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溶解现象(第一课时溶液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教案参考

教案参考(请修改后上传到公共邮箱)

课题:7.1 溶解现象 第一课时 溶液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概述:(本节所在教材的位置和教材所设计的知识点与实验的作用)

如本节主要内容为:①溶液、溶质、溶剂概念;②常见几种溶剂;③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及探究。

课型:新授课(课型分新授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调查研究课、讨论课等)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里有,可查到)

三维目标:(锦州苗先生提供的,还不错,但目标不够具体。可参照陈绍官老师的,很详细。注意写目标时,主语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你啊)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理解)。

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是常见的溶剂,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了解)。

3.知道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了解)。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物质溶解快慢因素的探究活动和探究实验设计条件公平性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增强控制实验条件意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物质溶解实验和探究溶解快慢的因素,培养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和用化学语言表述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2.通过对溶液在生产、生活中重要意义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3.通过探究实验设计条件公平性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写:一是学生对这个课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本节新的知识技能对学生来是容易还是难,于是确定下列的重难点。有的专家说写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如果你的水平不错,也可进行分析一番。)

教学重点:溶解现象;溶液、溶质和溶剂概念

教学难点:对溶液均一性、稳定性的理解;影响溶解快慢因素探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策略:如五步教学策略: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如建构主义策略:确定学习主题(探究世界气候类型)→分解学习任务(分布规律、特点、成因)、搭建知识框架→进入探究情境→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展示探究成果→评价探究成果→完成气候类型空间分布模型的初步建构......。

本节教学策略为:由生活中的溶液导入新课 → 【实验7-1】,阅读交流,从宏观角度建立溶液、溶质和溶剂概念 →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概念 → 讨论溶液的重要用途 → 阅读教材,认识溶质和溶剂的相对性,认识几种常见的溶剂 → 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 讨论交流实验设计条件的公平性 → 小结、练习。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资源:学生用书、黑板、演示/实验、PPT课件....(详细一点就是每一个教学目标,使用什么什么资源,通过它们会达到什么目的)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四种选一种或按进修校设计的教案格式,增加复习环节)

①投影或播放清澈的海水、河水、湖水等的图片或录像,问学生这些水是否纯水?为什么?不是纯水,水中溶解某些其它物质。清澈的海水、河水、湖水等都是混合物,它们都是溶液。在我们生活中接触的溶液还有很多,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生产中的溶液。教师用“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溶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溶液知识”过渡语导出并板书章题目。

②当你到大海里游泳,当海水进入你的口中,你会有什么感觉?海水又苦又咸。这是为什么呢?说明海水里含有其它物质。海水是一种混合物,海水是溶液,干净的河水、湖水都是溶液。在我们生活中接触的溶液还有很多。…………。

③直接由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导入新课。“溶液”我们并不陌生,谁能说说你都知道哪些溶液?当学生说出足够多的一些溶液后,教师通过“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溶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溶液知识”过渡语导出并板书章题目。

④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常见溶液(如教材178页图7-2的实物),告诉学生这些液体的名称,让学生判断这些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学生回答出是混合物后,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外观特征(清澈透明,均匀、稳定)。告诉学生,这些液体都属于溶液,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导出章题目后,直接导入节课题,这一节我们先来学习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板书节课题:

7.1 溶解现象。

是不是所有物质放入水中都可以形成溶液呢?给出并板书标题:一、可溶与不可溶。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7-1】,振荡观察现象后,将液体静置一会儿再观察现象。实验中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1.哪些固体可溶?可溶物质被什么物质溶解了?

2.可溶固体溶解后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3.当把上面的三种液体静置一会儿,看到的现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4.你认为上面得到的三种液体,哪几种属于溶液?从表观上看,它们有什么基本特征? 实验后,让学生描述在水中放入固体振荡后的现象,说出那种物质可溶与不可溶?可溶物质得到的液体的表观特征、静置一会儿的现象、哪几种液体是溶液?

然后,学生阅读教材由学生概括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教师规范并板书定义。教师对定义的关键词进行强调,指出“均一(均匀)、稳定”是溶液的基本特征,所谓“均一(均匀)”是指溶液各处的组成、性质都完全一样,所谓“稳定”是指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再让学生指出实验中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各什么物质?告诉学生,得到的溶液分别叫做硫酸铜溶液、蔗糖溶液。

这时,让学生看教材讨论与交流1,教师补充提出,为什么得到的蔗糖溶液、硫酸铜溶液是“均一(均匀)、稳定”的?教师从微观角度给学生作出解释(也不是全由教师讲,尽量采取师生讨论式)。有条件的用课件演示最好。

稍做停顿后,教师向学生说明溶液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人类离不开溶液,让学生阅读教材179页倒数第2自然段(常见的溶液),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溶液的用途,教师帮助学生扩展,如人和动物吃进的食物在体内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被吸收;植物从土壤吸收养分是通过溶液吸收的;许多化学反应需要在溶液中进行,固体物质与固体物质反应,若把它们制成溶液,可以大大加快反应的进行等等。

接下来,让学生阅读 “知识视窗”,并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1.溶质是否都是固体?溶剂是否都是水?你能举例说明吗?

2.不同的溶液,溶质和溶剂是怎样确定的?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阅读后稍做讨论,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做必要的引导和强调,帮助学生规范和举例说明。

教材 “检查站”可以此时进行,也可放在全部内容结束后的练习中进行。建议补充有关溶液概念和溶质与溶剂相对性的题目。

教师由下列陈述语过渡到“找出影响溶解的因素”教学:在实际生活或生产中配制溶液时,常常需要溶质溶解得越快越好,那么怎样使物质溶解得更快呢?给出并板书标题:二、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教师用“我们用硫酸铜晶体的溶解来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的陈述语引入探究活动。 最好由学生对该探究活动提出问题(影响硫酸铜晶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把他们想到的假设都提出来,不要由教师提出来。学生完全有可能提出三种以外的假设,如溶剂量的多少等,教师不应限制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对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予以肯定和引导,学生每提出一种假设,教师及时板书(温度;固体颗粒大小;搅拌等)。然后教师对有些假设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说明(如溶剂量多数情况下是一定的等等)后,提出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温度、固体颗粒大小、搅拌对溶解快慢是否产生影响?是如何影响的?

进行实验验证。

对每一个假设的验证,都要由学生说出简要方案(给学生适当思考时间,然后回答,学生不一定能说的具体,也不要求说的具体,能说出大致方法就可以,例如验证假设1,学生能说出“把硫酸铜晶体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比较哪个溶解得快”就可以,更具体的,在实验中或由教师强调,或由师生讨论进行强调)。

每个实验都要尽可能由学生做,每做完一个实验,都要由学生描述现象,由学生给出探究结论,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在每个实验中,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调除该实验探究的因素之外的其他实验条件(烧杯大小和形状、水的体积、加入溶质的质量和颗粒大小、操作等等)一定要相同,强化学生控制实验条件意识。

三组实验完成后,让学生概括说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和这些因素是具体怎么影响的(即实验结论)。教师将此结论投影(表格形式)。

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在上面每个探究实验中,为什么都要强调除了探究的因素之外,其他实验条件都要相同呢?例如第一组实验,除了水的温度,其他条件烧杯大小和形状、水的体积、加入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和颗粒大小,搅拌程度,乃至加入硫酸铜晶体的操作都要相同。

学生思考后做出回答:第一组实验是探究温度因素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只有其它条件相同,才能证明溶质溶解的快慢仅仅是由温度这一因素影响的。

学生讨论并说出第二、三组实验控制的条件。

最后教师强调:用实验探究某一个问题时,必须控制实验条件,保证实验设计条件的公平性,才能保证探究结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小结。

教学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三栏,而这三栏内容的评价依据是学生课堂对于知识与技能的理解程度在小组和老师眼里的体现。因此,要做到这一点,才能体现课改的理念。老师不好当啊。

教案参考(请修改后上传到公共邮箱)

课题:7.1 溶解现象 第一课时 溶液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概述:(本节所在教材的位置和教材所设计的知识点与实验的作用)

如本节主要内容为:①溶液、溶质、溶剂概念;②常见几种溶剂;③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及探究。

课型:新授课(课型分新授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调查研究课、讨论课等)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里有,可查到)

三维目标:(锦州苗先生提供的,还不错,但目标不够具体。可参照陈绍官老师的,很详细。注意写目标时,主语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你啊)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理解)。

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是常见的溶剂,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了解)。

3.知道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了解)。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物质溶解快慢因素的探究活动和探究实验设计条件公平性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增强控制实验条件意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物质溶解实验和探究溶解快慢的因素,培养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和用化学语言表述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2.通过对溶液在生产、生活中重要意义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3.通过探究实验设计条件公平性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写:一是学生对这个课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本节新的知识技能对学生来是容易还是难,于是确定下列的重难点。有的专家说写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如果你的水平不错,也可进行分析一番。)

教学重点:溶解现象;溶液、溶质和溶剂概念

教学难点:对溶液均一性、稳定性的理解;影响溶解快慢因素探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策略:如五步教学策略: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如建构主义策略:确定学习主题(探究世界气候类型)→分解学习任务(分布规律、特点、成因)、搭建知识框架→进入探究情境→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展示探究成果→评价探究成果→完成气候类型空间分布模型的初步建构......。

本节教学策略为:由生活中的溶液导入新课 → 【实验7-1】,阅读交流,从宏观角度建立溶液、溶质和溶剂概念 →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概念 → 讨论溶液的重要用途 → 阅读教材,认识溶质和溶剂的相对性,认识几种常见的溶剂 → 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 讨论交流实验设计条件的公平性 → 小结、练习。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资源:学生用书、黑板、演示/实验、PPT课件....(详细一点就是每一个教学目标,使用什么什么资源,通过它们会达到什么目的)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四种选一种或按进修校设计的教案格式,增加复习环节)

①投影或播放清澈的海水、河水、湖水等的图片或录像,问学生这些水是否纯水?为什么?不是纯水,水中溶解某些其它物质。清澈的海水、河水、湖水等都是混合物,它们都是溶液。在我们生活中接触的溶液还有很多,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生产中的溶液。教师用“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溶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溶液知识”过渡语导出并板书章题目。

②当你到大海里游泳,当海水进入你的口中,你会有什么感觉?海水又苦又咸。这是为什么呢?说明海水里含有其它物质。海水是一种混合物,海水是溶液,干净的河水、湖水都是溶液。在我们生活中接触的溶液还有很多。…………。

③直接由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导入新课。“溶液”我们并不陌生,谁能说说你都知道哪些溶液?当学生说出足够多的一些溶液后,教师通过“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溶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溶液知识”过渡语导出并板书章题目。

④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常见溶液(如教材178页图7-2的实物),告诉学生这些液体的名称,让学生判断这些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学生回答出是混合物后,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外观特征(清澈透明,均匀、稳定)。告诉学生,这些液体都属于溶液,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导出章题目后,直接导入节课题,这一节我们先来学习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板书节课题:

7.1 溶解现象。

是不是所有物质放入水中都可以形成溶液呢?给出并板书标题:一、可溶与不可溶。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7-1】,振荡观察现象后,将液体静置一会儿再观察现象。实验中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1.哪些固体可溶?可溶物质被什么物质溶解了?

2.可溶固体溶解后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3.当把上面的三种液体静置一会儿,看到的现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4.你认为上面得到的三种液体,哪几种属于溶液?从表观上看,它们有什么基本特征? 实验后,让学生描述在水中放入固体振荡后的现象,说出那种物质可溶与不可溶?可溶物质得到的液体的表观特征、静置一会儿的现象、哪几种液体是溶液?

然后,学生阅读教材由学生概括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教师规范并板书定义。教师对定义的关键词进行强调,指出“均一(均匀)、稳定”是溶液的基本特征,所谓“均一(均匀)”是指溶液各处的组成、性质都完全一样,所谓“稳定”是指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再让学生指出实验中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各什么物质?告诉学生,得到的溶液分别叫做硫酸铜溶液、蔗糖溶液。

这时,让学生看教材讨论与交流1,教师补充提出,为什么得到的蔗糖溶液、硫酸铜溶液是“均一(均匀)、稳定”的?教师从微观角度给学生作出解释(也不是全由教师讲,尽量采取师生讨论式)。有条件的用课件演示最好。

稍做停顿后,教师向学生说明溶液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人类离不开溶液,让学生阅读教材179页倒数第2自然段(常见的溶液),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溶液的用途,教师帮助学生扩展,如人和动物吃进的食物在体内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被吸收;植物从土壤吸收养分是通过溶液吸收的;许多化学反应需要在溶液中进行,固体物质与固体物质反应,若把它们制成溶液,可以大大加快反应的进行等等。

接下来,让学生阅读 “知识视窗”,并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1.溶质是否都是固体?溶剂是否都是水?你能举例说明吗?

2.不同的溶液,溶质和溶剂是怎样确定的?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阅读后稍做讨论,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做必要的引导和强调,帮助学生规范和举例说明。

教材 “检查站”可以此时进行,也可放在全部内容结束后的练习中进行。建议补充有关溶液概念和溶质与溶剂相对性的题目。

教师由下列陈述语过渡到“找出影响溶解的因素”教学:在实际生活或生产中配制溶液时,常常需要溶质溶解得越快越好,那么怎样使物质溶解得更快呢?给出并板书标题:二、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教师用“我们用硫酸铜晶体的溶解来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的陈述语引入探究活动。 最好由学生对该探究活动提出问题(影响硫酸铜晶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把他们想到的假设都提出来,不要由教师提出来。学生完全有可能提出三种以外的假设,如溶剂量的多少等,教师不应限制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对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予以肯定和引导,学生每提出一种假设,教师及时板书(温度;固体颗粒大小;搅拌等)。然后教师对有些假设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说明(如溶剂量多数情况下是一定的等等)后,提出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温度、固体颗粒大小、搅拌对溶解快慢是否产生影响?是如何影响的?

进行实验验证。

对每一个假设的验证,都要由学生说出简要方案(给学生适当思考时间,然后回答,学生不一定能说的具体,也不要求说的具体,能说出大致方法就可以,例如验证假设1,学生能说出“把硫酸铜晶体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比较哪个溶解得快”就可以,更具体的,在实验中或由教师强调,或由师生讨论进行强调)。

每个实验都要尽可能由学生做,每做完一个实验,都要由学生描述现象,由学生给出探究结论,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在每个实验中,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调除该实验探究的因素之外的其他实验条件(烧杯大小和形状、水的体积、加入溶质的质量和颗粒大小、操作等等)一定要相同,强化学生控制实验条件意识。

三组实验完成后,让学生概括说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和这些因素是具体怎么影响的(即实验结论)。教师将此结论投影(表格形式)。

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在上面每个探究实验中,为什么都要强调除了探究的因素之外,其他实验条件都要相同呢?例如第一组实验,除了水的温度,其他条件烧杯大小和形状、水的体积、加入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和颗粒大小,搅拌程度,乃至加入硫酸铜晶体的操作都要相同。

学生思考后做出回答:第一组实验是探究温度因素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只有其它条件相同,才能证明溶质溶解的快慢仅仅是由温度这一因素影响的。

学生讨论并说出第二、三组实验控制的条件。

最后教师强调:用实验探究某一个问题时,必须控制实验条件,保证实验设计条件的公平性,才能保证探究结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小结。

教学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三栏,而这三栏内容的评价依据是学生课堂对于知识与技能的理解程度在小组和老师眼里的体现。因此,要做到这一点,才能体现课改的理念。老师不好当啊。


相关内容

  • 物质的溶解2教案
  • 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第七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使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 [科学思考] 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通过讲练结合方法让学生掌握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 [解决问题] 能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 ...

  • [溶解度]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 课题2 溶解度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情感目标: 逐步建立用辩证的. ...

  •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 第二单元 溶解 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2.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2.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 ...

  •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设计:经雪茜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三堡中心中学 江苏省第三届中学化学教研活动获奖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溶液.乳化现象等概念,以及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三部分内容.笔 ...

  • 教案:溶解的快与慢
  • 2-5 <溶解的快与慢> 龙坝镇草场坝小学--王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 ...

  •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 第一章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 重点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药品器材: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 教学过程: 引入: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 ...

  •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
  •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 引导学生在"哪一块食盐溶解得快"的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 ...

  •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 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 ...

  • 第二单元水里有什么
  • 第一时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教学目标: 1. 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肿的变化. 2. 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