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韵母和声调的发展

第八讲 汉语韵母和声调的发展

本讲主要内容:

1、韵母从上古到中古再到近代的发展;

2、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重点掌握内容:韵尾的发展和声调的演变规律。

本讲主要叙述两个问题,韵母从上古到中古再到近代的发展,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一、韵母的发展

汉语从上古发展到中古,韵母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古汉语三十韵部,按照主要元音和韵尾的不同分为阴(9)、阳(10)、入(11)三类十一组。到魏晋南北朝42个韵部(见王力《汉语语音史》113页)。到中古《广韵》九十五韵部(61阴阳 34入声韵部)。这之间,韵部的分合显得十分复杂。比如上古的“之”部韵分化出中古的“咍、侯、灰、皆、之、尤、脂”七个韵。趋势是韵部的划分越来越细密。

从中古到近代,韵母系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广韵》95韵部,206韵,141个韵母,到平水韵106韵,再到《中原音韵》19个韵部,46个韵母。总的发展趋势是整个韵部系统大大简化。

我们知道,汉语音节中的韵母一般是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构成,而韵头和韵尾最能体现汉语语音的特征。所以,我们从韵头和韵尾两方面来看韵母的发展。

1、韵尾的发展

韵尾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

①、-p、-t、-k尾的消失;

②、-m尾的消失。

[-p]、[-t]、[-k]是塞音,听起来很紧促,所以带这种韵尾的音节叫“促音尾”音节,也叫“塞音尾”音节,音韵学上称之为“入声韵”;

[-m]、[-n]、[-g]是鼻音,用鼻音充当韵尾的音节叫“鼻音尾”音节,音韵学上称“阳声韵”。戏曲界又把阳声韵中收[-m]尾的音节叫“闭口韵”。塞音尾和鼻音尾因为都是唯闭音尾,听着不敞亮,所以合称“闭音节”。

用元音充当韵尾的音节叫“元音尾”音节,没有韵尾的音节叫“开音节”。这两种音节在音韵学上合称“阴声韵”。

[-p]、[-t]、[-k]都是“唯闭音”,即只把双唇、舌尖、舌根急促地一闭就完了,并不让气流冲出来。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没有这类韵尾了。但在现代粤方言广州话中,普通话里同音的“力、栗、力”三个字分别读作【lap】、【løt】、【lΙk】,还保留着韵尾[-p]、[-t]、

[-k]。那么,这类韵尾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

我们知道,韵尾[-p]、[-t]、[-k]和入声是有连带关系的,没有

[-p]、[-t]、[-k]韵尾,也就没有入声。入声是以发音短促为特征,没有[-p]、[-t]、[-k]这些促音尾,音节也就没有了短促的音色,那么,入声也就不存在了。

元代黄公绍的《古今韵会》(成于1292年以前)已经没有收[-p]的入声字了,收[-p]的入声字已经并入到收[-t]的入声里去了。到了十四世纪,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1324年)时,入声就完全消失了。这说明,十四世纪(或更早)的北京(大都)话里,韵尾[-p]、

[-t]、[-k]就已经消失了。至于它开始消失的时间可能更早。[-p]、

[-t]、[-k]消失以后,闭音节成了开音节。例如“哭”k’uk---ku。有些韵类在促音节消失后,又发生元音高化。如“郭”kuak---kuo。

韵尾[-m]的消失是在[-p]、[-t]、[-k]的消失之后,在《中原音韵》里有了一个开端,就是声母为唇音而韵尾为[-m]的字,韵尾一律变为[-n]。这样一来,本来不同韵尾的字,变为同韵尾的同音字了。例如:

烦 繁 [-n] 饭 贩 [-n] 牝[-n]

>[-n] >[-n] > [-n]

凡 帆 [-m] 范 犯[-m] 品[-m]

这种音变,语音学上称为异化作用。如果声母是唇音,韵尾[-m]也是唇音,在发音上不是十分便利的,所以韵尾很容易起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必然的,今天有些方言如客家话仍保留有[-m]尾。《中原音韵》十九韵部是十四世纪北方话的实际语音系统。这十九韵部如下(教材160页):

一东钟 二江阳 三支思 四齐微 五鱼模 六皆来 七真文 八寒山 九桓欢 十先天 十一萧豪 十二歌戈 十三家麻

十四车遮 十五庚青 十六尤侯 十七侵寻 十八盐咸 十九廉纤

其中“侵寻”、“盐咸”、“廉纤”三个是闭口韵,可见,《中原音韵》基本上还保存着[-m]尾。

那么[-m]尾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在北方话里,[-m]的全部消失,不能晚于十六世纪,因为写于十七世纪初叶(1626)的《西儒耳目资》(法国传教士金尼格著,供西洋人学习汉语用的音韵学著作)里已经没有[-m] 尾韵了。但是,[-m]并入[-n]并不是从十七世纪才开始的。这种变化从唐代已经开始了。唐人胡曾《戏妻族语不正》诗:

呼‘十’却为‘石’,(“十” [-ap];“石” [-ak])

唤‘针’将作‘真’。(“针”[-əm];“真”[-ən])

忽然云雨至,

总道是天‘因’。(“因”[-iən ];“阴”[-iəm])

在胡曾看来,“针、阴”二字要念成收[-m]尾的闭口韵才算“正”,妻子娘家人念成收[-n]尾的,就成了“真、因”二字了,是很可笑的。这说明:唐代有的方言中已经把[-m]尾字读成[-n]尾字了。但语音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北方[-m]尾的消失要到《中原音韵》时代以后。那么,[-m]尾字并入[-n]尾后,《中原音韵》仅存的三个闭口韵:侵寻并入了真文,盐咸并入了寒山,廉纤并入了先天。后来,桓欢也和寒山合流了。这样,十九韵部减为十五韵部,基本上代表现代了普通话的韵部。以上是着眼于韵尾看韵母的发展。下面从韵头来看韵母的发展。

2、韵头的转化

根据韵头的不同,可以把韵母划分为四类,即四呼。四呼是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特征,开、齐、合、撮四呼之间可相互转化,韵头的转化是具有普遍规律的。但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

① 开口和齐齿的交替:即韵头i的插入和失落。

A、 韵头i的插入,即开口呼→齐齿呼。

本来没有韵头的开口呼,在发展过程中插入了韵头i。这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必须是喉音字(指见溪疑影哓匣六母);②必须是二等字。例如:

街kai→ʨie 鞋ɤai→ɕie 奸 kan→ʨian 雁ŋan→ian 牙 ŋa→ia 家 ka→ʨia 江 koŋ→ʨiaŋ 巷 ɤɔŋ→ɕiaŋ

B、 韵头i的失落,即齐齿呼→开口呼。

本来有韵头i或全韵为i的齐齿呼,在发展过程中,或者韵头i失落,或者全韵为i的变为ʃ,这主要是受卷舌声母(tʂ、tʂ‘、ʂ、ʐ)的影响。例如:

社ʑia→ʂə 世ɕǐɛi→ʂʅ 昌ʨ iaŋ →tʂaŋ 脂ʨi→tʂʅ

手ɕiu→ʂou(温州方言还念ɕiu)

② 开口与合口的交替:即韵头u的插入和失落。

A、韵头u的插入,即开口呼---合口呼。

本来没有韵头的开口呼,在发展过程中插入了韵头u,例如: (歌韵)多ta→tuo 施t‘a→t‘uo 娑 sa→suo 挪na→nuo (铎韵)讬t‘ak→t‘uo 洛lɑk→luo 作tsɑk→tsuo

现代北京话里的韵母o,在舌齿音声母后面写成uo:duo、tuo、nuo、luo、zhuo、chuo、shuo。但唇音后面可以写成bo、po、mo、fo。

C、 韵头u的失落,即合口呼---开口呼。

本来有韵头u,在发展过程中失落了韵头。这种情况在各地方言中是很普遍的。

现代北京话在两种情况下失落了韵头u:(1)唇音后面。(2)灰韵的泥、来两母字和魂韵的泥母字。例如:

灰韵:杯puɒi→pei(不是Pui) 每muɒi→mei(不是mui)

内nuɒi→nei(不是nui) 雷luɒi→lei(不是lui)

魂韵:嫩nuən→nən (不是nun) 本puən→pən(不是puin)

门 muən→mən (不是mun) 金b‘uən→p‘ən(不是p‘un)

此外,还有撮口向开口、合口的转化,齐齿向合口、撮口的转化,这里不去细说,可参看教材P164-168。

二、声调的发展

声调是汉语语言中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据史料记载,南朝梁、沈约发明“四声”。其实他只是发现“四声”这个语言事实,并提倡诗文创作讲究声律。这说明,古代汉语中的“四声”很早就存在了。古汉语的“四声”不同于今天的“四声”。古代的“四声”叫“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平、上、去、入”。今天普通话的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阴、阳、上、去”。古代汉语的“四声”如何发展演变为今天普通话里的“四声”的?有哪些规律?概括起来有三大规律:浊上变去、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1、浊上变去。

浊上变去,是指古代全浊上声字变为去声。这里“浊上变去”的“浊”是指“全浊”(全浊声母: 並、奉、定、澄、从、床、群、邪、

禅、匣10个),至于“次浊”的上声字今天并没有变为去声,比如“马”(明)、“努”(泥)、“鲁”(来)、“忍”(日)、“尾”(微)、“有”(喻)、“雅”(疑),(共七个次浊声母)到今天还念上声。

浊上变去,这种变化,从八世纪即唐代就开始了。我们根据什么知道唐代就开始了呢?

唐李涪《刊误》批评《切韵》“字同一声,分为两韵”:

“恨怨之恨则在去声,佷戾之佷则在上声;又言辩之辩则在上声,冠弁之弁则在去声;又舅甥之舅则在上声,故旧之旧则在去声;又皓白之皓则在上声,号令之号则在去声。”

“恨辩舅皓”是全浊上声字,“佷、弁、旧、号”是全浊去声字。李氏以为这四对字分别同音,表明全浊上声字“恨、辩、舅、皓”已经读为去声。

韩愈《讳辨》说:“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

“杜”是全浊上声,“度”是全浊去声。韩愈认为“杜、度”同音。也可表明全浊上声字“杜”已经读为去声。

宋词用韵中全浊上声常与去声押韵。例如辛弃疾《玉楼春》: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做飘..

零水上絮。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

在梨花风雨处。” .

其中的韵脚字“负”是上声字,其余都是去声字。这些都表明全浊上声已读成去声。不过在宋人韵图里,全浊上声字仍然列为上声,

并没有列入去声韵里。到《中原音韵》才打破传统韵书的限制,正式把中古全浊上声字归入去声。全浊上声变去声是从中古到近代乃至现代汉语声调发展的规律之一。全浊上声变去声的常用字,可参见教材227-228页。

2、平分阴阳

所谓“平分阴阳”,是指中古的“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种调类。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是把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类的第一部书。周德清在这部书序言中说:“字别阴阳者,阴阳字平声有之,上去俱无。上去各止一声,平声独有二声;有上平声,有下平声。”周氏所谓上平声即指阳平,所谓下平声即指阴平。

声调的阴阳和声母的清浊是有对应关系的,清音平声字发展为阴平,浊音平声字发展为阳平。换句话说,声调分化为阴阳的原因,是受声母的影响。声母有清浊之分,随着语音的发展,浊音和清音的音高差别逐渐增大,于是产生了调类的分化。例如:

“通,他红切”。 “同,徒红切”。

中古“通”和“同”本来是属于同一声调的,都属平声。但是, “通”,是透母字,属清声母;“同”,是定母字,属浊声母;由于清浊音的影响,“同”的声调和“通”的声调实际上并不完全相同,这个细微的差别逐渐显著,最后形成了两个调类:“通”读阴平,“同”读阳平。又如:

“充,昌终切”。 “虫,直弓切”。

“充”和“虫”中古都是平声。“充”,是穿母字,属清音;“虫”,是澄母字,属浊音。后来,“充”是“阴平”,“虫”是“阳平”。

3、入派三声

汉语发展到元代,即十四世纪时,入声[-p]、[-t]、[-k]韵尾消失。《中原音韵》把中古入声字分别派入阳平、上声和去声。阴平没有入声字。分析《中原音韵》的入声字,我们可以看出“入派三声“有以下三条规律:

A、全浊入声归阳平

《中原音韵》里属于中古并、定、群、从、邪、澄、床、禅、奉、匣10个全浊声母的入声字有176个,其中166个派入阳平,只有少数字例外。如:

并:白 勃 拔 别

奉:伏 服 伐 乏

定:狄 敌 独 达

澄:直 泽 浊 轴

床:实 食 舌 赎

禅:石 孰 折 勺

从:疾 杂 昨 捷

邪:夕 席 袭 俗

群:及 局 杰 竭

匣:学 合 核 活

B、次浊入声归去声

《中原古韵》里属于中古明、微、妮(娘)、来、日、疑、喻7个次浊入声字共188个,其中有187个字派入去声,只有一个“抹“(明)派入上声,例如:

明:蜜 木 灭

微:勿 物 袜

妮(娘):纳 捏 聂

来:乐 腊 列

日:日 入 肉

疑:逆 岳 虐

喻:越 易 欲

C、清音入声归上声

《中原音韵》里属于中古帮、滂、非、敷、端、透、知、彻、照、穿、审、精、清、心、见、溪、晓、影等18个清音声母的入声字共357个,其中有331个字派入上声。

到了现代北京话里,清音入声字就没有很清楚的条理可寻了。古入声字在今天普通话里实际上是派入阴、阳、上、去四声里面去了,即“入派四声”。(参见教材第29节P230—232)

语音史到此讲授结束,下一节课进入语法史的学习。

思考题:

1、韵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古代汉语的“四声”如何发展演变为今天普通话里的“四声”的?有哪些规律?

第八讲 汉语韵母和声调的发展

本讲主要内容:

1、韵母从上古到中古再到近代的发展;

2、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重点掌握内容:韵尾的发展和声调的演变规律。

本讲主要叙述两个问题,韵母从上古到中古再到近代的发展,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一、韵母的发展

汉语从上古发展到中古,韵母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古汉语三十韵部,按照主要元音和韵尾的不同分为阴(9)、阳(10)、入(11)三类十一组。到魏晋南北朝42个韵部(见王力《汉语语音史》113页)。到中古《广韵》九十五韵部(61阴阳 34入声韵部)。这之间,韵部的分合显得十分复杂。比如上古的“之”部韵分化出中古的“咍、侯、灰、皆、之、尤、脂”七个韵。趋势是韵部的划分越来越细密。

从中古到近代,韵母系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广韵》95韵部,206韵,141个韵母,到平水韵106韵,再到《中原音韵》19个韵部,46个韵母。总的发展趋势是整个韵部系统大大简化。

我们知道,汉语音节中的韵母一般是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构成,而韵头和韵尾最能体现汉语语音的特征。所以,我们从韵头和韵尾两方面来看韵母的发展。

1、韵尾的发展

韵尾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

①、-p、-t、-k尾的消失;

②、-m尾的消失。

[-p]、[-t]、[-k]是塞音,听起来很紧促,所以带这种韵尾的音节叫“促音尾”音节,也叫“塞音尾”音节,音韵学上称之为“入声韵”;

[-m]、[-n]、[-g]是鼻音,用鼻音充当韵尾的音节叫“鼻音尾”音节,音韵学上称“阳声韵”。戏曲界又把阳声韵中收[-m]尾的音节叫“闭口韵”。塞音尾和鼻音尾因为都是唯闭音尾,听着不敞亮,所以合称“闭音节”。

用元音充当韵尾的音节叫“元音尾”音节,没有韵尾的音节叫“开音节”。这两种音节在音韵学上合称“阴声韵”。

[-p]、[-t]、[-k]都是“唯闭音”,即只把双唇、舌尖、舌根急促地一闭就完了,并不让气流冲出来。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没有这类韵尾了。但在现代粤方言广州话中,普通话里同音的“力、栗、力”三个字分别读作【lap】、【løt】、【lΙk】,还保留着韵尾[-p]、[-t]、

[-k]。那么,这类韵尾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

我们知道,韵尾[-p]、[-t]、[-k]和入声是有连带关系的,没有

[-p]、[-t]、[-k]韵尾,也就没有入声。入声是以发音短促为特征,没有[-p]、[-t]、[-k]这些促音尾,音节也就没有了短促的音色,那么,入声也就不存在了。

元代黄公绍的《古今韵会》(成于1292年以前)已经没有收[-p]的入声字了,收[-p]的入声字已经并入到收[-t]的入声里去了。到了十四世纪,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1324年)时,入声就完全消失了。这说明,十四世纪(或更早)的北京(大都)话里,韵尾[-p]、

[-t]、[-k]就已经消失了。至于它开始消失的时间可能更早。[-p]、

[-t]、[-k]消失以后,闭音节成了开音节。例如“哭”k’uk---ku。有些韵类在促音节消失后,又发生元音高化。如“郭”kuak---kuo。

韵尾[-m]的消失是在[-p]、[-t]、[-k]的消失之后,在《中原音韵》里有了一个开端,就是声母为唇音而韵尾为[-m]的字,韵尾一律变为[-n]。这样一来,本来不同韵尾的字,变为同韵尾的同音字了。例如:

烦 繁 [-n] 饭 贩 [-n] 牝[-n]

>[-n] >[-n] > [-n]

凡 帆 [-m] 范 犯[-m] 品[-m]

这种音变,语音学上称为异化作用。如果声母是唇音,韵尾[-m]也是唇音,在发音上不是十分便利的,所以韵尾很容易起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必然的,今天有些方言如客家话仍保留有[-m]尾。《中原音韵》十九韵部是十四世纪北方话的实际语音系统。这十九韵部如下(教材160页):

一东钟 二江阳 三支思 四齐微 五鱼模 六皆来 七真文 八寒山 九桓欢 十先天 十一萧豪 十二歌戈 十三家麻

十四车遮 十五庚青 十六尤侯 十七侵寻 十八盐咸 十九廉纤

其中“侵寻”、“盐咸”、“廉纤”三个是闭口韵,可见,《中原音韵》基本上还保存着[-m]尾。

那么[-m]尾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在北方话里,[-m]的全部消失,不能晚于十六世纪,因为写于十七世纪初叶(1626)的《西儒耳目资》(法国传教士金尼格著,供西洋人学习汉语用的音韵学著作)里已经没有[-m] 尾韵了。但是,[-m]并入[-n]并不是从十七世纪才开始的。这种变化从唐代已经开始了。唐人胡曾《戏妻族语不正》诗:

呼‘十’却为‘石’,(“十” [-ap];“石” [-ak])

唤‘针’将作‘真’。(“针”[-əm];“真”[-ən])

忽然云雨至,

总道是天‘因’。(“因”[-iən ];“阴”[-iəm])

在胡曾看来,“针、阴”二字要念成收[-m]尾的闭口韵才算“正”,妻子娘家人念成收[-n]尾的,就成了“真、因”二字了,是很可笑的。这说明:唐代有的方言中已经把[-m]尾字读成[-n]尾字了。但语音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北方[-m]尾的消失要到《中原音韵》时代以后。那么,[-m]尾字并入[-n]尾后,《中原音韵》仅存的三个闭口韵:侵寻并入了真文,盐咸并入了寒山,廉纤并入了先天。后来,桓欢也和寒山合流了。这样,十九韵部减为十五韵部,基本上代表现代了普通话的韵部。以上是着眼于韵尾看韵母的发展。下面从韵头来看韵母的发展。

2、韵头的转化

根据韵头的不同,可以把韵母划分为四类,即四呼。四呼是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特征,开、齐、合、撮四呼之间可相互转化,韵头的转化是具有普遍规律的。但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

① 开口和齐齿的交替:即韵头i的插入和失落。

A、 韵头i的插入,即开口呼→齐齿呼。

本来没有韵头的开口呼,在发展过程中插入了韵头i。这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必须是喉音字(指见溪疑影哓匣六母);②必须是二等字。例如:

街kai→ʨie 鞋ɤai→ɕie 奸 kan→ʨian 雁ŋan→ian 牙 ŋa→ia 家 ka→ʨia 江 koŋ→ʨiaŋ 巷 ɤɔŋ→ɕiaŋ

B、 韵头i的失落,即齐齿呼→开口呼。

本来有韵头i或全韵为i的齐齿呼,在发展过程中,或者韵头i失落,或者全韵为i的变为ʃ,这主要是受卷舌声母(tʂ、tʂ‘、ʂ、ʐ)的影响。例如:

社ʑia→ʂə 世ɕǐɛi→ʂʅ 昌ʨ iaŋ →tʂaŋ 脂ʨi→tʂʅ

手ɕiu→ʂou(温州方言还念ɕiu)

② 开口与合口的交替:即韵头u的插入和失落。

A、韵头u的插入,即开口呼---合口呼。

本来没有韵头的开口呼,在发展过程中插入了韵头u,例如: (歌韵)多ta→tuo 施t‘a→t‘uo 娑 sa→suo 挪na→nuo (铎韵)讬t‘ak→t‘uo 洛lɑk→luo 作tsɑk→tsuo

现代北京话里的韵母o,在舌齿音声母后面写成uo:duo、tuo、nuo、luo、zhuo、chuo、shuo。但唇音后面可以写成bo、po、mo、fo。

C、 韵头u的失落,即合口呼---开口呼。

本来有韵头u,在发展过程中失落了韵头。这种情况在各地方言中是很普遍的。

现代北京话在两种情况下失落了韵头u:(1)唇音后面。(2)灰韵的泥、来两母字和魂韵的泥母字。例如:

灰韵:杯puɒi→pei(不是Pui) 每muɒi→mei(不是mui)

内nuɒi→nei(不是nui) 雷luɒi→lei(不是lui)

魂韵:嫩nuən→nən (不是nun) 本puən→pən(不是puin)

门 muən→mən (不是mun) 金b‘uən→p‘ən(不是p‘un)

此外,还有撮口向开口、合口的转化,齐齿向合口、撮口的转化,这里不去细说,可参看教材P164-168。

二、声调的发展

声调是汉语语言中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据史料记载,南朝梁、沈约发明“四声”。其实他只是发现“四声”这个语言事实,并提倡诗文创作讲究声律。这说明,古代汉语中的“四声”很早就存在了。古汉语的“四声”不同于今天的“四声”。古代的“四声”叫“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平、上、去、入”。今天普通话的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阴、阳、上、去”。古代汉语的“四声”如何发展演变为今天普通话里的“四声”的?有哪些规律?概括起来有三大规律:浊上变去、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1、浊上变去。

浊上变去,是指古代全浊上声字变为去声。这里“浊上变去”的“浊”是指“全浊”(全浊声母: 並、奉、定、澄、从、床、群、邪、

禅、匣10个),至于“次浊”的上声字今天并没有变为去声,比如“马”(明)、“努”(泥)、“鲁”(来)、“忍”(日)、“尾”(微)、“有”(喻)、“雅”(疑),(共七个次浊声母)到今天还念上声。

浊上变去,这种变化,从八世纪即唐代就开始了。我们根据什么知道唐代就开始了呢?

唐李涪《刊误》批评《切韵》“字同一声,分为两韵”:

“恨怨之恨则在去声,佷戾之佷则在上声;又言辩之辩则在上声,冠弁之弁则在去声;又舅甥之舅则在上声,故旧之旧则在去声;又皓白之皓则在上声,号令之号则在去声。”

“恨辩舅皓”是全浊上声字,“佷、弁、旧、号”是全浊去声字。李氏以为这四对字分别同音,表明全浊上声字“恨、辩、舅、皓”已经读为去声。

韩愈《讳辨》说:“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

“杜”是全浊上声,“度”是全浊去声。韩愈认为“杜、度”同音。也可表明全浊上声字“杜”已经读为去声。

宋词用韵中全浊上声常与去声押韵。例如辛弃疾《玉楼春》: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做飘..

零水上絮。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

在梨花风雨处。” .

其中的韵脚字“负”是上声字,其余都是去声字。这些都表明全浊上声已读成去声。不过在宋人韵图里,全浊上声字仍然列为上声,

并没有列入去声韵里。到《中原音韵》才打破传统韵书的限制,正式把中古全浊上声字归入去声。全浊上声变去声是从中古到近代乃至现代汉语声调发展的规律之一。全浊上声变去声的常用字,可参见教材227-228页。

2、平分阴阳

所谓“平分阴阳”,是指中古的“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种调类。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是把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类的第一部书。周德清在这部书序言中说:“字别阴阳者,阴阳字平声有之,上去俱无。上去各止一声,平声独有二声;有上平声,有下平声。”周氏所谓上平声即指阳平,所谓下平声即指阴平。

声调的阴阳和声母的清浊是有对应关系的,清音平声字发展为阴平,浊音平声字发展为阳平。换句话说,声调分化为阴阳的原因,是受声母的影响。声母有清浊之分,随着语音的发展,浊音和清音的音高差别逐渐增大,于是产生了调类的分化。例如:

“通,他红切”。 “同,徒红切”。

中古“通”和“同”本来是属于同一声调的,都属平声。但是, “通”,是透母字,属清声母;“同”,是定母字,属浊声母;由于清浊音的影响,“同”的声调和“通”的声调实际上并不完全相同,这个细微的差别逐渐显著,最后形成了两个调类:“通”读阴平,“同”读阳平。又如:

“充,昌终切”。 “虫,直弓切”。

“充”和“虫”中古都是平声。“充”,是穿母字,属清音;“虫”,是澄母字,属浊音。后来,“充”是“阴平”,“虫”是“阳平”。

3、入派三声

汉语发展到元代,即十四世纪时,入声[-p]、[-t]、[-k]韵尾消失。《中原音韵》把中古入声字分别派入阳平、上声和去声。阴平没有入声字。分析《中原音韵》的入声字,我们可以看出“入派三声“有以下三条规律:

A、全浊入声归阳平

《中原音韵》里属于中古并、定、群、从、邪、澄、床、禅、奉、匣10个全浊声母的入声字有176个,其中166个派入阳平,只有少数字例外。如:

并:白 勃 拔 别

奉:伏 服 伐 乏

定:狄 敌 独 达

澄:直 泽 浊 轴

床:实 食 舌 赎

禅:石 孰 折 勺

从:疾 杂 昨 捷

邪:夕 席 袭 俗

群:及 局 杰 竭

匣:学 合 核 活

B、次浊入声归去声

《中原古韵》里属于中古明、微、妮(娘)、来、日、疑、喻7个次浊入声字共188个,其中有187个字派入去声,只有一个“抹“(明)派入上声,例如:

明:蜜 木 灭

微:勿 物 袜

妮(娘):纳 捏 聂

来:乐 腊 列

日:日 入 肉

疑:逆 岳 虐

喻:越 易 欲

C、清音入声归上声

《中原音韵》里属于中古帮、滂、非、敷、端、透、知、彻、照、穿、审、精、清、心、见、溪、晓、影等18个清音声母的入声字共357个,其中有331个字派入上声。

到了现代北京话里,清音入声字就没有很清楚的条理可寻了。古入声字在今天普通话里实际上是派入阴、阳、上、去四声里面去了,即“入派四声”。(参见教材第29节P230—232)

语音史到此讲授结束,下一节课进入语法史的学习。

思考题:

1、韵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古代汉语的“四声”如何发展演变为今天普通话里的“四声”的?有哪些规律?


相关内容

  • 普通话语音教学大纲
  • <普通话语音>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普通话语音 英文名称:Pronunciation of Standardchinese 学 时:16(理论)+32(实践) 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 一.课程教学目标 普通话语音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学习的启蒙课,主要解决播音主持创作 ...

  • 现代汉语 读书笔记
  • 现代汉语 读书笔记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汉语和现代汉语 一.现代汉语的性质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 1.语言的属性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劳动创造了语言. 语言既不是经济基础,也不是上层建筑,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具有社会性和全民性. 从外部功能而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人 ...

  • 2014[教师口语]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 <教师口语>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1.音高.音强.音长.音色是不是和现代汉语语音都有关系 (1)在汉语普通话中,音高在语言中的作用同声调.语调密切相关.一个字声调是由音高变化形成的,音高在汉语里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意义不同主要决定于音 ...

  • 现代汉语知识点
  • 现代汉语知识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述 一.什么是语言? 内部(结构) 既是以语言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外部(作用.功能) 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一视同仁的为社会成员服务 二.语言的表现形式 口语形式:受限制,通俗自然,简洁生 ...

  •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性质.内容,了解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音韵学的性质,音韵学分支,音韵学知识的作用.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内容: 一.音韵学的性质: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各时期汉语语音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语言科学,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二 ...

  • 汉语拼音基础知识
  • 汉语拼音基础知 什么叫语音? 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区别意义功能的声音,不能把语音看成纯粹的自然物质:语音是最直接地记录思维活动的符号体系,是语言交际工具的声音形式. 语音的物理基础主要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这也是构成语音的四要素.音高指声波频率,即每秒钟振动次数的多少:音强指声波振幅的大 ...

  • 汉语拼音单韵母教案
  • 汉语拼音单韵母a o e i u ü及Y W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a.o.e.i.u.ü六个单韵母,能读准字母音,认清字母形. 2.认识声调符号,学习掌握六个单韵母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3.学会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 1.发音方法和韵母带调一口呼是重点. 2.读准韵 ...

  • 汉语拼音字母表
  • 声母: Bb Pp M m Ff Dd Tt Nn Ll Gg Kk Hh Jj Qq Xx Zz Cc Ss Rr Yy Ww 翘舌音: zh ch sh 单韵母: a o e i u ü 复韵母: 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an en in un ün ang eng ...

  • 对汉语拼音方案的认识
  • 对汉语拼音方案的认识 刘芷萱 2006050282 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对汉语拼音的认识都是很肤浅的.直到上了大学认真.系统地学习了现代汉语语音学理论之后,我才真正对汉语拼音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 以前,我一直认为汉语拼音只包含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但学习了语音学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