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民生新闻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民生新闻价值观

毕一鸣

【内容摘要】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和民生新闻所倡导的新闻价值观。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民生新闻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并指出了民生新闻报道中应该重点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民生新闻应处理好时效与实效的关系;二是民生新闻应处理好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三是民生新闻应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四是民生新闻应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五是民生新闻应处理好“媒介监督”与“民主监督”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民生新闻价值观

民生新闻是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并贯彻了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三贴近‛的思想原则,它符合新时期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理所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实践的组成部分,或者说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的社会实践。它贯彻了党的‚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所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民生新闻的传播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任何割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民生新闻价值观的做法都是不利于新闻事业发展,也无助于推进新闻改革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来加以审视才是合理的,首先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社会矛盾频发的经济转轨时期,其次我们在社会协调发展中正在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再次我们正在创造一个和谐社会的文化氛围。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民生新闻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民生新闻必须真实、全面地报道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 二是民生新闻应贯彻‚党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的基本原则;

三是民生新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并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内容; 四是民生新闻所引发的社会舆论是代表人民群众‚千呼万唤‛意愿的心声。必须积极引导,并发挥影响。

五是民生新闻必须是能够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促进‚世界交往‛的有效手段。 我们认为,民生新闻的价值观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价值取向。并在这种价值取向上,规范新闻的传播行为,就能够推动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并保障民生新闻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民生新闻应处理好时效与实效的关系

民生新闻的报道都十分重视发挥新闻的时效性,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回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但是记者目之所及未必就是事实的真相,老记者穆青同志曾深有体会地说:‚这里要注意抓两个字:一个是抓‘新’,一个是抓‘实’字。……抓新,就是要求快。要随时掌握新情况,抓得快,写得快,发得也要快。不然事过境迁,新东西又变成了老问题,就丧失了新闻价值。‛‚实‛字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真实。不能因为要抓新的,就无中生有,捕风捉影,闭门造车,或搞浮夸,违反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二是扎扎实实。要实实在在,多讲实的,少讲空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要通过事实阐明观点,没有实在的材料怎么行呢!……三是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实际,不要脱离实际。脱离了实际,新闻事件就没有生命了。‛他语重心长地告诫记者‚新闻联系了实际,反映了实际,指导了实际,作用就大,群众就欢迎;脱离了实际,效果就相反。这是多少年来经过实践检验的一个真理。‛①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民生新闻播出了以‚纸做的包子‛为题的假新闻,引起了轩然大波,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为此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发出了通报和批评。这起虚假新闻败坏了国家声誉,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社会公信力。近几年,我们发现‚假新闻‛大多都出在涉及民生问题的新闻报道中。这类假新闻名义上都是在关注民生,实质上是直接损害了民生,也误导了社会舆论。从这则虚假新闻出台的前后,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虚假新闻总是在民生新闻中出现?譬如上海《新闻记者》从2002年开始,每年都统计出前一年的国内‚十大假新闻‛。其中大多都发生在民生新闻领域内。譬如: 2005年的不少假新闻都源于道听途说,而记者又没有采访核实,于是便炮制出笼,如《王小丫陈章良携手入围城?》、《女大学生捡剩馒头充饥近两年》、《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陈家镛逝世》、《中国股市:1500亿元热钱4月30日前惊心大撤退》等。这些有闻必录的‚马路消息‛,不是‚空穴来风‛,就是捕风捉影。虽然能够满足人们一时的猎奇心理,但是社会影响是极为恶劣的。因为,真实、诚信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传媒公信力形成的根本基础。真实性作为一种基本原则已被写进世界各国的各种新闻规约中,成为普遍的共识和承诺。马克思提出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还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是衡量‚好报刊‛还是‚坏报刊‛的标准。新闻必须真实,失去真实就不是新闻,媒体就会蜕变成谣言传播的社会渠道,甚至成为愚弄民意的宣传机器。胡锦涛同志也曾一再告诫:‚要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坚决反对弄虚作假。‛②这些虚假新闻的出现,并非全是恶意造假,大多数都是在没有认真核实真伪的情况下,为赶时效而匆忙发稿的。不客气地说,有些传媒的民生新闻在功利性的‚高时效、大容量‛的新闻运作机制下,都是在‚饥不择食‛地寻觅新闻线索,反映的大都是些浮光掠影的社会现象,甚至肆无忌惮地造假、杜撰。

二、民生新闻应处理好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

有评论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富有智慧和勇气的新闻观念的巨大突破,它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价值观。‛③那么它改变的是什么样的新闻价值观呢?我们得到的解释是:‚从新闻内容的角度来看,民生新闻是以反映民众的生存、生活和生计状态即民生状态而显示其基本特质的。这是民生新闻区别于传统新闻的重要标志之一,当然,传统新闻中也有反映民生内容的,如一些社会新闻等,但民生新闻却以反映民生内容作为衡量其新闻价值的一个基本原则,这在传统新闻价值中是没有的。‛④这样的解释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够准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中央机关报一直以‚人民日报‛命名,这意味深长地表明党始终要把自己的机关报办成人民的报纸。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党中央明确批示:‚人民日报应该强调它是党中央的机关报又是人民的报纸。‛《人民日报》在《致读者》的社论中指出:‚报纸是社会的言论机关‛,‚党和人民的报纸有责任把社会的见解引向正确的道路‛。‚我们报纸的名字叫做《人民日报》,意思就是说它是人民的公共的武器,公共的财产。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只有靠着人民

群众,我们才能把报纸办好。‛党中央的指示和《人民日报》的社论,准确揭示了人民性的内涵:报纸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报纸属于人民所有,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报纸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报纸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觉悟,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报纸要广泛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上述关于‚民生新闻价值观‛的认识,只能说明那是对新闻党性原则的一种曲解。

不能简单地认为:‚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就代表了人民性,也不能笼统地说:‚以民众、民意、民间为关注重心的民生新闻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闻的党性原则。‛⑤民生新闻坚持平民的立场,固然值得称道,但是需要警惕不要陷入民粹主义的泥沼。因为‚民本取向‛的提法很接近‚民粹主义‛的主张。‚民本‛与‚人本‛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不能混淆。民粹主义(Ηародничесство,也可译为平民主义)是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在民生新闻中频频使用的‚平民、民本、民众、民权‛等语词概念,都曾是孙中山先生在旧时代用以表达他的民粹思想的话语方式。列宁在1912年曾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对孙中山的思想就做出过评价。他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也具有完全同样的民粹主义色彩。‛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俄国的民粹主义‚十分相似,以致基本思想和许多说法都完全相同‛,‚中国民粹主义思想首先是同社会主义空想、同使中国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其次是同宣传和实行激进的土地改革计划结合在一起的。正是后面这两种政治思想倾向使民粹主义这个概念具有特殊的意义,即与民主主义的含义不同,比民主主义的含义更广泛。‛⑥这种思潮对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是有害的,因为民粹主义是一种有破无立的思潮,它导致了前苏联旧体制的瓦解,却无助于或有害于新体制的转轨。它冲击了西方的资本主义,却无助于社会主义的复兴。它在目前的盛行基本上可以视为对现存制度不满,却又苦于传统

理想主义破灭后的无奈、浮躁与盲目情绪。但毋庸臵疑,它的存在与盛行本身也从反面说明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与宪政民主为内容的全球化浪潮所固有的内在矛盾。改革过程中忽略公正问题,加剧贫富分化都会导致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从整体上说,当今的民粹主义复兴是一种消极现象,但它所包含的一些因素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冷战时代结束以后的反全球化思潮的新形式。‚人民性‛和‚群众性‛是具有新时代内涵,也是我国新闻理论中一个成熟的概念,内涵也比较明确、丰富、具体,在新闻学术界和媒体中有较高的公认度。‚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三贴近’、以人民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创造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等所谓‚人民性‛内涵,在传统的新闻理论体系中一直是在‚群众性‛概念下予以阐述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就包含了人民性的全部内容。共产党的党性成为人民性在无产阶级革命历史新时期更完善的体现,更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目前的和长远的根本利益。

三、民生新闻应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出,民生新闻聚焦的主要都是当地的,周边的新闻,所谓的‚零距离‛,和‚就在你身边‛,就是追求地域上的接近和对眼前事物的关注。在报道内容上,主要都是关乎百姓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等方面的消息,为百姓提供生活资讯服务。但是题材过于琐碎,内容比较杂芜,导致平庸、媚俗,已经引起了大家的隐忧。民生新闻将自己完全定位在市民‚坐井观天‛的视域范围内,就会闭目塞听,看不到自己的长远利益所在。如果我们只是盯住群众身边的小事,而忽略国家和民族的大事,那必然会导致大家在封闭、狭小的空间去思考‚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琐事,助长‚小市民意识‛,只看眼前,不顾长远,而失去大局意识。那么,还谈什么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呢?当然这不是说老百姓的身边小事不重要,而是说我们要把这些小事和国家、民族的大事联系起来看,才能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民生新闻是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闻报道方式,应该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反映社会变革的客观规律和时代要求。我们提倡多层面地关注民

生,比如从民生角度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民主法制建设,解读国家政策,反映百姓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民众参政议政,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等等,也就是不断扩大报道空间,将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等民生化,实现由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自我超越。当然,这样说没有要把小民生拒之于门外的意思,而是强调不能只局限于生活消费类层面,不能降低应有的品质与格调,以至于弱化新闻的引领、导向的功能。从而推动社会向稳定、和谐、有序的方向不断前进。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取得了令人惊叹的经济发展,被明确评价为进入了‚近代以来最长的繁荣期‛,但也的确在不少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如在民生领域,不仅有被公众称之为‚新三座大山‛的高房价、上学难和看病贵这三大难题,而且还出现了失业者增加、就业压力加大等棘手问题;在经济发展领域,也出现了国民收入低水平下的‚流动性过剩‛;政治文明系统的滞后,使得中国社会贫富不均、两极分化严重,甚至出现了‚二次分配‛的逆向调节。而尤其是中国的房地产,可谓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被公认为‚当今中国城市最大的不和谐因素‛。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解决这四大民生问题,是当前社会的民心所向,民意所在。‚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⑦这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讲的一段话,民生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等诸多方面,件件关系群众生活冷暖,事事关乎人心的向背。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影响一个地方的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而且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兹事体大,不可小视。新一届中央领导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些问题的危险性和严峻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其实就是对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方向偏离和系统失衡的一个重大修正。所以民生新闻不仅仅是需要暴露这些问题,还要集思广益,分析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四、民生新闻应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

复旦大学新闻学李良荣教授认为,地方电视台处理这一类新闻(民生新闻)

时更多的只是一种‚市井新闻‛,因此‚民生新闻‛称为‚市民新闻‛比较妥当⑧;浙江大学传播学教授邵培仁在《是颠覆还是重建?——论市民新闻学的兴起及其应对》一文中用‚市民新闻‛而不是用‚民生新闻‛概括当下流行的一些接近或类似于民生新闻的传播现象。应该说构成新闻的民生问题并非是城市居民所独有的,在我国城镇人口只占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我国的社会结构中客观上还存在着十大社会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等。这些阶层之间在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由于他们在占有有关社会资源方面差异性很大,他们的利益需求和利益的实现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他们对待各种中介性社会事项以及国家管理者的社会政治态度也会有所不同。社会分层本质上是人群之间的关系和人群占有资源的关系,当资源十分有限时,人群之间的关系必然十分紧张,社会不平等的程度也就必然较高,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差距就比较大。这种较大的差距既可以表现为经济方面的较大差距,也可以表现为政治方面的较大差距。从这一视角看,改革以来的社会关系并不是更紧张,而是有所宽松。改革2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较快,社会物质资源总量在迅速增加。因此,仅从有限资源会导致人群之间的紧张关系看,造成人群紧张关系的因素已有所减少。从实际生活看,社会各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已有所缓和。这一点特别表现在政治分层方面。因此,仅从经济不平等的上升就论证中国社会总体不平等程度上升,这有明显的缺陷。由于那种大规模的、具有明显政治歧视的政治分层现象已经被抑制,这对于缓和群体冲突、整和群体利益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全面地评价社会不平等的状况,还是应该承认,不平等的现象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目前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的差距上,或者说是经济地位的不平等问题已经凸现了出来。

综上所述,民生问题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生活大计,在这个社会结构中的各类人群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他们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彼此依托的社会联系。譬如,当前我们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矛盾就是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别。仅仅从社会群体――‚市民‛的角度来审视这些问题是有局限性的,民生新闻对‚市民‛内涵的误解也导致了相关新闻报道的局限。‚在西方国家的文字中,‘市

民’一词不光指在城里居住的人,而且特指具有市民权的人,是有身份自由、享有充分权利的社会成员‛。⑨社会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是一个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平等,以及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我国实行的城乡两制、二元分割的分配体制造成了对农民长期的政策歧视和实际上的弱势地位,农民享受不到与‚市民‛同等的 ‚公民权利‛。民生新闻称道的‚平民话语‛不应该仅仅是城市市民的专利,更应该是农民表达自己呼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物、民主管理的途径与工具。

做出以上的分析,并非是要否定民生新闻的存在价值,而是说明我们新闻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应该是广义的,绝不能以偏概全。同时也说明不同阶层中的‚民生问题‛是相互影响的,‚市民‛中的问题绝不可能孤立存在。譬如:猪肉涨价,难道仅仅是工商物价部门的问题吗?它也牵涉到农民的利益得失,如此等等。大众传媒不仅发挥着传授知识、信息服务的社会功能,它还能够承担整合社会、凝聚共识的社会责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开拓视野,促进交往,增进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世界交往‛的观念中,重点论述了这种交往的社会作用。‚首先,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一种社会凝聚力,是一个部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黏合剂’。……其次,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往,缩短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由于交往打破了孤立状态而(社会矛盾)往往很快暴露出来,从而使人们产生一种改革的需要。最后,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阻力,最终发展成为‘世界交往’,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益同步化。‛⑩

五、民生新闻应处理好‚媒介监督‛与‚民主监督‛的关系

民生新闻中的舆论监督作用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毫无例外地成为节目中的一个亮点,但是由此引发的法律诉讼也不断增多。原因是媒介错误地理解了‚舆论监督‛的基本涵义,往往滥用媒介的话语权,用‚媒介监督‛取代了‚舆论监督‛,甚至导致了‚媒介审判‛现象的出现。

事实上,‚舆论‛就是民意的表达,民生问题必然要由民意反映出来,民意倾向就成为社会舆论。所以民生问题是直接导致社会舆论的诱发因素,也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舆论监督‛是在198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报告中首次

提出的明确概念,报告中谈到:‚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显然,这里所说的舆论监督指的就是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民主监督形式。 1993年以后,这个概念的合法性被法律所确认⑾。但是,如何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谁来执行舆论监督?却没有明确的操作规范。

据一份调查显示,当有重大问题需要反映或出现纠纷时,有41.41%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新闻媒介‛,比起位居第二位的‚派出所等公安司法机关‛高出77个百分点。这固然反映了我国法律程序效率的不如人意,同时也反映出媒介借助其话语权在法律方面的‚越位‛倾向。在大量投诉获得圆满解决后来自百姓的感谢、赞誉,使得媒介自以为是在‚为民做主‛,自视为扶危济困的‚包青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媒介‚越位‛现象。

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舆论监督中处于中介的地位,它可以代表舆论监督主体,但不能代替舆论监督主体。由于社会公众意见大多要通过大众媒介这个传播渠道,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而人们常常误以为传播媒介就代表了公众舆论,把媒介监督的过程当成了社会监督的结果。监督的本意是‚监察督促‛⑿,或者说是先监察,后督促。所谓媒介监督的过程主要是‚监察‛,告知以真情、真相,推动民意去督促。如果媒介取代民意去督促,往往就造成了媒介的‚越位‛,特别是媒介的批评性报道,甚至会影响司法程序,造成 ‚媒介审判‛现象。‚这里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舆论监督是客观存在的公众的意见无形压力,而媒介监督就不能不带有媒介本身的主观意图,以及媒介背后政治、经济势力对其的操纵。大众传播媒介理论上应代表舆论,但能不能真地代表舆论,就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⒀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意见的表达,对行政当局、管理部门,以及社会事件和公众人物施加社会影响的结果。它的特点就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广泛的无名的‛。公众表达的意见有褒有贬,所谓‚人口皆碑‛、‚人言可畏‛,就反映出正反两种意见的社会效果。‚即使是媒介监督,它的力量应当在于媒介自身的影响力,这是一种软性的监督,媒介的影响力是无形的,不拥有有形的权力。当它代表着舆论的时候,这种监督的力量会显得十分强大,等于‘媒介的影响力+现实舆论’在共同作用。‛

综上所述,舆论监督就在于媒体通过客观和公正地报道事件真相,给予公众知情权,同时提供‚民主论坛‛来维护公民的言论权,从而形成社会舆论的倾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强调,要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以舆论来督促国家机关,遏制权力腐败,从而达到监督公共权力,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目的。因此,主持人和媒体关键在于对事件客观真实的报道,而不能动辄以‚救世主‛、‚包青天‛自居,将个人化、情绪化的东西掺入报道中去。

引文:

①穆青:《新闻要抓新和实》,《新闻散论》,第145页,新华出版社,1996年9月。 ②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2002年1月11日。

③《视听界》,导读,2004年第1期。

④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33页,2006年8月。 ⑤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51页,2006年8月。

⑥列宁:《列宁选集》,第423-4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⑦《光明日报》,2007年2月17日第1版。

⑧李幸:《民生新闻≠社会新闻≠新闻娱乐化》,《中国电视》,2004年第11期。

⑨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转引自《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4年8月。

⑩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第4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⑾《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三十八条 ⑿《辞源》:第1188页,商务印书馆,

⒀陈力丹:《关于舆论监督的几个认识问题》,取自:http://www.cjr.com.cn。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清凉门大街金信花园十一栋35-402室

邮编:210036

电话:(025)86307867

手机:[1**********]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为已结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研究课题《民生新闻与舆论导向研究》(06JSAXW001)节选〕

【已刊登在《当代传播》2011年第四期】

《当代传播》编辑部:您好!

按照[email protected]来函的要求补充说明情况如下:

文中摘要、关键词均已在文中注明,但英文翻译是必须的吗?是摘要翻译,还是全文翻译?

作者:毕一鸣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北京

职务:新闻学博士生导师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学

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清凉门大街金信花园十一栋35-402室

邮编:210036

电话:(025)86307867 手机:[1**********]

本文为2010年已结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研究课题《民生新闻与舆论导向研究》(06JSAXW001)节选

毕一鸣老师:

您好!

你惠寄的大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民生新闻价值观》已经拜读,拟于本刊第四期刊用(7月15日出版)。现向您确认相关事宜:

1、此稿是否已发往其他刊物,或者已经为他刊刊用?

2、如尚未刊用,您是否愿意在本刊发表?如是,请将论文电子版发给我们。

谢谢您对本刊的厚爱和支持!祝您工作顺利,心情愉快!

当代传播编辑部

又及:只有确定要刊用的文章,我们才会向作者索要电子版。日常投稿请以邮寄打印稿为准,以免稿件遗失。谢谢您的理解!

1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民生新闻价值观

毕一鸣

【内容摘要】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和民生新闻所倡导的新闻价值观。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民生新闻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并指出了民生新闻报道中应该重点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民生新闻应处理好时效与实效的关系;二是民生新闻应处理好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三是民生新闻应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四是民生新闻应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五是民生新闻应处理好“媒介监督”与“民主监督”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民生新闻价值观

民生新闻是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并贯彻了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三贴近‛的思想原则,它符合新时期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理所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实践的组成部分,或者说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的社会实践。它贯彻了党的‚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所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民生新闻的传播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任何割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民生新闻价值观的做法都是不利于新闻事业发展,也无助于推进新闻改革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来加以审视才是合理的,首先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社会矛盾频发的经济转轨时期,其次我们在社会协调发展中正在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再次我们正在创造一个和谐社会的文化氛围。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民生新闻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民生新闻必须真实、全面地报道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 二是民生新闻应贯彻‚党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的基本原则;

三是民生新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并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内容; 四是民生新闻所引发的社会舆论是代表人民群众‚千呼万唤‛意愿的心声。必须积极引导,并发挥影响。

五是民生新闻必须是能够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促进‚世界交往‛的有效手段。 我们认为,民生新闻的价值观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价值取向。并在这种价值取向上,规范新闻的传播行为,就能够推动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并保障民生新闻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民生新闻应处理好时效与实效的关系

民生新闻的报道都十分重视发挥新闻的时效性,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回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但是记者目之所及未必就是事实的真相,老记者穆青同志曾深有体会地说:‚这里要注意抓两个字:一个是抓‘新’,一个是抓‘实’字。……抓新,就是要求快。要随时掌握新情况,抓得快,写得快,发得也要快。不然事过境迁,新东西又变成了老问题,就丧失了新闻价值。‛‚实‛字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真实。不能因为要抓新的,就无中生有,捕风捉影,闭门造车,或搞浮夸,违反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二是扎扎实实。要实实在在,多讲实的,少讲空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要通过事实阐明观点,没有实在的材料怎么行呢!……三是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实际,不要脱离实际。脱离了实际,新闻事件就没有生命了。‛他语重心长地告诫记者‚新闻联系了实际,反映了实际,指导了实际,作用就大,群众就欢迎;脱离了实际,效果就相反。这是多少年来经过实践检验的一个真理。‛①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民生新闻播出了以‚纸做的包子‛为题的假新闻,引起了轩然大波,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为此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发出了通报和批评。这起虚假新闻败坏了国家声誉,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社会公信力。近几年,我们发现‚假新闻‛大多都出在涉及民生问题的新闻报道中。这类假新闻名义上都是在关注民生,实质上是直接损害了民生,也误导了社会舆论。从这则虚假新闻出台的前后,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虚假新闻总是在民生新闻中出现?譬如上海《新闻记者》从2002年开始,每年都统计出前一年的国内‚十大假新闻‛。其中大多都发生在民生新闻领域内。譬如: 2005年的不少假新闻都源于道听途说,而记者又没有采访核实,于是便炮制出笼,如《王小丫陈章良携手入围城?》、《女大学生捡剩馒头充饥近两年》、《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陈家镛逝世》、《中国股市:1500亿元热钱4月30日前惊心大撤退》等。这些有闻必录的‚马路消息‛,不是‚空穴来风‛,就是捕风捉影。虽然能够满足人们一时的猎奇心理,但是社会影响是极为恶劣的。因为,真实、诚信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传媒公信力形成的根本基础。真实性作为一种基本原则已被写进世界各国的各种新闻规约中,成为普遍的共识和承诺。马克思提出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还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是衡量‚好报刊‛还是‚坏报刊‛的标准。新闻必须真实,失去真实就不是新闻,媒体就会蜕变成谣言传播的社会渠道,甚至成为愚弄民意的宣传机器。胡锦涛同志也曾一再告诫:‚要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坚决反对弄虚作假。‛②这些虚假新闻的出现,并非全是恶意造假,大多数都是在没有认真核实真伪的情况下,为赶时效而匆忙发稿的。不客气地说,有些传媒的民生新闻在功利性的‚高时效、大容量‛的新闻运作机制下,都是在‚饥不择食‛地寻觅新闻线索,反映的大都是些浮光掠影的社会现象,甚至肆无忌惮地造假、杜撰。

二、民生新闻应处理好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

有评论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富有智慧和勇气的新闻观念的巨大突破,它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价值观。‛③那么它改变的是什么样的新闻价值观呢?我们得到的解释是:‚从新闻内容的角度来看,民生新闻是以反映民众的生存、生活和生计状态即民生状态而显示其基本特质的。这是民生新闻区别于传统新闻的重要标志之一,当然,传统新闻中也有反映民生内容的,如一些社会新闻等,但民生新闻却以反映民生内容作为衡量其新闻价值的一个基本原则,这在传统新闻价值中是没有的。‛④这样的解释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够准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中央机关报一直以‚人民日报‛命名,这意味深长地表明党始终要把自己的机关报办成人民的报纸。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党中央明确批示:‚人民日报应该强调它是党中央的机关报又是人民的报纸。‛《人民日报》在《致读者》的社论中指出:‚报纸是社会的言论机关‛,‚党和人民的报纸有责任把社会的见解引向正确的道路‛。‚我们报纸的名字叫做《人民日报》,意思就是说它是人民的公共的武器,公共的财产。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只有靠着人民

群众,我们才能把报纸办好。‛党中央的指示和《人民日报》的社论,准确揭示了人民性的内涵:报纸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报纸属于人民所有,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报纸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报纸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觉悟,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报纸要广泛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上述关于‚民生新闻价值观‛的认识,只能说明那是对新闻党性原则的一种曲解。

不能简单地认为:‚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就代表了人民性,也不能笼统地说:‚以民众、民意、民间为关注重心的民生新闻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闻的党性原则。‛⑤民生新闻坚持平民的立场,固然值得称道,但是需要警惕不要陷入民粹主义的泥沼。因为‚民本取向‛的提法很接近‚民粹主义‛的主张。‚民本‛与‚人本‛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不能混淆。民粹主义(Ηародничесство,也可译为平民主义)是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在民生新闻中频频使用的‚平民、民本、民众、民权‛等语词概念,都曾是孙中山先生在旧时代用以表达他的民粹思想的话语方式。列宁在1912年曾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对孙中山的思想就做出过评价。他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也具有完全同样的民粹主义色彩。‛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俄国的民粹主义‚十分相似,以致基本思想和许多说法都完全相同‛,‚中国民粹主义思想首先是同社会主义空想、同使中国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其次是同宣传和实行激进的土地改革计划结合在一起的。正是后面这两种政治思想倾向使民粹主义这个概念具有特殊的意义,即与民主主义的含义不同,比民主主义的含义更广泛。‛⑥这种思潮对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是有害的,因为民粹主义是一种有破无立的思潮,它导致了前苏联旧体制的瓦解,却无助于或有害于新体制的转轨。它冲击了西方的资本主义,却无助于社会主义的复兴。它在目前的盛行基本上可以视为对现存制度不满,却又苦于传统

理想主义破灭后的无奈、浮躁与盲目情绪。但毋庸臵疑,它的存在与盛行本身也从反面说明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与宪政民主为内容的全球化浪潮所固有的内在矛盾。改革过程中忽略公正问题,加剧贫富分化都会导致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从整体上说,当今的民粹主义复兴是一种消极现象,但它所包含的一些因素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冷战时代结束以后的反全球化思潮的新形式。‚人民性‛和‚群众性‛是具有新时代内涵,也是我国新闻理论中一个成熟的概念,内涵也比较明确、丰富、具体,在新闻学术界和媒体中有较高的公认度。‚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三贴近’、以人民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创造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等所谓‚人民性‛内涵,在传统的新闻理论体系中一直是在‚群众性‛概念下予以阐述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就包含了人民性的全部内容。共产党的党性成为人民性在无产阶级革命历史新时期更完善的体现,更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目前的和长远的根本利益。

三、民生新闻应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出,民生新闻聚焦的主要都是当地的,周边的新闻,所谓的‚零距离‛,和‚就在你身边‛,就是追求地域上的接近和对眼前事物的关注。在报道内容上,主要都是关乎百姓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等方面的消息,为百姓提供生活资讯服务。但是题材过于琐碎,内容比较杂芜,导致平庸、媚俗,已经引起了大家的隐忧。民生新闻将自己完全定位在市民‚坐井观天‛的视域范围内,就会闭目塞听,看不到自己的长远利益所在。如果我们只是盯住群众身边的小事,而忽略国家和民族的大事,那必然会导致大家在封闭、狭小的空间去思考‚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琐事,助长‚小市民意识‛,只看眼前,不顾长远,而失去大局意识。那么,还谈什么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呢?当然这不是说老百姓的身边小事不重要,而是说我们要把这些小事和国家、民族的大事联系起来看,才能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民生新闻是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闻报道方式,应该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反映社会变革的客观规律和时代要求。我们提倡多层面地关注民

生,比如从民生角度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民主法制建设,解读国家政策,反映百姓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民众参政议政,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等等,也就是不断扩大报道空间,将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等民生化,实现由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自我超越。当然,这样说没有要把小民生拒之于门外的意思,而是强调不能只局限于生活消费类层面,不能降低应有的品质与格调,以至于弱化新闻的引领、导向的功能。从而推动社会向稳定、和谐、有序的方向不断前进。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取得了令人惊叹的经济发展,被明确评价为进入了‚近代以来最长的繁荣期‛,但也的确在不少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如在民生领域,不仅有被公众称之为‚新三座大山‛的高房价、上学难和看病贵这三大难题,而且还出现了失业者增加、就业压力加大等棘手问题;在经济发展领域,也出现了国民收入低水平下的‚流动性过剩‛;政治文明系统的滞后,使得中国社会贫富不均、两极分化严重,甚至出现了‚二次分配‛的逆向调节。而尤其是中国的房地产,可谓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被公认为‚当今中国城市最大的不和谐因素‛。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解决这四大民生问题,是当前社会的民心所向,民意所在。‚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⑦这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讲的一段话,民生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等诸多方面,件件关系群众生活冷暖,事事关乎人心的向背。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影响一个地方的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而且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兹事体大,不可小视。新一届中央领导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些问题的危险性和严峻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其实就是对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方向偏离和系统失衡的一个重大修正。所以民生新闻不仅仅是需要暴露这些问题,还要集思广益,分析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四、民生新闻应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

复旦大学新闻学李良荣教授认为,地方电视台处理这一类新闻(民生新闻)

时更多的只是一种‚市井新闻‛,因此‚民生新闻‛称为‚市民新闻‛比较妥当⑧;浙江大学传播学教授邵培仁在《是颠覆还是重建?——论市民新闻学的兴起及其应对》一文中用‚市民新闻‛而不是用‚民生新闻‛概括当下流行的一些接近或类似于民生新闻的传播现象。应该说构成新闻的民生问题并非是城市居民所独有的,在我国城镇人口只占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我国的社会结构中客观上还存在着十大社会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等。这些阶层之间在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由于他们在占有有关社会资源方面差异性很大,他们的利益需求和利益的实现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他们对待各种中介性社会事项以及国家管理者的社会政治态度也会有所不同。社会分层本质上是人群之间的关系和人群占有资源的关系,当资源十分有限时,人群之间的关系必然十分紧张,社会不平等的程度也就必然较高,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差距就比较大。这种较大的差距既可以表现为经济方面的较大差距,也可以表现为政治方面的较大差距。从这一视角看,改革以来的社会关系并不是更紧张,而是有所宽松。改革2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较快,社会物质资源总量在迅速增加。因此,仅从有限资源会导致人群之间的紧张关系看,造成人群紧张关系的因素已有所减少。从实际生活看,社会各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已有所缓和。这一点特别表现在政治分层方面。因此,仅从经济不平等的上升就论证中国社会总体不平等程度上升,这有明显的缺陷。由于那种大规模的、具有明显政治歧视的政治分层现象已经被抑制,这对于缓和群体冲突、整和群体利益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全面地评价社会不平等的状况,还是应该承认,不平等的现象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目前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的差距上,或者说是经济地位的不平等问题已经凸现了出来。

综上所述,民生问题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生活大计,在这个社会结构中的各类人群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他们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彼此依托的社会联系。譬如,当前我们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矛盾就是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别。仅仅从社会群体――‚市民‛的角度来审视这些问题是有局限性的,民生新闻对‚市民‛内涵的误解也导致了相关新闻报道的局限。‚在西方国家的文字中,‘市

民’一词不光指在城里居住的人,而且特指具有市民权的人,是有身份自由、享有充分权利的社会成员‛。⑨社会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是一个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平等,以及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我国实行的城乡两制、二元分割的分配体制造成了对农民长期的政策歧视和实际上的弱势地位,农民享受不到与‚市民‛同等的 ‚公民权利‛。民生新闻称道的‚平民话语‛不应该仅仅是城市市民的专利,更应该是农民表达自己呼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物、民主管理的途径与工具。

做出以上的分析,并非是要否定民生新闻的存在价值,而是说明我们新闻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应该是广义的,绝不能以偏概全。同时也说明不同阶层中的‚民生问题‛是相互影响的,‚市民‛中的问题绝不可能孤立存在。譬如:猪肉涨价,难道仅仅是工商物价部门的问题吗?它也牵涉到农民的利益得失,如此等等。大众传媒不仅发挥着传授知识、信息服务的社会功能,它还能够承担整合社会、凝聚共识的社会责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开拓视野,促进交往,增进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世界交往‛的观念中,重点论述了这种交往的社会作用。‚首先,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一种社会凝聚力,是一个部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黏合剂’。……其次,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往,缩短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由于交往打破了孤立状态而(社会矛盾)往往很快暴露出来,从而使人们产生一种改革的需要。最后,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阻力,最终发展成为‘世界交往’,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益同步化。‛⑩

五、民生新闻应处理好‚媒介监督‛与‚民主监督‛的关系

民生新闻中的舆论监督作用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毫无例外地成为节目中的一个亮点,但是由此引发的法律诉讼也不断增多。原因是媒介错误地理解了‚舆论监督‛的基本涵义,往往滥用媒介的话语权,用‚媒介监督‛取代了‚舆论监督‛,甚至导致了‚媒介审判‛现象的出现。

事实上,‚舆论‛就是民意的表达,民生问题必然要由民意反映出来,民意倾向就成为社会舆论。所以民生问题是直接导致社会舆论的诱发因素,也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舆论监督‛是在198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报告中首次

提出的明确概念,报告中谈到:‚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显然,这里所说的舆论监督指的就是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民主监督形式。 1993年以后,这个概念的合法性被法律所确认⑾。但是,如何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谁来执行舆论监督?却没有明确的操作规范。

据一份调查显示,当有重大问题需要反映或出现纠纷时,有41.41%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新闻媒介‛,比起位居第二位的‚派出所等公安司法机关‛高出77个百分点。这固然反映了我国法律程序效率的不如人意,同时也反映出媒介借助其话语权在法律方面的‚越位‛倾向。在大量投诉获得圆满解决后来自百姓的感谢、赞誉,使得媒介自以为是在‚为民做主‛,自视为扶危济困的‚包青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媒介‚越位‛现象。

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舆论监督中处于中介的地位,它可以代表舆论监督主体,但不能代替舆论监督主体。由于社会公众意见大多要通过大众媒介这个传播渠道,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而人们常常误以为传播媒介就代表了公众舆论,把媒介监督的过程当成了社会监督的结果。监督的本意是‚监察督促‛⑿,或者说是先监察,后督促。所谓媒介监督的过程主要是‚监察‛,告知以真情、真相,推动民意去督促。如果媒介取代民意去督促,往往就造成了媒介的‚越位‛,特别是媒介的批评性报道,甚至会影响司法程序,造成 ‚媒介审判‛现象。‚这里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舆论监督是客观存在的公众的意见无形压力,而媒介监督就不能不带有媒介本身的主观意图,以及媒介背后政治、经济势力对其的操纵。大众传播媒介理论上应代表舆论,但能不能真地代表舆论,就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⒀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意见的表达,对行政当局、管理部门,以及社会事件和公众人物施加社会影响的结果。它的特点就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广泛的无名的‛。公众表达的意见有褒有贬,所谓‚人口皆碑‛、‚人言可畏‛,就反映出正反两种意见的社会效果。‚即使是媒介监督,它的力量应当在于媒介自身的影响力,这是一种软性的监督,媒介的影响力是无形的,不拥有有形的权力。当它代表着舆论的时候,这种监督的力量会显得十分强大,等于‘媒介的影响力+现实舆论’在共同作用。‛

综上所述,舆论监督就在于媒体通过客观和公正地报道事件真相,给予公众知情权,同时提供‚民主论坛‛来维护公民的言论权,从而形成社会舆论的倾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强调,要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以舆论来督促国家机关,遏制权力腐败,从而达到监督公共权力,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目的。因此,主持人和媒体关键在于对事件客观真实的报道,而不能动辄以‚救世主‛、‚包青天‛自居,将个人化、情绪化的东西掺入报道中去。

引文:

①穆青:《新闻要抓新和实》,《新闻散论》,第145页,新华出版社,1996年9月。 ②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2002年1月11日。

③《视听界》,导读,2004年第1期。

④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33页,2006年8月。 ⑤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51页,2006年8月。

⑥列宁:《列宁选集》,第423-4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⑦《光明日报》,2007年2月17日第1版。

⑧李幸:《民生新闻≠社会新闻≠新闻娱乐化》,《中国电视》,2004年第11期。

⑨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转引自《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4年8月。

⑩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第4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⑾《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三十八条 ⑿《辞源》:第1188页,商务印书馆,

⒀陈力丹:《关于舆论监督的几个认识问题》,取自:http://www.cjr.com.cn。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清凉门大街金信花园十一栋35-402室

邮编:210036

电话:(025)86307867

手机:[1**********]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为已结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研究课题《民生新闻与舆论导向研究》(06JSAXW001)节选〕

【已刊登在《当代传播》2011年第四期】

《当代传播》编辑部:您好!

按照[email protected]来函的要求补充说明情况如下:

文中摘要、关键词均已在文中注明,但英文翻译是必须的吗?是摘要翻译,还是全文翻译?

作者:毕一鸣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北京

职务:新闻学博士生导师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学

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清凉门大街金信花园十一栋35-402室

邮编:210036

电话:(025)86307867 手机:[1**********]

本文为2010年已结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研究课题《民生新闻与舆论导向研究》(06JSAXW001)节选

毕一鸣老师:

您好!

你惠寄的大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民生新闻价值观》已经拜读,拟于本刊第四期刊用(7月15日出版)。现向您确认相关事宜:

1、此稿是否已发往其他刊物,或者已经为他刊刊用?

2、如尚未刊用,您是否愿意在本刊发表?如是,请将论文电子版发给我们。

谢谢您对本刊的厚爱和支持!祝您工作顺利,心情愉快!

当代传播编辑部

又及:只有确定要刊用的文章,我们才会向作者索要电子版。日常投稿请以邮寄打印稿为准,以免稿件遗失。谢谢您的理解!

11


相关内容

  •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电视中的应用
  • [内容提要]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所倡导的关怀人类.弘扬人性的核心理念,对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传播影响深远.它促使电视媒体话语权下放,引入人本主义批判精神,并直接催生和发展了民生新闻.电视传播的人本化特征,使电视从业者更加重视受众心理,增强观众的参与交流,并成为电视传播的一种趋势. [关键词]人本主义 电 ...

  • 民生新闻"热"原因探析
  • 1 绪论 汕头电视台电视新闻栏目<今日视线>开办至今五周年了.在这五年中,<今日视线>成了汕头人必看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今日视线>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也经常成为汕头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对此,笔者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今日视线>这样的民生新闻 ...

  • 试析民生新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二稿
  •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毕业论文 题 目: 试析民生新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院(系): 新闻与传播学院 专业年级: 2011级广播电视新闻 姓 名: 闫慧娟 学 号: 111300112 指导教师: 常民强 副教授 2015年3月25日 原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 ...

  • 浅谈民生新闻主持的特色
  • 浅谈民生新闻主持的特色 专业名称:播音与主持艺术 姓名:吴玲玲 [摘 要]民生新闻是指站在民生的角度上所进行的新闻编辑和播报,它真实的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贴近生活而且具有真实性,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民生新闻的主持和传统的新闻主持在特点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民生新闻的主持 ...

  • 从民生新闻节目看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
  • 近几年,"民生新闻"在各城市电视台呈现出方心未艾的趋势,<南京零距离>.<第七日>等栏目强调民众视角,立足于城市普通百姓,站在他们的立场看问题,倾听他们的诉说,反映他们的呼声.而民生新闻节目的个性化主持人则成为节目的代言人.他们"说的好,说的生动 ...

  • 新闻中心获得省奖励
  • 宿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荣获"全省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新年伊始,宿州市广播电视台迎来喜讯,台新闻中心被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广播电影电视局评为"全省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集体".新闻中心获此殊荣,与该中心全体员工长期奋战在电视新闻宣 ...

  • [新闻纵横]生存类民生新闻的分析
  • 广播新闻对民众生存状况的反映 --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为例 一.民众生存及本文研究意义 (一)民生中生存含义的阐释 民生的内涵随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新和发展,每个时代都有民众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战国时期<左传·宣公十二年>一文中提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孟 ...

  • 媒介与社会
  • [摘要]构建调和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开展的新请求和治国安邦的严重战略任务,新闻媒体在建立调和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作为构建调和社会的重要言论工具,新闻传媒应该坚持正确的言论导向.积极引领公众言论,为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增强我国民主政治建立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闻传媒言论导向调和社会 构建调和 ...

  • 网络新闻论文选题题库
  • 新闻学(网络方向)论文选题 1 论执政能力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2 正面报道的网络传播效果研究 3 我国新闻网络传播研究 5 手机信息传播效果研究 6 论西方"新闻自由"的双重标准 7 论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协调发展 8 论我国新闻传播报道"三贴近"原则 10 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