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1、 城市化的问题

1)概念——是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的现象。包括人口、地域、产业的转变,以及空间形态的转化、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基础设施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

2)发展动力:a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b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c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d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及环境要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

3)城市化的表现特征: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b产业结够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不断变化;c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水平的度量

5)城市化的阶段特征:a初期阶段—城市化发展缓慢;b中期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c后期阶段:高度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过程完成。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现代化过程的标志之一。

6)大城市的郊区化现象:a郊区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阶段。表现——工业商业人口先后在城市中由内向外的离心转移。典型标志——城市中心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B中国沿海特区大城市陆续出现郊区化现象,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7)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A资本主义初期城市问题:用地性质,规模不合理;环境极端恶劣,工业区,生活区混杂;劳动者生活环境极端恶劣;道路狭窄曲折,交通堵塞

B现代城市问题:a城市环境污染b居住环境不好c交通状况堪忧d城市灾害严重e城市舒适性问题f社会问题多

C城市问题的综合性:工程技术问题,历史、艺术问题,社会经济问题,并不限于城市的某一局部或一个层面。

D城市问题的复杂性与相互作用:a发展经济会带来城市污染b发展汽车会带来交通堵塞c解决交通问题会带来噪音问题d解决住宅问题会带来生态问题e生活环境舒适会使城市土地增加

2、城市进化理论

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各个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期,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2)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进入成熟期,人口开始向郊区扩展。但城市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

3)相对分散时期:郊区人口超过城市人口增长;

4)绝对分散时期:城市人口下降和郊区人口上升。

3、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a“匠人营国”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

b“方九里”为每边九里;

c“旁三门”指每边设三门;

d“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有三条直街,三条横街,每街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

e“经涂九轨”指道路宽为车轨三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f“左祖右社”指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

g“面朝后市”指前面为朝廷,后面为集市;

h“市朝一夫”指市朝各方百步。

4、希波丹姆的城市规划理论及实践代表米利都城

1)希波丹姆的城市规划理论:A城市平面:a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两条垂直道路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广场,占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b广场周围有柱廊,供休息和交易用。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B城市分区:按宗教和城市公共生活要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工匠,农民,城邦卫士和公职人员住区)

2)米利都城城市建设:城市四周筑城墙,采用棋盘式路网。两条主要道路垂直通过城市中心,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形,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将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5、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

1)城市选址:a必须占用高爽地段,不占沼泽地,瘟疫滋生地b必须有利于避浓雾,强风酷热c要有良好的水源供应及丰富的农产资源d便捷的交通,公路,河道。

2)建筑物选址:建筑物的性质,同城市的关系,地段四周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

3)关于街道:与风向,公共建筑的关系

4)理想城市方案:a平面为八角形b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弓箭射程c路网为放射性,为避强风,放射性路不对称d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居中。

理想城市方案对文艺复兴时的城市规划有及其重要的影响。

6、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典型特点

1)古罗马:强行改造地形。共和时期沿着台伯河,围绕着七个山头布置,称为罗马七丘,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自发形成的。帝国时期,城市恶性膨胀,人口暴增,房屋紧缺,导致建筑质量极差。市政府规定楼高不超过18m,白天不得行车。

2)古希腊:分为四个时期: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希波丹姆规划式。善用地形。

7、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典型特点

1)城市类型:要塞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

2)布局:早期自发形成,多为环状或放射状,后有方格网状;教堂占城市中心位置,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线的主导因素;教堂广场是城市的主要中心。

3)城市有美好的景观:自然,建筑,道路,色彩。

8、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典型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教堂地位退居次要,世俗建筑构成主要景象,讲究轴线,对称,比例,尺度,对景。修建了不少古典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如:罗马市政广场、威尼斯圣马克广场。

9、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

田园城市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形成的标志,是城市一分散发展模式。

1)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2)磁力图解:城市的有利与不利因数、乡村的有利与不利因数、城乡磁体,理想城市

3)规模:为3.2万人,2400公顷,其中城市居住3万人,城市用地400公顷,农村居住2000人,农业用地2000公顷

4)城市布局:a同心圆,6条大道放射出去(中心区,居住区、工业仓库、铁路地带)b城市中心是公园c公园四周布置大型公共建筑d外围又是一圈公园e公园外圈向公园敞开的拱廊水晶宫f外环布置了工厂,仓库,市场等工业用地,铁路外围永久性农业用地

10、带型城市

沿着一条高速,高运量的轴线无限延伸,以取代传统的由核心向外展延的城市形态。而城市的继续发展则可以沿着交通干线(纵向)不断延伸出去,交通于线一般为汽车道路或铁路,也可以铺以河道。1882年马德里外围建设了一个4.8公里的带型城市,1894年设计了马德里外围的马蹄形城市。

11、卫星城理论

(1)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概念,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成是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2)卧城:仅供居住之用,没有起码的生活服务设施,生产与公共生活仍有赖于母城。此种卫星城虽然从表面上看来确是分散了大城市人口,实际增加了郊区和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3)半独立的卫星城:1918年沙里宁按照他的有机疏散理论制定了大赫尔辛基的规划,主张

在其周围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城镇,以控制城市进一步扩张。有一定的工业与服务设施,可以使一部分人就地工作,但另一部分人仍去母城,对大城市问题的解决还是不彻底。

(4)独立性较强的新城二战后,1944年大伦敦规划方案(Greater London Plan)中,主要采取了在伦敦周围建设卫星城的方式,来疏散伦敦中心区人口。这些卫星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而且还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工作及日常生活基本上可以就地解决,形成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12、有机疏散思想

1)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所以这条原则应当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城市全面改建的对策。

2)改建目标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

b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该做其他最适宜的用途;

c“日常活动”可作集中布置,偶然活动可作分散布置;

d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13、邻里单位理论

1)背景:

a道路密集,街坊地块小,人口密集;

b机动车发展,速度增加,车祸较多;

c居住方式不适应,临街住宅不安宁。

2)美国建筑师佩利发展了邻里单位思想,作为居住区的细胞:

a小学,托幼不穿越交通道路,以此控制邻里单位规模;

b内部设置服务设施,外部禁止从内部穿越;

c建筑自由布置,住宅有充分的通风和庭院;

d不同阶层居民住在一起,改良主义。

14、赖特“广亩城市”

1)实质是对城市的否定;

2)大都市将死亡,美国将走向乡村;

3)家庭与家庭中有足够的距离,减少接触以保持家庭内部稳定,每户周围有一英亩土地,足够生产粮食,蔬菜;

4)居住区之间一超级公路连接,有便捷的汽车交通;

5)沿公路布置公共设施,加油站等。

15、柯布西埃的“明日的城市”观点:

1)传统城市出现功能性的老朽

2)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

3)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

4)新城市布局可容纳一个新型,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人车分离,高架路

16、雅典宪章

20世纪20末,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1928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33年在雅典召开建筑师大会,商讨城市规划问题,并提出以下观点:

a城市规矩应与周围地区整体考虑;

b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c城市发展应保留名胜古迹;

d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

e三度空间科学;

f立法保证规划的实施。

17、马丘比丘宪章

1977年,国际建筑协会(UIA)在秘鲁讨论城市问题,对《雅典宪章》实践的作评价:

1)首先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2)宪章提出,不应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3)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直接改变了过去将城市规划作为终极状态进行描述的观点,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4)提出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

5)把城市与区域联系在一起研究,有效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

6)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应和谐,应重视历史文化和地区特色

18、北京宪章

1999年5月,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北京举行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

1)时代背景:20世纪:“大发展”和“大破坏”;21世纪:“大转折”。

2)面临挑战:环境祸患,混乱的城市化,技术双刃剑,建筑魂的失落—可持续发展之路

3)发展方向:从传统建筑学走向广义建筑学(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吧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徐的要点整合为一):

a环境意识的构建,提出可持续发展原则;

b文化观念的超越,建筑学问题和发展植根于本国、本区域的土壤,以此为基础,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加以整合;

c建筑理论的拓展着眼人居环境的改造,追求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融合;力求建立“全球—地区建筑学;崇尚整体环境艺术;注重全方位的教育。

19、城市规划调查的主要内容

1) 区域环境的调查

2) 历史文化环境的调查

3) 自然环境的调查

4) 社会环境的调查

5) 经济环境的调查

6) 市政公用工程系统调查

7) 城市土地使用的调查

20、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三个层次和成果的主要内容

1)三个层次:a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成果;分区规划;专项规划;

b城市体系规划:全国,省域,县域及跨行政区等不同层次城镇体系规划;

c详细规划: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

2)成果内容: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和主要图纸。

a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包括文本和附件;

b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图纸:城镇现状建设图、

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图、

城镇体系规划图、

区域社会及工程基础设施配置图、

重点地区域发展规划示意图。

21、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

1)容积率:也称建筑面积密度或楼板面积率,即规划地内各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

2)建筑密度:即规划地快内各类建筑基底占地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3)人口密度:即规划地块内部每公顷用地的居住人口数。

22、城市绿线、蓝线、紫线、红线、黄线

红线:指经过批准的建设用地红线、规划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

绿线: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蓝线: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紫线: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黄线: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23、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的内容

24、城市用地分类235

城市用地分类标准:10大类(我国城市中的土地利用被分为居住、公共设施、工业、仓储、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共设施、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及其他用地)、46中类、73小类。总体规划阶段以大类为主,中类为辅;分区规划阶段以中类为主小类为辅;详规阶段以小类为主。

25、城市绿地的分类(详见教材P312)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城市绿地分为5大类,13个中类以及11个小类。国外主要对两类绿地做出规划安排:1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拥有并管理的大小公园和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大型绿地;2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一定的地区种的绿化状况进行保护,限制改变其状况的行为的地区。

26、居住用地组成

1)住宅用地:居住建筑基地占有的用地及其前后左右附近必要留出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通向居住建筑入口的小路、宅旁绿地、杂务院等。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区各类公共用地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及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种的通路、场地和绿地等。

3)道路用地:居住区范围内的不属于住宅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的道路的路面以及小广场、停车场、回车场等。

4)绿地:居住区绿地指居住区公园、小游园、运动场、林荫道、小块绿地、成年人休息和儿童活动场地等。

27、居住区规划的各类指标

1)规定性指标必须遵照执行,包括: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基地总面积/地块面积)、建筑控制高度、后退建筑线、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地块面积)、绿地率(绿地总面积/地块面积)、交通出入口方位以及停车泊位和其他需要配建的公共设施。

2)指导性指标是参照执行的,包括:人口容量(人/公顷),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城市景观风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28、居住区规划的评价

a功能关系是否合理

b景观关系搭配是否美观

c交通流向是否通畅

d形态是否合理(日照、采光、通风)

1、 城市化的问题

1)概念——是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的现象。包括人口、地域、产业的转变,以及空间形态的转化、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基础设施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

2)发展动力:a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b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c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d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及环境要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

3)城市化的表现特征: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b产业结够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不断变化;c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水平的度量

5)城市化的阶段特征:a初期阶段—城市化发展缓慢;b中期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c后期阶段:高度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过程完成。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现代化过程的标志之一。

6)大城市的郊区化现象:a郊区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阶段。表现——工业商业人口先后在城市中由内向外的离心转移。典型标志——城市中心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B中国沿海特区大城市陆续出现郊区化现象,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7)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A资本主义初期城市问题:用地性质,规模不合理;环境极端恶劣,工业区,生活区混杂;劳动者生活环境极端恶劣;道路狭窄曲折,交通堵塞

B现代城市问题:a城市环境污染b居住环境不好c交通状况堪忧d城市灾害严重e城市舒适性问题f社会问题多

C城市问题的综合性:工程技术问题,历史、艺术问题,社会经济问题,并不限于城市的某一局部或一个层面。

D城市问题的复杂性与相互作用:a发展经济会带来城市污染b发展汽车会带来交通堵塞c解决交通问题会带来噪音问题d解决住宅问题会带来生态问题e生活环境舒适会使城市土地增加

2、城市进化理论

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各个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期,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2)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进入成熟期,人口开始向郊区扩展。但城市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

3)相对分散时期:郊区人口超过城市人口增长;

4)绝对分散时期:城市人口下降和郊区人口上升。

3、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a“匠人营国”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

b“方九里”为每边九里;

c“旁三门”指每边设三门;

d“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有三条直街,三条横街,每街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

e“经涂九轨”指道路宽为车轨三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f“左祖右社”指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

g“面朝后市”指前面为朝廷,后面为集市;

h“市朝一夫”指市朝各方百步。

4、希波丹姆的城市规划理论及实践代表米利都城

1)希波丹姆的城市规划理论:A城市平面:a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两条垂直道路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广场,占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b广场周围有柱廊,供休息和交易用。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B城市分区:按宗教和城市公共生活要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工匠,农民,城邦卫士和公职人员住区)

2)米利都城城市建设:城市四周筑城墙,采用棋盘式路网。两条主要道路垂直通过城市中心,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形,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将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5、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

1)城市选址:a必须占用高爽地段,不占沼泽地,瘟疫滋生地b必须有利于避浓雾,强风酷热c要有良好的水源供应及丰富的农产资源d便捷的交通,公路,河道。

2)建筑物选址:建筑物的性质,同城市的关系,地段四周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

3)关于街道:与风向,公共建筑的关系

4)理想城市方案:a平面为八角形b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弓箭射程c路网为放射性,为避强风,放射性路不对称d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居中。

理想城市方案对文艺复兴时的城市规划有及其重要的影响。

6、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典型特点

1)古罗马:强行改造地形。共和时期沿着台伯河,围绕着七个山头布置,称为罗马七丘,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自发形成的。帝国时期,城市恶性膨胀,人口暴增,房屋紧缺,导致建筑质量极差。市政府规定楼高不超过18m,白天不得行车。

2)古希腊:分为四个时期: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希波丹姆规划式。善用地形。

7、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典型特点

1)城市类型:要塞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

2)布局:早期自发形成,多为环状或放射状,后有方格网状;教堂占城市中心位置,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线的主导因素;教堂广场是城市的主要中心。

3)城市有美好的景观:自然,建筑,道路,色彩。

8、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典型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教堂地位退居次要,世俗建筑构成主要景象,讲究轴线,对称,比例,尺度,对景。修建了不少古典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如:罗马市政广场、威尼斯圣马克广场。

9、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

田园城市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形成的标志,是城市一分散发展模式。

1)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2)磁力图解:城市的有利与不利因数、乡村的有利与不利因数、城乡磁体,理想城市

3)规模:为3.2万人,2400公顷,其中城市居住3万人,城市用地400公顷,农村居住2000人,农业用地2000公顷

4)城市布局:a同心圆,6条大道放射出去(中心区,居住区、工业仓库、铁路地带)b城市中心是公园c公园四周布置大型公共建筑d外围又是一圈公园e公园外圈向公园敞开的拱廊水晶宫f外环布置了工厂,仓库,市场等工业用地,铁路外围永久性农业用地

10、带型城市

沿着一条高速,高运量的轴线无限延伸,以取代传统的由核心向外展延的城市形态。而城市的继续发展则可以沿着交通干线(纵向)不断延伸出去,交通于线一般为汽车道路或铁路,也可以铺以河道。1882年马德里外围建设了一个4.8公里的带型城市,1894年设计了马德里外围的马蹄形城市。

11、卫星城理论

(1)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概念,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成是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2)卧城:仅供居住之用,没有起码的生活服务设施,生产与公共生活仍有赖于母城。此种卫星城虽然从表面上看来确是分散了大城市人口,实际增加了郊区和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3)半独立的卫星城:1918年沙里宁按照他的有机疏散理论制定了大赫尔辛基的规划,主张

在其周围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城镇,以控制城市进一步扩张。有一定的工业与服务设施,可以使一部分人就地工作,但另一部分人仍去母城,对大城市问题的解决还是不彻底。

(4)独立性较强的新城二战后,1944年大伦敦规划方案(Greater London Plan)中,主要采取了在伦敦周围建设卫星城的方式,来疏散伦敦中心区人口。这些卫星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而且还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工作及日常生活基本上可以就地解决,形成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12、有机疏散思想

1)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所以这条原则应当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城市全面改建的对策。

2)改建目标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

b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该做其他最适宜的用途;

c“日常活动”可作集中布置,偶然活动可作分散布置;

d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13、邻里单位理论

1)背景:

a道路密集,街坊地块小,人口密集;

b机动车发展,速度增加,车祸较多;

c居住方式不适应,临街住宅不安宁。

2)美国建筑师佩利发展了邻里单位思想,作为居住区的细胞:

a小学,托幼不穿越交通道路,以此控制邻里单位规模;

b内部设置服务设施,外部禁止从内部穿越;

c建筑自由布置,住宅有充分的通风和庭院;

d不同阶层居民住在一起,改良主义。

14、赖特“广亩城市”

1)实质是对城市的否定;

2)大都市将死亡,美国将走向乡村;

3)家庭与家庭中有足够的距离,减少接触以保持家庭内部稳定,每户周围有一英亩土地,足够生产粮食,蔬菜;

4)居住区之间一超级公路连接,有便捷的汽车交通;

5)沿公路布置公共设施,加油站等。

15、柯布西埃的“明日的城市”观点:

1)传统城市出现功能性的老朽

2)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

3)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

4)新城市布局可容纳一个新型,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人车分离,高架路

16、雅典宪章

20世纪20末,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1928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33年在雅典召开建筑师大会,商讨城市规划问题,并提出以下观点:

a城市规矩应与周围地区整体考虑;

b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c城市发展应保留名胜古迹;

d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

e三度空间科学;

f立法保证规划的实施。

17、马丘比丘宪章

1977年,国际建筑协会(UIA)在秘鲁讨论城市问题,对《雅典宪章》实践的作评价:

1)首先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2)宪章提出,不应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3)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直接改变了过去将城市规划作为终极状态进行描述的观点,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4)提出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

5)把城市与区域联系在一起研究,有效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

6)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应和谐,应重视历史文化和地区特色

18、北京宪章

1999年5月,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北京举行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

1)时代背景:20世纪:“大发展”和“大破坏”;21世纪:“大转折”。

2)面临挑战:环境祸患,混乱的城市化,技术双刃剑,建筑魂的失落—可持续发展之路

3)发展方向:从传统建筑学走向广义建筑学(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吧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徐的要点整合为一):

a环境意识的构建,提出可持续发展原则;

b文化观念的超越,建筑学问题和发展植根于本国、本区域的土壤,以此为基础,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加以整合;

c建筑理论的拓展着眼人居环境的改造,追求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融合;力求建立“全球—地区建筑学;崇尚整体环境艺术;注重全方位的教育。

19、城市规划调查的主要内容

1) 区域环境的调查

2) 历史文化环境的调查

3) 自然环境的调查

4) 社会环境的调查

5) 经济环境的调查

6) 市政公用工程系统调查

7) 城市土地使用的调查

20、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三个层次和成果的主要内容

1)三个层次:a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成果;分区规划;专项规划;

b城市体系规划:全国,省域,县域及跨行政区等不同层次城镇体系规划;

c详细规划: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

2)成果内容: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和主要图纸。

a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包括文本和附件;

b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图纸:城镇现状建设图、

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图、

城镇体系规划图、

区域社会及工程基础设施配置图、

重点地区域发展规划示意图。

21、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

1)容积率:也称建筑面积密度或楼板面积率,即规划地内各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

2)建筑密度:即规划地快内各类建筑基底占地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3)人口密度:即规划地块内部每公顷用地的居住人口数。

22、城市绿线、蓝线、紫线、红线、黄线

红线:指经过批准的建设用地红线、规划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

绿线: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蓝线: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紫线: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黄线: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23、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的内容

24、城市用地分类235

城市用地分类标准:10大类(我国城市中的土地利用被分为居住、公共设施、工业、仓储、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共设施、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及其他用地)、46中类、73小类。总体规划阶段以大类为主,中类为辅;分区规划阶段以中类为主小类为辅;详规阶段以小类为主。

25、城市绿地的分类(详见教材P312)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城市绿地分为5大类,13个中类以及11个小类。国外主要对两类绿地做出规划安排:1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拥有并管理的大小公园和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大型绿地;2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一定的地区种的绿化状况进行保护,限制改变其状况的行为的地区。

26、居住用地组成

1)住宅用地:居住建筑基地占有的用地及其前后左右附近必要留出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通向居住建筑入口的小路、宅旁绿地、杂务院等。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区各类公共用地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及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种的通路、场地和绿地等。

3)道路用地:居住区范围内的不属于住宅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的道路的路面以及小广场、停车场、回车场等。

4)绿地:居住区绿地指居住区公园、小游园、运动场、林荫道、小块绿地、成年人休息和儿童活动场地等。

27、居住区规划的各类指标

1)规定性指标必须遵照执行,包括: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基地总面积/地块面积)、建筑控制高度、后退建筑线、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地块面积)、绿地率(绿地总面积/地块面积)、交通出入口方位以及停车泊位和其他需要配建的公共设施。

2)指导性指标是参照执行的,包括:人口容量(人/公顷),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城市景观风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28、居住区规划的评价

a功能关系是否合理

b景观关系搭配是否美观

c交通流向是否通畅

d形态是否合理(日照、采光、通风)


相关内容

  • 甘肃农业大学
  • 甘肃农业大学341农业知识综合三全套考研资料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 1-1本套资料没有真题注:若考前收集到最新考研真题,我们将免费邮件发送给购买资料的考生,若考生自己购买到的话,本店以市场价格报销购买真题的费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 2-12014年考研复习规划指导:包含专业课复习计划和 ...

  • 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科目及简介.参考书目
  • 1.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知识); 2.建筑设计(知识); 建筑设计基础(一)课程简介 修读要求:先修素描,画法几何与建筑制图 内容提要:本课程是建筑设计的预修课程,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为熟练地系统地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使用各种绘图工具,具有一定水准的表现技能,通过专业教 ...

  • 关于查看期末复习资料的通知
  • 关于查看期末复习资料的通知 各位辅导员及各位学生: 本学期,现已全面进入复习迎考阶段.为了更好的做好期末复习工作,提高期末复习效率,以确保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学校各专业教师经过加工.整理出具了有针对性的课程复习资料,现将各门课程的期末复习资料发布至学校教学平台---教学信息栏目,学生无需登录 ...

  • [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 江苏省中等专业学校 <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会计电算化>是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初级会计职称人员从事会计核算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是会计上岗证所必须的 ...

  • 会计学原理实验小结
  • 根据学院课程改革精神,经本专业老师的推荐,将《会计学原理》课程作为改革的重点课程,拟在09级新生中实施,现将情况做如下小结: 一 制定了课程标准。 二 制定了考核大纲。 三 制定了考试改革方案。 四 制定了课程改革组织方案。 通过本次课程改革,主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 ...

  • 城镇人口预测
  • 城镇规划中人口规模分析与预测 摘要: 结合我国当前形势, 对城镇规划中的人口规模进行了分析与预测.指出了人口规模的预测决定了城镇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 合理的人口规模能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城镇人口规模预测是极其重要的, 同时分析了我国现状城镇人口规模预测存在的主要问 ...

  • 冀电大校字[2008]16号
  • 冀电大校字[2008]16号 关于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教育 期末考试安排的通知 各市电大.分校, 省校有关部门及有关办学单位: 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含"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期末考试定于2 ...

  • 郑大水资源规划利用期末考试
  • 第一章 绪论 (1)根据水资源特点,分析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1)流动性 ( fluidity ) 2)多用途性 ( multi-usage) 3)公共性 ( public ) 4)永续性 ( renewable, sustainable) 5)利与害的两重性 6)有限性 ( limited ) ...

  • 电大统计学原理2014年12月考试题库期末复习(重点题)
  • 电大统计学原理2014年12月考试题库期末复习题 一.判断题(把正确的符号""或错误的符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中.) 1.统计一词包含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等三种涵义.(√ ) 2.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 × ) 1. 社会经济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