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读五十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古诗词赏读五十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2010-01-09 18:07:00)

标签:古诗词赏读五十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文化 分类:诗词

古诗词赏读五十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惟闻钟磬音。

注释:

(1)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县虞山北。后禅院:指僧人居住的地主。

(2)清晨:指日出前后的一段时光。古寺:指破山寺。

(3)初日:初升的太阳。

(4)曲径:弯曲的小路。幽处:幽静的住所。

(5)禅房:即后禅院,僧人的住室。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6)山光:指初日照射下山上美丽的景色。悦:娱乐。这句是说,鸟儿在初日映照下山上美丽的景色中飞鸣自乐。

(7)潭影:指山光和天色倒映在潭里的清澈淡秀的影子。这句是说,恬静清澈的潭影使人万念俱消。

(8)万籁:各种声响。此:此时。

(9)钟、磬(qing庆)寺院中诵经和斋代似是而以敲击发出信号,钟响开始,磬响停止。

【译文】: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及第,但他的官运比王昌龄更差。《唐才子传》说他“仕履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有肥遯之志。后寓鄂渚,招王昌龄、张偾同隐,获大名于当时。”他的生平,可知者只有这一段记载。但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高才无贵仕,诚哉是言。曩刘桢死于文学,左思终于记室,鲍昭卒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悲夫!”可见在天宝末年,常建已为县尉,可能就是《唐才子传》所谓盱眙尉。大约安禄山乱后,就失去官职,寄情琴酒,隐居作诗,这是他的晚年生活。

常建与王昌龄、储光羲、孟浩然、王之涣,都是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也同样都是潦倒不得意的诗人。他的诗现在只存五十多首,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他的著名作品,几乎各个选本都选入的。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县虞山上,遗址犹存,因常建此诗而成为古迹。此诗可能是常建任盱眙尉时所作,因为在他的诗集里,这首诗之后就有《泊舟盱眙》一首,也是五言律诗,可能是同时所作。

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而自然,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殷□《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评论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并举"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宿王昌龄隐处》)等句,称其"警策";尤推服《吊王将军墓》,认为善叙悲怨,胜过潘岳。欧阳修特别欣赏其《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题青州山斋》)。他的诗现存57首。数量虽不多,而"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库全书总目》)。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在盛唐诗派中曾有王、孟、储、常之称。

题破山寺后禅院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佛家,特别是后期禅宗,进一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寻求解脱,"禅悦"之"妙道,"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景德传灯录》),山水景物自然就更在其中了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首诗曾被宋代洪驹誉为“全篇皆工”,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具体说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当然,这两句在结构上也是浑然一体,“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韵语阳秋》)这两句诗可谓是达到了“平淡天然”之境了。

首联交待了古寺的环境,颔联作者采手用移步换景之手法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欧阳修对此两句是称赞不已,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中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林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这一联因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终成为传世绝唱,它不但艺术地再现了诗人踏过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观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那种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因此,由之而生发的"曲径通幽"四字,竟成了以后园林艺术,文学艺术中的美学追求。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在这红日高照,百花繁茂之中,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其实,这那里是鸟儿之乐啊,这是诗人之乐啊!此时此刻,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这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别人情趣。如果说这句是从侧面写诗人之乐的话,那么,“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心纯若空。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因为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一句恰好写出了诗人在看了僧人们那清静无扰的生活之后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隐世之感。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诗人杂念消净,达到了一个“心与境静”的境界。但仅此还不足以造出静境和静趣来,诗人深知“静处有音”的道理,所以最后诗人说“但余钟磬音”,这可算是作者的“意静之中的意动”,于寂静处有妙音了。

这“钟磬音”也许就是一种召唤,一种发自诗人内心的召唤。诗人在现实社会里屡屡碰壁之后,已经心生归隐之意。这在他的另一首诗《宿王昌龄隐居》中已经表现出来。如诗中的“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表现了自己意欲以鸾鹤为侣,隐逸终生的情怀。

山光潭影,使诗人俗尘净洗,心空性悦,完全皈依于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的怀抱: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着,它使这阒寂的院更为空寂,它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它使这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诗人层层深入着力营造的是一个幽深静寂的意境,在这过程中,诗人内心的杂念也被一层层地剥除,最终,归于宁静,归于清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惟闻钟磬音。

古诗词赏读五十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2010-01-09 18:07:00)

标签:古诗词赏读五十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文化 分类:诗词

古诗词赏读五十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惟闻钟磬音。

注释:

(1)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县虞山北。后禅院:指僧人居住的地主。

(2)清晨:指日出前后的一段时光。古寺:指破山寺。

(3)初日:初升的太阳。

(4)曲径:弯曲的小路。幽处:幽静的住所。

(5)禅房:即后禅院,僧人的住室。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6)山光:指初日照射下山上美丽的景色。悦:娱乐。这句是说,鸟儿在初日映照下山上美丽的景色中飞鸣自乐。

(7)潭影:指山光和天色倒映在潭里的清澈淡秀的影子。这句是说,恬静清澈的潭影使人万念俱消。

(8)万籁:各种声响。此:此时。

(9)钟、磬(qing庆)寺院中诵经和斋代似是而以敲击发出信号,钟响开始,磬响停止。

【译文】: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及第,但他的官运比王昌龄更差。《唐才子传》说他“仕履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有肥遯之志。后寓鄂渚,招王昌龄、张偾同隐,获大名于当时。”他的生平,可知者只有这一段记载。但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高才无贵仕,诚哉是言。曩刘桢死于文学,左思终于记室,鲍昭卒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悲夫!”可见在天宝末年,常建已为县尉,可能就是《唐才子传》所谓盱眙尉。大约安禄山乱后,就失去官职,寄情琴酒,隐居作诗,这是他的晚年生活。

常建与王昌龄、储光羲、孟浩然、王之涣,都是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也同样都是潦倒不得意的诗人。他的诗现在只存五十多首,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他的著名作品,几乎各个选本都选入的。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县虞山上,遗址犹存,因常建此诗而成为古迹。此诗可能是常建任盱眙尉时所作,因为在他的诗集里,这首诗之后就有《泊舟盱眙》一首,也是五言律诗,可能是同时所作。

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而自然,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殷□《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评论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并举"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宿王昌龄隐处》)等句,称其"警策";尤推服《吊王将军墓》,认为善叙悲怨,胜过潘岳。欧阳修特别欣赏其《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题青州山斋》)。他的诗现存57首。数量虽不多,而"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库全书总目》)。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在盛唐诗派中曾有王、孟、储、常之称。

题破山寺后禅院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佛家,特别是后期禅宗,进一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寻求解脱,"禅悦"之"妙道,"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景德传灯录》),山水景物自然就更在其中了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首诗曾被宋代洪驹誉为“全篇皆工”,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具体说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当然,这两句在结构上也是浑然一体,“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韵语阳秋》)这两句诗可谓是达到了“平淡天然”之境了。

首联交待了古寺的环境,颔联作者采手用移步换景之手法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欧阳修对此两句是称赞不已,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中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林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这一联因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终成为传世绝唱,它不但艺术地再现了诗人踏过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观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那种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因此,由之而生发的"曲径通幽"四字,竟成了以后园林艺术,文学艺术中的美学追求。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在这红日高照,百花繁茂之中,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其实,这那里是鸟儿之乐啊,这是诗人之乐啊!此时此刻,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这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别人情趣。如果说这句是从侧面写诗人之乐的话,那么,“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心纯若空。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因为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一句恰好写出了诗人在看了僧人们那清静无扰的生活之后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隐世之感。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诗人杂念消净,达到了一个“心与境静”的境界。但仅此还不足以造出静境和静趣来,诗人深知“静处有音”的道理,所以最后诗人说“但余钟磬音”,这可算是作者的“意静之中的意动”,于寂静处有妙音了。

这“钟磬音”也许就是一种召唤,一种发自诗人内心的召唤。诗人在现实社会里屡屡碰壁之后,已经心生归隐之意。这在他的另一首诗《宿王昌龄隐居》中已经表现出来。如诗中的“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表现了自己意欲以鸾鹤为侣,隐逸终生的情怀。

山光潭影,使诗人俗尘净洗,心空性悦,完全皈依于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的怀抱: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着,它使这阒寂的院更为空寂,它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它使这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诗人层层深入着力营造的是一个幽深静寂的意境,在这过程中,诗人内心的杂念也被一层层地剥除,最终,归于宁静,归于清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惟闻钟磬音。


相关内容

  • 九年级下册古诗词默写试题
  • 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默写试题 1. 唐代诗人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描写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 , .<题破山寺后禅院>以动显静,因情生境,含蓄隽永的诗句是: ,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写禅院幽静的句子是: , .&quo ...

  • 题破山寺后禅院
  •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2.诵读诗词,读出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2.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 ...

  •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词复习
  • [古诗词部分] <世说新语>中对雪的比喻最恰当的一句是:未若柳絮因风起.<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应对得体,据理力争的句子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论语十则> ① 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 ...

  •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内容汇总(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内容汇总 七年级上册:<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项为之强项: 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兴正浓兴: 兴,兴趣 6. ...

  • 初中一年级诗词辅导
  • 论诗 ·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评析: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同意.①"万古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②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 ...

  •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
  •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______________,终为土灰.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_.盈缩之期,不但在天.______________,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龟虽寿>)作者:( )______. ...

  • 文言文基础过关
  • <世说新语二则> 1. 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尊君在不: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内集 俄而 骤 欣然 差 拟 未若 3.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与儿女讲论文义 未若柳絮因风起 期日中 门外戏 相委而去 则是无信 下车引之 4.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友人惭: 5. ...

  • 七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人教版
  • 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 <过故人庄> <如梦令> , ,. , ,. , ,. , ,. , ,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浣溪沙> , . ? . , . <题破山寺后禅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 ...

  • 初一古诗词默写
  • 1水何澹澹, 2.<观沧海>中描写大海雄伟壮阔的诗句是. 3.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英雄,他有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在<观沧海>中他用 :月,包蕴万千的雄伟景象.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王湾<次北固山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