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201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会议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明确提出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这是在三中全会关于改革总体部署下,对深化农村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的问题更实际,部署更加系统。   专家们认为,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老矛盾依然突出: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农业资源利用强度大的矛盾、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与农业劳动力结构短缺的矛盾等更加凸显,广辟农民增收渠道也是当前的一个难点。   “三农”工作依然任务艰巨。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程国强指出,今后要以农业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农民富、加快农村小康为核心目标,补齐“四化同步”中的农业短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粮食安全需顶层设计   中央定调粮食安全的背景是,2013年以来中国粮食进口急剧上升,对自给率红线造成巨大压力。因此未来在强调确保小麦、水稻两大口粮“绝对安全”的同时,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质量,以及农村、农业生态保护也将被提至更高地位。   中央在强调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强调粮食的质量、农产品的质量,更加注重强调保护农业生态的安全、和谐。   对此,未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方面将出台以“生态补偿制度”为主的多项支持政策,重点支持鼓励绿色循环经济和低毒高效农化领域。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专家建议,保障粮食安全需要顶层规划,应该尽快成立跨领域跨部门的自然资源与生态安全委员会。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表示,粮食安全需要从国家全局考虑,有顶层的设计与规划。他表示,现在很多政策做得很好,但是协调不够。有些部门这样看、有些部门那样看,有些事情办不下去的原因就在于要协调。   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主席蒋明君建议,应该尽快成立国务院自然资源与生态安全委员会。在他看来,自然资源和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领域多部门,牵一发动全身,一定要在战略高度定位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国粮食自给率需维持在95%以上,但这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近年来,在包括稻米、小麦、玉米、大豆在内的主粮中,由于大豆进口量增势迅猛,实际的粮食自给率已经突破红线。   据海关统计,中国201 2年的粮食进口总量(包括大豆)已达7236万吨,相当于中国全年粮食产量的12.2%。2013年以来,大豆进口的增势也丝毫没有放缓的迹象,海关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1月中国进口大豆603万吨,创下历年同月最高水平,1-11月累计进口大豆5597万吨,同比增长6.6%。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商务部特聘专家、农业部农产品市场流通专家洪涛表示,从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态,到当前的粮食进口形势看,粮食安全仍将是2014年部署农业工作和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焦点,预计会议将继续要求增加农田、水利方面投资,但对95%的粮食自给率目标可能进行修订,未来强调小麦、大米等口粮自给率要达到95%以上,而大豆、玉米自给率可能在90%以上,其他农产品不再提出明确目标,这样更加适应现在的发展需要。   李国祥也表示,我国粮食十连增在全球范围内都属罕见,但随着十连增,给水资源、土地利用都带来了很大压力,导致地下水下降、大量使用化肥,未来继续增长的空间有限,预计我国粮食目标将迎来拐点,不再过分强调数量,而是更加关注质量。   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这次会议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会议提出了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说,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会议还提出,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对此,程国强认为,目前到了重塑粮食安全战略边界的新阶段,应抓紧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机制,突出重点,有保有放。   招商证券资深农林渔牧研究员黄珺: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针对的就是粮食和食品进口量和走私量的提升。虽然进口低价粮对稳定国内通胀有一定的作用,但足以引起政府的重视。万一国际粮食产量或者世界经济有一个因素发生改变,全球粮价持续低迷的下行曲线出现拐点,我们将是非常被动的。   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   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会议提出,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核心是解决发展和稳定问题,维护农民的利益。一些农民进城后工作不稳定,没有社保,如果承包权丧失了,会影Ⅱ向国家和社会稳定。未来一二十年家庭经营依然是主流,确保农户的承包权保护了农民利益。   随着农村分工分业发展和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相当一部分承包土地的农户不再种地。面对这种新情况,会议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为现代农业发展确定了重要基础,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改善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现状意义重大。同时,土地流转在农村非常活跃,不能不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盲目通过行政力量推动,而是要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社会管理研究室主任常兴华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着力点,是要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创新和实现多种经营方式:要鼓励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强调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前提是要把每个农民当作是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的主体,要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个农村最基本的经营制度下实现。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这一基本制度,也必须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在“统”和“分”上都要创新、转变。在“统”的层次上,统一经营向农户联合与合作方向转变,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在“分”的层次上,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   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说,中国是人口大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保证绝大部分粮食自给自足的基础。中央此次再次强调守住耕地红线,也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解决农村土地市场与城市土地市场二元分割的问题,建立统一土地市场,土地有序进入市场流转,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水平。中国人多耕地少始终是个矛盾,所以,不能随意改变耕地性质。在城镇化过程中,如果突破耕地红线,将威胁到粮食安全。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果能规划得好,措施对头,方法对头,有可能提高土地集约化使用的水平。城镇化后,条件具备,原来农民的宅基地可以复耕,提高某些荒地、沙地等土地的品质用于种粮食,在保证18亿亩耕地的基础上,优化配置,增加耕地。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会议鲜明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随着生产能力提高,数量已经不成问题。难在质量,回应百姓需求、解决社会性问题,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要治理农业生产源头,实行标准化生产,严禁滥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   秦宫认为,今后,从田间到餐桌,从源头到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整个产业链要有严格的安全生产规范,要更加完整、系统、安全,实现全覆盖。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说,当前人民的突出愿望便是食品安全。如何实现在保证“吃饱”的基础上,让百姓能够“吃好”,是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最大挑战。相比前几年,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源头。如果源头污染治理不了,后面的环节再安全也无能为力。如何对养殖业的抗生素滥用、蔬菜水果业的农药残留超标等进行治理,需要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进行监管,还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   为了保证质量安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应该重塑。应该加强综合协调联动,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力断污染物进入农田   会议提出,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发出了清晰的“保卫农田安全”的信号。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60%以上的地市、近一半的县《区)和97%的乡镇建立了监管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风险防控水平稳步提升。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蔬菜监测合格率达到96.2%,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但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后,一个事实不容忽视:部分地区耕地和水体环境遭到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污染,有害、有毒物质进入土壤不断累积。与此同时,局地滥用农药化肥甚至剧毒农药的情况也并不鲜见。两个因素相互叠加,近年来酿成镉大米、毒豆芽、剧毒农药蔬菜等各类农产品生产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面对部分地区已经出现的农田污染,会议提出,对受污染严重的耕地、水等,要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进行集中修复。   对此,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2014年将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组织开展耕地土壤与农产品重金属监测调查,全面摸清南方重点省份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探索建立重点污染区域生态补偿制度。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农田污染情况尚未完全摸清,亟须开展周密细致的监测调查,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集中修复。   韩长赋说,农业部将以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为重点,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健全科学统一、与国际接轨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此外,还要推行生产全程控制和质量安全追溯,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制度,控药、控肥、控添加剂,对农民开展标准化清洁生产技术培训和法规宣传教育,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建立产地证明准出制度,强化与市场准入的衔接。   保卫农田安全,既要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也要一手抓执法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韩长赋介绍,农业部将切实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深化专项整治和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加强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执法查处,保持高压态势,重拳出击、露头就打。   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民,重点在农村。现在看,我们城里人大多数都小康了,现在真正还有贫困人口、收入差距比较大的,主要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农民能否顺利地过上小康生活,关系着我们的小康是全面的小康还是拖着“短腿”的小康,是高质量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是实现了共同富裕的小康,还是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的小康。   过上好日子、富日子、体面生活,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最大的梦想。要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促进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让农民通过自己辛勤劳动,也能进入小康。   “‘谁来种地’的论述很有新意”,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认为,这实际上是解决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激励机制问题。   他说,农民本应该就是一个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未来,资本下乡、规模经营、家庭农场、逆城市化等现象料将都会出现。   帮助3个“1亿”落户城镇   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向城市转移的农民类型,主要分为流动人口、失地农民和在地农民。根据他们市民化的方式,又可以将农民市民化的路径分为“被动城镇化”和“主动城镇化”两大类。被动城镇化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导推进,通过“征地安置”,实现农村土地的城市化和农民身份的“农转非”。而主动城镇化则指农民自主选择进入城市的城镇化过程。对大规模进城的农民群体来说,要完成市民化的过程,必须满足三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在城市生活的物质基础和一定的保障:二是能够顺利渡过城市适应期,形成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农民与土地的联结足够弱化,和城市接纳制度的形成。对此,一是建议未来户籍制度改革应逐步转换户籍功能,把人口登记和公共服务的功能放在首位;二是“就地市民化”或“就近市民化”,让部分农民到中小城镇进行市民化。   农村不能成为留守的农村   会议提出,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据李国祥等人开展的社会调查,当前一些农村在社会管理方面很多时候无能为力,一些社会问题没人管,如农村“三留守”、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有的地方仍是空白。村委会、村民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工作仍要加强,这对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提出,要重视农村“三留守”和空心村问题,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专家们表示,这些有利举措针对性强,贴近民心,必将有助于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   李国祥说,一个村子搞得好不好,关键就看有没有联络人、带头人,党组织的力量要强。对于经济不太好的村子,如何加强领导能力,带动农民致富,做好社会服务,为农民排忧解难,归根到底要靠党委和自治组织发挥作用。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会议提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农村环境一旦破坏,再恢复会很难;农村的美一旦消逝,人们的乡愁也将无处寄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说,“部分乡村的美已经因为城市建设的冲击受到破坏,有些乡村的环境污染已经相当严重。”   中国农科院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维理表示,当前我国农业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关口。这其中既有农业产生的面源污染,也有来自城市和工业的污染。而由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长期存在欠账,“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雨天‘水泥路’、环境脏乱差”的情况在一些农村还比较普遍。   “农村不美,城市也不会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说,城市人的食品是农业生产提供的,农村环境不美,食品安全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党国英特别强调,农村美是中国美的有机组成部分,推进城镇化建设,不能冷落农村。“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2.6%,按照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再过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可能会超过70%,即便这样,届时仍然会有4亿左右的农民生活在农村。农村美不美,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必须着力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如何才能实现农村美?党国英说,农村的美应该既包括村庄人居环境,也包括田野自然景观。当前,有一些地区片面理解城镇化,盲目撤并村庄建集中居住区,忽视农业生产特性和特色景观旅游资源保护:还有相当部分村庄建设缺少规划或是照搬城市方法编规划。因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首先要做好规划,让村庄建设有章可循,而且这种规划应当是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的产物,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会议提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专家认为,要突出独特的村居风貌、传统的风土人情和田园风光,尊重农耕文明,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党国英说,村庄建设要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过度的撤村并居、让专业农户集中居住并不可取。要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多做文章,让农村在路平、灯亮、水净、公共服务好等方面与城市一体化。   张维理认为,建设美丽乡村,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出台更严格的、更有执行力的环境保护政策,并将这些措施落到实处,遏制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趋势。   实现农村美,既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尊重经济规律。党国英认为,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刨造条件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如果乡村承载的人口过多,与乡村市场、环境容量不匹配,农村不会美:如果农民富裕不起来,农村也不可能美。   农村之美,不仅仅是人居环境的改善,还应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让农民安居乐业。面对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需求,专家建议今后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生态良好。   “要建立健全农业资源保护政策和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农业环境和生态改善。”张维理说,关键是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来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安全用药、旱作节水技术等。   在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同时,加强沼气工程建设,推广“猪沼粮”“猪沼莱”等循环农业模式,使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目前我国年产沼气总量160亿立方米,生产有机沼肥4亿吨,相当于节约了2612万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6373万吨。今后应进一步完善沼气扶持政策,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此外,我国秸秆总量每年有8亿吨左右,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绿色种养业,减少秸秆焚烧和乱堆乱放带来的人居环境问题。   周宏春提出,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在选择富农产业时,既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也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李社辑)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201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会议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明确提出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这是在三中全会关于改革总体部署下,对深化农村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的问题更实际,部署更加系统。   专家们认为,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老矛盾依然突出: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农业资源利用强度大的矛盾、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与农业劳动力结构短缺的矛盾等更加凸显,广辟农民增收渠道也是当前的一个难点。   “三农”工作依然任务艰巨。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程国强指出,今后要以农业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农民富、加快农村小康为核心目标,补齐“四化同步”中的农业短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粮食安全需顶层设计   中央定调粮食安全的背景是,2013年以来中国粮食进口急剧上升,对自给率红线造成巨大压力。因此未来在强调确保小麦、水稻两大口粮“绝对安全”的同时,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质量,以及农村、农业生态保护也将被提至更高地位。   中央在强调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强调粮食的质量、农产品的质量,更加注重强调保护农业生态的安全、和谐。   对此,未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方面将出台以“生态补偿制度”为主的多项支持政策,重点支持鼓励绿色循环经济和低毒高效农化领域。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专家建议,保障粮食安全需要顶层规划,应该尽快成立跨领域跨部门的自然资源与生态安全委员会。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表示,粮食安全需要从国家全局考虑,有顶层的设计与规划。他表示,现在很多政策做得很好,但是协调不够。有些部门这样看、有些部门那样看,有些事情办不下去的原因就在于要协调。   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主席蒋明君建议,应该尽快成立国务院自然资源与生态安全委员会。在他看来,自然资源和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领域多部门,牵一发动全身,一定要在战略高度定位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国粮食自给率需维持在95%以上,但这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近年来,在包括稻米、小麦、玉米、大豆在内的主粮中,由于大豆进口量增势迅猛,实际的粮食自给率已经突破红线。   据海关统计,中国201 2年的粮食进口总量(包括大豆)已达7236万吨,相当于中国全年粮食产量的12.2%。2013年以来,大豆进口的增势也丝毫没有放缓的迹象,海关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1月中国进口大豆603万吨,创下历年同月最高水平,1-11月累计进口大豆5597万吨,同比增长6.6%。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商务部特聘专家、农业部农产品市场流通专家洪涛表示,从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态,到当前的粮食进口形势看,粮食安全仍将是2014年部署农业工作和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焦点,预计会议将继续要求增加农田、水利方面投资,但对95%的粮食自给率目标可能进行修订,未来强调小麦、大米等口粮自给率要达到95%以上,而大豆、玉米自给率可能在90%以上,其他农产品不再提出明确目标,这样更加适应现在的发展需要。   李国祥也表示,我国粮食十连增在全球范围内都属罕见,但随着十连增,给水资源、土地利用都带来了很大压力,导致地下水下降、大量使用化肥,未来继续增长的空间有限,预计我国粮食目标将迎来拐点,不再过分强调数量,而是更加关注质量。   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这次会议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会议提出了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说,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会议还提出,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对此,程国强认为,目前到了重塑粮食安全战略边界的新阶段,应抓紧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机制,突出重点,有保有放。   招商证券资深农林渔牧研究员黄珺: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针对的就是粮食和食品进口量和走私量的提升。虽然进口低价粮对稳定国内通胀有一定的作用,但足以引起政府的重视。万一国际粮食产量或者世界经济有一个因素发生改变,全球粮价持续低迷的下行曲线出现拐点,我们将是非常被动的。   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   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会议提出,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核心是解决发展和稳定问题,维护农民的利益。一些农民进城后工作不稳定,没有社保,如果承包权丧失了,会影Ⅱ向国家和社会稳定。未来一二十年家庭经营依然是主流,确保农户的承包权保护了农民利益。   随着农村分工分业发展和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相当一部分承包土地的农户不再种地。面对这种新情况,会议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为现代农业发展确定了重要基础,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改善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现状意义重大。同时,土地流转在农村非常活跃,不能不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盲目通过行政力量推动,而是要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社会管理研究室主任常兴华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着力点,是要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创新和实现多种经营方式:要鼓励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强调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前提是要把每个农民当作是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的主体,要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个农村最基本的经营制度下实现。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这一基本制度,也必须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在“统”和“分”上都要创新、转变。在“统”的层次上,统一经营向农户联合与合作方向转变,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在“分”的层次上,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   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说,中国是人口大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保证绝大部分粮食自给自足的基础。中央此次再次强调守住耕地红线,也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解决农村土地市场与城市土地市场二元分割的问题,建立统一土地市场,土地有序进入市场流转,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水平。中国人多耕地少始终是个矛盾,所以,不能随意改变耕地性质。在城镇化过程中,如果突破耕地红线,将威胁到粮食安全。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果能规划得好,措施对头,方法对头,有可能提高土地集约化使用的水平。城镇化后,条件具备,原来农民的宅基地可以复耕,提高某些荒地、沙地等土地的品质用于种粮食,在保证18亿亩耕地的基础上,优化配置,增加耕地。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会议鲜明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随着生产能力提高,数量已经不成问题。难在质量,回应百姓需求、解决社会性问题,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要治理农业生产源头,实行标准化生产,严禁滥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   秦宫认为,今后,从田间到餐桌,从源头到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整个产业链要有严格的安全生产规范,要更加完整、系统、安全,实现全覆盖。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说,当前人民的突出愿望便是食品安全。如何实现在保证“吃饱”的基础上,让百姓能够“吃好”,是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最大挑战。相比前几年,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源头。如果源头污染治理不了,后面的环节再安全也无能为力。如何对养殖业的抗生素滥用、蔬菜水果业的农药残留超标等进行治理,需要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进行监管,还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   为了保证质量安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应该重塑。应该加强综合协调联动,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力断污染物进入农田   会议提出,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发出了清晰的“保卫农田安全”的信号。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60%以上的地市、近一半的县《区)和97%的乡镇建立了监管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风险防控水平稳步提升。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蔬菜监测合格率达到96.2%,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但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后,一个事实不容忽视:部分地区耕地和水体环境遭到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污染,有害、有毒物质进入土壤不断累积。与此同时,局地滥用农药化肥甚至剧毒农药的情况也并不鲜见。两个因素相互叠加,近年来酿成镉大米、毒豆芽、剧毒农药蔬菜等各类农产品生产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面对部分地区已经出现的农田污染,会议提出,对受污染严重的耕地、水等,要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进行集中修复。   对此,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2014年将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组织开展耕地土壤与农产品重金属监测调查,全面摸清南方重点省份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探索建立重点污染区域生态补偿制度。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农田污染情况尚未完全摸清,亟须开展周密细致的监测调查,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集中修复。   韩长赋说,农业部将以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为重点,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健全科学统一、与国际接轨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此外,还要推行生产全程控制和质量安全追溯,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制度,控药、控肥、控添加剂,对农民开展标准化清洁生产技术培训和法规宣传教育,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建立产地证明准出制度,强化与市场准入的衔接。   保卫农田安全,既要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也要一手抓执法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韩长赋介绍,农业部将切实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深化专项整治和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加强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执法查处,保持高压态势,重拳出击、露头就打。   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民,重点在农村。现在看,我们城里人大多数都小康了,现在真正还有贫困人口、收入差距比较大的,主要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农民能否顺利地过上小康生活,关系着我们的小康是全面的小康还是拖着“短腿”的小康,是高质量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是实现了共同富裕的小康,还是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的小康。   过上好日子、富日子、体面生活,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最大的梦想。要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促进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让农民通过自己辛勤劳动,也能进入小康。   “‘谁来种地’的论述很有新意”,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认为,这实际上是解决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激励机制问题。   他说,农民本应该就是一个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未来,资本下乡、规模经营、家庭农场、逆城市化等现象料将都会出现。   帮助3个“1亿”落户城镇   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向城市转移的农民类型,主要分为流动人口、失地农民和在地农民。根据他们市民化的方式,又可以将农民市民化的路径分为“被动城镇化”和“主动城镇化”两大类。被动城镇化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导推进,通过“征地安置”,实现农村土地的城市化和农民身份的“农转非”。而主动城镇化则指农民自主选择进入城市的城镇化过程。对大规模进城的农民群体来说,要完成市民化的过程,必须满足三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在城市生活的物质基础和一定的保障:二是能够顺利渡过城市适应期,形成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农民与土地的联结足够弱化,和城市接纳制度的形成。对此,一是建议未来户籍制度改革应逐步转换户籍功能,把人口登记和公共服务的功能放在首位;二是“就地市民化”或“就近市民化”,让部分农民到中小城镇进行市民化。   农村不能成为留守的农村   会议提出,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据李国祥等人开展的社会调查,当前一些农村在社会管理方面很多时候无能为力,一些社会问题没人管,如农村“三留守”、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有的地方仍是空白。村委会、村民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工作仍要加强,这对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提出,要重视农村“三留守”和空心村问题,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专家们表示,这些有利举措针对性强,贴近民心,必将有助于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   李国祥说,一个村子搞得好不好,关键就看有没有联络人、带头人,党组织的力量要强。对于经济不太好的村子,如何加强领导能力,带动农民致富,做好社会服务,为农民排忧解难,归根到底要靠党委和自治组织发挥作用。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会议提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农村环境一旦破坏,再恢复会很难;农村的美一旦消逝,人们的乡愁也将无处寄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说,“部分乡村的美已经因为城市建设的冲击受到破坏,有些乡村的环境污染已经相当严重。”   中国农科院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维理表示,当前我国农业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关口。这其中既有农业产生的面源污染,也有来自城市和工业的污染。而由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长期存在欠账,“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雨天‘水泥路’、环境脏乱差”的情况在一些农村还比较普遍。   “农村不美,城市也不会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说,城市人的食品是农业生产提供的,农村环境不美,食品安全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党国英特别强调,农村美是中国美的有机组成部分,推进城镇化建设,不能冷落农村。“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2.6%,按照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再过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可能会超过70%,即便这样,届时仍然会有4亿左右的农民生活在农村。农村美不美,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必须着力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如何才能实现农村美?党国英说,农村的美应该既包括村庄人居环境,也包括田野自然景观。当前,有一些地区片面理解城镇化,盲目撤并村庄建集中居住区,忽视农业生产特性和特色景观旅游资源保护:还有相当部分村庄建设缺少规划或是照搬城市方法编规划。因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首先要做好规划,让村庄建设有章可循,而且这种规划应当是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的产物,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会议提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专家认为,要突出独特的村居风貌、传统的风土人情和田园风光,尊重农耕文明,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党国英说,村庄建设要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过度的撤村并居、让专业农户集中居住并不可取。要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多做文章,让农村在路平、灯亮、水净、公共服务好等方面与城市一体化。   张维理认为,建设美丽乡村,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出台更严格的、更有执行力的环境保护政策,并将这些措施落到实处,遏制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趋势。   实现农村美,既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尊重经济规律。党国英认为,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刨造条件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如果乡村承载的人口过多,与乡村市场、环境容量不匹配,农村不会美:如果农民富裕不起来,农村也不可能美。   农村之美,不仅仅是人居环境的改善,还应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让农民安居乐业。面对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需求,专家建议今后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生态良好。   “要建立健全农业资源保护政策和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农业环境和生态改善。”张维理说,关键是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来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安全用药、旱作节水技术等。   在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同时,加强沼气工程建设,推广“猪沼粮”“猪沼莱”等循环农业模式,使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目前我国年产沼气总量160亿立方米,生产有机沼肥4亿吨,相当于节约了2612万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6373万吨。今后应进一步完善沼气扶持政策,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此外,我国秸秆总量每年有8亿吨左右,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绿色种养业,减少秸秆焚烧和乱堆乱放带来的人居环境问题。   周宏春提出,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在选择富农产业时,既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也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李社辑)


相关内容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解读:农村工作主攻六大难点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解读:农村工作主攻六大难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201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就会议传 ...

  •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点解读
  •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点解读 农村工作主攻六大难点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1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原文] ...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解读
  • 为期两天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2日在京闭幕.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系统总结2012年和过去10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深刻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重点研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 ...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 明确五大任务 解读
  • 李大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对股市形成重要支持 据新华社消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显示,中国将努力化解过剩产能和房地产库存,将帮助农村居民在城市买房:中国将逐步扩大财政赤字比率,积极的财政 ...

  •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 宏观经济调控 最近两年多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使我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本领.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实质上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背景:200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5%,2002年为8.3%.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央政府连 ...

  •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更能推动改革 内容概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11月12日闭幕,会议通过公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等.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对此,中央党校 ...

  • 2015全国两会学习资料
  • 两会学习资料 一.两会概况 ............................................. 1 二.2015政府工作报告的100条"干货" ..................... 4 三.解读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16个改革重点 ......... ...

  • 解读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站在新起点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于10月9日在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程是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追昔抚今30年大跨越.大变革.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了新台阶-- 从30年前农村改革揭开序幕,到30年后继续推进农 ...

  •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干货解读(首提中国经济新常态九大特征)
  • 首提中国经济新常态九大特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