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廉洁范文

让廉洁的阳光照耀我们前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让廉洁的阳光照耀我们前行》

首先,提到“家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我会想到“和谐”、“温暖”;那当提到了“廉洁”的时候,你又会想到什么?这个不用说,一定是“正直”、“光明”,甚至还会想到像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这样为我们所崇敬的人民公仆。

那如果现在我把“家风”和“廉洁”放一起,你又会有什么联想?也许这个时候,答案就各不相同了,有人会说:有关系么?有什么关系?或者有人会说:恩,俗话说的好嘛,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什么样的家庭就出什么样的人呗!

说到这儿,我听出来了,答案虽各不相同,但大家都认为一个家庭的素质及其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心理、甚至是命运。因为一个健康向上、崇尚美德、和睦温馨的家庭文化氛围以及其正面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家庭成员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起着一个指导性的作用。

那么,树立清廉的家风,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家庭,自然是成为了我们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同时也成为了我们加强教育、强化监督、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阵地。领导干部能否廉洁从政,首先在自己,但同时也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

近年来,腐败行为不仅在党政机关、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和资源分配部门大量发生,而且在文化、教育、司法等传统上认为的“清水衙门”部门也不断出现,少数干部的人生天枰失衡,道德底线崩溃,最终在腐败的道路上一步步滑向罪恶深渊,成了人民的罪人,民族的败类,究其原因,除了干部自身的问题外,家人对“廉洁自律”概念的无知、法律知识的欠缺,导致他们没有及时正确的纠正这些腐败行为,没有以家庭的力量和亲情及时把他们从犯罪边缘拉回,反

而在无意中助长了这种歪风邪气、就此把亲人送上了人生的“不归路”!断送了家庭的幸福,以致于一生都在悔恨和泪水中渡过。

所以,如果我们的家人不贪恋金钱且严于律己,懂得廉洁文化对家庭、对自己亲人的重要性,知道廉洁家庭教育是自己幸福家园的堡垒,时常提醒着家人,从点滴注意自己的言行,谨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避免“温水煮青蛙”的悲剧,也许我们这个社会会多很多欢笑、少很多泪水。

因此,如果说家是预防和抵制腐败的重要阵地,那么家庭助廉教育就是这道防线建设的基石、就是一道照亮家庭成员心灵、温暖的廉洁之光。

尤其是在当下物欲横流、纸碎金迷、享受着酒精和肉体带来刺激的时代背景下;在只看金钱、权力,只能够感受到欲望带来的快感的“潜规则”下,我们更要让我们的亲人知道:名利不是你作为人民干部该追求的,廉洁才是你作为党的干部之根基;你依然是平凡的你、依然是一个普通的党政干部。你要记得你的根在大地,当你站得越高的时候,越要回头看看这片土地,感谢它曾经给你的一切,更要明白你站得高是因为大地的支撑,不然将会被抛向那无底深渊!同时,更要清醒的认识到,高处的美丽云彩都是虚无,家庭的温暖那才真实,在这里不贪荣华富贵、不求声震朝野,只要你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那便是一种幸福和快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党员毫无疑问就是政党的细胞,只有这千千万万个细胞健康活泼,呼吸着文明勤俭、廉洁自律的氧气,政党和国家这一庞大的肌体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而我们的社会才能文明、纯净!

所以,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家庭环境,真正筑起一道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让家庭成为充满和睦亲情的温馨空间,成为远离腐败的洁净港湾。让廉洁文明之光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进!

谢谢大家!

以廉洁之心,奏和谐之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月亮之上,在这绿意浓浓、繁花似锦的季节,在这和谐之花如火如荼开放的时节,能够有幸与大家相聚一堂,吐心声,畅谈理想,我感到非常激动。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以廉洁之心,奏和谐之曲》!(激昂、稍停顿)

(以轻松的语气开头)我们先哲早就提出了“天下大同”的和谐理念,而孔子更是主张“和而不同”的多元和谐,老子则尤其注重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的文化精神被很好地继承下来。对于社会而言,文化精神是灵魂;对于时代而言,文化精神是风骨;对于文明而言,文化精神则是其精髓;而对于机关单位,文化则是安身立命之本,在央行走过的风雨历程中,我们的“以人为本,廉洁奉公”的管理理念,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以及人水和谐的思想”无不体现了我局与时俱进,讲究自然和谐的文化精神内涵。

一直以来,我就对周敦颐的《爱莲说》欣赏倍至,尤其喜欢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每每细细品位,总觉得意境悠远,回味无穷……(舒缓一些)是的,荷花是清廉品格的象征。今天,在中华民族积极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浓氛围中,我们更应该习染荷花洁身自好的品质,追求自己清正廉洁的风骨!(语气坚定)

(崇敬的语气,语速要慢一些)提到清廉,人们很容易想到两袖清风的包拯,想到誓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想到一生简朴,令人敬仰的周总理(激昂的,略快的语速)有人形容,清廉是一颗松,在万木凋零的冬日,她依然挺拔翠绿;还有人形容,清廉是苦藤上结出的果,别人看起来很苦,但她却心里很甜。而我则愿意把清廉比作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神话,需要人们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拒绝贪婪的诱惑,在永不懈怠中实现人类灵魂的完美与升华!(层层递进,语调逐步提高)

太阳因选择辉煌而燃烧,高山因为选择坚毅而伟岸,我们因选择梦想而执着,因选择精采而奉献!朋友们,愿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奉献,奏响和谐的悠扬韵律;用闪亮的青春,谱写央行事业的绚丽华章!

让廉洁的阳光照耀我们前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让廉洁的阳光照耀我们前行》 我们大家都听过《六尺巷》的故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或者是流传千古的典故:“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都让我们受到很大的影响!就如耳边常出现的老话:“为人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处事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小信诚则大信立”“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拥有良好的家风不仅改变自己及家人的人生,也是代代影响后世。曾国藩门风以“八本”、“三致祥”为里,以“耕读”、“勤俭”、“和睦”、“敦厚”为表,终生履行家规,从不懈怠。这也是他构筑了百年家族长盛不衰的坚固堤防,也为后人提供了堪为典范的家教蓝本。

一个家庭的素质及其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心理、甚至是命运。因为一个健康向上、崇尚美德、和睦温馨的家庭文化氛围以及其正面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家庭成员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起着一个指导性的作用。

那么,树立清廉的家风,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家庭,自然是成为了我们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同时也成为了我们加强教育、强化监督、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阵地。领导干部能否廉洁从政,首先在自己,但同时也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

近年来,腐败行为不仅在党政机关、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和资源分配部门大量发生,而且在文化、教育、司法等传统上认为的“清水衙门”部门也不断出现,少数干部的人生天枰失衡,道德底线崩溃,最终在腐败的道路上一步步滑向罪恶深渊,成了人民的罪人,民族的败类,究其原因,除了干部自身的问题外,家人对“廉洁自律”概念的无知、法律知识的欠缺,导致他们没有及时正确的纠正这些腐败行为,没有以家庭的力量和亲情及时把他们从犯罪边缘拉回,反而在无意中助长了这种歪风邪气、就此把亲人送上了人生的“不归路”!断送了

家庭的幸福,以致于一生都在悔恨和泪水中渡过。薄谷开来曾经是全国知名律师,在法律界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她却不是一个好妻子,不是一个贤内助,不是帮着薄熙来坚守廉洁奉公的底线,不是帮着自己的孩子留在国内平安幸福地生活学习,而是把他送到了国外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结果薄谷开来居然用毒死尼尔伍德的办法来保护自己的孩子,其缺乏制度建设的涵养可见一斑。揪出“大老虎”,大快人心事。薄熙来之所以祸起萧墙,锒铛入狱,除了自己要负主要责任外,其妻薄谷开来贪得无厌,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如果我们的家人不贪恋金钱且严于律己,懂得廉洁文化对家庭、对自己亲人的重要性,知道廉洁家庭教育是自己幸福家园的堡垒,时常提醒着家人,从点滴注意自己的言行,谨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避免“温水煮青蛙”的悲剧,也许我们这个社会会多很多欢笑、少很多泪水。妻贤夫贵,妻贪夫祸。“妻贤夫祸少,家和万事兴。”我们党的干部能否做到廉洁自律,这里面当然会涉及很多因素,但谁又能否定家庭的作用呢?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同志在亲情和廉政的天平上从来没有半点失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家有“贤内助”。郑培民同志的妻子十分敬重郑培民的为人,更注重维护丈夫的形象。其妻子有个“三不”:不帮人向郑培民带任何信,不传口信,不接受任何礼品。他们的儿子说:“在廉政问题上,爸爸把前门,妈妈守后门。”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郑培民等领导干部的楷模,都为我们树立了律己严家的榜样。他们手握重权,既管住管严管好了家人,又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一生清廉,全家幸福。

因此,如果说家是预防和抵制腐败的重要阵地,那么家庭助廉教育就是这道防线建设的基石、就是一道照亮家庭成员心灵、温暖的廉洁之光。

尤其是在当下物欲横流、纸碎金迷、享受着酒精和肉体带来刺激的时代背景下;在只看金钱、权力,只能够感受到欲望带来的快感的“潜规则”下,我们更要让我们的亲人知道:名利不是你作为人民干部该追求的,廉洁才是你作为党的干部之根基;你依然是平凡的你、依然是一个普通的党政干部。你要记得你的根在大地,当你站得越高的时候,越要回头看看这片土地,感谢它曾经给你的一切,更要明白你站得高是因为大地的支撑,不然将会被抛向那无底深渊!同时,更要清醒的认识到,高处的美丽云彩都是虚无,家庭的温暖那才真实,在这里不贪荣

华富贵、不求声震朝野,只要你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那便是一种幸福和快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党员毫无疑问就是政党的细胞,只有这千千万万个细胞健康活泼,呼吸着文明勤俭、廉洁自律的氧气,政党和国家这一庞大的肌体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而我们的社会才能文明、纯净!

所以,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家庭环境,真正筑起一道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让家庭成为充满和睦亲情的温馨空间,成为远离腐败的洁净港湾。让廉洁文明之光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进!

谢谢大家!

朱德的廉洁家风 朱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几十年,新中国成立时,他已是63岁的老人了。然而,他没有丝毫倦怠,保持和发扬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那种革命精神和作风,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平易近人,联系群众,克勤克俭,一身清廉,为处在执政党地位的共产党人做出了表率。

不接受下面的礼物

有一年,江西的同志来京,顺便给朱德捎来几大筐冬笋。朱德知道了,就说:“下面的同志往中央送东西,这个风不好,不能提倡。咱们不能白吃下面同志送来的东西。这些冬笋都要送到机关供应站去,让大家按市价买,谁吃谁掏钱。我们要吃,也拿钱去买,把收的钱交给江西的同志。”这样,几大筐冬笋,就送到机关供应站了,朱德没有白吃白拿一支。

朱德到各地视察时,也从不接受下面的礼物。有一年,朱德去山东视察工作,正是水果收获的季节。地方上的同志知道朱德对莱阳梨很赞赏,就装了两筐,想让朱老总带回北京吃,又恐怕当面给老总不会收,就在朱德离开时悄悄抬到火车上。火车开动后,两筐梨被朱德发现了。他马上把随行的工作人员叫来,说:“我们是下来工作的,不是来搜刮的,怎么能随便收下面的礼呢?今后订下一条,下来工作,不许接受礼物;谁接受了,就让谁原封送回去。”接着,他又吩咐:“这两筐梨一个都不能动,到下一站火车停住,就把梨抬下车,派人送回去。”工作人员就照他的意见办了。

1974年,朱德到秦皇岛贝壳厂视察,他走遍各车间,向职工们问好,关切地询问生产情况。贝雕厂职工很受鼓舞,决定将他们精心制作的一幅《山峡夜航》的贝雕画送给朱老总,就把画悄悄放在警卫员的车座下带走了。他们不曾想到,第二天,朱德派康克清专程把这幅画送回厂来。工人们恳切地说:“这幅画是我们亲手创制的,是向委员长作汇报的,还是请您劝委员长收下吧!”康克清亲切地说:“老总一再说了,这是人民的财产,应该拿去换外汇,支援国家建设。大家的心意,老总已经收下了,谢谢大家。可是这幅画坚决不能收,我看还是按老总的意见办吧!

衣食住行自奉俭朴

50年代初的一天,朱德看到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搞环境卫生,很高兴,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每个人都要锻炼吃苦,要有朴素作风。人们都是„从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有些人本来出身很苦,但进城以后变了,不俭朴了。我们党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只有我们才能用这么大的力量和时间来改造社会,不但要改造经济,而且还要改造思想意识和道德风尚。旧习气不可能一下子除掉,沾染旧习气也很容易。如果不养成朴素、节俭的习惯,生产无论怎样发展,人们的欲望也是难以满足的。”他主张艰苦朴素,不只是教育别人,首先是自己身体力行。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他去世前,他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处处自奉节俭。他的朴素作风,不只是他身边的人称道,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有口皆碑。

先说吃的方面。给朱德做过厨师的邓林说:“一般人以为朱老总是中央领导,吃饭是特灶,标准一定很高。可实际上,从解放进北京到1971年我生病离开中南海,老总、康大姐和我三个人加起来平均每月都不过四五十元,都是按当时的标准,也只是一般中层干部的水平。”平时,康克清在机关食堂吃饭,在家吃特灶的只有朱德自己,每顿都是一小碗米饭、三小盘菜,一个汤。三小盘菜中,一盘素菜,一盘半荤半素的菜,一盘是他亲手腌制的泡菜。汤则是一碗普通的菜汤或鸡蛋汤。几乎天天如此。有时来了客人,朱德嘱咐添一两个简单的菜,不够就上一点泡菜,从不铺张。

五十年代中期,有一天,机关供应站来了一批对虾,邓师傅知道朱老总爱吃鲜鱼虾,就买了几个,精心烹好,端到饭桌上。朱老总一见,就问是从那里来的,多少钱一斤,然后说:“老邓啊,对虾是好吃,可你知道吗,一吨对虾到国外就能换回好多钢材哟!我们国家穷,缺钢材,对虾少吃一口有啥关系,进口钢材更要紧。以后记住,再有对虾你就不要给我买了,买了我也不吃。”邓师傅说:“您是国家领导人,就是顿顿吃对虾能吃多少?”朱德说“国家领导人就更要想着国家,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反正以后不要吃就是了。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朱德也紧缩了自己的饮食标准。他减少了粮食定量,也很少吃肉,有一段时间干脆不吃肉,常吃一种把米和菜煮在一起的“菜糊糊”。他家里由于来往的客人多,有段时间粮食亏空了20多公斤,工作人员想报请机关行政部门把短缺的粮食补上,朱德坚决不同意。一天,他亲自指导厨师做了一顿“菜糊糊”,请身边的工作人员吃。他对大家说:“今天请你们吃这顿饭,是让

大家不要忘记过去战争年代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国家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艰苦,我们要想到全国人民,和人民一起渡难关,能节约一点是一点。”这样,他坚持和家里人一起吃“菜糊糊”,硬是用“瓜菜代”的办法,把短缺的粮食补了回来。

朱德到各地视察时,从不允许大吃大喝。当地什么方便就吃什么,从不挑剔或提特殊要求。1960年他回四川老家,一到就说明要吃家乡饭,其他通通不要。在南充,他吃了清明菜和米粉做的馍馍。在成都,他吃烤红薯,服务人员见他不剥皮就吃,关心地说:“连皮吃不好消化。”他说:“不要紧,我消化得了。” 1962年,他回到阔别30多年的井冈山。井冈山人民出于对总司令的爱戴,准备了一些菜肴来款待,可是他一一谢绝了。他提出要吃红米饭和南瓜汤,说:“井冈山的红米、南瓜,我已经30多年没吃到了,很想吃。”有一顿,南瓜没有吃完,他叮嘱说:“请不要倒掉,留着,下顿饭热一热我再吃,倒掉就可惜了!”

在穿的方面,朱德的衣着也非常俭朴。他经常穿一身布衣服。有的衣服穿了多年,领口、袖口、肘部和膝盖处都打了补丁,还继续穿。有两身较好的服装,也只是接见外宾、参加大的国事活动或外出时才穿,一回到家里就又换上了旧衣服。

朱德卧室的家具十分简单,且都是用了多年的。床,是一张旧棕绷床,床单、被子、褥子也都是用了二三十年,打了补丁的。他坐的一个沙发很旧,也很矮,年纪大了,坐下去再站起来很吃力。工作人员早就提出要换个新的,他坚持不让换。为了起坐方便,他让人用四根木头把沙发腿接高了一截,照样使用,还风趣地称这个沙发是“土洋结合”。

他的房子并不宽绰,住了20多年,管理部门提出要修一修,他一直不答应,总是说:“这房子很好嘛,有钱应多给老百姓盖点新房子”。他用的卫生间窄小,洗澡盆很高,特别是他到了晚年,手脚不灵便,又有病,进出洗澡盆很费劲,容易出危险。看到这种情况,工作人员商量要把澡盆改装一下,放低些,上面再加个喷头。可是说了几次,朱德都没有同意。直到1976年他病重最后一次住进医院,趁他不在家,大家才悄悄地把澡盆改装了一下,准备在他出院后挨他批评。结果,这番心思白费了,他老人家还没有使用一次就与世长辞了。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 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

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传承好家风主题征文 1

在这个物流纵横,世风日下的时代,“家风”俨然成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每每提及,总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一言以蔽之,家风之不传也久矣。

那么,家风究竟是什么?“家风”看到这两个字让我联想到的是种种严厉的家规!依我之见,家风是一些列在纸上的条条框框,是一把约束人做事情的戒尺!家风,顾名思义,是一个家庭的风气、习俗,是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规矩,是每一个家庭成员都需遵循的祖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规则,它不需要列举,更不需要背诵,但是它需要我们的传承......

百善孝为先,我们一直在传递。12岁农家少年张俊,8岁那年爸爸因车祸身亡,妈妈离家出走,从此与年幼的弟弟和体弱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奶奶,我来替爸爸养活你”。"每学期必须拿到一张奖状,回去让奶奶高兴;在学校坚决不能犯错误,免得奶奶伤心。”这些是小张俊对奶奶的承诺,他希望奶奶快乐!在张俊的家里,熏黑的墙上画着一张评比表,上面写着张俊和弟弟张旭的名字,名字后面画的是五角星的图案。张俊说平时他和弟弟谁帮奶奶干一件事就在谁的后面画颗星,每月一评比,看谁得到星星多。这个少年在用真心演绎孝的家风,孝根植我们内心,我们一直在!

励志奋斗,我们一直在行动!“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这是陈欧的正能量,也是我们的率真和勇气!我们会带着社会的历练,奋斗终生。不离不弃,我们一直在!

诚实守信,我们一直在弘扬。不说谎话,不说大话,实事求是,是家里人从小对我的教诲。原来家风一直都在!

家风需要传承。历史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良言、家风古训仍为世人尊崇。但如今多少富家子弟、官员子女啃老骄奢;多少人因为不想吃亏,争名誉地位甚至可能为争一个公交车座位而“斗智斗勇”;多少人为了利益而制假售假……如果有严格质朴的家风,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减少一些?

如今的社会岁月改变了时代的面貌,却拭不去铭刻至今的家风。我们承载着祖先的基因,流淌着祖先的血液,享有着祖先的姓氏。祖先能成就的美德,我们是否可以

将其延续下去?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要齐家,就要我们传承良好的家风。

好家风,我们一直在;好家风,我传承!

传承好家风主题征文 2

中国是礼仪之邦,悠悠华夏五千年,礼仪流传至今。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回望我们中华民族那些有杰出贡献的人,都拥有良好的家风。岳母为儿刺字,留下了“精忠报国”的家风;曾子树立表率,立下了“诚信”的家风;林则徐勤俭持家,形成了“节约”的家风…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鞭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那么,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呢?哈哈,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瞧,老爸在干什么呢?原来,老爸在“废水回收”。所谓的“废水回收”是把淘米水、洗菜水用来浇花、冲厕所。这样充分利用可算得上是节约了吧。因为这样不但能节约水资源,而且能给花足够的养分,真是一举两得啊!这就是家风第一则:“节俭”。 家风第二则:和为贵。爷爷说:“和是柔软与坚硬的合体,要为生命让步。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大丈夫能屈能伸。”

家风第三则:勤立家。用双手创造财富乃立家之本。要勤劳,正所谓:勤劳致富。不勤劳俭朴就可以成家立业吗?

家风第四则:善为本。饮水思源,善待生命之源,保护好清澈的泉水,滋养新的生命。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古人有云:有家风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我希望我家的家风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也希望我们这个民族世世代代的人都在和谐、文明、健康、富有的生活中度过。

传承好家风主题征文 3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了无数的优秀传统美德,其中很多传统美德是以“家风”的形象代代相传、延续至今的。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谦恭孝顺、善良礼让、和气为贵,这些美德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教,在现代社会积淀、传承和弘扬,形成一个家庭的价值共识,也形成了全民共识。

爸爸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我做人要尊敬长辈,爱护小辈。当然他们也以身作则。记得在我10岁那年暑假的时候,外婆生病了,妈妈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回到老家,在外婆的身边片刻不离,细心照顾着外婆,直到外婆病好后才回到家。受到了妈妈的影响,我也对长辈很尊敬。在外面,我会扶年迈的老奶奶过马路;在公交车上,我会为头发花白的爷爷让座;在家里,我会帮爸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孝顺的家风需要每一位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样,良好的家风才能代代相传。其实父母亲要的真的不多,如果不能天天见面,每天只是电话的问候,足矣让他们安睡一晚。周末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有时间多回家看看父母,陪老人说说话。外出旅游时尽量带父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有时,我常在想: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后如何对我。那现在,我有没有如此对待我的父母?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你的人,最包容你的人,最舍得花时间陪你的人,一定是父母。孝与感恩是人最基本的美德,感激父母,善事父母,体现的是人内在的品质。儿女最需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好好报答养育自己的父母。

现在,家风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其实,家风是个古老话题,对家庭成员而言,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孝敬父母,关爱父母,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家风。好的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别的东西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某种品德和力量的源泉。就是说,做儿女的,在好的家风熏陶下,会用好的家风内容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从而成就自己的一生一世。

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范文)

良好的家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的家风严谨、朴实,那么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往往受到家风的熏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人也不会走上邪路;如果一个人的家风不好,家长不注意管教孩子,任由孩子胡作非为,那么这样的孩子很有可能变成‚问题少年‛,更有甚者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我很庆幸我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爷爷很重视读书,家里崇尚读书的风气也很浓。我记得小时候,爷爷给我买的最多的不是玩具,也不是零食,而是书籍。爷爷经常说:‚一个人最可怕的不是缺乏物质,而是精神上的贫乏。‛

自从我懂事起,爷爷就教我读《三字经》、《百家姓》,‚人之初,性本善……‛爷爷在教我读的时候,也告诉我其中蕴含的道理。记得有一次,爷爷告诉我:‚‘百行孝为先’这句话说的是,我们做人要懂得尊敬长辈,对长辈要尽孝道,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不孝,这种人也不能指望他去爱别人。‛正因为如此,每当家里吃饭的时候,我们总是把好的东西留给爷爷奶奶吃。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帮我炖了条鱼,还煮了个鸡蛋,我把东西端到爷爷房里,爷爷抚摸我的头,‚乖孙,你生病了,这个还是你吃,给你身子补营养。‛我回答:‚爷爷,我壮得很,没事。‛那时,我看到爷爷眼里有一丝泪水。

爷爷不仅要求我读书,还让我坚持锻炼身体,爷爷常说:‚没有好的体魄,将来怎么为国家做贡献?‛爷爷爱看历史书籍,经常告诉我一些名人伟事,他说的最多的就是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就问他读书的目的,周总理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爷爷经常教导我,一个人一定要把自己所学的东西投身到社会建设当中,要做对国家有益的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爷爷在给我讲‚嗟来之食‛时,说故事里的主人公不吃别人施舍的东西,最后饿死,这个人很有骨气,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我一直将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

记得有一次,家里的米用光了,母亲让我去堂婶家借点,堂婶一副势利的表情,直接把我轰出门,‚你们家不是很有钱吗?怎么跑来跟我这个破落户借米,真是笑话,就是有也不借。‛我回到家,把这些告诉母亲,母亲把我搂在胸前,这时爷爷来了,‚乖孙,你做得对,既然你堂婶不肯借给咱,我们也不必低声下气,男儿膝下有黄金,人家陶渊明都不为五斗米折腰哩!但是你要记住,以后长大了,碰到需要帮助的人,你一定要尽力帮助别人。‛爷爷这段话对我以后步入社会工作影响很大,在单位里,每当碰到单位为灾区募捐或者到医院义务献血,我都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因为我知道与人为善,就是于己为善,能够帮助别人,自己也活的开心,总之一句话:‚人善天不欺。‛ 高三那年,我高考失败,整天在家唉声叹气,仿佛眼前只有高考一条路,当我决定复读一年,再次参加高考的时候,我把自己关在屋里,整天拼命读书做题。那一天,当我收拾好行李准备去学校的时候,爷爷来送我,我们一路走一路聊天,‚乖孙,人生不止一条路,高考只是人生一个片段而已,读书却是伴随你一生的,你要记住,千万不要为考试而读书,要为自己的人生而读书,多读书,学会做人的道理,这才是正道。‛在经过村里的状元泉的时候,爷爷说道:‚乖孙,这是我们村里的状元泉,你喝一口吧。‛我捧起一口泉水喝,泉水甘甜清凉。参加工作以后,我依然保持读书的习惯,偶尔也写写文章,当我看到身边有一些朋友误入歧途,去吸毒、去赌博,搞得倾家荡产,我很庆幸自己一直谨记爷爷的教诲。

爷爷,在你有生的日子里,我会依旧敬你、爱你、恋你,你给我一生的感动,永远都是心弦上那道不逝的风景!

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范文)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们家,也有家风,它就是诚信、善良,以及勤俭节约等…… 家风——诚信

依稀还记得,那是一个骄阳似火的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使地面滚烫滚烫的。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好像在说:‚太热了!实在是太热了!‛大黄狗呆在树下,伸着长长的舌头,‚呼呼‛地喘着粗气。花草树木都低下了头,半点精神。家中,爸爸塞给了我三十几元钱,让我出门去买个西瓜,看着屋外火辣辣的太阳,我有些犹豫。但是父命难违,我只好无奈的出门去买西瓜。

我朝着水果店的方向奔去。这时,我忽然听见了一阵吆喝声:‚卖西瓜喽!又香又甜的大西瓜喽!快来买啊,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不要错过呀……‛我停下了脚步,看了看,原来是一位老爷爷再买西瓜呀!西瓜摊上聚集了许多买主,我也凑了过去,挑起西瓜来。这时,我看了看周围的人,发现老爷爷根本没有注意到我。顿时,我的心中冒出了一个邪恶的想法:反正没人注意我,我不如把这个西瓜拿走吧!还可以把西瓜钱省下呢!想着,我便把西瓜抱在怀中,偷偷地溜出人群,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地朝家中奔去。

到了家里,我十分开心把钱和西瓜都交给了老爸,并说了这件事的一系列过程。向老爸诉说的我本以为老爸一定会夸奖我,表扬我。谁知,老爸竟然板起了脸,把我给狠狠的训了一顿,并且让我去向那个老爷爷道歉,把本应该付的钱给了老爷爷……

家风二——善良

屋外,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那一片片雪花在空中舞动着各种姿

势,或飞翔,或盘旋,或直直的快速坠地,铺落在地面上,就好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我和爸爸一人撑着一把伞,走出了家门,向新华书店的方向走去。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大概二十几分钟过去了,我和老爸终于来到了新华书店的大门口。在刚要进去的时候,突然,一个十分‚火热的焦点‛吸引住了我:一位衣衫褴褛、白发苍苍、年过半百的老人跪在新华书店的大门口,向着周围路过的人乞讨,可是许多人都视而不见,只是装作什么也看见,见了这些人的举动,我的心不免打了个寒颤。于是,我拿了三个硬币,放入了老人那个破旧不堪的铁碗,硬币落入了铁碗,发出了好几声清脆的‚当啷‛,‚当啷‛声。 进入了书店,我竟然得到了爸爸久违的夸赞、表扬,使我开心的一蹦三尺高,心里比吃了蜜还甜:真是太好了!……

家风三——勤俭节约

记得还有一次,爸爸和妈妈一起带我去饭店里面去吃饭。

由于那个时候我还小,所以见到什么都感觉很新奇,手上一拿到了菜单,便开始了‚十分疯狂‛不已的点菜。不一会儿,服务员边把菜给送了上来。我呆呆的坐在椅子上,毫无兴趣的看着桌上的饭菜,只不过动了动而已,便放下筷子不吃了。我自己那个举动,不仅浪费了钱,还浪费了粮食,真的是使我后悔不已……

这就是我的家风,有利有弊。但我坚信,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时代的家风会落脚于我家。我的家庭将变得更充实,更美好!

杨震的清廉家风 历史在渭、洛、黄三河交汇的地方,哺育了万亩荷塘。莲藕之间,不时有蛙鸣讲述两千年前,太尉杨震清正廉洁、清白做人的故事。

杨震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研儒家经典。二十岁后,他子承父业,设馆授徒,培育出了近三千名弟子,其教育成就可与山东的孔老夫子相比肩,人称“关西夫子”。

学识和品行堪称一流的杨震,在五十岁时,为大将军邓骘所赏识,步入仕途。他先后做过县令、刺史、太守,后入朝做过太仆、太常、司徒以至太尉。他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秉公办事、恪尽职守,从不接受别人的宴请和贿赂,从不请客送礼。不论官职如何升迁,他家从来不修豪华宅府,他的子孙也是素食、布衣、徒步简行。有人劝他为子孙置办家业,杨震坚决不肯,他说,让后代成为“清白吏”子孙,把这个清名馈赠给他们,不也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吗? 在他二十年的仕途生涯中,留下了许多清正廉洁的故事。而“暮夜却金”的故事,最为历代朝野推崇——昌邑县令王密为了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趁着夜色,以十斤黄金相赠。杨震坚辞不受。王密说:“暮夜无人知晓。”杨震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杨震严格自律的君子之风,让王密惭愧而退。清正廉洁,是杨震一生践行的人生准则。即使是在他被蒙冤罢官后决定以死明志时,他仍要求子女处理后事要以杂木为棺、用被单裹尸,不用祭祀,不要厚葬。这些掷地有声的杨氏家训,至今听起来仍然是响彻云天,振聋发聩。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故中,“四知先生”的美名不但没有被时间的尘埃湮没,反而被不同时代的人敬仰着、推崇着。就像先生故里那偌大的一池荷花,虽历经寒冬,穿越淤泥,但都会在每一个初夏,给人们一片碧绿、一个莞尔的微笑。 杨震的风范和品行,成为杨氏后裔效仿和遵从的典范。杨氏清白家风通过杨震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延及子孙。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子孙个个生活简朴、为官清廉。他的五个儿子都以“清白吏”而誉满天下。他的子孙曾经达到“四世三公”的辉煌顶峰,但个个都很清廉,正如汉末孔融所言:“杨公四世清德,海

内所瞻。”特别是杨震的二儿子杨秉,自律极严,尤以“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的“三不惑”而闻名于世。杨震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儒家的道德理想。他的风范和品行,他的清白家风,对医治贪腐病症,仍是一服超越时空的济世良方。

杨震清白家风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杨氏家族恪守和传承的主要家风和祖训,形成了鲜明的家族文化特征,为杨氏家族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自古杨氏出弘农,许多杨姓家谱都把远祖追溯到弘农杨氏,尊杨震为开基始祖。杨氏后裔中,因文韬武略、清正廉洁而载入史册的,不乏其人。隋文帝杨坚以身作则、节俭爱民;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大师杨时,一生官显名扬,但他非常廉洁,奉法爱民,“不枉费公家一钱”;南宋爱国诗人杨万里,也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明代名相杨士奇官高权重,曾辅佐四位皇帝,为相几十年,妻子却一直在老家以农耕为生。如今,在全国各地及海内外的杨氏祠堂中,以杨震的“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清风堂”,随处可见。

杨震高洁正直的品行,也影响了故乡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秦东的仁人志士郭子仪、寇准、王鼎、杨虎城„„也都是踩着杨震的足迹,在历史的风雨中留下了惊世的绝唱。潼关的杨震后裔对杨震怀有深厚的感情,都以有杨震这样的先祖而自豪,都在自觉秉承着清白家风。清白家风已经成为他们立身持家、为官做人的精神支柱。

怀念一个人,其实就是怀念一个时代。杨震的遗风,必将成为我们个人修为、精进思想、为民谋福的精神动力。

让廉洁的阳光照耀我们前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让廉洁的阳光照耀我们前行》

首先,提到“家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我会想到“和谐”、“温暖”;那当提到了“廉洁”的时候,你又会想到什么?这个不用说,一定是“正直”、“光明”,甚至还会想到像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这样为我们所崇敬的人民公仆。

那如果现在我把“家风”和“廉洁”放一起,你又会有什么联想?也许这个时候,答案就各不相同了,有人会说:有关系么?有什么关系?或者有人会说:恩,俗话说的好嘛,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什么样的家庭就出什么样的人呗!

说到这儿,我听出来了,答案虽各不相同,但大家都认为一个家庭的素质及其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心理、甚至是命运。因为一个健康向上、崇尚美德、和睦温馨的家庭文化氛围以及其正面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家庭成员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起着一个指导性的作用。

那么,树立清廉的家风,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家庭,自然是成为了我们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同时也成为了我们加强教育、强化监督、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阵地。领导干部能否廉洁从政,首先在自己,但同时也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

近年来,腐败行为不仅在党政机关、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和资源分配部门大量发生,而且在文化、教育、司法等传统上认为的“清水衙门”部门也不断出现,少数干部的人生天枰失衡,道德底线崩溃,最终在腐败的道路上一步步滑向罪恶深渊,成了人民的罪人,民族的败类,究其原因,除了干部自身的问题外,家人对“廉洁自律”概念的无知、法律知识的欠缺,导致他们没有及时正确的纠正这些腐败行为,没有以家庭的力量和亲情及时把他们从犯罪边缘拉回,反

而在无意中助长了这种歪风邪气、就此把亲人送上了人生的“不归路”!断送了家庭的幸福,以致于一生都在悔恨和泪水中渡过。

所以,如果我们的家人不贪恋金钱且严于律己,懂得廉洁文化对家庭、对自己亲人的重要性,知道廉洁家庭教育是自己幸福家园的堡垒,时常提醒着家人,从点滴注意自己的言行,谨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避免“温水煮青蛙”的悲剧,也许我们这个社会会多很多欢笑、少很多泪水。

因此,如果说家是预防和抵制腐败的重要阵地,那么家庭助廉教育就是这道防线建设的基石、就是一道照亮家庭成员心灵、温暖的廉洁之光。

尤其是在当下物欲横流、纸碎金迷、享受着酒精和肉体带来刺激的时代背景下;在只看金钱、权力,只能够感受到欲望带来的快感的“潜规则”下,我们更要让我们的亲人知道:名利不是你作为人民干部该追求的,廉洁才是你作为党的干部之根基;你依然是平凡的你、依然是一个普通的党政干部。你要记得你的根在大地,当你站得越高的时候,越要回头看看这片土地,感谢它曾经给你的一切,更要明白你站得高是因为大地的支撑,不然将会被抛向那无底深渊!同时,更要清醒的认识到,高处的美丽云彩都是虚无,家庭的温暖那才真实,在这里不贪荣华富贵、不求声震朝野,只要你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那便是一种幸福和快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党员毫无疑问就是政党的细胞,只有这千千万万个细胞健康活泼,呼吸着文明勤俭、廉洁自律的氧气,政党和国家这一庞大的肌体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而我们的社会才能文明、纯净!

所以,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家庭环境,真正筑起一道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让家庭成为充满和睦亲情的温馨空间,成为远离腐败的洁净港湾。让廉洁文明之光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进!

谢谢大家!

以廉洁之心,奏和谐之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月亮之上,在这绿意浓浓、繁花似锦的季节,在这和谐之花如火如荼开放的时节,能够有幸与大家相聚一堂,吐心声,畅谈理想,我感到非常激动。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以廉洁之心,奏和谐之曲》!(激昂、稍停顿)

(以轻松的语气开头)我们先哲早就提出了“天下大同”的和谐理念,而孔子更是主张“和而不同”的多元和谐,老子则尤其注重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的文化精神被很好地继承下来。对于社会而言,文化精神是灵魂;对于时代而言,文化精神是风骨;对于文明而言,文化精神则是其精髓;而对于机关单位,文化则是安身立命之本,在央行走过的风雨历程中,我们的“以人为本,廉洁奉公”的管理理念,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以及人水和谐的思想”无不体现了我局与时俱进,讲究自然和谐的文化精神内涵。

一直以来,我就对周敦颐的《爱莲说》欣赏倍至,尤其喜欢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每每细细品位,总觉得意境悠远,回味无穷……(舒缓一些)是的,荷花是清廉品格的象征。今天,在中华民族积极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浓氛围中,我们更应该习染荷花洁身自好的品质,追求自己清正廉洁的风骨!(语气坚定)

(崇敬的语气,语速要慢一些)提到清廉,人们很容易想到两袖清风的包拯,想到誓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想到一生简朴,令人敬仰的周总理(激昂的,略快的语速)有人形容,清廉是一颗松,在万木凋零的冬日,她依然挺拔翠绿;还有人形容,清廉是苦藤上结出的果,别人看起来很苦,但她却心里很甜。而我则愿意把清廉比作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神话,需要人们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拒绝贪婪的诱惑,在永不懈怠中实现人类灵魂的完美与升华!(层层递进,语调逐步提高)

太阳因选择辉煌而燃烧,高山因为选择坚毅而伟岸,我们因选择梦想而执着,因选择精采而奉献!朋友们,愿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奉献,奏响和谐的悠扬韵律;用闪亮的青春,谱写央行事业的绚丽华章!

让廉洁的阳光照耀我们前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让廉洁的阳光照耀我们前行》 我们大家都听过《六尺巷》的故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或者是流传千古的典故:“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都让我们受到很大的影响!就如耳边常出现的老话:“为人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处事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小信诚则大信立”“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拥有良好的家风不仅改变自己及家人的人生,也是代代影响后世。曾国藩门风以“八本”、“三致祥”为里,以“耕读”、“勤俭”、“和睦”、“敦厚”为表,终生履行家规,从不懈怠。这也是他构筑了百年家族长盛不衰的坚固堤防,也为后人提供了堪为典范的家教蓝本。

一个家庭的素质及其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心理、甚至是命运。因为一个健康向上、崇尚美德、和睦温馨的家庭文化氛围以及其正面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家庭成员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起着一个指导性的作用。

那么,树立清廉的家风,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家庭,自然是成为了我们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同时也成为了我们加强教育、强化监督、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阵地。领导干部能否廉洁从政,首先在自己,但同时也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

近年来,腐败行为不仅在党政机关、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和资源分配部门大量发生,而且在文化、教育、司法等传统上认为的“清水衙门”部门也不断出现,少数干部的人生天枰失衡,道德底线崩溃,最终在腐败的道路上一步步滑向罪恶深渊,成了人民的罪人,民族的败类,究其原因,除了干部自身的问题外,家人对“廉洁自律”概念的无知、法律知识的欠缺,导致他们没有及时正确的纠正这些腐败行为,没有以家庭的力量和亲情及时把他们从犯罪边缘拉回,反而在无意中助长了这种歪风邪气、就此把亲人送上了人生的“不归路”!断送了

家庭的幸福,以致于一生都在悔恨和泪水中渡过。薄谷开来曾经是全国知名律师,在法律界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她却不是一个好妻子,不是一个贤内助,不是帮着薄熙来坚守廉洁奉公的底线,不是帮着自己的孩子留在国内平安幸福地生活学习,而是把他送到了国外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结果薄谷开来居然用毒死尼尔伍德的办法来保护自己的孩子,其缺乏制度建设的涵养可见一斑。揪出“大老虎”,大快人心事。薄熙来之所以祸起萧墙,锒铛入狱,除了自己要负主要责任外,其妻薄谷开来贪得无厌,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如果我们的家人不贪恋金钱且严于律己,懂得廉洁文化对家庭、对自己亲人的重要性,知道廉洁家庭教育是自己幸福家园的堡垒,时常提醒着家人,从点滴注意自己的言行,谨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避免“温水煮青蛙”的悲剧,也许我们这个社会会多很多欢笑、少很多泪水。妻贤夫贵,妻贪夫祸。“妻贤夫祸少,家和万事兴。”我们党的干部能否做到廉洁自律,这里面当然会涉及很多因素,但谁又能否定家庭的作用呢?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同志在亲情和廉政的天平上从来没有半点失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家有“贤内助”。郑培民同志的妻子十分敬重郑培民的为人,更注重维护丈夫的形象。其妻子有个“三不”:不帮人向郑培民带任何信,不传口信,不接受任何礼品。他们的儿子说:“在廉政问题上,爸爸把前门,妈妈守后门。”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郑培民等领导干部的楷模,都为我们树立了律己严家的榜样。他们手握重权,既管住管严管好了家人,又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一生清廉,全家幸福。

因此,如果说家是预防和抵制腐败的重要阵地,那么家庭助廉教育就是这道防线建设的基石、就是一道照亮家庭成员心灵、温暖的廉洁之光。

尤其是在当下物欲横流、纸碎金迷、享受着酒精和肉体带来刺激的时代背景下;在只看金钱、权力,只能够感受到欲望带来的快感的“潜规则”下,我们更要让我们的亲人知道:名利不是你作为人民干部该追求的,廉洁才是你作为党的干部之根基;你依然是平凡的你、依然是一个普通的党政干部。你要记得你的根在大地,当你站得越高的时候,越要回头看看这片土地,感谢它曾经给你的一切,更要明白你站得高是因为大地的支撑,不然将会被抛向那无底深渊!同时,更要清醒的认识到,高处的美丽云彩都是虚无,家庭的温暖那才真实,在这里不贪荣

华富贵、不求声震朝野,只要你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那便是一种幸福和快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党员毫无疑问就是政党的细胞,只有这千千万万个细胞健康活泼,呼吸着文明勤俭、廉洁自律的氧气,政党和国家这一庞大的肌体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而我们的社会才能文明、纯净!

所以,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家庭环境,真正筑起一道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让家庭成为充满和睦亲情的温馨空间,成为远离腐败的洁净港湾。让廉洁文明之光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进!

谢谢大家!

朱德的廉洁家风 朱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几十年,新中国成立时,他已是63岁的老人了。然而,他没有丝毫倦怠,保持和发扬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那种革命精神和作风,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平易近人,联系群众,克勤克俭,一身清廉,为处在执政党地位的共产党人做出了表率。

不接受下面的礼物

有一年,江西的同志来京,顺便给朱德捎来几大筐冬笋。朱德知道了,就说:“下面的同志往中央送东西,这个风不好,不能提倡。咱们不能白吃下面同志送来的东西。这些冬笋都要送到机关供应站去,让大家按市价买,谁吃谁掏钱。我们要吃,也拿钱去买,把收的钱交给江西的同志。”这样,几大筐冬笋,就送到机关供应站了,朱德没有白吃白拿一支。

朱德到各地视察时,也从不接受下面的礼物。有一年,朱德去山东视察工作,正是水果收获的季节。地方上的同志知道朱德对莱阳梨很赞赏,就装了两筐,想让朱老总带回北京吃,又恐怕当面给老总不会收,就在朱德离开时悄悄抬到火车上。火车开动后,两筐梨被朱德发现了。他马上把随行的工作人员叫来,说:“我们是下来工作的,不是来搜刮的,怎么能随便收下面的礼呢?今后订下一条,下来工作,不许接受礼物;谁接受了,就让谁原封送回去。”接着,他又吩咐:“这两筐梨一个都不能动,到下一站火车停住,就把梨抬下车,派人送回去。”工作人员就照他的意见办了。

1974年,朱德到秦皇岛贝壳厂视察,他走遍各车间,向职工们问好,关切地询问生产情况。贝雕厂职工很受鼓舞,决定将他们精心制作的一幅《山峡夜航》的贝雕画送给朱老总,就把画悄悄放在警卫员的车座下带走了。他们不曾想到,第二天,朱德派康克清专程把这幅画送回厂来。工人们恳切地说:“这幅画是我们亲手创制的,是向委员长作汇报的,还是请您劝委员长收下吧!”康克清亲切地说:“老总一再说了,这是人民的财产,应该拿去换外汇,支援国家建设。大家的心意,老总已经收下了,谢谢大家。可是这幅画坚决不能收,我看还是按老总的意见办吧!

衣食住行自奉俭朴

50年代初的一天,朱德看到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搞环境卫生,很高兴,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每个人都要锻炼吃苦,要有朴素作风。人们都是„从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有些人本来出身很苦,但进城以后变了,不俭朴了。我们党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只有我们才能用这么大的力量和时间来改造社会,不但要改造经济,而且还要改造思想意识和道德风尚。旧习气不可能一下子除掉,沾染旧习气也很容易。如果不养成朴素、节俭的习惯,生产无论怎样发展,人们的欲望也是难以满足的。”他主张艰苦朴素,不只是教育别人,首先是自己身体力行。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他去世前,他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处处自奉节俭。他的朴素作风,不只是他身边的人称道,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有口皆碑。

先说吃的方面。给朱德做过厨师的邓林说:“一般人以为朱老总是中央领导,吃饭是特灶,标准一定很高。可实际上,从解放进北京到1971年我生病离开中南海,老总、康大姐和我三个人加起来平均每月都不过四五十元,都是按当时的标准,也只是一般中层干部的水平。”平时,康克清在机关食堂吃饭,在家吃特灶的只有朱德自己,每顿都是一小碗米饭、三小盘菜,一个汤。三小盘菜中,一盘素菜,一盘半荤半素的菜,一盘是他亲手腌制的泡菜。汤则是一碗普通的菜汤或鸡蛋汤。几乎天天如此。有时来了客人,朱德嘱咐添一两个简单的菜,不够就上一点泡菜,从不铺张。

五十年代中期,有一天,机关供应站来了一批对虾,邓师傅知道朱老总爱吃鲜鱼虾,就买了几个,精心烹好,端到饭桌上。朱老总一见,就问是从那里来的,多少钱一斤,然后说:“老邓啊,对虾是好吃,可你知道吗,一吨对虾到国外就能换回好多钢材哟!我们国家穷,缺钢材,对虾少吃一口有啥关系,进口钢材更要紧。以后记住,再有对虾你就不要给我买了,买了我也不吃。”邓师傅说:“您是国家领导人,就是顿顿吃对虾能吃多少?”朱德说“国家领导人就更要想着国家,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反正以后不要吃就是了。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朱德也紧缩了自己的饮食标准。他减少了粮食定量,也很少吃肉,有一段时间干脆不吃肉,常吃一种把米和菜煮在一起的“菜糊糊”。他家里由于来往的客人多,有段时间粮食亏空了20多公斤,工作人员想报请机关行政部门把短缺的粮食补上,朱德坚决不同意。一天,他亲自指导厨师做了一顿“菜糊糊”,请身边的工作人员吃。他对大家说:“今天请你们吃这顿饭,是让

大家不要忘记过去战争年代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国家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艰苦,我们要想到全国人民,和人民一起渡难关,能节约一点是一点。”这样,他坚持和家里人一起吃“菜糊糊”,硬是用“瓜菜代”的办法,把短缺的粮食补了回来。

朱德到各地视察时,从不允许大吃大喝。当地什么方便就吃什么,从不挑剔或提特殊要求。1960年他回四川老家,一到就说明要吃家乡饭,其他通通不要。在南充,他吃了清明菜和米粉做的馍馍。在成都,他吃烤红薯,服务人员见他不剥皮就吃,关心地说:“连皮吃不好消化。”他说:“不要紧,我消化得了。” 1962年,他回到阔别30多年的井冈山。井冈山人民出于对总司令的爱戴,准备了一些菜肴来款待,可是他一一谢绝了。他提出要吃红米饭和南瓜汤,说:“井冈山的红米、南瓜,我已经30多年没吃到了,很想吃。”有一顿,南瓜没有吃完,他叮嘱说:“请不要倒掉,留着,下顿饭热一热我再吃,倒掉就可惜了!”

在穿的方面,朱德的衣着也非常俭朴。他经常穿一身布衣服。有的衣服穿了多年,领口、袖口、肘部和膝盖处都打了补丁,还继续穿。有两身较好的服装,也只是接见外宾、参加大的国事活动或外出时才穿,一回到家里就又换上了旧衣服。

朱德卧室的家具十分简单,且都是用了多年的。床,是一张旧棕绷床,床单、被子、褥子也都是用了二三十年,打了补丁的。他坐的一个沙发很旧,也很矮,年纪大了,坐下去再站起来很吃力。工作人员早就提出要换个新的,他坚持不让换。为了起坐方便,他让人用四根木头把沙发腿接高了一截,照样使用,还风趣地称这个沙发是“土洋结合”。

他的房子并不宽绰,住了20多年,管理部门提出要修一修,他一直不答应,总是说:“这房子很好嘛,有钱应多给老百姓盖点新房子”。他用的卫生间窄小,洗澡盆很高,特别是他到了晚年,手脚不灵便,又有病,进出洗澡盆很费劲,容易出危险。看到这种情况,工作人员商量要把澡盆改装一下,放低些,上面再加个喷头。可是说了几次,朱德都没有同意。直到1976年他病重最后一次住进医院,趁他不在家,大家才悄悄地把澡盆改装了一下,准备在他出院后挨他批评。结果,这番心思白费了,他老人家还没有使用一次就与世长辞了。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 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

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传承好家风主题征文 1

在这个物流纵横,世风日下的时代,“家风”俨然成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每每提及,总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一言以蔽之,家风之不传也久矣。

那么,家风究竟是什么?“家风”看到这两个字让我联想到的是种种严厉的家规!依我之见,家风是一些列在纸上的条条框框,是一把约束人做事情的戒尺!家风,顾名思义,是一个家庭的风气、习俗,是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规矩,是每一个家庭成员都需遵循的祖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规则,它不需要列举,更不需要背诵,但是它需要我们的传承......

百善孝为先,我们一直在传递。12岁农家少年张俊,8岁那年爸爸因车祸身亡,妈妈离家出走,从此与年幼的弟弟和体弱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奶奶,我来替爸爸养活你”。"每学期必须拿到一张奖状,回去让奶奶高兴;在学校坚决不能犯错误,免得奶奶伤心。”这些是小张俊对奶奶的承诺,他希望奶奶快乐!在张俊的家里,熏黑的墙上画着一张评比表,上面写着张俊和弟弟张旭的名字,名字后面画的是五角星的图案。张俊说平时他和弟弟谁帮奶奶干一件事就在谁的后面画颗星,每月一评比,看谁得到星星多。这个少年在用真心演绎孝的家风,孝根植我们内心,我们一直在!

励志奋斗,我们一直在行动!“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这是陈欧的正能量,也是我们的率真和勇气!我们会带着社会的历练,奋斗终生。不离不弃,我们一直在!

诚实守信,我们一直在弘扬。不说谎话,不说大话,实事求是,是家里人从小对我的教诲。原来家风一直都在!

家风需要传承。历史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良言、家风古训仍为世人尊崇。但如今多少富家子弟、官员子女啃老骄奢;多少人因为不想吃亏,争名誉地位甚至可能为争一个公交车座位而“斗智斗勇”;多少人为了利益而制假售假……如果有严格质朴的家风,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减少一些?

如今的社会岁月改变了时代的面貌,却拭不去铭刻至今的家风。我们承载着祖先的基因,流淌着祖先的血液,享有着祖先的姓氏。祖先能成就的美德,我们是否可以

将其延续下去?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要齐家,就要我们传承良好的家风。

好家风,我们一直在;好家风,我传承!

传承好家风主题征文 2

中国是礼仪之邦,悠悠华夏五千年,礼仪流传至今。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回望我们中华民族那些有杰出贡献的人,都拥有良好的家风。岳母为儿刺字,留下了“精忠报国”的家风;曾子树立表率,立下了“诚信”的家风;林则徐勤俭持家,形成了“节约”的家风…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鞭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那么,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呢?哈哈,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瞧,老爸在干什么呢?原来,老爸在“废水回收”。所谓的“废水回收”是把淘米水、洗菜水用来浇花、冲厕所。这样充分利用可算得上是节约了吧。因为这样不但能节约水资源,而且能给花足够的养分,真是一举两得啊!这就是家风第一则:“节俭”。 家风第二则:和为贵。爷爷说:“和是柔软与坚硬的合体,要为生命让步。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大丈夫能屈能伸。”

家风第三则:勤立家。用双手创造财富乃立家之本。要勤劳,正所谓:勤劳致富。不勤劳俭朴就可以成家立业吗?

家风第四则:善为本。饮水思源,善待生命之源,保护好清澈的泉水,滋养新的生命。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古人有云:有家风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我希望我家的家风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也希望我们这个民族世世代代的人都在和谐、文明、健康、富有的生活中度过。

传承好家风主题征文 3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了无数的优秀传统美德,其中很多传统美德是以“家风”的形象代代相传、延续至今的。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谦恭孝顺、善良礼让、和气为贵,这些美德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教,在现代社会积淀、传承和弘扬,形成一个家庭的价值共识,也形成了全民共识。

爸爸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我做人要尊敬长辈,爱护小辈。当然他们也以身作则。记得在我10岁那年暑假的时候,外婆生病了,妈妈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回到老家,在外婆的身边片刻不离,细心照顾着外婆,直到外婆病好后才回到家。受到了妈妈的影响,我也对长辈很尊敬。在外面,我会扶年迈的老奶奶过马路;在公交车上,我会为头发花白的爷爷让座;在家里,我会帮爸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孝顺的家风需要每一位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样,良好的家风才能代代相传。其实父母亲要的真的不多,如果不能天天见面,每天只是电话的问候,足矣让他们安睡一晚。周末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有时间多回家看看父母,陪老人说说话。外出旅游时尽量带父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有时,我常在想: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后如何对我。那现在,我有没有如此对待我的父母?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你的人,最包容你的人,最舍得花时间陪你的人,一定是父母。孝与感恩是人最基本的美德,感激父母,善事父母,体现的是人内在的品质。儿女最需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好好报答养育自己的父母。

现在,家风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其实,家风是个古老话题,对家庭成员而言,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孝敬父母,关爱父母,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家风。好的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别的东西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某种品德和力量的源泉。就是说,做儿女的,在好的家风熏陶下,会用好的家风内容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从而成就自己的一生一世。

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范文)

良好的家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的家风严谨、朴实,那么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往往受到家风的熏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人也不会走上邪路;如果一个人的家风不好,家长不注意管教孩子,任由孩子胡作非为,那么这样的孩子很有可能变成‚问题少年‛,更有甚者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我很庆幸我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爷爷很重视读书,家里崇尚读书的风气也很浓。我记得小时候,爷爷给我买的最多的不是玩具,也不是零食,而是书籍。爷爷经常说:‚一个人最可怕的不是缺乏物质,而是精神上的贫乏。‛

自从我懂事起,爷爷就教我读《三字经》、《百家姓》,‚人之初,性本善……‛爷爷在教我读的时候,也告诉我其中蕴含的道理。记得有一次,爷爷告诉我:‚‘百行孝为先’这句话说的是,我们做人要懂得尊敬长辈,对长辈要尽孝道,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不孝,这种人也不能指望他去爱别人。‛正因为如此,每当家里吃饭的时候,我们总是把好的东西留给爷爷奶奶吃。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帮我炖了条鱼,还煮了个鸡蛋,我把东西端到爷爷房里,爷爷抚摸我的头,‚乖孙,你生病了,这个还是你吃,给你身子补营养。‛我回答:‚爷爷,我壮得很,没事。‛那时,我看到爷爷眼里有一丝泪水。

爷爷不仅要求我读书,还让我坚持锻炼身体,爷爷常说:‚没有好的体魄,将来怎么为国家做贡献?‛爷爷爱看历史书籍,经常告诉我一些名人伟事,他说的最多的就是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就问他读书的目的,周总理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爷爷经常教导我,一个人一定要把自己所学的东西投身到社会建设当中,要做对国家有益的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爷爷在给我讲‚嗟来之食‛时,说故事里的主人公不吃别人施舍的东西,最后饿死,这个人很有骨气,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我一直将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

记得有一次,家里的米用光了,母亲让我去堂婶家借点,堂婶一副势利的表情,直接把我轰出门,‚你们家不是很有钱吗?怎么跑来跟我这个破落户借米,真是笑话,就是有也不借。‛我回到家,把这些告诉母亲,母亲把我搂在胸前,这时爷爷来了,‚乖孙,你做得对,既然你堂婶不肯借给咱,我们也不必低声下气,男儿膝下有黄金,人家陶渊明都不为五斗米折腰哩!但是你要记住,以后长大了,碰到需要帮助的人,你一定要尽力帮助别人。‛爷爷这段话对我以后步入社会工作影响很大,在单位里,每当碰到单位为灾区募捐或者到医院义务献血,我都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因为我知道与人为善,就是于己为善,能够帮助别人,自己也活的开心,总之一句话:‚人善天不欺。‛ 高三那年,我高考失败,整天在家唉声叹气,仿佛眼前只有高考一条路,当我决定复读一年,再次参加高考的时候,我把自己关在屋里,整天拼命读书做题。那一天,当我收拾好行李准备去学校的时候,爷爷来送我,我们一路走一路聊天,‚乖孙,人生不止一条路,高考只是人生一个片段而已,读书却是伴随你一生的,你要记住,千万不要为考试而读书,要为自己的人生而读书,多读书,学会做人的道理,这才是正道。‛在经过村里的状元泉的时候,爷爷说道:‚乖孙,这是我们村里的状元泉,你喝一口吧。‛我捧起一口泉水喝,泉水甘甜清凉。参加工作以后,我依然保持读书的习惯,偶尔也写写文章,当我看到身边有一些朋友误入歧途,去吸毒、去赌博,搞得倾家荡产,我很庆幸自己一直谨记爷爷的教诲。

爷爷,在你有生的日子里,我会依旧敬你、爱你、恋你,你给我一生的感动,永远都是心弦上那道不逝的风景!

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范文)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们家,也有家风,它就是诚信、善良,以及勤俭节约等…… 家风——诚信

依稀还记得,那是一个骄阳似火的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使地面滚烫滚烫的。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好像在说:‚太热了!实在是太热了!‛大黄狗呆在树下,伸着长长的舌头,‚呼呼‛地喘着粗气。花草树木都低下了头,半点精神。家中,爸爸塞给了我三十几元钱,让我出门去买个西瓜,看着屋外火辣辣的太阳,我有些犹豫。但是父命难违,我只好无奈的出门去买西瓜。

我朝着水果店的方向奔去。这时,我忽然听见了一阵吆喝声:‚卖西瓜喽!又香又甜的大西瓜喽!快来买啊,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不要错过呀……‛我停下了脚步,看了看,原来是一位老爷爷再买西瓜呀!西瓜摊上聚集了许多买主,我也凑了过去,挑起西瓜来。这时,我看了看周围的人,发现老爷爷根本没有注意到我。顿时,我的心中冒出了一个邪恶的想法:反正没人注意我,我不如把这个西瓜拿走吧!还可以把西瓜钱省下呢!想着,我便把西瓜抱在怀中,偷偷地溜出人群,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地朝家中奔去。

到了家里,我十分开心把钱和西瓜都交给了老爸,并说了这件事的一系列过程。向老爸诉说的我本以为老爸一定会夸奖我,表扬我。谁知,老爸竟然板起了脸,把我给狠狠的训了一顿,并且让我去向那个老爷爷道歉,把本应该付的钱给了老爷爷……

家风二——善良

屋外,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那一片片雪花在空中舞动着各种姿

势,或飞翔,或盘旋,或直直的快速坠地,铺落在地面上,就好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我和爸爸一人撑着一把伞,走出了家门,向新华书店的方向走去。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大概二十几分钟过去了,我和老爸终于来到了新华书店的大门口。在刚要进去的时候,突然,一个十分‚火热的焦点‛吸引住了我:一位衣衫褴褛、白发苍苍、年过半百的老人跪在新华书店的大门口,向着周围路过的人乞讨,可是许多人都视而不见,只是装作什么也看见,见了这些人的举动,我的心不免打了个寒颤。于是,我拿了三个硬币,放入了老人那个破旧不堪的铁碗,硬币落入了铁碗,发出了好几声清脆的‚当啷‛,‚当啷‛声。 进入了书店,我竟然得到了爸爸久违的夸赞、表扬,使我开心的一蹦三尺高,心里比吃了蜜还甜:真是太好了!……

家风三——勤俭节约

记得还有一次,爸爸和妈妈一起带我去饭店里面去吃饭。

由于那个时候我还小,所以见到什么都感觉很新奇,手上一拿到了菜单,便开始了‚十分疯狂‛不已的点菜。不一会儿,服务员边把菜给送了上来。我呆呆的坐在椅子上,毫无兴趣的看着桌上的饭菜,只不过动了动而已,便放下筷子不吃了。我自己那个举动,不仅浪费了钱,还浪费了粮食,真的是使我后悔不已……

这就是我的家风,有利有弊。但我坚信,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时代的家风会落脚于我家。我的家庭将变得更充实,更美好!

杨震的清廉家风 历史在渭、洛、黄三河交汇的地方,哺育了万亩荷塘。莲藕之间,不时有蛙鸣讲述两千年前,太尉杨震清正廉洁、清白做人的故事。

杨震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研儒家经典。二十岁后,他子承父业,设馆授徒,培育出了近三千名弟子,其教育成就可与山东的孔老夫子相比肩,人称“关西夫子”。

学识和品行堪称一流的杨震,在五十岁时,为大将军邓骘所赏识,步入仕途。他先后做过县令、刺史、太守,后入朝做过太仆、太常、司徒以至太尉。他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秉公办事、恪尽职守,从不接受别人的宴请和贿赂,从不请客送礼。不论官职如何升迁,他家从来不修豪华宅府,他的子孙也是素食、布衣、徒步简行。有人劝他为子孙置办家业,杨震坚决不肯,他说,让后代成为“清白吏”子孙,把这个清名馈赠给他们,不也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吗? 在他二十年的仕途生涯中,留下了许多清正廉洁的故事。而“暮夜却金”的故事,最为历代朝野推崇——昌邑县令王密为了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趁着夜色,以十斤黄金相赠。杨震坚辞不受。王密说:“暮夜无人知晓。”杨震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杨震严格自律的君子之风,让王密惭愧而退。清正廉洁,是杨震一生践行的人生准则。即使是在他被蒙冤罢官后决定以死明志时,他仍要求子女处理后事要以杂木为棺、用被单裹尸,不用祭祀,不要厚葬。这些掷地有声的杨氏家训,至今听起来仍然是响彻云天,振聋发聩。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故中,“四知先生”的美名不但没有被时间的尘埃湮没,反而被不同时代的人敬仰着、推崇着。就像先生故里那偌大的一池荷花,虽历经寒冬,穿越淤泥,但都会在每一个初夏,给人们一片碧绿、一个莞尔的微笑。 杨震的风范和品行,成为杨氏后裔效仿和遵从的典范。杨氏清白家风通过杨震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延及子孙。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子孙个个生活简朴、为官清廉。他的五个儿子都以“清白吏”而誉满天下。他的子孙曾经达到“四世三公”的辉煌顶峰,但个个都很清廉,正如汉末孔融所言:“杨公四世清德,海

内所瞻。”特别是杨震的二儿子杨秉,自律极严,尤以“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的“三不惑”而闻名于世。杨震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儒家的道德理想。他的风范和品行,他的清白家风,对医治贪腐病症,仍是一服超越时空的济世良方。

杨震清白家风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杨氏家族恪守和传承的主要家风和祖训,形成了鲜明的家族文化特征,为杨氏家族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自古杨氏出弘农,许多杨姓家谱都把远祖追溯到弘农杨氏,尊杨震为开基始祖。杨氏后裔中,因文韬武略、清正廉洁而载入史册的,不乏其人。隋文帝杨坚以身作则、节俭爱民;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大师杨时,一生官显名扬,但他非常廉洁,奉法爱民,“不枉费公家一钱”;南宋爱国诗人杨万里,也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明代名相杨士奇官高权重,曾辅佐四位皇帝,为相几十年,妻子却一直在老家以农耕为生。如今,在全国各地及海内外的杨氏祠堂中,以杨震的“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清风堂”,随处可见。

杨震高洁正直的品行,也影响了故乡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秦东的仁人志士郭子仪、寇准、王鼎、杨虎城„„也都是踩着杨震的足迹,在历史的风雨中留下了惊世的绝唱。潼关的杨震后裔对杨震怀有深厚的感情,都以有杨震这样的先祖而自豪,都在自觉秉承着清白家风。清白家风已经成为他们立身持家、为官做人的精神支柱。

怀念一个人,其实就是怀念一个时代。杨震的遗风,必将成为我们个人修为、精进思想、为民谋福的精神动力。


相关内容

  • 申论大作文高分模板
  • http://www.bohuaweiye.com 申论大作文高分模板 公务员申论考试中的大作文,一直是困扰考生的老大难问题,怎么写才能得高分,尤其是对于那些屡试不爽的考生来说,不论怎么学,怎么写也得不了高分,王伟含老师凭借多年潜心研读申论考试的评分标准,结合多年一线实践教学经验,发现很多考生把申论 ...

  • 申论热点及范文2015.7
  • 申论热点:青少年责任感的培养 伴随着独生一代的成长,"责任感"一词被频频提及.然而,当代青少年责任感是高是低,情形是好是坏,人们的态度似乎截然相反.有人认为,现在的青年人有的因为压力大跳楼,有的因为失恋轻生,有的因为没有钱去抢劫,如果他们有一丝一毫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感,就不会滑 ...

  • 高二优秀作文600字范文:家风助我成长
  • [网络综合-高二优秀作文600字范文:家风助我成长]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优秀作文600字范文:家风助我成长,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传统中国重家风.家风琳琳琅琅,概括起来,不外乎家国天下.耕读传家.积德行善.仁孝清廉等几个关键词.扬州个园有两副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 ...

  •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心得体会
  • 篇一: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首次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准则>新修之后的突出亮点. 家风入纪,意味着良好家风不只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个人私事,也是关乎党内制度规矩的公事,为党员领导干部设立了经 ...

  • 建设优良家风 涵养廉洁品德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人格理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要求重视和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新年伊始,他在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尤其是"领导 ...

  • 河南选调生申论模拟题:如何加强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
  •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导语]中公选调生网为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申论考试,特意准备了选调生申论备考模拟题:如何加强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助力考生顺利通过选调生考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新修订的 ...

  • 2.28申论范文敬畏传统弘扬家风
  • 敬畏传统 弘扬家风 对某个家庭而言,家风往往体现在某一个具体的规定和行为,而作为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社会,家风蕴含着深厚的传统,其实是一种文化基因和民族魂魄,需要每个国人深深敬畏.在走向创新型社会的今天,坚守传统,传承家风,尤其意义深远. 敬畏是对传统的坚守,是弘扬家风的基础.这是一个过分娱乐化的时 ...

  • 家风建设与廉政建设
  • 家风建设与廉政建设 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法犯罪案件来看,很多领导干部腐败之祸的起因,"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也".几千年的封建"官本位"."封妻荫子"的陈腐观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丑陋规则,使腐败在一些领导干部 ...

  • 家风建设-廉洁家庭事迹材料,推荐材料
  • 代写家风建设-廉洁家庭事迹材料, 推荐材料 ***同志的家庭情况:***同志系兴宾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爱人**系**分局**办事处干部,儿子**系**区实验小学学生.该家庭在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建设活动中,爱国守法,模范遵守模范廉洁家庭行为公约,廉洁奉公,家庭成员有较强的廉洁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