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倒戈"亚马逊

  多看位于北京五环外媒体村的办公室里,每个人都忙忙碌碌。等在公司前台的访客几乎占满了整个房间,没有一间办公室可以空出来为下次可能的商业合作谈判提供场地。   4月与小米合并的消息传出,多看即浮出水面,多看品牌因小米盒子而为众人所知,却没有太多人了解,这支团队最初的方向和未来最倚重的业务都是数字阅读,好在,近一年的数据让他们对这个方向开始有信心。   金牌书   根据多看提供的数据,2012年底,多看阅读的安装量600万,付费用户只有3万。而2013刚刚过去半年的时候,多看安装量数据翻了一倍,付费用户却同时增长到了14万,日销售额接近5万元。这本来是多看期望到今年年底达到的目标,提前半年达成,过程顺利得让团队觉得出乎意料。   但仔细想来,这一切的发生并非没有先兆。过去的这一年当中,不止是多看,亚马逊、豆瓣等拥有资源优势的平台纷纷开始做起了付费阅读的生意,长期以来存在于数字出版领域,关于“中国用户对内容没有付费习惯”的论断也被证伪。一切发生的源头,是传统强势的内容资源垄断方出版社调整心态,将同步的新书、好书版权,逐渐向数字阅读平台开放。   多看书城第一批上架的书只有79本。“我曾经为了拿一本书的版权,给出版社管版权的小姑娘送过两张电影票。”回忆最初与出版社谈合作的过程时,多看阅读负责人胡晓东说。还没人知道多看是谁时,每拿一本书的版权,都十分困难。而现在,多看6月已经拥有了7800多本书,7月就上万,而且每一本书都经过精致排版,被称为“金牌书”。   将制作“金牌书”的过程从手工化转为流程化和工业化的同时,又不影响书的细腻感和体验,在过去一年当中,花费了多看团队最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前一本书花十几人团队一两个月时间,现在一年开发两三万本新书也不算难事。   可如果仅仅是将简单的纸质书电子化,并不能代表数字阅读。此类尝试很早就在公共图书馆和文献数据库领域有所成就。多看想要做的数字阅读的形态,是将人与屏幕文字的联系变得更加平等、人格化、个性化,利用屏幕的特质,引用更多类似视频、超链、查询和搜索等元素,建立真正符合屏幕阅读的内容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做书的方式。   在多看出品的杂志上,便充分体现了这样的思路。多看的所有杂志都是纸上看不到的,用胡晓东的话说,“多看在做所有内容提供商的试验品。”   比如,与《人物》杂志的合作,会有直接嵌入文本的视频,以前纸质杂志的解决方法是放一张光盘;将“36kr”上的内容制作一本全部用超链的杂志,内容可以相当于纸质杂志的20倍;与《北京纪事》的合作,是拆开了上百本过刊的内容,重新整理,再分《北京纪事之收藏篇》、《北京纪事之胡同篇》、《北京纪事之老北京胡同篇》。   也有不少由这样的思路诞生的新书策划,最经典的一个案例是在电影《西游降魔篇》上映前,多看就与上海贝贝特合作策划了一本之前并不存在的书《儿歌三百首》,贝贝特三天之内提供了内容,第四天,新书就上架。   因此,多看和豆瓣等数字阅读的平台商为电子书的定价尝试着一套完全不同于纸质书的体系。没有纸质书最基础的印制成本和发行成本,电子书最在意的是能够覆盖到的人群的数量,而非单本的定价。只要满足出版方的限价,数字阅读平台上,即使是新书,定价也只有纸书的三到四折,动态的收益再与出版方三七分成,这几乎是行业内最高标准,但对单个平台而言,仍属于合理价格区间。   结束“寄生”   多看最初的成名只局限于小范围内。当时,亚马逊的Kindle一直没有以正式渠道进入国内,流传在市场当中的Kindle原生系统又非常不好用,多看团队就在破解原生系统的基础之上做了可以在同一设备之上独立运行的多看系统,并推行“精品阅读时光”的概念。但当时,团队行事低调,很大程度上,也因对未来处于迷茫期。   曾有一段时间,他们想完全定位于技术开发,委身于出版社,做纸质图书电子化方面的技术支持。但在沟通过程中,发现他们所秉承的精品阅读概念,强化阅读体验的点都很难得到认同。   后来,他们看到了利用多看系统在Kindle系统上看书的用户不止对内容有需求,还有强烈的评论、参与、和作者交流的意愿,他们认为,移动设备会让阅读行为从个人行为转化为社会化行为,所以有了后来“多看书,多交朋友”的口号。   这样用社会化阅读的概念阅读之后,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技术之外的环节,多看把握着“信息”和“话题”两个关键词在移动互联网上做推广和营销,没有在广告上花过一分钱,就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棱镜门”事件爆出之后,多看马上重做了一套奥威尔的经典书,其中包括《1984》和《动物庄园》,不仅这套书每天都能有几百本的销量,还同时带火了涉及到民主和制度整个一大类的书。   这批自称国内“最了解Kindle、最熟悉亚马逊模式”,却走向与亚马逊模式完全相反的路径时,受到不少质疑。虽然他们认为,Kindle上的电子书不仅内容来源受限,它的发展方向也与人类的阅读习惯发展相反。屏幕让人在获得体验方面得到了与之前太多不同点,从黑白到彩色、从单一媒体到富媒体是不可逆的习惯,更关键的是,现在的屏幕设备越来越易于携带,会让Kindle变得越来越小众。   数据证实了他们的判断。自今年4月与小米合并之后,有了在小米手机上的预装,多看的App激活量大概有小米手机销售量的三分之一。但这并不是增长最主要的来源。从去年12月起,每个月近1万元的销售额,来自iOS平台的用户占50%,另外50%则是Android与其他所有平台的总和。现在多看每日平均5万元的销售额,70%来自Andriod手机、20%来自iOS系统,web端与Kindle的总和只剩下10%。这样的增长,也与移动支付技术的日臻成熟十分相关。   而多看就将自己定位于数字出版新的产业链当中的技术环节,坚持完全不碰内容和版权,只为合作伙伴的内容提供其他方面的支持。胡晓东说:“对于版权方来讲,独立犯错不容易,技术投入大;对于多看,独立做内容开发成本也高,但是如果两方联合,试错的成本就会变得很低。与做人的道理一样,自恃过高会做出盲目的判断,自视过低则会市区机会,逐渐消亡。做准确的判断才是最重要的。”   胡晓东将多看形容为数字阅读的“不可知论者”,用完全不同于做纸质书的思维创造的新模式,有可能会为出版业带来新的繁荣,并且开创一个比纸质阅读大得多的市场。但从今天的视角判断明天的市场会容易犯错,因此,多看不做超过3个月的规划,只按照对于大趋势的判断,把事情一件件做好。   对于所谓的“竞争”,多看也并不关注。事实上,今年京东、淘宝和当当等平台做电子书的尝试,反而对多看的销售有了正面促进的作用。用户的需求被创造出来之后,往往会来选择多看的产品,他们的技术更成熟,有近万本书的选择余地。   按照现在的增速,到今年年底,多看会超过50万付费用户,日销售额做到20万元。“一旦模式建立起来,从50万到500万也只会是时间问题。”胡晓东说,“这一天什么时候来,不知道,我们能做的,就是有钱,坚持活到那个时候。”

  多看位于北京五环外媒体村的办公室里,每个人都忙忙碌碌。等在公司前台的访客几乎占满了整个房间,没有一间办公室可以空出来为下次可能的商业合作谈判提供场地。   4月与小米合并的消息传出,多看即浮出水面,多看品牌因小米盒子而为众人所知,却没有太多人了解,这支团队最初的方向和未来最倚重的业务都是数字阅读,好在,近一年的数据让他们对这个方向开始有信心。   金牌书   根据多看提供的数据,2012年底,多看阅读的安装量600万,付费用户只有3万。而2013刚刚过去半年的时候,多看安装量数据翻了一倍,付费用户却同时增长到了14万,日销售额接近5万元。这本来是多看期望到今年年底达到的目标,提前半年达成,过程顺利得让团队觉得出乎意料。   但仔细想来,这一切的发生并非没有先兆。过去的这一年当中,不止是多看,亚马逊、豆瓣等拥有资源优势的平台纷纷开始做起了付费阅读的生意,长期以来存在于数字出版领域,关于“中国用户对内容没有付费习惯”的论断也被证伪。一切发生的源头,是传统强势的内容资源垄断方出版社调整心态,将同步的新书、好书版权,逐渐向数字阅读平台开放。   多看书城第一批上架的书只有79本。“我曾经为了拿一本书的版权,给出版社管版权的小姑娘送过两张电影票。”回忆最初与出版社谈合作的过程时,多看阅读负责人胡晓东说。还没人知道多看是谁时,每拿一本书的版权,都十分困难。而现在,多看6月已经拥有了7800多本书,7月就上万,而且每一本书都经过精致排版,被称为“金牌书”。   将制作“金牌书”的过程从手工化转为流程化和工业化的同时,又不影响书的细腻感和体验,在过去一年当中,花费了多看团队最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前一本书花十几人团队一两个月时间,现在一年开发两三万本新书也不算难事。   可如果仅仅是将简单的纸质书电子化,并不能代表数字阅读。此类尝试很早就在公共图书馆和文献数据库领域有所成就。多看想要做的数字阅读的形态,是将人与屏幕文字的联系变得更加平等、人格化、个性化,利用屏幕的特质,引用更多类似视频、超链、查询和搜索等元素,建立真正符合屏幕阅读的内容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做书的方式。   在多看出品的杂志上,便充分体现了这样的思路。多看的所有杂志都是纸上看不到的,用胡晓东的话说,“多看在做所有内容提供商的试验品。”   比如,与《人物》杂志的合作,会有直接嵌入文本的视频,以前纸质杂志的解决方法是放一张光盘;将“36kr”上的内容制作一本全部用超链的杂志,内容可以相当于纸质杂志的20倍;与《北京纪事》的合作,是拆开了上百本过刊的内容,重新整理,再分《北京纪事之收藏篇》、《北京纪事之胡同篇》、《北京纪事之老北京胡同篇》。   也有不少由这样的思路诞生的新书策划,最经典的一个案例是在电影《西游降魔篇》上映前,多看就与上海贝贝特合作策划了一本之前并不存在的书《儿歌三百首》,贝贝特三天之内提供了内容,第四天,新书就上架。   因此,多看和豆瓣等数字阅读的平台商为电子书的定价尝试着一套完全不同于纸质书的体系。没有纸质书最基础的印制成本和发行成本,电子书最在意的是能够覆盖到的人群的数量,而非单本的定价。只要满足出版方的限价,数字阅读平台上,即使是新书,定价也只有纸书的三到四折,动态的收益再与出版方三七分成,这几乎是行业内最高标准,但对单个平台而言,仍属于合理价格区间。   结束“寄生”   多看最初的成名只局限于小范围内。当时,亚马逊的Kindle一直没有以正式渠道进入国内,流传在市场当中的Kindle原生系统又非常不好用,多看团队就在破解原生系统的基础之上做了可以在同一设备之上独立运行的多看系统,并推行“精品阅读时光”的概念。但当时,团队行事低调,很大程度上,也因对未来处于迷茫期。   曾有一段时间,他们想完全定位于技术开发,委身于出版社,做纸质图书电子化方面的技术支持。但在沟通过程中,发现他们所秉承的精品阅读概念,强化阅读体验的点都很难得到认同。   后来,他们看到了利用多看系统在Kindle系统上看书的用户不止对内容有需求,还有强烈的评论、参与、和作者交流的意愿,他们认为,移动设备会让阅读行为从个人行为转化为社会化行为,所以有了后来“多看书,多交朋友”的口号。   这样用社会化阅读的概念阅读之后,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技术之外的环节,多看把握着“信息”和“话题”两个关键词在移动互联网上做推广和营销,没有在广告上花过一分钱,就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棱镜门”事件爆出之后,多看马上重做了一套奥威尔的经典书,其中包括《1984》和《动物庄园》,不仅这套书每天都能有几百本的销量,还同时带火了涉及到民主和制度整个一大类的书。   这批自称国内“最了解Kindle、最熟悉亚马逊模式”,却走向与亚马逊模式完全相反的路径时,受到不少质疑。虽然他们认为,Kindle上的电子书不仅内容来源受限,它的发展方向也与人类的阅读习惯发展相反。屏幕让人在获得体验方面得到了与之前太多不同点,从黑白到彩色、从单一媒体到富媒体是不可逆的习惯,更关键的是,现在的屏幕设备越来越易于携带,会让Kindle变得越来越小众。   数据证实了他们的判断。自今年4月与小米合并之后,有了在小米手机上的预装,多看的App激活量大概有小米手机销售量的三分之一。但这并不是增长最主要的来源。从去年12月起,每个月近1万元的销售额,来自iOS平台的用户占50%,另外50%则是Android与其他所有平台的总和。现在多看每日平均5万元的销售额,70%来自Andriod手机、20%来自iOS系统,web端与Kindle的总和只剩下10%。这样的增长,也与移动支付技术的日臻成熟十分相关。   而多看就将自己定位于数字出版新的产业链当中的技术环节,坚持完全不碰内容和版权,只为合作伙伴的内容提供其他方面的支持。胡晓东说:“对于版权方来讲,独立犯错不容易,技术投入大;对于多看,独立做内容开发成本也高,但是如果两方联合,试错的成本就会变得很低。与做人的道理一样,自恃过高会做出盲目的判断,自视过低则会市区机会,逐渐消亡。做准确的判断才是最重要的。”   胡晓东将多看形容为数字阅读的“不可知论者”,用完全不同于做纸质书的思维创造的新模式,有可能会为出版业带来新的繁荣,并且开创一个比纸质阅读大得多的市场。但从今天的视角判断明天的市场会容易犯错,因此,多看不做超过3个月的规划,只按照对于大趋势的判断,把事情一件件做好。   对于所谓的“竞争”,多看也并不关注。事实上,今年京东、淘宝和当当等平台做电子书的尝试,反而对多看的销售有了正面促进的作用。用户的需求被创造出来之后,往往会来选择多看的产品,他们的技术更成熟,有近万本书的选择余地。   按照现在的增速,到今年年底,多看会超过50万付费用户,日销售额做到20万元。“一旦模式建立起来,从50万到500万也只会是时间问题。”胡晓东说,“这一天什么时候来,不知道,我们能做的,就是有钱,坚持活到那个时候。”


相关内容

  • 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优势对比
  • 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对比优势分析 这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也是一个商业空前繁荣的时代. 当万千商品被小小的屏幕一网打尽,当电脑前的手指代替了逛街的脚步,当快递员的车轮免去了购物时的舟车劳顿,人类延续几千年的商业行为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 互联网,正在构建起一个新的商业时空.电子商务,正在开启一 ...

  • 中国大革命的兴起:北方革命运动的高涨和郭松龄倒戈反奉
  • 中国大革命史 第二章大革命的兴起 第十节北方革命运动的高涨和郭松龄倒戈反奉 一."五卅"运动后北方工农运动的发展 "五卅"运动后,北方的工人运动在全国反帝怒潮的激荡下发展起来,罢工斗争不断发生. 1925年7月6日,英商福公司河南焦作煤矿工人举行罢工,提出了承 ...

  • 历史轮回下的中国选项
  • [历史轮回下的中国选项] 唐纳德·特朗普于11月9日当选美国总统,消除了今年全球政治最大的不确定性,为2016年动荡的世界政经局势划上一个句号.西方世界普遍对选举结果感到悲观.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毫不掩饰伤感--在27年前的同一天,柏林墙倒塌,不仅象征着美国领导力胜利的时刻,还开启了一 ...

  • 龙旗舰队的倒戈
  • 自洋务运动起,饱受列强侵扰的清政府曾投入巨资,打造了一支亚洲最大的海军.接受西式军事训练,配备世界一流战舰的"龙旗舰队",成为了晚清一景.甲午战争的惨败之后,中国近代海军并没有消亡.17年后的辛亥革命,这支清廷寄予厚望的再造之军,却相继起义,转投革命队伍,成为了清朝灭亡的讽刺注脚 ...

  • 中国IT电子商务领域精英风云人物
  • 编者按: 中国互联网史上上升着一颗耀眼的明星--马云,马云与阿里巴巴,马云与淘宝网,马云与杨致远的雅虎-- 马云的阿里巴巴又拥有极高的江湖地位,是全球第一的B2B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揭开这个传奇人物的神秘面纱,看清楚,他--马云,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又是如何成就今日的辉煌! 马云 ...

  • 米罗诺夫:普京铁杆拥趸倒戈还是潜伏
  • 2月4日,莫斯科零下摄氏20度的严寒中,记者领略了俄罗斯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 当天中午,莫斯科同时举行了四场政治集会.俯首山集会普京的支持者居多,其他三场都是反普京的.一位事先打算参加反普京集会的重量级政治人物最终未出现,不是因为他怕冷.而是因为他认为:"打算参加集会的人彼此不团结.&qu ...

  • 肖劲光南京脱险始末
  • 肖劲光,湖南长沙人,1903年生,是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海军大将,长期担任海军司令员兼国防部副部长."文革"时期,毛泽东曾称肖劲光"打而不倒,还是我们的海军司令".大革命年代,肖劲光担任北伐军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在南京,他有勇有谋.机警大胆,经 ...

  • 从[律政俏佳人2]看美国的立法程序
  • 从<律政俏佳人2>美国的立法程序 看完<律政俏佳人2>,我总结了美国的立法程序. ① 提出议案 美国国会是两院制,由众议院和参议院构成.参议员和众议员被选民选入国会,其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制定法律.美国国会的立法程序从拟定立法草案开始.在美国,任何人都可以拟定立法草案,但是任何新 ...

  • 美国制度的常识
  • 美国制度的常识 一些美国制度的常识,因为发现,很多中国人,包括一些公知,都对美国制度缺乏常识,要么想象得太好,要么想象得太坏. 美国人每两年选一次国会议员,每四年选一次总统,都在同一天,定在11月第一个星期一之后的星期二,今年是11月6日.有的州.市也乘机在这一天搞地方选举.所以在大选投票日那天,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