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之我见

讲座《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六一幼儿园杨桦

2009-5-14 16:43:57 阅读数:

1406 网友评论:0 (顶:0,踩

:0) 条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新教师的困惑:如何才能设计一节好的教育活动?

许多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会抱怨“学校学的东西没有用”,“工作是另外一回事”。 他们无法将学到的理论或经验迁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具体表现为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即备课和上课。

思考:什么是教案?

教案是活动设计的一种呈现方式,是对具体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进行设计。它阐明了在预定时间内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标等。关于教案(详案)撰写的模式是: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或内容与要求)、重点与难点、活动准备(包括材料与环境创设等)、设计思路(包括活动背景、选材依据、教学法设计、特色之处等)、活动流程、活动过程(包括步骤、教师指导、说明内容等)

思考:在课改的新背景下教案应是什么?

以往 现在

是为了完成管理者的任务(应付检查) 是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途径,提升设计与观察评价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是活动开展的蓝本、剧本(具有权威性) 是活动开展的参考,是活动进程的一种资源,是帮助幼儿学习的平台

是教材的抄写或方案的抄袭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对象与条件对“新教材”的加工与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文化再造)

是课程内容的落实,是常规 是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中介(载体) 是教师必备的资料 是园本课程(课程园本化)过程中的一部分

思考: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就是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步骤的预期,即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幼儿实施教育影响的方案。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即教案撰写模式)--包括教学活动方案设计前的思考、对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对各类材料的处理、具体活动环节的设计及调整策略等几个方面。

在新纲要的引领下,新课程教学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思索,课改中的种种现象指引着我们朝最佳的教学之路迈进,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教师在设计、组织、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要注意将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其次

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的有效性,再次要注意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一致性,另外要注意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注意对教学活动材料的运用。

一、注意将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是主动的参与教和学。因此我们不能把教学活动机械的理解为单纯的上课,或者教师教、幼儿学的灌输知识过程。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尽管优秀的教师想运用艺术的技巧来掩饰这种强制性,以减轻那种显然粗暴的性质,他们还是必须灌输给儿童。”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幼儿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从前的学习大多是教师教,幼儿被动的学。现在我们要把单方面的活动,变为师幼互动。例如:在进行《服装与衣料》这个活动时,我们改变以往的那种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服装是什么样子的,是用什么衣料制成的,有什么特点等方式;而是将幼儿置身于一个服装店中,通过让幼儿自由的看、摸、试中来发现,来探索这些用不同衣料制成衣服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在这个活动中可以说是自由、自主、自如地探索、发现和交流,在亲身体验中掌握知识。

再如认识《各种各样的纸》,目标:1在认识各种纸的基础上,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探索、发现纸的特性,认识两种特殊纸(纸制品)。2、鼓励幼儿能将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用语言表达清楚。3、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整个教育活动中幼儿一直是在自己玩纸过程中探索、发现不同纸的特点,特别是当幼儿把纸放到水里,再进一步观察时,真正体现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适当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支持和鼓励幼儿探索。活动结束后,幼儿意犹未尽,因为他们真正参与了活动,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得到了满足,这种满足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另外,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和幼儿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

二、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的有效性:

1、活动的设计上,不应该只注意其外在表现方式,更多的应是注重其内在品质。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脱离那种上表演课的现象,因为看老师的表演,孩子就会失去很多动手的机会。也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例:教唱歌曲《快乐的小骑兵》。小火车旅游出发到蒙古---模仿火车声---教室“东奔西跑”---手舞足蹈---敲敲打打---很开心---会唱歌的没几个

2、要把一个活动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弄清楚各个要素起的教育作用是否达到一致,采用必要的方法和步骤。千万不要为了追求形式上的花样以“丰富”活动的过程,而选择一些与目标和内容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教学的每一步骤及采用的方法都是围绕目标和内容设计的,它与目标和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联系就是我们教学的线索,在教学中要减少与目标和内容无关的东西,直接切入主题,以突出教学的重点。例如:《小小魔术师》---化学变化:淀粉—碘酒—石灰水。另外,活动设计好后,教师还要分析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是否能完成一致的教育目的这是教学活动设计必不可少的一步,它不但可以使活动过程的每一步是有效的,还可以强化教师对自己教育行为的意识。

三、注意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统一 :

目前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倡导“重视教学过程”,怎样才是真正地“即重视教学结果,又重视教学过程”呢? “重视教学过程”应包含三层意思:一是重视遵循幼儿学习的特点,提供机会让其主动地参与;二是重视幼儿在获得结果的过程中掌握学习和探究的方法,以及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行动方式;三是重视教学过程各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影响。

例: 课题“什么不见了”。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操作材料,每人三只玻璃杯、一只小勺、一碟盐和一碟糖。第一步,教师要幼儿把水倒进杯子,再把盐和糖分别放进不同的杯里,并用勺子搅拌,以加快其溶解。接着教师让幼儿尝一尝三杯不同的水,讨论糖和盐溶解在水里了。第二步,让幼儿到水池前,每人有一堆能溶解与水的或不能溶解与水的材料,教师要幼儿把这些东西一一放进水里,观察其结果。然后,教师用同样的材料再演示一遍,幼儿说出什么会溶解,什么不会溶解----结束活动。

请新教师简单评评你对这节课的感受-------?

从上述整个活动来看,幼儿比较积极主动的参与,忙得不停,也知道了可以溶于水和不可以溶于水的东西。但是我们不难从活动的过程看到教师的指导重点还是放在幼儿对知识性的结果的掌握上。如教师急于让幼儿知道糖和盐溶解与水的结果,要幼儿用勺搅拌以加快溶解的过程,而不是引导幼儿去观察糖和盐在水中由中间向四周逐步蔓延散开的现象。教师采用后一种方法就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细心、耐心的观察品质,并培养幼儿一种求知的认真态度和探究结果的方法;同时还可以引导幼儿发现用小勺搅拌会使糖和盐溶解的更快;从而掌握一种探究的技能。 “不要只重视教学结果,而不重视教学过程”的观念已得到幼教界的认同,并在实践中努力地去做。教师已重视了幼儿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为幼儿提供了较多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四、要注意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我们要在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中都要关注孩子的经验表现,去捕捉孩子的寻常时刻,创设环境诱发孩子的已有经验,同时掌握孩子还需要些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产生了哪新问题?„„这样就能产生新主题,为以后的活动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的活动设计,直入主题,少走弯路,避免了许多消极因素的干扰。因此我认为学会观察和记录孩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

例如:我班养的泥鳅,孩子们很关注,发现它总是在水里窜来窜去;(因为泥鳅不——?)。有的小朋友总是把保温壶上的水龙头手柄拿下来,是想看看没有手柄水还会不会流下来?他们总是趁老师不注意用小棒挖自然角的泥土,是想学蚯蚓翻土、、、、。教师只有及时抓住教育契机,才能和幼儿共同生成课程。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我设计了《泥鳅的秘密》、《可爱的蚯蚓》、《水是怎样流动的》。

五、注意对教学活动材料的运用。

(1)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材料:教师要从自己的平时积累出发,从自己学习的基础出发,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熟悉的材料能让老师游刃有余。

(2)适当运用多媒体和录象资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活动之前要熟悉活动材料,进行反复操作演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材料,尤其是操作性强的活动更应如此。例如:《沉浮》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幼儿使瓶子浮在水中,你给孩子提供什么材质、多大的瓶子?准备多少水(指水深的程度)?这些细小的环节都将决定课的成败。

六、注意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是一种文化再造

案例:大班《手中的地图》(分组)

学科背景下的教学活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主题活动教学 反思性讨论

活动目标 1、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

2、发展观察力。

3、发挥创造性。 1、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

2、初步了解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观察力,发挥创造性。

活动准备 1、放大镜

2、印台、图画纸、颜料或彩笔 1、放大镜、印台、录像带、指纹打卡机

2、图画纸、颜料。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围坐伸出手掌,观察各人手上的指纹,教师引导他们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

2、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左右手的指纹,然后在图画纸上印掌印,引导幼儿发现每根手指的指纹原来也是不同的。

3、请幼儿在自己的掌印上作画。

4、也可鼓励幼儿在图画纸上印10个以下的指印,在这些指印上创作不同的图案。 1、猜谜语“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干活来能画画,小朋友们都爱它”。

2、幼儿围坐,请小朋友先观察自己手上的指纹,说说指纹是什么样的?

3、为幼儿提供放大镜和印台,再进一步引导幼儿发现自己每根手指的指纹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指纹也是不同的。

4、与幼儿共同制作指纹幻灯片,请幼儿观察不同幼儿的指纹是不同的。

5、初步了解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观看录像“每个人的指纹为什么不同?”(认识指纹打卡机、幼儿操作验证)

6、用手掌或手指作画,鼓励幼儿乐于创作掌印画和指印画。(自然结束)

讨论 1、教师角色位置的转换。

2、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3、活动的不足与问题在哪里。

4、孩子的有意义的活动体验表现在哪里。

备注:2张照片和录像片《每个人的指纹为什么不同?》

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勤动脑,细钻研,有悟性,有很多东西是自己用心“悟”出来,千万不能照抄照搬,就算有一节好课,你也上不出好的效果!为什么?因为那不是你的东西!能将别人的东西消化并转变成为自己东西,那是一种能力。请可爱的老师们努力,加油吧!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

幼儿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1、正规科学活动——科学课。

2、非正规科学活动——区角活动科学角。

3、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生成课程。

科学活动的过程框架:(有效环节)

1、 根据课程要求和内容,提出简短指令或问题,使幼儿进入课题。

2、 以有质量的问题启发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进行操作,探索和发现问题。

3、 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再次提问,指导幼儿再次操作,解决问题。

4、 通过问题启发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问题,和解决方法。

5、 教师与幼儿共同小结或以问题启发进入延伸活动或非正规科学活动,处于既结束又不结束的状态。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

1、 学习提问的技能: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问题形成一个系列,贯穿始终。包括封闭式---集中思维问题;开放性----发散性思维问题。科学课,不需要教师大量的语言指导,要多给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时间,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简洁、有价值,有启发性。

例:大班“各种各样的纸”,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

★ 你带来的是什么纸?---直接引入课题。(以自己带来的纸开始提问,进入课题,比较亲切。)

★ 老师也带来许多纸,请你们摸摸、玩玩这些纸,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秘密?---认识各种纸,了解他们的不同。(引导幼儿探索发现纸的多样性和共性。)

★ 如果把这些纸放到水里再玩一玩,会怎样呢?--了解纸的特性-怕水。(激发幼儿再操作,进一步感知纸的特性)。

★ 纸遇到水会有变化,纸还遇到什么也会有变化?---纸怕火。(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启发想象。)

★ 是不是所有纸都怕水和火?----认识特殊纸及纸制品(锡纸和纸杯)(以此提问,扩大知识面。)

★ 我们一起到活动室找找那些东西是纸做的?

优点:提出的问题简洁,幼儿易于理解,能启发幼儿逐步深入地进行感知、操作、思考、表达、想象和引起情感体验。多提发散性的问题,给有思考的空间。不要问“是”或“不是”,无须幼儿动脑的问题。

2、 学习提问后的等待:

以往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期望幼儿立即给与回答,如果有个别幼儿的答案符合老师的要求,那么,这个问题也似乎结束了。现在,教师提问后,善于等待幼儿在操作思考后找出问题的

答案,而不是急于要求幼儿回答。学会等待,也锻炼了忍耐性,更重要的是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有表达自己心得的机会。

3、 学习及时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灵活指导幼儿的操作的技能和方法:

在活动中教师要掌控幼儿的操作活动,在巡视中,耐心观察幼儿的操作,个别交谈,了解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变化和问题,及时指导。启发幼儿更多的感知、发现和解决问题。

例:小班“各种各样的木头”;老师发现小朋友都在摸摸、敲敲、打打听听,观察发现木块的属性,却没有一个孩子把木块放到水中;这时老师及时带一个孩子走到水盆边,启发他把木块投入水里,看看会怎样?由于老师的及时引导,使孩子发现另一个属性----木块是浮在水面上的。

4、学习对幼儿科学活动的评价技能:

过去我们大都评价幼儿是不是守纪律,老师讲的是不是都记住?现在我们不仅要评价幼儿在活动中所得到什么?更要评价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激励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之我见

幼儿园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要实现活动目标,单靠几节课、几节活动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幼儿一日活动是幼儿一日在园生活和接受教育的全部内容。因此,其组织安排、设计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要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一日活动,做到保教结合,完成幼儿园的保教任务,达到锻炼幼儿体格、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养成文明习惯的宗旨。有了一日,才有一年,乃至三年,一日活动开展的好,有特色,幼儿身心才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幼儿一日活动质量才有可靠保证。

一、富有情趣的晨间活动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晨间活动是一日活动的基础。一天的开端好,

则预示一日活动之兆祥。为此我在活动室设计了各种活动区,如“气象区”、“结构区”、“自然角观察区”、“小型游戏区”、“阅览区”等,幼儿一入园就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参加所喜爱的各种活动。如“气象区”内,小小气象员注意观察天气变化情况,随时画出天气预报“图”:红太阳表示晴天,云朵遮住太阳表示阴天,乌云下的雨点表示雨天,雪花表示下雪天,弯弯的枝条表示刮风。在“结构区”内,幼儿选择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插塑玩具设计建造“飞机”、“大炮”、“轮船”等,并边玩边嘴里发出“呜呜、轰轰”的声音。在“自然角观察区”内,老师和幼儿一起种植蔬菜,养植花草,喂养小动物等。幼儿天天接触,长期观察,亲自管理,亲手操作,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幼儿在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中,开始了一天愉快有意义的园内生活。

二、寓练于乐的早操活动

传统的早操模式是站队、跑步、做操,这一模式是具有小学化、成人化的特点,并不适应幼儿园。因此,我进行了“早操游戏化化”的尝试。早操以“快乐的一天开始了”进行早操游戏。活动准备阶段:在律动和模仿动作的音乐伴奏下,幼儿进行模仿小鸟飞、小鸡走;跑步模仿开火车、开飞机;跳跃模仿小兔跳。队列练习:在音乐伴奏下进行队列练习,先由四路纵队变成圆形,再变成一路纵队,由一路纵队左、右拐弯走变成两路纵队,最后变成四路纵队。早操练习:随音乐做操。早操游戏化,使幼儿基本动作、律动、游戏和体操训练融为一体,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发展了动作的协调性。

三、生动有趣的教育活动

金秋佳节,是幼儿认识秋天的大好时机。教幼儿认识秋天时,打破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式,而是采取了“重生成”的教学理念,让幼儿在自主、探索、合作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认识了秋天。

活动之一,《认识秋天》,首先让幼儿从人们的穿着打扮、花草树木的变化入手,把孩子们带进秋天。然后通过猜谜语、实物演示让幼儿认识秋天成熟的粮食、水果、蔬菜等,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接着学习儿歌《秋天到》,总结秋天的特征,教育幼儿热爱秋天,进而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之二,《剪贴秋天的树》。老师为幼儿准备好叶模、厚纸、剪刀、胶水、颜料等,先指导孩子用叶模画树叶,涂上色,剪下。老师出示树干图,让孩子把自己剪好的树叶贴在适当的位置上。同时启发孩子思考:秋天的树叶颜色、位置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树叶变黄,落到空中、地下、池塘等,孩子们一边操作,一边讨论,一边粘贴,想象非常丰富。这样,孩子们通过实际观察和动手操作,加深了对秋天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知。正如陈鹤琴老先生说:“儿童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四、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活动

精心设计、组织幼儿开展各种类型的游戏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游戏中,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智慧,而且能从中学习分辨事物、协调关系,甚至体验社会。

在开展游戏活动时,首先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游戏时间,恰当地安排室内或室外,集中或分散的游戏活动,并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想象,有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带领幼儿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游戏活动的玩具或半成品。如:用废旧挂历制作头饰、用饮料盒制作高跷等,孩子们在游戏中非常喜欢这些材料,在活动中各取所取,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玩具、活动方式,毫无拘束地表达自

己的思想和愿望。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为完成一定的任务,需要遵守游戏规则,需要控制、协调自己的行为,自制力和责任感都得到增强,同伴之间友好交往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如游戏活动《猫捉老鼠》,培养了幼儿动作的连贯协调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游戏《小兵练兵》,需要幼儿动作协调、反应敏捷,需要有集体观念,这样,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活动中,各种能力及意志品质都得到发展。

五、动静交替,结构紧凑,开展好一日活动

在一日活动中,我对各种教育活动既注意活动形式上的丰富多彩,又注意活动性质上的动静搭配,让不同类别的活动交替进行。如:身体激烈运动的活动与安静活动交替,前后两个活动动静交替,一个活动内部结构动静交替,这样,既保持了幼儿生理机能的平衡,又达到了活动的目的。一天中的每个活动既独成一体,又紧密联系。一日活动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单元,使知识系统化。如《认识秋天》,在教育活动中有秋天,在户外游戏活动中也有秋天,一日活动紧紧围绕着秋天,这样多次认识,反复识记,孩子对秋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总之,优化一日活动,不但可有效地管理好幼儿园的各项工作,更重要地是从各方面开发幼儿的智力,老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敢于改革创新,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幼儿的一日活动生动、活泼,让孩子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中。

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设计:大班加餐活动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8-3-6 19:04:29 发布人:lsy1chj2wdh3

大班“看谁得的☆多”加餐活动 设计意图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规程》的认识和理解有了一个质的转变,真正树立起“一日生活即课程”的教育观,将一日活动作为幼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利用幼儿进餐、午睡等生活环境,设计游戏化的教育活动,科学地为幼儿的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健康的生活中愉快、主动地发展。 活动目标 1.了解牛奶,豆奶及各种水果、点心的名称和营养,懂得它们对人体生长

发育的重要性。 2.学习评价记录自己的行为,培养初步的自我评价的能力。 3.能细致观察,做事积极主动。 活动准备 加餐情况评价表若干张,辟一空间为加餐区(只能同时容纳8个孩子)。 活动过程 1.和幼儿一起讨论如何记录“加餐情况自我评价表” 先让幼儿讨论,最后达成共识:(1)按时吃完,不掉渣渣,不挑食,能主动收拾餐具的用“☆”表示。(2)需要别人提醒,不主动,掉渣渣,但也能吃完的,用“△”表示。(3)挑食,不按时吃完的,用“○”表示。(4)自己的名字自己写,每天还要写上日期,画上加餐的食品,笔的颜色自己选。 2.张贴表格 (1)启发幼儿讨论表格应贴到哪儿,最后达成共识:将表贴到一面墙上,大家可随时观看。 (2)幼儿贴表格,教师指导幼儿将表格贴平整。 3.引导幼儿评价记录自己的加餐情况 (1)分发加餐:教师协助值日生把加餐放在“加餐区”中。 (2)值日生分别通知正在区角活动的幼儿开始加餐。 (3)孩子们陆续盥洗后加餐。 (4)自己评价记录加餐情况,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记录是否和表现一致,指导幼儿正确评价记录。 4.讲评 全部加餐完毕后组织幼儿观看“评价表”,讨论谁记录得最真实。教师重新把“☆”“△”“○”所表示的不同含义强调一遍,鼓励幼儿按规则实事求是地记录。 活动延伸 每周进行一次总评,看谁得的“☆”多,奖励给孩子一张红五星粘贴以示鼓励。 评析 教师抓住一日生活中加餐这个环节,从细小处入手,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教育价值。活动中,孩子完完全全是主人,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活动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用心观察每一个孩子。

幼儿园教师如何上好一节教学课?

2010-02-21 19:44:53 作者:吴彩萍 来源:常州冯雅静名师工作室 网友评论 0 条

这里所说的“课”指的是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

回顾我15年的教学历程,幼儿园集体教学的状况历历在目,从最初的注重讲解传授知识技能为主(一张卡片一张图片讲一节课,幼儿主要是坐在那儿听、学为主),到准备许多的教学具,外出上比赛课要小卡车装(大量的材料充斥课堂),有一阶段是精美的课件满天飞……这些课当然有其值得肯定的一方面:比如课件使教学形象生动直观。

今天我们提倡真实、自然、简单的课堂,幼儿园的一节课,怎样才能上好?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为一节好课?今天就这点想与大家交流一下。

就目前,我们周边地区的教学总体状况来看,要上好一节好课,可能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这点主要是针对课的设计而言的。好的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前提。

“放射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围绕一个点展开,各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的。图:

例如:省级一等奖的课《和时间赛跑》

教学点:体验时间的长短,发现时间的价值和自身的努力有关系。

环节一:早上7点和8点之间你做了哪些事?(洗脸、刷牙、去幼儿园、锻炼……,感知一下时间与做事情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活动做下铺垫)

环节二:一分钟里面插雪花片。先是无意识地插——这时幼儿自身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还没有把自身的努力放进去;然后比较谁插得多与少,有意识地加快速度插雪花片,这次有自身的努力,插得多了,可时间还是一分钟。(通过这个前后两次插雪花片的比较让幼儿体验时间的价值和自身努力的关系)

环节三:创设活动情景:一分钟抛接球、一分钟抛接沙包、一分钟把呼啦圈从脚套到头,并记录。(体验:抓紧时间一分钟里也能做很多事)

环节四:讨论:平时我们应该怎样抓紧时间?

这个活动围绕一个重点展开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得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堆砌型”的课指的是一节课内容太多,有些相关的内容全部凑合在一起,重点较多,容量较大。

例如:中班《蔬菜》

第一环节:分组起名,讲规则。

第二环节:认识蔬菜(10种左右),多数是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然后看图片的。 第三环节:游戏“找蔬菜”,按图片上的蔬菜去找真的蔬菜,然后对应放在图片上。 第四环节:蔬菜分类,把找来的蔬菜排队,分成瓜类、菜类、豆类、萝卜类等等。 第五环节:蔬菜可以怎么吃?介绍蔬菜的营养。

(时间很长,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点来组织活动,可以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这样每个点都能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蔬菜的分类、好吃的蔬菜) 前不久,也看到过类似的一节课:

第一环节:树叶的名称(芭蕉叶、银杏叶……)

第二环节:感知树叶的不同(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

第三环节:游戏树叶找朋友(找相同特征进行分类)

第四环节:树叶的作用(做药……)

第五环节:树叶粘贴画。

这其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点来组织教学,容量之大与没必要的堆砌使得幼儿产生了思维的疲劳,活动时间的过多延长幼儿早已集中不了注意力去听了,教师好的出发点未必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少想一点“怎么教”,多想一点“怎么学”。

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老想着“怎么教”,那就会只想着教案,只顾着赶环节,而忽视了课堂中现场幼儿学习时的一种动态的表现,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恼火幼儿与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例如:新教师随堂课 中班音乐《认识你呀真高兴》

设计的教学流程是:问好练声——完整听录音歌曲——教师清唱示范——随音乐节奏朗读歌词——逐句教唱——完整清唱歌曲——介绍新的唱法(领唱)——自编动作围成圆圈表演唱。

当教师逐句教唱时,有几个幼儿情不自禁站了起来,边唱边做动作(这首歌曲表演性很强,易唱易做动作)这时,老师也看到了,她让幼儿坐了下来,因为她设计的动作表演在最后一个环节呢,幼儿坐了下来,继续一句一句地跟学,按原定计划一环一环地进行着…… 例2:小班《可爱的兔子》

思考几个现象:

20人左右上课,只提供一只小兔给观察;

喂兔子环节:教师发给每人一根青菜或一个胡萝卜,每个幼儿拿一样东西去喂小兔子,让幼儿去观察兔子喜欢吃什么;

幼儿座位: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块垫子上,面积很小,幼儿挤得很紧。回答问题时要站起来,每次活动都要再爬起来。

分析:教师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教”,考虑这个教的过程怎么一步一步往下进行,如果她更

多考虑到幼儿的学,就会想到:

1、材料提供得不够会引起秩序的混乱,有很多幼儿都不能就近观察,只能在边上推来挤去。

2、那么多东西喂一只小兔子太不科学,结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吗)

3、幼儿爬起来回答问题、去观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较费力,而且人为的挤来挤去使得幼儿注意力转移,不利于良好学习常规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忽视“如何学”的课的特点:环节分明,但较为生硬、机械。

三、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

每上一节课之前,我们都得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等,但这准备不能过度。几年前,有阵风刮得挺盛的:公开上的课或比赛课内容事先让幼儿知道,有的甚至练得非常熟练,到正式上课时变成了排练后的演出。

最近去乡镇听课,发现还是存在这样的现象,试教时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当时我问那老师:“你正式上课是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吗?”她回答说:“是的”。我又问:“那你试教时为什么不用别的班的孩子?”她说:“不熟悉,怕管不住。”我就纳闷:管不住孩子,课堂中出现缺憾或者失控有利用孩子作假、演戏重要吗?因为在我看来,虚假的课堂欺骗的问题是很严重的,虽然我能理解这些老师的心情,怕上砸了,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

例如:

《树叶》一课中,老师问:你知道哪些树叶?……幼儿一个接一个说出许多许多,很多我都不知道。

当老师问:树叶有哪些作用?幼儿:琵琶叶可以做药、银杏树叶可以……

课后我了解到,这节课光是试教就已经三遍,老师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明智的教学行为,豪不隐瞒地告诉我,每次试教都是本班的孩子。更别说别的准备工作了。(在此我只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不针对老师,其实老师也是很想把工作做好才有这样的行为的)当时我对那老师说:“其实孩子说出那么多树叶的名称和作用是不正常的,说不上才是正常的情况。”为了弥补幼儿表现出的无所不知的不正常情况,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让那老师发给幼

儿带回家,是让孩子和自己父母共同去查树叶作用的资料,如果经过调查能说出树叶的作用那也算是正常情况了。当然,此乃下策,顺序颠倒了。

还有节音乐课,当音乐一响,小朋友就能整齐地用做的乐器摇出节奏了……

虚假的课堂有一个特点:幼儿非常熟悉活动,非常配合老师,过程进行比较顺利,但是幼儿的眼中看不到生动、看不到兴奋、好奇、投入,因为他们已经没了挑战,适度的挑战才会有真实的兴趣与愉悦,现在他们就如同熟悉工作流程的工人在机械地重复完成一项熟练的任务。

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我们要记住一点:我们上课不是给别人看的,不是取悦于谁的,而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演绎一段发展的故事,是为自己和孩子在上课的。

真实的课堂是避免不了缺憾的,幼儿是活生生的人,你想得再周全,现场还有可能出现预料不到的状况,这才是正常的现象。(我就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况:小班的数学课,有个孩子……结束后大家就围绕这个孩子的状况进行了研讨,我也没觉得这是失败,反而我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有了更多的策略了)一节课上得顺顺当当没有什么问题,有时倒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年轻教师。有缺憾才会有反思,有反思才会有成长。缺憾体现出的是一种独特的价值。

四、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老师们回忆一下,你外出听的课、看的录象课,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底下暴露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 有的课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象等热闹繁华,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全副武装。

尽管我们不否认这些手段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思考如何用得巧妙、用得适时。上课不是有表面的繁荣、华丽的外表就够的,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过程的平实、作用的实在,真正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例:省级一等奖的课例《过河》

当中跳小河的三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次自由跳小河(绳子有宽有窄)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

第二次活动:下雨,小河变宽了,提高了难度,运用方法跳过去。

第三次:河里来了鄂鱼(老师坐在河中做鄂鱼)对面田里有害虫(海洋球),小青蛙依次跳过河捉到害虫,从鄂鱼身上跳回,将害虫放在指定的筐里。

放松环节:小青蛙去小河里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的动作等等。

结束:全体青蛙一起抬着绳子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象这样的课,你听了、看了回去就能上了。材料准备简单,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明了。 说实话,平时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学具,有时也没有那个必要。就地取材、一物多用等是我们要多去考虑的,但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认为东西越少越好。那也不对。关键是材料少了,环节设计巧妙了,幼儿的发展更好了。当然,象科学探索活动还是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的。

五、少一点控制,多一点自主。

我这里所说的控制是指权威下的不利于幼儿发展的限制。

常见的控制有以下几类:

1、范例的控制。一年前,听一新教师上美术课,是中班的绘画《船》,她准备了一幅范画,一边让幼儿观察范画一边提问:大轮船由几部分组成的?(船身、船舱)船身、船舱是什么形状的?船上还有哪些东西?(红旗、烟囱、窗户)结果画出来的船都是一模一样的,好象全世界的船就这一种。其实小朋友有一定的经验,他们出去或者在图片上电视上都看到过大船小船有很多种,但是老师没有启发也没有机会给他们表现出来。前一阵子,听一个刚到我们幼儿园的老师的美术兴趣班的课,是中班的绘画。内容是用同色系深浅变化来画花,她也只出示了一张范画,示范了怎样选色配色怎样画花,结果可想而知,世界上的花只有一种,5个花瓣一根花茎加上椭圆的叶子,还都是这种红色的。课后交流时,我指出:可以只示范一种画法,但是要多准备些范画来扩展幼儿的思维,也可以鼓励幼儿要其他颜色进行尝试搭配。让他们知道花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

2、语言的控制。我们上课时经常会听到“你又不对了”、“又错了”“你不能……”。有次我去听另一位新教师的兴趣班的美术课,她一会停下说:“坐端正”、一会拿起铃鼓让幼儿跟着她拍手,

来组织纪律。因为她刚本科毕业,组织语言不是很形象化不生动,幼儿不怎么要听。所以她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维持秩序。

3、其他控制:《蔬菜》一课由于时间拖长了,幼儿到后来明显坐不住了,那老师就拿着蔬菜的图片,一会走到这个面前说:“蔬菜请你坐坐好”,一会到那个面前说:“蔬菜不喜欢你了”。表面上似乎是情景性的维持秩序,但确实是一种变相的权威镇压式的控制,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

这样的控制是束缚幼儿的无形的绳索,是不提倡的。

这使我想起一个寓言:有一天农夫牵着驴子走到悬崖边,农夫怕驴子跌下去,用绳子牵着它靠近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越向外挣扎,最后跌下了深谷。

给我们一个启示:为什么要用绳子把驴子牵过来?为什么不用一把青草把驴子唤过来呢?

有时为了良好的意愿,往往采取强制的措施,效果却不容乐观。

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都能有“吸引驴子的青草”,以活动本身来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 让幼儿形成自主学习的策略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学会自主选择。

教室里的区域活动,幼儿为什么那么喜欢?因为他是自己根据兴趣选择进哪个区;进了区域,可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自主探索;在同一区域里,还可以和其他幼儿自主交流。集体教学中我们也要经常创设这样的环境。

2、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索。

课堂中,我们要提供充分的机会,给予幼儿适度的挑战,让幼儿自主去探索,幼儿会乐此不疲,我们则要关注幼儿的思维轨迹,从中了解与分析幼儿的学习方法。并非科学课可以这样,其他课同样如此。当我整理那些做中学课的照片时,就发现每张照片上的孩子都在开心地笑着动手,这个发现让我觉得很多的忙碌是值得的。

3、创造必要的条件,让幼儿学会自主表达。表达的形式很多:绘画、动作、语言等。这里就不多说了。

六、少一点“拿来主义”,多一点“为我所用”。

一些教材、一些现成的教案、教学材料等等这些都只是载体,是我们参考的文本,它更多的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指向、一些理念、一些内容的文本资料,无论是山区的、台湾的、农村的城市的。它都一律只提供同样的一份,显而易见,这些地区的幼儿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只能参考,在参考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

就比如给你一块料子,你就把它用来做衣服,不管大小穿在身上,肯定有人大有人小,但是如果大家把这段料子合理剪裁,量身定衣,那就肯定大家都合适了。教材就是这段料子。 拿我们现在用的教材分析一下。现在还有奥尔夫和英语,我们在引进这些东西的时候,可能也要根据我们这里的具体情况(人数、音乐素质、英语氛围等)做一些调整,不能死搬硬套,说“培训的老师说的,这里只能这样教,这个过程必须如此等等”。

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是关键,不能刻板地模仿它的形式。

七、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

浙江名师朱静怡仅用一盒蜡笔,一张白纸就能演绎出精彩的一节课。(例)

这就是她的特色。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学得来,因为美术绘画并非是你的特长,其中更重要的是随机的教育智慧更是长期的积淀。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景呢还是善于语言的循循诱导?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 远离作秀,褪去华丽的外衣,走出堆砌、模仿的误区,我们的教学要返朴归真、寻找一份有缺憾的真实,寻找富有生命力的平实。

讲座《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六一幼儿园杨桦

2009-5-14 16:43:57 阅读数:

1406 网友评论:0 (顶:0,踩

:0) 条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新教师的困惑:如何才能设计一节好的教育活动?

许多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会抱怨“学校学的东西没有用”,“工作是另外一回事”。 他们无法将学到的理论或经验迁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具体表现为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即备课和上课。

思考:什么是教案?

教案是活动设计的一种呈现方式,是对具体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进行设计。它阐明了在预定时间内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标等。关于教案(详案)撰写的模式是: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或内容与要求)、重点与难点、活动准备(包括材料与环境创设等)、设计思路(包括活动背景、选材依据、教学法设计、特色之处等)、活动流程、活动过程(包括步骤、教师指导、说明内容等)

思考:在课改的新背景下教案应是什么?

以往 现在

是为了完成管理者的任务(应付检查) 是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途径,提升设计与观察评价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是活动开展的蓝本、剧本(具有权威性) 是活动开展的参考,是活动进程的一种资源,是帮助幼儿学习的平台

是教材的抄写或方案的抄袭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对象与条件对“新教材”的加工与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文化再造)

是课程内容的落实,是常规 是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中介(载体) 是教师必备的资料 是园本课程(课程园本化)过程中的一部分

思考: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就是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步骤的预期,即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幼儿实施教育影响的方案。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即教案撰写模式)--包括教学活动方案设计前的思考、对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对各类材料的处理、具体活动环节的设计及调整策略等几个方面。

在新纲要的引领下,新课程教学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思索,课改中的种种现象指引着我们朝最佳的教学之路迈进,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教师在设计、组织、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要注意将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其次

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的有效性,再次要注意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一致性,另外要注意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注意对教学活动材料的运用。

一、注意将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是主动的参与教和学。因此我们不能把教学活动机械的理解为单纯的上课,或者教师教、幼儿学的灌输知识过程。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尽管优秀的教师想运用艺术的技巧来掩饰这种强制性,以减轻那种显然粗暴的性质,他们还是必须灌输给儿童。”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幼儿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从前的学习大多是教师教,幼儿被动的学。现在我们要把单方面的活动,变为师幼互动。例如:在进行《服装与衣料》这个活动时,我们改变以往的那种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服装是什么样子的,是用什么衣料制成的,有什么特点等方式;而是将幼儿置身于一个服装店中,通过让幼儿自由的看、摸、试中来发现,来探索这些用不同衣料制成衣服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在这个活动中可以说是自由、自主、自如地探索、发现和交流,在亲身体验中掌握知识。

再如认识《各种各样的纸》,目标:1在认识各种纸的基础上,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探索、发现纸的特性,认识两种特殊纸(纸制品)。2、鼓励幼儿能将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用语言表达清楚。3、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整个教育活动中幼儿一直是在自己玩纸过程中探索、发现不同纸的特点,特别是当幼儿把纸放到水里,再进一步观察时,真正体现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适当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支持和鼓励幼儿探索。活动结束后,幼儿意犹未尽,因为他们真正参与了活动,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得到了满足,这种满足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另外,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和幼儿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

二、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的有效性:

1、活动的设计上,不应该只注意其外在表现方式,更多的应是注重其内在品质。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脱离那种上表演课的现象,因为看老师的表演,孩子就会失去很多动手的机会。也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例:教唱歌曲《快乐的小骑兵》。小火车旅游出发到蒙古---模仿火车声---教室“东奔西跑”---手舞足蹈---敲敲打打---很开心---会唱歌的没几个

2、要把一个活动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弄清楚各个要素起的教育作用是否达到一致,采用必要的方法和步骤。千万不要为了追求形式上的花样以“丰富”活动的过程,而选择一些与目标和内容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教学的每一步骤及采用的方法都是围绕目标和内容设计的,它与目标和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联系就是我们教学的线索,在教学中要减少与目标和内容无关的东西,直接切入主题,以突出教学的重点。例如:《小小魔术师》---化学变化:淀粉—碘酒—石灰水。另外,活动设计好后,教师还要分析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是否能完成一致的教育目的这是教学活动设计必不可少的一步,它不但可以使活动过程的每一步是有效的,还可以强化教师对自己教育行为的意识。

三、注意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统一 :

目前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倡导“重视教学过程”,怎样才是真正地“即重视教学结果,又重视教学过程”呢? “重视教学过程”应包含三层意思:一是重视遵循幼儿学习的特点,提供机会让其主动地参与;二是重视幼儿在获得结果的过程中掌握学习和探究的方法,以及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行动方式;三是重视教学过程各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影响。

例: 课题“什么不见了”。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操作材料,每人三只玻璃杯、一只小勺、一碟盐和一碟糖。第一步,教师要幼儿把水倒进杯子,再把盐和糖分别放进不同的杯里,并用勺子搅拌,以加快其溶解。接着教师让幼儿尝一尝三杯不同的水,讨论糖和盐溶解在水里了。第二步,让幼儿到水池前,每人有一堆能溶解与水的或不能溶解与水的材料,教师要幼儿把这些东西一一放进水里,观察其结果。然后,教师用同样的材料再演示一遍,幼儿说出什么会溶解,什么不会溶解----结束活动。

请新教师简单评评你对这节课的感受-------?

从上述整个活动来看,幼儿比较积极主动的参与,忙得不停,也知道了可以溶于水和不可以溶于水的东西。但是我们不难从活动的过程看到教师的指导重点还是放在幼儿对知识性的结果的掌握上。如教师急于让幼儿知道糖和盐溶解与水的结果,要幼儿用勺搅拌以加快溶解的过程,而不是引导幼儿去观察糖和盐在水中由中间向四周逐步蔓延散开的现象。教师采用后一种方法就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细心、耐心的观察品质,并培养幼儿一种求知的认真态度和探究结果的方法;同时还可以引导幼儿发现用小勺搅拌会使糖和盐溶解的更快;从而掌握一种探究的技能。 “不要只重视教学结果,而不重视教学过程”的观念已得到幼教界的认同,并在实践中努力地去做。教师已重视了幼儿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为幼儿提供了较多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四、要注意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我们要在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中都要关注孩子的经验表现,去捕捉孩子的寻常时刻,创设环境诱发孩子的已有经验,同时掌握孩子还需要些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产生了哪新问题?„„这样就能产生新主题,为以后的活动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的活动设计,直入主题,少走弯路,避免了许多消极因素的干扰。因此我认为学会观察和记录孩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

例如:我班养的泥鳅,孩子们很关注,发现它总是在水里窜来窜去;(因为泥鳅不——?)。有的小朋友总是把保温壶上的水龙头手柄拿下来,是想看看没有手柄水还会不会流下来?他们总是趁老师不注意用小棒挖自然角的泥土,是想学蚯蚓翻土、、、、。教师只有及时抓住教育契机,才能和幼儿共同生成课程。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我设计了《泥鳅的秘密》、《可爱的蚯蚓》、《水是怎样流动的》。

五、注意对教学活动材料的运用。

(1)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材料:教师要从自己的平时积累出发,从自己学习的基础出发,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熟悉的材料能让老师游刃有余。

(2)适当运用多媒体和录象资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活动之前要熟悉活动材料,进行反复操作演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材料,尤其是操作性强的活动更应如此。例如:《沉浮》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幼儿使瓶子浮在水中,你给孩子提供什么材质、多大的瓶子?准备多少水(指水深的程度)?这些细小的环节都将决定课的成败。

六、注意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是一种文化再造

案例:大班《手中的地图》(分组)

学科背景下的教学活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主题活动教学 反思性讨论

活动目标 1、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

2、发展观察力。

3、发挥创造性。 1、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

2、初步了解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观察力,发挥创造性。

活动准备 1、放大镜

2、印台、图画纸、颜料或彩笔 1、放大镜、印台、录像带、指纹打卡机

2、图画纸、颜料。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围坐伸出手掌,观察各人手上的指纹,教师引导他们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

2、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左右手的指纹,然后在图画纸上印掌印,引导幼儿发现每根手指的指纹原来也是不同的。

3、请幼儿在自己的掌印上作画。

4、也可鼓励幼儿在图画纸上印10个以下的指印,在这些指印上创作不同的图案。 1、猜谜语“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干活来能画画,小朋友们都爱它”。

2、幼儿围坐,请小朋友先观察自己手上的指纹,说说指纹是什么样的?

3、为幼儿提供放大镜和印台,再进一步引导幼儿发现自己每根手指的指纹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指纹也是不同的。

4、与幼儿共同制作指纹幻灯片,请幼儿观察不同幼儿的指纹是不同的。

5、初步了解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观看录像“每个人的指纹为什么不同?”(认识指纹打卡机、幼儿操作验证)

6、用手掌或手指作画,鼓励幼儿乐于创作掌印画和指印画。(自然结束)

讨论 1、教师角色位置的转换。

2、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3、活动的不足与问题在哪里。

4、孩子的有意义的活动体验表现在哪里。

备注:2张照片和录像片《每个人的指纹为什么不同?》

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勤动脑,细钻研,有悟性,有很多东西是自己用心“悟”出来,千万不能照抄照搬,就算有一节好课,你也上不出好的效果!为什么?因为那不是你的东西!能将别人的东西消化并转变成为自己东西,那是一种能力。请可爱的老师们努力,加油吧!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

幼儿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1、正规科学活动——科学课。

2、非正规科学活动——区角活动科学角。

3、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生成课程。

科学活动的过程框架:(有效环节)

1、 根据课程要求和内容,提出简短指令或问题,使幼儿进入课题。

2、 以有质量的问题启发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进行操作,探索和发现问题。

3、 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再次提问,指导幼儿再次操作,解决问题。

4、 通过问题启发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问题,和解决方法。

5、 教师与幼儿共同小结或以问题启发进入延伸活动或非正规科学活动,处于既结束又不结束的状态。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

1、 学习提问的技能: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问题形成一个系列,贯穿始终。包括封闭式---集中思维问题;开放性----发散性思维问题。科学课,不需要教师大量的语言指导,要多给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时间,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简洁、有价值,有启发性。

例:大班“各种各样的纸”,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

★ 你带来的是什么纸?---直接引入课题。(以自己带来的纸开始提问,进入课题,比较亲切。)

★ 老师也带来许多纸,请你们摸摸、玩玩这些纸,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秘密?---认识各种纸,了解他们的不同。(引导幼儿探索发现纸的多样性和共性。)

★ 如果把这些纸放到水里再玩一玩,会怎样呢?--了解纸的特性-怕水。(激发幼儿再操作,进一步感知纸的特性)。

★ 纸遇到水会有变化,纸还遇到什么也会有变化?---纸怕火。(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启发想象。)

★ 是不是所有纸都怕水和火?----认识特殊纸及纸制品(锡纸和纸杯)(以此提问,扩大知识面。)

★ 我们一起到活动室找找那些东西是纸做的?

优点:提出的问题简洁,幼儿易于理解,能启发幼儿逐步深入地进行感知、操作、思考、表达、想象和引起情感体验。多提发散性的问题,给有思考的空间。不要问“是”或“不是”,无须幼儿动脑的问题。

2、 学习提问后的等待:

以往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期望幼儿立即给与回答,如果有个别幼儿的答案符合老师的要求,那么,这个问题也似乎结束了。现在,教师提问后,善于等待幼儿在操作思考后找出问题的

答案,而不是急于要求幼儿回答。学会等待,也锻炼了忍耐性,更重要的是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有表达自己心得的机会。

3、 学习及时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灵活指导幼儿的操作的技能和方法:

在活动中教师要掌控幼儿的操作活动,在巡视中,耐心观察幼儿的操作,个别交谈,了解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变化和问题,及时指导。启发幼儿更多的感知、发现和解决问题。

例:小班“各种各样的木头”;老师发现小朋友都在摸摸、敲敲、打打听听,观察发现木块的属性,却没有一个孩子把木块放到水中;这时老师及时带一个孩子走到水盆边,启发他把木块投入水里,看看会怎样?由于老师的及时引导,使孩子发现另一个属性----木块是浮在水面上的。

4、学习对幼儿科学活动的评价技能:

过去我们大都评价幼儿是不是守纪律,老师讲的是不是都记住?现在我们不仅要评价幼儿在活动中所得到什么?更要评价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激励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之我见

幼儿园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要实现活动目标,单靠几节课、几节活动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幼儿一日活动是幼儿一日在园生活和接受教育的全部内容。因此,其组织安排、设计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要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一日活动,做到保教结合,完成幼儿园的保教任务,达到锻炼幼儿体格、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养成文明习惯的宗旨。有了一日,才有一年,乃至三年,一日活动开展的好,有特色,幼儿身心才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幼儿一日活动质量才有可靠保证。

一、富有情趣的晨间活动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晨间活动是一日活动的基础。一天的开端好,

则预示一日活动之兆祥。为此我在活动室设计了各种活动区,如“气象区”、“结构区”、“自然角观察区”、“小型游戏区”、“阅览区”等,幼儿一入园就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参加所喜爱的各种活动。如“气象区”内,小小气象员注意观察天气变化情况,随时画出天气预报“图”:红太阳表示晴天,云朵遮住太阳表示阴天,乌云下的雨点表示雨天,雪花表示下雪天,弯弯的枝条表示刮风。在“结构区”内,幼儿选择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插塑玩具设计建造“飞机”、“大炮”、“轮船”等,并边玩边嘴里发出“呜呜、轰轰”的声音。在“自然角观察区”内,老师和幼儿一起种植蔬菜,养植花草,喂养小动物等。幼儿天天接触,长期观察,亲自管理,亲手操作,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幼儿在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中,开始了一天愉快有意义的园内生活。

二、寓练于乐的早操活动

传统的早操模式是站队、跑步、做操,这一模式是具有小学化、成人化的特点,并不适应幼儿园。因此,我进行了“早操游戏化化”的尝试。早操以“快乐的一天开始了”进行早操游戏。活动准备阶段:在律动和模仿动作的音乐伴奏下,幼儿进行模仿小鸟飞、小鸡走;跑步模仿开火车、开飞机;跳跃模仿小兔跳。队列练习:在音乐伴奏下进行队列练习,先由四路纵队变成圆形,再变成一路纵队,由一路纵队左、右拐弯走变成两路纵队,最后变成四路纵队。早操练习:随音乐做操。早操游戏化,使幼儿基本动作、律动、游戏和体操训练融为一体,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发展了动作的协调性。

三、生动有趣的教育活动

金秋佳节,是幼儿认识秋天的大好时机。教幼儿认识秋天时,打破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式,而是采取了“重生成”的教学理念,让幼儿在自主、探索、合作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认识了秋天。

活动之一,《认识秋天》,首先让幼儿从人们的穿着打扮、花草树木的变化入手,把孩子们带进秋天。然后通过猜谜语、实物演示让幼儿认识秋天成熟的粮食、水果、蔬菜等,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接着学习儿歌《秋天到》,总结秋天的特征,教育幼儿热爱秋天,进而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之二,《剪贴秋天的树》。老师为幼儿准备好叶模、厚纸、剪刀、胶水、颜料等,先指导孩子用叶模画树叶,涂上色,剪下。老师出示树干图,让孩子把自己剪好的树叶贴在适当的位置上。同时启发孩子思考:秋天的树叶颜色、位置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树叶变黄,落到空中、地下、池塘等,孩子们一边操作,一边讨论,一边粘贴,想象非常丰富。这样,孩子们通过实际观察和动手操作,加深了对秋天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知。正如陈鹤琴老先生说:“儿童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四、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活动

精心设计、组织幼儿开展各种类型的游戏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游戏中,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智慧,而且能从中学习分辨事物、协调关系,甚至体验社会。

在开展游戏活动时,首先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游戏时间,恰当地安排室内或室外,集中或分散的游戏活动,并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想象,有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带领幼儿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游戏活动的玩具或半成品。如:用废旧挂历制作头饰、用饮料盒制作高跷等,孩子们在游戏中非常喜欢这些材料,在活动中各取所取,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玩具、活动方式,毫无拘束地表达自

己的思想和愿望。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为完成一定的任务,需要遵守游戏规则,需要控制、协调自己的行为,自制力和责任感都得到增强,同伴之间友好交往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如游戏活动《猫捉老鼠》,培养了幼儿动作的连贯协调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游戏《小兵练兵》,需要幼儿动作协调、反应敏捷,需要有集体观念,这样,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活动中,各种能力及意志品质都得到发展。

五、动静交替,结构紧凑,开展好一日活动

在一日活动中,我对各种教育活动既注意活动形式上的丰富多彩,又注意活动性质上的动静搭配,让不同类别的活动交替进行。如:身体激烈运动的活动与安静活动交替,前后两个活动动静交替,一个活动内部结构动静交替,这样,既保持了幼儿生理机能的平衡,又达到了活动的目的。一天中的每个活动既独成一体,又紧密联系。一日活动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单元,使知识系统化。如《认识秋天》,在教育活动中有秋天,在户外游戏活动中也有秋天,一日活动紧紧围绕着秋天,这样多次认识,反复识记,孩子对秋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总之,优化一日活动,不但可有效地管理好幼儿园的各项工作,更重要地是从各方面开发幼儿的智力,老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敢于改革创新,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幼儿的一日活动生动、活泼,让孩子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中。

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设计:大班加餐活动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8-3-6 19:04:29 发布人:lsy1chj2wdh3

大班“看谁得的☆多”加餐活动 设计意图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规程》的认识和理解有了一个质的转变,真正树立起“一日生活即课程”的教育观,将一日活动作为幼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利用幼儿进餐、午睡等生活环境,设计游戏化的教育活动,科学地为幼儿的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健康的生活中愉快、主动地发展。 活动目标 1.了解牛奶,豆奶及各种水果、点心的名称和营养,懂得它们对人体生长

发育的重要性。 2.学习评价记录自己的行为,培养初步的自我评价的能力。 3.能细致观察,做事积极主动。 活动准备 加餐情况评价表若干张,辟一空间为加餐区(只能同时容纳8个孩子)。 活动过程 1.和幼儿一起讨论如何记录“加餐情况自我评价表” 先让幼儿讨论,最后达成共识:(1)按时吃完,不掉渣渣,不挑食,能主动收拾餐具的用“☆”表示。(2)需要别人提醒,不主动,掉渣渣,但也能吃完的,用“△”表示。(3)挑食,不按时吃完的,用“○”表示。(4)自己的名字自己写,每天还要写上日期,画上加餐的食品,笔的颜色自己选。 2.张贴表格 (1)启发幼儿讨论表格应贴到哪儿,最后达成共识:将表贴到一面墙上,大家可随时观看。 (2)幼儿贴表格,教师指导幼儿将表格贴平整。 3.引导幼儿评价记录自己的加餐情况 (1)分发加餐:教师协助值日生把加餐放在“加餐区”中。 (2)值日生分别通知正在区角活动的幼儿开始加餐。 (3)孩子们陆续盥洗后加餐。 (4)自己评价记录加餐情况,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记录是否和表现一致,指导幼儿正确评价记录。 4.讲评 全部加餐完毕后组织幼儿观看“评价表”,讨论谁记录得最真实。教师重新把“☆”“△”“○”所表示的不同含义强调一遍,鼓励幼儿按规则实事求是地记录。 活动延伸 每周进行一次总评,看谁得的“☆”多,奖励给孩子一张红五星粘贴以示鼓励。 评析 教师抓住一日生活中加餐这个环节,从细小处入手,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教育价值。活动中,孩子完完全全是主人,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活动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用心观察每一个孩子。

幼儿园教师如何上好一节教学课?

2010-02-21 19:44:53 作者:吴彩萍 来源:常州冯雅静名师工作室 网友评论 0 条

这里所说的“课”指的是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

回顾我15年的教学历程,幼儿园集体教学的状况历历在目,从最初的注重讲解传授知识技能为主(一张卡片一张图片讲一节课,幼儿主要是坐在那儿听、学为主),到准备许多的教学具,外出上比赛课要小卡车装(大量的材料充斥课堂),有一阶段是精美的课件满天飞……这些课当然有其值得肯定的一方面:比如课件使教学形象生动直观。

今天我们提倡真实、自然、简单的课堂,幼儿园的一节课,怎样才能上好?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为一节好课?今天就这点想与大家交流一下。

就目前,我们周边地区的教学总体状况来看,要上好一节好课,可能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这点主要是针对课的设计而言的。好的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前提。

“放射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围绕一个点展开,各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的。图:

例如:省级一等奖的课《和时间赛跑》

教学点:体验时间的长短,发现时间的价值和自身的努力有关系。

环节一:早上7点和8点之间你做了哪些事?(洗脸、刷牙、去幼儿园、锻炼……,感知一下时间与做事情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活动做下铺垫)

环节二:一分钟里面插雪花片。先是无意识地插——这时幼儿自身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还没有把自身的努力放进去;然后比较谁插得多与少,有意识地加快速度插雪花片,这次有自身的努力,插得多了,可时间还是一分钟。(通过这个前后两次插雪花片的比较让幼儿体验时间的价值和自身努力的关系)

环节三:创设活动情景:一分钟抛接球、一分钟抛接沙包、一分钟把呼啦圈从脚套到头,并记录。(体验:抓紧时间一分钟里也能做很多事)

环节四:讨论:平时我们应该怎样抓紧时间?

这个活动围绕一个重点展开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得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堆砌型”的课指的是一节课内容太多,有些相关的内容全部凑合在一起,重点较多,容量较大。

例如:中班《蔬菜》

第一环节:分组起名,讲规则。

第二环节:认识蔬菜(10种左右),多数是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然后看图片的。 第三环节:游戏“找蔬菜”,按图片上的蔬菜去找真的蔬菜,然后对应放在图片上。 第四环节:蔬菜分类,把找来的蔬菜排队,分成瓜类、菜类、豆类、萝卜类等等。 第五环节:蔬菜可以怎么吃?介绍蔬菜的营养。

(时间很长,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点来组织活动,可以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这样每个点都能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蔬菜的分类、好吃的蔬菜) 前不久,也看到过类似的一节课:

第一环节:树叶的名称(芭蕉叶、银杏叶……)

第二环节:感知树叶的不同(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

第三环节:游戏树叶找朋友(找相同特征进行分类)

第四环节:树叶的作用(做药……)

第五环节:树叶粘贴画。

这其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点来组织教学,容量之大与没必要的堆砌使得幼儿产生了思维的疲劳,活动时间的过多延长幼儿早已集中不了注意力去听了,教师好的出发点未必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少想一点“怎么教”,多想一点“怎么学”。

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老想着“怎么教”,那就会只想着教案,只顾着赶环节,而忽视了课堂中现场幼儿学习时的一种动态的表现,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恼火幼儿与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例如:新教师随堂课 中班音乐《认识你呀真高兴》

设计的教学流程是:问好练声——完整听录音歌曲——教师清唱示范——随音乐节奏朗读歌词——逐句教唱——完整清唱歌曲——介绍新的唱法(领唱)——自编动作围成圆圈表演唱。

当教师逐句教唱时,有几个幼儿情不自禁站了起来,边唱边做动作(这首歌曲表演性很强,易唱易做动作)这时,老师也看到了,她让幼儿坐了下来,因为她设计的动作表演在最后一个环节呢,幼儿坐了下来,继续一句一句地跟学,按原定计划一环一环地进行着…… 例2:小班《可爱的兔子》

思考几个现象:

20人左右上课,只提供一只小兔给观察;

喂兔子环节:教师发给每人一根青菜或一个胡萝卜,每个幼儿拿一样东西去喂小兔子,让幼儿去观察兔子喜欢吃什么;

幼儿座位: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块垫子上,面积很小,幼儿挤得很紧。回答问题时要站起来,每次活动都要再爬起来。

分析:教师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教”,考虑这个教的过程怎么一步一步往下进行,如果她更

多考虑到幼儿的学,就会想到:

1、材料提供得不够会引起秩序的混乱,有很多幼儿都不能就近观察,只能在边上推来挤去。

2、那么多东西喂一只小兔子太不科学,结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吗)

3、幼儿爬起来回答问题、去观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较费力,而且人为的挤来挤去使得幼儿注意力转移,不利于良好学习常规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忽视“如何学”的课的特点:环节分明,但较为生硬、机械。

三、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

每上一节课之前,我们都得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等,但这准备不能过度。几年前,有阵风刮得挺盛的:公开上的课或比赛课内容事先让幼儿知道,有的甚至练得非常熟练,到正式上课时变成了排练后的演出。

最近去乡镇听课,发现还是存在这样的现象,试教时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当时我问那老师:“你正式上课是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吗?”她回答说:“是的”。我又问:“那你试教时为什么不用别的班的孩子?”她说:“不熟悉,怕管不住。”我就纳闷:管不住孩子,课堂中出现缺憾或者失控有利用孩子作假、演戏重要吗?因为在我看来,虚假的课堂欺骗的问题是很严重的,虽然我能理解这些老师的心情,怕上砸了,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

例如:

《树叶》一课中,老师问:你知道哪些树叶?……幼儿一个接一个说出许多许多,很多我都不知道。

当老师问:树叶有哪些作用?幼儿:琵琶叶可以做药、银杏树叶可以……

课后我了解到,这节课光是试教就已经三遍,老师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明智的教学行为,豪不隐瞒地告诉我,每次试教都是本班的孩子。更别说别的准备工作了。(在此我只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不针对老师,其实老师也是很想把工作做好才有这样的行为的)当时我对那老师说:“其实孩子说出那么多树叶的名称和作用是不正常的,说不上才是正常的情况。”为了弥补幼儿表现出的无所不知的不正常情况,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让那老师发给幼

儿带回家,是让孩子和自己父母共同去查树叶作用的资料,如果经过调查能说出树叶的作用那也算是正常情况了。当然,此乃下策,顺序颠倒了。

还有节音乐课,当音乐一响,小朋友就能整齐地用做的乐器摇出节奏了……

虚假的课堂有一个特点:幼儿非常熟悉活动,非常配合老师,过程进行比较顺利,但是幼儿的眼中看不到生动、看不到兴奋、好奇、投入,因为他们已经没了挑战,适度的挑战才会有真实的兴趣与愉悦,现在他们就如同熟悉工作流程的工人在机械地重复完成一项熟练的任务。

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我们要记住一点:我们上课不是给别人看的,不是取悦于谁的,而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演绎一段发展的故事,是为自己和孩子在上课的。

真实的课堂是避免不了缺憾的,幼儿是活生生的人,你想得再周全,现场还有可能出现预料不到的状况,这才是正常的现象。(我就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况:小班的数学课,有个孩子……结束后大家就围绕这个孩子的状况进行了研讨,我也没觉得这是失败,反而我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有了更多的策略了)一节课上得顺顺当当没有什么问题,有时倒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年轻教师。有缺憾才会有反思,有反思才会有成长。缺憾体现出的是一种独特的价值。

四、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老师们回忆一下,你外出听的课、看的录象课,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底下暴露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 有的课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象等热闹繁华,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全副武装。

尽管我们不否认这些手段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思考如何用得巧妙、用得适时。上课不是有表面的繁荣、华丽的外表就够的,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过程的平实、作用的实在,真正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例:省级一等奖的课例《过河》

当中跳小河的三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次自由跳小河(绳子有宽有窄)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

第二次活动:下雨,小河变宽了,提高了难度,运用方法跳过去。

第三次:河里来了鄂鱼(老师坐在河中做鄂鱼)对面田里有害虫(海洋球),小青蛙依次跳过河捉到害虫,从鄂鱼身上跳回,将害虫放在指定的筐里。

放松环节:小青蛙去小河里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的动作等等。

结束:全体青蛙一起抬着绳子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象这样的课,你听了、看了回去就能上了。材料准备简单,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明了。 说实话,平时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学具,有时也没有那个必要。就地取材、一物多用等是我们要多去考虑的,但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认为东西越少越好。那也不对。关键是材料少了,环节设计巧妙了,幼儿的发展更好了。当然,象科学探索活动还是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的。

五、少一点控制,多一点自主。

我这里所说的控制是指权威下的不利于幼儿发展的限制。

常见的控制有以下几类:

1、范例的控制。一年前,听一新教师上美术课,是中班的绘画《船》,她准备了一幅范画,一边让幼儿观察范画一边提问:大轮船由几部分组成的?(船身、船舱)船身、船舱是什么形状的?船上还有哪些东西?(红旗、烟囱、窗户)结果画出来的船都是一模一样的,好象全世界的船就这一种。其实小朋友有一定的经验,他们出去或者在图片上电视上都看到过大船小船有很多种,但是老师没有启发也没有机会给他们表现出来。前一阵子,听一个刚到我们幼儿园的老师的美术兴趣班的课,是中班的绘画。内容是用同色系深浅变化来画花,她也只出示了一张范画,示范了怎样选色配色怎样画花,结果可想而知,世界上的花只有一种,5个花瓣一根花茎加上椭圆的叶子,还都是这种红色的。课后交流时,我指出:可以只示范一种画法,但是要多准备些范画来扩展幼儿的思维,也可以鼓励幼儿要其他颜色进行尝试搭配。让他们知道花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

2、语言的控制。我们上课时经常会听到“你又不对了”、“又错了”“你不能……”。有次我去听另一位新教师的兴趣班的美术课,她一会停下说:“坐端正”、一会拿起铃鼓让幼儿跟着她拍手,

来组织纪律。因为她刚本科毕业,组织语言不是很形象化不生动,幼儿不怎么要听。所以她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维持秩序。

3、其他控制:《蔬菜》一课由于时间拖长了,幼儿到后来明显坐不住了,那老师就拿着蔬菜的图片,一会走到这个面前说:“蔬菜请你坐坐好”,一会到那个面前说:“蔬菜不喜欢你了”。表面上似乎是情景性的维持秩序,但确实是一种变相的权威镇压式的控制,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

这样的控制是束缚幼儿的无形的绳索,是不提倡的。

这使我想起一个寓言:有一天农夫牵着驴子走到悬崖边,农夫怕驴子跌下去,用绳子牵着它靠近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越向外挣扎,最后跌下了深谷。

给我们一个启示:为什么要用绳子把驴子牵过来?为什么不用一把青草把驴子唤过来呢?

有时为了良好的意愿,往往采取强制的措施,效果却不容乐观。

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都能有“吸引驴子的青草”,以活动本身来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 让幼儿形成自主学习的策略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学会自主选择。

教室里的区域活动,幼儿为什么那么喜欢?因为他是自己根据兴趣选择进哪个区;进了区域,可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自主探索;在同一区域里,还可以和其他幼儿自主交流。集体教学中我们也要经常创设这样的环境。

2、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索。

课堂中,我们要提供充分的机会,给予幼儿适度的挑战,让幼儿自主去探索,幼儿会乐此不疲,我们则要关注幼儿的思维轨迹,从中了解与分析幼儿的学习方法。并非科学课可以这样,其他课同样如此。当我整理那些做中学课的照片时,就发现每张照片上的孩子都在开心地笑着动手,这个发现让我觉得很多的忙碌是值得的。

3、创造必要的条件,让幼儿学会自主表达。表达的形式很多:绘画、动作、语言等。这里就不多说了。

六、少一点“拿来主义”,多一点“为我所用”。

一些教材、一些现成的教案、教学材料等等这些都只是载体,是我们参考的文本,它更多的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指向、一些理念、一些内容的文本资料,无论是山区的、台湾的、农村的城市的。它都一律只提供同样的一份,显而易见,这些地区的幼儿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只能参考,在参考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

就比如给你一块料子,你就把它用来做衣服,不管大小穿在身上,肯定有人大有人小,但是如果大家把这段料子合理剪裁,量身定衣,那就肯定大家都合适了。教材就是这段料子。 拿我们现在用的教材分析一下。现在还有奥尔夫和英语,我们在引进这些东西的时候,可能也要根据我们这里的具体情况(人数、音乐素质、英语氛围等)做一些调整,不能死搬硬套,说“培训的老师说的,这里只能这样教,这个过程必须如此等等”。

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是关键,不能刻板地模仿它的形式。

七、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

浙江名师朱静怡仅用一盒蜡笔,一张白纸就能演绎出精彩的一节课。(例)

这就是她的特色。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学得来,因为美术绘画并非是你的特长,其中更重要的是随机的教育智慧更是长期的积淀。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景呢还是善于语言的循循诱导?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 远离作秀,褪去华丽的外衣,走出堆砌、模仿的误区,我们的教学要返朴归真、寻找一份有缺憾的真实,寻找富有生命力的平实。


相关内容

  • 幼儿园"优化一日常规,换班互动交流"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幼儿园各项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一日活动常规,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培养,教师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相互的学习与交流.为提高教师互动交流力度,促进各自日常工作的科学与合理化发展,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一日活动常规,特组织本次活动. 二.活动目标 1.相互了解,彼此交流,学习 ...

  • 通过主题教研活动,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
  • 作者: 2015年09期 "区角活动"推进策略的实践探索 --郑州市幼儿园"区角活动"教研常态化纪实 刘子涓(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为辅,她们需要与具体物体发生关系才能形成直接经验."区角活动"能激起幼 ...

  • 如何优化幼儿一日活动过渡环节
  • 如何优化幼儿一日活动过渡环节 一.此次教研活动的背景 我园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来自小学,只有少数是专业的.通过努力,老师们对于教学活动的驾驭能力有较大进步,但从日常观察来看,各个班级在过渡环节的组织上,存在较大的问题: 1.来自小学的老师的方法:对孩子采取"放羊式"的 ...

  • 以儿歌优化小班一日生活常规
  • 作者:王铮 新课程学习(下) 2012年05期 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且无规则意识,而且家长会过多包办,使他们失去自我锻炼的机会,这令他们在新的环境中无所适从.而我们的老师指导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时,又往往存在许多问题:形式单一,说教为主:策略生硬,指令性语言:一紧一松,没有坚持:等等.这都使 ...

  • 浅谈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的组织
  • 摘 要:一日生活皆课程,作为衔接一日各环节的"纽带",过渡环节是中转与衔接,它的组织及实施应该做到自然合理,衔接紧凑,彼此兼容,灵活安排.本文试图分析过渡环节组织及实施现状及问题,梳理并总结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组织及实施的些许理念.建设性意见及可操作性方法,以期对幼儿园一日生活过渡环 ...

  • 育才幼儿园中长期发展规划
  • 育才幼儿园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1年9月-2015年6月 一. 发展思路 "如何抓住课改契机,扬长避短,把幼儿园办成管理机智活.教育观念新.师资结构精.有一定知名度的幼儿园."围绕这一问题,幼儿园认真学习有关精神,对照先进,反复讨论和思考酝酿,初步形成幼儿园五年发展规划. (一) ...

  • 优化幼儿晨间锻炼
  • 优化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思考 组织实施: 一.空间保证:合理规划户外活动场地,给每个班级.每个孩子最大的活动空间 <纲要>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认同"大课程"的教育观念,在户外场地的整体布局 ...

  • 把游戏还给孩子
  • 学科 101 把游戏还给孩子 --幼儿园自主游戏的架构与思考 [摘要]近几年,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家庭和社会的重视,<纲要>中"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指南>中又强调,幼儿园要珍视幼儿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要求"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 ...

  • 幼儿园极富责任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毛主席说过孩子是早上的太阳,是最重要的。我们祖国的的未来就是还未长大的孩子们,从小教育好这些孩子,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忽视我们孩子的未来,也就忽视了我们祖国的未来。 从事幼儿园老师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工作,说它光荣是因为幼儿园教师是儿童人生中第二个人生启蒙,第一是父母;能给这么多孩子当我人生中的第二启 ...

  • 幼儿教师教学计划
  • 幼儿教师教学计划.txt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毛主席说过孩子是早上的太阳,是最重要的.我们祖国的的未来就是还未长大的孩子们,从小教育好这些孩子,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忽视我们孩子的未来,也就忽视了我们祖国的未来. 从事幼儿园老师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