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开创者,对东西方的教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的对象上,二人都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在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二人都高度肯定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教育方法上,二人都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受教育者独立思考,反对直接给出现成结论的灌输式教学。

关键词:孔子 苏格拉底 启发式思想教育

一、孔子启发式思想教育解读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儒家学派,总结出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他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创立启发教学的人。“启发”一词源于其著名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学时,不到学生冥思苦想但仍不能理解时,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时不要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就不要重复教他们。 孔子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人要先通过学习累积一定的 知识,才能进行思考,如果思考得不出任何结果,那就要进行学习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同时,孔子非常重视学思并重,既强调学习,更强调思考。他的那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放到今

天的教学中仍然适用。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中国的文明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典籍,已经形成了相当稳定的文化传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孔子,自然地形成了承袭的、宣教的学习(治学)态度。因此,他的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弟子们更好地接受已有的文化知识,而非去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学说,“好古而不作”既是孔子的治学态度,也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原则。所以孔子的启发式在其本质上是一种接受式的启发法。

二、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解读

苏格拉底,雅典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哲学史上和教育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是长期为人们所尊敬的教师;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它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其实,苏格拉底法也就是一种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主张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无论在西方哲学史还是在教育史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被看做是启发式教学的渊源,就比如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

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

苏格拉底所处的希腊时代,西方文明才刚刚起步,成文的文化典籍很少,文化传统也还没有成形,这就使得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中没有既成的、公认文化道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维,因此他拥有自由的思想和另立新说的自由天地,于是形成了他批判的、探索的治学态度。这样,苏格拉底的启发法------“产婆术”是发现式的,他通过让人发现自己的无知,从而努力地去认识、理解自己的世界,发现知识。这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发现的、研究的、批判的学习方法。

三、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育相似之处

1、均采用问答的方法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都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孔子的问答法被他的弟子颜回 这么评价:“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这说明孔子的问答法具有引人思考、由浅入深的特征。如《尧日》篇中子张与孔子的对话:“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何为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何为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同样,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先由老师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直到学生发现自己的无知,教师再帮助学生“助产”获 取知识,最后将特殊事物归为一般定义。如《美诺》

篇中,苏格拉底和美诺讨论什么是美德“苏:我很惭愧地告诉你我对美德什么也不知道⋯⋯你以为我能够 吗?美:确实不能够⋯⋯苏:凭神的名义,美诺,请你告诉我美德是什么?⋯⋯苏:美诺告诉我什么是它们彼此没有区别而全部一样的性质,你能回答我吗?美:我开始有点明白了”。

2、均践行着“有教无类”的教育改革思想

孔子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招收学生是有史可考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其他有关的史料记载的几十个学生,据考证,有贵族家庭出身的南宫敬叔、贫贱家庭出身的子路、颜渊和商人出身的子贡等。其中贫贱出身的占大多数,这是“有教无类”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是鲁国人,他的学生却不限于鲁国,还有来自卫济、晋、陈、宋、楚、吴、秦等国。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是教育对象上的一次革命,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也为华夏族的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各族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同时,一定程度上具有鲜明的教育民主性的色彩。

苏格拉底对教学对象也没有特殊要求,无论贫富贵贱甚至是雅典城邦的奴隶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只要在街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开导,直到困惑消失。不仅如此,苏格拉底主动去帮人解惑从来不收取金钱,他认为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告诉给别人就会获得朋友,这本身就是利益的最大收获。

3、均重视人的道德品质修养

孔子的教育内容虽包括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两部分,但以道

德教育为主。孔子的道德教育主要是讲“仁”和“礼”,但内涵很大,包括:孝、义、忠、恕、勇、信、诚、勤、温、良、恭脸、让、谦、和、宽、敏、惠、直、中庸等。所有这些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仁最基本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一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进一步是“爱人”,爱一切人,为天下人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苏格拉底的思想是针对当时雅典的道德堕落提出的,德育自然也就成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其道德思想的主要观点是,“道德是一种善”,“知识即道德”,“守法即正义”和“自制是道德的基础”。这与孔子德育思想惊人地相似。孔子几乎把一切知识的教育最终都落实在道德上,一切道德都被孔子看作是最好的学问。苏格拉底所讲的“守法”与孔子的“礼”颇为相似。礼是社会的规章制度。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遵章守法,就不能立于社会。苏格拉底说的“自制”,即自我控制。孔子及其儒家学派,一贯主张“君子必慎其独也”。即自己独处,且有犯错误环境时,也能严格约束自己,决不犯错误。可见,孔子与苏格拉底在道德修养的见解上极为相似。但两者在内容上也有不同。首先,孔子在教学中没有列入宗教科目。《论语·述而》明确指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对于中国几千年来教育的非宗教性有着重大的影响;而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中则有较多的宗教色彩。另外,孔子的道德教育是主张修己之后要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与苏格拉底强调的“认识自己”,“首先要关心改善自己的灵魂”也有不同。

四、启发式思想教育带来的启示

教师要转变观念, 实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多年来, 我国的各级学校教育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极深,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把学生仅仅看作被动接受知识者,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许多教师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向学生灌输固定的知识,过于强调教师的讲授,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主动性重视不够,仅强调死记硬背,结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了,进而影响了学生主动求知态度和习惯的培养。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倘若学生亲自参与某种与学科内容有关的活动,他们就更容易学到这种内容。积极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因此,要提高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各级教育工作者就要尽快转变教育观念,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他们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他们在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技能通过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创造性地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和 创新思维习惯,培养他们终身主动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参考文献:

《论语·述而》;

《中国教育史教程》,赵厚勰,李贤智;

《外国教育史教程》,赵厚勰,李贤智;

《中外教育简史》,谢兰荣;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专业:科学教育 姓名:陈永利 学号:2013041525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开创者,对东西方的教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的对象上,二人都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在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二人都高度肯定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教育方法上,二人都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受教育者独立思考,反对直接给出现成结论的灌输式教学。

关键词:孔子 苏格拉底 启发式思想教育

一、孔子启发式思想教育解读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儒家学派,总结出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他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创立启发教学的人。“启发”一词源于其著名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学时,不到学生冥思苦想但仍不能理解时,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时不要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就不要重复教他们。 孔子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人要先通过学习累积一定的 知识,才能进行思考,如果思考得不出任何结果,那就要进行学习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同时,孔子非常重视学思并重,既强调学习,更强调思考。他的那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放到今

天的教学中仍然适用。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中国的文明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典籍,已经形成了相当稳定的文化传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孔子,自然地形成了承袭的、宣教的学习(治学)态度。因此,他的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弟子们更好地接受已有的文化知识,而非去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学说,“好古而不作”既是孔子的治学态度,也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原则。所以孔子的启发式在其本质上是一种接受式的启发法。

二、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解读

苏格拉底,雅典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哲学史上和教育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是长期为人们所尊敬的教师;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它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其实,苏格拉底法也就是一种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主张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无论在西方哲学史还是在教育史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被看做是启发式教学的渊源,就比如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

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

苏格拉底所处的希腊时代,西方文明才刚刚起步,成文的文化典籍很少,文化传统也还没有成形,这就使得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中没有既成的、公认文化道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维,因此他拥有自由的思想和另立新说的自由天地,于是形成了他批判的、探索的治学态度。这样,苏格拉底的启发法------“产婆术”是发现式的,他通过让人发现自己的无知,从而努力地去认识、理解自己的世界,发现知识。这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发现的、研究的、批判的学习方法。

三、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育相似之处

1、均采用问答的方法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都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孔子的问答法被他的弟子颜回 这么评价:“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这说明孔子的问答法具有引人思考、由浅入深的特征。如《尧日》篇中子张与孔子的对话:“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何为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何为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同样,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先由老师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直到学生发现自己的无知,教师再帮助学生“助产”获 取知识,最后将特殊事物归为一般定义。如《美诺》

篇中,苏格拉底和美诺讨论什么是美德“苏:我很惭愧地告诉你我对美德什么也不知道⋯⋯你以为我能够 吗?美:确实不能够⋯⋯苏:凭神的名义,美诺,请你告诉我美德是什么?⋯⋯苏:美诺告诉我什么是它们彼此没有区别而全部一样的性质,你能回答我吗?美:我开始有点明白了”。

2、均践行着“有教无类”的教育改革思想

孔子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招收学生是有史可考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其他有关的史料记载的几十个学生,据考证,有贵族家庭出身的南宫敬叔、贫贱家庭出身的子路、颜渊和商人出身的子贡等。其中贫贱出身的占大多数,这是“有教无类”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是鲁国人,他的学生却不限于鲁国,还有来自卫济、晋、陈、宋、楚、吴、秦等国。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是教育对象上的一次革命,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也为华夏族的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各族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同时,一定程度上具有鲜明的教育民主性的色彩。

苏格拉底对教学对象也没有特殊要求,无论贫富贵贱甚至是雅典城邦的奴隶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只要在街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开导,直到困惑消失。不仅如此,苏格拉底主动去帮人解惑从来不收取金钱,他认为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告诉给别人就会获得朋友,这本身就是利益的最大收获。

3、均重视人的道德品质修养

孔子的教育内容虽包括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两部分,但以道

德教育为主。孔子的道德教育主要是讲“仁”和“礼”,但内涵很大,包括:孝、义、忠、恕、勇、信、诚、勤、温、良、恭脸、让、谦、和、宽、敏、惠、直、中庸等。所有这些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仁最基本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一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进一步是“爱人”,爱一切人,为天下人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苏格拉底的思想是针对当时雅典的道德堕落提出的,德育自然也就成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其道德思想的主要观点是,“道德是一种善”,“知识即道德”,“守法即正义”和“自制是道德的基础”。这与孔子德育思想惊人地相似。孔子几乎把一切知识的教育最终都落实在道德上,一切道德都被孔子看作是最好的学问。苏格拉底所讲的“守法”与孔子的“礼”颇为相似。礼是社会的规章制度。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遵章守法,就不能立于社会。苏格拉底说的“自制”,即自我控制。孔子及其儒家学派,一贯主张“君子必慎其独也”。即自己独处,且有犯错误环境时,也能严格约束自己,决不犯错误。可见,孔子与苏格拉底在道德修养的见解上极为相似。但两者在内容上也有不同。首先,孔子在教学中没有列入宗教科目。《论语·述而》明确指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对于中国几千年来教育的非宗教性有着重大的影响;而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中则有较多的宗教色彩。另外,孔子的道德教育是主张修己之后要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与苏格拉底强调的“认识自己”,“首先要关心改善自己的灵魂”也有不同。

四、启发式思想教育带来的启示

教师要转变观念, 实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多年来, 我国的各级学校教育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极深,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把学生仅仅看作被动接受知识者,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许多教师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向学生灌输固定的知识,过于强调教师的讲授,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主动性重视不够,仅强调死记硬背,结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了,进而影响了学生主动求知态度和习惯的培养。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倘若学生亲自参与某种与学科内容有关的活动,他们就更容易学到这种内容。积极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因此,要提高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各级教育工作者就要尽快转变教育观念,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他们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他们在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技能通过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创造性地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和 创新思维习惯,培养他们终身主动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参考文献:

《论语·述而》;

《中国教育史教程》,赵厚勰,李贤智;

《外国教育史教程》,赵厚勰,李贤智;

《中外教育简史》,谢兰荣;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专业:科学教育 姓名:陈永利 学号:2013041525


相关内容

  • 孔子与苏格拉底关于启发的区别及启示
  • < 外国小中教育>学2 01 年第54 期 孔 子与格拉底苏 于关发 的区启别启 及 ★ 示 易森 摘要 :林孔子和 格苏拉在 自己底教的 学程 过中非都强调启常发, 但 者的启发其两实有 质是的别 区 即,子孔启的发是在着存一个预先设的 ,定而 苏拉底的启发则没格预有先设的, 定 而 ...

  • 浅谈苏格拉底的教育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苏格拉底的教育 作者:俞可 郁志珍 陈超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3期 [摘要]:苏格拉底伟大的教育家,在谈话中用产婆式教育引导学生们学习:一生都践行着美德的师范,以身作则,平等的对待每个求教之人:在德智体等 ...

  • 中外教育史
  • 绪论 为什么要学习中外教育史 教育史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以人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分析.研究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进程,总结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探讨教育发展客观规律,为解决当代问题提供启示与借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一.中外教育史的研究 ...

  • 教育知识与能力
  • 心理学小题同类整理 一.源泉类 1.感觉 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源泉 2.需要 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3.自觉性 是意志活动的源泉 4.客观现实 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二.核心类 1.记忆的核心:准确性 2.智力的核心:思维力 3.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 4.品德的核心:道德认知 5.意志活动的核心:克服困 ...

  • 孔子的教学方式,启发诱导
  • 讲究教法,循循善诱.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 ...

  • 当苏格拉底遇见孔子
  •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比较研究 ●向 达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摘 要: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被誉为东西方的伦理学之父,作为轴心时代的文化英雄,他们的思想言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孔子对中国重史.伦理本位及注入式教学等的影响,苏格拉底对西方理性.平等.自由及启发式教学 ...

  •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之区别简述
  •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之区别简述 文学院 [1**********] 刘明秀 08本6 摘要 中国的孔子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各是东西方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一个是中国的"圣人",一位是西方的"智者.他们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关键 ...

  •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法" 也称"助产术",是苏格拉底创立的一种师生共同探讨和交流的对话教学方法.苏格拉底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法包括三个步骤:(1)讽刺即连续的诘 ...

  •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1
  •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1 1.本册课文中要求我们养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和 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的学习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告诉我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不仅可以从课堂中获得,从课本中获得,还可在社 第一单元:壮丽山川 一.字词 1.选择正确的读音 依恋(liàn niàn) 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