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三历史学科报告

2012年高三历史学科报告

一、从客观题看。

2012年的12道单选题,考查了政治制度(汉代监察制度、清朝内阁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趋势),经济变化(明朝晚期社会结构变动、晚清民族工业起步、二五计划、下海潮、1965——1991世界贸易份额),文化与经济联系(杭州民间传说、王阳明的“四民异业而同道”),中国革命,罗马法律。

二、从主观题看:

2012年40题,借助信号灯的演变,考查自1868年以来,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与交通拥堵;科技进步与信号管控;交通立法与城市病等诸多问题,关键点放在城市生活的交通现状和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此题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快速崛起,形成的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用水短缺、城市内涝等问题密切相关。解决好城镇化带来的负面问题,做到“让城市更美好”无疑是人们的期盼,当然,也是执政者面临的一份严肃问卷。

三 考生存在的问题:主观题具体分析

第40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 答案: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存在问题:本题难度不大,但学生归纳概括不够准确,有部分学生只在说明理由但没能注意结合所学知识。有些同学历史阶段特征掌握差,如:分不清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或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混为一谈。还有部分同学只知照搬原文,不会归纳概括,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少数学生态度极不端正,字迹潦草甚至无法阅读。平均分在2.5(含零)——2.77(不含零)。

第40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 答案: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存在问题:该题属于简述事实型题目,答案简洁明了,可是考生得分并不理想,主要是学生审题不清,问项限定在20世纪科技成果,但考生错答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如蒸汽机、火车机车、轮船等,浪费了时间而未能得分。而且,学生对材料的阅读不够细心,不能完全找出材料中所涉及的要点,导致少答、漏答。照搬材料的现象普遍,语言表达时历史术语运用不当。还有少数考生的史实混乱、基本知识较弱,如瓦特发明电灯、爱因斯坦发明电灯等等。平均分在4.86(含零)——5.41(不含零)。

第40题(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 答案: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存在问题:该题属于启示、认识类型的题目,但学生得分不高,一是不能从所有材料中整体分析对比,二是找不出材料中所反映的信息,三是抓不好关键字眼,答题随意,相当一部分的答案缺乏层次和条理,罗列一大片重复内容,更有极少数考生从头至尾罗列的内容没有一个标点符号,导致得分不高,反映出学生对材料、对问题的整体把握能力有所欠缺。此题平均分在4.08(含零)——4.4(不含零)。

今年的41题与2011年高考一样,单独成题,共12分。此题没有提供相关答案,只有评分

标准:

评卷细则:

此题重在考查史论结合,史实和观点的统一,即观点与史实要相对应,而不是简单在罗列史实,堆砌材料,这也是阅卷判分的依据。改卷采用等级评分,而不是史料举例的多少为依据,如只用一个史实,从不同的角度去论证,论证合理,同样给予等级赋分。

①首先看观点: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且基本正确得4分;尽管明确但明显偏颇,酌情扣1~2分。

②其次看角度及史料引用;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得4分;如果角度单一,史料引用不够合理,酌情扣1~2分。

③最后看表达: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达清楚,得4分;论证不够充分,逻辑不太严密,表达不够清楚,酌情扣1~2分。

评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此题相比去年的“西方崛起”一题相对较容易,学生容易上手。从评卷过程中的数据统计可知,此题平均分在7.37(含零)——8.16(不含零),也能说明此题相对较容易。

但是在评卷过程中,还是反映出学生的许多问题:

(1)不会审题,或者说审题不仔细,造成观点不明确或片面。许多考生只看图示里提供的材料信息,而忽略了重要的文字材料,也是重要的观点——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2)理解题意有误,试题要求评析“冲击——反应”模式,对该模式是赞成或反对,史实去论证其观点。许多的考生只关注了冲击与反应,忽略了中国社会缺乏内部动力。也有不少考生曲解了题意,却在评价这一模式的利与弊,大谈特谈这一模式的影响、积极与消极意义了。

(3)简单罗列史实,缺乏论证。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是简单的抄材料,罗列五次冲击和五次反应,不能说明西方冲击和中国反应的内在关系。

(4)学生不会答题,格式不对,或者不规范,缺乏必要的训练。这种小论文题去年在高考中已经出现,在各地模考中也反复出现过,应该说不陌生了。但在评卷中仍然看到许多学生不懂得答题套路,造成失分严重。做小论文时,考生还是要按照历史答题的基本规范进行操作,如“先表态,得观点分;想论点,得分论点分;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排好版,注意逻辑联系。”

(5)观点与史实不能契合。有考生摆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在论述过程中史实与观点却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甚至南辕北辙。有些考生只是空发议论,不会用史实来论证观点。

(6)语言表述欠缺,语言含糊,观点模凌两可。如试题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要明确,但有的考生却说:“自己对该模式既赞成又反对”,让评卷老师一头雾水。其实该考生想说:此模式有片面性,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合理之处。再有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口语化的语言过多,缺乏必要的历史学科语言。

(7)书写潦草、模糊混乱,甚至难以辨认,错别字太多。回答问题不能条理化、段落化、序号化。

整体上存在的问题

1、教材知识储备仍不足,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差。

2、历史概念掌握不准。

3、审题不严不全,理解题意的能力欠佳。

4、答题不规范,观点不明,要点不清,语言表达不准。要求考生在审准题意的前提下,实现知识迁移,史论结合,逻辑严谨地回答历史要点,描述阐述历史。

复习建议:

1、按高考考纲要求,继续增加对教材知识的储备量,狠抓基础主干知识的过手。主干基础知识永远是高考考查的载体和主旋律。复习中必须坚持夯实“双基”,以能力为核心,把握主干的思路,帮助学生把大量分散的或相互孤立的历史事实、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线索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使学生把握住历史,建立起知识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另外,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才能较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历史答题能力。

2、以历史学科考点带动热点知识的复习与运用,加大历史基本史实与现实热点知识相“挂靠”的训练。历史科考查的热点问题一般是从与现实相关的历史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入手,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诸多问题,尤其要注重历史问题现实的反思、现实问题历史的反思、中外问题对比的反思、热点问题综合的反思等问题。

3、加强训练,注重审题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不牢固然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但思路不开阔,思维不活跃,审题能力不强,解题能力弱,也是学生丢分和得不了高分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审题、答题思路和方法,既省时高效,又能提高答题的准确度、得分率,所以在整个高三阶段都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学生审题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在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审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欠缺,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方法,做到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相统一。

一是精心筛选好题,好题标准——新题、新意、能力型题目;

二是注重解题方法、技巧指导;

三是审准题意,规范答题。力求做到:①行文规范;②行文简洁,根据所设问题的分值估计知识要点的多少;③行文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

四是强化限时训练和适当规模训练,并及时评讲与反馈。

五是错题反复研究,设计变式训练,以此作为提高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错题分析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弄清一道问题,而是要通过错题分析,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特别是要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作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提高高考得分率。

2012年高三历史学科报告

一、从客观题看。

2012年的12道单选题,考查了政治制度(汉代监察制度、清朝内阁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趋势),经济变化(明朝晚期社会结构变动、晚清民族工业起步、二五计划、下海潮、1965——1991世界贸易份额),文化与经济联系(杭州民间传说、王阳明的“四民异业而同道”),中国革命,罗马法律。

二、从主观题看:

2012年40题,借助信号灯的演变,考查自1868年以来,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与交通拥堵;科技进步与信号管控;交通立法与城市病等诸多问题,关键点放在城市生活的交通现状和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此题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快速崛起,形成的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用水短缺、城市内涝等问题密切相关。解决好城镇化带来的负面问题,做到“让城市更美好”无疑是人们的期盼,当然,也是执政者面临的一份严肃问卷。

三 考生存在的问题:主观题具体分析

第40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 答案: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存在问题:本题难度不大,但学生归纳概括不够准确,有部分学生只在说明理由但没能注意结合所学知识。有些同学历史阶段特征掌握差,如:分不清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或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混为一谈。还有部分同学只知照搬原文,不会归纳概括,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少数学生态度极不端正,字迹潦草甚至无法阅读。平均分在2.5(含零)——2.77(不含零)。

第40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 答案: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存在问题:该题属于简述事实型题目,答案简洁明了,可是考生得分并不理想,主要是学生审题不清,问项限定在20世纪科技成果,但考生错答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如蒸汽机、火车机车、轮船等,浪费了时间而未能得分。而且,学生对材料的阅读不够细心,不能完全找出材料中所涉及的要点,导致少答、漏答。照搬材料的现象普遍,语言表达时历史术语运用不当。还有少数考生的史实混乱、基本知识较弱,如瓦特发明电灯、爱因斯坦发明电灯等等。平均分在4.86(含零)——5.41(不含零)。

第40题(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 答案: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存在问题:该题属于启示、认识类型的题目,但学生得分不高,一是不能从所有材料中整体分析对比,二是找不出材料中所反映的信息,三是抓不好关键字眼,答题随意,相当一部分的答案缺乏层次和条理,罗列一大片重复内容,更有极少数考生从头至尾罗列的内容没有一个标点符号,导致得分不高,反映出学生对材料、对问题的整体把握能力有所欠缺。此题平均分在4.08(含零)——4.4(不含零)。

今年的41题与2011年高考一样,单独成题,共12分。此题没有提供相关答案,只有评分

标准:

评卷细则:

此题重在考查史论结合,史实和观点的统一,即观点与史实要相对应,而不是简单在罗列史实,堆砌材料,这也是阅卷判分的依据。改卷采用等级评分,而不是史料举例的多少为依据,如只用一个史实,从不同的角度去论证,论证合理,同样给予等级赋分。

①首先看观点: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且基本正确得4分;尽管明确但明显偏颇,酌情扣1~2分。

②其次看角度及史料引用;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得4分;如果角度单一,史料引用不够合理,酌情扣1~2分。

③最后看表达: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达清楚,得4分;论证不够充分,逻辑不太严密,表达不够清楚,酌情扣1~2分。

评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此题相比去年的“西方崛起”一题相对较容易,学生容易上手。从评卷过程中的数据统计可知,此题平均分在7.37(含零)——8.16(不含零),也能说明此题相对较容易。

但是在评卷过程中,还是反映出学生的许多问题:

(1)不会审题,或者说审题不仔细,造成观点不明确或片面。许多考生只看图示里提供的材料信息,而忽略了重要的文字材料,也是重要的观点——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2)理解题意有误,试题要求评析“冲击——反应”模式,对该模式是赞成或反对,史实去论证其观点。许多的考生只关注了冲击与反应,忽略了中国社会缺乏内部动力。也有不少考生曲解了题意,却在评价这一模式的利与弊,大谈特谈这一模式的影响、积极与消极意义了。

(3)简单罗列史实,缺乏论证。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是简单的抄材料,罗列五次冲击和五次反应,不能说明西方冲击和中国反应的内在关系。

(4)学生不会答题,格式不对,或者不规范,缺乏必要的训练。这种小论文题去年在高考中已经出现,在各地模考中也反复出现过,应该说不陌生了。但在评卷中仍然看到许多学生不懂得答题套路,造成失分严重。做小论文时,考生还是要按照历史答题的基本规范进行操作,如“先表态,得观点分;想论点,得分论点分;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排好版,注意逻辑联系。”

(5)观点与史实不能契合。有考生摆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在论述过程中史实与观点却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甚至南辕北辙。有些考生只是空发议论,不会用史实来论证观点。

(6)语言表述欠缺,语言含糊,观点模凌两可。如试题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要明确,但有的考生却说:“自己对该模式既赞成又反对”,让评卷老师一头雾水。其实该考生想说:此模式有片面性,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合理之处。再有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口语化的语言过多,缺乏必要的历史学科语言。

(7)书写潦草、模糊混乱,甚至难以辨认,错别字太多。回答问题不能条理化、段落化、序号化。

整体上存在的问题

1、教材知识储备仍不足,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差。

2、历史概念掌握不准。

3、审题不严不全,理解题意的能力欠佳。

4、答题不规范,观点不明,要点不清,语言表达不准。要求考生在审准题意的前提下,实现知识迁移,史论结合,逻辑严谨地回答历史要点,描述阐述历史。

复习建议:

1、按高考考纲要求,继续增加对教材知识的储备量,狠抓基础主干知识的过手。主干基础知识永远是高考考查的载体和主旋律。复习中必须坚持夯实“双基”,以能力为核心,把握主干的思路,帮助学生把大量分散的或相互孤立的历史事实、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线索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使学生把握住历史,建立起知识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另外,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才能较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历史答题能力。

2、以历史学科考点带动热点知识的复习与运用,加大历史基本史实与现实热点知识相“挂靠”的训练。历史科考查的热点问题一般是从与现实相关的历史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入手,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诸多问题,尤其要注重历史问题现实的反思、现实问题历史的反思、中外问题对比的反思、热点问题综合的反思等问题。

3、加强训练,注重审题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不牢固然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但思路不开阔,思维不活跃,审题能力不强,解题能力弱,也是学生丢分和得不了高分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审题、答题思路和方法,既省时高效,又能提高答题的准确度、得分率,所以在整个高三阶段都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学生审题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在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审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欠缺,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方法,做到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相统一。

一是精心筛选好题,好题标准——新题、新意、能力型题目;

二是注重解题方法、技巧指导;

三是审准题意,规范答题。力求做到:①行文规范;②行文简洁,根据所设问题的分值估计知识要点的多少;③行文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

四是强化限时训练和适当规模训练,并及时评讲与反馈。

五是错题反复研究,设计变式训练,以此作为提高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错题分析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弄清一道问题,而是要通过错题分析,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特别是要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作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提高高考得分率。


相关内容

  • 2012年教科室工作总结
  • 一学期以来,在全校老师的鼎力支持下,教科室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集中研究中高考备考策略,兼顾科技创新特色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 第一部分 本学期工作回顾 1. 以"2012年中高考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展示课",提高初三.高三复习备考效益. 为推动两个毕业年级任课教师重视复习课,研究 ...

  • 2011-2012学年高中历史上学期教研安排
  •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高中历史学科以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认真、有步骤地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强化学科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研力量为突破口;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提高高考成绩为两个中心点;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未来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努力 ...

  • 2012年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分析及复习建议
  • 2012年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分析及复习建议 一.试卷基本情况 一模文综卷共分两部分:一卷选择题35个,其中地理题11个,政治.历史题各12个,每小题4分,总分140分.二卷非选择题分必做和选做两块,总分160分:其中必做题6个,三科各2个,共135分:选做题6个,地理是二选一,10分:历史是四选一,1 ...

  • 2014届高三年级组工作计划
  • 2013-2014学年度 高三年级工作计划 高三年级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一个学年,为了搞好高三年级管理工作,完成学校以及各部门对高三年级制定的各项教育教学目标,根据本年级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年级本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备考质量为中心,以"五实"(实抓.实教.实学.实严 ...

  • 高三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2012年9月)
  •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III部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的落实 本学期坚持贯彻赵校长提出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创建四星级学校的目标,围绕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聚焦有效课堂,提升教学品质",本备课组立足于努力 ...

  •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教师工作计划
  • 一、背景说明: 1.2012年1月,学校集中两天时间总结第一学期工作完成情况,并就成因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评价报告,学校在此基础上研制新学期工作计划,并经学校议事会票决通过。 2.课堂教学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生命线,是学风、教风建设的主要途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新学期,学校将以课题研究为重点 ...

  • 2012高考相关信息整理
  • 湖北省2012年高考相关信息整理 湖北省2012年高考改革的四大变化 2011年湖北高校的录取分数线 2012高考考试日期 2012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武汉教科院给四月调考"号脉"(长江商报) 四月调考试卷部分学科解析(金报) 湖北省:2012年高考改革四大变化 2 ...

  •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调研报告
  • 为了促使全市高三历史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深入刻苦地钻研教材和考纲,优化教学策略.探索教学规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对各校高三历史的教学情况就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备课作业.试卷评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领略和感受到高三历史教师们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热情和奋发向上 ...

  • 高三备考措施
  • 2012届高三普通班高考备考措施 (2012年11月 日) 曹军杰 为搞好普通班复习备考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了"低起点,低重心.小步子.抓管理.重落实"的教学及管理理念.开学之初,我们认真分析了本届学生现状(这就是,圣光班学生成绩好.接受能力强,'喂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