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文化相得益彰

  教育与文化本身就应为一体,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教育离开文化,就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文化离开教育,就变成无渠之河、无道之车。

  江南小县弋阳,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风景秀丽,拥有多个世界级、国家级名片的旅游胜地―龟峰,全国单个洞窟最大的唐代天然佛洞―南岩石窟及保存完好的古代书院―叠山书院,自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置县,至今已有1 800年历史。县域面积1 58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场)和街道办,总人口41.5万,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活化石”、高腔戏曲“鼻祖”。位列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首,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弋阳腔就诞生在此,县内至今保存着古戏台50多座。弋阳历代名人辈出,古有南宋抗金宰相陈康伯、与文天祥齐名的爱国诗人谢叠山;近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民族英雄方志敏,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及邵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面对乡村学校渐渐“消瘦”,乡村教育慢慢“弱化”,乡村文化与文明渐渐“遥远”时,我们该怎么办?其实,民族之所以称之为民族,无非血统、语言、文化与文明。同样地,乡村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地域的概念,更是结构的需求。草地、森林、湖泊、湿地、农田、旱地等,是自然环境必须拥有的,当出现结构性缺陷时,就会出现灾难性结果。现在出现的一些怪异性的非正常自然现象,不就说明了这一点吗?现在,社会出现道德沦丧、片面追求财富与速度等,同样有着“因”的缘由。面对这种现象,近3年来,全县在教育上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一些改善性变化。

  师生进入乡村文明,乡村文化进入校园

  弋阳是个民风淳朴、乡俗丰富的地方。很多乡镇村庄,每逢农闲岁末,会举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比如打年糕、熬米糖、闹元宵、吃清明、过立夏、祭冬至、赛龙舟、会戏、贴春联等。为了使师生了解本地民俗传统和文化,县各级各类学校编写乡土教材,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植根于乡土文化,把乡土文明的符号和记忆迁移进课堂,让乡土课程成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县逸夫小学、二小等学校常年开设“家校夜话”“家长大课堂”课程,请各行业的家长为孩子讲弋阳的名胜古迹和旅游资源,讲弋阳的历史文化和文化名人。

  弋阳还是高腔戏曲“鼻祖”弋阳腔的诞生地,现今各地依然保留了会戏的传统,让乡村烙上浓浓的乡土印记。每年,乡村举行会戏的时候,万人空巷,成了当地孩子儿时最美好的记忆。每到乡村会戏时,许多乡村学校会组织学生欣赏,对会戏历史和传统进行梳理研究。

  每年的阳历新春,县中畈中学、曹溪中学、三县岭中学等会送戏到乡村,邀请家长与师生一起包饺子,与乡村百姓共庆新年的到来。特别是连续两年的全县师生送春联活动及中畈中学的家校大舞台文艺汇演、朱坑小学的家校合作心连心演出、三县岭中学和三县岭陈屋民间文艺协会年度广场舞陪衬汇演,有上万名家长参与其中,深受乡村百姓喜爱。

  全县学校因地制宜,把打年糕、打麻籽�@、做立夏�@、打年糕、灯盏�@等弋阳饮食特色文化植入课堂,搬进校园,组织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活动,既能加强亲子教育,又可以让孩子了解弋阳的美食特色和民俗风情。

  701小学等学校把教室、图书室、艺术室、体育场所在课余时间向农村居民开放,丰富百姓的文体生活和精神生活。逸夫小学、葛溪中学等学校开展组织师生进乡村、进社区捡垃圾公益活动,共建洁净美丽乡村,培养师生的环保意识和劳动习惯,同创悠然雅致家园。湾里中学、701小学等学校的绿色蔬菜基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劳动习惯。

  历来,乡村百姓十分重视“向善”,对长辈讲究“孝”为先,对邻里讲究“帮”为乐。不少学校开展“我给父母洗次脚”“感恩励志演讲”等亲子感恩教育活动,让这一优良传统在师生中得到传承。港口中学的徐佳浩同学因“父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小小少年动情演绎照顾残疾父亲、重建幸福家庭的事迹,荣登“江西好人榜”“感动中国好人榜”,入选教育部关工委“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2014-2015学年度指定读本《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丛书。逸夫小学等学校师生的爱心义卖和见义勇为好少年汤思期、环保卫士陈云�Z、卖瓜求学好孩子汪国平、自强不息女孩王欣�h等一批最美少年,让爱心得到传递。

  乡村教育对接乡村文明,传播乡村文化的努力实践,让乡村学校成为传承乡村文化、重构乡村文明、弘扬文明新风的主力军和桥头堡。

  教育紧扣区域历史,区域传统助推教育

  弋阳腔、谢叠山、方志敏精神、龟峰旅游胜地,是弋阳文化的代表。谢叠山,一生志节耿耿,贫贱不移,坚贞不屈;方志敏,“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精神,是弋阳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都让弋阳的文化和历史更加厚重。办好教育,就是要积极地让教育融入当地的发展历史,紧扣当地文化。

  弋阳腔是弋阳文化最亮丽的一张名片。为了传承和保护好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弋阳二中等学校积极推进弋阳腔戏曲进课堂,让弋阳高腔响遏行云。方志敏中学是全国唯一一所经中宣部批准用方志敏烈士名字命名的学校。为了教育师生不忘烈士遗志,传承烈士精神,学校每年会开展以“方志敏精神进校园”为主题的活动,让方志敏的精神植根于师生心中。中畈小学、漆工小学等学校每年会开展唱红歌比赛,请老红军讲革命先辈的传奇故事。

  叠山书院、方志敏纪念馆如今已成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游客到弋阳革命烈士纪念馆、方志敏故居一游,就会被一群落落大方、活泼可爱的小讲解员所吸引,在他们身上,我们会感受到伟人的精神正被一代一代地传承和发扬着。

  2015年,县创办叠山书院论坛,让教育与当地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度的融合。每期一个主题,至今已成功举办9期。论坛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为全县教师提供一个分享思想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引起弋阳市民的广泛关注。现今,论坛成为弋阳的一个文化视点、公众聚焦的精神殿堂,成为弋阳县文化教育事业的一张名片,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达教育理想和社会梦想的大舞台。

  弋阳县历代都崇文重教。近年来,全县全面推进家校合作,开展制度化家校研究。各级各类学校开门办学,吸纳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和活动,让家长因了解教育到理解教育,进而支持教育。例如,朱坑中心小学、逸夫小学等学校开展了亲子阅读比赛活动,举办了最美育人家庭评选,让全县刮起亲子阅读的旋风,让弋阳人“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观念得以捡拾,营造出弋阳教育的新生态。全县很多乡镇的家长和社会人士自发成立爱心助教基金会20多个,筹措教育基金800余万元,用于教师业绩奖励,帮助贫困学生就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涌现出一批最美的爱心助学人士。社会的关爱和关心,有力地助推了弋阳教育的发展,也传播了乡村文明风尚。

  区域教育离不开区域文化,教育是在一定区域的文化下开展的,也会对当地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没有文化的教育,是没有根基的。教育只有植根于本土文化,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朴素、勤劳、淳朴、向善的本土文明能够照亮区域教育,本土文明也必将在区域教育的坚守下,吐故纳新,得到新的发展与传承。

  基于教育改变社会的理念,用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成为我们的愿景。好的教育,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愿景,更该对当地文化有所贡献。

  (作者单位:江西弋阳县教育体育局)

  责任编辑:孙建辉

  [email protected]

  教育与文化本身就应为一体,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教育离开文化,就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文化离开教育,就变成无渠之河、无道之车。

  江南小县弋阳,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风景秀丽,拥有多个世界级、国家级名片的旅游胜地―龟峰,全国单个洞窟最大的唐代天然佛洞―南岩石窟及保存完好的古代书院―叠山书院,自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置县,至今已有1 800年历史。县域面积1 58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场)和街道办,总人口41.5万,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活化石”、高腔戏曲“鼻祖”。位列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首,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弋阳腔就诞生在此,县内至今保存着古戏台50多座。弋阳历代名人辈出,古有南宋抗金宰相陈康伯、与文天祥齐名的爱国诗人谢叠山;近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民族英雄方志敏,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及邵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面对乡村学校渐渐“消瘦”,乡村教育慢慢“弱化”,乡村文化与文明渐渐“遥远”时,我们该怎么办?其实,民族之所以称之为民族,无非血统、语言、文化与文明。同样地,乡村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地域的概念,更是结构的需求。草地、森林、湖泊、湿地、农田、旱地等,是自然环境必须拥有的,当出现结构性缺陷时,就会出现灾难性结果。现在出现的一些怪异性的非正常自然现象,不就说明了这一点吗?现在,社会出现道德沦丧、片面追求财富与速度等,同样有着“因”的缘由。面对这种现象,近3年来,全县在教育上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一些改善性变化。

  师生进入乡村文明,乡村文化进入校园

  弋阳是个民风淳朴、乡俗丰富的地方。很多乡镇村庄,每逢农闲岁末,会举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比如打年糕、熬米糖、闹元宵、吃清明、过立夏、祭冬至、赛龙舟、会戏、贴春联等。为了使师生了解本地民俗传统和文化,县各级各类学校编写乡土教材,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植根于乡土文化,把乡土文明的符号和记忆迁移进课堂,让乡土课程成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县逸夫小学、二小等学校常年开设“家校夜话”“家长大课堂”课程,请各行业的家长为孩子讲弋阳的名胜古迹和旅游资源,讲弋阳的历史文化和文化名人。

  弋阳还是高腔戏曲“鼻祖”弋阳腔的诞生地,现今各地依然保留了会戏的传统,让乡村烙上浓浓的乡土印记。每年,乡村举行会戏的时候,万人空巷,成了当地孩子儿时最美好的记忆。每到乡村会戏时,许多乡村学校会组织学生欣赏,对会戏历史和传统进行梳理研究。

  每年的阳历新春,县中畈中学、曹溪中学、三县岭中学等会送戏到乡村,邀请家长与师生一起包饺子,与乡村百姓共庆新年的到来。特别是连续两年的全县师生送春联活动及中畈中学的家校大舞台文艺汇演、朱坑小学的家校合作心连心演出、三县岭中学和三县岭陈屋民间文艺协会年度广场舞陪衬汇演,有上万名家长参与其中,深受乡村百姓喜爱。

  全县学校因地制宜,把打年糕、打麻籽�@、做立夏�@、打年糕、灯盏�@等弋阳饮食特色文化植入课堂,搬进校园,组织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活动,既能加强亲子教育,又可以让孩子了解弋阳的美食特色和民俗风情。

  701小学等学校把教室、图书室、艺术室、体育场所在课余时间向农村居民开放,丰富百姓的文体生活和精神生活。逸夫小学、葛溪中学等学校开展组织师生进乡村、进社区捡垃圾公益活动,共建洁净美丽乡村,培养师生的环保意识和劳动习惯,同创悠然雅致家园。湾里中学、701小学等学校的绿色蔬菜基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劳动习惯。

  历来,乡村百姓十分重视“向善”,对长辈讲究“孝”为先,对邻里讲究“帮”为乐。不少学校开展“我给父母洗次脚”“感恩励志演讲”等亲子感恩教育活动,让这一优良传统在师生中得到传承。港口中学的徐佳浩同学因“父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小小少年动情演绎照顾残疾父亲、重建幸福家庭的事迹,荣登“江西好人榜”“感动中国好人榜”,入选教育部关工委“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2014-2015学年度指定读本《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丛书。逸夫小学等学校师生的爱心义卖和见义勇为好少年汤思期、环保卫士陈云�Z、卖瓜求学好孩子汪国平、自强不息女孩王欣�h等一批最美少年,让爱心得到传递。

  乡村教育对接乡村文明,传播乡村文化的努力实践,让乡村学校成为传承乡村文化、重构乡村文明、弘扬文明新风的主力军和桥头堡。

  教育紧扣区域历史,区域传统助推教育

  弋阳腔、谢叠山、方志敏精神、龟峰旅游胜地,是弋阳文化的代表。谢叠山,一生志节耿耿,贫贱不移,坚贞不屈;方志敏,“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精神,是弋阳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都让弋阳的文化和历史更加厚重。办好教育,就是要积极地让教育融入当地的发展历史,紧扣当地文化。

  弋阳腔是弋阳文化最亮丽的一张名片。为了传承和保护好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弋阳二中等学校积极推进弋阳腔戏曲进课堂,让弋阳高腔响遏行云。方志敏中学是全国唯一一所经中宣部批准用方志敏烈士名字命名的学校。为了教育师生不忘烈士遗志,传承烈士精神,学校每年会开展以“方志敏精神进校园”为主题的活动,让方志敏的精神植根于师生心中。中畈小学、漆工小学等学校每年会开展唱红歌比赛,请老红军讲革命先辈的传奇故事。

  叠山书院、方志敏纪念馆如今已成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游客到弋阳革命烈士纪念馆、方志敏故居一游,就会被一群落落大方、活泼可爱的小讲解员所吸引,在他们身上,我们会感受到伟人的精神正被一代一代地传承和发扬着。

  2015年,县创办叠山书院论坛,让教育与当地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度的融合。每期一个主题,至今已成功举办9期。论坛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为全县教师提供一个分享思想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引起弋阳市民的广泛关注。现今,论坛成为弋阳的一个文化视点、公众聚焦的精神殿堂,成为弋阳县文化教育事业的一张名片,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达教育理想和社会梦想的大舞台。

  弋阳县历代都崇文重教。近年来,全县全面推进家校合作,开展制度化家校研究。各级各类学校开门办学,吸纳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和活动,让家长因了解教育到理解教育,进而支持教育。例如,朱坑中心小学、逸夫小学等学校开展了亲子阅读比赛活动,举办了最美育人家庭评选,让全县刮起亲子阅读的旋风,让弋阳人“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观念得以捡拾,营造出弋阳教育的新生态。全县很多乡镇的家长和社会人士自发成立爱心助教基金会20多个,筹措教育基金800余万元,用于教师业绩奖励,帮助贫困学生就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涌现出一批最美的爱心助学人士。社会的关爱和关心,有力地助推了弋阳教育的发展,也传播了乡村文明风尚。

  区域教育离不开区域文化,教育是在一定区域的文化下开展的,也会对当地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没有文化的教育,是没有根基的。教育只有植根于本土文化,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朴素、勤劳、淳朴、向善的本土文明能够照亮区域教育,本土文明也必将在区域教育的坚守下,吐故纳新,得到新的发展与传承。

  基于教育改变社会的理念,用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成为我们的愿景。好的教育,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愿景,更该对当地文化有所贡献。

  (作者单位:江西弋阳县教育体育局)

  责任编辑:孙建辉

  [email protected]


相关内容

  • 法治德治 相得益彰(问政)
  • 日 报 周 报 杂 志 人民日报 2015年04月15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人民网检索 数字报用户中心 返回目录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5) 法治德治 相得益彰(问政)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 本报记者 彭波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15日   17 ...

  • 让校园文化凸显美丽幸福内涵
  • 中图分类号:G6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109-02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校园内部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行为准则.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建设高品味的校园文化,让校园显形文化和隐形文化相得益彰,着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具有深远 ...

  • 传承岭南醒狮文化打造学校品牌特色
  • 广州荔湾区芳村实验小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珠江白鹅潭畔,是广州市一级学校.广州市市郊农会旧址坐落其间,古色古香的谢家祠成为校园的一角,形成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北有陈家祠,南有聚龙村",现校址自1905年开始办学,有105年的办学历史,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据说是芳村地区最古老 ...

  • 石油销售公司安全工作总结
  •   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同时,石油行业也是国家严格管理的高危行业,一旦发生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中油销售滁州市金达有限公司是从事石油化工产品批发、零售经营的民营企业。经过十年来的发展,目前公司已初具规模,成为排名安徽省中石油、中石化之后的省内第三大 ...

  • 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 一.背景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现有在校学生164人,学生大多为农村孩子,家长虽然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多数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学生的家庭藏书量及其有限.中心校有教职工13人.班主任教师虽然敬业但素质一般,科任缺乏特色教师,不具备创建艺体特色的条件.多数教师不能主动读书 ...

  • 家长进课堂 教育出新招|学生|班级
  • 这里曾开办过建筑.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职高教育,斗转星移,薪火相传,历经56个春秋,现已发展成为彭州市最大的镇农村初级中学--彭州市隆丰镇初级中学.学校现有教学班26个,在岗教职工99人,师生1300多人,住校生近千人. 学校经过成都市第三批标准化建设以及地震灾后重建,布局合理,设施齐备,环境优美. ...

  • 2018国考申论热点话题:家教家风与立德树人
  • 近年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中央媒体对家风家教的宣传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和好评.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指出了要"三注重":即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家庭? 家教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家训.家教 ...

  • 抗战时期云南出版业与学术事业的兴盛
  • [摘要]抗战时期,大量高校.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出版单位及专家学者.文化出版人士迁至云南,给云南带来了文化发展的契机.文章从出版等组织机构助推学术事业发展.报刊等助推学术事业发展两方面,阐述了抗战时期云南出版业与学术事业兴盛的关系及对当今文化发展的启迪.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出版业助推学术兴盛 ...

  • 新加坡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评价及启示
  • 作者:陈艳玲 东南亚纵横 2008年12期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部,面积704平方公里①,其人口约300多万,华人占70%以上,其余为马来人.印度人等.1959年,新加坡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宣布自治,1963年成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1965年正式独立,成立新加坡共和国.本文研究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