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恭王府

西洋门,北京恭王府后花园建筑。图/FOTOE   前传:和�的爱与哀愁   恭王府的前身本系和�府邸,要说恭王府,当然绕不过“和大人”。   和�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传奇人物:从地位低微的文生员一路升到军机大臣、翰林院首席大学士以及身兼数职的首辅宰相,可谓权倾朝野,无人能比。从以身许国的青年才俊到清代第一巨贪,当政20余年,积累家财无数,有说其个人资产相当于大清帝国年收入的20倍,更被今人称为“18世纪世界首富”,财富超越了同时期被誉为“国际金融业之父”的梅耶・罗斯柴尔德。   关于和�的为官经历,各路野史传说甚多,如今的电视剧里也演绎过不少,这里只说说和�的家庭。   和�18岁时,娶妻冯霁雯,直隶总督冯英廉之孙女。和�自幼父母双亡,与弟弟相依为命,饱尝过人间冷暖,更向往完美的婚姻。迎娶冯氏的时候,和�还是一个破落家族中的咸安宫官学的生员,而冯氏并非普通人家的女儿,是满清正白旗冯佳氏之女,其祖父英廉多年出任户部尚书和总管内务府大臣,掌管国家财政和负责宫廷事务,深受乾隆皇帝的信任。冯英廉对孙女十分疼惜与呵护,对其悉心培养,待她年龄稍长,又开始为她婚事着急,想要为孙女招个东床快婿。   冯英廉注意到咸安宫官学里读书的和�。他发现,这个满族小伙儿不但帅气英俊,精气神儿十足,而且聪明机智、老成持重,将来可有大作为,便将独生孙女嫁给了和�,更为他提供仕途发展的机会。   与冯家联姻,使和�由穷书生一跃迈进上流社会。凭借冯家的背景和人脉,和�获得了更高的平台,有机会接触到乾隆帝,并最终成为乾隆朝最大的权臣。和�之所以讨得皇帝的欢心,并非只有一身阿谀奉承的功夫,也确实有些才华。史载,和�不仅长相英俊帅气,而且聪明果决、办事利落、多才多艺,且吟得一首好诗。此外,但凡乾隆一举一动,和�都能揣摩出他的心意,深得乾隆之心。就这样,和�一路平步青云,直至登上权臣的巅峰。   尽管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和大人与冯氏拥有“完美的婚姻”,但从零星的史料里,我们依然可以推断出:两口子关系融洽,感情良好,家庭和睦。第一个证据是,和�尽一切所能,想方设法为妻治病。和�小儿子夭折后,冯氏因丧子之痛,一病不起,和�为此焦虑万分,广寻名医为妻治病却求治无果。万般无奈之下,和�甚至求助于“鬼神”,先是在七夕时祈拜“牛郎织女”,后又在七月十五中元节求“阎王爷”从花名册上勾去冯氏姓名。   重病的冯氏勉力支撑到当年的中秋节。当天,和�一家团聚,儿子丰绅殷德、儿媳和孝公主等人到病房向冯氏跪拜,冯氏气色略有好转,与家人有说有笑。和�眼见夫人精神焕发,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便大赏奴仆。但就是在这个中秋夜,冯氏突然身亡,只留下伤心欲绝的和�。   第二个证据是,冯氏离世,对和�的打击相当之大。冯氏去世后,和�痛苦无处抒发,作《悼亡诗》六首,字字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如这首:   夫妻辅车倚,唇亡则齿寒。   春来一齿落,便知非吉端。   哀哉亡子逝,可怜形影单。   记得去春时,携手凭栏杆。   第三个证据是,在冯氏去世后,和�下令对她生前居住的寿椿楼中的一切设施皆按原样摆设,不让别人居住。和�和丰绅殷德父子时常前去凭吊、怀念。   第四个证据是,冯氏生前曾主动劝说和�纳妾。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去世,仅5天之后,和�即遭革职下狱。正月十八日,嘉庆帝派大臣前往和�囚禁处所,赐白绫一条,令其自尽。从囚禁到赐死,仅仅隔了半个月。   和�与发妻冯氏育有二子,长子为丰绅殷德,次子则半路夭折。   丰绅殷德形似其父,亦是美男子,幼时乖巧可爱,5岁时得乾隆帝喜欢,赐名“丰绅殷德”,并将自己最小的女儿和孝公主许配给他。由此,和�与乾隆帝结成儿女亲家。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丰绅殷德与和孝公主举行大婚。   和孝公主是乾隆65岁时所得,是其最小的女儿,相貌与乾隆神似,因而最得宠爱,13岁时破格册封为固伦公主。虽自幼娇生惯养,但和孝公主未养成什么坏毛病,她性格刚毅,能执刀弯弓,小时候便曾着男装随父皇打猎,有英武之气。待嫁入和府,公主还经常与丰绅殷德一起打猎,“不爱红妆爱武装”,也算是皇家少见的奇女子。   和�与乾隆结成儿女亲家,固然是乾隆喜欢丰绅殷德而许下的娃娃亲,但因其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它更是一桩政治婚姻。所幸,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郎才女貌,又有相同的志趣和爱好,才避免了一般政治婚姻的悲剧下场。可以说,和�被赐死前,这夫妻俩生活还算是幸福的。   婚后的和孝公主,时时督促丈夫积极进取,她希望丰绅殷德可以靠自己努力去获得地位,而非靠父亲的权势或是额驸的身份。   话说冬季某日,下过一场大雪后,童心未泯的丈夫想起小时候玩雪的场景,忍不住玩雪嬉戏,和孝公主对此非常生气,责备丰绅殷德说:“你已经20多岁了,怎么还玩这种小孩子的游戏?”丰绅殷德见公主生气,忙赔礼道歉,公主才转怒为喜:“你不要玩小孩子游戏了,咱们一起读书去。”在公主督促之下,丰绅殷德亦积极追求上进,公公和�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和孝公主亦是个有远见的女子,婚后发现公公和�有贪赃枉法的迹象,便预感和�不会有好下场,她曾对丈夫说:“你父亲受我皇父恩宠,不但无以为报,贪心却重,如此下去,怕有一天身家不保,我也会受到连累啊。”乾隆死后,和�事发,锒铛入狱,还真是应了公主的预言。关键时刻,身为儿媳的公主多次向皇兄嘉庆求情,从而为公公和�求得全尸。 和�像,全名为钮祜禄・和�(公元1750年-公元1799年)。和�书法。   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婚后育有一子,三口之家其乐融融。只可惜好景不长,儿子夭折,夫妻为此悲痛难当。此后,公主未再生育。为使和家绵延香火,公主提出让丰绅殷德纳妾,皆被丰绅殷德拒绝,后经公主再三请求,丰绅殷德才纳了几房小妾。   后来,和家被抄,和�自尽,和府被嘉庆帝赐给自己胞弟永�,但因和孝公主尚居于宅中,永�只得到一半的府邸。   因受父亲的连累,丰绅殷德也被抓去审讯。由于丰绅殷德驸马的身份,且和孝公主又是嘉庆所疼爱的妹妹,做哥哥的不忍心看着妹妹受苦,终于放了丰绅殷德一条生路。   原本欢声笑语的小夫妻,自此生活在一片凄风苦雨当中,再也少见笑容。夫妻相对,时常陷入沉默当中。   没几年,丰绅殷德又遇到大麻烦。   公主府长史奎福因为私怨,向朝廷举报,称丰绅殷德有心造反,而且对公主不敬。本来就觉得妹妹命苦的嘉庆闻此消息,勃然大怒,下令彻查。结果发现,丰绅殷德造反一事纯属诬陷,但对公主不忠却是事实,丰绅殷德曾在国丧期间,与公主分房而居,却去宠幸某个侍妾,将她偷偷藏起来,并生下了一个女儿。   即便丰绅殷德没有造反,但以如此态度对待公主,国丧期间做如此之事,仍令嘉庆愤怒,他下旨革去丰绅殷德公衔及所管职任,在家圈禁,闭门思过。但之后又有封赏: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四月,丰绅殷德以头等侍卫为正白旗蒙古副都统,赴乌里雅苏台任职。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正月,丰绅殷德被调为镶蓝旗满洲副都统。十二月,赏给伯爵衔,离京赴乌里雅苏台军中任职。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二月,丰绅殷德回京养病。四月,加恩赏给公爵衔。五月十七日,于病中去世,年仅36岁,公主自此成为寡妇。   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九月,和孝公主在寂寞中告别了人世,享年48岁。   恭亲王奕�的浮沉人生   后来,恭亲王奕成为这所宅院的新主人,从此才有“恭王府”之名号。   奕�是清道光帝第六子,才华过人的他,本有机会被立为皇太子,只因道光的优柔寡断,一变再变,才使得奕错失掉登上皇位的大好机会。   奕�自小天资聪颖,读书几年后,进步神速,不但熟知经史,能吟诗作文,还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功,可谓是文武双全,深得道光帝喜欢。   有清一朝,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立长为储的做法,自雍正帝始,开始采用“秘密建储法”,由在位的皇帝对所有皇子进行长期观察和考验,暗中拟定一人为皇太子,并以朱笔亲书其名,一式两份,放在大小两个建储匣内密封,大匣置于乾清宫匾后,小匣则由皇帝收藏。只等紧要时刻,由御前重臣共同拆启锦匣,当众宣布、传阅。   雍正所以发明此一方法,乃是汲取此前的教训,避免兄弟间自相残杀的悲剧。   进入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皇帝已经变得老迈,身体与精力都大不如前,到了必须立储的关键时刻。与奕�竞争的,是他的两个哥哥,四哥奕�和五哥奕�,而奕�在此年正月已过继给嘉庆帝第三子和硕�恪亲王为嗣子,帝位就自然归于皇四子奕�和皇六子奕�中的一个了。   事实上,奕�和奕�的关系,是所有皇太子之间最亲密的。奕�的生母孝全成皇后去世时,奕�仅有十岁,尚是贪玩孩童,道光帝便把他托付给奕�生母静贵妃抚养,自此皇四子与皇六子成为“一母同胞”的兄弟,关系越发亲密。   从道光帝的角度看,四子与六子竞争,奕�无疑拥有更大的优势,他天资聪颖、文武双全,并且继承了祖宗过硬的骑射功夫,无论从哪个方面衡量,奕�都高过奕�一筹,皇位非他莫属。然而,最终取得皇位的却是奕�。   奕�与奕�兄弟二人,采用不同的策略来争夺储位。   简单总结,在奕�而言,就是“避实就虚”;在奕�而言,则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某年春日,道光帝命诸子随己校猎于南苑,奕�擅长围猎,这正是他表现的大好机会。无论如何,奕�都不可能是他对手。结果亦如预料,一天下来,众皇子中以奕�获取的猎物最多。   奕�自知无法与六弟匹敌,便问计于师傅杜受田。杜氏授以密计,要他放弃捕猎,但观他人骑射,若皇帝问起,就对答“时方春和,鸟兽孕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且不想以弓马一技之长与诸弟竞争也”,奕�依计行事,藏拙示仁。奕�走的是妙招,也是险招,但道光就吃这一套。   道光帝下定决心,要立奕�为太子,但又舍不得天资过人的奕�,所以他的锦匣里,竟装着两道谕旨:第一谕是“立皇四子奕�为皇太子”,第二谕是“立皇六子奕�为亲王”。一匣两谕,实是道光矛盾心境的写照,亦是对不能立奕�为储的某种变相的补偿。在道光而言,这可能是他能想出的最好办法了。   奕�继位,是为咸丰帝。   帝位竞争失利,奕�固然难过,但也只得接受现实,扮演起“亲王”之角色,与咸丰帝密切合作,尽人臣之职,为大清王朝贡献一份力量。自此之后,这个著名的皇族,逐渐开始施加他之于中国历史的广泛影响。   咸丰帝坐上皇位,对六弟仍有不少忌惮。在他执政之初,一直未曾重用奕�,只给他一些闲差。直到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九月,太平军攻入直隶省,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才不得不起用奕�,任命他为领侍卫内大臣,负责京师巡防事务,一个月后,又任命为军机上行走。20岁的奕�,由此才真正步入大清王朝的最高决策层,开始展现他非凡的军事和政治天赋。 民国时期拍摄的北京恭王府香雪坞垂花门。图/FOTOE 恭亲王奕?(1833年-1898年)像。慈禧像,慈安与慈禧为辛酉政变的女主角,政变之后,东西两宫共同垂帘。   在奕�强有力的领导之下,京师防务由混乱变得有秩序。他与另几位军机大臣紧密协作,商定退敌之策,最终决定采纳“四面合攻”之策。为此,他极力协调僧格林沁和胜保两大主力军之矛盾,并从各地调兵遣将,对太平军形成合围之势,最终将其北方部队彻底歼灭。岌岌可危的清王朝,借此机会得以苟延残喘。   1861年,咸丰临终之际,立唯一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即为后来的同治帝),册封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而奕�竟不能名列其中。正因咸丰临终托孤,将最高权力给予八位顾命大臣,才引来奕�与慈禧的合作,一场叔嫂同心的好戏要开演。奕�与慈禧联手导演了震惊中外的“辛酉政变”,除掉了八位顾命大臣,成功夺得大权,并由此开启垂帘听政的新局面。这次政变中的三个主角,慈安皇太后25岁,慈禧皇太后27岁,而奕�,亦不满30岁。三个年轻人,就这样改变了大清王朝的政治走向。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一月初一,同治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养心殿垂帘听政。垂帘听政之所设在大内养心殿东间,于同治帝御座后设一黄幔,慈安与慈禧两太后并坐于后。恭亲王奕�立于左,醇亲王奕�立于右。引见大臣时,吏部堂官递绿头笺,恭亲王奕�接后,呈放在御案上。   慈安和慈禧的执政,当然要感谢政变的核心人物奕�。若没有他大力相助,二人断不能实现垂帘听政。两宫皇太后发出的第一道委任令,便是授奕�为议政王,并由他负责军机处,所有军机处大臣也概由他挑选确定。紧接着,奕�又被授以宗人府宗令、总管内务府大臣。如此一来,奕�集诸大权于一身,成为当朝最为显赫的人物。   朝廷重新修订了中枢的办事程序,加大议政王和两宫皇太后的权力,议政王有议政和施政权,而两宫皇太后则拥有审核和裁决权。   垂帘体制的确立,实质上是“倒肃顺派”的联合执政:一派是两宫皇太后,慈禧主导,慈安被动参与。政变发生后,慈安对执政兴趣仍然不大,只是安守本分。慈禧倒是对政治表现出非凡的热情,但彼时的她对政事一窍不通,在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奕�。另一派是恭亲王派,奕�派人多势众,朝中大员多数支持他,再加上和议功高,颇有威望。   垂帘之初,奕�大权独揽。这是因为,两宫皇太后权力虽大,但孤家寡人不成气候,不得不依仗奕�等人执行。正是奕�与慈禧之间的通力合作,促成了“同治中兴”的新局面。可为何慈禧与奕�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突然闹掰?   世人说法不一,概括起来,有此几种:   其一,安德海挑拨。安氏系慈禧宠爱的大太监,经常向内务府索取物件,屡遭奕�拒绝,安德海便向慈禧说奕�的坏话。   其二,政见不同。同治之初,奕�大量起用汉族官员,慈禧对此多有不满,认为满人比重应该提升,以维护满人统治。   其三,权力之争。慈禧熟悉国事后,有意参与更多,奕�揽权过重,有独断专行之作风。   不管怎样,二人矛盾越积越深是实情。   奕�的个性,颇有不拘小节之处。他与两宫皇太后议政,有时太后声音小了点,奕�就大声问,让太后重述一遍,偶有不同意见,往往高声抗辩。某次,慈禧与奕�就使用汉人问题发生争执,慈禧一怒之下要革奕�的职,哪想奕�并不相让,称“臣是先皇第六子,你能革我职,不能革我皇子!”弄得慈禧下不了台。   同治四年三月,慈禧率先发难,抛出一份事先拟好的懿旨,指责奕�徇情、贪墨、骄盈、揽权、趾高气扬、目无君上,欲削去其议政王身份,革去一切差事,不准干预公事。慈禧此谕,不过是自己想要独断专权,抛弃碍手碍脚的奕�而已。   然而,众王公大臣反对罢黜奕�,一并向慈禧求情,才使得慈禧意识到,此时要扳倒奕�在时机上仍不成熟:奕�深得朝臣之心,现在去除,估计多有不服;再者,奕�办理外交,已取得国际信任,现在若赶走他,怕是外国人也不答应。   奕�凭借声望保全了自己,皇太后却也借此机会,将奕�逐出军机处,夺其议政王,只保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一职。 道光帝合家欢乐图。      奕�虽因被罢黜感到愤怒,但他稍稍冷静下来之后,仍决心以大局为重。他暗中观察朝局,秘密布置行动,以图再掌大权。奕�先是安排内务府大臣文祥、宝�辞职。当初,奕�为控制慈禧挥霍,将内务府大臣安排给文祥和宝�,现在二人辞职,慈禧可以肆意享乐了,当然开心。继而,自己主动认错,坦承自己的错误,以求获得太后的原谅。先后又有多位大臣轮番上阵为奕�说情。   两宫皇太后见状,也借坡下驴,准奕�重新掌握军机处,但未恢复议政王封号。经此一番折腾之后,恭亲王之前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不见了,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与先前判若两人。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三月,慈禧一道谕旨,将奕�以及以他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部撤换。对这次罢黜,奕�则表现得十分坦然,他亦要步入老迈之年,对政治斗争亦不无厌倦之感。此时退下来,无官一身轻,倒也可以安下心来,享受难得的清闲。多年来,忙于处置军国大事,自己的爱好大多丢在一旁。自此,他有十年的时间可资利用,尽情享受生活……每日里习字、作画、听戏,不亦乐乎!恭王府的戏楼高大雄伟,富丽堂皇,是玩乐的好地方。奕�嗜酒,喜唱昆腔,身边近侍也都耳濡目染,精熟此道。每每小饮微醺,便乘兴而唱,有时与侍者对唱取乐。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奕�再次被推上前台,但此时的他已经垂垂老矣。大清帝国如同这位恭亲王一样,亦进入暮年,再无恢复元气的迹象。对于中日战争,奕�认为国家贫弱,军力不济,无再战之力,与其主战,不如求和,应引进国际干预,最大化减小主权损失。可以说,在当时情况下,奕�之作为,多为明智之举。谈判过程中,他适时地密告西方诸国日本人的领土要求,引起国际干涉。   当时情形下,主战派一度占了上风,又是奕�力排众议,先说服光绪帝,又说服诸大臣,终于使清廷内部意见趋于统一。这一次中日战争,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也再一次验证“弱国无外交”之道理。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奕�的人生终于走到尽头。遗折中,他郑重叮嘱光绪帝:“经武整军,力图自强”,“恪遵成宪,维系人心”,他还特别强调,要与太后搞好关系,要有两三个能干的大臣的辅佐,处理好用人行政。   奕�算得上清朝晚期不可多得的老练而成熟的政治家。作为清末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他当然有其世故圆滑的一面,难得的是,奕�也常常流露出许多真性情,比如他能够直言进谏,坚持己见,即使面对专断的慈禧也敢与之争论。他虽经常展现出王爷的权威,却也自有风趣幽默的一面。随手录两件趣事,来证明奕�的可爱之处。   军机大臣宝�是奕�的老部下,两人相处既久,常开玩笑。某日军机处将散值,宝�先往如厕,许久才返。奕�嘲笑他:“往何处撇宝去?”“撇宝”是当时市井流传的玩笑话,与“如厕”同义。“撇宝”之“宝”与“宝�”的“宝”同字,奕�借此嘲笑宝�。哪知宝�随口答:“哪里,是出恭。”这“出恭”之“恭”与“恭亲王”之“恭”同字,宝�巧妙扳回一城。又一日,恭亲王自太庙出,指着庙碑下面的��(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对宝�说:“你看这个宝贝。”宝�号佩蘅,而“贝”与“佩”谐音,奕�以“宝贝”暗指宝�。宝�答:“这也是龙生九子之一。”恭亲王兄弟正好九人。   由此可见,奕�个性中自有诙谐的一面,这在正襟危坐的王爷当中,显得十分难得。   恭王府变迁   ・本系和�宅院,1776 年开始建造,紧邻什刹海,位置优越,规模宏大。   ・嘉庆皇帝下旨抄和�家后,将宅院赐予胞弟永�,也允许嫁给和�儿子丰绅殷德的和孝公主(乾隆之女)仍居住在此宅中。   ・1851 年,恭亲王奕?成为这所宅院的新主人,从此改名恭王府。   ・民国之初,恭王府被奕?的孙子溥伟以40 万大洋卖给教会,后辅仁大学以108 根金条赎回,用作女生学堂。   ・1949 年以后,恭王府曾被公安部、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   ・1982 年,国务院将恭王府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原占用王府的单位陆续迁出,同时国家对王府进行了修缮。   ・1988 年,中国音乐学院搬出恭王府,恭王府花园对社会开放。   (摘编自《闲说王府旧风流》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有删节。除标注外,图均由出版社提供。)

西洋门,北京恭王府后花园建筑。图/FOTOE   前传:和�的爱与哀愁   恭王府的前身本系和�府邸,要说恭王府,当然绕不过“和大人”。   和�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传奇人物:从地位低微的文生员一路升到军机大臣、翰林院首席大学士以及身兼数职的首辅宰相,可谓权倾朝野,无人能比。从以身许国的青年才俊到清代第一巨贪,当政20余年,积累家财无数,有说其个人资产相当于大清帝国年收入的20倍,更被今人称为“18世纪世界首富”,财富超越了同时期被誉为“国际金融业之父”的梅耶・罗斯柴尔德。   关于和�的为官经历,各路野史传说甚多,如今的电视剧里也演绎过不少,这里只说说和�的家庭。   和�18岁时,娶妻冯霁雯,直隶总督冯英廉之孙女。和�自幼父母双亡,与弟弟相依为命,饱尝过人间冷暖,更向往完美的婚姻。迎娶冯氏的时候,和�还是一个破落家族中的咸安宫官学的生员,而冯氏并非普通人家的女儿,是满清正白旗冯佳氏之女,其祖父英廉多年出任户部尚书和总管内务府大臣,掌管国家财政和负责宫廷事务,深受乾隆皇帝的信任。冯英廉对孙女十分疼惜与呵护,对其悉心培养,待她年龄稍长,又开始为她婚事着急,想要为孙女招个东床快婿。   冯英廉注意到咸安宫官学里读书的和�。他发现,这个满族小伙儿不但帅气英俊,精气神儿十足,而且聪明机智、老成持重,将来可有大作为,便将独生孙女嫁给了和�,更为他提供仕途发展的机会。   与冯家联姻,使和�由穷书生一跃迈进上流社会。凭借冯家的背景和人脉,和�获得了更高的平台,有机会接触到乾隆帝,并最终成为乾隆朝最大的权臣。和�之所以讨得皇帝的欢心,并非只有一身阿谀奉承的功夫,也确实有些才华。史载,和�不仅长相英俊帅气,而且聪明果决、办事利落、多才多艺,且吟得一首好诗。此外,但凡乾隆一举一动,和�都能揣摩出他的心意,深得乾隆之心。就这样,和�一路平步青云,直至登上权臣的巅峰。   尽管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和大人与冯氏拥有“完美的婚姻”,但从零星的史料里,我们依然可以推断出:两口子关系融洽,感情良好,家庭和睦。第一个证据是,和�尽一切所能,想方设法为妻治病。和�小儿子夭折后,冯氏因丧子之痛,一病不起,和�为此焦虑万分,广寻名医为妻治病却求治无果。万般无奈之下,和�甚至求助于“鬼神”,先是在七夕时祈拜“牛郎织女”,后又在七月十五中元节求“阎王爷”从花名册上勾去冯氏姓名。   重病的冯氏勉力支撑到当年的中秋节。当天,和�一家团聚,儿子丰绅殷德、儿媳和孝公主等人到病房向冯氏跪拜,冯氏气色略有好转,与家人有说有笑。和�眼见夫人精神焕发,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便大赏奴仆。但就是在这个中秋夜,冯氏突然身亡,只留下伤心欲绝的和�。   第二个证据是,冯氏离世,对和�的打击相当之大。冯氏去世后,和�痛苦无处抒发,作《悼亡诗》六首,字字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如这首:   夫妻辅车倚,唇亡则齿寒。   春来一齿落,便知非吉端。   哀哉亡子逝,可怜形影单。   记得去春时,携手凭栏杆。   第三个证据是,在冯氏去世后,和�下令对她生前居住的寿椿楼中的一切设施皆按原样摆设,不让别人居住。和�和丰绅殷德父子时常前去凭吊、怀念。   第四个证据是,冯氏生前曾主动劝说和�纳妾。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去世,仅5天之后,和�即遭革职下狱。正月十八日,嘉庆帝派大臣前往和�囚禁处所,赐白绫一条,令其自尽。从囚禁到赐死,仅仅隔了半个月。   和�与发妻冯氏育有二子,长子为丰绅殷德,次子则半路夭折。   丰绅殷德形似其父,亦是美男子,幼时乖巧可爱,5岁时得乾隆帝喜欢,赐名“丰绅殷德”,并将自己最小的女儿和孝公主许配给他。由此,和�与乾隆帝结成儿女亲家。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丰绅殷德与和孝公主举行大婚。   和孝公主是乾隆65岁时所得,是其最小的女儿,相貌与乾隆神似,因而最得宠爱,13岁时破格册封为固伦公主。虽自幼娇生惯养,但和孝公主未养成什么坏毛病,她性格刚毅,能执刀弯弓,小时候便曾着男装随父皇打猎,有英武之气。待嫁入和府,公主还经常与丰绅殷德一起打猎,“不爱红妆爱武装”,也算是皇家少见的奇女子。   和�与乾隆结成儿女亲家,固然是乾隆喜欢丰绅殷德而许下的娃娃亲,但因其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它更是一桩政治婚姻。所幸,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郎才女貌,又有相同的志趣和爱好,才避免了一般政治婚姻的悲剧下场。可以说,和�被赐死前,这夫妻俩生活还算是幸福的。   婚后的和孝公主,时时督促丈夫积极进取,她希望丰绅殷德可以靠自己努力去获得地位,而非靠父亲的权势或是额驸的身份。   话说冬季某日,下过一场大雪后,童心未泯的丈夫想起小时候玩雪的场景,忍不住玩雪嬉戏,和孝公主对此非常生气,责备丰绅殷德说:“你已经20多岁了,怎么还玩这种小孩子的游戏?”丰绅殷德见公主生气,忙赔礼道歉,公主才转怒为喜:“你不要玩小孩子游戏了,咱们一起读书去。”在公主督促之下,丰绅殷德亦积极追求上进,公公和�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和孝公主亦是个有远见的女子,婚后发现公公和�有贪赃枉法的迹象,便预感和�不会有好下场,她曾对丈夫说:“你父亲受我皇父恩宠,不但无以为报,贪心却重,如此下去,怕有一天身家不保,我也会受到连累啊。”乾隆死后,和�事发,锒铛入狱,还真是应了公主的预言。关键时刻,身为儿媳的公主多次向皇兄嘉庆求情,从而为公公和�求得全尸。 和�像,全名为钮祜禄・和�(公元1750年-公元1799年)。和�书法。   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婚后育有一子,三口之家其乐融融。只可惜好景不长,儿子夭折,夫妻为此悲痛难当。此后,公主未再生育。为使和家绵延香火,公主提出让丰绅殷德纳妾,皆被丰绅殷德拒绝,后经公主再三请求,丰绅殷德才纳了几房小妾。   后来,和家被抄,和�自尽,和府被嘉庆帝赐给自己胞弟永�,但因和孝公主尚居于宅中,永�只得到一半的府邸。   因受父亲的连累,丰绅殷德也被抓去审讯。由于丰绅殷德驸马的身份,且和孝公主又是嘉庆所疼爱的妹妹,做哥哥的不忍心看着妹妹受苦,终于放了丰绅殷德一条生路。   原本欢声笑语的小夫妻,自此生活在一片凄风苦雨当中,再也少见笑容。夫妻相对,时常陷入沉默当中。   没几年,丰绅殷德又遇到大麻烦。   公主府长史奎福因为私怨,向朝廷举报,称丰绅殷德有心造反,而且对公主不敬。本来就觉得妹妹命苦的嘉庆闻此消息,勃然大怒,下令彻查。结果发现,丰绅殷德造反一事纯属诬陷,但对公主不忠却是事实,丰绅殷德曾在国丧期间,与公主分房而居,却去宠幸某个侍妾,将她偷偷藏起来,并生下了一个女儿。   即便丰绅殷德没有造反,但以如此态度对待公主,国丧期间做如此之事,仍令嘉庆愤怒,他下旨革去丰绅殷德公衔及所管职任,在家圈禁,闭门思过。但之后又有封赏: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四月,丰绅殷德以头等侍卫为正白旗蒙古副都统,赴乌里雅苏台任职。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正月,丰绅殷德被调为镶蓝旗满洲副都统。十二月,赏给伯爵衔,离京赴乌里雅苏台军中任职。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二月,丰绅殷德回京养病。四月,加恩赏给公爵衔。五月十七日,于病中去世,年仅36岁,公主自此成为寡妇。   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九月,和孝公主在寂寞中告别了人世,享年48岁。   恭亲王奕�的浮沉人生   后来,恭亲王奕成为这所宅院的新主人,从此才有“恭王府”之名号。   奕�是清道光帝第六子,才华过人的他,本有机会被立为皇太子,只因道光的优柔寡断,一变再变,才使得奕错失掉登上皇位的大好机会。   奕�自小天资聪颖,读书几年后,进步神速,不但熟知经史,能吟诗作文,还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功,可谓是文武双全,深得道光帝喜欢。   有清一朝,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立长为储的做法,自雍正帝始,开始采用“秘密建储法”,由在位的皇帝对所有皇子进行长期观察和考验,暗中拟定一人为皇太子,并以朱笔亲书其名,一式两份,放在大小两个建储匣内密封,大匣置于乾清宫匾后,小匣则由皇帝收藏。只等紧要时刻,由御前重臣共同拆启锦匣,当众宣布、传阅。   雍正所以发明此一方法,乃是汲取此前的教训,避免兄弟间自相残杀的悲剧。   进入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皇帝已经变得老迈,身体与精力都大不如前,到了必须立储的关键时刻。与奕�竞争的,是他的两个哥哥,四哥奕�和五哥奕�,而奕�在此年正月已过继给嘉庆帝第三子和硕�恪亲王为嗣子,帝位就自然归于皇四子奕�和皇六子奕�中的一个了。   事实上,奕�和奕�的关系,是所有皇太子之间最亲密的。奕�的生母孝全成皇后去世时,奕�仅有十岁,尚是贪玩孩童,道光帝便把他托付给奕�生母静贵妃抚养,自此皇四子与皇六子成为“一母同胞”的兄弟,关系越发亲密。   从道光帝的角度看,四子与六子竞争,奕�无疑拥有更大的优势,他天资聪颖、文武双全,并且继承了祖宗过硬的骑射功夫,无论从哪个方面衡量,奕�都高过奕�一筹,皇位非他莫属。然而,最终取得皇位的却是奕�。   奕�与奕�兄弟二人,采用不同的策略来争夺储位。   简单总结,在奕�而言,就是“避实就虚”;在奕�而言,则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某年春日,道光帝命诸子随己校猎于南苑,奕�擅长围猎,这正是他表现的大好机会。无论如何,奕�都不可能是他对手。结果亦如预料,一天下来,众皇子中以奕�获取的猎物最多。   奕�自知无法与六弟匹敌,便问计于师傅杜受田。杜氏授以密计,要他放弃捕猎,但观他人骑射,若皇帝问起,就对答“时方春和,鸟兽孕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且不想以弓马一技之长与诸弟竞争也”,奕�依计行事,藏拙示仁。奕�走的是妙招,也是险招,但道光就吃这一套。   道光帝下定决心,要立奕�为太子,但又舍不得天资过人的奕�,所以他的锦匣里,竟装着两道谕旨:第一谕是“立皇四子奕�为皇太子”,第二谕是“立皇六子奕�为亲王”。一匣两谕,实是道光矛盾心境的写照,亦是对不能立奕�为储的某种变相的补偿。在道光而言,这可能是他能想出的最好办法了。   奕�继位,是为咸丰帝。   帝位竞争失利,奕�固然难过,但也只得接受现实,扮演起“亲王”之角色,与咸丰帝密切合作,尽人臣之职,为大清王朝贡献一份力量。自此之后,这个著名的皇族,逐渐开始施加他之于中国历史的广泛影响。   咸丰帝坐上皇位,对六弟仍有不少忌惮。在他执政之初,一直未曾重用奕�,只给他一些闲差。直到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九月,太平军攻入直隶省,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才不得不起用奕�,任命他为领侍卫内大臣,负责京师巡防事务,一个月后,又任命为军机上行走。20岁的奕�,由此才真正步入大清王朝的最高决策层,开始展现他非凡的军事和政治天赋。 民国时期拍摄的北京恭王府香雪坞垂花门。图/FOTOE 恭亲王奕?(1833年-1898年)像。慈禧像,慈安与慈禧为辛酉政变的女主角,政变之后,东西两宫共同垂帘。   在奕�强有力的领导之下,京师防务由混乱变得有秩序。他与另几位军机大臣紧密协作,商定退敌之策,最终决定采纳“四面合攻”之策。为此,他极力协调僧格林沁和胜保两大主力军之矛盾,并从各地调兵遣将,对太平军形成合围之势,最终将其北方部队彻底歼灭。岌岌可危的清王朝,借此机会得以苟延残喘。   1861年,咸丰临终之际,立唯一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即为后来的同治帝),册封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而奕�竟不能名列其中。正因咸丰临终托孤,将最高权力给予八位顾命大臣,才引来奕�与慈禧的合作,一场叔嫂同心的好戏要开演。奕�与慈禧联手导演了震惊中外的“辛酉政变”,除掉了八位顾命大臣,成功夺得大权,并由此开启垂帘听政的新局面。这次政变中的三个主角,慈安皇太后25岁,慈禧皇太后27岁,而奕�,亦不满30岁。三个年轻人,就这样改变了大清王朝的政治走向。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一月初一,同治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养心殿垂帘听政。垂帘听政之所设在大内养心殿东间,于同治帝御座后设一黄幔,慈安与慈禧两太后并坐于后。恭亲王奕�立于左,醇亲王奕�立于右。引见大臣时,吏部堂官递绿头笺,恭亲王奕�接后,呈放在御案上。   慈安和慈禧的执政,当然要感谢政变的核心人物奕�。若没有他大力相助,二人断不能实现垂帘听政。两宫皇太后发出的第一道委任令,便是授奕�为议政王,并由他负责军机处,所有军机处大臣也概由他挑选确定。紧接着,奕�又被授以宗人府宗令、总管内务府大臣。如此一来,奕�集诸大权于一身,成为当朝最为显赫的人物。   朝廷重新修订了中枢的办事程序,加大议政王和两宫皇太后的权力,议政王有议政和施政权,而两宫皇太后则拥有审核和裁决权。   垂帘体制的确立,实质上是“倒肃顺派”的联合执政:一派是两宫皇太后,慈禧主导,慈安被动参与。政变发生后,慈安对执政兴趣仍然不大,只是安守本分。慈禧倒是对政治表现出非凡的热情,但彼时的她对政事一窍不通,在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奕�。另一派是恭亲王派,奕�派人多势众,朝中大员多数支持他,再加上和议功高,颇有威望。   垂帘之初,奕�大权独揽。这是因为,两宫皇太后权力虽大,但孤家寡人不成气候,不得不依仗奕�等人执行。正是奕�与慈禧之间的通力合作,促成了“同治中兴”的新局面。可为何慈禧与奕�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突然闹掰?   世人说法不一,概括起来,有此几种:   其一,安德海挑拨。安氏系慈禧宠爱的大太监,经常向内务府索取物件,屡遭奕�拒绝,安德海便向慈禧说奕�的坏话。   其二,政见不同。同治之初,奕�大量起用汉族官员,慈禧对此多有不满,认为满人比重应该提升,以维护满人统治。   其三,权力之争。慈禧熟悉国事后,有意参与更多,奕�揽权过重,有独断专行之作风。   不管怎样,二人矛盾越积越深是实情。   奕�的个性,颇有不拘小节之处。他与两宫皇太后议政,有时太后声音小了点,奕�就大声问,让太后重述一遍,偶有不同意见,往往高声抗辩。某次,慈禧与奕�就使用汉人问题发生争执,慈禧一怒之下要革奕�的职,哪想奕�并不相让,称“臣是先皇第六子,你能革我职,不能革我皇子!”弄得慈禧下不了台。   同治四年三月,慈禧率先发难,抛出一份事先拟好的懿旨,指责奕�徇情、贪墨、骄盈、揽权、趾高气扬、目无君上,欲削去其议政王身份,革去一切差事,不准干预公事。慈禧此谕,不过是自己想要独断专权,抛弃碍手碍脚的奕�而已。   然而,众王公大臣反对罢黜奕�,一并向慈禧求情,才使得慈禧意识到,此时要扳倒奕�在时机上仍不成熟:奕�深得朝臣之心,现在去除,估计多有不服;再者,奕�办理外交,已取得国际信任,现在若赶走他,怕是外国人也不答应。   奕�凭借声望保全了自己,皇太后却也借此机会,将奕�逐出军机处,夺其议政王,只保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一职。 道光帝合家欢乐图。      奕�虽因被罢黜感到愤怒,但他稍稍冷静下来之后,仍决心以大局为重。他暗中观察朝局,秘密布置行动,以图再掌大权。奕�先是安排内务府大臣文祥、宝�辞职。当初,奕�为控制慈禧挥霍,将内务府大臣安排给文祥和宝�,现在二人辞职,慈禧可以肆意享乐了,当然开心。继而,自己主动认错,坦承自己的错误,以求获得太后的原谅。先后又有多位大臣轮番上阵为奕�说情。   两宫皇太后见状,也借坡下驴,准奕�重新掌握军机处,但未恢复议政王封号。经此一番折腾之后,恭亲王之前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不见了,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与先前判若两人。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三月,慈禧一道谕旨,将奕�以及以他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部撤换。对这次罢黜,奕�则表现得十分坦然,他亦要步入老迈之年,对政治斗争亦不无厌倦之感。此时退下来,无官一身轻,倒也可以安下心来,享受难得的清闲。多年来,忙于处置军国大事,自己的爱好大多丢在一旁。自此,他有十年的时间可资利用,尽情享受生活……每日里习字、作画、听戏,不亦乐乎!恭王府的戏楼高大雄伟,富丽堂皇,是玩乐的好地方。奕�嗜酒,喜唱昆腔,身边近侍也都耳濡目染,精熟此道。每每小饮微醺,便乘兴而唱,有时与侍者对唱取乐。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奕�再次被推上前台,但此时的他已经垂垂老矣。大清帝国如同这位恭亲王一样,亦进入暮年,再无恢复元气的迹象。对于中日战争,奕�认为国家贫弱,军力不济,无再战之力,与其主战,不如求和,应引进国际干预,最大化减小主权损失。可以说,在当时情况下,奕�之作为,多为明智之举。谈判过程中,他适时地密告西方诸国日本人的领土要求,引起国际干涉。   当时情形下,主战派一度占了上风,又是奕�力排众议,先说服光绪帝,又说服诸大臣,终于使清廷内部意见趋于统一。这一次中日战争,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也再一次验证“弱国无外交”之道理。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奕�的人生终于走到尽头。遗折中,他郑重叮嘱光绪帝:“经武整军,力图自强”,“恪遵成宪,维系人心”,他还特别强调,要与太后搞好关系,要有两三个能干的大臣的辅佐,处理好用人行政。   奕�算得上清朝晚期不可多得的老练而成熟的政治家。作为清末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他当然有其世故圆滑的一面,难得的是,奕�也常常流露出许多真性情,比如他能够直言进谏,坚持己见,即使面对专断的慈禧也敢与之争论。他虽经常展现出王爷的权威,却也自有风趣幽默的一面。随手录两件趣事,来证明奕�的可爱之处。   军机大臣宝�是奕�的老部下,两人相处既久,常开玩笑。某日军机处将散值,宝�先往如厕,许久才返。奕�嘲笑他:“往何处撇宝去?”“撇宝”是当时市井流传的玩笑话,与“如厕”同义。“撇宝”之“宝”与“宝�”的“宝”同字,奕�借此嘲笑宝�。哪知宝�随口答:“哪里,是出恭。”这“出恭”之“恭”与“恭亲王”之“恭”同字,宝�巧妙扳回一城。又一日,恭亲王自太庙出,指着庙碑下面的��(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对宝�说:“你看这个宝贝。”宝�号佩蘅,而“贝”与“佩”谐音,奕�以“宝贝”暗指宝�。宝�答:“这也是龙生九子之一。”恭亲王兄弟正好九人。   由此可见,奕�个性中自有诙谐的一面,这在正襟危坐的王爷当中,显得十分难得。   恭王府变迁   ・本系和�宅院,1776 年开始建造,紧邻什刹海,位置优越,规模宏大。   ・嘉庆皇帝下旨抄和�家后,将宅院赐予胞弟永�,也允许嫁给和�儿子丰绅殷德的和孝公主(乾隆之女)仍居住在此宅中。   ・1851 年,恭亲王奕?成为这所宅院的新主人,从此改名恭王府。   ・民国之初,恭王府被奕?的孙子溥伟以40 万大洋卖给教会,后辅仁大学以108 根金条赎回,用作女生学堂。   ・1949 年以后,恭王府曾被公安部、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   ・1982 年,国务院将恭王府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原占用王府的单位陆续迁出,同时国家对王府进行了修缮。   ・1988 年,中国音乐学院搬出恭王府,恭王府花园对社会开放。   (摘编自《闲说王府旧风流》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有删节。除标注外,图均由出版社提供。)


相关内容

  • 读[闲说作]有感
  • 读<闲说作文>有感 期中考试结束后的第二天, 是星期日, 看<语文读本>中最后一篇<闲说作文>, 看得我极度不爽. 第一段, 她说中学生拿作文当小说写, 缺少真感情, 情节幼稚. 我说, "新概念作文大奖赛"初赛明确说明"不限文体, ...

  • 闲说印现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闲说印现 何为印规?即钤印盖章时定位的工具,也叫印矩,是官府和书法家们必备的东西.说印规,先要说说印. 印是由官印而逐步发展到平民的.从战国时苏秦佩六国相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唐人罗隐有诗云:"腰间印佩黄金重,卷里诗裁白雪高."印是权力的象征,旧 ...

  • 闲说印规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闲说印规 何为印规?即钤印盖章时定位的工具,也叫印矩,是官府和书法家们必备的东西.说印规,先要说说印. 印是由官印而逐步发展到平民的.从战国时苏秦佩六国相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唐人罗隐有诗云:"腰间印佩黄金重,卷里诗裁白雪高."印是权力的象征,旧 ...

  • 「闲说邮票」JT厂铭邮票的收集难点
  • ? 定期推送钱币,邮票,贵金属纪念品,名人书画,文玩类等诸多专业收藏知识和精品,争做专业的收藏微信平台!关注我们妥妥没错! 概念--所谓"厂铭",其实是属于邮票"版铭"的范畴,也就是指印在邮票边纸上的印刷单位名称. 为什么厂铭邮票稀缺? 由于在一个邮局全张邮票 ...

  • 洪烛:清朝皇帝为何大力倡导喇嘛教?(图)
  • 洪烛<北京:皇城往事>(<北京:城南旧事>姊妹篇)中国地图出版社 [到了清朝,大力倡导喇嘛教.顺治帝为接待达赖喇嘛五世来京朝觐修造了东黄寺(作为其驻锡之所),雍正帝又允蒙古部落之请兴建西黄寺--"东黄寺与西黄寺,同垣异构,时称双黄寺",也是为了加强&quo ...

  • 你没有听说过他,那可是终身遗憾!
  • 在中国当代文坛有一个令无数人为之痴迷的人物. 莫言说他是个"想得明白也活得明白的人". 陈丹青说他是"天下第一聊天高手". 王朔说他是北京这地方这几十年养成的人精. 止庵说他算是第一个让自己感到中文之美的作家. 唐诺称他为我们这个世代的"稀有财&qu ...

  • 民间工艺品手工雕刻制作方法教学视频
  • [视频]玉田泥塑制作工艺遍地英雄下夕... [视频]玉田泥塑制作工艺. 揭秘藏传贴金佛像制作工序[组图]醉美天下书屋... 民族工艺技师在塑造泥塑(通常是按图纸或图片制作).贴金比较适合大型泥塑佛像.为了衬托金色,需先在泥塑佛像表面上一层黄底色,然后在表面上一层桐油,(现在也有上清漆)待稍微晾干后即 ...

  • 北京城中八大铁帽子王的王府,您去过几处?
  • 文/陈开善 图综合于网络 在清代众多的亲王.郡王中,最为显赫的当属"八大铁帽子王".其王位可以世袭罔替,也就是说,这些王的子孙每一代都有一个人袭封为王,这是清代分封的最高赏赐.由于清朝采取"封而不建"的办法,各位王只有接受爵位,没有封土可言.王府就建在北京城内 ...

  • 恭王府花园导游词
  • 北京清代,有十代帝王的王子封了王位,有亲王.郡王封号的有七十个. 为了显示他们的特殊地位和便于管理,清代王府一般都设在内城. "铁帽王府".清初对入关有功的8家王爵,封为世袭罔替,俗称"铁帽王",他们的王府就叫铁帽王府,共有8处,5处在西城,三处在东城. 以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