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赏析 从拥刘反曹看曹操

2010 — 2011学年第 1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名著欣赏

任课教师:xxx

论文题目:从拥刘反曹看曹操

学号:xxxx

姓名:xxxx

年级:08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2)班

提交日期:2011年1月4日

从拥刘反曹看曹操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机电工程系 崔晓斌

摘要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作者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完成了《三国演义》的创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中贯彻了罗贯中先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自己的价值观的阐释。其中“拥刘贬曹”则是他的价值观中一个重要的体现。

关键词:曹操 双重性格 社会矛盾 政治理想

一、 拥刘反曹的社会背景

结合罗贯中生活的历史时代,元末明初的天下大乱,他的政治理想是反对异族统治,追求清明政治,民本政治,而他自己的个人理想也是遭遇刘备和孔明那样的君臣际会,这恐怕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共同愿望。因此写在小说里,尊刘贬曹的主题也就立起来了。 元末明初是个战乱与动荡时有发生的时代。主宰统治阶层的蒙古人,使汉民族一贯以来引以自傲的主体地位不复存在。元朝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方义军不仅与元军奋战,而且还进行着相互的兼并。这与三国时代的社会背景非常相似,皆是战火连天、强权争霸、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也正是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唤起了作者对汉族正统的强烈渴望。

二、 刘玄德其人

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材、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他能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材收为己用。最典型的范例就是诸葛亮,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遗言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却在大权在握时,念念不忘完成刘备的遗志,最后在北伐的战争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刘备的政治品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体现。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强调“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刘备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实践中领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

三、曹孟德其人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曹操生于乱世,自小就有大志,长大后更是雄才大略,在战火的洗礼下成长。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曹操因镇压有功,才被慢慢提拔起来。后来他成为了董卓的亲信,但他却不满董卓的暴政,就曾以献刀为名刺杀董卓,事情败露后,他逃回老家意图东山再起,途中,他干了一件“遗臭万年”的坏事——因多疑错杀了吕伯奢一家,还说什么“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平定了北方和中原,挟天子而令诸侯,为天下统一打下基础;最大一次败仗是赤壁之战,以二三十万的兵力惨败于孙刘联军不到五万的人马,自己差点小命不保,从中也引出了一个典故——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

曹操的性格特点呈现两面性、复杂性,其实还远不止这些的。与诸葛亮、孙权和刘备不同的是,他的身上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有时让人难以捉摸:既有英雄盖世,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奸诈恶毒的一面。他没有诸葛亮的智慧绝伦,忠贞不二;没有刘备那样精于巴结人心;也没有像孙权那样善于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本事。但曹操的综合实力是最强的,因此他成功了,他建立了“魏、蜀、吴”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军事集团“魏”,他的优点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三、 曹孟德之我见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一个政治家,一个军事家,也作为一个强者,在一个动乱时代,要成为一个独领风骚的人物,必然要有非常人之举。所以曹操的性格特点就是围绕“奸雄”来了展开的,他是一个性格矛盾统一体。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立体型的人物,成功地展示了动乱的社会现实中曹操的典型形象。

为了国家的统一,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他有“周公吐哺”的贤明和对思贤若渴;为了战胜对手,他博采众议,择善从优为其奠定众多的胜利;为了巩固实力,他积极发展生产,为了取得百姓的信任,也是诚实守信。在行军途中,他颁布法令不许践踏农民的粮食作物,他的马受惊践踏了麦苗,他”割发代首”惩罚自己,以践行法令。他戎马一生,即便是晚年,也亲自带兵打仗,纵横杀场,征战不休。一生孜孜以求。另一方面,他又是多疑、奸诈、狠毒,在逃亡董卓追杀的途中,因心性多疑杀了“以理相待”吕伯奢一家,更说出让后人胆战心惊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恨话。在官渡战争中,周瑜与诸葛亮更是利用他的这个性格特点,用连环计逐步取胜。还有他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故乡沛国相袁忠,过去曾为难过的曹操,曹操得志后,袁忠自知不免,逃亡交州,曹操以行政命令交州太守杀了他全家,还有对背叛他的吉平,施以酷刑,“教狱卒痛打,打到两个时辰,皮开肉裂,血流满阶”。须臾,只见一长枷钉着吉平,拖至阶下,施以酷刑逼他供出同谋。

所以曹操具有双重性的人格特点,他重感情又狠毒,他宽容而又报复心极强,他奸诈却又极其守信。而对于刘备这个人物形象,读者始终都是看到的是,他的忠、义、仁,是当是无人所能媲美的,他更是汉室正统的代表,人们都愿意归宿他。他做新野县牧时,政绩卓绝,受到百姓颂扬。曹操大军南下,荆州数十万百姓扶老携幼跟随他,以至滞缓了大军行军的速度,诸葛亮劝他放弃百姓,他不舍,不忍心丢下他们不顾。徐庶要离开他,他热泪盈眶,深深的不舍,甚至要把挡住他送友人的数砍掉。当赵子龙七进七出救出了阿斗,他狠心地把阿斗摔在地上,说险些让他丢失一员大将。所以刘备的所有情感、行为对于那个时代的志士都是无可挑剔的,都是忠义的典范。然而却少了一份真实。正如鲁迅在《小说史略》中的评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所以比起曹操来说少了一份真实,一份可爱。

四、综述

所以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罗贯中先生为了表现封建正统思想,为了凸显“拥刘反曹”这一主题,是把曹操与刘备艺术加工化了,少了几分原有的真实,多了几分文学艺术创作。把刘备美化了,把曹操丑化了。正如为了写“智绝”诸葛亮的忠义与智慧与宽容大度,不惜让周瑜扮演小气的角色。

然而历史终究是历史,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这二者是不能等同的,也不能拆开。在历史潮流中,曹操是能推动历史潮流的推动者,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曹操的性格特点是战乱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是“适者生存”这个物竟天择的环境下所形成的复杂的性格。所以我们更应该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肯定曹操在文学上和军事上的作用,以及在那个时代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刘备这个人物形象所表现的忠义与仁爱是每个时代人民所想要的,也是封建社会每个仁人志士期望的,所以带有更多的感情色彩。所以更需要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去粗取精的方法,更应该有我们自己的独特的见解,而不是尽信书 。

黑格尔曾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才能是想象。”的确,文学作品正是以对艺术的渲染,对情节的想象、夸张作为其发展的基础的。《三国演义》亦是如此!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外加作者对其拓展与加工,充分的展开想象与虚构,达到艺术的高度升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颂扬和对曹操的贬低尚没有到达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很多将曹操打入十八层地狱的描写,是经过了毛宗岗父子修订后加入的。

几百年来,尊刘贬曹的思想在民间是很有生命力的,早在罗贯中前,宋朝时候,苏东坡的时代,下层民众,连小孩都知道闻刘使君败则忧,闻曹操败则喜,恐怕同样不是没有原因的。

中国的历史道路是曲折的,虽然中原地区屡次遭到外民族的入侵,但是华夏民族始终没有像希腊和罗马帝国那样走向消亡,其中文化的力量是不容低估的。征服中原的外来民族,哪一个不被汉文化所同化?(元朝例外,因此不足百年就被赶回草原了。)包括近代,中国饱受磨难,而最总没有被西方和日本人征服,因为中国人骨子里面有着坚强的凝聚力,而民族传统,是凝聚力的体现。

五、对电视剧《新三国》的一点看法

对于新三国,我所看到的是,剧情并没有跳出罗贯中的原创,而是随意删减,加一些后现代的情节和现代解读。我觉得,如果编导真的有胆量想创作,何不抛弃罗贯中的情节另辟蹊径?现在的情况好像是孔庙里面供天父天兄,不伦不类。更让人困惑的是为什么编导要在刘备君臣之间和刘关张兄弟之间加入隔膜和猜忌,为什么原本被史家称道的孙权与三代忠心耿耿的江东都督之间的君臣际会变成了君臣掣肘。是的,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甚至裴注所引稗官野史都没有这样的描述,我相信这些源于编导对三国的一种现代意识的解读。文艺是为现实服务的。我只是不明白,编导的这种解读,是不是要告诉我们的下一代,不要去想那些所谓上下级之间,兄弟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信赖和真诚,小说和历史上的描写的那些根本不存在的。只有权谋和猜忌,才是真实的人际关系。 当代的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许多传统的意识和观念正在被打破,旧的民族传统,很多被当成不合时宜的东西被忽视,很多时候,义利观是扭曲的,人与人之间,正在丧失着信赖和真诚,仁义礼智信,所谓的传统文化,正在被有意无意的遗忘和丢弃。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07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07月第二版

【3】 《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第四版

【4】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73.P871

【5】 罗贯中.《三国演义》.华夏出版社,1995.P244

【6】 张作耀.《曹操传》.人民出版社,2000.P462

【7】 周兆新.《三国演义》考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P54

2010 — 2011学年第 1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名著欣赏

任课教师:xxx

论文题目:从拥刘反曹看曹操

学号:xxxx

姓名:xxxx

年级:08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2)班

提交日期:2011年1月4日

从拥刘反曹看曹操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机电工程系 崔晓斌

摘要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作者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完成了《三国演义》的创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中贯彻了罗贯中先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自己的价值观的阐释。其中“拥刘贬曹”则是他的价值观中一个重要的体现。

关键词:曹操 双重性格 社会矛盾 政治理想

一、 拥刘反曹的社会背景

结合罗贯中生活的历史时代,元末明初的天下大乱,他的政治理想是反对异族统治,追求清明政治,民本政治,而他自己的个人理想也是遭遇刘备和孔明那样的君臣际会,这恐怕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共同愿望。因此写在小说里,尊刘贬曹的主题也就立起来了。 元末明初是个战乱与动荡时有发生的时代。主宰统治阶层的蒙古人,使汉民族一贯以来引以自傲的主体地位不复存在。元朝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方义军不仅与元军奋战,而且还进行着相互的兼并。这与三国时代的社会背景非常相似,皆是战火连天、强权争霸、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也正是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唤起了作者对汉族正统的强烈渴望。

二、 刘玄德其人

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材、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他能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材收为己用。最典型的范例就是诸葛亮,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遗言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却在大权在握时,念念不忘完成刘备的遗志,最后在北伐的战争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刘备的政治品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体现。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强调“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刘备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实践中领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

三、曹孟德其人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曹操生于乱世,自小就有大志,长大后更是雄才大略,在战火的洗礼下成长。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曹操因镇压有功,才被慢慢提拔起来。后来他成为了董卓的亲信,但他却不满董卓的暴政,就曾以献刀为名刺杀董卓,事情败露后,他逃回老家意图东山再起,途中,他干了一件“遗臭万年”的坏事——因多疑错杀了吕伯奢一家,还说什么“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平定了北方和中原,挟天子而令诸侯,为天下统一打下基础;最大一次败仗是赤壁之战,以二三十万的兵力惨败于孙刘联军不到五万的人马,自己差点小命不保,从中也引出了一个典故——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

曹操的性格特点呈现两面性、复杂性,其实还远不止这些的。与诸葛亮、孙权和刘备不同的是,他的身上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有时让人难以捉摸:既有英雄盖世,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奸诈恶毒的一面。他没有诸葛亮的智慧绝伦,忠贞不二;没有刘备那样精于巴结人心;也没有像孙权那样善于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本事。但曹操的综合实力是最强的,因此他成功了,他建立了“魏、蜀、吴”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军事集团“魏”,他的优点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三、 曹孟德之我见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一个政治家,一个军事家,也作为一个强者,在一个动乱时代,要成为一个独领风骚的人物,必然要有非常人之举。所以曹操的性格特点就是围绕“奸雄”来了展开的,他是一个性格矛盾统一体。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立体型的人物,成功地展示了动乱的社会现实中曹操的典型形象。

为了国家的统一,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他有“周公吐哺”的贤明和对思贤若渴;为了战胜对手,他博采众议,择善从优为其奠定众多的胜利;为了巩固实力,他积极发展生产,为了取得百姓的信任,也是诚实守信。在行军途中,他颁布法令不许践踏农民的粮食作物,他的马受惊践踏了麦苗,他”割发代首”惩罚自己,以践行法令。他戎马一生,即便是晚年,也亲自带兵打仗,纵横杀场,征战不休。一生孜孜以求。另一方面,他又是多疑、奸诈、狠毒,在逃亡董卓追杀的途中,因心性多疑杀了“以理相待”吕伯奢一家,更说出让后人胆战心惊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恨话。在官渡战争中,周瑜与诸葛亮更是利用他的这个性格特点,用连环计逐步取胜。还有他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故乡沛国相袁忠,过去曾为难过的曹操,曹操得志后,袁忠自知不免,逃亡交州,曹操以行政命令交州太守杀了他全家,还有对背叛他的吉平,施以酷刑,“教狱卒痛打,打到两个时辰,皮开肉裂,血流满阶”。须臾,只见一长枷钉着吉平,拖至阶下,施以酷刑逼他供出同谋。

所以曹操具有双重性的人格特点,他重感情又狠毒,他宽容而又报复心极强,他奸诈却又极其守信。而对于刘备这个人物形象,读者始终都是看到的是,他的忠、义、仁,是当是无人所能媲美的,他更是汉室正统的代表,人们都愿意归宿他。他做新野县牧时,政绩卓绝,受到百姓颂扬。曹操大军南下,荆州数十万百姓扶老携幼跟随他,以至滞缓了大军行军的速度,诸葛亮劝他放弃百姓,他不舍,不忍心丢下他们不顾。徐庶要离开他,他热泪盈眶,深深的不舍,甚至要把挡住他送友人的数砍掉。当赵子龙七进七出救出了阿斗,他狠心地把阿斗摔在地上,说险些让他丢失一员大将。所以刘备的所有情感、行为对于那个时代的志士都是无可挑剔的,都是忠义的典范。然而却少了一份真实。正如鲁迅在《小说史略》中的评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所以比起曹操来说少了一份真实,一份可爱。

四、综述

所以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罗贯中先生为了表现封建正统思想,为了凸显“拥刘反曹”这一主题,是把曹操与刘备艺术加工化了,少了几分原有的真实,多了几分文学艺术创作。把刘备美化了,把曹操丑化了。正如为了写“智绝”诸葛亮的忠义与智慧与宽容大度,不惜让周瑜扮演小气的角色。

然而历史终究是历史,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这二者是不能等同的,也不能拆开。在历史潮流中,曹操是能推动历史潮流的推动者,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曹操的性格特点是战乱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是“适者生存”这个物竟天择的环境下所形成的复杂的性格。所以我们更应该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肯定曹操在文学上和军事上的作用,以及在那个时代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刘备这个人物形象所表现的忠义与仁爱是每个时代人民所想要的,也是封建社会每个仁人志士期望的,所以带有更多的感情色彩。所以更需要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去粗取精的方法,更应该有我们自己的独特的见解,而不是尽信书 。

黑格尔曾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才能是想象。”的确,文学作品正是以对艺术的渲染,对情节的想象、夸张作为其发展的基础的。《三国演义》亦是如此!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外加作者对其拓展与加工,充分的展开想象与虚构,达到艺术的高度升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颂扬和对曹操的贬低尚没有到达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很多将曹操打入十八层地狱的描写,是经过了毛宗岗父子修订后加入的。

几百年来,尊刘贬曹的思想在民间是很有生命力的,早在罗贯中前,宋朝时候,苏东坡的时代,下层民众,连小孩都知道闻刘使君败则忧,闻曹操败则喜,恐怕同样不是没有原因的。

中国的历史道路是曲折的,虽然中原地区屡次遭到外民族的入侵,但是华夏民族始终没有像希腊和罗马帝国那样走向消亡,其中文化的力量是不容低估的。征服中原的外来民族,哪一个不被汉文化所同化?(元朝例外,因此不足百年就被赶回草原了。)包括近代,中国饱受磨难,而最总没有被西方和日本人征服,因为中国人骨子里面有着坚强的凝聚力,而民族传统,是凝聚力的体现。

五、对电视剧《新三国》的一点看法

对于新三国,我所看到的是,剧情并没有跳出罗贯中的原创,而是随意删减,加一些后现代的情节和现代解读。我觉得,如果编导真的有胆量想创作,何不抛弃罗贯中的情节另辟蹊径?现在的情况好像是孔庙里面供天父天兄,不伦不类。更让人困惑的是为什么编导要在刘备君臣之间和刘关张兄弟之间加入隔膜和猜忌,为什么原本被史家称道的孙权与三代忠心耿耿的江东都督之间的君臣际会变成了君臣掣肘。是的,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甚至裴注所引稗官野史都没有这样的描述,我相信这些源于编导对三国的一种现代意识的解读。文艺是为现实服务的。我只是不明白,编导的这种解读,是不是要告诉我们的下一代,不要去想那些所谓上下级之间,兄弟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信赖和真诚,小说和历史上的描写的那些根本不存在的。只有权谋和猜忌,才是真实的人际关系。 当代的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许多传统的意识和观念正在被打破,旧的民族传统,很多被当成不合时宜的东西被忽视,很多时候,义利观是扭曲的,人与人之间,正在丧失着信赖和真诚,仁义礼智信,所谓的传统文化,正在被有意无意的遗忘和丢弃。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07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07月第二版

【3】 《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第四版

【4】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73.P871

【5】 罗贯中.《三国演义》.华夏出版社,1995.P244

【6】 张作耀.《曹操传》.人民出版社,2000.P462

【7】 周兆新.《三国演义》考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P54


相关内容

  • 全唐诗名篇赏析
  • 全唐诗名篇赏析 作 者: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 开 本:16开 册 数:全4卷 光盘数:0 定价:198元 优惠价:188元 进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 ...

  •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意境赏析[散文欣赏]
  • [原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赏析]此词大家耳熟能详,咋一听,这不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吗?是的,这就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但作者不是罗贯中,而 ...

  • 陆波校长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 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作品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赏析(图文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书法家,还是著名词人,有<东坡乐府>传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词作中的精品.苏轼的词开北宋豪放一 ...

  • 中考语文名著与诗词赏析阅读试题
  • 中考名著与诗词赏析阅读试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语文课程标准: 第四学段(7-9年级)"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 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 2007 年宜宾市语文科考试说明:" ...

  • 散文名句赏析
  • 先秦部分 i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远 <左传·醒公十年>. 一鼓作气,再而衰,碱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庄公十年>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 ...

  • 苏轼[大江东去]赏析
  • 苏轼<大江东去>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苏轼四十七岁 ...

  •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1)对"阔"的赏析:"阔"表现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春意已浓的景象. (2)对"生""入"的赏析: (3)" ...

  • 短歌行教案20131030
  • 教学措施: 导入:三国演义引入 课 题: 目 标: 短歌行 了解曹操,熟读诗歌,赏析诗句,理解曹操的忧 : 姓 名:周亚飞 日期:2013-10-30 人物简介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请一个组的同学提前写在黑板 一.导入:4 分钟 上, 上课时请同学们分别讲解: 上节课前,播放<三国演义&g ...

  • 三国演义之作文训练
  • 课前初试 思考下列问题: 1.你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什么? 2.你认为<三国演义>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认为<三国演义>全篇的文眼是什么? 精讲精练 一.比较下列两则经典名著中的外貌描写.你更喜欢哪一则?说说你的理由.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