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知识点

小说阅读知识

一、鉴赏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鉴赏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设题方式通常有: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请概括某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某某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鉴赏分析人物形象及其形象的作用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方法

(1)在小说情节发展中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注意人物所处的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注意把握情节的矛盾变化,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2)借助作者的议论或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评价的语句来分析。

(3)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分析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回答人物形象作用的思路

(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血的故事》用钱太太、钱医师的形象突显“外省郎”彭先生的形象。

(2)揭示或凸显主旨,如2011年山东高考卷《审丑》借小臭儿两口的做法和无定的感触揭示文章的主旨。

(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二、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也是命题者经常涉及的一个方面。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设题方式通常有:

(1)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

(3)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4)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5)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6)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结构作用的思路

分析小说情节结构的作用,一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作品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二是从作品结构上,分析作品有没有诸如“设置悬念”,“为下文的发展作了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的作用。

2.把握某一事物在小说中的作用的答题角度

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有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了解小说情节结构的安排方式

小说的情节结构安排一般只有以下几种方式: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凑、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三、分析鉴赏小说的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2)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3)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4)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5)表现主旨。

四、分析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从主题角度设题方式通常有: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分析概括小说的主题的方法,有以下五点:

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设置悬念。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时,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这样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5.从文中能揭示主旨的重要句子入手

五、鉴赏分析小说的表达技巧

常见题型:

(1)文中运用的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分析小说表达技巧,要弄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弄清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所包含的几个方面

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主要有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结构方式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弄清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及描写手法的区别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请看例题:下列语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②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如果我们不理解表达方式这一术语的含义,就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很可能第①句答出设问而不是议论,第②句答出比喻而不是描写。描写手法按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描写、静景描写。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弄清小说叙述中各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4.弄清常见的描写方式及作用

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作用: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人物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六、个性化阅读探究

个性化阅读探究的命题,是课标区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每一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道小题都是具有这种性质的命题。

探究就是在详实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分析、比较、归纳,从而提炼、推理,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甚至发现新问题。所以它的核心是发现和创新,它不同于一般的记忆、复述、理解和概括,它体现了一种思维上的深度和广度。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不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简单地

说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

就小说来讲设题的角度是多样的:有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多维解读,有对人物安排的匠心的思考,有对小说结构特色的探讨,有对重要情节的作用思辨,等等。

小说探究性题目的设置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设题情境紧扣文本:要求考生结合全文来阐释,联系自己实际来阐述。此时考生不能游离文本内涵凭自己固有的知识随意肯定或否定,必须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有所发现。

(2)设题角度的多样性:有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多维解读,有对人物安排的匠心的思考,有对小说结构特色的探讨,有对重要情节作用的思辨。

(3)设题内容的开放性:要求考生“多元思维,适度开放”,允许考生有不同的表述,只要扣住题干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力争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对素质较好的学生来说,这是展示才华、展现创新能力的极佳的平台,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答案的不确定性,对考生有较大的挑战。

小说探究性题常见的命题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文本研讨类

这类试题研讨的话题答案指向比较明确,考生可以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提炼相关要点作答。

(2)个性解读类

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个性化解读,其实也不允许考生脱离文本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地随意发挥,我们可以把这种题型看成是文本研讨式探究的变体,不过相对于文本研讨来说,考生有一定的自由进行拓展,但是必须如前所述要有一个“度”,与文本不弃不离

(3)知识沉淀类

此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由阅读材料导出,讨论对象比较确定,但前提是要求考生具备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答案组织得好不好往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

(4)联系现实类

这种题型命题人要求考生联系现实,结合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等进行探究。

(5)技巧分析类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探究分为三条:(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就要求我们第一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第二要从不同层面发掘意义。而(3)的内容实质上就是(1)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具体方法如下: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具体可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分析:

第一层,应该就事论事,就材料论材料。解答这类题目,平时要注意掌握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及其特点;而在语言方面,也要善于概括其特点,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等。 第二层,应该就人物论人物。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这些细节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品质。

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我们也可以将其细化为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其一,思考小说主人公本民族的传统价值和时代意义,也就是作家为什么在那个时代、那个

社会创作那个主人公,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怎样的民族心理。还有,我们今天为什么阅读这篇小说,主人公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还有什么意义。这就是民族心理认同。这里的“民族心理”,实质上就是传统文化的积淀。

其二,关注作品体现的“人文精神”,集中表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要想回答好这类题目,学生必须要有比较深刻的文化积淀,而且应该有较强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孤 石

聂鑫森

汽笛响起来的时候,朱庆已经把刨床开动了。刨刀缓缓地在又宽又长的钢板上行进,犁出一卷卷薄薄的钢屑,星星点点的暗红色火花寂寞地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把整个钢板的平面刨一次,需要差不多四十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他可以去喝茶、看报、找人聊天。

偌大的一个车间,只安装着几台大型刨床,他的师傅黄子正就站在不远处,双眼瞪着刨刀。几十年就是这样一个生命形态。其余的人,或捧着一张过时的报纸,或呆望着屋顶白天也亮着的日光灯,俨然一群泥塑。

朱庆觉得很岑寂,很孤独。

这种感觉并不是他进了工厂后才有的。

他一生下地,就被丢在外婆家。爸爸妈妈长年累月在大西北找矿,只有春节才风尘仆仆赶回来,住上十几天。他孤寂的心刚刚盈满暖意,爸爸妈妈又走了。

他自小就不爱多说话,也许是由于说话的机会太少。外婆不会唱民谣,不会讲故事,只是在吃饭时不停地说:“你吃饱了没有?再吃一碗吧。”后来,高中毕业了,没有考上大学,他到工厂当了一名刨工。

朱庆转过身子,望着窗外。

窗外有一块小小的园地,正中立着一坨一米来高的山石,上面覆盖着一层紫褐色的苔衣,石根周围簇着草叶,很像一幅立体的图画。这一坨山石,使他想到云蒸霞蔚的峰峦,想到碧林深处的楼台亭廊,想到砍柴人的带点野味的歌谣,想到轰然直下的瀑布。他觉得这孤石是活生生的,它懂得他,他也懂得它,正像李白所说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他决定找几个伙伴来,把它抬回去,立在车间外,这样他和它就可以日日相伴了。

他给山石浇水、植苔,在山石周围培置小草,拾来断砖围出一块园地。山石上渐渐地生出紫褐的苔斑,石缝里冒出小小的草叶。

师傅看见他弄得工装上满是泥水,目光里闪出许多的迷茫,叹了口气,说:“到底是个孩子。”

在刨刀运行的那四十分钟里,朱庆再不感到难熬了,他可以和山石无声地对话。他把这件事写在信上,寄给远方的爸爸妈妈,他想他们一定能够理解这一份寂寞和孤独。

好容易盼来了一封信,信上说那是沙积石,属于软石的范畴。然后又叮嘱他不要玩物丧志,要好好工作,听领导的话„„

朱庆读信时的那种失望,沉得像铅块,压得他的胸口格外难受。他们一辈子找矿,和各种各样的石头打交道,一切都变得司空见惯,他们无法想象儿子的这一发现所带来的惊喜。唉,人总是容易变成一种职业的符号。

有一天,山石突然消失了!

师傅对他说:“厂长说这块石头很好看,就叫人搬到厂部会议室去了。”

朱庆跳起来,恶狠狠地说:“那是我的石头!”

师傅拍拍他的肩,说:“你真不懂事。”

他溜到厂部大楼,一口气蹿上五楼,找到那间大会议室。镂花木架子上,搁着一个浅红的紫砂盆,盆子里立着他的孤零零的山石,可怜巴巴的样子。他的眼睛里突然涌出了泪水。

下楼的时候,他碰到了西装革履、满面矜色的厂长。

他突然大声说:“你偷了我的石头!”

厂长还没有回过神来,他已经咚咚地走远了。

刨刀不知撞到什么硬处,“咔啦”一声脆响,刀子断了。他听见师傅在吼:“朱庆,你的魂丢了?”

是的,他的魂丢了。

第二天,他向厂部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

1.小说中画线部分描写了主人公眼中的山石,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师傅黄子正说的“你真不懂事”一句话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朱庆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为“孤石”,请探究“孤石”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鉴赏能力。回答此类题首先分析其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然后分析作者的意图,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画线句子用了比喻、排比、联想,其目的是表达对山石的喜爱与对生活的向往,为下文作铺垫。 答案:①运用比喻、排比、联想(或心理描写),②描绘山石形态,形象地表达对山石的喜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推断与分析能力。很明显师傅的话表明了两代人的代沟,而下文中主人公找厂长理论辞职也属于“你真不懂事”的范畴,可见此句也是为下文作铺垫。

答案:①凸显两代人在观点和处理问题方式上的矛盾关系;②为下文写朱庆找厂长理论和辞职作铺垫。

3、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朱庆自小不爱说话,沉默寡言;精心打理山石,热爱生活;与山石对话,内心情感丰富;写信与父母交流,渴望被理解与关爱;与厂长理论并辞职,说明他敢于反抗。

答案:①热爱生活,勇于改变现状;②沉默寡言,内心情感丰富;③孤独寂寞,渴望得到理解与关爱;④果敢而执拗,坚守自己的精神领地。(答对三点即可)

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鉴赏的能力。孤石,孤单的不仅仅是石头,还有人。“孤石”表现了与主人公一样的人群的生活,“孤石”表现了社会上的不公与错位,“孤石”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孤石”寄托了作者对“朱庆们”的同情。

答案:①以物喻人,借“孤石”形象地表现主人公的生存状态,寄寓作者对朱庆

们生存境遇的关注。②小中见大,借助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提出青年成长过程中被社会普遍忽视的情感需求问题。③针砭时弊,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社会在价值判断上存在的错位现象。④引发思考,通过对不同层面人们不同处事方式的叙写,表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隔膜。

小说阅读知识

一、鉴赏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鉴赏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设题方式通常有: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请概括某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某某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鉴赏分析人物形象及其形象的作用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方法

(1)在小说情节发展中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注意人物所处的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注意把握情节的矛盾变化,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2)借助作者的议论或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评价的语句来分析。

(3)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分析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回答人物形象作用的思路

(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血的故事》用钱太太、钱医师的形象突显“外省郎”彭先生的形象。

(2)揭示或凸显主旨,如2011年山东高考卷《审丑》借小臭儿两口的做法和无定的感触揭示文章的主旨。

(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二、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也是命题者经常涉及的一个方面。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设题方式通常有:

(1)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

(3)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4)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5)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6)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结构作用的思路

分析小说情节结构的作用,一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作品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二是从作品结构上,分析作品有没有诸如“设置悬念”,“为下文的发展作了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的作用。

2.把握某一事物在小说中的作用的答题角度

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有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了解小说情节结构的安排方式

小说的情节结构安排一般只有以下几种方式: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凑、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三、分析鉴赏小说的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2)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3)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4)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5)表现主旨。

四、分析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从主题角度设题方式通常有: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分析概括小说的主题的方法,有以下五点:

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设置悬念。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时,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这样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5.从文中能揭示主旨的重要句子入手

五、鉴赏分析小说的表达技巧

常见题型:

(1)文中运用的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分析小说表达技巧,要弄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弄清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所包含的几个方面

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主要有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结构方式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弄清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及描写手法的区别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请看例题:下列语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②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如果我们不理解表达方式这一术语的含义,就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很可能第①句答出设问而不是议论,第②句答出比喻而不是描写。描写手法按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描写、静景描写。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弄清小说叙述中各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4.弄清常见的描写方式及作用

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作用: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人物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六、个性化阅读探究

个性化阅读探究的命题,是课标区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每一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道小题都是具有这种性质的命题。

探究就是在详实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分析、比较、归纳,从而提炼、推理,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甚至发现新问题。所以它的核心是发现和创新,它不同于一般的记忆、复述、理解和概括,它体现了一种思维上的深度和广度。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不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简单地

说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

就小说来讲设题的角度是多样的:有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多维解读,有对人物安排的匠心的思考,有对小说结构特色的探讨,有对重要情节的作用思辨,等等。

小说探究性题目的设置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设题情境紧扣文本:要求考生结合全文来阐释,联系自己实际来阐述。此时考生不能游离文本内涵凭自己固有的知识随意肯定或否定,必须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有所发现。

(2)设题角度的多样性:有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多维解读,有对人物安排的匠心的思考,有对小说结构特色的探讨,有对重要情节作用的思辨。

(3)设题内容的开放性:要求考生“多元思维,适度开放”,允许考生有不同的表述,只要扣住题干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力争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对素质较好的学生来说,这是展示才华、展现创新能力的极佳的平台,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答案的不确定性,对考生有较大的挑战。

小说探究性题常见的命题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文本研讨类

这类试题研讨的话题答案指向比较明确,考生可以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提炼相关要点作答。

(2)个性解读类

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个性化解读,其实也不允许考生脱离文本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地随意发挥,我们可以把这种题型看成是文本研讨式探究的变体,不过相对于文本研讨来说,考生有一定的自由进行拓展,但是必须如前所述要有一个“度”,与文本不弃不离

(3)知识沉淀类

此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由阅读材料导出,讨论对象比较确定,但前提是要求考生具备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答案组织得好不好往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

(4)联系现实类

这种题型命题人要求考生联系现实,结合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等进行探究。

(5)技巧分析类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探究分为三条:(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就要求我们第一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第二要从不同层面发掘意义。而(3)的内容实质上就是(1)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具体方法如下: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具体可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分析:

第一层,应该就事论事,就材料论材料。解答这类题目,平时要注意掌握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及其特点;而在语言方面,也要善于概括其特点,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等。 第二层,应该就人物论人物。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这些细节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品质。

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我们也可以将其细化为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其一,思考小说主人公本民族的传统价值和时代意义,也就是作家为什么在那个时代、那个

社会创作那个主人公,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怎样的民族心理。还有,我们今天为什么阅读这篇小说,主人公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还有什么意义。这就是民族心理认同。这里的“民族心理”,实质上就是传统文化的积淀。

其二,关注作品体现的“人文精神”,集中表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要想回答好这类题目,学生必须要有比较深刻的文化积淀,而且应该有较强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孤 石

聂鑫森

汽笛响起来的时候,朱庆已经把刨床开动了。刨刀缓缓地在又宽又长的钢板上行进,犁出一卷卷薄薄的钢屑,星星点点的暗红色火花寂寞地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把整个钢板的平面刨一次,需要差不多四十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他可以去喝茶、看报、找人聊天。

偌大的一个车间,只安装着几台大型刨床,他的师傅黄子正就站在不远处,双眼瞪着刨刀。几十年就是这样一个生命形态。其余的人,或捧着一张过时的报纸,或呆望着屋顶白天也亮着的日光灯,俨然一群泥塑。

朱庆觉得很岑寂,很孤独。

这种感觉并不是他进了工厂后才有的。

他一生下地,就被丢在外婆家。爸爸妈妈长年累月在大西北找矿,只有春节才风尘仆仆赶回来,住上十几天。他孤寂的心刚刚盈满暖意,爸爸妈妈又走了。

他自小就不爱多说话,也许是由于说话的机会太少。外婆不会唱民谣,不会讲故事,只是在吃饭时不停地说:“你吃饱了没有?再吃一碗吧。”后来,高中毕业了,没有考上大学,他到工厂当了一名刨工。

朱庆转过身子,望着窗外。

窗外有一块小小的园地,正中立着一坨一米来高的山石,上面覆盖着一层紫褐色的苔衣,石根周围簇着草叶,很像一幅立体的图画。这一坨山石,使他想到云蒸霞蔚的峰峦,想到碧林深处的楼台亭廊,想到砍柴人的带点野味的歌谣,想到轰然直下的瀑布。他觉得这孤石是活生生的,它懂得他,他也懂得它,正像李白所说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他决定找几个伙伴来,把它抬回去,立在车间外,这样他和它就可以日日相伴了。

他给山石浇水、植苔,在山石周围培置小草,拾来断砖围出一块园地。山石上渐渐地生出紫褐的苔斑,石缝里冒出小小的草叶。

师傅看见他弄得工装上满是泥水,目光里闪出许多的迷茫,叹了口气,说:“到底是个孩子。”

在刨刀运行的那四十分钟里,朱庆再不感到难熬了,他可以和山石无声地对话。他把这件事写在信上,寄给远方的爸爸妈妈,他想他们一定能够理解这一份寂寞和孤独。

好容易盼来了一封信,信上说那是沙积石,属于软石的范畴。然后又叮嘱他不要玩物丧志,要好好工作,听领导的话„„

朱庆读信时的那种失望,沉得像铅块,压得他的胸口格外难受。他们一辈子找矿,和各种各样的石头打交道,一切都变得司空见惯,他们无法想象儿子的这一发现所带来的惊喜。唉,人总是容易变成一种职业的符号。

有一天,山石突然消失了!

师傅对他说:“厂长说这块石头很好看,就叫人搬到厂部会议室去了。”

朱庆跳起来,恶狠狠地说:“那是我的石头!”

师傅拍拍他的肩,说:“你真不懂事。”

他溜到厂部大楼,一口气蹿上五楼,找到那间大会议室。镂花木架子上,搁着一个浅红的紫砂盆,盆子里立着他的孤零零的山石,可怜巴巴的样子。他的眼睛里突然涌出了泪水。

下楼的时候,他碰到了西装革履、满面矜色的厂长。

他突然大声说:“你偷了我的石头!”

厂长还没有回过神来,他已经咚咚地走远了。

刨刀不知撞到什么硬处,“咔啦”一声脆响,刀子断了。他听见师傅在吼:“朱庆,你的魂丢了?”

是的,他的魂丢了。

第二天,他向厂部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

1.小说中画线部分描写了主人公眼中的山石,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师傅黄子正说的“你真不懂事”一句话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朱庆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为“孤石”,请探究“孤石”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鉴赏能力。回答此类题首先分析其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然后分析作者的意图,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画线句子用了比喻、排比、联想,其目的是表达对山石的喜爱与对生活的向往,为下文作铺垫。 答案:①运用比喻、排比、联想(或心理描写),②描绘山石形态,形象地表达对山石的喜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推断与分析能力。很明显师傅的话表明了两代人的代沟,而下文中主人公找厂长理论辞职也属于“你真不懂事”的范畴,可见此句也是为下文作铺垫。

答案:①凸显两代人在观点和处理问题方式上的矛盾关系;②为下文写朱庆找厂长理论和辞职作铺垫。

3、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朱庆自小不爱说话,沉默寡言;精心打理山石,热爱生活;与山石对话,内心情感丰富;写信与父母交流,渴望被理解与关爱;与厂长理论并辞职,说明他敢于反抗。

答案:①热爱生活,勇于改变现状;②沉默寡言,内心情感丰富;③孤独寂寞,渴望得到理解与关爱;④果敢而执拗,坚守自己的精神领地。(答对三点即可)

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鉴赏的能力。孤石,孤单的不仅仅是石头,还有人。“孤石”表现了与主人公一样的人群的生活,“孤石”表现了社会上的不公与错位,“孤石”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孤石”寄托了作者对“朱庆们”的同情。

答案:①以物喻人,借“孤石”形象地表现主人公的生存状态,寄寓作者对朱庆

们生存境遇的关注。②小中见大,借助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提出青年成长过程中被社会普遍忽视的情感需求问题。③针砭时弊,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社会在价值判断上存在的错位现象。④引发思考,通过对不同层面人们不同处事方式的叙写,表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隔膜。


相关内容

  • 高考小说阅读重要知识点(考点)扼要
  • 一.环境题 ①(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描写了环境的---(特点). ②(人物)A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B表现--地域风光,映衬--形象: C渲染-气氛,奠定--的基调,暗示人物命运: D暗示--社会背景,揭示--性格成因. ③(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导引人物出场. ④ ...

  • 高考小说阅读有关知识点
  • 高考小说阅读有关知识点高考阅读 2012-12-05 0955 5d56b7b40102e1mb高考小说阅读有关知识点小说三要素 1.人物 2.情节 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考点分析 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 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 ...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教 学 计 划 苏集中学 李海华 2013年2月25日 苏集中学 李海华 一. 指导思想 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原则和语文教育的规律,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知道,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 ...

  • 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 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第一类:情节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题思路: (1)根据小说故事的发展划分结构层次. (2)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4.情节的特 ...

  • 致父母|忙碌于眼前的苟且,如何给孩子诗和远方的田野?
  • 我七八岁时收到最好的礼物,是一本获得纽伯瑞文学奖的儿童小说<天使雕像>.对于只读过<十万个为什么>的我,那本书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离家出走的姐姐带着糊涂的弟弟,在偌大的大都会博物馆里,用不多的零花钱,躲过了保安和游客,经历了心灵的探险. 十五年以后,当我站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中 ...

  • 王敏勤说课稿
  • 走进小说世界,感悟社会人生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故乡>"说课标说教材"展示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故乡>.下面我按照& ...

  • 小说鉴赏技巧
  • 小说鉴赏技巧 1.考查重点: 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着重从小说整体构思.贯穿线索.社会环境等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突出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强调 ...

  • 高中生阅读书目
  • 高中生阅读参考书目 一.报刊杂志类 对阅读不太感兴趣的同学,可从阅读报刊杂志入手,自行选择相对感兴趣的内容板块,锻炼读书思维,培养读书兴趣.当代报刊林林总总,我们身边常见的对高中生阅读写作有一定帮助的大致如下: <读者><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读书文摘& ...

  • [西游记]的传播与经典化的形成
  • <西游记>的传播与经典化的形成 陈 宏 内容提要:尽管很多接受者阅读者视<西游记>为"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的"游戏之笔",但明清两代更具普遍性的则是将<西游记>视为一部蕴涵深刻的哲理小说.明清两代的接受者对<西游记&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