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修改)

鹬蚌相争

吴中区临湖第一中心小学 孟文荣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说明了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这篇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所以读懂课文内容并不难。寓言故事的特点就是通过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1.师配乐讲述: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音乐止)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魔力呢?

2.引:看老师来写这个故事名称。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 引:知道什么是鹬吗?指生讲,并媒体出示“鹬”图片:看,这就是鹬,一种水鸟。

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引:蚌大家都认识吧,(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名称。

(设计意图: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小学生爱听故事,上课伊始,用故事导入,能很快地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紧接着提出问题“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这个问题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将故事与文本很自然地结合起来,为下面学生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过渡:这个故事究竟有什么魔力,竟然制止了一场战争呢?让我们走进

课文,细细地去品读,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3.引:下面我们就来把这个充满魔力的故事来读一读,指名读,其余学生作评委:提出建议或表扬。(相机正音)

4.学习概括:能用自己的话简练地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在讲什么?指生归纳,师指导生把说简练。

(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夹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结果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设计意图:理解课文的前提是要“读懂”。为此,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指导融入读中:首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识记生字,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并了解“鹬”和“蚌”的特点,更加直观。)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引:这是个故事,故事就有起因、经过、结果。那鹬蚌相争的起因是什么呢?谁来说说?生讲,相机出示第一节。引导学生把起因讲简练:鹬想吃蚌,被蚌夹住。

师泛红“张开、伸到、合上、夹住”引:同学们,读一读,这些红色的词有什么特点?(都表示动作)引:读到这些动词,你仿佛看到什么?引生交流,师点:看,这些动词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受,可见用得多么精准啊!

引导朗读:就在这一张一伸一合一夹中,故事的起因就产生了。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朗读这一节。

2.引:于是,故事就开始了。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哪几节在写故事的经过呢?

学生自由读文,引导学生交流:谁来说说故事的经过是哪几节在写?生讲:2、3,引: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把经过讲讲吗?(鹬和蚌在互相争吵)师点:浓缩成四个字?提示:就是课题——鹬蚌相争。

引:既然是在相争,哪儿让我们感受到了在争呢,读读这两小节,划划相关的词语?

生读文划词。

引导交流:谁来说说?(以下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的词语,为方便书写,教案上按顺序写)

用尽力气——引:你怎么读出争的?能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吗?师点:说得好,鹬在使劲的拔,与蚌在体力上相争。

继续说!

威胁——引:说说你的理解看。师点:从语气上听出在争。引:有没有谁威胁过你?引生交流,师点评:听出来,口气很凶狠,而且,还抓住了你的弱点××来威胁你了。那这小节里,鹬是抓住了河蚌的什么弱点来威胁它?(如果生仅读书上的句子,师再引:用自己话说说就是——没有了水,河蚌会干死的。) 引:看我们从语言中感受到鹬是这样和蚌相争的。(板书:语言)谁来读好这节?指生读,评:威胁力度不够,或真会威胁人!再齐读。

继续交流!(那么蚌是怎么和鹬相争的呢?)

毫不示弱——师引:为什么不怕?引生交流:因为河蚌也知道鹬鸟的弱点,师点:是什么?生:它被河蚌夹住了嘴,吃不到东西,过几天自己也会饿死。师引:我有弱点,你也有弱点,所以河蚌感到怎样?(得意洋洋)点:从这个

神情上也看出了他们在争。(板书:神情) 引:谁来得意洋洋地读读第三节?

师:既然谁都不示弱,那鹬蚌到底谁斗得过谁,我们来试一试,老师当总导演。男同学做鹬,女同学做蚌,你们来相争一下吧!(男、女生赛读2、3节) 引:大家思考,他们的争斗是不是一次就结束了呢?生:不会,就像吵架一样,互不相让,肯定不止一次。那我们来斗个三次,第一次大家站起来读,第二次坐下来读,引:它们争斗的声音是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为什么?师点:那第三次我们就趴在桌上读。好,开始吧!当生读到第三次后,师引:累了吧?这时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生:筋疲力尽。师引:是啊,一直争斗可消耗力气啊!

点:看,鹬和蚌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就叫——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3.引: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结果是什么?

生答:被渔翁一齐捉住了。 渔翁) 引:同学们,看看渔翁的表情是什么?(生答,泛红:喜笑颜开)可见渔翁心情怎样?(十分高兴)他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因为本则寓言的主旨就在于双方的“互不相让”,因此,理解课文的重点就放在理解这个词上。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读出鹬“生气”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语气,使他们初步体会双方“互不相让”的态度;然后,利用表演的形式强化理解“互不相让”,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互不相让”这个词语的意思,同时利用学生好说、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4.引:这就是鹬蚌相争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生齐读。

5.回顾历史故事。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6.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聪明的苏代就是借了《鹬蚌相争》的寓义(媒体出示):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来让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避免了一场战争。 (设计意图:学到这里,学生基本上已经理解了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但是,让他们说出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仍然有难度。所以,我们再把故事和寓言背景结合起来,提出:“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就找到了理解寓意这个突破口,帮助学生通过“赵王之口”理解了寓言的本意。)

四、丰富积累,发散思维

1.引: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寓言故事演变成了一个成语,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得利)

2.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有很多, 如狐假虎威等,你能说几个这样的寓言成语吗?

出示:杯弓蛇影 螳螂捕蝉 郑人买履 叶公好龙 狐假虎威 黔驴技穷

3.(机动)同学们,让我们来续编一下这个故事。

渔翁拎着鹬和蚌,高兴得合不拢嘴:“哈哈,今天太幸运了,没费力就抓到了一只大鹬鸟和一只肥肥的河蚌。”此时,鹬、蚌在渔夫的篓子里,听到渔翁这么得意地说,它们俩又会怎么说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下鹬和蚌的对话。

(设计意图:中年级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重视学生的读写能力,为此设计了这一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这一训练,一方面可以深化对寓言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作业超市,提高能力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3.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设计意图:这三项作业的布置包括训练学生“说”、“写”、“搜集课外资料”三方面的能力,可以选择性地做,既达到了“兴趣作业”的目的又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互不相让——渔翁得利 动作

语言

神情

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文章短小,学生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表演、联系生活,创编想象等多种学习方式,将寓言故事与历史事件巧妙结合,从小故事中自然体会出大道理。从课后上的反映来看,这节课新颖的设计,多种学习方式的呈现,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另外,作为一名新教师,课堂点评不到位。点评语言较为枯燥,无法做到生动、精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谨记前来听课的老师给出的指导意见,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成熟起来。

鹬蚌相争

吴中区临湖第一中心小学 孟文荣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说明了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这篇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所以读懂课文内容并不难。寓言故事的特点就是通过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1.师配乐讲述: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音乐止)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魔力呢?

2.引:看老师来写这个故事名称。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 引:知道什么是鹬吗?指生讲,并媒体出示“鹬”图片:看,这就是鹬,一种水鸟。

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引:蚌大家都认识吧,(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名称。

(设计意图: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小学生爱听故事,上课伊始,用故事导入,能很快地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紧接着提出问题“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这个问题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将故事与文本很自然地结合起来,为下面学生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过渡:这个故事究竟有什么魔力,竟然制止了一场战争呢?让我们走进

课文,细细地去品读,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3.引:下面我们就来把这个充满魔力的故事来读一读,指名读,其余学生作评委:提出建议或表扬。(相机正音)

4.学习概括:能用自己的话简练地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在讲什么?指生归纳,师指导生把说简练。

(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夹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结果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设计意图:理解课文的前提是要“读懂”。为此,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指导融入读中:首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识记生字,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并了解“鹬”和“蚌”的特点,更加直观。)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引:这是个故事,故事就有起因、经过、结果。那鹬蚌相争的起因是什么呢?谁来说说?生讲,相机出示第一节。引导学生把起因讲简练:鹬想吃蚌,被蚌夹住。

师泛红“张开、伸到、合上、夹住”引:同学们,读一读,这些红色的词有什么特点?(都表示动作)引:读到这些动词,你仿佛看到什么?引生交流,师点:看,这些动词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受,可见用得多么精准啊!

引导朗读:就在这一张一伸一合一夹中,故事的起因就产生了。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朗读这一节。

2.引:于是,故事就开始了。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哪几节在写故事的经过呢?

学生自由读文,引导学生交流:谁来说说故事的经过是哪几节在写?生讲:2、3,引: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把经过讲讲吗?(鹬和蚌在互相争吵)师点:浓缩成四个字?提示:就是课题——鹬蚌相争。

引:既然是在相争,哪儿让我们感受到了在争呢,读读这两小节,划划相关的词语?

生读文划词。

引导交流:谁来说说?(以下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的词语,为方便书写,教案上按顺序写)

用尽力气——引:你怎么读出争的?能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吗?师点:说得好,鹬在使劲的拔,与蚌在体力上相争。

继续说!

威胁——引:说说你的理解看。师点:从语气上听出在争。引:有没有谁威胁过你?引生交流,师点评:听出来,口气很凶狠,而且,还抓住了你的弱点××来威胁你了。那这小节里,鹬是抓住了河蚌的什么弱点来威胁它?(如果生仅读书上的句子,师再引:用自己话说说就是——没有了水,河蚌会干死的。) 引:看我们从语言中感受到鹬是这样和蚌相争的。(板书:语言)谁来读好这节?指生读,评:威胁力度不够,或真会威胁人!再齐读。

继续交流!(那么蚌是怎么和鹬相争的呢?)

毫不示弱——师引:为什么不怕?引生交流:因为河蚌也知道鹬鸟的弱点,师点:是什么?生:它被河蚌夹住了嘴,吃不到东西,过几天自己也会饿死。师引:我有弱点,你也有弱点,所以河蚌感到怎样?(得意洋洋)点:从这个

神情上也看出了他们在争。(板书:神情) 引:谁来得意洋洋地读读第三节?

师:既然谁都不示弱,那鹬蚌到底谁斗得过谁,我们来试一试,老师当总导演。男同学做鹬,女同学做蚌,你们来相争一下吧!(男、女生赛读2、3节) 引:大家思考,他们的争斗是不是一次就结束了呢?生:不会,就像吵架一样,互不相让,肯定不止一次。那我们来斗个三次,第一次大家站起来读,第二次坐下来读,引:它们争斗的声音是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为什么?师点:那第三次我们就趴在桌上读。好,开始吧!当生读到第三次后,师引:累了吧?这时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生:筋疲力尽。师引:是啊,一直争斗可消耗力气啊!

点:看,鹬和蚌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就叫——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3.引: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结果是什么?

生答:被渔翁一齐捉住了。 渔翁) 引:同学们,看看渔翁的表情是什么?(生答,泛红:喜笑颜开)可见渔翁心情怎样?(十分高兴)他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因为本则寓言的主旨就在于双方的“互不相让”,因此,理解课文的重点就放在理解这个词上。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读出鹬“生气”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语气,使他们初步体会双方“互不相让”的态度;然后,利用表演的形式强化理解“互不相让”,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互不相让”这个词语的意思,同时利用学生好说、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4.引:这就是鹬蚌相争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生齐读。

5.回顾历史故事。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6.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聪明的苏代就是借了《鹬蚌相争》的寓义(媒体出示):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来让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避免了一场战争。 (设计意图:学到这里,学生基本上已经理解了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但是,让他们说出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仍然有难度。所以,我们再把故事和寓言背景结合起来,提出:“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就找到了理解寓意这个突破口,帮助学生通过“赵王之口”理解了寓言的本意。)

四、丰富积累,发散思维

1.引: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寓言故事演变成了一个成语,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得利)

2.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有很多, 如狐假虎威等,你能说几个这样的寓言成语吗?

出示:杯弓蛇影 螳螂捕蝉 郑人买履 叶公好龙 狐假虎威 黔驴技穷

3.(机动)同学们,让我们来续编一下这个故事。

渔翁拎着鹬和蚌,高兴得合不拢嘴:“哈哈,今天太幸运了,没费力就抓到了一只大鹬鸟和一只肥肥的河蚌。”此时,鹬、蚌在渔夫的篓子里,听到渔翁这么得意地说,它们俩又会怎么说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下鹬和蚌的对话。

(设计意图:中年级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重视学生的读写能力,为此设计了这一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这一训练,一方面可以深化对寓言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作业超市,提高能力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3.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设计意图:这三项作业的布置包括训练学生“说”、“写”、“搜集课外资料”三方面的能力,可以选择性地做,既达到了“兴趣作业”的目的又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互不相让——渔翁得利 动作

语言

神情

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文章短小,学生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表演、联系生活,创编想象等多种学习方式,将寓言故事与历史事件巧妙结合,从小故事中自然体会出大道理。从课后上的反映来看,这节课新颖的设计,多种学习方式的呈现,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另外,作为一名新教师,课堂点评不到位。点评语言较为枯燥,无法做到生动、精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谨记前来听课的老师给出的指导意见,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成熟起来。


相关内容

  • 鹬蚌相争的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万丽华 在执教<鹬蚌相争>的第一次试课后,感觉自己在课题的引入及生字的书写指导这一环节过于琐碎了,用了二十几分钟的时间,下课后也感觉生字教学的时间分配过长,在课文题目引入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读着这样的题目,你能知道那个字最能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吗?由此擦亮课文"争&quo ...

  •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从教材出发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本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本文是中考十九 ...

  • 咦,「一根藤上七朵花」的葫芦兄弟最开始有 10 个人
  • <葫芦兄弟>的诞生 · 造型篇 傅广超,空藏动漫资料馆联合创始人,中国动画人口述历史项目负责人 距离 1987 年 1 月<葫芦兄弟>摄制完成已经过去了整整 30 年. 30 年里,这部只有 13 集的剪纸动画系列片和片中的角色一直活跃在电视荧屏上和网络文化中,观众群从 70 ...

  • 汉字英雄内容
  • "汉字英雄"听写大会之"火眼金睛"识别字 一.请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修改在后面的括号中. 材华( ) 密诀( ) 松驰( ) 幅射( ) 粗旷( ) 密蜂( ) 锻练( ) 知慧( ) 工课( ) 苦脑( ) 浪废( ) 自毫( ) 息灯( ) 娘两( ) ...

  • 第25课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 第25课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弱",理解词语的意思. 3.懂得什么是寓言,明白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过程方法目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

  • 三年语文上册[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和反思
  • 三年语文上册<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和反思 新联小学 陈美丽 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是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里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 ...

  • 教案--寓言故事
  • 教案--<寓言两则> 一.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4课<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 二.教学目标 1.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对此进行表达与交流,培养 基本语文素养.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 ...

  • 鹬蚌相争教案
  • 教学内容:第24课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读绿线里的2个生字,学会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主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领会寓意. 3.在自主探究课文怎么写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的过程中领会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 ...

  • 寓言二则说课稿鹬蚌相争
  • <寓言两则>说课稿 一.说教材 <寓言两则>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两篇寓言小故事.其中,<揠苗助长> 是根据<孟子·公孙丑>所写的一则故事改编:<鹬蚌相争>则是根据<战国策·燕策二> 的记载改编的.这两则寓言一写宋国农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