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八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十五章 质谱法 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七章 气相色谱法 第十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十九章 平面色谱法 第二十章 毛细管电泳法 第二十一章 色谱联用分析法

附录一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05) 附录二 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四 国际制(SI )单位与cgs 单位换算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

附录五 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附录六 配位滴定有关常数 附录七 常用电极电位

附录八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I=0)

附录九 标准缓冲溶液的pH (0—95℃)

附录十一 质子化学位移表

附录十二 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

附录十三 气相色谱法用表 参考文献 英文索引 中文索引

附录十 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目 录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绪论

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3章重量分析法 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5章酸碱滴定法 第6章络合滴定法 第7章沉淀滴定法 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9章取样与样品预处理方法

附录

附录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Ⅱ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常数及物理量

附录Ⅲ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 附录Ⅳ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 附录Ⅴ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 附录Ⅵ常用标准缓冲溶液的pH(0~60℃) 附录Ⅶ络合滴定有关常数 附录Ⅷ标准电极电位及条件电位表 附录Ⅸ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 符号表

第1章 概论 1.1 定量分析概述

1.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1.2 定量分析过程 1.1.3 定量分析方法 1.2 滴定分析法概述

1.2.1 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1.2.2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2.3 滴定分析中的体积测量 1.2.4 滴定分析的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2.1 有关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

2.1.1 误差的表征——准确度与精密度 2.1.2 误差的表示——误差与偏差

2.1.3 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2.2 随机误差的分布 2.2.1 频率分布 2.2.2 正态分布

2.2.3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2.3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

2.3.1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散程度的表示——对μ和σ

2.3.2 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对μ的区别间估计

2.3.3 显著性检验 2.3.4 异常值的检验

2.4 测定方法的选择与测定准确度的提高 2.5 有效数字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3.1 酸碱反应

3.1.2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3.1.3 活度与浓度,平衡常数的几种形式 3.2 酸度对弱酸(碱)形态分布的影响 3.2.1 一元弱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 3.2.2 多元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 3.2.3 浓度对数图

3.3 酸碱溶液的H +浓度计算 3.3.1 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处理的方法 3.3.2 一元弱酸(碱)溶液pH 的计算 3.3.3 两性物质溶液pH 的计算 3.3.4 多元弱酸溶液pH 的计算

3.3.5 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HA+A)混合溶液pH 的计算

3.3.6 强酸(碱)溶液pH 的计算 3.3.7 混合酸和混合碱溶液pH 的计算 3.4 酸碱缓冲溶液

3.4.1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3.4.2 缓冲溶液的选择 3.4.3 标准缓冲溶液 3.5 酸碱指示剂

3.5.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3.5.2 影响指示剂变色间隔的因素 3.5.3 混合指示剂

3.6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3.6.1 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 3.6.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3.6.3 滴定一元弱(弱碱)及其与强酸(强碱)混合物的总结

3.6.4 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 3.7 终点误差

3.7.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7.2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3.8.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第4章 络合滴定法 第5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6章 沉淀重量与沉淀滴定法 第7章 分光光度法

第8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 第9章 其他常用仪器分析方法 附录

目 录

编写说明 第1章绪论

第1节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第2节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

第3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第4节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 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第1节误差

第2节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第3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第5节相关与回归 思考与练习 第3章重量分析法 第1节挥发法 第2节萃取法 第3节沉淀法 思考与练习

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1节滴定反应类型与滴定方式 第2节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 第3节滴定分析的计算 思考与练习 第5章酸碱滴定法

第1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第2节基本原理

第3节滴定终点误差 第4节应用与示例 第5节非水滴定法 思考与练习 第6章沉淀滴定法 第1节基本原理 第2节应用与示例 思考与练习 第7章配位滴定法 第1节配位平衡 第2节基本原理 第3节滴定条件的选择 第4节应用与示例 思考与练习

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9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参考资料 附录

目 录

符号 缩写或简称 第一篇概述

第1章分析化学的目的及其对社会的重要性 1.1 分析化学的目的:对社会的基本重要性 1.2 分析化学的目的:作为问题解决者的分析化学

1.3 非常规实验实应用分析化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章分析过程 2.1 概述 2.2 全分析过程

2.3 工作特性

2.4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参考文献

第3章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1 分析化学的质量和目标 3.2 分析方法 3.3 如何保证准确度

3.4 质是保证和质是控制受规章限制的方面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篇化学分析

第4章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 第5章色谱法 第6章动力学与催化

第7章化学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

第三篇物理分析 第8章元素分析

第9章化合物和分子特效分析 第10章微束流和表面分析 第11章结构分析

第四篇基于计算机的分析化学(COBAC) 第12章化学计理学

第13章计算机软硬件及分析仪器接口 第五篇全分析系统 第14章联用技术 第15章微分析系统 第16章过程分析化学 VI. 附录 汉英索引 英汉索引

目 录

总序 出版说明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符号表 绪论

0.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0.2 分析方法的分类 0.3 发展中的分析化学 1 分析质量保证

1.1 分析化学中关于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 1.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3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1.4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小结 习题

分析化学前沿领域简介——化学计量学 2 化学分析法 2.1 滴定分析概述 2.2 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 2.3 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 2.4 滴定条件选择 2.5 滴定分析的应用 2.6 重理分析法 小结 习题

化学大师Liebig 3 分离分析方法

3.1 分析试样的制备和分解 3.2 沉淀分离法 3.3 溶齐萃取分离法 3.4 离子交换分离法 3.5 挥发和蒸馏分离法 3.6 气相色谱法 3.7 高效液相色谱法 3.8 色谱分离技术发展简介 3.9 膜分离法 3.10 激光分离法 3.11 复杂试样分析实例 3.12 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 小结 习题

科学家及其思维方法简介——色谱学家马丁4 原子光谱分析法 4.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小结 习题

著名化学家本生对分析化学的贡献

5 分子光谱分析法

5.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5.2 红外光谱法 5.3 分子发光分析法 小结 习题

光分析化学前沿简介——光化学传感器 6 核磁共振谱法 6.1 基本原理 6.2 核磁共振谱仪 6.3 化学位移

6.4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6.5 核磁共振谱图解析 6.6 13C核磁共振谱 小结 习题

生物分子的革命性分析方法 7 质谱法 7.1 基本原理 7.2 质谱仪

7.3 离子的主要类型 7.4 有机化合物质谱 7.5 质谱图解析 7.6 飞行时间质谱简介

7.7 UV、IR 、NMR 和MS 四谱综合解析 小结 习题

科学展望——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8 电化学分析法 8.1 电位分析法 8.2 极谱法和伏安法 8.3 库仑分析法 8.4 电分析化学新进展 小结 习题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格雷和麦金农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目 录

第1篇 分析化学基础 第1章 分析化学导言

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1.2 分析化学的特点和分类 1.3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1.4 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方法 思考题

第2章 试样的采集、制备与分解 2.1 试样的采集 2.2 固体物料试样的制备 2.3 试样的分解 思考题

第3章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 3.1 误差的基本概念 3.2 误差的传递

3.3 有效数字的表示与运算规则 3.4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3.5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3.6 数据的评价——显著性检验、异常值的取舍

3.7 回归分析

3.8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思考题 习题

第2篇 化学分析法 第4章 化学分析法概述 4.1 化学分析法概述 4.2 滴定分析法概述 4.3 标准溶液与基准物 4.4 化学分析法的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酸碱滴定法 第6章 配位滴定法 第7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8章 沉淀滴定法 第9章 重量分析法 第3篇 仪器分析法 第10章 仪器分析法概述 第11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第12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13章 电位分析法 第14章 气相色谱法 第4篇 复杂物质分析

第15章 定量分析中的分离及富集方法 第16章 复杂物质分析示例 附录 参考文献

目 录

第1章绪论

第1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第2节 分析化学的分类 一、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三、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四、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五、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第3节 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一、取样

二、分析试液的制备 三、分析测定

四、分析结果的计算与评价 第4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 第2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第1节 概述

第2节 定量分析误差 一、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二、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 四、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第3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一、有效数字

二、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一、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二、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三、可疑值的取舍 四、分析数据处理与报告 第3章 重量分析法 第1节 概述 第2节 挥发法 一、定义 二、操作过程

三、应用 第3节 萃取法 一、定义及分类 二、操作过程 三、应用 第4节 沉淀法 一、沉淀重量法

二、沉淀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三、沉淀的纯度及其影响因素四、沉淀的类型与沉淀条件 五、沉淀法中的计算 第5节 应用 一、药物含量测定 二、药物纯度检查 第4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1节 概述 第2节 滴定方式 一、直接滴定法 二、反滴定法 三、置换滴定法 四、间接滴定法

第3节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一、基准物质 二、标准溶液

三、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 第4节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一、计算依据 二、计算示例 第5章 酸碱滴定法

第1节 概述

第2节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一、酸碱质子理论 二、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三、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第3节 酸碱指示剂 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二、酸碱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和变色范围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四、混合指示剂

第4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

第6章沉淀滴定法 第7章配位滴定法 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9章电位分析法

第10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11章荧光分析法 第12章红外分光光度法 第13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14章经典液相色谱法 第15章气相色谱法 第16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17章其他分析方法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附录

《分析化学》教学基本要求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二、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三、常量、半微量、微量、超微量分析 四、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五、例行分析、仲裁分析和快速分析 第三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一、分析理论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 二、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二章 定量分析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第一节 定量分析误差的种类和来源 一、系统误差 二、随机误差

第二节 准确度与精密度 一、准确度与误差 二、精密度与偏差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第三节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一、频率分布 二、正态分布

三、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第四节 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一、置信度与μ的置信区间 二、可疑测定值的取舍 三、显著性检验

第五节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一、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二、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 三、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 四、减小随机误差

第六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一、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 二、数字修约规则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及滴定方式 一、滴定分析法的分类

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三、滴定方式

第二节 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 一、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二、化学试剂的规格与基准物质 三、标准溶液的配制 第三节 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 一、滴定分析计算的理论依据 二、滴定分析计算示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一节 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一、酸碱反应及其实质

二、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以及共轭酸碱对Ka 与Kb 的关系

第二节 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

一、一元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

二、多元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

第三节 酸碱溶液pH 的计算 一、质子等衡式(质子条件式) 二、酸碱溶液pH 的计算 第四节 酸碱指示剂 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二、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三、混合酸碱指示剂

第五节 酸碱滴定原理及指示剂选择 一、强碱与强酸的滴定

二、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 三、多元酸(碱)的滴定 四、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 第六节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二、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EDTA及其配合物

一、乙二胺四乙酸(EDTA )的结构与性质 二、EDTA 在水溶液中各存在型体的分布系数 三、EDTA 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的特点 第三节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 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二、溶液中各级配合物浓度的计算 第四节 影响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 一、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 二、配位效应及配位效应系数 三、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第五节 配位滴定原理 一、配位滴定曲线

二、影响配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 三、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判据 四、配位滴定中适宜pH 范围

第六节 金属指示剂 一、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二、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三、金属指示剂的选择

四、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和氧化变质现象 五、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第七节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一、控制溶液酸度 二、利用掩蔽和解蔽作用 三、采用其他配位剂 四、分离干扰离子 第八节 配位滴定法的应用 一、EDTA 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 二、各种配位滴定方式 三、配位滴定法应用实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 一、标准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 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三、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四、氧化还原反应速率 第二节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二、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电势的计算 三、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 一、自身指示剂 二、特殊指示剂 三、氧化还原指示剂

第四节 常见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其应用 一、高锰酸钾法 二、重铬酸钾法 三、碘量法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 第一节 沉淀滴定法基本原理 第二节 银量法 一、莫尔法 二、佛尔哈德法

第三节 沉淀滴定法的应用 一、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二、应用示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八章 分析化学中的常用分离方法 第一节 沉淀分离法 一、无机沉淀剂分离 二、有机沉淀剂分离 三、共沉淀分离

第二节 液? 液萃取分离法 一、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

二、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三、萃取分离技术

四、溶剂萃取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离子交换分离法 一、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 二、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 三、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技术 四、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第四节 常规色谱法 一、柱色谱法 二、纸色谱法 三、薄层色谱法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九章 电势分析法 第一节 电势分析法基本原理 一、直接电势法 二、电势滴定法 三、电池电动势的测量 第二节 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 一、参比电极 二、指示电极

第三节 直接电势法及应用 一、溶液pH 值的测定 二、离子活度(浓度)的测定 三、直接电势法的应用 第四节 电势滴定法 一、电势滴定法的原理 二、电势滴定终点的确定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础知识 一、光的基本性质

二、光的互补作用与溶液的颜色 三、光的吸收曲线 第二节 光的吸收定律 一、朗伯? 比耳定律 二、朗伯? 比耳定律的推导 三、吸光度与透光度

四、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及桑德尔灵敏度 第三节 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 一、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二、影响显色反应的主要因素 三、显色剂

第四节 吸光光度分析法及仪器 一、吸光光度分析的类型 二、吸光光度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 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 四、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第五节 吸光光度法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一、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 二、测量条件的选择 第六节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一、示差吸光光度法 二、多组分的分析 三、配合物组成的测定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一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共振发射线与吸收线 二、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的关系 三、原子吸收线的宽度 四、原子吸收的测量 五、灵敏度和检出限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一、光源 二、原子化器 三、分光系统

五、读数装置

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第三节 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 一、分析线的选择 二、灯电流的选择 三、原子化条件的选择 四、燃烧器高度的选择 五、进样量

六、单色器狭缝宽度与光谱通带的选择第四节 定量分析方法 一、标准工作曲线法 二、标准加入法 第五节 干扰及消除方法 一、光谱干扰

二、化学干扰、物理干扰及电离干扰 第六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一、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化学元素 二、有机物分析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二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 第一节 色谱法概述 一、色谱法原理介绍 二、色谱法的分类

第二节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基本原理 一、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二、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气相色谱的实验技术 一、色谱系统 二、实验技术要点

三、程序升温和衍生物制备 第四节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一、定性分析 二、定量分析

三、气相色谱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第五节 气相色谱法的新进展 一、顶空气相色谱

二、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 三、气相色谱? 红外光谱联用技术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一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技术参数 一、速率理论 二、柱外效应 三、分离度

四、系统适应性实验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色谱系统 一、高压泵 二、梯度洗脱装置 三、进样器 四、色谱柱 五、检测器

六、数据处理系统和结果处理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方式 一、吸附色谱法 二、分配色谱法 三、离子色谱法 四、尺寸排阻色谱法 五、亲和色谱法

第四节 样品预处理与色谱柱的保护 一、样品预处理 二、色谱柱的保护

第五节 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新进展 一、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概述 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概述 三、高效毛细管液相色谱法概述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四章 现代仪器分析简介 第一节 光分析法导论 一、电磁波的辐射能特性 二、光分析法的分类 第二节 原子发射光谱法 一、基本原理 二、原子发射光谱仪 三、应用

第三节 原子荧光光谱法 一、基本原理 二、原子荧光光谱仪 三、应用

第四节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 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二、荧光和磷光强度的影响因素

三、荧光/磷光分析仪器 四、荧光/磷光分析法应用 第五节 红外分光光度法 一、分子的红外吸收 二、红外光谱解析程序 第六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 一、基本原理 二、1HNMR 谱的解析 三、13CNMR 谱的特点与解析 第七节 流动注射分析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五章 样品分析的一般过程 第一节 试样采集和制备 一、试样的采集 二、试样的制备

第二节 试样的分解与处理 一、无机试样的分解处理 二、有机试样的分解处理 三、试样分解处理方法的选择 四、干扰组分的处理 第三节 测定方法的选择 一、测定的具体要求

二、被测组分的性质 三、被测组分的含量 四、共存组分的影响 五、实验室条件

第四节 分析结果的计算和数据评价 一、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表示方法 二、分析结果的报告与评价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附录

附录一 相对原子质量表(2001年国际原子量) 附录二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表 附录三 弱酸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附录四 弱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附录五 常用浓酸浓碱的密度和浓度 附录六 几种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

附录七 常用标准缓冲溶液不同温度下的pH 值 附录八 金属离子与EDTA 配合物的lgKf (25℃) 附录九 标准电极电势表(25℃)

附录十 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25℃) 附录十一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 参考文献

目 录

绪论

0.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0.2 分析方法的分类

0.2.1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0.2.2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0.2.3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0.3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第1章 定量分析化学概述 1.1 定量分析过程 1.1.1 取样

1.1.2 试样的分解和分析试液的制备 1.1.3 干扰组分的分离和测定方法的选择 1.1.4 分析结果的表示及对结果的评价 1.2 滴定分析法概述

1.2.1 滴定分析法的过程和特点 1.2.2 滴定分析法分类

1.2.3 滴定分析对滴定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1.2.4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2.5 滴定分析中的有关计算 本章要点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2.1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2.1.1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2.1.2 真值、平均值、中位数 2.1.3 准确度与误差 2.1.4 精密度与偏差 2.1.5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2.1.6 极差和公差

2.1.7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2 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2.2.1 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2.2.2 偶然误差的区间概率

2.3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2.3.1 t 分布曲线 2.3.2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2.3.3 显著性检验 2.3.4 可疑值的取舍 2.3.5 质量控制图 2.4 误差的传递 2.4.1 系统误差的传递 2.4.2 随机误差的传递 2.4.3 极值误差

2.5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5.1 有效数字的含义及位数 2.5.2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2.5.3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2.6 标准曲线的回归分析 2.6.1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2.6.2 相关系数 本章要点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酸碱滴定法 第4章 配位滴定法 第5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6章 沉淀滴定法 第7章 重量分析法 第8章 吸光光度法

第9章 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附录 参考文献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 二、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三、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一)化学分析 (二)仪器分析

四、常量、半微量、微量与超微量分析 五、例行分析与仲裁分析 第三节 定性分析简介

一、有机定性分析和无机定性分析 (一)有机定性分析 (二)无机定性分析 二、分析反应和反应的条件 (一)分析反应 (二)分析反应的条件 三、反应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一)反应的灵敏度 (二)反应的选择性- 四、空白试验与对照试验 第四节 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一、取样

二、试样的制备 (一)试样的分解 (二)试样的分离处理 三、含量测定 四、数据处理

第五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概况、现状和展望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第一节 误差及其产生原因 一、系统误差 (一)方法误差 (二)仪器和试剂误差 (三)操作误差 二、偶然误差

第二节 准确度与精密度 一、准确度与误差 (一)绝对误差 (二)相对误差 二、精密度与偏差 (一)绝对偏差与相对偏差 (二)平均偏差与相对平均偏差 (三)标准偏差与相对标准偏差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四、误差的传递

(一)系统误差的传递 (二)偶然误差的传递 五、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一)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二)减少测量误差 (三)减小偶然误差的影响

(四)检验并消除测量过程中的系统误差 第三节 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 一、有效数字 二、计算规则

(一)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二)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第四节 分析数据的处理 一、基本概念

(一)误差的正态分布曲线 (二)t 分布

二、置信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三、差别检验 (一)F 检验 (二)t 检验 四、离群值的取舍

(一)舍弃商法(Q 检验法) ……

第三章 重量分析法 第四章 滴定分析概论 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 第六章 非水滴定法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九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十章 电位法及双指示电极电流滴定法 附录一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附录二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 附录三配位滴定的有关常数

附录四标准缓冲溶液的pH (0℃~95℃) 附录五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量表- 附录六标准电极电位表(18℃~25℃) 附录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八国际制(SI )单位与cgs 单位换算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

附录九相对原子质量表 参考文献

目 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第二节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二、常量、半微量和微量分析 三、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四、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第三节学习分析化学的要求 复习题 练习题

第二章分析天平、误差与数据处理 第一节分析天平

一、分析天平的工作原理 二、分析天平的种类和构造 三、分析天平的灵敏度 四、分析天平的使用 第二节定量分析误差 一、准确度和精密度 二、误差的分类及产生的原因 三、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关系 四、公差

五、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六、可疑值的取舍 七、分析结果的报出 第三节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一、有效数字

二、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复习题 练习题

第三章滴定分析概论 第一节概述

一、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二、滴定分析的分类 第二节滴定分析的计算

一、滴定分析计算中常用的物理量 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换算 三、分析结果的计算 第三节化学试剂及溶液制备 一、化学试剂 二、溶液的配制 第四节滴定分析的一般仪器 一、滴定仪器的分类和使用 二、滴定仪器的洗涤 三、滴定仪器的校准 复习题 练习题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第一节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和pH 值的计算 一、强酸、强碱溶液pH 值的计算 二、一元弱酸溶液pH 值的计算 三、一元弱碱溶液中pH 值的计算 四、多元弱酸和弱碱溶液pH 值的计算 五、盐的水解及pH 值的计算 第二节缓冲溶液 一、缓冲溶液的计算

二、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及缓冲范围 三、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第三节酸碱指示剂

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二、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三、常用酸碱指示剂 四、混合指示剂

第四节滴定曲线与指示剂的选择 一、强酸、强碱的滴定 二、强碱滴定弱酸 三、强酸滴定弱碱 四、强碱滴定多元酸 五、水解盐的滴定 第五节酸碱标准滴定溶液 一、酸标准滴定溶液

二、碱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第六节应用实例

一、工业硫酸浓度的测定 二、工业冰醋酸的测定

三、烧碱中NaOH 和Na2CO3含量的测定 四、铵盐中氮的测定 五、尿素中含氮量的测定 复习题

练习题

第五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六章配位滴定法 第七章沉淀滴定法 第八章称量分析法

第九章物质化学分析的一般步骤 第十章实验 附录

目 录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第二节 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 第三节 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第四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和展望 第五节 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第2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一节 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第二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第三节 有限量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第3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和滴定方式 第二节 标准溶液 第三节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第4章 酸碱滴定法

第一节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第二节 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十算 第三节 酸碱指示剂

第四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第五节 酸碱滴定法的滴定终点误差 第六节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法 第5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一节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配位滴定条件的选择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节 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碘量法

第四节 高锰酸钾法 第五节 亚硝酸钠法 第六节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7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一节 沉淀滴定法 第二节 重量分析法 第8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第一节 电化学分析概述 第二节 电位法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直接电位法 第四节 电位滴定法 第五节 永停滴定法 第9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第一节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第三节 光谱分析仪器 第四节 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 第10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第四节 偏离Beer 定律的因素及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

第11章 荧光分析法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第三节 荧光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析新技术 第12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一节 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 第三节 红外光谱仪 第四节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第13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概述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第四节 实验方法 第14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一节 核磁共振光谱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核磁共振仪 第三节 化学位移 第四节 偶合常数

第五节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

第六节 13C 核磁共振碳谱和相关谱简介 第15章 质谱法

第一节 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和质谱仪 第二节 质谱中的主要离子及其裂解类型 第三节 质谱分析法 第四节 综合解析 第16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一节 色谱法的分类 第二节 色谱过程和基本原理

第三节 基本类型色谱方法及其分离机制 第四节 色谱法基本理论 第五节 色谱法的发展 第17章 气相色谱法

第一节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一般流程 第二节 气相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 第三节 检测器 第四节 分离条件的选择 第五节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第六节 定性与定量分析 第18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一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和原理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流动相及其选择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仪 第四节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第19章 平面色谱法

第一节 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原理 第二节 薄层色谱法 第三节 纸色谱法 第20章 毛细管电泳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的主要分离模式 第四节 毛细管电泳仪 第21章 色谱联用技术 第一节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第二节 其他联用技术简介 附录一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09) 附录二 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四 国际制(SI)单位与cgs 单位换算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

附录五 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 附录六 配位滴定有关常数 附录七 电极电位

附录八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I=0) 附录九 标准缓冲溶液的pH(0-95℃) 附录十 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附录十一 质子化学位移表

附录十二 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 附录十三 气相色谱法用表 附录十四 高效液相色谱常用固定相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目 录

前言

第1章 分析化学准备知识 1.1 分析化学基本概况 1.2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1.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4 分析化学的几个常用概念 1.5 滴定分析法概述

1.6 滴定分析法的计算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酸碱滴定法 2.1 酸碱滴定法准备知识 2.2 酸碱指示剂 2.3 一元酸碱滴定

2.4 多元酸碱及混合酸碱滴定

2.5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配位滴定法 3.1 配位滴定法准备知识 3.2 影响MY 稳定性的几种效应 3.3 滴定曲线与指示剂 3.4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3.5 配位滴定的方式及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4.1 氧化还原滴定法准备知识 4.2 滴定曲线与指示剂 4.3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4.4 氧化还原滴定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4.5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计算实例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沉淀滴定法及重量分析法简介 5.1 沉淀滴定法 5.2 重量分析法简介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吸光光度法 6.1 吸光光度法准备知识 6.2 吸光光度法基本理论

6.3 目视比色法、吸光光度法及分光光度计的主

要部件

6.4 测定条件的选择 6.5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 7.1 原理及仪器 7.2 定性方法 7.3 定量方法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8.1 基本理论

8.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8.3 干扰及其消除 8.4 定量方法

8.5 原子发射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思考题与习题 第9章 电位分析法 第10章 库仑分析法 第11章 极谱分析法 第12章 气相色谱法 附录1 附表

附录2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目 录

第一章绪论

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 定量分析方法 一、化学分析法 二、仪器分析法 3 化学分析过程 一、取样 二、试样的分解

三、测定方法的选择和干扰的消除 四、测定

五、计算及数据处理 第二章滴定分析法概述 1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 2 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 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一、基准物质 二、标准溶液的配制 三、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4 活度、活度系数和平衡常数 一、离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二、活度常数、浓度常数和混合常数 5 滴定方式和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三章酸碱滴定法 1 酸碱反应

2 水溶液中酸、碱的强度 一、pX 值

二、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三、共轭酸碱对的Ka 和Kb 的关系 四、酸和碱的强度

3 不同pH 溶液中弱酸(碱)各种型体的分布 一、分析浓度与平衡浓度

二、不同pH 溶液中酸(碱)各种型体的分布 三、浓度对数图

4 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一、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平衡 二、酸、碱溶液[H+]的计算 三、浓度对数图解法求溶液的pH 值 5 酸、碱缓冲溶液 一、缓冲溶液的pH 值 二、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三、标准缓冲溶液 6 酸碱指示剂

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四、混合指示剂

7 滴定过程中溶液pH 值的变化规律 一、强碱滴定强酸 二、强碱滴定一元弱酸 三、强酸滴定弱碱

8 指示剂的选择和终点误差 一、指示剂的选择和终点误差 二、终点误差的计算方法 三、用浓度对数图求终点误差 四、酸碱滴定可行性的判断 9 多元酸(或碱)和混合酸的滴定 一、强碱滴定多元酸 二、强碱滴定混合酸 10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二、应用举例

11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一、溶剂的分类 二、物质的酸碱性 三、非水滴定 思考题 习题

第四章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和数据处理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 第六章沉淀测定法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八章电位分析法 第九章光度分析

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第十一章流动注射分析法 第十二章气相色谱分析法 第十三章分析化学中的分离方法 附录 参考文献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八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十五章 质谱法 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七章 气相色谱法 第十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十九章 平面色谱法 第二十章 毛细管电泳法 第二十一章 色谱联用分析法

附录一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05) 附录二 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四 国际制(SI )单位与cgs 单位换算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

附录五 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附录六 配位滴定有关常数 附录七 常用电极电位

附录八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I=0)

附录九 标准缓冲溶液的pH (0—95℃)

附录十一 质子化学位移表

附录十二 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

附录十三 气相色谱法用表 参考文献 英文索引 中文索引

附录十 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目 录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绪论

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3章重量分析法 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5章酸碱滴定法 第6章络合滴定法 第7章沉淀滴定法 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9章取样与样品预处理方法

附录

附录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Ⅱ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常数及物理量

附录Ⅲ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 附录Ⅳ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 附录Ⅴ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 附录Ⅵ常用标准缓冲溶液的pH(0~60℃) 附录Ⅶ络合滴定有关常数 附录Ⅷ标准电极电位及条件电位表 附录Ⅸ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 符号表

第1章 概论 1.1 定量分析概述

1.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1.2 定量分析过程 1.1.3 定量分析方法 1.2 滴定分析法概述

1.2.1 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1.2.2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2.3 滴定分析中的体积测量 1.2.4 滴定分析的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2.1 有关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

2.1.1 误差的表征——准确度与精密度 2.1.2 误差的表示——误差与偏差

2.1.3 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2.2 随机误差的分布 2.2.1 频率分布 2.2.2 正态分布

2.2.3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2.3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

2.3.1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散程度的表示——对μ和σ

2.3.2 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对μ的区别间估计

2.3.3 显著性检验 2.3.4 异常值的检验

2.4 测定方法的选择与测定准确度的提高 2.5 有效数字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3.1 酸碱反应

3.1.2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3.1.3 活度与浓度,平衡常数的几种形式 3.2 酸度对弱酸(碱)形态分布的影响 3.2.1 一元弱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 3.2.2 多元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 3.2.3 浓度对数图

3.3 酸碱溶液的H +浓度计算 3.3.1 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处理的方法 3.3.2 一元弱酸(碱)溶液pH 的计算 3.3.3 两性物质溶液pH 的计算 3.3.4 多元弱酸溶液pH 的计算

3.3.5 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HA+A)混合溶液pH 的计算

3.3.6 强酸(碱)溶液pH 的计算 3.3.7 混合酸和混合碱溶液pH 的计算 3.4 酸碱缓冲溶液

3.4.1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3.4.2 缓冲溶液的选择 3.4.3 标准缓冲溶液 3.5 酸碱指示剂

3.5.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3.5.2 影响指示剂变色间隔的因素 3.5.3 混合指示剂

3.6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3.6.1 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 3.6.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3.6.3 滴定一元弱(弱碱)及其与强酸(强碱)混合物的总结

3.6.4 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 3.7 终点误差

3.7.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7.2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3.8.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第4章 络合滴定法 第5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6章 沉淀重量与沉淀滴定法 第7章 分光光度法

第8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 第9章 其他常用仪器分析方法 附录

目 录

编写说明 第1章绪论

第1节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第2节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

第3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第4节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 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第1节误差

第2节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第3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第5节相关与回归 思考与练习 第3章重量分析法 第1节挥发法 第2节萃取法 第3节沉淀法 思考与练习

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1节滴定反应类型与滴定方式 第2节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 第3节滴定分析的计算 思考与练习 第5章酸碱滴定法

第1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第2节基本原理

第3节滴定终点误差 第4节应用与示例 第5节非水滴定法 思考与练习 第6章沉淀滴定法 第1节基本原理 第2节应用与示例 思考与练习 第7章配位滴定法 第1节配位平衡 第2节基本原理 第3节滴定条件的选择 第4节应用与示例 思考与练习

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9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参考资料 附录

目 录

符号 缩写或简称 第一篇概述

第1章分析化学的目的及其对社会的重要性 1.1 分析化学的目的:对社会的基本重要性 1.2 分析化学的目的:作为问题解决者的分析化学

1.3 非常规实验实应用分析化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章分析过程 2.1 概述 2.2 全分析过程

2.3 工作特性

2.4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参考文献

第3章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1 分析化学的质量和目标 3.2 分析方法 3.3 如何保证准确度

3.4 质是保证和质是控制受规章限制的方面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篇化学分析

第4章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 第5章色谱法 第6章动力学与催化

第7章化学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

第三篇物理分析 第8章元素分析

第9章化合物和分子特效分析 第10章微束流和表面分析 第11章结构分析

第四篇基于计算机的分析化学(COBAC) 第12章化学计理学

第13章计算机软硬件及分析仪器接口 第五篇全分析系统 第14章联用技术 第15章微分析系统 第16章过程分析化学 VI. 附录 汉英索引 英汉索引

目 录

总序 出版说明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符号表 绪论

0.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0.2 分析方法的分类 0.3 发展中的分析化学 1 分析质量保证

1.1 分析化学中关于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 1.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3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1.4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小结 习题

分析化学前沿领域简介——化学计量学 2 化学分析法 2.1 滴定分析概述 2.2 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 2.3 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 2.4 滴定条件选择 2.5 滴定分析的应用 2.6 重理分析法 小结 习题

化学大师Liebig 3 分离分析方法

3.1 分析试样的制备和分解 3.2 沉淀分离法 3.3 溶齐萃取分离法 3.4 离子交换分离法 3.5 挥发和蒸馏分离法 3.6 气相色谱法 3.7 高效液相色谱法 3.8 色谱分离技术发展简介 3.9 膜分离法 3.10 激光分离法 3.11 复杂试样分析实例 3.12 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 小结 习题

科学家及其思维方法简介——色谱学家马丁4 原子光谱分析法 4.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小结 习题

著名化学家本生对分析化学的贡献

5 分子光谱分析法

5.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5.2 红外光谱法 5.3 分子发光分析法 小结 习题

光分析化学前沿简介——光化学传感器 6 核磁共振谱法 6.1 基本原理 6.2 核磁共振谱仪 6.3 化学位移

6.4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6.5 核磁共振谱图解析 6.6 13C核磁共振谱 小结 习题

生物分子的革命性分析方法 7 质谱法 7.1 基本原理 7.2 质谱仪

7.3 离子的主要类型 7.4 有机化合物质谱 7.5 质谱图解析 7.6 飞行时间质谱简介

7.7 UV、IR 、NMR 和MS 四谱综合解析 小结 习题

科学展望——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8 电化学分析法 8.1 电位分析法 8.2 极谱法和伏安法 8.3 库仑分析法 8.4 电分析化学新进展 小结 习题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格雷和麦金农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目 录

第1篇 分析化学基础 第1章 分析化学导言

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1.2 分析化学的特点和分类 1.3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1.4 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方法 思考题

第2章 试样的采集、制备与分解 2.1 试样的采集 2.2 固体物料试样的制备 2.3 试样的分解 思考题

第3章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 3.1 误差的基本概念 3.2 误差的传递

3.3 有效数字的表示与运算规则 3.4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3.5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3.6 数据的评价——显著性检验、异常值的取舍

3.7 回归分析

3.8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思考题 习题

第2篇 化学分析法 第4章 化学分析法概述 4.1 化学分析法概述 4.2 滴定分析法概述 4.3 标准溶液与基准物 4.4 化学分析法的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酸碱滴定法 第6章 配位滴定法 第7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8章 沉淀滴定法 第9章 重量分析法 第3篇 仪器分析法 第10章 仪器分析法概述 第11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第12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13章 电位分析法 第14章 气相色谱法 第4篇 复杂物质分析

第15章 定量分析中的分离及富集方法 第16章 复杂物质分析示例 附录 参考文献

目 录

第1章绪论

第1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第2节 分析化学的分类 一、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三、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四、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五、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第3节 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一、取样

二、分析试液的制备 三、分析测定

四、分析结果的计算与评价 第4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 第2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第1节 概述

第2节 定量分析误差 一、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二、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 四、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第3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一、有效数字

二、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一、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二、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三、可疑值的取舍 四、分析数据处理与报告 第3章 重量分析法 第1节 概述 第2节 挥发法 一、定义 二、操作过程

三、应用 第3节 萃取法 一、定义及分类 二、操作过程 三、应用 第4节 沉淀法 一、沉淀重量法

二、沉淀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三、沉淀的纯度及其影响因素四、沉淀的类型与沉淀条件 五、沉淀法中的计算 第5节 应用 一、药物含量测定 二、药物纯度检查 第4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1节 概述 第2节 滴定方式 一、直接滴定法 二、反滴定法 三、置换滴定法 四、间接滴定法

第3节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一、基准物质 二、标准溶液

三、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 第4节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一、计算依据 二、计算示例 第5章 酸碱滴定法

第1节 概述

第2节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一、酸碱质子理论 二、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三、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第3节 酸碱指示剂 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二、酸碱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和变色范围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四、混合指示剂

第4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

第6章沉淀滴定法 第7章配位滴定法 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9章电位分析法

第10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11章荧光分析法 第12章红外分光光度法 第13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14章经典液相色谱法 第15章气相色谱法 第16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17章其他分析方法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附录

《分析化学》教学基本要求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二、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三、常量、半微量、微量、超微量分析 四、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五、例行分析、仲裁分析和快速分析 第三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一、分析理论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 二、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二章 定量分析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第一节 定量分析误差的种类和来源 一、系统误差 二、随机误差

第二节 准确度与精密度 一、准确度与误差 二、精密度与偏差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第三节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一、频率分布 二、正态分布

三、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第四节 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一、置信度与μ的置信区间 二、可疑测定值的取舍 三、显著性检验

第五节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一、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二、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 三、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 四、减小随机误差

第六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一、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 二、数字修约规则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及滴定方式 一、滴定分析法的分类

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三、滴定方式

第二节 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 一、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二、化学试剂的规格与基准物质 三、标准溶液的配制 第三节 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 一、滴定分析计算的理论依据 二、滴定分析计算示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一节 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一、酸碱反应及其实质

二、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以及共轭酸碱对Ka 与Kb 的关系

第二节 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

一、一元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

二、多元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

第三节 酸碱溶液pH 的计算 一、质子等衡式(质子条件式) 二、酸碱溶液pH 的计算 第四节 酸碱指示剂 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二、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三、混合酸碱指示剂

第五节 酸碱滴定原理及指示剂选择 一、强碱与强酸的滴定

二、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 三、多元酸(碱)的滴定 四、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 第六节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二、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EDTA及其配合物

一、乙二胺四乙酸(EDTA )的结构与性质 二、EDTA 在水溶液中各存在型体的分布系数 三、EDTA 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的特点 第三节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 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二、溶液中各级配合物浓度的计算 第四节 影响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 一、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 二、配位效应及配位效应系数 三、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第五节 配位滴定原理 一、配位滴定曲线

二、影响配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 三、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判据 四、配位滴定中适宜pH 范围

第六节 金属指示剂 一、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二、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三、金属指示剂的选择

四、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和氧化变质现象 五、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第七节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一、控制溶液酸度 二、利用掩蔽和解蔽作用 三、采用其他配位剂 四、分离干扰离子 第八节 配位滴定法的应用 一、EDTA 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 二、各种配位滴定方式 三、配位滴定法应用实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 一、标准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 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三、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四、氧化还原反应速率 第二节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二、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电势的计算 三、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 一、自身指示剂 二、特殊指示剂 三、氧化还原指示剂

第四节 常见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其应用 一、高锰酸钾法 二、重铬酸钾法 三、碘量法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 第一节 沉淀滴定法基本原理 第二节 银量法 一、莫尔法 二、佛尔哈德法

第三节 沉淀滴定法的应用 一、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二、应用示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八章 分析化学中的常用分离方法 第一节 沉淀分离法 一、无机沉淀剂分离 二、有机沉淀剂分离 三、共沉淀分离

第二节 液? 液萃取分离法 一、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

二、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三、萃取分离技术

四、溶剂萃取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离子交换分离法 一、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 二、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 三、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技术 四、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第四节 常规色谱法 一、柱色谱法 二、纸色谱法 三、薄层色谱法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九章 电势分析法 第一节 电势分析法基本原理 一、直接电势法 二、电势滴定法 三、电池电动势的测量 第二节 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 一、参比电极 二、指示电极

第三节 直接电势法及应用 一、溶液pH 值的测定 二、离子活度(浓度)的测定 三、直接电势法的应用 第四节 电势滴定法 一、电势滴定法的原理 二、电势滴定终点的确定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础知识 一、光的基本性质

二、光的互补作用与溶液的颜色 三、光的吸收曲线 第二节 光的吸收定律 一、朗伯? 比耳定律 二、朗伯? 比耳定律的推导 三、吸光度与透光度

四、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及桑德尔灵敏度 第三节 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 一、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二、影响显色反应的主要因素 三、显色剂

第四节 吸光光度分析法及仪器 一、吸光光度分析的类型 二、吸光光度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 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 四、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第五节 吸光光度法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一、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 二、测量条件的选择 第六节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一、示差吸光光度法 二、多组分的分析 三、配合物组成的测定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一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共振发射线与吸收线 二、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的关系 三、原子吸收线的宽度 四、原子吸收的测量 五、灵敏度和检出限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一、光源 二、原子化器 三、分光系统

五、读数装置

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第三节 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 一、分析线的选择 二、灯电流的选择 三、原子化条件的选择 四、燃烧器高度的选择 五、进样量

六、单色器狭缝宽度与光谱通带的选择第四节 定量分析方法 一、标准工作曲线法 二、标准加入法 第五节 干扰及消除方法 一、光谱干扰

二、化学干扰、物理干扰及电离干扰 第六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一、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化学元素 二、有机物分析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二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 第一节 色谱法概述 一、色谱法原理介绍 二、色谱法的分类

第二节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基本原理 一、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二、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气相色谱的实验技术 一、色谱系统 二、实验技术要点

三、程序升温和衍生物制备 第四节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一、定性分析 二、定量分析

三、气相色谱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第五节 气相色谱法的新进展 一、顶空气相色谱

二、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 三、气相色谱? 红外光谱联用技术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一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技术参数 一、速率理论 二、柱外效应 三、分离度

四、系统适应性实验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色谱系统 一、高压泵 二、梯度洗脱装置 三、进样器 四、色谱柱 五、检测器

六、数据处理系统和结果处理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方式 一、吸附色谱法 二、分配色谱法 三、离子色谱法 四、尺寸排阻色谱法 五、亲和色谱法

第四节 样品预处理与色谱柱的保护 一、样品预处理 二、色谱柱的保护

第五节 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新进展 一、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概述 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概述 三、高效毛细管液相色谱法概述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四章 现代仪器分析简介 第一节 光分析法导论 一、电磁波的辐射能特性 二、光分析法的分类 第二节 原子发射光谱法 一、基本原理 二、原子发射光谱仪 三、应用

第三节 原子荧光光谱法 一、基本原理 二、原子荧光光谱仪 三、应用

第四节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 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二、荧光和磷光强度的影响因素

三、荧光/磷光分析仪器 四、荧光/磷光分析法应用 第五节 红外分光光度法 一、分子的红外吸收 二、红外光谱解析程序 第六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 一、基本原理 二、1HNMR 谱的解析 三、13CNMR 谱的特点与解析 第七节 流动注射分析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五章 样品分析的一般过程 第一节 试样采集和制备 一、试样的采集 二、试样的制备

第二节 试样的分解与处理 一、无机试样的分解处理 二、有机试样的分解处理 三、试样分解处理方法的选择 四、干扰组分的处理 第三节 测定方法的选择 一、测定的具体要求

二、被测组分的性质 三、被测组分的含量 四、共存组分的影响 五、实验室条件

第四节 分析结果的计算和数据评价 一、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表示方法 二、分析结果的报告与评价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附录

附录一 相对原子质量表(2001年国际原子量) 附录二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表 附录三 弱酸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附录四 弱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附录五 常用浓酸浓碱的密度和浓度 附录六 几种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

附录七 常用标准缓冲溶液不同温度下的pH 值 附录八 金属离子与EDTA 配合物的lgKf (25℃) 附录九 标准电极电势表(25℃)

附录十 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25℃) 附录十一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 参考文献

目 录

绪论

0.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0.2 分析方法的分类

0.2.1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0.2.2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0.2.3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0.3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第1章 定量分析化学概述 1.1 定量分析过程 1.1.1 取样

1.1.2 试样的分解和分析试液的制备 1.1.3 干扰组分的分离和测定方法的选择 1.1.4 分析结果的表示及对结果的评价 1.2 滴定分析法概述

1.2.1 滴定分析法的过程和特点 1.2.2 滴定分析法分类

1.2.3 滴定分析对滴定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1.2.4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2.5 滴定分析中的有关计算 本章要点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2.1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2.1.1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2.1.2 真值、平均值、中位数 2.1.3 准确度与误差 2.1.4 精密度与偏差 2.1.5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2.1.6 极差和公差

2.1.7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2 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2.2.1 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2.2.2 偶然误差的区间概率

2.3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2.3.1 t 分布曲线 2.3.2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2.3.3 显著性检验 2.3.4 可疑值的取舍 2.3.5 质量控制图 2.4 误差的传递 2.4.1 系统误差的传递 2.4.2 随机误差的传递 2.4.3 极值误差

2.5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5.1 有效数字的含义及位数 2.5.2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2.5.3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2.6 标准曲线的回归分析 2.6.1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2.6.2 相关系数 本章要点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酸碱滴定法 第4章 配位滴定法 第5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6章 沉淀滴定法 第7章 重量分析法 第8章 吸光光度法

第9章 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附录 参考文献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 二、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三、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一)化学分析 (二)仪器分析

四、常量、半微量、微量与超微量分析 五、例行分析与仲裁分析 第三节 定性分析简介

一、有机定性分析和无机定性分析 (一)有机定性分析 (二)无机定性分析 二、分析反应和反应的条件 (一)分析反应 (二)分析反应的条件 三、反应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一)反应的灵敏度 (二)反应的选择性- 四、空白试验与对照试验 第四节 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一、取样

二、试样的制备 (一)试样的分解 (二)试样的分离处理 三、含量测定 四、数据处理

第五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概况、现状和展望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第一节 误差及其产生原因 一、系统误差 (一)方法误差 (二)仪器和试剂误差 (三)操作误差 二、偶然误差

第二节 准确度与精密度 一、准确度与误差 (一)绝对误差 (二)相对误差 二、精密度与偏差 (一)绝对偏差与相对偏差 (二)平均偏差与相对平均偏差 (三)标准偏差与相对标准偏差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四、误差的传递

(一)系统误差的传递 (二)偶然误差的传递 五、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一)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二)减少测量误差 (三)减小偶然误差的影响

(四)检验并消除测量过程中的系统误差 第三节 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 一、有效数字 二、计算规则

(一)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二)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第四节 分析数据的处理 一、基本概念

(一)误差的正态分布曲线 (二)t 分布

二、置信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三、差别检验 (一)F 检验 (二)t 检验 四、离群值的取舍

(一)舍弃商法(Q 检验法) ……

第三章 重量分析法 第四章 滴定分析概论 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 第六章 非水滴定法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九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十章 电位法及双指示电极电流滴定法 附录一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附录二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 附录三配位滴定的有关常数

附录四标准缓冲溶液的pH (0℃~95℃) 附录五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量表- 附录六标准电极电位表(18℃~25℃) 附录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八国际制(SI )单位与cgs 单位换算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

附录九相对原子质量表 参考文献

目 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第二节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二、常量、半微量和微量分析 三、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四、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第三节学习分析化学的要求 复习题 练习题

第二章分析天平、误差与数据处理 第一节分析天平

一、分析天平的工作原理 二、分析天平的种类和构造 三、分析天平的灵敏度 四、分析天平的使用 第二节定量分析误差 一、准确度和精密度 二、误差的分类及产生的原因 三、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关系 四、公差

五、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六、可疑值的取舍 七、分析结果的报出 第三节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一、有效数字

二、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复习题 练习题

第三章滴定分析概论 第一节概述

一、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二、滴定分析的分类 第二节滴定分析的计算

一、滴定分析计算中常用的物理量 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换算 三、分析结果的计算 第三节化学试剂及溶液制备 一、化学试剂 二、溶液的配制 第四节滴定分析的一般仪器 一、滴定仪器的分类和使用 二、滴定仪器的洗涤 三、滴定仪器的校准 复习题 练习题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第一节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和pH 值的计算 一、强酸、强碱溶液pH 值的计算 二、一元弱酸溶液pH 值的计算 三、一元弱碱溶液中pH 值的计算 四、多元弱酸和弱碱溶液pH 值的计算 五、盐的水解及pH 值的计算 第二节缓冲溶液 一、缓冲溶液的计算

二、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及缓冲范围 三、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第三节酸碱指示剂

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二、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三、常用酸碱指示剂 四、混合指示剂

第四节滴定曲线与指示剂的选择 一、强酸、强碱的滴定 二、强碱滴定弱酸 三、强酸滴定弱碱 四、强碱滴定多元酸 五、水解盐的滴定 第五节酸碱标准滴定溶液 一、酸标准滴定溶液

二、碱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第六节应用实例

一、工业硫酸浓度的测定 二、工业冰醋酸的测定

三、烧碱中NaOH 和Na2CO3含量的测定 四、铵盐中氮的测定 五、尿素中含氮量的测定 复习题

练习题

第五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六章配位滴定法 第七章沉淀滴定法 第八章称量分析法

第九章物质化学分析的一般步骤 第十章实验 附录

目 录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第二节 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 第三节 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第四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和展望 第五节 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第2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一节 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第二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第三节 有限量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第3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和滴定方式 第二节 标准溶液 第三节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第4章 酸碱滴定法

第一节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第二节 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十算 第三节 酸碱指示剂

第四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第五节 酸碱滴定法的滴定终点误差 第六节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法 第5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一节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配位滴定条件的选择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节 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碘量法

第四节 高锰酸钾法 第五节 亚硝酸钠法 第六节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7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一节 沉淀滴定法 第二节 重量分析法 第8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第一节 电化学分析概述 第二节 电位法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直接电位法 第四节 电位滴定法 第五节 永停滴定法 第9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第一节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第三节 光谱分析仪器 第四节 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 第10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第四节 偏离Beer 定律的因素及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

第11章 荧光分析法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第三节 荧光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析新技术 第12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一节 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 第三节 红外光谱仪 第四节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第13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概述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第四节 实验方法 第14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一节 核磁共振光谱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核磁共振仪 第三节 化学位移 第四节 偶合常数

第五节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

第六节 13C 核磁共振碳谱和相关谱简介 第15章 质谱法

第一节 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和质谱仪 第二节 质谱中的主要离子及其裂解类型 第三节 质谱分析法 第四节 综合解析 第16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一节 色谱法的分类 第二节 色谱过程和基本原理

第三节 基本类型色谱方法及其分离机制 第四节 色谱法基本理论 第五节 色谱法的发展 第17章 气相色谱法

第一节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一般流程 第二节 气相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 第三节 检测器 第四节 分离条件的选择 第五节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第六节 定性与定量分析 第18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一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和原理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流动相及其选择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仪 第四节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第19章 平面色谱法

第一节 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原理 第二节 薄层色谱法 第三节 纸色谱法 第20章 毛细管电泳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的主要分离模式 第四节 毛细管电泳仪 第21章 色谱联用技术 第一节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第二节 其他联用技术简介 附录一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09) 附录二 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四 国际制(SI)单位与cgs 单位换算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

附录五 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 附录六 配位滴定有关常数 附录七 电极电位

附录八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I=0) 附录九 标准缓冲溶液的pH(0-95℃) 附录十 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附录十一 质子化学位移表

附录十二 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 附录十三 气相色谱法用表 附录十四 高效液相色谱常用固定相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目 录

前言

第1章 分析化学准备知识 1.1 分析化学基本概况 1.2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1.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4 分析化学的几个常用概念 1.5 滴定分析法概述

1.6 滴定分析法的计算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酸碱滴定法 2.1 酸碱滴定法准备知识 2.2 酸碱指示剂 2.3 一元酸碱滴定

2.4 多元酸碱及混合酸碱滴定

2.5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配位滴定法 3.1 配位滴定法准备知识 3.2 影响MY 稳定性的几种效应 3.3 滴定曲线与指示剂 3.4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3.5 配位滴定的方式及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4.1 氧化还原滴定法准备知识 4.2 滴定曲线与指示剂 4.3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4.4 氧化还原滴定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4.5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计算实例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沉淀滴定法及重量分析法简介 5.1 沉淀滴定法 5.2 重量分析法简介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吸光光度法 6.1 吸光光度法准备知识 6.2 吸光光度法基本理论

6.3 目视比色法、吸光光度法及分光光度计的主

要部件

6.4 测定条件的选择 6.5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 7.1 原理及仪器 7.2 定性方法 7.3 定量方法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8.1 基本理论

8.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8.3 干扰及其消除 8.4 定量方法

8.5 原子发射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思考题与习题 第9章 电位分析法 第10章 库仑分析法 第11章 极谱分析法 第12章 气相色谱法 附录1 附表

附录2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目 录

第一章绪论

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 定量分析方法 一、化学分析法 二、仪器分析法 3 化学分析过程 一、取样 二、试样的分解

三、测定方法的选择和干扰的消除 四、测定

五、计算及数据处理 第二章滴定分析法概述 1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 2 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 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一、基准物质 二、标准溶液的配制 三、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4 活度、活度系数和平衡常数 一、离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二、活度常数、浓度常数和混合常数 5 滴定方式和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三章酸碱滴定法 1 酸碱反应

2 水溶液中酸、碱的强度 一、pX 值

二、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三、共轭酸碱对的Ka 和Kb 的关系 四、酸和碱的强度

3 不同pH 溶液中弱酸(碱)各种型体的分布 一、分析浓度与平衡浓度

二、不同pH 溶液中酸(碱)各种型体的分布 三、浓度对数图

4 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一、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平衡 二、酸、碱溶液[H+]的计算 三、浓度对数图解法求溶液的pH 值 5 酸、碱缓冲溶液 一、缓冲溶液的pH 值 二、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三、标准缓冲溶液 6 酸碱指示剂

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四、混合指示剂

7 滴定过程中溶液pH 值的变化规律 一、强碱滴定强酸 二、强碱滴定一元弱酸 三、强酸滴定弱碱

8 指示剂的选择和终点误差 一、指示剂的选择和终点误差 二、终点误差的计算方法 三、用浓度对数图求终点误差 四、酸碱滴定可行性的判断 9 多元酸(或碱)和混合酸的滴定 一、强碱滴定多元酸 二、强碱滴定混合酸 10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二、应用举例

11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一、溶剂的分类 二、物质的酸碱性 三、非水滴定 思考题 习题

第四章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和数据处理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 第六章沉淀测定法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八章电位分析法 第九章光度分析

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第十一章流动注射分析法 第十二章气相色谱分析法 第十三章分析化学中的分离方法 附录 参考文献


相关内容

  •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第5章_政策系统:政策工具
  • 幻灯片1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公 共 政 策 分 析 陈振明 主编 幻灯片2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第5章 政策系统: 政策工具 幻灯片3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5.1 政策工具概述 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径,是政策目标 ...

  • 经济学教材推荐
  • 经济学教材推荐 一.入门教材:人大版<经济科学译丛系列> 1.曼昆<经济学原理> 上下册,88元.梁小民教授翻译.曼昆为哈佛高才生,天才横溢,属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研究范围偏重宏观经济分析.该书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 ...

  • 少儿英语教材选购分析
  • 现有的少儿英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第一类: 学院派.这一派的代表是<剑桥少儿英语>. <剑桥少儿英语>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中英 教育测量交流中心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结合非英语母语国家少年儿童的英语能力设计制作的, 为 6~12 岁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听.说.读.写全方 ...

  • 高校教材出版现状及策略分析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第37卷2010年5月 高校教材出版现状及策略分析 肖 摘 颖 要:高校教材出版发展迅猛,竞争激烈.本文分析了高校教材出版的现状,从品牌特色.作者 资源.编写策略.出版格局等方面对高校教材出版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高校教材:出版:策略 从199 ...

  • 电子信息参考书 中文2
  • 垂直领域元件构件器件基本成分 以下全部是书名,用空格隔开 集成电路 RF MEMS 理论·设计·技术 二极管 晶体管原理与设计(第2版)("十一五"规划教材) 双色图文详解二极管及应用电路 功率晶体管原理 三极管 场效应管 电容器 图书:电容器及其应用 电容器手册 电化学电容器电 ...

  • 机器人学导论(基础)
  • 1. 题名: 机器人学导论 分析.系统及应用 分析. • • • • • • 其它题名: Introduction to robotics analysis, systems, applications 作者/编者: 尼库 (Niku, Saeed B.) 其他作者/编者: 孙富春 ; 朱纪洪 ; ...

  • 高中英语教材(人教版.外研版)对比分析
  • 摘 要: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引起英语教学的巨大改革,最为明显的变化是教材打破了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一纲多本"的原则下, 2004年通过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有7套,各地区在考虑自己教学实际情况的 ...

  • 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 ...

  • 精品课程申报书
  • 2006年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请书 课程名称课程层次(本/专)课程类型所属一级学科名称所属二级学科名称课程负责人申报日期 砌体结构本科理论课(含实践) 土建类 2006年5月 陕西省教育厅制二○○六年四月 填写要求 一.以word 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 ...

  • U交通运输
  • 船与车/章胜利编写.-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05.-121页;13cm.-(火爆星丛书).-ISBN7-5342-2307-5:¥7.50 U1综合运输 城市轨道交通/毛保华等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04.-275页;26cm.-ISBN7-03-009319-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