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班 第22集 刘余莉教授忏悔讲课时直呼国家领导人姓名之不恭敬行为

刘余莉教授忏悔讲课时直呼国家领导人姓名之不恭敬行为

来源: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4-04-13 04:31:22

关键字:三皈依,净宗同学五个科目,净宗初祖,刘余莉忏悔,佛陀教育,忏悔,普贤行,戒律,学习班

【 点击数:209 】 【字体: 大   】 【  】【  】

摘自《2014净土大经科注》学习班 第22集  2014年4月11日讲于香港

常常想换门道、常常想换方法,就愈来愈乱了

佛法,尤其是大乘法,诸佛菩萨、祖师大德,都跟我们说得很清楚,那就是:第一个要契机,第二个要契理。每个人的根性不相同,每个人的缘分也不一样,所以佛没有定法可说。佛跟法身菩萨他们有这个能力,他已经得大自在了,契入了心性的境界,所以他有能力观机。也就是说,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过去、未来,他们知道。为什么会知道?实在说智慧、德能我们都有,并不缺乏。他们没有障碍,所以知道;我们有障碍,所以不知道。

障碍不是真的,是可以把它除掉的,除掉障碍我们的智慧德能就现前,我们跟他一样也能知道。知道才能够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就契机了;知道众生什么根性,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

如果这个法门对我们不契机,我们对它修学的时候有障碍,这就非常困难,不容易契入、不容易得到法喜;换句话说,很容易退心,不能阻止见异思迁,常常想换门道、常常想换方法,这就愈来愈乱了。所以古人教人,他会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一门深入”,十个学生可能是十个法门,不是一样的。

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我们这个班上同学二十多个人,每一个人学的法门不一样。浅深境界都不相同,程度浅的小学毕业的,老师能教。在小乘经、方等经里面选很短,意思不深,内容都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个就是世间法,佛陀的随顺世俗的教学,帮助众生断恶修善,他的果是决定不堕三恶道,依照这个方法修行,来生可以得人天果报。这个是佛教学对比较低一点的程度、根性劣的。根性高的也要适合他的程度,他能够理解、他能够落实,理解不能落实最好不要教,为什么?变成玄学了,他不能得受用。

所以佛法非常重视“行”,佛门弟子叫“修行人”,他重“行”,也就是学到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修正错误的念头、错误的言语、行为。这个东西学了很管用、很踏实。真正契入境界,落实在生活当中,他生欢喜心。所以佛没有定法,佛也没有一定的形相,确实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在诸佛菩萨祖师大德身上统统看到,包括我们眼前才往生的才一年的海贤法师、海庆法师,这些人生平当中你都能够看到,然后你才晓得佛法是多么现实、多么实用,真管用!决定不是谈玄说妙。

佛法要从基本上学起,你才会得真受用

那么佛法要从基本上学起,你才会得真受用。现在许多人把根疏忽了。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净业三福”,无论学哪个宗派,无论学哪个法门,佛把这三条讲得很清楚,告诉我们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你看这多重要!我们有没有从这下手?从这下手怎么落实?“三福”第一福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要从这里开始。无论学哪个宗派、学哪个法门、学什么样的经论,这个是最高指导原则,也是最根本的条件,你必须要具备,这一条是世间善。

那换句话说,佛法是建立在“世间善”的基础上,没有“世间善”,哪来的佛菩萨的善?!这个不能不知道!

三条,第一条“世间善”;第二条“小乘善”,也就是“持戒善”;第三条“大乘善”。他这个三条是一句,引导我们怎样扎根、怎样把基础奠定好,我们深深有感,近代学佛把这个疏忽了。怎么落实?这十几年来,我们劝导同学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把《弟子规》做到了这两句就落实了;“慈心不杀”落实在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有这两个基础,这才学习佛法的“十善业道”。我称这三样东西是“儒、释、道”的三个根,必要要扎这三个根!为什么?经本一展开,大家会看到“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什么?具足这三个根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换一句话说,《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没有做到,不是“善男子、善女人”。经上这个“善”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那么具足这三个根了,这是“净业三福”第一福你落实了,你可以提升,修第二福。

第二福就是佛法了,前面是世间法,佛法里面教我们落实“三皈”、“五戒”、“十善”。你看第二条三句话,“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看看!那我们怎么学法、怎么落实呢?“三皈”是行门,最高的修行总纲领,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学佛的同学都受过“三皈”、“五戒”,什么叫“三皈”说不出来,那怎么个修法?你修什么?千经万论,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就是修这三桩事情。

“皈依佛”是什么?“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佛是自性觉,就是你本来是佛,你要依这个,不能依靠外面的佛,依靠外面的佛你什么都不能成就。“三皈”是自性三宝,不能搞错。

现在“皈依”全搞错了

“皈依佛”是皈依自性佛,我们非常明显,在惠能大师《六祖坛经》里面看到,六祖当年在世给人家传授“三皈”。那个时候大概佛教传到中国来七百年的样子,七百年时间不算长,但是也不短,佛法在中国已经有流弊了,有形式没有实质了,往往人习惯了,佛是什么?泥塑木雕的这是佛,你皈依他,谚语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他能做你的依靠吗?错了!佛是“觉”,自性觉,这是佛宝,是自性三宝,这个东西靠得住!就是我要皈依是“是心是佛”。这个皈依就是“是心作佛”。我本来“是心是佛”,现在我“是心作佛”,你看看这真正皈依。

第二“皈依法”,“法”是什么?“法”是佛所说的一切经典。也没说错,这经典说些什么?用一个字能代表他,“佛”是自性觉,“法”是自性正,“觉、正、净”。“正”是什么?“正”是正知正见。

“佛、法、僧”是“觉、正、净”,“觉、正、净”是三宝。自性“觉、正、净”不是外面的,不是释迦佛的“觉、正、净”,不是阿弥陀佛的“觉、正、净”,也不是观音菩萨的“觉、正、净”,是自己“觉、正、净”。

这个“三皈依“是自尊,自己尊重自己,你才真正得受用。所以你肯回头、肯依靠这个,这就是作佛。自性本有的是心即是佛,“是心是佛”是本有的。现在我真正皈依了,我回头,皈依就是回头了,我再不搞外面东西了,要回归自性,回归“觉、正、净”,这叫“皈依”。

现在“皈依”全搞错了,我皈依某个大德,我皈依某个法师,全错了!

我早些年来给人授皈依,都讲得很清楚,保留着有光碟,也有文字,《三皈传授》有文字。受皈依之前,要把这个东西看清楚、看明白,再举行仪式,仪式很简单。但是意思没有搞清楚,这就错了,皈依也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是指导原则。

如何落实?那就是“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是有次第的,决定是先持戒。持戒我们怎么落实?

……

净宗学会定了五个科目,这是戒律

我们成立这个净宗学会,定了五个科目,这是戒律,我们必须要遵守、要学习的。第一个“三福”;第二个“六和”;第三个“三学”(三学就是“戒、定、慧”);第四个是“六度”;最后一个是普贤十愿。这都是在家的。在家同学要再提升一点,最好再加上《沙弥律仪》。《沙弥律仪》在家同学可以学,因为《沙弥律仪》里头有十条戒律,有二十四门威仪。我们从这个地方下手,“净业三福”第二条就做到了“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那根本的戒律的基础根本,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三福”第一条里头就做到了,提升到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个做到了,再向上提升一个大乘的,大乘第一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普通因果,不是善恶报应,善恶报应在人天已经明了。这个因果是成佛的因果,就是净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是讲这个因果,不是讲别的。“信愿持名”往生不退成佛,这是果报。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最后一句是劝导大家要弘法利生。我们自己学佛了,要把佛法介绍给别人,这就是劝进行者。总共十一句,前面十句完全是自己自利,末后一句是利他。能自利才可以帮助别人,不能自利不能帮助别人。

读诵大乘一部就可以了,不要去读许多经。

……

要想功夫深:第一放得下;第二心量大;第三发菩提心

所以我们“信、愿、持名”要紧,真信、真发愿。蕅益大师说的我们要相信,不能有丝毫怀疑。有真信、有真愿,这就是取得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你就取得了。

“品位高下”那是我们持名,就是“一向专念”功夫的浅深。功夫通常讲三等:最下面一等的是“功夫成片”;在上面一等的是“事一心不乱”;最高层的是“理一心不乱”,功夫!功夫靠什么?功夫完全靠放下!

你能不能放下,功夫不在别的,功夫的相就是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心”是“功夫成片”;“平等心”是“事一心不乱”;“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理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有三辈九品;理一心也有三辈九品;事一心还是有三辈九品,这就叫功夫浅、深不同。

要想功夫深:第一个要放得下;第二个心量大;第三个要发菩提心。“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往生的品位高。来佛寺的三位善知识,他们都是上上品往生,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要看明白了、看懂了,依教奉行,个个都是上上品往生,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

现在人为什么学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完全在信心上发生问题。怎样帮助我们建立信心?那就要靠经教。决定要依《无量寿经》,要依黄念老的注解,或者是依《阿弥陀经》,依蕅益大师的《要解》,莲池大师的《疏钞》,统统可以达到上上品往生。我们要真正相信,不能有丝毫怀疑。

现在这个时代,真的像《楞严经》上所说的有邪师说法。如果听到他说的,对我们这个经教产生怀疑,信心失掉了,那就很可惜了。他们说的那个法门能不能往生,没看到例子;这个法门传了几千年,老招牌、老字号,有信用!新奇的说出来,才开张,没有通过检验;这个法门通过检验。更难得的,海贤老和尚最后给我们表法,那就是最后一次检验,他给我们做证明,他给我们做保证。我们往生,他自己说的,他会跟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所以你决定不会错误,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了,旁边有海贤老和尚,那就没错。所以,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

家里、本地有没有灾难不要问别人,问自己

还有灾难这些谣言,都不能相信。我们自己会不会有灾难、我这家里会不会有灾难、我住的这个地区有没有灾难?不要问别人,问自己。自己的心是“清净”、“平等”、“觉”,自己的心是纯净纯善,哪来的灾难?!别人一说灾难,你的心就慌了,灾难就来了,你就没法子避免。如如不动,决定依靠佛菩萨、依靠自性三宝,跟佛菩萨才会有感应。自性三宝失掉了,自性觉、自性正、自性清净,失掉了,会受外面干扰,你的灾难不能避免。什么原因?你的清净心破坏了,你的平等心起波浪了,你已经迷惑了,你不是“觉、正、净”,你是“迷、邪、染”。依“觉、正、净”是“是心作佛”,依“迷、邪、染”是“是心是六道”、“是心是三途”!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学佛不可以迷信。

佛法、宗教要回归教育,回归教育是正道

所以佛法要回归教育,回归教育是正道。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宗、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经典上讲的“佛事”,你查查看“佛事”怎么讲?教化众生之事,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之事,这叫“佛事”;教化众生不是帮助众生觉悟的,这个不是“佛事”。佛菩萨的教化,一定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是因,离苦得乐是果。佛只要你修因,果报一定自己得到,这个要搞清楚。

不但佛教要回归教育,我这十几年来,跟世界上许许多多宗教接触,我都劝勉大家要回归教育、宗教要团结、宗教要互相学习。为什么?宗教之间的矛盾没有了,宗教团结才能真正帮助世界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谐。这是大家共同的愿望,是每一个世间人的愿望,不能违背。我们要和谐,我们不要斗争,我们更不要战争。宗教团结可以带给世界永续的安定和谐,我们要努力。怎么做法?就是互相学习。把我们的经典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问题就解决了。大修行人做出榜样,真干。

……

刘余莉教授忏悔讲课时直呼国家领导人姓名之不恭敬行为

问:师父老人家:您好!今天学生从学会收到一位同修给学生写的一封信,他说:“刘教授说《群书治要》讲得很好,我听了很欢喜,也很受益,也叫我的后辈看。但是我想说一句,就是《弟子规》说,“称尊长,勿呼名”,可是刘老师几次提到国家领导人,都直呼其名,我听了很不舒服,也可能给人不好的样子,因为她讲的课很多人都在看、在学习,影响很大,请刘老师以后堕注意一下!我看老法师讲经中每次都称习主席,我们要学习老法师这种恭敬的态度,谢谢!感恩。”学生看了这封信之后,非常的惭愧!因为确实像师父老人家所讲的,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不知不觉,所以在平时写文章讲话的时候,对于国家领导人都不是很恭敬,确实经常是直呼其名,也给大家做了不好的示范和榜样,所以在这里也籍这个机会,向所有的听众来忏悔,希望以后能提起自己对国家领导人的恭敬心,像师父老人家就给我们做出了这样的榜样,每次讲课的时候,对国家领导人都是非常的赞叹恭敬,而且就是从称呼中就可以看到。我们也知道,学习圣贤教诲最重要的是恭敬心。师父常说,自己的恭敬心和古代的大德相比,只有三十分;那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可能和师父相比,就远之又远了。请问师父上人,像我们这些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重的年轻人,怎么样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恭敬心?有没有具体的方法?谢谢师父上人!

答:这桩事情我早就注意到了,想告诉你,没有想到有人提醒你了,太好了!恭敬心是学习的基本条件。对老师、对父母没有恭敬,就没办法教化,这一点决定不能跟西方人学习!中国人从小就教“孝”、就教“敬”,这两个字是中国教育的核心,也可以说今天讲核心的价值观。要把这两个字发扬光大,孝父母,把这个“孝”、“敬”的心能够孝顺天下一切众生;不是只有人,包括动物、植物、矿物;把对老师的恭敬心,“孝”是对父母,“敬”是对老师,“孝亲尊师”、“尊师重道”,把恭敬也要发扬光大,能对一切人群,没有不恭敬,《礼记·曲礼》头一句话,“曲礼曰,勿不敬”。

在佛教里面,你看一切仪轨里头,忏仪里面一定有一切恭敬,有这个字样,怎么可以不恭敬?!

我们对国家领导人恭敬,对国家各个阶层的领导人都恭敬。不但对于元首,对于省级的、市级的、县级的,乃至一个村长,我们对他都恭敬,他领导这个小地区,不能直呼其名。

中国人在称呼上是非常严格的,名,只有两个人可以称,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戴帽子了,行冠礼代表他成人了,从这一天起,他的名就不能够叫他,他有字,平辈的朋友送他一个字,以后称字不称名;皇上见他的时候,也称字不称名。除非他犯罪了,他犯罪就称他的名,一称名,这人问题来了。这个道理现在没人讲了,我们从小还学到,怎么可以称父母亲名称?!不可以的!那大忌讳,那叫大不孝。

对老师、对同学、对朋友,都称字不称名;那更恭敬的称号,他有别号。最恭敬的连这些都不称,你看过去李鸿章,这是我们安徽人,对他的尊敬称“李合肥”,他是合肥人。在我们佛门里面的法师,天台大师、智者大师,都不称名、不称字,他住在天台山,天台大师;称窥基大师,他住的大慈恩寺,慈恩大师,称地名这是最恭敬的,这一个地区出来这样一个伟人,这个恭敬不但对他,是对着整个地区都表示恭敬。讲《礼记》的时候会讲,但是现在没有人讲《礼记》了,也没有人学《礼记》了。

我早年在台中求学,请李老师讲《礼记》,我记得请了好像六七次,老师才答应,他为什么不讲?没人学。没人真学,我说我们总还有二、三个学生喜欢学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有一个人愿意学,你老人家都要讲,给我们讲了几篇,《曲礼》上、下讲完了,“内则”讲完了,还讲了两篇这些重要的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的要细讲,这些都是属于礼节威仪。

希望我们佛门同学,你们常常讲,你看“上净下空”,这都是有礼貌,不敢直呼其名,上面一个字是什么?下面一个字是什么?你看看这叫是麻烦吗?这是礼节。这是礼节,都必须要知道,我们带头做,我们养成习惯了,会听的人他就知道,不会听的人慢慢让他听,听多了他会觉悟到。

我们喜欢别人尊敬我,我们一定先尊敬别人;我们不尊敬别人,别人怎么会尊敬我们。外国人儿女对父母直接叫名字的,这个文化不能学,我们希望我们能感染外国人,不要受外国人感染,从我们自己开始。刘余莉教授说得非常之好,她深深感觉到这一层,是正确的。无论在文字、在称呼上统统有恭敬心、有真诚心,要保持清净心,不受外境影响,这个好!

用名字里头的一个字,最好不能够连名带姓。连名带姓在古时候是骂人的,是非常不礼貌的。

“普贤行”跟“菩萨行”不一样

我们很久很久之前提出“净宗同学行门五科”,这里就有。我们的行门五科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

“普贤十愿”第一愿是“礼敬诸佛”。“普贤行”跟“菩萨行”不一样,“菩萨行”里头有分别;“普贤行”里头没有分别,所以“普贤行”难!

但是修净土的人跟普贤关系太密切了。你看夏莲居老居士告诉我们,我们净土宗初祖,遍法界虚空界的净宗初祖是谁?我们没想到过是大势至菩萨,遍法界虚空界用念佛法门成道的,他带头的。娑婆世界的净宗初祖是谁?普贤菩萨。你看,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部讲的经是《华严经》,在定中讲的,普贤菩萨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娑婆世界的初祖。我们中国初祖是慧远大师。要知道娑婆世界的初祖、遍法界虚空界的初祖,夏莲老给我们拈出来,好啊!

“普贤行”跟一般菩萨不一样。一般菩萨修“六度”;普贤菩萨修“十愿”。“十愿”就是“六度”的圆满、“六度”的普遍,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着。

“礼敬诸佛”,谁是“诸佛”?“诸佛”是讲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现在所有的众生都是未来佛。要不要恭敬?要恭敬!要跟我们对父母的恭敬、对老师的恭敬、对释迦牟尼佛的恭敬、对阿弥陀佛的恭敬,平等的恭敬,这个难!这是“普贤行“。

你看普贤菩萨跟我们这个经的关系,第二品里面还是序品,还不是到正宗,第二品“德尊普贤”。所以我们就晓得往生到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修什么?完全修“普贤行”。极乐世界就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人人都是“普贤行”。

“普贤行”在《华严经》具体示现的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代表一个念佛人,修净土法门的,你看他第一个参访的善知识是吉祥云比丘,《八十华严》叫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教他什么?教他“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德云比丘(那是圆教初住菩萨)给他开示、给他说法,给他说了二十一门念佛法门(“二十一”不是数字,是密宗的表法,表大圆满)。念佛法门就是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法门里面的总的归结,归结到念佛、这句佛号上,这个意义太深了!也就是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念佛法门,无量法门门门也是念佛法门。所以你养成一个恭敬的心。

恭敬心是什么?是性德,而且是自性里头的第一德。第一德没有了,那第二、第三也就没有了,就缺德了!

对我们厌恶的人、看不顺眼的人,或者毁谤我们的人、侮辱我们的人、陷害我们的人,我们对他都要平等的恭敬,为什么?我们同一个自性、同一个法性。从“性”上讲完全平等;“相”上讲不平等,为什么?迷!我也迷,我迷得比较轻,你迷得比我重,所以我还以平等、恭敬心对你。你对我有差别、有分别,你迷得比我重,一看就清楚了;如果我还有怨恨心、还有轻慢心,那说明我的迷跟你差不多,没什么上下;我还有怨恨你、想报复你,我迷得比你重,都在眼前思想上看得一清二楚。所以要学“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相”上不一样,有差别;心没有两样。“相”是表现在外表给人看的。我们要遵守这个规律,让社会能安定、有秩序。“五伦”就是讲秩序,礼貌是讲秩序。

公共场所见到法师只可合掌、鞠躬,切不可趴在地上磕头

以前帝王时代最敬礼是三跪九叩首;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最敬礼是三鞠躬。我们要生在这个时代,必须要用这个时代的礼节,用古人的礼节就错了。一定要用今人的礼节!

但是我们学佛,对佛,那不一样,我们用佛门的礼节。佛门的礼节没有跟着时代变,所以我们拜佛还是礼佛三拜、右绕三匝。“右绕三匝”现在很少,但是礼佛三拜很普遍,所以这些要懂。

但是礼佛三拜只有在佛堂见到出家人的时候,也只有在寺庙里面、道场里面;在外面见到的时候,不要跪下来拜,因为公共场所。在飞机场、在车站,你见到法师跪下拜,让别人看到:这迷信!你看,你不就叫他造业了吗?!他造这个业很重,不轻!谁给他造的?你帮助他造的,你不是度他,你是害他。所以在公共场所见到法师,合掌、一鞠躬就可以了、就很好了;千万不要趴在地上磕三个头,这不如法!这个也很难,没有人教你、没有人给你讲。平常这些礼节确实很重要,是要学习。不同的场合、处所、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做法。

佛法戒律都是圆融的,不是死呆板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不懂得“开、遮、持、犯”,你怎么学戒律?所以一切为众生想,不是为自己,要让大众生欢喜心、要让大众生欢心(这个“欢”是赞叹),影响大家,不要受外面的影响,这就对了!佛法确实合情、合理、合法。

称呼,我们慢慢改过来。同修当中,佛门里面称“居士”;文明一点的尊重称“大士”、称“开士”(“开”是开悟了),有很多称呼。现在人都用名,都没有字了;佛门里还有字。我这个“净空”是字,法名不是这两个。法名,我们的出家是“觉”字辈,觉悟的“觉”,“觉”字辈,“觉净”(“净”是净土的净)。“觉净”是名,“净空”是字。出家还有;在家现在没有了。那我们在名字里头称一个字,年岁大的称某公(六十岁以上的就称“公”,对他尊敬);年龄跟我们差不不多的、辈分是平等的,也要恭敬;晚辈,除非是不满二十岁可以称名,二十以上最好就不称名了,名字里头称一个字。

时间到了,今天时间到了!

天天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很快乐!天天学习、互相学习,我没想到的你们想到了,我很欢喜!

好,谢谢大家!

刘余莉教授忏悔讲课时直呼国家领导人姓名之不恭敬行为

来源: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4-04-13 04:31:22

关键字:三皈依,净宗同学五个科目,净宗初祖,刘余莉忏悔,佛陀教育,忏悔,普贤行,戒律,学习班

【 点击数:209 】 【字体: 大   】 【  】【  】

摘自《2014净土大经科注》学习班 第22集  2014年4月11日讲于香港

常常想换门道、常常想换方法,就愈来愈乱了

佛法,尤其是大乘法,诸佛菩萨、祖师大德,都跟我们说得很清楚,那就是:第一个要契机,第二个要契理。每个人的根性不相同,每个人的缘分也不一样,所以佛没有定法可说。佛跟法身菩萨他们有这个能力,他已经得大自在了,契入了心性的境界,所以他有能力观机。也就是说,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过去、未来,他们知道。为什么会知道?实在说智慧、德能我们都有,并不缺乏。他们没有障碍,所以知道;我们有障碍,所以不知道。

障碍不是真的,是可以把它除掉的,除掉障碍我们的智慧德能就现前,我们跟他一样也能知道。知道才能够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就契机了;知道众生什么根性,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

如果这个法门对我们不契机,我们对它修学的时候有障碍,这就非常困难,不容易契入、不容易得到法喜;换句话说,很容易退心,不能阻止见异思迁,常常想换门道、常常想换方法,这就愈来愈乱了。所以古人教人,他会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一门深入”,十个学生可能是十个法门,不是一样的。

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我们这个班上同学二十多个人,每一个人学的法门不一样。浅深境界都不相同,程度浅的小学毕业的,老师能教。在小乘经、方等经里面选很短,意思不深,内容都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个就是世间法,佛陀的随顺世俗的教学,帮助众生断恶修善,他的果是决定不堕三恶道,依照这个方法修行,来生可以得人天果报。这个是佛教学对比较低一点的程度、根性劣的。根性高的也要适合他的程度,他能够理解、他能够落实,理解不能落实最好不要教,为什么?变成玄学了,他不能得受用。

所以佛法非常重视“行”,佛门弟子叫“修行人”,他重“行”,也就是学到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修正错误的念头、错误的言语、行为。这个东西学了很管用、很踏实。真正契入境界,落实在生活当中,他生欢喜心。所以佛没有定法,佛也没有一定的形相,确实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在诸佛菩萨祖师大德身上统统看到,包括我们眼前才往生的才一年的海贤法师、海庆法师,这些人生平当中你都能够看到,然后你才晓得佛法是多么现实、多么实用,真管用!决定不是谈玄说妙。

佛法要从基本上学起,你才会得真受用

那么佛法要从基本上学起,你才会得真受用。现在许多人把根疏忽了。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净业三福”,无论学哪个宗派,无论学哪个法门,佛把这三条讲得很清楚,告诉我们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你看这多重要!我们有没有从这下手?从这下手怎么落实?“三福”第一福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要从这里开始。无论学哪个宗派、学哪个法门、学什么样的经论,这个是最高指导原则,也是最根本的条件,你必须要具备,这一条是世间善。

那换句话说,佛法是建立在“世间善”的基础上,没有“世间善”,哪来的佛菩萨的善?!这个不能不知道!

三条,第一条“世间善”;第二条“小乘善”,也就是“持戒善”;第三条“大乘善”。他这个三条是一句,引导我们怎样扎根、怎样把基础奠定好,我们深深有感,近代学佛把这个疏忽了。怎么落实?这十几年来,我们劝导同学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把《弟子规》做到了这两句就落实了;“慈心不杀”落实在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有这两个基础,这才学习佛法的“十善业道”。我称这三样东西是“儒、释、道”的三个根,必要要扎这三个根!为什么?经本一展开,大家会看到“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什么?具足这三个根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换一句话说,《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没有做到,不是“善男子、善女人”。经上这个“善”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那么具足这三个根了,这是“净业三福”第一福你落实了,你可以提升,修第二福。

第二福就是佛法了,前面是世间法,佛法里面教我们落实“三皈”、“五戒”、“十善”。你看第二条三句话,“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看看!那我们怎么学法、怎么落实呢?“三皈”是行门,最高的修行总纲领,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学佛的同学都受过“三皈”、“五戒”,什么叫“三皈”说不出来,那怎么个修法?你修什么?千经万论,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就是修这三桩事情。

“皈依佛”是什么?“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佛是自性觉,就是你本来是佛,你要依这个,不能依靠外面的佛,依靠外面的佛你什么都不能成就。“三皈”是自性三宝,不能搞错。

现在“皈依”全搞错了

“皈依佛”是皈依自性佛,我们非常明显,在惠能大师《六祖坛经》里面看到,六祖当年在世给人家传授“三皈”。那个时候大概佛教传到中国来七百年的样子,七百年时间不算长,但是也不短,佛法在中国已经有流弊了,有形式没有实质了,往往人习惯了,佛是什么?泥塑木雕的这是佛,你皈依他,谚语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他能做你的依靠吗?错了!佛是“觉”,自性觉,这是佛宝,是自性三宝,这个东西靠得住!就是我要皈依是“是心是佛”。这个皈依就是“是心作佛”。我本来“是心是佛”,现在我“是心作佛”,你看看这真正皈依。

第二“皈依法”,“法”是什么?“法”是佛所说的一切经典。也没说错,这经典说些什么?用一个字能代表他,“佛”是自性觉,“法”是自性正,“觉、正、净”。“正”是什么?“正”是正知正见。

“佛、法、僧”是“觉、正、净”,“觉、正、净”是三宝。自性“觉、正、净”不是外面的,不是释迦佛的“觉、正、净”,不是阿弥陀佛的“觉、正、净”,也不是观音菩萨的“觉、正、净”,是自己“觉、正、净”。

这个“三皈依“是自尊,自己尊重自己,你才真正得受用。所以你肯回头、肯依靠这个,这就是作佛。自性本有的是心即是佛,“是心是佛”是本有的。现在我真正皈依了,我回头,皈依就是回头了,我再不搞外面东西了,要回归自性,回归“觉、正、净”,这叫“皈依”。

现在“皈依”全搞错了,我皈依某个大德,我皈依某个法师,全错了!

我早些年来给人授皈依,都讲得很清楚,保留着有光碟,也有文字,《三皈传授》有文字。受皈依之前,要把这个东西看清楚、看明白,再举行仪式,仪式很简单。但是意思没有搞清楚,这就错了,皈依也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是指导原则。

如何落实?那就是“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是有次第的,决定是先持戒。持戒我们怎么落实?

……

净宗学会定了五个科目,这是戒律

我们成立这个净宗学会,定了五个科目,这是戒律,我们必须要遵守、要学习的。第一个“三福”;第二个“六和”;第三个“三学”(三学就是“戒、定、慧”);第四个是“六度”;最后一个是普贤十愿。这都是在家的。在家同学要再提升一点,最好再加上《沙弥律仪》。《沙弥律仪》在家同学可以学,因为《沙弥律仪》里头有十条戒律,有二十四门威仪。我们从这个地方下手,“净业三福”第二条就做到了“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那根本的戒律的基础根本,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三福”第一条里头就做到了,提升到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个做到了,再向上提升一个大乘的,大乘第一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普通因果,不是善恶报应,善恶报应在人天已经明了。这个因果是成佛的因果,就是净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是讲这个因果,不是讲别的。“信愿持名”往生不退成佛,这是果报。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最后一句是劝导大家要弘法利生。我们自己学佛了,要把佛法介绍给别人,这就是劝进行者。总共十一句,前面十句完全是自己自利,末后一句是利他。能自利才可以帮助别人,不能自利不能帮助别人。

读诵大乘一部就可以了,不要去读许多经。

……

要想功夫深:第一放得下;第二心量大;第三发菩提心

所以我们“信、愿、持名”要紧,真信、真发愿。蕅益大师说的我们要相信,不能有丝毫怀疑。有真信、有真愿,这就是取得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你就取得了。

“品位高下”那是我们持名,就是“一向专念”功夫的浅深。功夫通常讲三等:最下面一等的是“功夫成片”;在上面一等的是“事一心不乱”;最高层的是“理一心不乱”,功夫!功夫靠什么?功夫完全靠放下!

你能不能放下,功夫不在别的,功夫的相就是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心”是“功夫成片”;“平等心”是“事一心不乱”;“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理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有三辈九品;理一心也有三辈九品;事一心还是有三辈九品,这就叫功夫浅、深不同。

要想功夫深:第一个要放得下;第二个心量大;第三个要发菩提心。“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往生的品位高。来佛寺的三位善知识,他们都是上上品往生,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要看明白了、看懂了,依教奉行,个个都是上上品往生,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

现在人为什么学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完全在信心上发生问题。怎样帮助我们建立信心?那就要靠经教。决定要依《无量寿经》,要依黄念老的注解,或者是依《阿弥陀经》,依蕅益大师的《要解》,莲池大师的《疏钞》,统统可以达到上上品往生。我们要真正相信,不能有丝毫怀疑。

现在这个时代,真的像《楞严经》上所说的有邪师说法。如果听到他说的,对我们这个经教产生怀疑,信心失掉了,那就很可惜了。他们说的那个法门能不能往生,没看到例子;这个法门传了几千年,老招牌、老字号,有信用!新奇的说出来,才开张,没有通过检验;这个法门通过检验。更难得的,海贤老和尚最后给我们表法,那就是最后一次检验,他给我们做证明,他给我们做保证。我们往生,他自己说的,他会跟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所以你决定不会错误,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了,旁边有海贤老和尚,那就没错。所以,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

家里、本地有没有灾难不要问别人,问自己

还有灾难这些谣言,都不能相信。我们自己会不会有灾难、我这家里会不会有灾难、我住的这个地区有没有灾难?不要问别人,问自己。自己的心是“清净”、“平等”、“觉”,自己的心是纯净纯善,哪来的灾难?!别人一说灾难,你的心就慌了,灾难就来了,你就没法子避免。如如不动,决定依靠佛菩萨、依靠自性三宝,跟佛菩萨才会有感应。自性三宝失掉了,自性觉、自性正、自性清净,失掉了,会受外面干扰,你的灾难不能避免。什么原因?你的清净心破坏了,你的平等心起波浪了,你已经迷惑了,你不是“觉、正、净”,你是“迷、邪、染”。依“觉、正、净”是“是心作佛”,依“迷、邪、染”是“是心是六道”、“是心是三途”!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学佛不可以迷信。

佛法、宗教要回归教育,回归教育是正道

所以佛法要回归教育,回归教育是正道。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宗、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经典上讲的“佛事”,你查查看“佛事”怎么讲?教化众生之事,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之事,这叫“佛事”;教化众生不是帮助众生觉悟的,这个不是“佛事”。佛菩萨的教化,一定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是因,离苦得乐是果。佛只要你修因,果报一定自己得到,这个要搞清楚。

不但佛教要回归教育,我这十几年来,跟世界上许许多多宗教接触,我都劝勉大家要回归教育、宗教要团结、宗教要互相学习。为什么?宗教之间的矛盾没有了,宗教团结才能真正帮助世界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谐。这是大家共同的愿望,是每一个世间人的愿望,不能违背。我们要和谐,我们不要斗争,我们更不要战争。宗教团结可以带给世界永续的安定和谐,我们要努力。怎么做法?就是互相学习。把我们的经典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问题就解决了。大修行人做出榜样,真干。

……

刘余莉教授忏悔讲课时直呼国家领导人姓名之不恭敬行为

问:师父老人家:您好!今天学生从学会收到一位同修给学生写的一封信,他说:“刘教授说《群书治要》讲得很好,我听了很欢喜,也很受益,也叫我的后辈看。但是我想说一句,就是《弟子规》说,“称尊长,勿呼名”,可是刘老师几次提到国家领导人,都直呼其名,我听了很不舒服,也可能给人不好的样子,因为她讲的课很多人都在看、在学习,影响很大,请刘老师以后堕注意一下!我看老法师讲经中每次都称习主席,我们要学习老法师这种恭敬的态度,谢谢!感恩。”学生看了这封信之后,非常的惭愧!因为确实像师父老人家所讲的,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不知不觉,所以在平时写文章讲话的时候,对于国家领导人都不是很恭敬,确实经常是直呼其名,也给大家做了不好的示范和榜样,所以在这里也籍这个机会,向所有的听众来忏悔,希望以后能提起自己对国家领导人的恭敬心,像师父老人家就给我们做出了这样的榜样,每次讲课的时候,对国家领导人都是非常的赞叹恭敬,而且就是从称呼中就可以看到。我们也知道,学习圣贤教诲最重要的是恭敬心。师父常说,自己的恭敬心和古代的大德相比,只有三十分;那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可能和师父相比,就远之又远了。请问师父上人,像我们这些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重的年轻人,怎么样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恭敬心?有没有具体的方法?谢谢师父上人!

答:这桩事情我早就注意到了,想告诉你,没有想到有人提醒你了,太好了!恭敬心是学习的基本条件。对老师、对父母没有恭敬,就没办法教化,这一点决定不能跟西方人学习!中国人从小就教“孝”、就教“敬”,这两个字是中国教育的核心,也可以说今天讲核心的价值观。要把这两个字发扬光大,孝父母,把这个“孝”、“敬”的心能够孝顺天下一切众生;不是只有人,包括动物、植物、矿物;把对老师的恭敬心,“孝”是对父母,“敬”是对老师,“孝亲尊师”、“尊师重道”,把恭敬也要发扬光大,能对一切人群,没有不恭敬,《礼记·曲礼》头一句话,“曲礼曰,勿不敬”。

在佛教里面,你看一切仪轨里头,忏仪里面一定有一切恭敬,有这个字样,怎么可以不恭敬?!

我们对国家领导人恭敬,对国家各个阶层的领导人都恭敬。不但对于元首,对于省级的、市级的、县级的,乃至一个村长,我们对他都恭敬,他领导这个小地区,不能直呼其名。

中国人在称呼上是非常严格的,名,只有两个人可以称,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戴帽子了,行冠礼代表他成人了,从这一天起,他的名就不能够叫他,他有字,平辈的朋友送他一个字,以后称字不称名;皇上见他的时候,也称字不称名。除非他犯罪了,他犯罪就称他的名,一称名,这人问题来了。这个道理现在没人讲了,我们从小还学到,怎么可以称父母亲名称?!不可以的!那大忌讳,那叫大不孝。

对老师、对同学、对朋友,都称字不称名;那更恭敬的称号,他有别号。最恭敬的连这些都不称,你看过去李鸿章,这是我们安徽人,对他的尊敬称“李合肥”,他是合肥人。在我们佛门里面的法师,天台大师、智者大师,都不称名、不称字,他住在天台山,天台大师;称窥基大师,他住的大慈恩寺,慈恩大师,称地名这是最恭敬的,这一个地区出来这样一个伟人,这个恭敬不但对他,是对着整个地区都表示恭敬。讲《礼记》的时候会讲,但是现在没有人讲《礼记》了,也没有人学《礼记》了。

我早年在台中求学,请李老师讲《礼记》,我记得请了好像六七次,老师才答应,他为什么不讲?没人学。没人真学,我说我们总还有二、三个学生喜欢学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有一个人愿意学,你老人家都要讲,给我们讲了几篇,《曲礼》上、下讲完了,“内则”讲完了,还讲了两篇这些重要的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的要细讲,这些都是属于礼节威仪。

希望我们佛门同学,你们常常讲,你看“上净下空”,这都是有礼貌,不敢直呼其名,上面一个字是什么?下面一个字是什么?你看看这叫是麻烦吗?这是礼节。这是礼节,都必须要知道,我们带头做,我们养成习惯了,会听的人他就知道,不会听的人慢慢让他听,听多了他会觉悟到。

我们喜欢别人尊敬我,我们一定先尊敬别人;我们不尊敬别人,别人怎么会尊敬我们。外国人儿女对父母直接叫名字的,这个文化不能学,我们希望我们能感染外国人,不要受外国人感染,从我们自己开始。刘余莉教授说得非常之好,她深深感觉到这一层,是正确的。无论在文字、在称呼上统统有恭敬心、有真诚心,要保持清净心,不受外境影响,这个好!

用名字里头的一个字,最好不能够连名带姓。连名带姓在古时候是骂人的,是非常不礼貌的。

“普贤行”跟“菩萨行”不一样

我们很久很久之前提出“净宗同学行门五科”,这里就有。我们的行门五科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

“普贤十愿”第一愿是“礼敬诸佛”。“普贤行”跟“菩萨行”不一样,“菩萨行”里头有分别;“普贤行”里头没有分别,所以“普贤行”难!

但是修净土的人跟普贤关系太密切了。你看夏莲居老居士告诉我们,我们净土宗初祖,遍法界虚空界的净宗初祖是谁?我们没想到过是大势至菩萨,遍法界虚空界用念佛法门成道的,他带头的。娑婆世界的净宗初祖是谁?普贤菩萨。你看,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部讲的经是《华严经》,在定中讲的,普贤菩萨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娑婆世界的初祖。我们中国初祖是慧远大师。要知道娑婆世界的初祖、遍法界虚空界的初祖,夏莲老给我们拈出来,好啊!

“普贤行”跟一般菩萨不一样。一般菩萨修“六度”;普贤菩萨修“十愿”。“十愿”就是“六度”的圆满、“六度”的普遍,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着。

“礼敬诸佛”,谁是“诸佛”?“诸佛”是讲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现在所有的众生都是未来佛。要不要恭敬?要恭敬!要跟我们对父母的恭敬、对老师的恭敬、对释迦牟尼佛的恭敬、对阿弥陀佛的恭敬,平等的恭敬,这个难!这是“普贤行“。

你看普贤菩萨跟我们这个经的关系,第二品里面还是序品,还不是到正宗,第二品“德尊普贤”。所以我们就晓得往生到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修什么?完全修“普贤行”。极乐世界就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人人都是“普贤行”。

“普贤行”在《华严经》具体示现的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代表一个念佛人,修净土法门的,你看他第一个参访的善知识是吉祥云比丘,《八十华严》叫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教他什么?教他“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德云比丘(那是圆教初住菩萨)给他开示、给他说法,给他说了二十一门念佛法门(“二十一”不是数字,是密宗的表法,表大圆满)。念佛法门就是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法门里面的总的归结,归结到念佛、这句佛号上,这个意义太深了!也就是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念佛法门,无量法门门门也是念佛法门。所以你养成一个恭敬的心。

恭敬心是什么?是性德,而且是自性里头的第一德。第一德没有了,那第二、第三也就没有了,就缺德了!

对我们厌恶的人、看不顺眼的人,或者毁谤我们的人、侮辱我们的人、陷害我们的人,我们对他都要平等的恭敬,为什么?我们同一个自性、同一个法性。从“性”上讲完全平等;“相”上讲不平等,为什么?迷!我也迷,我迷得比较轻,你迷得比我重,所以我还以平等、恭敬心对你。你对我有差别、有分别,你迷得比我重,一看就清楚了;如果我还有怨恨心、还有轻慢心,那说明我的迷跟你差不多,没什么上下;我还有怨恨你、想报复你,我迷得比你重,都在眼前思想上看得一清二楚。所以要学“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相”上不一样,有差别;心没有两样。“相”是表现在外表给人看的。我们要遵守这个规律,让社会能安定、有秩序。“五伦”就是讲秩序,礼貌是讲秩序。

公共场所见到法师只可合掌、鞠躬,切不可趴在地上磕头

以前帝王时代最敬礼是三跪九叩首;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最敬礼是三鞠躬。我们要生在这个时代,必须要用这个时代的礼节,用古人的礼节就错了。一定要用今人的礼节!

但是我们学佛,对佛,那不一样,我们用佛门的礼节。佛门的礼节没有跟着时代变,所以我们拜佛还是礼佛三拜、右绕三匝。“右绕三匝”现在很少,但是礼佛三拜很普遍,所以这些要懂。

但是礼佛三拜只有在佛堂见到出家人的时候,也只有在寺庙里面、道场里面;在外面见到的时候,不要跪下来拜,因为公共场所。在飞机场、在车站,你见到法师跪下拜,让别人看到:这迷信!你看,你不就叫他造业了吗?!他造这个业很重,不轻!谁给他造的?你帮助他造的,你不是度他,你是害他。所以在公共场所见到法师,合掌、一鞠躬就可以了、就很好了;千万不要趴在地上磕三个头,这不如法!这个也很难,没有人教你、没有人给你讲。平常这些礼节确实很重要,是要学习。不同的场合、处所、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做法。

佛法戒律都是圆融的,不是死呆板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不懂得“开、遮、持、犯”,你怎么学戒律?所以一切为众生想,不是为自己,要让大众生欢喜心、要让大众生欢心(这个“欢”是赞叹),影响大家,不要受外面的影响,这就对了!佛法确实合情、合理、合法。

称呼,我们慢慢改过来。同修当中,佛门里面称“居士”;文明一点的尊重称“大士”、称“开士”(“开”是开悟了),有很多称呼。现在人都用名,都没有字了;佛门里还有字。我这个“净空”是字,法名不是这两个。法名,我们的出家是“觉”字辈,觉悟的“觉”,“觉”字辈,“觉净”(“净”是净土的净)。“觉净”是名,“净空”是字。出家还有;在家现在没有了。那我们在名字里头称一个字,年岁大的称某公(六十岁以上的就称“公”,对他尊敬);年龄跟我们差不不多的、辈分是平等的,也要恭敬;晚辈,除非是不满二十岁可以称名,二十以上最好就不称名了,名字里头称一个字。

时间到了,今天时间到了!

天天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很快乐!天天学习、互相学习,我没想到的你们想到了,我很欢喜!

好,谢谢大家!


相关内容

  • 离幸福很近09-10课笔记和题答案
  • 第九课 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 0."视师如佛" 1."视师如佛"是在观察.观察后依止.依止后,渐渐培养起来的一种高级.超越的信心. 2.相关文献:<大圆满心性休息><如意宝藏论第八品><功德藏> <菩提道次第广论> ...

  • 上师无上供养观行法
  • 上师无上供养观行法 南无谷汝曼殊郭卡雅 顶礼极尊上师智者罗桑能仁大金刚持之足莲下 祈请以大悲心一切时中随摄受 此中修习显密二法道身圆满之上师本尊瑜伽法分二: 一.分段体性如何做法:二.分段界限(结合)如何做法. 甲一.分段体性如何做法分三:乙一.前行.乙二.正行.乙三.结行如何做法. 乙一.前行分二 ...

  • [转载][巧写牌位]如何在南山寺佛七法会期间敬立牌位
  • [转载][巧写牌位]如何在南山寺佛七法会期间敬立牌位_sharon569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0422d40101809y.html正文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转载][巧写牌位]如何在南山寺佛七法会期间敬立牌位 (2013-04-23 22: ...

  • 无垢忏悔续
  • <无垢忏悔续> 仪轨: 皈依发心: (三遍)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发四无量心:(三遍)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正行:( ...

  • 净空法师忏悔文发愿文(含回向偈)
  • 净空法师忏悔文发愿文(含回向偈) 此文是净空老法师,为怜悯末法时期,广大罪苦众生,消除每一个净业学人无始劫来,所造诸业及在流浪生死,六道轮回中和冤亲债主间所产生的各种矛盾.破除迷蒙,解冤释仇,化冤亲债主为同参道友,化烦恼为菩提,共乘法船,取道极乐,同愿西归的一篇忏悔发愿文.此文读后如饮甘露,沁人肺腑 ...

  • 忏悔发愿文
  • 忏悔发愿文 序此文是上净下空老法师,为怜悯末法时期,广大罪苦众生,消除每一个净业学人无始劫来,所造诸业及在流浪生死,六道轮回中和冤亲债主产生的各种矛盾.破除 迷蒙,解冤释仇,化冤亲债主为同参道友,化烦恼为菩提,共乘法船,取道极乐,同愿西归的一篇忏悔发愿文.此文读后如饮甘露,沁人肺腑,如清风扫除残云, ...

  • [佛说无常经]解读
  • <佛说无常经>解读012011-05-24 11:44 释经题 对于一部经的研究.解释,必须要通达当中的文字.义理,研究了以后,要按照经上的道理去实践.去履行,所以称为文字般若.这一念心依着文字般若修观行,来反照自心,就称为观照般若:由于观照工夫得力,与当下这一念无为心.清净心.不动心. ...

  • 初一语文培优练习
  • 初一语文培优练习 姓名 成绩 1.注音 滑稽( ) 伶仃( ) 瑟( ) 缩 苦心孤诣( ) 辍 ( ) 学 蹒( ) 跚 诽( ) 谤 嫌恶( ) 撰( ) 写 冗( ) 长 哽咽( ) 如醉如痴( ) 嘈( ) 杂 乳臭( ) 未干 猝( ) 不及防 2.仔细观察下面一幅漫画(左图),先介绍画面 ...

  • 受贿检讨书
  • 篇一:尹春燕的悔过书 尹春燕的悔过书 原任职务:湖南省株洲市房地产权属与市场管理处(系株洲市房地产管理局副县级二级机构)处长 触犯罪名:受贿罪 判决结果:2012年1月17日,法院判处尹春燕有期徒刑八年.犯罪事实:尹春燕在任职期间,利用负责办理房屋产权证.管理房地产担保公司等职务之便,尤其是利用房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