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货殖列传]与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司马迁主要著作为《史记》,而表露司马迁的经济思想的篇章,为《史记.货殖列传》。兹将《货殖列传》中可表现其经济思想的片断,简摘如下:

第一、人类的本能及经济自由

司马迁说:人类有两种本能。一种是求利致富之本能,另一种是享乐的欲望。所谓求利致富的本能或自利心,乃是为追求个人财富之积累,或经济情况改善的一种本能。为了此种目的,人们可以劳筋骨、忍嗜欲、冒风险,为求财利而赴汤蹈火。而所谓享乐的欲望或称为奢侈的本能,是人类求精神的或肉体的欲望满足,如权势的夸耀,口腹之欲及耳目之欲的满足,以及一切增加个人安逸快乐的需要。为达到此种目的,人们可以不惜个人财富的牺牲,贫者尽其所有,富者挥霍无度。第一本能是一切为了财富,第二本能是要牺牲财富换取一切。两者相反相成,构成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自然生态。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说: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又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又说:

人之趋利,若水之就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这就说明:人类有求利致富的本能,这种本能,不须学习,人人都有,生而俱有。除此之外,司马迁又留意到,人类还有一种本能,就是享乐的欲望。《货殖列传》说: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己。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神农以前,没有典籍可稽,所以当时的人民经济生活情况如何,不得而知。至于虞夏以后,有了尚书诗经等文献,其时人民经济生活之情况,可以从这些文献的记载中知道。司马迁根据这些记载来观察,于是发现了以下各点:

一、人类有享乐的本能;

二、这种本能,如果没有外在条件限制,它将尽情发挥;

三、这种本能,不可能以人为的力量加以改变或阻止。亦不能「涂民耳目」,使人绝欲窒性。

第二、政府经济政策的原则

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原于人类的两种本能,是人类两种本能之发挥、交织而成。人类求利致富本能的充份发挥,使个人积聚财富;又受享乐欲望的趋使,而作财富的开支。因此,政府经济政策,也应该顺应自然,使人类能够发挥上述两种本能,则社会才能富裕、和谐。司马迁提出政府经济政策的原则谓: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与之争。

政府经济政策的最善者,是顺其自然,对人民的经济生活不加干涉。其次是因势利导。再次是用教育的方法说服人民,再次是用刑罚规限人民,最差的方法是与民争利。

在西汉,最好的时期,根据司马迁的理论,是惠帝、高后时期,时间由公元前194年至180年。《史记.吕太后本纪》: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民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这是「善者因之」的最高境界。

文帝时期,连番下诏,劝民归农,这在司马迁来说是「教诲之」;也即是第三等作法。文帝虽在历史上称为好皇帝,但用「教诲」的方法,影响并干预人民的经济行为,并非好事。

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及均衡、平准政策,在司马迁来说,这是与民争利的下策。

第三、西汉社会的生产行业

《史记.货殖列传》描写西汉社会的经济活动,大别可以分为四个行业,即农、虞、工、商。司马迁说: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又有一段说: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就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以上两段,非常明显、强烈地,显示出司马迁对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的洞察力,而且又显示出他的非常明显有力的见解。即是:社会生产行业的多元化,及彼此的依赖性。农、虞、工、商,为社会生产行业的四个主要部门,单独来说,各有其功能,综合而言,彼此依赖,不可偏废。并且强调:以上四者,为人民衣食(即指整个生活面)之原。又说: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不论是国家,或是家庭,贫富的关键均在此。

第四、《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人物

《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所列举的人物,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有范蠡等七人;属于西汉的有蜀卓氏等九人。兹列表如下: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

人 名

行 业

简    介

范蠡

商业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人称陶朱公

子贡

商业

所至与国君分庭抗礼,使孔子扬名天下。

白圭

商业

乐观时变,天下言治生皆袓白圭。

猗顿

工业

以盐业致富

郭纵

工业

邯郸郭纵、冶铁成业,与王者埒富。

乌氏?

畜牧

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以?比封君。

巴寡妇清

矿业

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礼抗万乘,名显天下。

至于西汉的人物,则可见下表:

人 名

行 业

简    介

蜀卓氏

工业

其先赵人,冶铁致富。秦破赵,迁至临邛。即铁山鼓铸,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程郑

工业

山东迁虏,冶铸,富埒卓氏。

宛孔氏

工业、商业

梁人,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南阳,大鼓铸。因通商贾之利,家致富数千金。

曹邴氏

工业、商业

先以冶铁起,富至巨万。其后贳贷行贾遍郡国。

刁间

商业

逐渔盐商贾之利,连车骑,交守相,起富数千万。

师史

商业

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致七千万。

宣曲任氏

商业

粮食囤积贩卖,豪杰金玉尽归任氏。

桥姚

牧畜

塞外致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

无盐氏

子钱家

景帝时,吴楚七国反。出征将领贷子钱,诸子钱家莫敢贷,唯无盐氏贷出,三月吴楚平,无盐氏息什倍。富埒关中。

除以上列举富豪人物之外,司马迁又说:

关中富商大贾,大扺尽诸田。田啬、田兰。韦家栗氏,安陵杜,杜氏亦巨万。

又说:

此其章章尤异者也。……若至力农畜,工虞商贾,为权利以成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在《史记.货殖列传》所描述的西汉社会,不但有富可敌国的大富豪,而且有倾郡、倾县、倾乡里的大大小小的富豪,可以看出西汉社会,是一个经济蓬勃,百业兴隆的农、工、商业社会。

第五、《货殖列传》中的商业理论

在《货殖列传》中,有许多商业理论,这些商业理论中,有一些是由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理论,有些则是由司马迁说出,并没有注明出处的。兹摘要列举如下。

一个人,想求财致富,应该怎样做?司马迁说:

是以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

司马迁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资本,就只有靠出卖劳力赚钱,如果有少数本钱,则要靠智能,再如果本钱多了,则要观察货物生产及供应的周期,而且要把握住这个周期,买入或卖出,就可以赚钱。

关于货物供应的周期,《货殖列传》曾经引用计然及白圭的说法。兹引录如下。首先是计然的说法: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根据中国古代的历法,是用干支纪年。譬如:甲、乙是木年;壬、癸是水年;庚、辛是金年;丙、丁是火年。计然的观察心得,是:金年可能丰收,水年可能有灾荒,木年或发生饥馑,火年或有旱灾。年成的好坏,会影响粮食的供应。

计然又说: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年一大饥。

这是中国农业社会中,粮食供应的周期。

除了前引计然的说法之外,司马迁又引录白圭的说法。白圭是战国初年(约公元前400年)的人,较计然迟了大约100年。《货殖列传》说: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太阴在卯,穰,明岁衰恶。至午,旱,明岁美。至酉,穰,明岁衰恶。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

太阴,是一个星宿的名称,白圭是由观察太阴星的位置,而推测农业的丰、歉,也即是粮食供应的多寡。

由推测粮食供应的多寡,推测到粮食价格的升降。又由价格的高低,预测到价格的变动。因为西汉时人,皆相信价格高到极点,就会下跌,价格低到极点,就会反弹。所谓: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

又说: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所以,一个成功的商人,是要准确地预知商品价格「贱反贵、贵反贱」的关键时刻。这是一种非常敏感地预测。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种工夫叫做「亿」。论语孔子说:「赐(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子贡可以发财,全靠他有准确预知物价升降的能力,但是从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记载,一个成功的商人,除了准确预知物价升降的能力外,更要快速把握时机,吸纳(在物价最低点)及拋售(在物价最高点)货物。因为时机一纵即逝。所以商人必须敏锐、决断,切忌犹豫不决。如果行动不快,不能把握时机,令时机失去,则徒唤奈何﹗这种把握时机,迅速反应,及时买卖,在春秋时期,谓之「与时逐」,即是与时间赛跑的意思。《货殖列传》说范蠡在帮越王勾践复仇之后,隐居于陶,「乃治产积居,与时逐。」又形容白圭「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就是形容这一种快速、决断的工夫。司马迁说:物价的升、降变动,人人知道,但不是任何人都能准确地预测到;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快速、决断地吸纳或拋售货物。所以他在《货殖列传》中借着白圭的语气说:

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以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

司马迁又提出「廉贾」与「贪贾」的分别。「廉贾」只赚取正常的利润,而「贪贾」则想赚到正常利润以上。但司马迁说,「廉贾」风险较少,可以长期守业,「贪贾」反而容易失败。他说,在西汉时期,资本的年回报率,在百分之二十。所以「廉贾」也只希望年赚百分之二十,《货殖列传》说:

封君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则二十万,朝觐聘享在其中。庶民农工商贾,率以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而更徭租赋在其中。

贵族受皇帝封为千户之君,他一年的收入为二十万,而他要负担一年之间朝觐聘享的开支。普通老百姓经营农、工、商贾各业,如果他的资本为百万(铜钱),一年的利润也有二十万,但他要负担更徭租赋的开支。照司马迁的说法,在西汉时一般生产行业之间,是有一个「平均利润率」(也可说是「资本回报率」)的,这个平均利润率是年利百分之二十。而他所谓「廉贾」,则是指以赚取百分之二十年利润为满足的人。如果有人不以百分之二十年利润为满足,而想赚多一些,司马迁称他为「贪贾」。《货殖列传》中说到:「贪贾三之,廉贾五之。」廉贾年利率五分之一,也即是年利百分之二十。他这个利润相等于平均利润率,所以可以长期守业不坠。贪贾想赚到年利百分之三十以上,超出平均利润率,反而未必可以长存。

司马迁又用廉吏来作比较。《货殖列传》说:

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

他是说:清廉的官吏,可以作得长久;虽然只靠有限的俸禄,但时间积久,长期积累下来,也富裕了。以此例之,廉贾以赚取平均利润为满足,但因可以长期守业,长期下来,也就富有了。所以说:「廉贾归富」。

第六、从《史记.货殖列传》看春秋战国及西汉早期商业发展情形

由春秋战国,一直到秦统一天下为止,中国各个区域,商业发展程度非常不平均。秦国一直到商鞅相秦孝公(公元前359)时,经济发展程度尚低。但与此同时,东方的齐国,商业已经相当发达。据《史记.货殖列传》说:当周朝初年,太公望受封于齐国的时候,因为齐国当时的地理环境不适于农业,于是致力于发展工商业,结果非常成功。《货殖列传》记载此事: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

上引一段是说明齐国之所以富强以及到齐桓公时可以为五霸之首,都是因齐国致力于发展工商业。一直到战国末年,齐国商业仍然非常繁盛。至于商业繁盛的程度,吾人可由齐国城市化的程度来说。《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对齐宣王说:

临淄之中七万户,户不下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

齐宣王在位时为公元前342年至324年。离开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大约100年。那时齐国首都临淄,就有七万户,如果照苏秦的说法,每一户有三男子的话,临淄最少应有七十万人。

又再根据《史记.乐毅列传》,乐毅于公元前284年,率领燕国军队,攻入齐国,一口气攻下了齐国七十多个城市。齐国国君、宗室、臣民,在田单率领之下,固守着即墨及莒两个城市。一共守了五年,到公元前279年才反攻,打败燕国军队,收复全国国土。

现在再作讨论,假如说:临淄城中人口有七十万,临淄是当时齐国的首都,是齐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可能是人口最多的城市。其它的城市,人口可能较少。但是,齐国国王、宗室、军民,可以以即墨及莒两个城市为据点,抵抗燕军五年之久,到公元前279年反攻并收复失地,则即墨及莒两个城市的人口,也不可能太少。如果假定莒及即墨两个城市各有人口五万,(这也即是战国后期的人常说的「万家之城」。)七十个城,就有三百多万。再加上临淄一城就有七十万,则齐国的城市居民就有四百万以上。据多数学者估计,齐国当时的人口,应有五百万至七百万。则城市居民已占一半以上。由此亦可想象:战国后期齐国工商业发达繁盛的程度。

除了齐国之外,到战国最后期,其它各国,甚至连商业最不发达的秦国,也追上来了。《史记.秦本纪》说: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十二万户既谓之「富豪」或「豪民」,则十二万户应有人口百万以上。如果说:徙民百万于咸阳,则咸阳城中原有居民亦应有百万以上。

历史上,称秦始皇徙民于咸阳的政策用意为「强干弱枝」。也就是想使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咸阳),变成全国人口最多,财力最雄厚的城市。从这一种观点来推测,在秦国统一六国的时候(公元前221),咸阳可能不是全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原来其它各国的首都,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楚国的郢,人口都已经多过咸阳。

由此可见,在战国后期,各国城市发展的程度。同时亦可以看到工商业发展的程度。

西汉统一全国,工商业在战国后期的基础上,更形发展。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说: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西汉全国统一,对工商业发展助益甚大。

兹再根据《货殖列传》记载,可以看出西汉工商业发展情形的迹象,列举如下:

第一、社会财富的立体累积:如果一个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它的财富累积,是平面累积。农业社会的有钱人(大地主),若想增加财富,主要方式是买地,也即是土地兼并,所以在农业社会财富的累积是平面地,土地面积的大小,代表财富量的多寡。

唯有工商业社会,财富的累积,才是立体的累积。《货殖列传》说:

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关中地区,是西汉首都所在地。司马迁写《史记.货殖列传》的时间,应为西汉武帝前期(武帝:公元前140-87),是西汉最富裕的时期,其时,关中地区经过西汉由高祖至武帝经营已近七十年,工商事业已相当发达,关中地区之财富遂因工商业之发达而作「立体积累」。所以其地面积,虽只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亦只有全国的十分之三,但其财富却占了全国财富的百分之六十。人均财富分配,较其它地区高出将近四倍。由此可以看出西汉工商业发达的程度。

第二、「子钱家」众多。「子钱家」即是专业经营借贷业务的人。「子钱家」众多表示:社会资本累积充足,以及社会上对资本的需求(有回报的)广。《货殖列传》说:

吴楚七国兵起时,长安列侯封君行从军旅,借贷子钱。子钱家以为侯邑国在关东,关东成败未决,莫肯与。唯无盐氏出捐千金贷,其息什之。三月,吴楚平。一岁之中,则无盐氏之息什倍。用此富埒关中。

从上引一段故事,可以看到西汉社会贷子钱这一个行业非常普遍、兴旺。「子钱家」非常多。而且利息率可跟风险挂钩,风险大的贷款,息率高。而无盐氏肯冒风险,就发了大财。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可喜的现象,即是政治上的有权者,不会借着政治权力而欺压平民。而平民有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商业行为。而这些有政权及兵权在手的长安列侯封君,不会恃着政权及兵权,强令子钱家借钱,他们听任子钱家愿借就借。而在打仗打胜了之后,也不会赖债。照样还钱。这是一件商业行为,政权、兵权、教育权,完全不会干扰这一件商业行为。这一种良好的政治气候及商业气候,西汉之后的中国社会已不存在。

唐德刚教授说西汉本来可以走上资本主义,诚为有据而言。

第三、用数字计算的社会:在今天,常听到有人说,中国社会是一个不能用数字计算的社会。这种说法,用在西汉之后,到明朝清朝的中国社会,或有其不可否认的情况。但在西汉社会,则已经是一个可以用数字计算的社会。在前面提到的司马迁将关中地区的土地面积、人口及财富与中国全国土地面积、人口及财富有非常清楚的比例外,又能列举多种生产行业如达到一定量度,其年收入则可与千户之封君相等。可见西汉时期,已经是一个「可以用数字计算的社会」。

第七、司马迁对「富裕」的评价

根据儒家的思想传统,对「富裕」是采取否定的态度,西方基督教亦有「富人上天堂,好比骆驼穿过针孔」一样的说法。大凡在一个贫穷的社会,教育家总有一番安慰穷人的说词,希望穷人可以安贫守己,社会可以安定。

关于这一个问题,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出的意见非常清楚可见,应该介绍如下:

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在说过一段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士都「熙来攘往」地追求发财致富之后,就说: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

一个社会之中,人民质素的高低,是受制于该社会富裕与贫穷的程度:富裕的社会,人民讲求礼节,热心公益,贫穷的社会,人民缺乏礼让,铤而走险,社会不安。所谓「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是说,富裕社会,人与人间可以以礼相待。贫穷的社会,则谈不到了﹗孟子所说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恐怕只有少数的「士」才能做得到。多数的「士」,在穷极无聊的时候,是难以维持「恒心」的。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富者得势益彰」的情形。第一个例子是子贡。子贡是孔门弟子中,较受孔子喜欢的一个学生,但他经商,则非孔子所喜。《论语》中记载孔子说:「赐(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可能是孔子已经劝过子贡不要做买卖,专心读书,而子贡不听教导。好在子贡发了大财,不然的话,更要给师父骂。子贡因为做生意成功,周游列国都受到达官贵人的礼遇,并因此而令孔子的名声响遍天下,所以司马迁说:

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今天的中国人,尊孔子为至圣先师;但是有无想到如果没有子贡做生意成功,没有子贡宣扬乃师,到今天我们都不知道孔子,中国到今天或者仍然是「万古如长夜」呢﹗

司马迁所举的第二个例子,是巴寡妇清。

《货殖列传》记巴寡妇清之故事为:

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司马迁以为:巴寡妇清,以一个寡妇,很难抵抗社会方面、政治方面的压力,而她能够自保名节,完全因为她有财富。所以说,个人努力于发财致富是应该的。

司马迁主要著作为《史记》,而表露司马迁的经济思想的篇章,为《史记.货殖列传》。兹将《货殖列传》中可表现其经济思想的片断,简摘如下:

第一、人类的本能及经济自由

司马迁说:人类有两种本能。一种是求利致富之本能,另一种是享乐的欲望。所谓求利致富的本能或自利心,乃是为追求个人财富之积累,或经济情况改善的一种本能。为了此种目的,人们可以劳筋骨、忍嗜欲、冒风险,为求财利而赴汤蹈火。而所谓享乐的欲望或称为奢侈的本能,是人类求精神的或肉体的欲望满足,如权势的夸耀,口腹之欲及耳目之欲的满足,以及一切增加个人安逸快乐的需要。为达到此种目的,人们可以不惜个人财富的牺牲,贫者尽其所有,富者挥霍无度。第一本能是一切为了财富,第二本能是要牺牲财富换取一切。两者相反相成,构成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自然生态。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说: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又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又说:

人之趋利,若水之就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这就说明:人类有求利致富的本能,这种本能,不须学习,人人都有,生而俱有。除此之外,司马迁又留意到,人类还有一种本能,就是享乐的欲望。《货殖列传》说: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己。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神农以前,没有典籍可稽,所以当时的人民经济生活情况如何,不得而知。至于虞夏以后,有了尚书诗经等文献,其时人民经济生活之情况,可以从这些文献的记载中知道。司马迁根据这些记载来观察,于是发现了以下各点:

一、人类有享乐的本能;

二、这种本能,如果没有外在条件限制,它将尽情发挥;

三、这种本能,不可能以人为的力量加以改变或阻止。亦不能「涂民耳目」,使人绝欲窒性。

第二、政府经济政策的原则

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原于人类的两种本能,是人类两种本能之发挥、交织而成。人类求利致富本能的充份发挥,使个人积聚财富;又受享乐欲望的趋使,而作财富的开支。因此,政府经济政策,也应该顺应自然,使人类能够发挥上述两种本能,则社会才能富裕、和谐。司马迁提出政府经济政策的原则谓: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与之争。

政府经济政策的最善者,是顺其自然,对人民的经济生活不加干涉。其次是因势利导。再次是用教育的方法说服人民,再次是用刑罚规限人民,最差的方法是与民争利。

在西汉,最好的时期,根据司马迁的理论,是惠帝、高后时期,时间由公元前194年至180年。《史记.吕太后本纪》: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民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这是「善者因之」的最高境界。

文帝时期,连番下诏,劝民归农,这在司马迁来说是「教诲之」;也即是第三等作法。文帝虽在历史上称为好皇帝,但用「教诲」的方法,影响并干预人民的经济行为,并非好事。

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及均衡、平准政策,在司马迁来说,这是与民争利的下策。

第三、西汉社会的生产行业

《史记.货殖列传》描写西汉社会的经济活动,大别可以分为四个行业,即农、虞、工、商。司马迁说: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又有一段说: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就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以上两段,非常明显、强烈地,显示出司马迁对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的洞察力,而且又显示出他的非常明显有力的见解。即是:社会生产行业的多元化,及彼此的依赖性。农、虞、工、商,为社会生产行业的四个主要部门,单独来说,各有其功能,综合而言,彼此依赖,不可偏废。并且强调:以上四者,为人民衣食(即指整个生活面)之原。又说: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不论是国家,或是家庭,贫富的关键均在此。

第四、《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人物

《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所列举的人物,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有范蠡等七人;属于西汉的有蜀卓氏等九人。兹列表如下: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

人 名

行 业

简    介

范蠡

商业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人称陶朱公

子贡

商业

所至与国君分庭抗礼,使孔子扬名天下。

白圭

商业

乐观时变,天下言治生皆袓白圭。

猗顿

工业

以盐业致富

郭纵

工业

邯郸郭纵、冶铁成业,与王者埒富。

乌氏?

畜牧

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以?比封君。

巴寡妇清

矿业

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礼抗万乘,名显天下。

至于西汉的人物,则可见下表:

人 名

行 业

简    介

蜀卓氏

工业

其先赵人,冶铁致富。秦破赵,迁至临邛。即铁山鼓铸,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程郑

工业

山东迁虏,冶铸,富埒卓氏。

宛孔氏

工业、商业

梁人,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南阳,大鼓铸。因通商贾之利,家致富数千金。

曹邴氏

工业、商业

先以冶铁起,富至巨万。其后贳贷行贾遍郡国。

刁间

商业

逐渔盐商贾之利,连车骑,交守相,起富数千万。

师史

商业

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致七千万。

宣曲任氏

商业

粮食囤积贩卖,豪杰金玉尽归任氏。

桥姚

牧畜

塞外致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

无盐氏

子钱家

景帝时,吴楚七国反。出征将领贷子钱,诸子钱家莫敢贷,唯无盐氏贷出,三月吴楚平,无盐氏息什倍。富埒关中。

除以上列举富豪人物之外,司马迁又说:

关中富商大贾,大扺尽诸田。田啬、田兰。韦家栗氏,安陵杜,杜氏亦巨万。

又说:

此其章章尤异者也。……若至力农畜,工虞商贾,为权利以成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在《史记.货殖列传》所描述的西汉社会,不但有富可敌国的大富豪,而且有倾郡、倾县、倾乡里的大大小小的富豪,可以看出西汉社会,是一个经济蓬勃,百业兴隆的农、工、商业社会。

第五、《货殖列传》中的商业理论

在《货殖列传》中,有许多商业理论,这些商业理论中,有一些是由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理论,有些则是由司马迁说出,并没有注明出处的。兹摘要列举如下。

一个人,想求财致富,应该怎样做?司马迁说:

是以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

司马迁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资本,就只有靠出卖劳力赚钱,如果有少数本钱,则要靠智能,再如果本钱多了,则要观察货物生产及供应的周期,而且要把握住这个周期,买入或卖出,就可以赚钱。

关于货物供应的周期,《货殖列传》曾经引用计然及白圭的说法。兹引录如下。首先是计然的说法: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根据中国古代的历法,是用干支纪年。譬如:甲、乙是木年;壬、癸是水年;庚、辛是金年;丙、丁是火年。计然的观察心得,是:金年可能丰收,水年可能有灾荒,木年或发生饥馑,火年或有旱灾。年成的好坏,会影响粮食的供应。

计然又说: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年一大饥。

这是中国农业社会中,粮食供应的周期。

除了前引计然的说法之外,司马迁又引录白圭的说法。白圭是战国初年(约公元前400年)的人,较计然迟了大约100年。《货殖列传》说: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太阴在卯,穰,明岁衰恶。至午,旱,明岁美。至酉,穰,明岁衰恶。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

太阴,是一个星宿的名称,白圭是由观察太阴星的位置,而推测农业的丰、歉,也即是粮食供应的多寡。

由推测粮食供应的多寡,推测到粮食价格的升降。又由价格的高低,预测到价格的变动。因为西汉时人,皆相信价格高到极点,就会下跌,价格低到极点,就会反弹。所谓: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

又说: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所以,一个成功的商人,是要准确地预知商品价格「贱反贵、贵反贱」的关键时刻。这是一种非常敏感地预测。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种工夫叫做「亿」。论语孔子说:「赐(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子贡可以发财,全靠他有准确预知物价升降的能力,但是从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记载,一个成功的商人,除了准确预知物价升降的能力外,更要快速把握时机,吸纳(在物价最低点)及拋售(在物价最高点)货物。因为时机一纵即逝。所以商人必须敏锐、决断,切忌犹豫不决。如果行动不快,不能把握时机,令时机失去,则徒唤奈何﹗这种把握时机,迅速反应,及时买卖,在春秋时期,谓之「与时逐」,即是与时间赛跑的意思。《货殖列传》说范蠡在帮越王勾践复仇之后,隐居于陶,「乃治产积居,与时逐。」又形容白圭「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就是形容这一种快速、决断的工夫。司马迁说:物价的升、降变动,人人知道,但不是任何人都能准确地预测到;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快速、决断地吸纳或拋售货物。所以他在《货殖列传》中借着白圭的语气说:

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以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

司马迁又提出「廉贾」与「贪贾」的分别。「廉贾」只赚取正常的利润,而「贪贾」则想赚到正常利润以上。但司马迁说,「廉贾」风险较少,可以长期守业,「贪贾」反而容易失败。他说,在西汉时期,资本的年回报率,在百分之二十。所以「廉贾」也只希望年赚百分之二十,《货殖列传》说:

封君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则二十万,朝觐聘享在其中。庶民农工商贾,率以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而更徭租赋在其中。

贵族受皇帝封为千户之君,他一年的收入为二十万,而他要负担一年之间朝觐聘享的开支。普通老百姓经营农、工、商贾各业,如果他的资本为百万(铜钱),一年的利润也有二十万,但他要负担更徭租赋的开支。照司马迁的说法,在西汉时一般生产行业之间,是有一个「平均利润率」(也可说是「资本回报率」)的,这个平均利润率是年利百分之二十。而他所谓「廉贾」,则是指以赚取百分之二十年利润为满足的人。如果有人不以百分之二十年利润为满足,而想赚多一些,司马迁称他为「贪贾」。《货殖列传》中说到:「贪贾三之,廉贾五之。」廉贾年利率五分之一,也即是年利百分之二十。他这个利润相等于平均利润率,所以可以长期守业不坠。贪贾想赚到年利百分之三十以上,超出平均利润率,反而未必可以长存。

司马迁又用廉吏来作比较。《货殖列传》说:

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

他是说:清廉的官吏,可以作得长久;虽然只靠有限的俸禄,但时间积久,长期积累下来,也富裕了。以此例之,廉贾以赚取平均利润为满足,但因可以长期守业,长期下来,也就富有了。所以说:「廉贾归富」。

第六、从《史记.货殖列传》看春秋战国及西汉早期商业发展情形

由春秋战国,一直到秦统一天下为止,中国各个区域,商业发展程度非常不平均。秦国一直到商鞅相秦孝公(公元前359)时,经济发展程度尚低。但与此同时,东方的齐国,商业已经相当发达。据《史记.货殖列传》说:当周朝初年,太公望受封于齐国的时候,因为齐国当时的地理环境不适于农业,于是致力于发展工商业,结果非常成功。《货殖列传》记载此事: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

上引一段是说明齐国之所以富强以及到齐桓公时可以为五霸之首,都是因齐国致力于发展工商业。一直到战国末年,齐国商业仍然非常繁盛。至于商业繁盛的程度,吾人可由齐国城市化的程度来说。《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对齐宣王说:

临淄之中七万户,户不下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

齐宣王在位时为公元前342年至324年。离开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大约100年。那时齐国首都临淄,就有七万户,如果照苏秦的说法,每一户有三男子的话,临淄最少应有七十万人。

又再根据《史记.乐毅列传》,乐毅于公元前284年,率领燕国军队,攻入齐国,一口气攻下了齐国七十多个城市。齐国国君、宗室、臣民,在田单率领之下,固守着即墨及莒两个城市。一共守了五年,到公元前279年才反攻,打败燕国军队,收复全国国土。

现在再作讨论,假如说:临淄城中人口有七十万,临淄是当时齐国的首都,是齐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可能是人口最多的城市。其它的城市,人口可能较少。但是,齐国国王、宗室、军民,可以以即墨及莒两个城市为据点,抵抗燕军五年之久,到公元前279年反攻并收复失地,则即墨及莒两个城市的人口,也不可能太少。如果假定莒及即墨两个城市各有人口五万,(这也即是战国后期的人常说的「万家之城」。)七十个城,就有三百多万。再加上临淄一城就有七十万,则齐国的城市居民就有四百万以上。据多数学者估计,齐国当时的人口,应有五百万至七百万。则城市居民已占一半以上。由此亦可想象:战国后期齐国工商业发达繁盛的程度。

除了齐国之外,到战国最后期,其它各国,甚至连商业最不发达的秦国,也追上来了。《史记.秦本纪》说: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十二万户既谓之「富豪」或「豪民」,则十二万户应有人口百万以上。如果说:徙民百万于咸阳,则咸阳城中原有居民亦应有百万以上。

历史上,称秦始皇徙民于咸阳的政策用意为「强干弱枝」。也就是想使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咸阳),变成全国人口最多,财力最雄厚的城市。从这一种观点来推测,在秦国统一六国的时候(公元前221),咸阳可能不是全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原来其它各国的首都,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楚国的郢,人口都已经多过咸阳。

由此可见,在战国后期,各国城市发展的程度。同时亦可以看到工商业发展的程度。

西汉统一全国,工商业在战国后期的基础上,更形发展。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说: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西汉全国统一,对工商业发展助益甚大。

兹再根据《货殖列传》记载,可以看出西汉工商业发展情形的迹象,列举如下:

第一、社会财富的立体累积:如果一个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它的财富累积,是平面累积。农业社会的有钱人(大地主),若想增加财富,主要方式是买地,也即是土地兼并,所以在农业社会财富的累积是平面地,土地面积的大小,代表财富量的多寡。

唯有工商业社会,财富的累积,才是立体的累积。《货殖列传》说:

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关中地区,是西汉首都所在地。司马迁写《史记.货殖列传》的时间,应为西汉武帝前期(武帝:公元前140-87),是西汉最富裕的时期,其时,关中地区经过西汉由高祖至武帝经营已近七十年,工商事业已相当发达,关中地区之财富遂因工商业之发达而作「立体积累」。所以其地面积,虽只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亦只有全国的十分之三,但其财富却占了全国财富的百分之六十。人均财富分配,较其它地区高出将近四倍。由此可以看出西汉工商业发达的程度。

第二、「子钱家」众多。「子钱家」即是专业经营借贷业务的人。「子钱家」众多表示:社会资本累积充足,以及社会上对资本的需求(有回报的)广。《货殖列传》说:

吴楚七国兵起时,长安列侯封君行从军旅,借贷子钱。子钱家以为侯邑国在关东,关东成败未决,莫肯与。唯无盐氏出捐千金贷,其息什之。三月,吴楚平。一岁之中,则无盐氏之息什倍。用此富埒关中。

从上引一段故事,可以看到西汉社会贷子钱这一个行业非常普遍、兴旺。「子钱家」非常多。而且利息率可跟风险挂钩,风险大的贷款,息率高。而无盐氏肯冒风险,就发了大财。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可喜的现象,即是政治上的有权者,不会借着政治权力而欺压平民。而平民有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商业行为。而这些有政权及兵权在手的长安列侯封君,不会恃着政权及兵权,强令子钱家借钱,他们听任子钱家愿借就借。而在打仗打胜了之后,也不会赖债。照样还钱。这是一件商业行为,政权、兵权、教育权,完全不会干扰这一件商业行为。这一种良好的政治气候及商业气候,西汉之后的中国社会已不存在。

唐德刚教授说西汉本来可以走上资本主义,诚为有据而言。

第三、用数字计算的社会:在今天,常听到有人说,中国社会是一个不能用数字计算的社会。这种说法,用在西汉之后,到明朝清朝的中国社会,或有其不可否认的情况。但在西汉社会,则已经是一个可以用数字计算的社会。在前面提到的司马迁将关中地区的土地面积、人口及财富与中国全国土地面积、人口及财富有非常清楚的比例外,又能列举多种生产行业如达到一定量度,其年收入则可与千户之封君相等。可见西汉时期,已经是一个「可以用数字计算的社会」。

第七、司马迁对「富裕」的评价

根据儒家的思想传统,对「富裕」是采取否定的态度,西方基督教亦有「富人上天堂,好比骆驼穿过针孔」一样的说法。大凡在一个贫穷的社会,教育家总有一番安慰穷人的说词,希望穷人可以安贫守己,社会可以安定。

关于这一个问题,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出的意见非常清楚可见,应该介绍如下:

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在说过一段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士都「熙来攘往」地追求发财致富之后,就说: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

一个社会之中,人民质素的高低,是受制于该社会富裕与贫穷的程度:富裕的社会,人民讲求礼节,热心公益,贫穷的社会,人民缺乏礼让,铤而走险,社会不安。所谓「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是说,富裕社会,人与人间可以以礼相待。贫穷的社会,则谈不到了﹗孟子所说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恐怕只有少数的「士」才能做得到。多数的「士」,在穷极无聊的时候,是难以维持「恒心」的。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富者得势益彰」的情形。第一个例子是子贡。子贡是孔门弟子中,较受孔子喜欢的一个学生,但他经商,则非孔子所喜。《论语》中记载孔子说:「赐(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可能是孔子已经劝过子贡不要做买卖,专心读书,而子贡不听教导。好在子贡发了大财,不然的话,更要给师父骂。子贡因为做生意成功,周游列国都受到达官贵人的礼遇,并因此而令孔子的名声响遍天下,所以司马迁说:

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今天的中国人,尊孔子为至圣先师;但是有无想到如果没有子贡做生意成功,没有子贡宣扬乃师,到今天我们都不知道孔子,中国到今天或者仍然是「万古如长夜」呢﹗

司马迁所举的第二个例子,是巴寡妇清。

《货殖列传》记巴寡妇清之故事为:

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司马迁以为:巴寡妇清,以一个寡妇,很难抵抗社会方面、政治方面的压力,而她能够自保名节,完全因为她有财富。所以说,个人努力于发财致富是应该的。


相关内容

  • "子贡先后之"探微
  • 摘 要:<史记·货殖列传>为杰出货殖者立传,反映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和物质观,文中征引了多位成功商人的事迹,子贡即是其一.司马迁论说"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1],说孔子能够名扬天下,是"子贡先后之"的结果.然司马迁不会真的认为使孔子 ...

  • 略论[史记]中的经济管理思想
  • 第3卷第4期 2001年12月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SocialScience) v01.3NQ4Dec.2001 略论<史记>中的经济管理思想 朱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 ...

  • 战国秦汉时期商业资本流向略论
  • [内容提要]战国秦汉时期商业资本的流向大体可分为:经营商业.经营土地和高利贷.窖藏与浪费.流入国库与中饱私囊.与少数民族地区和外国贸易.这些流向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均产生了较大的作用和影响. [正文] 战国秦汉时期的商业是比较发达的,在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史上堪称一个黄金阶段.伴随着商品经济 ...

  • 35史家绝唱,无韵离骚--浅谈[史记]的思想内容
  • 01<史记>的体例 <史记>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纪是全书的纲,它以王朝和帝王的更替为线索,按年代记载各个时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世家记载有爵位土地,世代相传的家族的历史.列传 ...

  •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洽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 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 ...

  • 从_史记_看司马迁的生死观1
  • 第23卷1期 南平师专学报 Vol.23No.1 2004年1月 JOURNALOFNANPINGTEACHERSCOLLEGE Jan.2004 简论司马谈对司马迁的影响 李福燕 (福建省财会管理干部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摘 要 <史记>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巨著,而司马迁能成为 ...

  • 史记书读书报告
  • 于<史记>中发现古文史价值 [书目] <史记> 中华书局出版 司马迁着,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也是一部光彩照人的文学名著.此书初无定名, 多被后世 人称为"太史公书"或其它一些书名.所谓 ...

  • [史记]5000字读后感
  • 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 ...

  • 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
  • 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 司马迁生平 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