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谈话中否定反问句的事理立场功能及类型_刘娅琼

中国语文2011年第2期(总第341期)

汉语谈话中否定反问句的事理立场功能及类型

刘娅琼

陶红印

*

提要 本文以现代汉语/不、没0类反问句(即否定反问句) 为研究对象, 利用自然谈话材料考察其使用环境及语义信息内涵, 并由此出发探讨反问句的性质及话语功能。整体结论是, 否定反问句常用于地位比较平等的说话人之间, 通过已知或常识类知识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不同程度上的负面事理立场。这种事理立场具体体现为表提醒、意外、反对和斥责四个层级, 其中以前者最为常见。本文也对语法结构与语用因素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见解。关键词 否定反问句

事理立场

话语功能

会话分析

0. 引言

反问句是采用问句形式却寓答于问、无需作答的一种特殊句式, 它通常具有形义相反的属

性, 即肯定形式的反问句表达否定意思(/这里一年哪有几天好天气? 0) ) ) 这里的天气通常不好), 否定形式的反问句表达肯定意思(/天气预报不是说今天是晴天吗? 0) ) ) 希望今天是晴天) 。本文的讨论限于/不、没0类反问句, 并根据其句法表层形式将之称为否定反问句。具体来说, 包括由/不是, , (吗) 0、/不/没,, (吗) 0、/没看见/听见,, (吗) 0等构成的反问格式。

汉语语言学界对反问句的研究可追溯到5马氏文通6。5马氏文通6之后吕叔湘(1942) 、于根元(1984) 、李宇明(1990) 、邵敬敏(1996) 、张伯江(1996) 、郭继懋(1997) 、邓晓华(2001) 、Feng(2004) 、殷树林(2006) 、于天昱(2007) 、胡德明(2008) 等都从各个方面深入地讨论过反问句的问题, 尤其是反问句的语义表达和分类问题(胡德明, 2008) 。吕叔湘(1942:16. 71) 更是从疑和问的关系上把反诘、测度与询问对立起来, 指出反诘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否定形式。这是对反问句最早的系统性考察。后出的研究论著中值得注意的是Feng(2004) 。该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 研究了英汉脱口秀中反问句的特征和功能。不过整体来看, 以往研究基本上不够注重反问句的语篇性质及其背后的交际动因, 多数研究也未严格区分不同语体的语料, 即使有的论著对不同语体里反问句的用法有所评议, 也大多凭研究者的印象。论著中用到的口语语料, 多局限于话剧剧本或脱口秀。本文将显示, 要想对反问句有更深入的认识, 必须在材料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所突破。

为此, 本文首先在选材上利用真实自然的对话材料, 把考察的重心放在反问句的使用环境和动机上:为什么说话人要选择反问句? 如果反问句有特殊的交际功能, 这些功能有哪些? 否定反问句在交际功能上呈现出哪些不同类型? 也就是说, 我们的出发点在结构之外, 从社会交际的角度来理解反问句。

本文语料来源有二:台湾政治大学汉语口语语料库(NCC U ) 和美国语料共建会(LDC ) 汉

*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 文中错谬由作者负责。# 语

语电话谈话语料库(Ca ll F riend) ¹。这两个语料库中的语言都是汉语普通话。在NCC U 中, 我们随机抽取了10段日常会话, 共约219分钟, 4272个话轮。这些会话都是2~4人的日常谈话。在Ca ll F r i e nd 中, 本文随机选取了20个电话会话, 共约300分钟, 这些会话是同学、朋友、家人之间的通话。由于两个语料库原文的转写体例不统一, 本文引用例句时稍微做了改动, 以便于阅读º。

在NCCU 中共找到44个否定反问句。在Ca ll F riend 中有62个否定反问句。本文将在这106个例句的基础上, 探讨否定反问句的使用情况及其话语交际功能。

1. 否定反问句使用环境的考察

首先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否定反问句的使用环境:1) 否定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 2) 否定反问句涉及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3) 否定反问句的情境语义信息内涵。

1. 1否定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

前人对反问句的研究一般未考虑话语结构和谈话人之间的关系, 似乎反问句可以在话语中任何位置出现。语料表明, 反问句不用于对话的开始, 总是出现在一定的话轮之后。否定反问句在话轮中所处位置主要有五种:居于话轮之首»(后有其他语句), 居于话轮之中(前后有其他语句), 居于话轮之尾(前有其他语句), 独立充当话轮和跨话轮(话轮被打断) 。

话轮是谈话中的一个自然单位, 取决于说话人角色的转变(Sacks 等, 1974) 。一个说话人一次说话的全部就是一个话轮。否定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有五, 分别举例如下。

1) 话轮之首

(1) ((A 与母亲谈论父亲的病情) )

12y y

3456

B :第一次他答应了, 可是那时候呢, A:嗯, 嗯。

B :不发现左边儿了嘛, 他就不拿了。A:嗯, 嗯, 嗯, 嗯。嗯。

B :后来左边儿不烧掉了? 这次的结果呀, A:嗯。

2) 话轮之中

(2) ((夫妻之间谈论/张霞0来实验室以后的好处) )

12y

34

A:啊? 有--有个, 张霞这边你--以后你假如真正在我们这实验室干的话, 很.. 方便, 你有

时英文不会, 这中文问问就完了, 知道吗? 特别我在那边, 张霞--B :那你不是在那吗?

A:我是在啊, 那张霞也在不更好吗? 你晓得((这个) ) 。B :嗯, 那杨苹呢?

3) 话轮之尾

(3) ((朋友之间谈论工作, 主要是F 2的打字错误) )

412 F 2:.. 然后他就说.. C aro li ne . . 后面. . 少个e 我就. . so rry y

413 F 1:X X X X.. 可是你打W ORD 它不会帮你划线吗? 414 F 2:.. 不会.. 这才诡异... 就我明明拼错啰. . 然后它不理我

4) 独立充当话轮

(4) ((同学之间谈论工作规划) )

12

B :原来我想说升到高工我再走, ((笑) ) A:哦。

#

y 34

B :原来不是工程师吗? A:对。

5) 跨话轮

(5) ((F2与哥哥的女朋友谈论哥哥前一晚的行程) ) y y

30 F 1:. .. 然后去之前我就说.. 可是人家孕妇不是.. 嗯.. 产.. 产.. 产妇产后不是应该要31 F 2:. . [多休息]32 F 1:33 F 2:

[9点]10点就会睡觉了吗? (0) 对对对对对

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否定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

N CCU

a) 居于话轮之首b) 居于话轮之中c) 居于话轮之尾d) 独立充当话轮e) 跨话轮

总计

391713244

Ca ll F r i end

872719162

总计[1**********]6

%10. 31541. 530. 12. 8100

分布情况表明, 否定反问句后面不再有其他语句的情况(c , d , e) 占绝大多数(74%) 。可

以说, /前语句+反问句0的形式是否定反问句最常见的话轮构成格式。一般认为, 反问句不传达命题疑问信息, 因此无需作答(李宇明, 1993; 袁毓林, 1993等) 。但从实际谈话交际的角度看, 否定反问句常常把话轮推向交谈对方, 其所问内涵是跟听话人有关的。这个特性我们在下面第3节还会进一步加以讨论。

1. 2否定反问句涉及的参与者关系

这里主要考察反问句在何种人际环境下使用。于根元(1984) 指出否定的对象、言外之意、表情态度、反问者的/身份0以及双方的关系等语用条件都对反问句/否定0程度的轻重有影响, 但于文并未详细考察这些因素。我们调查发现, 否定反问句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言听双方地位平等, 说话人地位高于听者, 说话人地位低于听者。而人际关系可以影响反问句使用的频率。

我们常常看到说话人与听话人地位是平等的, 无高下之分, 如朋友、同学、夫妻、同事关系等¼。这占本文语料的绝大多数。在NCC U 和Call F riend 中, 分别有95. 45%和69. 35%的反问句出现在地位平等的参与者之间。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2 否定反问句参与者的关系

# 语

在说话人地位不等的谈话用例中, Ca ll F riend 含19例, 其中/说话人地位低0只有3例, 而/说话人地位高0却有16例。这表明, 在场景、话题等相同的情况下, 社会地位高的说话人(如长辈) 比社会地位低的人(如晚辈) 更常使用反问句。本文所调查的语料中, 地位不等的参与者也都是熟悉、亲密的家人½。

总之, 否定反问句多用于参与者地位平等的日常谈话, 说话人地位高于听者的情况次之, 说话人地位低于听者的情况极为罕见。

1. 3否定反问句的六种情境语义信息内涵

如上所述, 否定反问句不出现在一段对话的开始, 而总是出现于双方进行了一定的话轮之后。那么到底是哪些场景会促使说话人选择反问句呢?

调查发现, 否定反问句的使用, 通常都是针对下述六种情境语义信息内涵。A. 对方当下言行与其以前作出过的某言行相悖, 比如:

(6) ((同学之间谈论其他同学) )

1y

23

B :嗯, 二柏他要走了。A:

你不是说去美国了吗? B :对啊,

A 、B 是同学, 在谈论/二柏0的动向时, A 发现B 当下的话语(/二柏他要走了0) 与其先前的论断(/去美国了0) 有出入, 因此才出言反问。这种情况是用否定反问句指出对方以前作出的言行以示提醒。

B . 说话人以前向对方作出某言行或提供某信息, 而对方当下言行与此相悖, 比如:

(7) ((朋友之间谈论星期五的心情) )

42 M 2:. . 然后我就想到他礼拜五的样子. . 然后就觉得很生气43 M 1:. .. (1. 7) 这个... (1. 6) 那礼拜五是怎样y

44 M 2:. .. (2. 0) 我不是跟你讲过我站起来道歉吗45 M 1:. .. (0. 9) 嗯嗯

虽然所截取的片段中没有先前M 2向M 1描述星期五状况的语句, 但是从M 2的反问以及M 1的反应(第45行) 可以得知, M 2之前向M 1介绍过那天的情况, 因此默认M 1有这个背景知识, 并

在此基础上描绘自己的心情(第42行), 然而M 1在第43行的问句表明他似乎忘了M 2先前提供给他的信息。

C . 双方共有某些知识, 而对方当下言行表明对方忽视了该知识或信息。这种共有知识可能是两个学生对学校、某门课程或老师要求的了解, 可能是两个人对另一共同朋友的认识, 可能是两个有某种共同经历的人之间的共有知识, 等等, 换言之, 这种知识通常是听说双方共有而他人未必知晓的。比如:

(8) ((丈夫、妻子、妻子的朋友谈论情史, 涉及夫妻年龄差异) )

491 F 2:y

(0) 我二十三岁因为他大我四岁啊

492 F 1:...

493 F 2:... 我二十三.. 所以他就是二十七了啊. .. (1. 7) 你不是大我四.. 四岁494 M:.. . 你二十三岁怎样

495 F 2:.. 结婚啊.. 啊那时候你就二十七了啊

#

M 与F 2是夫妻, 他们在向朋友回忆他们结婚的一些情况。对夫妻而言, 双方的年龄差距应该是双方的共有知识, 在第493行妻子突然向丈夫提出这一点, 责怪自己的先生忽视或忘记了与自己的具体年龄差异。

D . 对某常识性知识, 对方言行中表现出忽视或漠视。/常识性知识0与上一种/共有知识0的差别在于, 常识性知识类似于百科知识, 但掌握的人要多得多。比如:

(9) ((A 与嫂子谈论行程) )

12y

34

B :啊, 那个因为明天那个几点啊, 哦广州的飞机呢, 十点半, 那个. A:啊。他们要开车送你啊?

B :嗯嗯那广州到这需要两个多小时是, 然后那个--呃你还要, 到机场不是要提前一小时, 赶上那就是飞机起飞之前嘛, 提前一小时的话要, A:啊, 这么一大早就要走。

这段对话的背景是A 问B 为何在弟弟家里挤了一晚, B 回答因为飞机是十点半的(第1行), 可是A 仍然有点不明白, 继续追问/他们要开车送你啊0, 言下之意是, 有人开车送去机场的话, 即使住在别人家, 时间也来得及。可是A 似乎忽视了/到机场要提前一个小时0这一常识性知识, 因此B 才出言提醒。

E . 说话人以为对方已知某信息却在言行中忽视之。比如:

(10) ((一对恋人谈论要参加/科管年会0的同学) )

110 F 1:.. 太翰有要去吧111 M:. . 他要去喔y

112 F 1:.. 王本不是要参加

113 M:. . 王本要参加喔. . 我不知道. . 可能吧

例(10) 中, F 1和M 在讨论有哪些朋友或同学可能参加周末的研讨会, F 1以为M 知道/王本0的情况, 但第113行表明M 本来不知情。严格地说, 该类情况应该属于第三类/听者忽视共有知识0, 只不过是说话人单方面认为听者应该有此/知识0, 实际上听者并没有。

F . 说话人对对方的言行方式不满, 这种不满可能是针对对方的措辞, 也可能是针对对方言谈或行为的预设或言行方式, 还可能针对对方说话的场合等。例如:

(11) ((兄弟姐妹之间谈论照片) )

12345y

67

B :. . 像坐在那个花草地里头的小姑娘呢, 像一个纯真的村姑一样。A:哎哟, ((笑) ) 纯真就行了, 干嘛啊, 村姑, ((笑) ) B :然后坐在沙发上的那个小女孩呢, A:嗯。

B :可是像一个一样。

A:嗯哼, 那不挺好的吗? ((笑) ) B :嗯,

谈话背景为B 收到了A 寄来的照片, 并对A 的照片进行评价。第5行, B 认为/坐在花草地里头的小姑娘0和/坐在沙发上的小女孩0/像一个一样0, B 使用了/可是0, 预设/不应该像一个一样0, 而A 不同意其预设, 故反问之。

上述六种语义内涵在语料中的出现频率如下表所示:

# 语

表3 否定反问句所针对情况的频率

N CCU

A ) 对方做出过某言行

B) 先前已向对方提供过某信息C ) 双方共有某知识D ) 某常识性知识

E ) 说话人以为对方已知

F) 说话人不满对方的言行方式

总计

5222123044

Ca ll F riend

4337113462

总计[1**********]

%8. 44. 755. 621. 65. 63. 7100%

由表3可知, 如果把C 类和D 类相加, 则百分之七十七以上的反问句都起因于对方言行与/双方共有知识0或/某种常识性知识0不符。另外, 严格地说, /对方以前做出某言行0(A ) 和/先前已向对方提供某信息0(B ) 也都应该归属/双方共有知识0, 一个是说话人曾向听者提供信息, 一个是听者曾向说话人提供信息。这样看来, 绝大多数的否定反问句都是针对/双方共有知识0或/某种常识性知识0。依照Chafe (1987、1994) 的信息分类概念, 这里所涉及的言语信息都属于已知信息(g i v en infor m ati o n) 或类似已知信息的可及信息(accessible i n for m ati o n ) 。类似属性我们在下面两节再进一步讨论。

2. 否定反问句的话语功能

对反问句功能的认识, 汉语学者自始都集中在/意在否定0, 即反问句不传达命题疑问信息这一点上。有的总结得比较笼统, 如刘月华(1983) 认为反问句有/表达语气0的功能, 邵敬敏(1996) 认为有/约束力量0, 而董付兰(2000) 则用/委婉0来概括。有的概括的范畴类型则颇为多样化, 如/反驳、责难、质问0(陈振, 1984), /表达不满、提醒、催促、抒情、说理、谦逊、客气0(赵雷, 2000) 以及/提醒、评价、强调0(刘娅琼, 2004) 等。这些功能之间差异很大, 难以调和, 尤其是缺乏经验材料的支持。考察谈话材料发现, 上述各类功能其实是反问句的事理立场功能在具体语境中的反映, 也就是说, 反问句的主要话语功能是表达说话人的(负面) 事理立场。

2. 1否定反问句表达说话人负面事理立场

所谓事理立场, 粗略来说就是说话人对事物的合理性所作出的一定判断。如果一些事物在说话人看来是合理的, 语句里表达的立场就是正面的, 相反, 如果说话人认为事物是不合理的或不能令人满意的, 这个事理立场就是负面的。许多话语研究者把这个属性称为评断立场(eva l u ative stance , 如Eng lebretson , 2007) 。我们认为否定反问句表达的就是不同程度的负面评断立场(negati v e eva l u ative stance) 。

传统认为, 反问句徒有问句的形式, 并不表疑, 而是传递非命题信息或附加义(刘娅琼, 2004) 。由1. 3节可知, 反问句所针对的情况基本都是已知或可及信息, 尽管已知或可及的程度有异。由于已知信息和可及信息都不是新信息, 认为反问句不是用来传递命题信息而是传递非命题信息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从交际行为来看, 在使用否定反问句时, 说话人提及的是对方应知的信息, 让对方注意到自己的言行忽视了该信息, 或提示对方应激活某些应知信息。从这个角度看, 反问句构成的是一个带有责过性质的言语评断行为, 因此可以认为这种言语行为在整体上表达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负面事理立场。

从语料来看, 我们可以把否定反问句所表达的负面立场根据负面的程度分为高低四种, 越

#

靠箭头右边负面的程度就越高。

提醒

2. 2. 1提醒

/提醒0是当听者表现出对某种应知信息的无知、忽视或遗忘, 说话人为听者指出并希望对方能激活该信息。例如前文例(1) 、(5) 、(7) 、(10) 等, 再如:

(12) ((A 与父亲B 1谈论租房问题) )

1234y

567

B 1:因为他定金付一个月, 跟他讲是一个月。A:呃, 行, 我明白你意思了。嗯。B 1:诶, 我看你这样子好了, A:嗯,

B 1:你不是那个时候要来吗? A:嗯,

B 1:来了以后, 我们再--再说好了。

2. 2负面事理立场的四种表现

B 1准备对/房子0的话题进行总结, 在第3行, 他使用/我看你这样子好了0, 在获得对方简单回应后, 使用反问句提醒对方激活/那个时候要来0这一信息, 使之成为后续新信息/来了以后我们再说好了0的背景。

2. 2. 2意外

/意外0是当对方所述之事或所持立场不是说话人期待的那样, 且与说话人无直接关系, 此时说话人用反问(请对方激活某应知信息) 表示自己的意外或不理解。例如:

(13) ((同学之间谈论其他同学) )

12y

34

A:你们那还有什么好消息啊? 还要谁的? 令人吃惊的消息。((笑) ) B 1:

((XXX ) ) 吃惊的消息, 罗玉啊。

A:罗玉怎么了, 罗玉不就多了个男朋友吗? ((笑) ) B 1:啊, 罗玉说跳舞跳

A 希望B 能提供一些/令人吃惊的消息0(第1行), 结果B 提出了/罗玉0(第2行), 可是就A 所知, /罗玉0只是有了男朋友, 这不能算/令人吃惊的消息0, 因此以反问句表达出对对方/以罗玉为吃惊消息0的不理解。

2. 2. 3反对

/反对0是因为对方所述之事或者所持立场与说话人有关, 且不是说话人所期待的那样, 因此说话人用反问来请对方激活某信息, 以使对方放弃原来所持立场, 从而达到申辩的效果。例如前文例(9) 、(11), 再如:

(14) ((夫妻之间谈论办理签证) )

1y

23

A:行, 反正是, 这--你--你这个考虑一下要稍微灵活--B :不是我是, 嗯不是, 我是觉得什么, 就是签证办出来了, 还不是一样的, 也要等了十月份啊?

A:诶, 这个, 这个不一样啊, 你,

例(14) 的背景是丈夫A 询问妻子一些钱物等准备情况, 希望妻子尽快办理签证。本例的第1行, 丈夫A 指明/要稍微灵活0。对丈夫的催促, 妻子却不以为然, 因为在她看来就是签证办出来, 也要等到十月份, 这是她不积极办理相关手续的原因所在, 她以此为自己申辩, 同时希望A

# 语

能放弃/催促0的立场。

当否定反问句用于表示/反对0时, 在同一话轮中, 有时在反问句的前面或后面有支持说话人立场的相关证据, 如例(9) 、(14) 。

2. 2. 4斥责

/斥责0是当听者表现出对某应知信息的无知、忽视或遗忘, 说话人为听者指出, 带有较强烈的指责意味。这种情况通常是对方言行会给说话人或者他人带来(不良) 影响。如前文例(8), 丈夫忘记了与妻子的年龄差异, 并在朋友面前表现出来, 使妻子很没面子。再如:

(15) ((朋友之间谈论辛普森) )

1216171819y

2021

B :那你知道辛普森, 追, 追杀, 辛普森的事儿吧?

A:那个, 我们看, 我, 我那天就是下午一直在看着电视啊。

A:嗯, 他不是追杀就是, 就因为他拿把枪所以警察也, 也懒得动嘛, 对不对? 呃, 开, 开, 开,

开, 开就是, 然后车队好多人出来, B :哦。

A:什么致敬挥手什么, 还还流着眼泪什么之类的。一般--B :X X

A:你还不认识吗? 演X 大X X 的那个, 那个, 那个国际刑警。B :哦, 就是他啊?

, , ((省略13行, 讨论体育场和追杀) ) , ,

A 在跟B 谈论一个人(/辛普森/), 话题是B 引起的(第1行), 在A 使用了好几个语句(第16、18行等) 说明辛普森的情况之后, 却只在第17行得到了B 的简单的回应/哦0, 无奈之下, 只有在20行用/还不0这样的反问格式以示自己的强烈不满。

上述四种话语功能只是一个概略的分类, 其间的对立差异应该是程度问题, 而且交叉情况肯定存在。就我们对语料的分类来看, 这四种功能并不均衡, 其中以/提醒0类最为常见。

2. 3四种话语功能的分布情况/提醒0、/意外0、/反对0、/斥责0等四种话语功能在语料中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表4 否定反问句话语功能的分布情况

NCCU

提醒意外

反对斥责总计

31111144

Call F riend

4588162

总计761992106

%71. 617. 98. 41. 8100%

由表4可知, 七成以上的反问句表示/提醒0, 这在语义内涵上应该是负面因素最低的一个类型。本文调查的语料都是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朋友、亲人之间的随意谈话。这表明, 在关系密切的参与者的随意谈话中, 否定式反问句绝大多数都用于表示/提醒0。

3. 讨论

从上面列举的材料可知, 否定反问句的使用在真实语料中具有比较清晰的趋势:1) 用于话轮结尾; 2) 多用于地位平等者之间或地位较高的人; 3) 涉及已知信息或常识; 4) 表示提醒(负面事理立场的一种) 。

这些看似松散的特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上文1. 1节已经说过, 当一个语句用于话轮结尾

#

的时候, 这个语句的主要作用是跟下一个发话人有关, 即用于推动话轮转移(Sacks 等, 1974) 。这个特点跟提醒听话人有密切关系, 因为提醒的对象是听话人, 所以反问句用于话轮转移的地方就是很自然的了。这里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 就反问句本身来说, 它所关注的对象范围可以很大, 既可以是听话人, 也可以是跟听话人无关的其他事物。但是实际语料显示的趋势是更偏向于听话人, 即表达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立场和态度。就方法论来说, 这里的观察也给我们重新理解反问句的所谓/修辞效应0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前人对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多总结为/强调0或在文章中/加强语势0(如刘月华等, 2004), 这明显是受书面语的影响, 因而基本上没有注意到口语中谈话人之间的互动因素以及互动因素对反问句所出现的会话结构的影响。

就说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来说, 反问句多用于地位平等者之间或用于地位较高的人对地位较低的人, 这一点可以用负面事理立场的社会效应来解释。即使我们看到语料中负面事理立场的表达经常体现于负面含义最低的表示提醒的场合, 但这种言语行为毕竟是带有责过的评断意味, 自觉不自觉地显示出说话人的知识权威地位(authority), 自然会涉及双方的面子问题(Bro w n and Levinson, 1987) 。谈话双方一定的熟悉程度以及听话一方对负面事物的可接受程度等就是一些必须要考虑的因素¾。在地位不平等的情况下, 我们自然可以预测地位高的人更有权势使用这种句式, 而不是相反。这也正是语料中的实际情况。

为了更明确地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也调查了部分影视作品中的语言(/影视口语0) 并跟日常口语进行了比较, 发现/影视口语0与自然口语存在较大的区别(陶红印、刘娅琼, 2010), 比如:在自然口语中, 地位低者(晚辈) 极少向地位高者(长辈) 使用反问句, 表达/斥责0的反问句非常罕见。然而在情景喜剧5我爱我家6中, 我们抽取了前八集(共约206分钟), 其中/说话人地位低0的否定反问句约占23. 21%, /斥责0用法的反问句约占17. 86%。例如:

(16) ((志新猜度嫂子的母亲/老和0看上了父亲/傅老0, 将此挑明。听后/老和0坚持要当面找亲家公

说清楚, 志新害怕他们当面对质对自己不利) ) 1 志新:

((省略5个语句) ) 您就当没这事儿, 您走您的!

风不起浪, 我这就去找亲家公, 当面锣对面鼓的我问问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y

3 志新:您这不是要我的命吗?

4 老和:你别管啦! 你该忙--忙你的去。((离开) )

2 老和:那我就更不能走啦! 要没这事儿我还得给他另说一个, 要有这事那我也得--反正无

这里的否定反问句表现出志新对长辈的一种焦躁不安的指责口气。

我们认为影视作品里否定反问句的多指责、较多言者地位低的现象可以这样解释:情景剧是一种以追求娱乐效果为目的的艺术形式, 可以而且常常故意打破常规交际模式, 以此达到一定的喜剧效果。这种差异也提醒我们, 在对口语进行话语分析时, 不能简单地以/影视口语0来代替自然口语。(关于这两种语体的特点, 参看陶红印、刘娅琼, 2010)

4. 结束语

本文利用自然谈话语料考察了否定反问句使用的环境及其交际功能, 为我们理解反问句提供了比较可靠的经验基础。反问句就其形式来说并没有不同于其他疑问句的特殊之处, 对其真实语义的理解只能诉诸具体的语境。可是在以往的研究中, 人们习惯的做法是以孤立的(书面) 单句为单位, 撇开自然语境去进行思辨, 得到的结论一方面内部差异很大, 另一方面跟实际运用距离较远, 很难达到共识。本文的贡献在于, 我们对反问句的使用类型作出了重新归纳, 而所总结的规律和类型完全是基于自然口语语料的实际。当然, 本文所依据的语料数量和

# 语

语体类型都还相当有限, 所描述的否定反问句的类型和语用功能是否全面、不同语体下不同类型的反问句的使用情况如何等, 尚需要有更多不同类型的语料来加以验证。

¹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 刘娅琼得到上海海事大学留学基金的资助, 陶红印得到洛杉矶加州大学及美国教育部研究项目的资助。感谢洛杉矶加州大学汉语口语语料库(LLSCC ) 研发成员以及台湾政治大学汉语口语语料库(NCCUCSC) 研发成员提供资料。台湾政大语料库由徐嘉慧、赖惠玲、詹惠珍等建立, 具体情况以及本文所引语句的背景, 详见Chui and La i (2008) 。Ca ll F r i end 包括100个电话会话, 共23万3千多词, 说话人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汉语母语使用者。更多关于C all F r i end 的情况, 请参看C anavan and Z i pperlen(1996) 。

º为行文方便, 本文引用Ca ll F r i end 语料时对所选取的语句进行了编号, 但未改变原语料库的语句分行安排。原文转写中的一些无关宏旨的说明文字(如/背景噪音0等) 则给予删除。为区别语料来源, NCCU CSC 的语料采用语料库中原有的编号。转写符号根据D u Bo i s 等(1993), 它们代表的意义分别如下(参看陶红印, 2004) :

--[word]((

X

) ) L 2>

说话人一句话未说完而中断。

两人说话重叠部分。若相邻两个话轮不止一处重叠, 则后面的可用[[]]、[[[]]]等标明。

转写者或研究者的注释, 说明非言语事件或者周围非语言声音。说话人从一种语码转化成第二种(L2) 、第三种(L 3) 语码。不超过0. 2秒的停顿。大约0. 3~0. 6秒的停顿。

0. 9秒停顿, 其中数字表示停顿的秒数。与前一语句之间没有停顿。/wo rd 0是听得不太清楚的内容。无法辨认的内容。

»反问句前的呼语通常是言者表明言语所针对的对象的, 因此本文视之为反问句的一部分; 而其他叹词、鼻音等, 则视为反问句之前独立的材料。

¼为行文方便, 自言自语(自己谴责自己) 的反问句也视为此类。

½受所调查语料的限制, 本文未能考察关系疏远的平辈或长辈晚辈间的谈话。另需要强调的是, 社会关系(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应该视为一个动态而不是绝对的概念。随着场景的不同, 谈话人可以通过言谈调整、创造新的社会关系。不过就我们的语料来说, 谈话者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清楚的。

¾由于反问句的这种特性及其常见性, 人们在生活中也自然注意到这种现象并对之进行评论。下面引用的是互联网上一位叫/泥人0的作者的一段话:/也许是与我太亲密了, 老婆与我说话常常不考虑我的感受, 很喜欢用反问句, 也许是一种习惯使然。比如说今天下雨, 问她要不要带个伞, 她就会说-你车上不是有伞吗? . 言外之意, 就是不用带了, 可是貌似简单的这样一句反问句, 却会让我听了觉得很别扭。0作者的结论是:/生活中还是少用一些反问句为好。0(见/泥胚文章写作网0(2008):h ttp ://www.n i pe. i com /article /5437)参考文献陈

[***********]08

5反问句和祈使句:语言美琐谈6, 5修辞学习6第1期。

5疑问句的功能偏离) ) ) 转喻功能及其实现6,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5谈反问句及其教学6, 5首都师范大学学报6增刊。5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6, 5中国语文6第2期。

5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反问句研究综述6, 5铜陵学院学报6第1期。

#邓晓华董付兰郭继懋胡德明

李宇明刘娅琼刘月华吕叔湘邵敬敏陶红印陶红印殷树林于根元于天昱袁毓林张伯江赵

雷Bro w n , Canavan ,

[***********]962004刘娅琼[***********]962000

5反问句的构成及其理解6, 5殷都学刊6第3期。5试析反问句的附加义6, 5修辞学习6第3期。5实用现代汉语语法6,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5中国文法要略6, 商务印书馆, 1982年8月新1版。5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6,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口语研究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6, 5语言科学6第8期。2010

5从语体差异到语法差异:以自然会话与影视对白中的把字句、被动结构、光杆动词

句、否定反问句为例6, 5当代修辞学6第1、2期。5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6,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6, 5中国语文6第6期。

5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6,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正反问句及相关的类型学参项6, 5中国语文6第2期。5否定的强化6, 5汉语学习6第1期。

5谈反问句教学6, 5语言教学与研究6第3期。

and Stephen C .

Lev i nson

1996

1987

Po liteness :

Som e Un i ver sals in Language U sage .

M a i n l and d ialect .

P enelope ,

Ca m bridge :Cambr i dg e U ni v ers it y P ress .

A lexandra and G eo rge Z i pperlen

Phil adelph i a .

In R usse ll Tom li n (ed . ) , C oherence and

John Benja m i ns .

T he F l ow and D isp lace men t of C onscious

19871994

C A LLFR IEND M andar i n Ch i nese ) ) )

L i nguistic D at a Consorti um, Cha fe , W a llace Cha fe , W a llace

Cogn iti ve Constra i nts on Infor m ation F l ow . D iscourse ,

C onsciousness ,

and T i m e :2008

Ground i ng in D iscourse . Am sterdam and Ph iladelph i a :Exp er ience in Sp eak i ng and W riting . H akka ,

Ch icago :T he U n i v ers it y of Ch i cago P ress .

The NCC U Corpus o f Spoken Chi nese :M anda ri n ,

119-142.

and D anae P ao li no

L a m pert (eds . ),

1993

Ou tli ne o f Talk i ng D ata :

Chu, i K a w a, i and H ue-i li ng La i (徐嘉慧、赖惠玲) D u Bo is , John W. ,

Stephan Schuetze -Coburn ,

In Jane A. Introducti on .

and Sout hern M i n . T ai w an Journal of L ingu istics 6(2):

Susanna Cu mm i ng ,

D iscourse T ranscr i pti on . Eng lebretson , Robert

Evaluation , Feng ,

Ji anghong

2007

Edwards and M arti n D. In R. Englebre tson ,

ed . ,

T ranscri p tion and C od i ng in D iscourse Research. H illsda le , N J :L a w rence Er l bau m.

Interaction. 20042001

P rag m a ti cs &Beyond N e w Series 164.

Pp . 221-260.

John

Stancetak i ng in D iscour se :Subjectivit y, Am ste rda m and Phil adephia :

Ben ja m i ns . P p . 1-25.

A P ragm ati c S t udy of Chinese R he t o rical Q uesti ons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Ev identi a li ty :

Au t hor it y ,

R esponsi b ilit y ,

and Entitl ement i n English Conversation .

Fox , B arbara A. Lyons , John Sacks , H arv ey ,

J ournal of L i nguistic An t hropo logy 11(2):167-192.

1981

Language , M eaning and Contex t . London :Fontana P aperbacks . 1986M ood and M odalit y.

Ca m bri dge :Cambr i dge U n i ve rsity P ress .

1974

A si m p l est sy stema ti cs for the organ i zati on

50(4) :696-735. 200135; 陶红印

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东亚系

90095)

and G a il Je fferson

Pa l m er , F rank R.

E m anuel A. Scheg l o f, f

o f turn -taking for conversati on . Language ,

(刘娅琼

上海海事大学外语学院

# 语

ZHONGGUO YU WEN

STUD I ES OF THE CHI NESE L ANGUAG E

M arch , 2011

Abstracts of M ajor Papers i n This Iss ue

LI U D anqi ng , The se m antic preference and infor m ation structure of the possessive constructi on w ith the verb you (have)

This paper argues t hat the possessive construction w ith the verb you (have) prefer to denote goodness (positi ve m ean i ngs) and plenty (subjecti vel y large quantity). Th i s preference can be demonstrated w ith the fact that t he possessive construction strongl y tends to excl ude eit her a negati ve attri bute or an attri bu te i nterpreted as s ub j ecti vely s m all quantity of the objec. t This k i nd of the excl usion depends on t he subclass of ob jects and m od ifi ers . There are t w o fact ors :1) the possessi ve verb you (have) i s i nherently of the preference of being good and nu m erous ; 2) the requ ire m ent for t he nat ural (defau lt) focus to be located sentence -fi nally . In Ch i nese , the nat ural focus covers both the attri bute and the head of the ob ject i nstead of the attribute only . The i nherent preference of being good and nu m erous requ ires that t he i n for m ati onall y salient attri bu te keeps se m an ti c concord to t he head of t he ob ject to form a chunk w it h the head as the sentence -fi nal focus . If the attribute vi olates t he sem an ti c preference of the possessi ve construction w it h you , the pri nci p l e of focus i ng sen tence -fi nally w ill be v i olated . K ey words :you (have), possessi ve constructi on , sem an ti c preferen ce , i nformati on struct ure LI U Y aqiong , H ongy i n T AO ,

Index i ng evaluative stances w ith negative rhetorica l i nterrogati ves i n

M andari n conversati on

This paper uses t wo s ubcorpora of M andari n conversations as data to i nvesti gate t he use of negati ve rhet ori cal i n terrogative f or m s i n discourse . Res u lts s how that negati ve rhetori cal interrogatives i n M andari n tend to appear at turn transiti on p l aces , tend to be used by persons w ith an i nti m ate and equal relationsh i p , and tend to be concerned w ith gi ven or accessi b le i nfor m ation . Overall t hese i nterrogati ves are found to i ndex the speaker p s negati ve evaluati ve stance , one that how ever is m i n i m u m in negati vity , as it is realized pri m arily i n the for m of rem i nd i ng as opposed to expressi ng surprises , opposi ng, or even bla m i ng . K ey words :negative rhetorical i n terrogati ve , eval uative stance , d iscourse functi on YUE Y ao ,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coll ocation bet w een person pronou ns and sentence -fi na l particle le 2(了2) i n M andarin

B ased on a corpus of Center for Chinese L i ngu i stics P KU (CCL) and ot her data , t h is paper finds tha:t 1) le 2is preferred to be used i n firs-t person subject sentences or sentences w h i ch are se m antically related t o the s peaker ; 2) evi dentials i n the third -person sub ject sentences w ith le 2are m uch m ore frequent than other

sentences ; and 3) sub jecti ve -ev i den ti als are preferred t o be used i n t he firs-t person s ub j ect sentences w ith le 2w h ile t he objective -evi dentials are preferred i n ot her sentences . It tries to explai n t he above fi nd i ngs i n term s of the fam ili arity and authority of t he i nfor m ati on for t he speakers . A d i scourse -based i nvestigation f or le 2i s seen to have i m portant i m p li cati ons f or understand i ng the i n terface bet w een evidentiality and other gra mm atical categories , such as m oda, l mood and so fort h . K ey words :evidentiality , fam ili arity of i n f or m ation , person , le 2, i n teraction

#

中国语文2011年第2期(总第341期)

汉语谈话中否定反问句的事理立场功能及类型

刘娅琼

陶红印

*

提要 本文以现代汉语/不、没0类反问句(即否定反问句) 为研究对象, 利用自然谈话材料考察其使用环境及语义信息内涵, 并由此出发探讨反问句的性质及话语功能。整体结论是, 否定反问句常用于地位比较平等的说话人之间, 通过已知或常识类知识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不同程度上的负面事理立场。这种事理立场具体体现为表提醒、意外、反对和斥责四个层级, 其中以前者最为常见。本文也对语法结构与语用因素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见解。关键词 否定反问句

事理立场

话语功能

会话分析

0. 引言

反问句是采用问句形式却寓答于问、无需作答的一种特殊句式, 它通常具有形义相反的属

性, 即肯定形式的反问句表达否定意思(/这里一年哪有几天好天气? 0) ) ) 这里的天气通常不好), 否定形式的反问句表达肯定意思(/天气预报不是说今天是晴天吗? 0) ) ) 希望今天是晴天) 。本文的讨论限于/不、没0类反问句, 并根据其句法表层形式将之称为否定反问句。具体来说, 包括由/不是, , (吗) 0、/不/没,, (吗) 0、/没看见/听见,, (吗) 0等构成的反问格式。

汉语语言学界对反问句的研究可追溯到5马氏文通6。5马氏文通6之后吕叔湘(1942) 、于根元(1984) 、李宇明(1990) 、邵敬敏(1996) 、张伯江(1996) 、郭继懋(1997) 、邓晓华(2001) 、Feng(2004) 、殷树林(2006) 、于天昱(2007) 、胡德明(2008) 等都从各个方面深入地讨论过反问句的问题, 尤其是反问句的语义表达和分类问题(胡德明, 2008) 。吕叔湘(1942:16. 71) 更是从疑和问的关系上把反诘、测度与询问对立起来, 指出反诘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否定形式。这是对反问句最早的系统性考察。后出的研究论著中值得注意的是Feng(2004) 。该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 研究了英汉脱口秀中反问句的特征和功能。不过整体来看, 以往研究基本上不够注重反问句的语篇性质及其背后的交际动因, 多数研究也未严格区分不同语体的语料, 即使有的论著对不同语体里反问句的用法有所评议, 也大多凭研究者的印象。论著中用到的口语语料, 多局限于话剧剧本或脱口秀。本文将显示, 要想对反问句有更深入的认识, 必须在材料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所突破。

为此, 本文首先在选材上利用真实自然的对话材料, 把考察的重心放在反问句的使用环境和动机上:为什么说话人要选择反问句? 如果反问句有特殊的交际功能, 这些功能有哪些? 否定反问句在交际功能上呈现出哪些不同类型? 也就是说, 我们的出发点在结构之外, 从社会交际的角度来理解反问句。

本文语料来源有二:台湾政治大学汉语口语语料库(NCC U ) 和美国语料共建会(LDC ) 汉

*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 文中错谬由作者负责。# 语

语电话谈话语料库(Ca ll F riend) ¹。这两个语料库中的语言都是汉语普通话。在NCC U 中, 我们随机抽取了10段日常会话, 共约219分钟, 4272个话轮。这些会话都是2~4人的日常谈话。在Ca ll F r i e nd 中, 本文随机选取了20个电话会话, 共约300分钟, 这些会话是同学、朋友、家人之间的通话。由于两个语料库原文的转写体例不统一, 本文引用例句时稍微做了改动, 以便于阅读º。

在NCCU 中共找到44个否定反问句。在Ca ll F riend 中有62个否定反问句。本文将在这106个例句的基础上, 探讨否定反问句的使用情况及其话语交际功能。

1. 否定反问句使用环境的考察

首先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否定反问句的使用环境:1) 否定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 2) 否定反问句涉及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3) 否定反问句的情境语义信息内涵。

1. 1否定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

前人对反问句的研究一般未考虑话语结构和谈话人之间的关系, 似乎反问句可以在话语中任何位置出现。语料表明, 反问句不用于对话的开始, 总是出现在一定的话轮之后。否定反问句在话轮中所处位置主要有五种:居于话轮之首»(后有其他语句), 居于话轮之中(前后有其他语句), 居于话轮之尾(前有其他语句), 独立充当话轮和跨话轮(话轮被打断) 。

话轮是谈话中的一个自然单位, 取决于说话人角色的转变(Sacks 等, 1974) 。一个说话人一次说话的全部就是一个话轮。否定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有五, 分别举例如下。

1) 话轮之首

(1) ((A 与母亲谈论父亲的病情) )

12y y

3456

B :第一次他答应了, 可是那时候呢, A:嗯, 嗯。

B :不发现左边儿了嘛, 他就不拿了。A:嗯, 嗯, 嗯, 嗯。嗯。

B :后来左边儿不烧掉了? 这次的结果呀, A:嗯。

2) 话轮之中

(2) ((夫妻之间谈论/张霞0来实验室以后的好处) )

12y

34

A:啊? 有--有个, 张霞这边你--以后你假如真正在我们这实验室干的话, 很.. 方便, 你有

时英文不会, 这中文问问就完了, 知道吗? 特别我在那边, 张霞--B :那你不是在那吗?

A:我是在啊, 那张霞也在不更好吗? 你晓得((这个) ) 。B :嗯, 那杨苹呢?

3) 话轮之尾

(3) ((朋友之间谈论工作, 主要是F 2的打字错误) )

412 F 2:.. 然后他就说.. C aro li ne . . 后面. . 少个e 我就. . so rry y

413 F 1:X X X X.. 可是你打W ORD 它不会帮你划线吗? 414 F 2:.. 不会.. 这才诡异... 就我明明拼错啰. . 然后它不理我

4) 独立充当话轮

(4) ((同学之间谈论工作规划) )

12

B :原来我想说升到高工我再走, ((笑) ) A:哦。

#

y 34

B :原来不是工程师吗? A:对。

5) 跨话轮

(5) ((F2与哥哥的女朋友谈论哥哥前一晚的行程) ) y y

30 F 1:. .. 然后去之前我就说.. 可是人家孕妇不是.. 嗯.. 产.. 产.. 产妇产后不是应该要31 F 2:. . [多休息]32 F 1:33 F 2:

[9点]10点就会睡觉了吗? (0) 对对对对对

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否定反问句在话轮中的位置

N CCU

a) 居于话轮之首b) 居于话轮之中c) 居于话轮之尾d) 独立充当话轮e) 跨话轮

总计

391713244

Ca ll F r i end

872719162

总计[1**********]6

%10. 31541. 530. 12. 8100

分布情况表明, 否定反问句后面不再有其他语句的情况(c , d , e) 占绝大多数(74%) 。可

以说, /前语句+反问句0的形式是否定反问句最常见的话轮构成格式。一般认为, 反问句不传达命题疑问信息, 因此无需作答(李宇明, 1993; 袁毓林, 1993等) 。但从实际谈话交际的角度看, 否定反问句常常把话轮推向交谈对方, 其所问内涵是跟听话人有关的。这个特性我们在下面第3节还会进一步加以讨论。

1. 2否定反问句涉及的参与者关系

这里主要考察反问句在何种人际环境下使用。于根元(1984) 指出否定的对象、言外之意、表情态度、反问者的/身份0以及双方的关系等语用条件都对反问句/否定0程度的轻重有影响, 但于文并未详细考察这些因素。我们调查发现, 否定反问句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言听双方地位平等, 说话人地位高于听者, 说话人地位低于听者。而人际关系可以影响反问句使用的频率。

我们常常看到说话人与听话人地位是平等的, 无高下之分, 如朋友、同学、夫妻、同事关系等¼。这占本文语料的绝大多数。在NCC U 和Call F riend 中, 分别有95. 45%和69. 35%的反问句出现在地位平等的参与者之间。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2 否定反问句参与者的关系

# 语

在说话人地位不等的谈话用例中, Ca ll F riend 含19例, 其中/说话人地位低0只有3例, 而/说话人地位高0却有16例。这表明, 在场景、话题等相同的情况下, 社会地位高的说话人(如长辈) 比社会地位低的人(如晚辈) 更常使用反问句。本文所调查的语料中, 地位不等的参与者也都是熟悉、亲密的家人½。

总之, 否定反问句多用于参与者地位平等的日常谈话, 说话人地位高于听者的情况次之, 说话人地位低于听者的情况极为罕见。

1. 3否定反问句的六种情境语义信息内涵

如上所述, 否定反问句不出现在一段对话的开始, 而总是出现于双方进行了一定的话轮之后。那么到底是哪些场景会促使说话人选择反问句呢?

调查发现, 否定反问句的使用, 通常都是针对下述六种情境语义信息内涵。A. 对方当下言行与其以前作出过的某言行相悖, 比如:

(6) ((同学之间谈论其他同学) )

1y

23

B :嗯, 二柏他要走了。A:

你不是说去美国了吗? B :对啊,

A 、B 是同学, 在谈论/二柏0的动向时, A 发现B 当下的话语(/二柏他要走了0) 与其先前的论断(/去美国了0) 有出入, 因此才出言反问。这种情况是用否定反问句指出对方以前作出的言行以示提醒。

B . 说话人以前向对方作出某言行或提供某信息, 而对方当下言行与此相悖, 比如:

(7) ((朋友之间谈论星期五的心情) )

42 M 2:. . 然后我就想到他礼拜五的样子. . 然后就觉得很生气43 M 1:. .. (1. 7) 这个... (1. 6) 那礼拜五是怎样y

44 M 2:. .. (2. 0) 我不是跟你讲过我站起来道歉吗45 M 1:. .. (0. 9) 嗯嗯

虽然所截取的片段中没有先前M 2向M 1描述星期五状况的语句, 但是从M 2的反问以及M 1的反应(第45行) 可以得知, M 2之前向M 1介绍过那天的情况, 因此默认M 1有这个背景知识, 并

在此基础上描绘自己的心情(第42行), 然而M 1在第43行的问句表明他似乎忘了M 2先前提供给他的信息。

C . 双方共有某些知识, 而对方当下言行表明对方忽视了该知识或信息。这种共有知识可能是两个学生对学校、某门课程或老师要求的了解, 可能是两个人对另一共同朋友的认识, 可能是两个有某种共同经历的人之间的共有知识, 等等, 换言之, 这种知识通常是听说双方共有而他人未必知晓的。比如:

(8) ((丈夫、妻子、妻子的朋友谈论情史, 涉及夫妻年龄差异) )

491 F 2:y

(0) 我二十三岁因为他大我四岁啊

492 F 1:...

493 F 2:... 我二十三.. 所以他就是二十七了啊. .. (1. 7) 你不是大我四.. 四岁494 M:.. . 你二十三岁怎样

495 F 2:.. 结婚啊.. 啊那时候你就二十七了啊

#

M 与F 2是夫妻, 他们在向朋友回忆他们结婚的一些情况。对夫妻而言, 双方的年龄差距应该是双方的共有知识, 在第493行妻子突然向丈夫提出这一点, 责怪自己的先生忽视或忘记了与自己的具体年龄差异。

D . 对某常识性知识, 对方言行中表现出忽视或漠视。/常识性知识0与上一种/共有知识0的差别在于, 常识性知识类似于百科知识, 但掌握的人要多得多。比如:

(9) ((A 与嫂子谈论行程) )

12y

34

B :啊, 那个因为明天那个几点啊, 哦广州的飞机呢, 十点半, 那个. A:啊。他们要开车送你啊?

B :嗯嗯那广州到这需要两个多小时是, 然后那个--呃你还要, 到机场不是要提前一小时, 赶上那就是飞机起飞之前嘛, 提前一小时的话要, A:啊, 这么一大早就要走。

这段对话的背景是A 问B 为何在弟弟家里挤了一晚, B 回答因为飞机是十点半的(第1行), 可是A 仍然有点不明白, 继续追问/他们要开车送你啊0, 言下之意是, 有人开车送去机场的话, 即使住在别人家, 时间也来得及。可是A 似乎忽视了/到机场要提前一个小时0这一常识性知识, 因此B 才出言提醒。

E . 说话人以为对方已知某信息却在言行中忽视之。比如:

(10) ((一对恋人谈论要参加/科管年会0的同学) )

110 F 1:.. 太翰有要去吧111 M:. . 他要去喔y

112 F 1:.. 王本不是要参加

113 M:. . 王本要参加喔. . 我不知道. . 可能吧

例(10) 中, F 1和M 在讨论有哪些朋友或同学可能参加周末的研讨会, F 1以为M 知道/王本0的情况, 但第113行表明M 本来不知情。严格地说, 该类情况应该属于第三类/听者忽视共有知识0, 只不过是说话人单方面认为听者应该有此/知识0, 实际上听者并没有。

F . 说话人对对方的言行方式不满, 这种不满可能是针对对方的措辞, 也可能是针对对方言谈或行为的预设或言行方式, 还可能针对对方说话的场合等。例如:

(11) ((兄弟姐妹之间谈论照片) )

12345y

67

B :. . 像坐在那个花草地里头的小姑娘呢, 像一个纯真的村姑一样。A:哎哟, ((笑) ) 纯真就行了, 干嘛啊, 村姑, ((笑) ) B :然后坐在沙发上的那个小女孩呢, A:嗯。

B :可是像一个一样。

A:嗯哼, 那不挺好的吗? ((笑) ) B :嗯,

谈话背景为B 收到了A 寄来的照片, 并对A 的照片进行评价。第5行, B 认为/坐在花草地里头的小姑娘0和/坐在沙发上的小女孩0/像一个一样0, B 使用了/可是0, 预设/不应该像一个一样0, 而A 不同意其预设, 故反问之。

上述六种语义内涵在语料中的出现频率如下表所示:

# 语

表3 否定反问句所针对情况的频率

N CCU

A ) 对方做出过某言行

B) 先前已向对方提供过某信息C ) 双方共有某知识D ) 某常识性知识

E ) 说话人以为对方已知

F) 说话人不满对方的言行方式

总计

5222123044

Ca ll F riend

4337113462

总计[1**********]

%8. 44. 755. 621. 65. 63. 7100%

由表3可知, 如果把C 类和D 类相加, 则百分之七十七以上的反问句都起因于对方言行与/双方共有知识0或/某种常识性知识0不符。另外, 严格地说, /对方以前做出某言行0(A ) 和/先前已向对方提供某信息0(B ) 也都应该归属/双方共有知识0, 一个是说话人曾向听者提供信息, 一个是听者曾向说话人提供信息。这样看来, 绝大多数的否定反问句都是针对/双方共有知识0或/某种常识性知识0。依照Chafe (1987、1994) 的信息分类概念, 这里所涉及的言语信息都属于已知信息(g i v en infor m ati o n) 或类似已知信息的可及信息(accessible i n for m ati o n ) 。类似属性我们在下面两节再进一步讨论。

2. 否定反问句的话语功能

对反问句功能的认识, 汉语学者自始都集中在/意在否定0, 即反问句不传达命题疑问信息这一点上。有的总结得比较笼统, 如刘月华(1983) 认为反问句有/表达语气0的功能, 邵敬敏(1996) 认为有/约束力量0, 而董付兰(2000) 则用/委婉0来概括。有的概括的范畴类型则颇为多样化, 如/反驳、责难、质问0(陈振, 1984), /表达不满、提醒、催促、抒情、说理、谦逊、客气0(赵雷, 2000) 以及/提醒、评价、强调0(刘娅琼, 2004) 等。这些功能之间差异很大, 难以调和, 尤其是缺乏经验材料的支持。考察谈话材料发现, 上述各类功能其实是反问句的事理立场功能在具体语境中的反映, 也就是说, 反问句的主要话语功能是表达说话人的(负面) 事理立场。

2. 1否定反问句表达说话人负面事理立场

所谓事理立场, 粗略来说就是说话人对事物的合理性所作出的一定判断。如果一些事物在说话人看来是合理的, 语句里表达的立场就是正面的, 相反, 如果说话人认为事物是不合理的或不能令人满意的, 这个事理立场就是负面的。许多话语研究者把这个属性称为评断立场(eva l u ative stance , 如Eng lebretson , 2007) 。我们认为否定反问句表达的就是不同程度的负面评断立场(negati v e eva l u ative stance) 。

传统认为, 反问句徒有问句的形式, 并不表疑, 而是传递非命题信息或附加义(刘娅琼, 2004) 。由1. 3节可知, 反问句所针对的情况基本都是已知或可及信息, 尽管已知或可及的程度有异。由于已知信息和可及信息都不是新信息, 认为反问句不是用来传递命题信息而是传递非命题信息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从交际行为来看, 在使用否定反问句时, 说话人提及的是对方应知的信息, 让对方注意到自己的言行忽视了该信息, 或提示对方应激活某些应知信息。从这个角度看, 反问句构成的是一个带有责过性质的言语评断行为, 因此可以认为这种言语行为在整体上表达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负面事理立场。

从语料来看, 我们可以把否定反问句所表达的负面立场根据负面的程度分为高低四种, 越

#

靠箭头右边负面的程度就越高。

提醒

2. 2. 1提醒

/提醒0是当听者表现出对某种应知信息的无知、忽视或遗忘, 说话人为听者指出并希望对方能激活该信息。例如前文例(1) 、(5) 、(7) 、(10) 等, 再如:

(12) ((A 与父亲B 1谈论租房问题) )

1234y

567

B 1:因为他定金付一个月, 跟他讲是一个月。A:呃, 行, 我明白你意思了。嗯。B 1:诶, 我看你这样子好了, A:嗯,

B 1:你不是那个时候要来吗? A:嗯,

B 1:来了以后, 我们再--再说好了。

2. 2负面事理立场的四种表现

B 1准备对/房子0的话题进行总结, 在第3行, 他使用/我看你这样子好了0, 在获得对方简单回应后, 使用反问句提醒对方激活/那个时候要来0这一信息, 使之成为后续新信息/来了以后我们再说好了0的背景。

2. 2. 2意外

/意外0是当对方所述之事或所持立场不是说话人期待的那样, 且与说话人无直接关系, 此时说话人用反问(请对方激活某应知信息) 表示自己的意外或不理解。例如:

(13) ((同学之间谈论其他同学) )

12y

34

A:你们那还有什么好消息啊? 还要谁的? 令人吃惊的消息。((笑) ) B 1:

((XXX ) ) 吃惊的消息, 罗玉啊。

A:罗玉怎么了, 罗玉不就多了个男朋友吗? ((笑) ) B 1:啊, 罗玉说跳舞跳

A 希望B 能提供一些/令人吃惊的消息0(第1行), 结果B 提出了/罗玉0(第2行), 可是就A 所知, /罗玉0只是有了男朋友, 这不能算/令人吃惊的消息0, 因此以反问句表达出对对方/以罗玉为吃惊消息0的不理解。

2. 2. 3反对

/反对0是因为对方所述之事或者所持立场与说话人有关, 且不是说话人所期待的那样, 因此说话人用反问来请对方激活某信息, 以使对方放弃原来所持立场, 从而达到申辩的效果。例如前文例(9) 、(11), 再如:

(14) ((夫妻之间谈论办理签证) )

1y

23

A:行, 反正是, 这--你--你这个考虑一下要稍微灵活--B :不是我是, 嗯不是, 我是觉得什么, 就是签证办出来了, 还不是一样的, 也要等了十月份啊?

A:诶, 这个, 这个不一样啊, 你,

例(14) 的背景是丈夫A 询问妻子一些钱物等准备情况, 希望妻子尽快办理签证。本例的第1行, 丈夫A 指明/要稍微灵活0。对丈夫的催促, 妻子却不以为然, 因为在她看来就是签证办出来, 也要等到十月份, 这是她不积极办理相关手续的原因所在, 她以此为自己申辩, 同时希望A

# 语

能放弃/催促0的立场。

当否定反问句用于表示/反对0时, 在同一话轮中, 有时在反问句的前面或后面有支持说话人立场的相关证据, 如例(9) 、(14) 。

2. 2. 4斥责

/斥责0是当听者表现出对某应知信息的无知、忽视或遗忘, 说话人为听者指出, 带有较强烈的指责意味。这种情况通常是对方言行会给说话人或者他人带来(不良) 影响。如前文例(8), 丈夫忘记了与妻子的年龄差异, 并在朋友面前表现出来, 使妻子很没面子。再如:

(15) ((朋友之间谈论辛普森) )

1216171819y

2021

B :那你知道辛普森, 追, 追杀, 辛普森的事儿吧?

A:那个, 我们看, 我, 我那天就是下午一直在看着电视啊。

A:嗯, 他不是追杀就是, 就因为他拿把枪所以警察也, 也懒得动嘛, 对不对? 呃, 开, 开, 开,

开, 开就是, 然后车队好多人出来, B :哦。

A:什么致敬挥手什么, 还还流着眼泪什么之类的。一般--B :X X

A:你还不认识吗? 演X 大X X 的那个, 那个, 那个国际刑警。B :哦, 就是他啊?

, , ((省略13行, 讨论体育场和追杀) ) , ,

A 在跟B 谈论一个人(/辛普森/), 话题是B 引起的(第1行), 在A 使用了好几个语句(第16、18行等) 说明辛普森的情况之后, 却只在第17行得到了B 的简单的回应/哦0, 无奈之下, 只有在20行用/还不0这样的反问格式以示自己的强烈不满。

上述四种话语功能只是一个概略的分类, 其间的对立差异应该是程度问题, 而且交叉情况肯定存在。就我们对语料的分类来看, 这四种功能并不均衡, 其中以/提醒0类最为常见。

2. 3四种话语功能的分布情况/提醒0、/意外0、/反对0、/斥责0等四种话语功能在语料中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表4 否定反问句话语功能的分布情况

NCCU

提醒意外

反对斥责总计

31111144

Call F riend

4588162

总计761992106

%71. 617. 98. 41. 8100%

由表4可知, 七成以上的反问句表示/提醒0, 这在语义内涵上应该是负面因素最低的一个类型。本文调查的语料都是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朋友、亲人之间的随意谈话。这表明, 在关系密切的参与者的随意谈话中, 否定式反问句绝大多数都用于表示/提醒0。

3. 讨论

从上面列举的材料可知, 否定反问句的使用在真实语料中具有比较清晰的趋势:1) 用于话轮结尾; 2) 多用于地位平等者之间或地位较高的人; 3) 涉及已知信息或常识; 4) 表示提醒(负面事理立场的一种) 。

这些看似松散的特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上文1. 1节已经说过, 当一个语句用于话轮结尾

#

的时候, 这个语句的主要作用是跟下一个发话人有关, 即用于推动话轮转移(Sacks 等, 1974) 。这个特点跟提醒听话人有密切关系, 因为提醒的对象是听话人, 所以反问句用于话轮转移的地方就是很自然的了。这里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 就反问句本身来说, 它所关注的对象范围可以很大, 既可以是听话人, 也可以是跟听话人无关的其他事物。但是实际语料显示的趋势是更偏向于听话人, 即表达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立场和态度。就方法论来说, 这里的观察也给我们重新理解反问句的所谓/修辞效应0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前人对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多总结为/强调0或在文章中/加强语势0(如刘月华等, 2004), 这明显是受书面语的影响, 因而基本上没有注意到口语中谈话人之间的互动因素以及互动因素对反问句所出现的会话结构的影响。

就说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来说, 反问句多用于地位平等者之间或用于地位较高的人对地位较低的人, 这一点可以用负面事理立场的社会效应来解释。即使我们看到语料中负面事理立场的表达经常体现于负面含义最低的表示提醒的场合, 但这种言语行为毕竟是带有责过的评断意味, 自觉不自觉地显示出说话人的知识权威地位(authority), 自然会涉及双方的面子问题(Bro w n and Levinson, 1987) 。谈话双方一定的熟悉程度以及听话一方对负面事物的可接受程度等就是一些必须要考虑的因素¾。在地位不平等的情况下, 我们自然可以预测地位高的人更有权势使用这种句式, 而不是相反。这也正是语料中的实际情况。

为了更明确地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也调查了部分影视作品中的语言(/影视口语0) 并跟日常口语进行了比较, 发现/影视口语0与自然口语存在较大的区别(陶红印、刘娅琼, 2010), 比如:在自然口语中, 地位低者(晚辈) 极少向地位高者(长辈) 使用反问句, 表达/斥责0的反问句非常罕见。然而在情景喜剧5我爱我家6中, 我们抽取了前八集(共约206分钟), 其中/说话人地位低0的否定反问句约占23. 21%, /斥责0用法的反问句约占17. 86%。例如:

(16) ((志新猜度嫂子的母亲/老和0看上了父亲/傅老0, 将此挑明。听后/老和0坚持要当面找亲家公

说清楚, 志新害怕他们当面对质对自己不利) ) 1 志新:

((省略5个语句) ) 您就当没这事儿, 您走您的!

风不起浪, 我这就去找亲家公, 当面锣对面鼓的我问问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y

3 志新:您这不是要我的命吗?

4 老和:你别管啦! 你该忙--忙你的去。((离开) )

2 老和:那我就更不能走啦! 要没这事儿我还得给他另说一个, 要有这事那我也得--反正无

这里的否定反问句表现出志新对长辈的一种焦躁不安的指责口气。

我们认为影视作品里否定反问句的多指责、较多言者地位低的现象可以这样解释:情景剧是一种以追求娱乐效果为目的的艺术形式, 可以而且常常故意打破常规交际模式, 以此达到一定的喜剧效果。这种差异也提醒我们, 在对口语进行话语分析时, 不能简单地以/影视口语0来代替自然口语。(关于这两种语体的特点, 参看陶红印、刘娅琼, 2010)

4. 结束语

本文利用自然谈话语料考察了否定反问句使用的环境及其交际功能, 为我们理解反问句提供了比较可靠的经验基础。反问句就其形式来说并没有不同于其他疑问句的特殊之处, 对其真实语义的理解只能诉诸具体的语境。可是在以往的研究中, 人们习惯的做法是以孤立的(书面) 单句为单位, 撇开自然语境去进行思辨, 得到的结论一方面内部差异很大, 另一方面跟实际运用距离较远, 很难达到共识。本文的贡献在于, 我们对反问句的使用类型作出了重新归纳, 而所总结的规律和类型完全是基于自然口语语料的实际。当然, 本文所依据的语料数量和

# 语

语体类型都还相当有限, 所描述的否定反问句的类型和语用功能是否全面、不同语体下不同类型的反问句的使用情况如何等, 尚需要有更多不同类型的语料来加以验证。

¹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 刘娅琼得到上海海事大学留学基金的资助, 陶红印得到洛杉矶加州大学及美国教育部研究项目的资助。感谢洛杉矶加州大学汉语口语语料库(LLSCC ) 研发成员以及台湾政治大学汉语口语语料库(NCCUCSC) 研发成员提供资料。台湾政大语料库由徐嘉慧、赖惠玲、詹惠珍等建立, 具体情况以及本文所引语句的背景, 详见Chui and La i (2008) 。Ca ll F r i end 包括100个电话会话, 共23万3千多词, 说话人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汉语母语使用者。更多关于C all F r i end 的情况, 请参看C anavan and Z i pperlen(1996) 。

º为行文方便, 本文引用Ca ll F r i end 语料时对所选取的语句进行了编号, 但未改变原语料库的语句分行安排。原文转写中的一些无关宏旨的说明文字(如/背景噪音0等) 则给予删除。为区别语料来源, NCCU CSC 的语料采用语料库中原有的编号。转写符号根据D u Bo i s 等(1993), 它们代表的意义分别如下(参看陶红印, 2004) :

--[word]((

X

) ) L 2>

说话人一句话未说完而中断。

两人说话重叠部分。若相邻两个话轮不止一处重叠, 则后面的可用[[]]、[[[]]]等标明。

转写者或研究者的注释, 说明非言语事件或者周围非语言声音。说话人从一种语码转化成第二种(L2) 、第三种(L 3) 语码。不超过0. 2秒的停顿。大约0. 3~0. 6秒的停顿。

0. 9秒停顿, 其中数字表示停顿的秒数。与前一语句之间没有停顿。/wo rd 0是听得不太清楚的内容。无法辨认的内容。

»反问句前的呼语通常是言者表明言语所针对的对象的, 因此本文视之为反问句的一部分; 而其他叹词、鼻音等, 则视为反问句之前独立的材料。

¼为行文方便, 自言自语(自己谴责自己) 的反问句也视为此类。

½受所调查语料的限制, 本文未能考察关系疏远的平辈或长辈晚辈间的谈话。另需要强调的是, 社会关系(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应该视为一个动态而不是绝对的概念。随着场景的不同, 谈话人可以通过言谈调整、创造新的社会关系。不过就我们的语料来说, 谈话者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清楚的。

¾由于反问句的这种特性及其常见性, 人们在生活中也自然注意到这种现象并对之进行评论。下面引用的是互联网上一位叫/泥人0的作者的一段话:/也许是与我太亲密了, 老婆与我说话常常不考虑我的感受, 很喜欢用反问句, 也许是一种习惯使然。比如说今天下雨, 问她要不要带个伞, 她就会说-你车上不是有伞吗? . 言外之意, 就是不用带了, 可是貌似简单的这样一句反问句, 却会让我听了觉得很别扭。0作者的结论是:/生活中还是少用一些反问句为好。0(见/泥胚文章写作网0(2008):h ttp ://www.n i pe. i com /article /5437)参考文献陈

[***********]08

5反问句和祈使句:语言美琐谈6, 5修辞学习6第1期。

5疑问句的功能偏离) ) ) 转喻功能及其实现6,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5谈反问句及其教学6, 5首都师范大学学报6增刊。5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6, 5中国语文6第2期。

5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反问句研究综述6, 5铜陵学院学报6第1期。

#邓晓华董付兰郭继懋胡德明

李宇明刘娅琼刘月华吕叔湘邵敬敏陶红印陶红印殷树林于根元于天昱袁毓林张伯江赵

雷Bro w n , Canavan ,

[***********]962004刘娅琼[***********]962000

5反问句的构成及其理解6, 5殷都学刊6第3期。5试析反问句的附加义6, 5修辞学习6第3期。5实用现代汉语语法6,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5中国文法要略6, 商务印书馆, 1982年8月新1版。5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6,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口语研究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6, 5语言科学6第8期。2010

5从语体差异到语法差异:以自然会话与影视对白中的把字句、被动结构、光杆动词

句、否定反问句为例6, 5当代修辞学6第1、2期。5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6,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6, 5中国语文6第6期。

5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6,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正反问句及相关的类型学参项6, 5中国语文6第2期。5否定的强化6, 5汉语学习6第1期。

5谈反问句教学6, 5语言教学与研究6第3期。

and Stephen C .

Lev i nson

1996

1987

Po liteness :

Som e Un i ver sals in Language U sage .

M a i n l and d ialect .

P enelope ,

Ca m bridge :Cambr i dg e U ni v ers it y P ress .

A lexandra and G eo rge Z i pperlen

Phil adelph i a .

In R usse ll Tom li n (ed . ) , C oherence and

John Benja m i ns .

T he F l ow and D isp lace men t of C onscious

19871994

C A LLFR IEND M andar i n Ch i nese ) ) )

L i nguistic D at a Consorti um, Cha fe , W a llace Cha fe , W a llace

Cogn iti ve Constra i nts on Infor m ation F l ow . D iscourse ,

C onsciousness ,

and T i m e :2008

Ground i ng in D iscourse . Am sterdam and Ph iladelph i a :Exp er ience in Sp eak i ng and W riting . H akka ,

Ch icago :T he U n i v ers it y of Ch i cago P ress .

The NCC U Corpus o f Spoken Chi nese :M anda ri n ,

119-142.

and D anae P ao li no

L a m pert (eds . ),

1993

Ou tli ne o f Talk i ng D ata :

Chu, i K a w a, i and H ue-i li ng La i (徐嘉慧、赖惠玲) D u Bo is , John W. ,

Stephan Schuetze -Coburn ,

In Jane A. Introducti on .

and Sout hern M i n . T ai w an Journal of L ingu istics 6(2):

Susanna Cu mm i ng ,

D iscourse T ranscr i pti on . Eng lebretson , Robert

Evaluation , Feng ,

Ji anghong

2007

Edwards and M arti n D. In R. Englebre tson ,

ed . ,

T ranscri p tion and C od i ng in D iscourse Research. H illsda le , N J :L a w rence Er l bau m.

Interaction. 20042001

P rag m a ti cs &Beyond N e w Series 164.

Pp . 221-260.

John

Stancetak i ng in D iscour se :Subjectivit y, Am ste rda m and Phil adephia :

Ben ja m i ns . P p . 1-25.

A P ragm ati c S t udy of Chinese R he t o rical Q uesti ons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Ev identi a li ty :

Au t hor it y ,

R esponsi b ilit y ,

and Entitl ement i n English Conversation .

Fox , B arbara A. Lyons , John Sacks , H arv ey ,

J ournal of L i nguistic An t hropo logy 11(2):167-192.

1981

Language , M eaning and Contex t . London :Fontana P aperbacks . 1986M ood and M odalit y.

Ca m bri dge :Cambr i dge U n i ve rsity P ress .

1974

A si m p l est sy stema ti cs for the organ i zati on

50(4) :696-735. 200135; 陶红印

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东亚系

90095)

and G a il Je fferson

Pa l m er , F rank R.

E m anuel A. Scheg l o f, f

o f turn -taking for conversati on . Language ,

(刘娅琼

上海海事大学外语学院

# 语

ZHONGGUO YU WEN

STUD I ES OF THE CHI NESE L ANGUAG E

M arch , 2011

Abstracts of M ajor Papers i n This Iss ue

LI U D anqi ng , The se m antic preference and infor m ation structure of the possessive constructi on w ith the verb you (have)

This paper argues t hat the possessive construction w ith the verb you (have) prefer to denote goodness (positi ve m ean i ngs) and plenty (subjecti vel y large quantity). Th i s preference can be demonstrated w ith the fact that t he possessive construction strongl y tends to excl ude eit her a negati ve attri bute or an attri bu te i nterpreted as s ub j ecti vely s m all quantity of the objec. t This k i nd of the excl usion depends on t he subclass of ob jects and m od ifi ers . There are t w o fact ors :1) the possessi ve verb you (have) i s i nherently of the preference of being good and nu m erous ; 2) the requ ire m ent for t he nat ural (defau lt) focus to be located sentence -fi nally . In Ch i nese , the nat ural focus covers both the attri bute and the head of the ob ject i nstead of the attribute only . The i nherent preference of being good and nu m erous requ ires that t he i n for m ati onall y salient attri bu te keeps se m an ti c concord to t he head of t he ob ject to form a chunk w it h the head as the sentence -fi nal focus . If the attribute vi olates t he sem an ti c preference of the possessi ve construction w it h you , the pri nci p l e of focus i ng sen tence -fi nally w ill be v i olated . K ey words :you (have), possessi ve constructi on , sem an ti c preferen ce , i nformati on struct ure LI U Y aqiong , H ongy i n T AO ,

Index i ng evaluative stances w ith negative rhetorica l i nterrogati ves i n

M andari n conversati on

This paper uses t wo s ubcorpora of M andari n conversations as data to i nvesti gate t he use of negati ve rhet ori cal i n terrogative f or m s i n discourse . Res u lts s how that negati ve rhetori cal interrogatives i n M andari n tend to appear at turn transiti on p l aces , tend to be used by persons w ith an i nti m ate and equal relationsh i p , and tend to be concerned w ith gi ven or accessi b le i nfor m ation . Overall t hese i nterrogati ves are found to i ndex the speaker p s negati ve evaluati ve stance , one that how ever is m i n i m u m in negati vity , as it is realized pri m arily i n the for m of rem i nd i ng as opposed to expressi ng surprises , opposi ng, or even bla m i ng . K ey words :negative rhetorical i n terrogati ve , eval uative stance , d iscourse functi on YUE Y ao ,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coll ocation bet w een person pronou ns and sentence -fi na l particle le 2(了2) i n M andarin

B ased on a corpus of Center for Chinese L i ngu i stics P KU (CCL) and ot her data , t h is paper finds tha:t 1) le 2is preferred to be used i n firs-t person subject sentences or sentences w h i ch are se m antically related t o the s peaker ; 2) evi dentials i n the third -person sub ject sentences w ith le 2are m uch m ore frequent than other

sentences ; and 3) sub jecti ve -ev i den ti als are preferred t o be used i n t he firs-t person s ub j ect sentences w ith le 2w h ile t he objective -evi dentials are preferred i n ot her sentences . It tries to explai n t he above fi nd i ngs i n term s of the fam ili arity and authority of t he i nfor m ati on for t he speakers . A d i scourse -based i nvestigation f or le 2i s seen to have i m portant i m p li cati ons f or understand i ng the i n terface bet w een evidentiality and other gra mm atical categories , such as m oda, l mood and so fort h . K ey words :evidentiality , fam ili arity of i n f or m ation , person , le 2, i n teraction

#


相关内容

  • 第二章汉英句法.篇章对比
  • 5. 汉英句法对比 句子的概念 •汉语句子强调语义,表示语义终止的标点符号根据句子语义和语气来确定,具有突出的 "以意统形"的特点. •英语句子强调形式和语法结构:首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句末用句号.问号或叹号:大多数句子有主语和谓语. ◆ 句子的类型 ☐汉语句式: 按功能,可 分为 ...

  • 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1
  •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 姓名:吉田泰谦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现代汉语 指导教师:吕文华 20000501 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 者:吉田泰谦 指导教师:吕文华 专业:现代汉语 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作 提要本文以现代汉语基本句型为考察对象 ...

  • 语病改错的几种类型
  • 一 位置不当 1.定语位置不当.如: (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2)广大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社会主义的热情. (定语"无比"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而造成病句,应该将"无比"放至&qu ...

  • 黄伯荣[现代汉语]语法部分整理版
  • 现代汉语·语 法 一.词类 一般将词归并为三大类: 一是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以及代.. 词.从语法上说,实词的主要特点是在造句中能充任主要句法成分,如主语.谓............. 语.宾语.中心语等. 二是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虚词,除了在意义 ...

  • 修改病句知识点
  • [评讲手记: 辨析并修改病句,是每年必考的一个考点,而且这一考点在通常情况下得分率在语言基础题中往往是比较低的,这应当多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病句的类型 <考试说明>规定的病句类型为以下六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六种类型的病句,作一分析和归 ...

  • 现代汉语主要修辞手法
  • 修辞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又称辞格.辞式.修辞格就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有的修辞格有鲜明的形式特征,有的则在表达功能上独具特色. 一  .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 ...

  • 从_V+什么+V_看汉语表达的礼貌级别
  • 20?篡留月第5期 从"v+什么+v,,看汉语表达的礼貌级别从-十'丌么十-召Ⅸ坩衣延删个L祝玻牙" 0ct..2004 No.5 从"V+什么+V"看汉语表达的礼貌级别① 晏宗杰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关键词]反问句:V+什么+V: ...

  •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1.要端正态度 语文成绩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学习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 急功近利,为应试求成绩. 2.要有浓厚的兴趣 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 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 3. ...

  • 说明文和议论文
  • 说明文 一.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指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核舟记>.<恐龙>.课本上的<中国石拱桥><海底世界>.<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等等.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指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