过头站在人一边想想驴,两回事搁在一块想久了,就变成一回事,驴的事也成了我的事,我的事也成了驴的事。”驴是这个客观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但是通过缰绳与人类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驴的舒服和满足通过缰绳传到我身上,缰绳是我和驴之间的忠实导线,我的激动、兴奋和无可名状的情绪也通过缰绳传递给驴,一根绳那头的生命:幸福、遥远、神秘、望尘莫及。”对于驴的这种强大欲望和能力,刘亮程进行了毫不吝啬的赞誉:“它们身佩大壮之器,把雄心壮志空留给我。”从刘亮程这一段文字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驴的伟大和人类的无奈,渺小的人类在驴的面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刘亮程对动物的崇拜之情也充分反映了对于非人类生命的一种敬畏和亲近,具有重要的美学和哲学意义,这也正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对于动物的崇拜可以理解为对隐蔽内在的关照,这种内在的东西就是作为生命本体出现的,也可以说是一种超越了单纯存在的一种力量……此时动物就不再简简单单只是自身的那种形象了,更多的是被赋予了一种特殊含义。”当我们具体到《一个人的村庄·通驴性的人》中,驴就是一个有着自然朝气、纯真和善良的形象,刘亮程所传递出的是一种在驴和人类彼此关照下精神层面相生互融的共存;将人类,自然,生命和生存的法则置于生态学的范畴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套廉价的哲学体系,这有助于构建人类新的精神文明,回归一种自然的状态。   三、生态批评视角下刘亮程散文中场所背景的解读   依据生态批评者的观点:“所有的文学作品文本都可以放置在环境语境之中进行研究,并且阐释所有的文学文本都可以在一个明显的或者潜在的场所背景下,每个作者的心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场所背景。”这也就是说场所背景不仅可以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可以是一个超越了纯空间的所指,和事件联系在一起就是一个时空,是一个人类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园地。和场地背景相关的场地意识,这其中既包含了场所的自身特征,同时也包含了一个人对一个场所的心理情感,其中自身的固有特征主要是指那种异于其他自然特征或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至于作者的心理情感,就是因为生活、体验和意愿所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感情,这一点在刘亮程的散文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   在刘亮程的《一个村庄的认识·黄沙梁》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我的全部学说就是我对一个个村庄的见识,我在黄沙梁出生,花几十年的岁月长大成人,最终老死在这个村庄,……生活单凋得像翻不过去的苦涩课文,硬逼着我将它记熟、背会。印在脑海灵魂里。除了荒凉这唯一的读物,我的目光无处可栖。”这一段简短的话表明了刘亮程自己对于黄沙梁的特殊情感,人类在它面前没有任何抵抗力,融入到其中是唯一的归途。刘亮程把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类和非人类都写活了,与此同时也指向了“黄沙梁”这样的非物质的生命灵魂,进行深度的剖析。在刘亮程的散文中,作者所构建的场所意识,第一体现在村庄中的生态系统中,每个生命体都是有血有肉的存在,彼此之间都是和谐相处,遵守同样的伦理道德和生存法则,这也可以被称为是村庄伦理。在《一个人的村庄·人畜共居的村庄》中,刘亮程写道:“大不必因为你是人就趾高气扬,是狗就垂头丧气。在黄沙梁,每个人都是名人,每个人都默默无闻。每个牲口也一样。就这么小小的一个村庄,谁还能不认识谁呢。……人畜共居在一个小小村庄里,人出生时牲口也出世,傍晚人回家牲口也归圈。弯曲的黄土路上,不是人跟着牲口走便是牲口跟着人走。……看上去你们似亲戚如邻居,却又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日子久了难免把你们认成一种动物。”从这一段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刘亮程所创作的村庄散文中的场所是区别于那些以地域性为创作背景的文学作品,因此独树一帜。一般来讲,那些地域性的文学作品中,一些地区中的事物往往被看成是人类的对立面,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人类服务的,并不是作为单一的生命体形式存在的,而在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里》中却有着明显的体现,在这个村庄中,刘亮程赋予了一切生灵主体性的地位和存在,所有的一切共同构成了村庄欣欣向荣的情景,并不是修辞意义上的浮夸。所以在“黄沙梁”这个场所背景中,每个生命体的存在都有着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附加的意义也不复存在,回到了“尧舜”那淳朴的时代,这也是“黄沙梁”自身所特有的伦理特征。   四、结语   在生态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毫无疑问,我们要选取那些有着强烈生态意识的文本,但是纯粹的生态文学文本就是一个没有必要争论的事实。刘亮程的散文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自然写作,而在散文作品中,刘亮程所流露出的那种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敬畏,以及对生命的体验,上升为一种哲学的思考,在其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深思。谈及生态批评中的场所背景以及场所意识,那就是有关乡村和城市之间鲜明的对比。总体来讲,在刘亮程的散文中一般不会出现城市这个场景,而更多的是对城市的戏谑和调侃,影响力远远没有关于村庄散文的深远。这正说明了“黄沙梁”这个场景在刘亮程散文中的代指:自然界中的物种已经沦落为他人生命中的宙斯,与之共舞是唯一的出路。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张晓琴.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   [3]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通驴性的人[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4]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狗这一辈子[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5]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人畜共居的村庄[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6]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黄沙梁[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摘要:生态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的一个新视角,在生态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文学作品所构建的精神生态文明,从而可以对作者的思想内涵有更好的了解。刘亮程是我国现代文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本文将在生态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对其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从而去感悟作者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生态批评 刘亮程 写作风格   一、引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有关如何建立人类和非人类之间的伦理关系已经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哲学话题,也因此衍生出了“对自然生态的危机进行揭露,分析自然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且反思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的生态文学,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艺批评的模式,这也就是生态批评理论。我国有关生态批评文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很多学者纷纷著书立说,逐渐建立其中的生态批评文学体系。我们现在比较熟知的生态文学作家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与汪曾祺等,在其文学作品中展现了对自然意识在现代文明下的反思,有些文学作品还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新疆散文家刘亮程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超越了上述的这些“环境文学”的作家,特别是以1990年后创作的文学作品为代表。在20世纪末的文坛,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当时曾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除此之外,刘亮程还出版了《风把人刮歪》、《风中的院门》、《正午田野》、《在黄沙梁边上》和《天边尘土》等散文集,仔细品味刘亮程的散文,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打破了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界限,用一种“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古代遗风指导书写和呈现了以“黄沙梁”为中心场所的有关新疆北部荒漠边缘“廉价乡村哲学”,这也正是生态文学或者生态批评与其他模式不同的地方。   二、生态批评视角下刘亮程散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解读   瓦尔登湖是梭罗精神的支撑,“边城”湘西是沈从文先生的精神家园,商州是贾平凹的情思所在之地,新疆北部的乡村“黄沙梁”对于刘亮程来说也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在这样一个狭小贫瘠的地方,刘亮程书写出了自己的怡然自得,凭借自己细微的观察和剖析,为生命的灵魂谱写了一曲高歌。   在《狗这一辈子》、《通驴性的人》、《与虫共眠》和《剩下的事情》等这些散文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刘亮程和生活在周围的非人物之间有着良好的交流和换位思考,展现了自己的洞察力和反思的艺术。在《一个人的村庄·狗这一辈子》这篇散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一段话:“在这众狗狺狺的夜晚,肯定有一条老狗,默不作声。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部分,这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众所周知,狗在原始社会是被人类作为一种圈养的非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进历程中,狗逐渐变成了人类忠诚朋友的象征,因此像刘亮程在散文中用这样的文字来对狗进行描述的还真是不多见。在这样一段简短的文字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刘亮程流露出对狗的真实情感,根本不需要有更多的言语。“狗眼看人”已经不再,成为了举头三尺有神明,放眼都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见证着这个村庄人们喜怒哀乐的生活和兴衰。假如心里没有对非人物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怎么可能投身到自然界之中,用心去倾听生命本体的换位思考,那么对于自然界,人类和自然界,动物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也就不复存在了,刘亮程已经从对自然思考的层次上升到了对整个人类社会思考的层面,于此同时也是对芸芸众生平等存在的一种反思:在精神层面上的文明,人类并不是这个纬度的中心。从这个角度来讲,刘亮程对动物有着更多的崇拜,范培松先生对于此定义为“驴崇拜”。   在散文《一个人的村庄·通驴性的人》中,刘亮程这样写道:“我是通驴性的人。而且我认为,一个人只有通了驴性,方能一通百通,更通晓人性。不妨站在驴一边想想人;再回过头站在人一边想想驴,两回事搁在一块想久了,就变成一回事,驴的事也成了我的事,我的事也成了驴的事。”驴是这个客观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但是通过缰绳与人类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驴的舒服和满足通过缰绳传到我身上,缰绳是我和驴之间的忠实导线,我的激动、兴奋和无可名状的情绪也通过缰绳传递给驴,一根绳那头的生命:幸福、遥远、神秘、望尘莫及。”对于驴的这种强大欲望和能力,刘亮程进行了毫不吝啬的赞誉:“它们身佩大壮之器,把雄心壮志空留给我。”从刘亮程这一段文字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驴的伟大和人类的无奈,渺小的人类在驴的面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刘亮程对动物的崇拜之情也充分反映了对于非人类生命的一种敬畏和亲近,具有重要的美学和哲学意义,这也正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对于动物的崇拜可以理解为对隐蔽内在的关照,这种内在的东西就是作为生命本体出现的,也可以说是一种超越了单纯存在的一种力量……此时动物就不再简简单单只是自身的那种形象了,更多的是被赋予了一种特殊含义。”当我们具体到《一个人的村庄·通驴性的人》中,驴就是一个有着自然朝气、纯真和善良的形象,刘亮程所传递出的是一种在驴和人类彼此关照下精神层面相生互融的共存;将人类,自然,生命和生存的法则置于生态学的范畴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套廉价的哲学体系,这有助于构建人类新的精神文明,回归一种自然的状态。   三、生态批评视角下刘亮程散文中场所背景的解读   依据生态批评者的观点:“所有的文学作品文本都可以放置在环境语境之中进行研究,并且阐释所有的文学文本都可以在一个明显的或者潜在的场所背景下,每个作者的心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场所背景。”这也就是说场所背景不仅可以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可以是一个超越了纯空间的所指,和事件联系在一起就是一个时空,是一个人类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园地。和场地背景相关的场地意识,这其中既包含了场所的自身特征,同时也包含了一个人对一个场所的心理情感,其中自身的固有特征主要是指那种异于其他自然特征或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至于作者的心理情感,就是因为生活、体验和意愿所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感情,这一点在刘亮程的散文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   在刘亮程的《一个村庄的认识·黄沙梁》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我的全部学说就是我对一个个村庄的见识,我在黄沙梁出生,花几十年的岁月长大成人,最终老死在这个村庄,……生活单凋得像翻不过去的苦涩课文,硬逼着我将它记熟、背会。印在脑海灵魂里。除了荒凉这唯一的读物,我的目光无处可栖。”这一段简短的话表明了刘亮程自己对于黄沙梁的特殊情感,人类在它面前没有任何抵抗力,融入到其中是唯一的归途。刘亮程把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类和非人类都写活了,与此同时也指向了“黄沙梁”这样的非物质的生命灵魂,进行深度的剖析。在刘亮程的散文中,作者所构建的场所意识,第一体现在村庄中的生态系统中,每个生命体都是有血有肉的存在,彼此之间都是和谐相处,遵守同样的伦理道德和生存法则,这也可以被称为是村庄伦理。在《一个人的村庄·人畜共居的村庄》中,刘亮程写道:“大不必因为你是人就趾高气扬,是狗就垂头丧气。在黄沙梁,每个人都是名人,每个人都默默无闻。每个牲口也一样。就这么小小的一个村庄,谁还能不认识谁呢。……人畜共居在一个小小村庄里,人出生时牲口也出世,傍晚人回家牲口也归圈。弯曲的黄土路上,不是人跟着牲口走便是牲口跟着人走。……看上去你们似亲戚如邻居,却又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日子久了难免把你们认成一种动物。”从这一段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刘亮程所创作的村庄散文中的场所是区别于那些以地域性为创作背景的文学作品,因此独树一帜。一般来讲,那些地域性的文学作品中,一些地区中的事物往往被看成是人类的对立面,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人类服务的,并不是作为单一的生命体形式存在的,而在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里》中却有着明显的体现,在这个村庄中,刘亮程赋予了一切生灵主体性的地位和存在,所有的一切共同构成了村庄欣欣向荣的情景,并不是修辞意义上的浮夸。所以在“黄沙梁”这个场所背景中,每个生命体的存在都有着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附加的意义也不复存在,回到了“尧舜”那淳朴的时代,这也是“黄沙梁”自身所特有的伦理特征。   四、结语   在生态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毫无疑问,我们要选取那些有着强烈生态意识的文本,但是纯粹的生态文学文本就是一个没有必要争论的事实。刘亮程的散文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自然写作,而在散文作品中,刘亮程所流露出的那种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敬畏,以及对生命的体验,上升为一种哲学的思考,在其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深思。谈及生态批评中的场所背景以及场所意识,那就是有关乡村和城市之间鲜明的对比。总体来讲,在刘亮程的散文中一般不会出现城市这个场景,而更多的是对城市的戏谑和调侃,影响力远远没有关于村庄散文的深远。这正说明了“黄沙梁”这个场景在刘亮程散文中的代指:自然界中的物种已经沦落为他人生命中的宙斯,与之共舞是唯一的出路。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张晓琴.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   [3]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通驴性的人[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4]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狗这一辈子[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5]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人畜共居的村庄[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6]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黄沙梁[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相关内容

  • 玛丽安·摩尔诗歌中植物意象的生态视角解读
  • 摘 要:意象不是一个个简单图像的重现,而是一种顷刻间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情的集合体,追求完美意象,是所有诗人创造力的标志.在玛丽安・摩尔的眼里,大自然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在她的诗歌中充满了各种植物意象,她正是通过这些植物意象,向人们传达了崇尚自然.追求生命自由.呼唤和谐人性的人生理想.而现代的文明 ...

  • 浅析刘亮程散文的叙述策略与主题
  • 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模边缘的小村庄走出的作家刘亮程被誉为"乡村哲学家"和"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沙漠中的小村庄黄沙梁是一个封闭的环境,这是刘亮程出生长大的地方,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根据地.贫穷落后的村庄在刘亮程的眼中充满诗意,"房子被风吹旧, 太 ...

  • 散文选读说课稿
  • 寒 风 吹 彻 教学设计(详案) [教材分析]本文是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是什么让我们感动"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现代散文的阅读中探讨"是什么让我感动",即抒情散文的"感动之源",以及优秀的抒 ...

  • 刘亮程的还乡之书
  • 有那么几年,我尽可能搜寻关于新疆的消息,想搞明白那块土地上的人和事.而透过刘亮程对新疆的家常书写,我看到了一个和想象更加接近的地方,那里气候干燥,易于保存梦境. 和<一个人的村庄>一样,<在新疆>仍然只是刘亮程的新疆.但这次作家把笔触溢出了沙湾,你能看到一个作家对现实的观察, ...

  • 高中语文散文说课稿(共2篇)
  • 篇一:散文选读说课稿 寒 风 吹 彻 教学设计(详案) [教材分析]本文是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是什么让我们感动"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现代散文的阅读中探讨"是什么让我感动",即抒情散文的"感动之源&q ...

  •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看------毕业论文选题
  • 汉语言文学专业 的学生一定要看------毕业论文选题 文学编 一. 文学史篇 1 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 2 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 3 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 4 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 5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 6 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 7 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 ...

  • 初中阅读推荐书目(散文类)
  • 读书节阅读推荐书目(散文类) 1.<目送> 龙应台 著 三联书店 推荐语: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彷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 ...

  • 寻找一条通往自己的道路
  • 摘 要:本文通过对刘亮程散文<我改变的事物>的深入细致的解读,品味其作品的哲学内涵,探究他对生命理解的深度,进而思考人如何在人群中保持自己,并寻找到一条通往自己的道路. 关键词:自我 目的 无目的 生命 人最容易丢失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自己".这个"自己& ...

  •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11本)
  •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11本)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11本)杨翠清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11本) 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目录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 导语 基本阅读 1.王维诗四首 积雨辋川庄作 辛夷坞 送沈子福归江东 观猎 2.李白诗四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 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