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延安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延安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6/3/99:24:00陕西统计局

“十二五”期间,在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的同时,延安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推动民生工程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提高群众收入和社会福利,将解民忧、惠民生的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5年,延安市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35241元,较2010年的18944元相比,增长86%,年均递增13.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27元,比2010年的17880元,增长85.3%,年均递增13.1%。城镇居民的各项收入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一、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

“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的各项收入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工资性收入和

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速都在两位数以上。

1、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2015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23309元,比2010年增长88.5%,年均递增13.5%。从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的原因分析来看:一是推进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制度改革,使公务员待遇普遍提高。二是政府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最低工资标准得到明显提高,由2010年630元/月提高到2015年1260元/月,增长了2倍。三是政府通过颁布企业工资指导线,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健全企事业职工工资稳定增长机制,有效的推动了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提高。四是多方面的拓宽就要渠道,通过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

2、经营净收入快速增长。“十二五”以来,全市大力繁荣城市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随着经营环境及形式的不断改善,服务业和餐饮业的兴起,个体经营户日益增多,城镇居民从事第二职业、兼职或以入股投资理财的居民不断增加,从而带动了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的快速增长。2015年,经营净收入4049元,比2010年增长106.4%,年均递增15.6%。

3、财产性收入成为城镇居民收入新的增收亮点。随着家庭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城镇居民财产增值投资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强,居民把一部分放在银行的闲钱拿出来做了各种投资。加之撤乡并镇促使村办学校的逐步撤并,大部分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纷纷带孩子进城租房或买房居住上学,这不仅刺激了当地各行业的消费,还为城镇一些多房户提供了更多的租房机会,租金纷纷上涨,再加上居民理财意识的加强,从而使财产性收入增加较快。2015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由2010年的407元增加到1326元,在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由2010年的2.1%上升到2015年的

3.8%,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4、转移性收入明显提高。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不断努力下,财政转移性支出力度加大,不同程度的提高了离退休金和最低生活保障收入标准,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使得占转移性收入75%的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及最低生活保障收入成为拉动转移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2015年,转移性收入6557元,比2010年增长55.8%,年均递增9.3%。

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居民在吃、穿、住、用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2015年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21973元/人,比2010年11633元/人,增长88.9%,年均递增13.6%。

1、吃的方面,更加注重“营养、绿色、环保”。随着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餐饮市场日趋活跃、丰富和品质化。2015年,食品类支出6922元,比2010年3653元,增长89.5%。年均递增13.6%。

2、穿的方面,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更加注重时尚化、个性化和多元化。喜欢就买是现在大多数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所以购买衣着的次数较为频繁,人们对服装的追求从经济实惠型向款式、品牌、档次等方面转变,高档服装逐步进入了寻常百姓家。2015年,城镇居民衣着消费3166元,比2010年增长了84.3%。年均递增13%。

3、住的方面,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类支出2046元,比2010增长了72.8%,年均递增11.6%。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10年的28.3平米增加到现在的33.7平米。

4、用的方面,随着家庭生活用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信息化的普及,城镇居民家庭生活用品逐渐向智能化、数字化、快捷化、多样化及环保型产品转变。家庭生活用品的消费档次也在不断提高,购买力日益增强。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家庭生活用品及服务1536元,比2010年增长73.8%,年均递增11.7%。

三、回眸“十二五”,城镇居民生活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1、居民收入来源渠道单一,对政策性调资的依赖性过高,工资外收入占比偏小,制约居民收入多元化增长。多年来,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较高;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由于基数较低,虽有大幅增长,但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任然较少。2015年,城镇居民来自工资性收入达23309元/人,占到家庭总收入的66%,而其他各项收入仅占34%,可见政府增资政策和企业经济效益直接影响城镇居民收入。

2、各县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相比差距较大。据调查显示,2015年全市十三个县(区)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县36009元与收入最低县23909元相比,总量相差12100元/人,月均收入相差1008元/人。虽然各县区都较2010年有所增长,但由于增幅差异,导致了区域间收入发展不均衡,收入差距愈来愈大。2010年最高收入的县较最低收入的县高出6543元,到了2015年高低收入差为12100元,五年增长了84.9%。这种县区间收入不平衡及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应引起重视。

四、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收入结构,多渠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1、加大就业工作力度,增加工资性收入。一是促进就业优惠扶持政策落实,多渠道开发和创造就业岗位。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进城农村居民、城镇零就业家庭和高校毕业生等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二是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努力提高干部职工津补贴、企业职工工资和最低工资标准;三是加大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和社会福利保障,缩小行业、职业收入差距。

2、鼓励创业,增加经营净收入。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优化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全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让经营净收入成为拉动居民家庭收入的新增力量。

3、增强居民理财意识,提高财产性收入。鼓励居民加大储蓄、基金、保险、不动产等投资力度,获取股息红利、房屋租赁等收入,提高财产性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

4、加大政府支付转移力度,逐渐增加转移性收入。一是加大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的增长和补发力度;二是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三是加大低收入群众和下岗失业等特困群众的救济救助力度。

(二)加大财政民生支出力度,加强社会公共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体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实现人人有病可医、有房可住、有学可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积极做好市场调控和管理,稳定物价,防止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

“十二五”期间延安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6/3/99:24:00陕西统计局

“十二五”期间,在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的同时,延安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推动民生工程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提高群众收入和社会福利,将解民忧、惠民生的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5年,延安市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35241元,较2010年的18944元相比,增长86%,年均递增13.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27元,比2010年的17880元,增长85.3%,年均递增13.1%。城镇居民的各项收入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一、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

“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的各项收入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工资性收入和

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速都在两位数以上。

1、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2015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23309元,比2010年增长88.5%,年均递增13.5%。从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的原因分析来看:一是推进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制度改革,使公务员待遇普遍提高。二是政府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最低工资标准得到明显提高,由2010年630元/月提高到2015年1260元/月,增长了2倍。三是政府通过颁布企业工资指导线,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健全企事业职工工资稳定增长机制,有效的推动了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提高。四是多方面的拓宽就要渠道,通过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

2、经营净收入快速增长。“十二五”以来,全市大力繁荣城市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随着经营环境及形式的不断改善,服务业和餐饮业的兴起,个体经营户日益增多,城镇居民从事第二职业、兼职或以入股投资理财的居民不断增加,从而带动了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的快速增长。2015年,经营净收入4049元,比2010年增长106.4%,年均递增15.6%。

3、财产性收入成为城镇居民收入新的增收亮点。随着家庭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城镇居民财产增值投资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强,居民把一部分放在银行的闲钱拿出来做了各种投资。加之撤乡并镇促使村办学校的逐步撤并,大部分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纷纷带孩子进城租房或买房居住上学,这不仅刺激了当地各行业的消费,还为城镇一些多房户提供了更多的租房机会,租金纷纷上涨,再加上居民理财意识的加强,从而使财产性收入增加较快。2015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由2010年的407元增加到1326元,在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由2010年的2.1%上升到2015年的

3.8%,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4、转移性收入明显提高。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不断努力下,财政转移性支出力度加大,不同程度的提高了离退休金和最低生活保障收入标准,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使得占转移性收入75%的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及最低生活保障收入成为拉动转移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2015年,转移性收入6557元,比2010年增长55.8%,年均递增9.3%。

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居民在吃、穿、住、用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2015年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21973元/人,比2010年11633元/人,增长88.9%,年均递增13.6%。

1、吃的方面,更加注重“营养、绿色、环保”。随着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餐饮市场日趋活跃、丰富和品质化。2015年,食品类支出6922元,比2010年3653元,增长89.5%。年均递增13.6%。

2、穿的方面,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更加注重时尚化、个性化和多元化。喜欢就买是现在大多数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所以购买衣着的次数较为频繁,人们对服装的追求从经济实惠型向款式、品牌、档次等方面转变,高档服装逐步进入了寻常百姓家。2015年,城镇居民衣着消费3166元,比2010年增长了84.3%。年均递增13%。

3、住的方面,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类支出2046元,比2010增长了72.8%,年均递增11.6%。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10年的28.3平米增加到现在的33.7平米。

4、用的方面,随着家庭生活用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信息化的普及,城镇居民家庭生活用品逐渐向智能化、数字化、快捷化、多样化及环保型产品转变。家庭生活用品的消费档次也在不断提高,购买力日益增强。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家庭生活用品及服务1536元,比2010年增长73.8%,年均递增11.7%。

三、回眸“十二五”,城镇居民生活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1、居民收入来源渠道单一,对政策性调资的依赖性过高,工资外收入占比偏小,制约居民收入多元化增长。多年来,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较高;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由于基数较低,虽有大幅增长,但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任然较少。2015年,城镇居民来自工资性收入达23309元/人,占到家庭总收入的66%,而其他各项收入仅占34%,可见政府增资政策和企业经济效益直接影响城镇居民收入。

2、各县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相比差距较大。据调查显示,2015年全市十三个县(区)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县36009元与收入最低县23909元相比,总量相差12100元/人,月均收入相差1008元/人。虽然各县区都较2010年有所增长,但由于增幅差异,导致了区域间收入发展不均衡,收入差距愈来愈大。2010年最高收入的县较最低收入的县高出6543元,到了2015年高低收入差为12100元,五年增长了84.9%。这种县区间收入不平衡及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应引起重视。

四、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收入结构,多渠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1、加大就业工作力度,增加工资性收入。一是促进就业优惠扶持政策落实,多渠道开发和创造就业岗位。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进城农村居民、城镇零就业家庭和高校毕业生等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二是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努力提高干部职工津补贴、企业职工工资和最低工资标准;三是加大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和社会福利保障,缩小行业、职业收入差距。

2、鼓励创业,增加经营净收入。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优化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全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让经营净收入成为拉动居民家庭收入的新增力量。

3、增强居民理财意识,提高财产性收入。鼓励居民加大储蓄、基金、保险、不动产等投资力度,获取股息红利、房屋租赁等收入,提高财产性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

4、加大政府支付转移力度,逐渐增加转移性收入。一是加大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的增长和补发力度;二是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三是加大低收入群众和下岗失业等特困群众的救济救助力度。

(二)加大财政民生支出力度,加强社会公共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体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实现人人有病可医、有房可住、有学可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积极做好市场调控和管理,稳定物价,防止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


相关内容

  • 陕西省城镇化十二五规划
  • 陕西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目 录 一 "十一五"城镇化发展回顾 ........................................................................... ...

  • 收入分配问题
  • 关于延安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思考 韩艳梅(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延安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其主要原因是各县域.各行业.各部门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所引起的,因此,我们要采取种种有效措施,加快落后县域.行业和部门的发展,用发展的手段 ...

  • 西安市城镇低收入家庭生活状况解析
  • 西安市城镇低收入家庭生活状况解析 城镇低收入家庭是城市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收入及消费水平与一般城市居民家庭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帮助他们走出生活困境,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城镇住户调查资料,对350户调查户中的低收入家庭收支情 ...

  • 新时期中国健身俱乐部消费市场分析
  • 新时期中国健身俱乐部消费市场分析 摘 要:对于健身俱乐部行业而言,健身消费市场直接关系着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笔者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等科学研究方法对新时期中国健身俱乐部消费市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新时期中国健身俱乐部市场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旨在为我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健 ...

  • 基于区域板块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 摘 要:本文以陕西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相关系数分析法,通过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对陕西省各个地级市的发展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估,基于经济发展板块研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排名的关系,计算出陕西省整体及各个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协调发展的相关系数.研究表明:经济实力 ...

  • 失地农民参与商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 摘 要: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养老问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失地农民参加商业保险,既是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的有效途径.文章对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的调查研究发现,对商业养老保险认知.子女养老负担.教育程度.亲戚朋友和邻居的行为对失地农民 ...

  • 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实施方案
  • 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减轻人民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社会〔xx〕2605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以下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实施方案:   一、 ...

  • 中国七大中心城市人口概况
  • 中国七大中心城市人口资源大调查张志忠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为我国 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制约我国高速发展的关键却是人口问题. 因此本文特从我国地域划分上的七大区域,选取七个代表性的中心文化城市,从 人口数量.人均寿命.家庭规模.男女比例.人均收入. ...

  • 赵乐际在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 赵乐际在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2007-06-18 12:52:57| 分类: | 标签:|字号大中小 订阅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为把陕西建成西部强省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年5月21日) 赵乐际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