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读后感

《半生缘》恋情悲剧原因分析

摘要

作为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十八年,流年似江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了;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将那十八年的惆怅和哀伤在我心头弥漫开来,久久不散。

关键字

性格 家庭 社会

正文

《半生缘》讲述的是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许世钧、顾曼桢、许叔惠、石翠芝„„这些新式青年,他们每个人都曾经那么近距离的接近过真爱,但是最终却都与真爱失之交臂。我本以为张爱玲的小说里是没有真爱的,有的只是都市里的那些空虚男女的情爱游戏,或者说是形形色色的欲望。连最终难得在一起的恋人,如《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和范柳原,也是香港的沦陷成全的。假若香港没有陷落,那么白流苏便依旧只是白流苏,而不会成为范太太。而即便她走进了围城成为了范太太,她得到的终究只是这个称呼,而不是爱情。可是很难得,在《半生缘》里,我看到了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没有山盟海誓,没有感天动地,有的只是相聚时的相偎相依,分离后的念念不忘。这份平淡的爱情,在那个温婉而又凄迷的旧上海反而更显珍贵。但是,这份平凡而又珍贵的爱情,经受不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过和阻扰,最后只能以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作为爱情的终结。这句淡淡的话,飘散在空气中却让人觉得那么沉重,那么压抑。我很希望世钧和曼桢可以回到过去,进入爱情的殿堂。可是我也知道,他们是真的回不去了。也许我们应该呐喊一句:究竟是什么扼杀了这段美好的爱情,是什么断送了故事里每个人的幸福?

这个悲剧,也许是世钧和曼桢自己一手造成的。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沈世钧的骨子里带着逃避,带着怯懦,带着不自信。我们会在心里喊,也许世钧注意到戒指就好了,也许世钧不答应他母亲定的婚事就好了,也许„„可是,他的性格就注定了这些“也许”不能成为事实。怯懦的他不敢违抗母亲的言语,逃避的他也许从来不敢正视曼桢付出的爱,或者说也许世钧和曼桢之间本来就没有多么深刻的爱情。所以他带着那只戒指回去了,带着他在上海所有的一切回了老家。而曼桢,这个最不幸的女子,却用她的善良、坚强和自傲度过了没有世钧的十四年。她的善良和坚强使她能与祝鸿才生活在一起,以她那自杀般的心情养育那个孩子。如果她不那么善良或者坚强,如果她可以抛下孩子去找世钧,也许他们还是可以在一起的;如果她不那么自傲,那么她也不会放下与世钧的定情戒指以致世钧一怒之下离去。他们两人都有各自的性格,所以他们之间的那份情深意笃,也在这一次次的错过中渐渐消去。而多年后,纵使他们之间再有爱情,也比不上自己现有的家庭来得重要了。

当然,这个悲剧也许是他们各自的家庭造成的。世钧的家庭无法接受曼桢的姐姐曼璐是舞女这一现实。而曼璐更是绞尽脑汁要拆散世钧和曼桢,好让曼桢怀了祝鸿才的骨肉,以保全自己作为“祝太太”的地位,甚至连曼桢的母亲也参与了这场无耻的闹剧中,亲眼看着自己又一个女儿落入祝鸿才的魔爪。双方家庭的不认可,是他们最终分手的一

个重要原因。如果没有世钧母亲的阻挠,没有烧掉曼桢的来信,世钧不会这么早放弃,或者甚至在回家的时候就定下与曼桢的婚事而使这段爱情得到婚姻的保证了。可是世界上本就是没有那么多的如果的,世钧的母亲小心翼翼维持这个“沈太太”称呼,是将名声和金钱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她需要自己的儿媳妇必须是和自家门当户对的。当然作为一个封建家长的代表,有这种思想也是无可厚非的。

如果说世钧的家庭给这段爱情带来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阻挠的话,曼桢的家庭给这段爱情带来的则是难以逾越的鸿沟。曼桢的人生,正是被她的家庭改变的。曼璐,这个牺牲自己给妹妹和全家带来希望的人,也正是毁去曼桢全部幸福的元凶。也许她是嫉妒自己的初恋情人张豫瑾对曼桢的关爱,也许她是嫉妒自己的妹妹可以找到一个好男人,可是自己却只能苦苦维护“祝太太”这个空名,也许她只是纯粹地想用孩子留住祝鸿才的心,也许„„正是这么多的也许,毁了曼桢的一切。再加上祝鸿才——这个禽兽般的姐夫对曼桢的欺辱,曼桢便彻底陷入了人生的黑暗:被姐姐囚禁,被母亲欺骗,被姐夫强暴,被孩子牵绊,曼桢也就不再是那个和世钧在一起的曼桢了。可以说,顾家的每个人都是这段爱情的绊脚石,曼桢一脚被绊倒后,就再也不是原先那个和世钧相爱的曼桢了,她已经被姐姐和姐夫变成了一个孩子的母亲,被家庭束缚着,再也没有与世钧相爱的机会了,只能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给了祝鸿才,结束了自己一辈子的幸福。

当然,那个黑暗的旧社会也是这段爱情悲剧的原因。尽管世钧和曼桢都受过新式教育,对自由恋爱也是完全接受的。但是,整个社会毕竟还没有接受这种形式,自由恋爱对于苦苦维持旧社会势力的保守分子来说是大敌,是不可能接受和认可的。所以世钧和曼桢的爱情从一开始就不被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认可。他们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的,是不尊礼教的。在这样的巨大势力面前,世钧和曼桢根本没有反抗的力量。他们所能做的,只有屈服。所以最终曼桢守着孩子,世钧娶了翠芝,而他们两人的爱情也就只能戛然而止了,即使没有忘却对方,也只能深藏在心中聊以自慰罢了。

最后我还认为张爱玲本人主观上是对爱情也是抱有怀疑态度的。从张爱玲的生平可以知道,她对家庭从来没有好感,她不认为世界上有亲情这类物质的存在。在与胡兰成的感情破裂后,她作为一个处于弱势的女人心里是很敏感的。也许她变得再也不相信任何感情,也许她变得再也不相信任何男人,当然这样的情绪也就在她的小说中表现出来了。爱情也许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世界上只有勾心斗角,只有情爱游戏。当然这或许是过激的,也应该是错误的,但是一个敏感的女人完全可以有这样的想法。尽管我这样的观点可能并不符合张爱玲本人的想法,但是仅仅作为一个猜测是无伤大雅的。

读《半生缘》,看到所有华美与热烈的场景到最后也不过都全是失望和失意者的身影,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得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包括翠芝,包括豫瑾,也包括淑惠,所有人离自己的幸福都差了一步之遥,可是却成了一生的无法改变的命运,一颗棋子又怎么能挣脱宿命应有的安排呢?让人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也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半生缘》恋情悲剧原因分析

摘要

作为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十八年,流年似江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了;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将那十八年的惆怅和哀伤在我心头弥漫开来,久久不散。

关键字

性格 家庭 社会

正文

《半生缘》讲述的是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许世钧、顾曼桢、许叔惠、石翠芝„„这些新式青年,他们每个人都曾经那么近距离的接近过真爱,但是最终却都与真爱失之交臂。我本以为张爱玲的小说里是没有真爱的,有的只是都市里的那些空虚男女的情爱游戏,或者说是形形色色的欲望。连最终难得在一起的恋人,如《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和范柳原,也是香港的沦陷成全的。假若香港没有陷落,那么白流苏便依旧只是白流苏,而不会成为范太太。而即便她走进了围城成为了范太太,她得到的终究只是这个称呼,而不是爱情。可是很难得,在《半生缘》里,我看到了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没有山盟海誓,没有感天动地,有的只是相聚时的相偎相依,分离后的念念不忘。这份平淡的爱情,在那个温婉而又凄迷的旧上海反而更显珍贵。但是,这份平凡而又珍贵的爱情,经受不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过和阻扰,最后只能以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作为爱情的终结。这句淡淡的话,飘散在空气中却让人觉得那么沉重,那么压抑。我很希望世钧和曼桢可以回到过去,进入爱情的殿堂。可是我也知道,他们是真的回不去了。也许我们应该呐喊一句:究竟是什么扼杀了这段美好的爱情,是什么断送了故事里每个人的幸福?

这个悲剧,也许是世钧和曼桢自己一手造成的。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沈世钧的骨子里带着逃避,带着怯懦,带着不自信。我们会在心里喊,也许世钧注意到戒指就好了,也许世钧不答应他母亲定的婚事就好了,也许„„可是,他的性格就注定了这些“也许”不能成为事实。怯懦的他不敢违抗母亲的言语,逃避的他也许从来不敢正视曼桢付出的爱,或者说也许世钧和曼桢之间本来就没有多么深刻的爱情。所以他带着那只戒指回去了,带着他在上海所有的一切回了老家。而曼桢,这个最不幸的女子,却用她的善良、坚强和自傲度过了没有世钧的十四年。她的善良和坚强使她能与祝鸿才生活在一起,以她那自杀般的心情养育那个孩子。如果她不那么善良或者坚强,如果她可以抛下孩子去找世钧,也许他们还是可以在一起的;如果她不那么自傲,那么她也不会放下与世钧的定情戒指以致世钧一怒之下离去。他们两人都有各自的性格,所以他们之间的那份情深意笃,也在这一次次的错过中渐渐消去。而多年后,纵使他们之间再有爱情,也比不上自己现有的家庭来得重要了。

当然,这个悲剧也许是他们各自的家庭造成的。世钧的家庭无法接受曼桢的姐姐曼璐是舞女这一现实。而曼璐更是绞尽脑汁要拆散世钧和曼桢,好让曼桢怀了祝鸿才的骨肉,以保全自己作为“祝太太”的地位,甚至连曼桢的母亲也参与了这场无耻的闹剧中,亲眼看着自己又一个女儿落入祝鸿才的魔爪。双方家庭的不认可,是他们最终分手的一

个重要原因。如果没有世钧母亲的阻挠,没有烧掉曼桢的来信,世钧不会这么早放弃,或者甚至在回家的时候就定下与曼桢的婚事而使这段爱情得到婚姻的保证了。可是世界上本就是没有那么多的如果的,世钧的母亲小心翼翼维持这个“沈太太”称呼,是将名声和金钱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她需要自己的儿媳妇必须是和自家门当户对的。当然作为一个封建家长的代表,有这种思想也是无可厚非的。

如果说世钧的家庭给这段爱情带来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阻挠的话,曼桢的家庭给这段爱情带来的则是难以逾越的鸿沟。曼桢的人生,正是被她的家庭改变的。曼璐,这个牺牲自己给妹妹和全家带来希望的人,也正是毁去曼桢全部幸福的元凶。也许她是嫉妒自己的初恋情人张豫瑾对曼桢的关爱,也许她是嫉妒自己的妹妹可以找到一个好男人,可是自己却只能苦苦维护“祝太太”这个空名,也许她只是纯粹地想用孩子留住祝鸿才的心,也许„„正是这么多的也许,毁了曼桢的一切。再加上祝鸿才——这个禽兽般的姐夫对曼桢的欺辱,曼桢便彻底陷入了人生的黑暗:被姐姐囚禁,被母亲欺骗,被姐夫强暴,被孩子牵绊,曼桢也就不再是那个和世钧在一起的曼桢了。可以说,顾家的每个人都是这段爱情的绊脚石,曼桢一脚被绊倒后,就再也不是原先那个和世钧相爱的曼桢了,她已经被姐姐和姐夫变成了一个孩子的母亲,被家庭束缚着,再也没有与世钧相爱的机会了,只能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给了祝鸿才,结束了自己一辈子的幸福。

当然,那个黑暗的旧社会也是这段爱情悲剧的原因。尽管世钧和曼桢都受过新式教育,对自由恋爱也是完全接受的。但是,整个社会毕竟还没有接受这种形式,自由恋爱对于苦苦维持旧社会势力的保守分子来说是大敌,是不可能接受和认可的。所以世钧和曼桢的爱情从一开始就不被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认可。他们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的,是不尊礼教的。在这样的巨大势力面前,世钧和曼桢根本没有反抗的力量。他们所能做的,只有屈服。所以最终曼桢守着孩子,世钧娶了翠芝,而他们两人的爱情也就只能戛然而止了,即使没有忘却对方,也只能深藏在心中聊以自慰罢了。

最后我还认为张爱玲本人主观上是对爱情也是抱有怀疑态度的。从张爱玲的生平可以知道,她对家庭从来没有好感,她不认为世界上有亲情这类物质的存在。在与胡兰成的感情破裂后,她作为一个处于弱势的女人心里是很敏感的。也许她变得再也不相信任何感情,也许她变得再也不相信任何男人,当然这样的情绪也就在她的小说中表现出来了。爱情也许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世界上只有勾心斗角,只有情爱游戏。当然这或许是过激的,也应该是错误的,但是一个敏感的女人完全可以有这样的想法。尽管我这样的观点可能并不符合张爱玲本人的想法,但是仅仅作为一个猜测是无伤大雅的。

读《半生缘》,看到所有华美与热烈的场景到最后也不过都全是失望和失意者的身影,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得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包括翠芝,包括豫瑾,也包括淑惠,所有人离自己的幸福都差了一步之遥,可是却成了一生的无法改变的命运,一颗棋子又怎么能挣脱宿命应有的安排呢?让人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也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相关内容

  • 半生缘读后感900字
  • 看完张爱玲的<半生缘>,又名<十八春>,主要是主人公认识了十八年的故事.沈世均.顾曼桢两个普通人从逐渐的好感.彼此心中有对方.生死之约到阴差阳错分开.互相挂念.最后为了各自的家庭而成为好友的故事.期间张豫瑾.顾曼璐.祝鸿才.许淑惠.石翠芝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是偶尔清醒偶尔迷茫 ...

  • ([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读后感)望尽人间事只道是沧桑
  • 望尽人间事 只道是沧桑 --读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有感 有一段历史,我们谁都不能去忘记,谁都应该将它刻进心里.1840年鸦片战争起始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涅槃史.在1840--1949这一个世纪短暂而又极其漫长的岁月中,有许多人被历史抛弃,也有 ...

  •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不知花了多长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我的前半生>.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这本书在带 给我快乐的同时,让我感受更深的是惋惜和耻辱.中国的近代史原本就是一部耻辱史,而 这 种耻辱在溥仪身上表现的更加深刻. 溥仪的家族,那些世袭的王爷们和出自他们家的两个皇帝或许会 ...

  • 张爱玲读后感
  • <郁金香>张爱玲著 载于<上海文学>2005年第十期 尘封58年的张爱玲佚文<郁金香>近日出土.初读之下感觉故事比较平淡,不及<倾城之恋>的华丽苍凉,也不及<金锁记>的撼人心魄.但语言还是十足的张爱玲味,比如这样的描写:"一枝花的 ...

  • [张爱玲文集]读后感
  • <张爱玲文集>读后感 那是最浓烈也最甘醇的美酒,岁月的蹉跎亦不曾泯灭其原始的野性分毫.炉中的沉香屑燃得正旺,透过酒盅边精致的孔环,你迷离了醉眼,向我问道:"世间有没有一座城市的陷落只为成全一段倾城的恋情?"我无言以对,才发现,是泪水浸得书卷沉甸甸. 三十年代,上海的月 ...

  • 张爱玲小说作品[半生缘]人物赏析
  • 张爱玲小说作品<半生缘>人物赏析 转载自wallace博客▼ 这篇文章是我在2000年2月20日晚,读完<半生缘>后写的观后感,现在看来也有些意思,感觉当时的我干什么事情都好投入: <半生缘>是张爱玲刻画人物比较深刻的一部作品,它的主角是中国三.四十年代,在上海. ...

  • 法布尔昆虫记读后感
  • 读<昆虫记>有感 法布尔是一位法国著名的科学家, 科普作家.今天,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法布尔所写的一部著作--<昆虫记> .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其毕生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 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了< ...

  • 毛泽东传读后感
  • 很久没有看人物传记了,也许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虽然我是一个喜欢读闲书的人,但很多的时候,要眼观法律类书,手摸工作中的活儿,还要平凡生活每一天.时间,如沙漏流逝,不可追忆.人在空闲时,在闲暇中拾起书本,安静的心竟能读得进这种大部头的书,也是一种难得的收获. 曾几何时,我是多么喜欢阅读人物传记.因为他,能 ...

  • 俞敏洪传记读后感
  • 身心漂浮许久,将近半年没能静下心来看过类似的文章传记.今日看到老俞真我,感慨颇多! 静者,方成大器!思者,才能成功! 老俞已颇有禅意,佛的境界.知天命之年将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由此想到林清玄中<在云上>对此的感悟颇为相似,建议大家有时间看下. 我欣赏加喜欢他的坦诚. 上半生追求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