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主备:张龙珠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3、 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会利用正、反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4、 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5、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对变化的量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因为变化的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般要借助与其所对应的数值来理解。其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区分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在同一种数量关系中对定量和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如:路程、时间和速度,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而当路程一定时,时间和速度成反比例。

变化的量

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正比例

第一课时:正比例的意义

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2.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 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19---21。

教学目标:

1、 结合丰富的事例,进一步认识正比例。

2、掌握成正比例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图象的特征。

3、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4、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和怎样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用小黑板写下教材19、20、21页中有关的图象和表格。

第三课时:画一画

一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

2.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他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能画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图。

2. 教学难点:发现正比例关系图的特征。

第四课时:正比例与画一画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反比例

第一课时: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

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积不变,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的理解和判断。

第 二课时:反比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2.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探究长方形面积不变时,长与宽的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表示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图形的放缩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图形的放缩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例尺: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寸有关知

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练习二

第一课时:正比例和反比例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初步建立函数思想。

2.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讨论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学习乐趣。

3.能根据有关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坐标系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另一个变量。

4.使学生学习推理判断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

练习二

第二课时: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主备:张龙珠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3、 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会利用正、反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4、 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5、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对变化的量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因为变化的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般要借助与其所对应的数值来理解。其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区分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在同一种数量关系中对定量和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如:路程、时间和速度,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而当路程一定时,时间和速度成反比例。

变化的量

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正比例

第一课时:正比例的意义

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2.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 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19---21。

教学目标:

1、 结合丰富的事例,进一步认识正比例。

2、掌握成正比例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图象的特征。

3、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4、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和怎样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用小黑板写下教材19、20、21页中有关的图象和表格。

第三课时:画一画

一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

2.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他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能画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图。

2. 教学难点:发现正比例关系图的特征。

第四课时:正比例与画一画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反比例

第一课时: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

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积不变,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的理解和判断。

第 二课时:反比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2.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探究长方形面积不变时,长与宽的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表示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图形的放缩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图形的放缩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例尺: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寸有关知

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练习二

第一课时:正比例和反比例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初步建立函数思想。

2.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讨论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学习乐趣。

3.能根据有关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坐标系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另一个变量。

4.使学生学习推理判断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

练习二

第二课时: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相关内容

  • 六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比例尺教案反思网络教案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 比 例 尺 陕西省佛坪县栗子坝小学 李剑飞 教材内容分析: 1.编写意图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比较,本册教材一方面根据<课标>的要求增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内容,比原通用义务教育教材内容丰富,增加了将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的实例,安排了综合运用比例尺 ...

  • [比和比例]教案
  • 比和比例教案 威宁县秀水乡第一小学 马宁军 教学目标 :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 ...

  • 比和比例的总复习教案
  • 比和比例的总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89页内容,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完成练习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迅速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2)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进行判 ...

  •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案
  • 博大教育个性化教案(简案) 博大教育个性化教案 教案正文: 例1. (1)已知某矩形的面积为20㎝,写出其长与宽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2)当矩形的长为12㎝时,求宽为多少?当矩形的宽为4㎝,求长为多少? (3)如果要求矩形的长不小于8㎝,其宽最多为多少? 仿练1.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某物体承受的压强 ...

  • 比和比例的复习教案
  • 归类复习教案 --比和比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84-85页内容,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及关于比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迅速地化简比和求比值.并能解决一些关于比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 ...

  • 比例尺的应用教案
  • 比例尺的应用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的例2,完成课本第54页练习八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 ...

  • 比例尺教案1
  • <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十二册课本第48--49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比例尺的作用,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相互改写,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3.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 ...

  • 反比例函数教案3
  • 反比例函数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能判定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反比例函数概念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程序: 一.导入: ...

  •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江苏省响水县田荡希望小学 王小飞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2-63页例1和"试一试"及"练一练",第66页练习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 ...

  •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
  •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 教学目的 教材通过实例说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并且从具体的数据中看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总是一定的,写成关系式就是:=k(一定),•从而给出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