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

第十六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是中国西晋时期北边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破坏了中原的政权和经济架构,也使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产生文化经济交往。由于汉族避难从黄河流域大规模进入长江流域,在长江下游江南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进一步增进了南方的百越、三苗族裔与中原汉族的文化和经济联系。影响深远,是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这一 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大汉民族的一场灾难,几近亡种灭族。

汉朝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迁徙,逐渐盘踞华北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到西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西晋首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东晋建立时,中原地区已沦丧于胡人之手。然爱国之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规复失土为己任。故东晋自始至终,都有北伐之举,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的多次行动。东晋与五胡的战争,五胡十六国之间的厮杀,使得这一时期战乱连连。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但是,在历史上,一度因改革而强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走向灭亡了,这事实本身就很自然会引起历史学者对孝文帝改革(尤其是他的汉化措施)的作用与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形成不同的看法。因此,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者也不乏其人(尽管仅占少数)。早在古代,批评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言论就多见于有关典籍,马端临、叶适、王夫之、赵翼等人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斥责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是“好名慕古而不实见国家大计”(《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四),强调“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廿二史剳记》卷十四)。指出孝文帝是典型的虚伪之徒,“拓跋宏之伪也,儒者之耻也。夫宏之伪欺人而遂以自欺久矣”(《读通鉴论》卷九)。

近些年来,对孝文帝汉化改革持否定意见的论著明显增多。其主要观点是:一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汉人的繁缛腐朽。二是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认为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的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这是孝文帝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三是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总之,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虚腐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人物介绍:

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祖籍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铜山),兴宁元年三月生于京口(今镇江),曾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功勋卓著。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刘宋开国之君。420年7月10日,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国号大宋,都建康,南朝开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土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重大贡献,被誉为“南朝第一帝”。为元嘉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雏形。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

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427~482年),字绍伯,史书上记载,萧道成“姿表英异,龙颡钟声,鳞文遍体”,绝非凡人貌相。479年萧道成逼皇帝退位,建立了齐,史称萧齐。

梁高祖武皇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村)人。大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丹阳尹知事,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信奉佛教,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

陈霸先(公元557—589年)公元557年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陈武帝与其继承者文帝、宣帝先后消灭了王僧辩、王僧智等反对势力,又在建康附近打败北齐军。陈朝疆域以太建(569~582)时为最广。太建五年伐北齐,得和、南司、衡、巴、罗、定、扬、霍、合、江、西楚、东广、淮、泾、南谯、东豫、光、建、谯、仁、潼、安、朔、青、冀等州,不仅恢复了淮南故土,而且也恢复了淮北的部分州县。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陈的统治,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中国历史上朝代名与皇帝之姓重合者,仅南朝陈一家。公元五八三年,陈宣帝卒。其子后主陈叔宝即位,此时北方已被隋朝统一,全国的统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祖父。265-290年在位,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 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 ,奢侈腐化。290年病逝,葬峻阳陵。 ][2][1]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学习导引

1.少数民族内迁

从东汉末年起, 、 、 、 、 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 的影响最大。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原因: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族人民的交往增多,民族融合的趋势明显增强。但 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 在位时,北魏进行了改革。

(2)内容:

(1)借鉴汉族的 制度和 制度,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 的管理。

(2)迁移都城。 年,孝文帝把都城从 迁至 。

(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改用汉姓、改穿 、与汉 、学说 、写 。完善 制度,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系统学习汉族文化。

3.影响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 。

二、夯实基础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的特点是 ( )

A.大杂居、小聚居 B.各民族共同杂居在一起

C.汉族主要在中原地、少数民族散居边地 D.少数民族在南方,汉族在北方

2.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内迁” 不包括下更哪个少数民族 ( )

A. 匈奴 B. 鲜卑 C. 羯 D.吐蕃

3.“五胡闹中原”指的是曾经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它们开始内迁始于 ( )

A.三国时期 B.东汉末年 C.西晋末年 D.南朝时期

4.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时

间是在 ( )

A.439年 B.494年 C.495年 D.498年

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 )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6.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面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朝的服装

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叫拓跋的学生

7.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是

A.打击守旧贵族 B.无偿分配农民土地 C.迁都,实行汉化政策 D.没收寺院财产

8.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积极的作用的是 ( )

A.使北魏的姓氏变得单一 B.使鲜卑族不复存在

C.有利于北魏统治中原 D.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9.下列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 )

A.更多的少数民族仍从事游牧方式,不会农耕

B.汉族人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发展的经验

C.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 D.汉族人吃少数民族食物,成为时尚

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D.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B.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D.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是 ( ) A.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C.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12.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

13.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是 ( )

A. “五胡”内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C.前秦统一北方 D.北“建立

14.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

A.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C.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B.北方民族渐趋融合 D.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15.公元500年,一个在北魏都城做官的人说的应该是 ( )

A.鲜卑语 B.蒙古语 C.汉语 D.氐族语

16.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

A.商鞅变法 B.贞观之治 C.孝文帝改革 D.戊戌变法

三、综合训练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谁?“

(2)根据材料一你能说出他为什么要迁都吗?

(3)根据材料二的故事,你有何感想?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列图表

材料二: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进行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两则材料各自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3)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4)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作用?

2“、在我们今天的56个民族中已经鲜卑族了,有人认为由于当年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失,所以,孝文帝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第十六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是中国西晋时期北边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破坏了中原的政权和经济架构,也使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产生文化经济交往。由于汉族避难从黄河流域大规模进入长江流域,在长江下游江南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进一步增进了南方的百越、三苗族裔与中原汉族的文化和经济联系。影响深远,是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这一 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大汉民族的一场灾难,几近亡种灭族。

汉朝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迁徙,逐渐盘踞华北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到西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西晋首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东晋建立时,中原地区已沦丧于胡人之手。然爱国之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规复失土为己任。故东晋自始至终,都有北伐之举,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的多次行动。东晋与五胡的战争,五胡十六国之间的厮杀,使得这一时期战乱连连。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但是,在历史上,一度因改革而强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走向灭亡了,这事实本身就很自然会引起历史学者对孝文帝改革(尤其是他的汉化措施)的作用与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形成不同的看法。因此,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者也不乏其人(尽管仅占少数)。早在古代,批评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言论就多见于有关典籍,马端临、叶适、王夫之、赵翼等人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斥责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是“好名慕古而不实见国家大计”(《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四),强调“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廿二史剳记》卷十四)。指出孝文帝是典型的虚伪之徒,“拓跋宏之伪也,儒者之耻也。夫宏之伪欺人而遂以自欺久矣”(《读通鉴论》卷九)。

近些年来,对孝文帝汉化改革持否定意见的论著明显增多。其主要观点是:一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汉人的繁缛腐朽。二是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认为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的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这是孝文帝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三是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总之,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虚腐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人物介绍:

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祖籍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铜山),兴宁元年三月生于京口(今镇江),曾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功勋卓著。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刘宋开国之君。420年7月10日,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国号大宋,都建康,南朝开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土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重大贡献,被誉为“南朝第一帝”。为元嘉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雏形。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

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427~482年),字绍伯,史书上记载,萧道成“姿表英异,龙颡钟声,鳞文遍体”,绝非凡人貌相。479年萧道成逼皇帝退位,建立了齐,史称萧齐。

梁高祖武皇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村)人。大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丹阳尹知事,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信奉佛教,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

陈霸先(公元557—589年)公元557年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陈武帝与其继承者文帝、宣帝先后消灭了王僧辩、王僧智等反对势力,又在建康附近打败北齐军。陈朝疆域以太建(569~582)时为最广。太建五年伐北齐,得和、南司、衡、巴、罗、定、扬、霍、合、江、西楚、东广、淮、泾、南谯、东豫、光、建、谯、仁、潼、安、朔、青、冀等州,不仅恢复了淮南故土,而且也恢复了淮北的部分州县。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陈的统治,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中国历史上朝代名与皇帝之姓重合者,仅南朝陈一家。公元五八三年,陈宣帝卒。其子后主陈叔宝即位,此时北方已被隋朝统一,全国的统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祖父。265-290年在位,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 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 ,奢侈腐化。290年病逝,葬峻阳陵。 ][2][1]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学习导引

1.少数民族内迁

从东汉末年起, 、 、 、 、 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 的影响最大。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原因: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族人民的交往增多,民族融合的趋势明显增强。但 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 在位时,北魏进行了改革。

(2)内容:

(1)借鉴汉族的 制度和 制度,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 的管理。

(2)迁移都城。 年,孝文帝把都城从 迁至 。

(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改用汉姓、改穿 、与汉 、学说 、写 。完善 制度,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系统学习汉族文化。

3.影响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 。

二、夯实基础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的特点是 ( )

A.大杂居、小聚居 B.各民族共同杂居在一起

C.汉族主要在中原地、少数民族散居边地 D.少数民族在南方,汉族在北方

2.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内迁” 不包括下更哪个少数民族 ( )

A. 匈奴 B. 鲜卑 C. 羯 D.吐蕃

3.“五胡闹中原”指的是曾经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它们开始内迁始于 ( )

A.三国时期 B.东汉末年 C.西晋末年 D.南朝时期

4.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时

间是在 ( )

A.439年 B.494年 C.495年 D.498年

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 )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6.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面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朝的服装

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叫拓跋的学生

7.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是

A.打击守旧贵族 B.无偿分配农民土地 C.迁都,实行汉化政策 D.没收寺院财产

8.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积极的作用的是 ( )

A.使北魏的姓氏变得单一 B.使鲜卑族不复存在

C.有利于北魏统治中原 D.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9.下列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 )

A.更多的少数民族仍从事游牧方式,不会农耕

B.汉族人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发展的经验

C.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 D.汉族人吃少数民族食物,成为时尚

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D.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B.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D.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是 ( ) A.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C.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12.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

13.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是 ( )

A. “五胡”内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C.前秦统一北方 D.北“建立

14.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

A.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C.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B.北方民族渐趋融合 D.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15.公元500年,一个在北魏都城做官的人说的应该是 ( )

A.鲜卑语 B.蒙古语 C.汉语 D.氐族语

16.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

A.商鞅变法 B.贞观之治 C.孝文帝改革 D.戊戌变法

三、综合训练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谁?“

(2)根据材料一你能说出他为什么要迁都吗?

(3)根据材料二的故事,你有何感想?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列图表

材料二: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进行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两则材料各自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3)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4)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作用?

2“、在我们今天的56个民族中已经鲜卑族了,有人认为由于当年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失,所以,孝文帝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相关内容

  •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基础知识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 2.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4.北方出现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两大趋势出现: 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加强统治 (二 ...

  •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 课标要求 ]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 教学目标 ]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 ...

  • 北方民族大融合01
  • 示范教案一(北方民族大融合1课时)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 2.掌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过程. 3.掌握北魏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4.了解当时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历 ...

  •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 [学习目标] 1.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 北魏为何要迁都洛阳 [自主学习] (一).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 措施: (1)制定 ,整顿吏治:原因: :内容: :作用: . (2)推行 :原因和前提: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 ...

  • 7孝文帝改革
  • 导学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 ...

  •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卷
  •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④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①②③ ...

  • 七年级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东汉末起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各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 要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 2.能力与方法 通过探究性学习,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 ...

  •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根据课本内容,编演历史小剧,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 ...

  •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公开课教案)
  •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集体备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二.能力目标 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2.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方民族融合内容的学习,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