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非此即彼"的主观性

哲思君

我们是否必须要有一个指导原则来规范我们的生活?这是可能的,比如人可以拒绝过一种反思的、有原则的生活,但是这样的人在克尔凯廓尔看来是一种非常可怜的人类样品。我们都在面临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不属于伦理层面的,即善和恶之间的选择,而是“要么善和恶,要么排斥它们的选择”。

近现代的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过分强调了客观的认识论的理性,即“是什么”的问题,而克尔凯廓尔彻底抛弃了这种客观的理性而达到一种非理性,即“真理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的真理不是出于逻辑而是心理层面。它引领我们发现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该如何去生活,而不是冷冰冰、赤裸裸地告诉我“真理是什么”,这样的“真理”如果我不居于其中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

他呼吁,我们是活生生的个体、孤独但充满关切的个体,并试图在自己的时间相对性的生活里追寻一种绝对的指导。

作者 / 苏姗·李·安德森

摘自 /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克尔凯廓尔》

克尔凯廓尔反对什么

对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克尔凯廓尔一方面认为这个时代是有罪的, 因为它使信仰上帝变得更加容易、从而使宗教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个时代缺乏激情。太多的反思、太多的对抽象思想的强调,这是非常危险的,而且可能导致意志的瘫痪: “做,还是不做——你可能为两者后悔不已。”克尔凯廓尔认为,尽管我们缺乏事情做得正确的保障,我们还是必须行动、必须做出选择。没有唯一正确的行动方法,只有对你来说唯一适合的方法,而且只有你自己才能对此做出判断。决定如何生活不是一个理智性的选择,它需要充满激情地投入某事当中,而且,得失攸关的正是人作为一个位格人 ( person ) 的身份。

克尔凯廓尔还批判了同时代人随波逐流的倾向,即把人们整齐划一地束缚在一起,阻止个体的自我承担风险。“公众” 正在逐步赢得对 “个体” 的战斗,迎合人类最低共同特点的新闻媒体正是引起这场战争的主要工具。克尔凯廓尔认为,成为 “公众” 的一部分是一种抽象,它的问题在于 “属于公众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做出真正的委身”。公众虽然拥有不少力量,但它什么也不是。人必须敢于成为个体的人,只有这样做,人才可能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真理即主观性

对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真理即主观性”这个宣称听起来颇为奇怪,甚至充满悖论。克尔凯廓尔对此的回应可能是,这是因为我们被科学 “民主化了”。科学旨在揭示关于世界的客观事实,这些事实超越了个人的情感和意见。在克尔凯廓尔看来,问题在于: 它的价值是有限的。不管科学多么成功,它绝不会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可是,科学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笛卡尔 ( Descartes) 肇始的近现代哲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科学生活现的影响。哲学的中心问题从笛卡尔到康德都是认识论上的。我们如何能够确信有一个外在的世界(一个“在此之外” 的世界,它存在着,我们的感知并不能把握它) ,以及如何能够宣称有一个外在的世界,而且恰恰和那个世界一样?其中的关注焦点在于外在的世界和我们对这个外在世界的感知。

康德把关注的焦点从外在的世界转向了在其中感知和行动的主体。这就是哲学上所谓的 “哥白尼革命”。然而,康德事实上更感兴趣的是类的 ( generic ) 主体,而不是克尔凯廓尔哲学关注的个体性的主体。康德走出了迈向彻底主观性的第一步,克尔凯廓尔则做出了最后的飞跃。

克尔凯廓尔认为,这种对所信的什么的强调是错误的,因为人不可能对这种所信的什么有哲学家所希望我们有的那种确定性,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这种什么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为人的生活提供理由。只有特殊的个体性的主体才能提供这样的理由。因此,克尔凯廓尔把关注的焦点从所信的什么转到了主体和所信的什么之间的关系: 按照克尔凯廓尔自己的说法,即如何信的。克尔皑廓尔并没有问所信的是不是真理,而是让我们问主体是否与所信的有合适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否 “在真理之中”?个体是否充满激情地委身于对它的信靠?这相当于从客观真理到主观真理的转向。

我们拥有自由可以选择我们相信的是什么、选择如何为自己的生活辩护,这不仅令人振奋,而且与此同时让人承担了一种令人敬畏和恐惧的责任。很多人都会试图逃避做出决定和选择信仰所带来的责任。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任何时代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倾向。他们试图为自己的决定找到一个客观性的基础,而且在他们考虑越来越多论证的同时不断推迟自己决定的做出。

非此即彼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发现自己处于要对不同行动做出选择的境地。今天下午,我要批改试卷、清扫房间,或者阅读刚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我感到了决定的分量,不同的想法把我牵扯向不同的方向。

克尔凯廓尔把上述这种 “为眼下做出的选择” 和 “绝对性的选择”、“关于一生方向的选择” 对立起来。我们不同于其它那些仅仅只是它们自身所是的存在物,我们有自由可以愿意成为什么就成为什么。我们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价值现,包括如何把意义赋予我们的生活。

这是极其令人振奋的,不过同时也是让人恐惧的。我们成为什么,我们对此负有责任;而且,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在克尔凯廓尔看来,决定的做出并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 (真理即主观性) 。个体必须选择他或她自己的道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被塑造成位格人。

那些真正理解我们处境的人可能能够非常好地经验到恐惧(dread),这是一种应该与害怕(fear) 区别开来的情绪:害怕是对在人自身意识能力之外的、危险的可能性的一种畏缩和退却,恐惧则是由内在于人自身行动能力的巨大可能性而产生在人内心当中的。人们试图逃避这种恐惧的感觉,试图避免做出关于他们如何为自己生活辩护的关键决定。他们试图仅仅一刻接一刻的活着,所做的决定仅仅是简单的、一天接一天的,并且试图避免对任何事物做出长期的委身。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合适?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没有什么客观的确定性。相反地,“在做出选择时、这更多的是人做出选择时的能量、热心和痛苦方面的问题。而不是选择合适与否的问题。对于选择来说,尽管没有什么客观的确定性,但却会有主观的确定性。我们会感觉到我们更适合于某种选项。理想地说,我们会感觉到似乎有某条道路选择了我们,这条道路相当适合我们。

哲思君

我们是否必须要有一个指导原则来规范我们的生活?这是可能的,比如人可以拒绝过一种反思的、有原则的生活,但是这样的人在克尔凯廓尔看来是一种非常可怜的人类样品。我们都在面临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不属于伦理层面的,即善和恶之间的选择,而是“要么善和恶,要么排斥它们的选择”。

近现代的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过分强调了客观的认识论的理性,即“是什么”的问题,而克尔凯廓尔彻底抛弃了这种客观的理性而达到一种非理性,即“真理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的真理不是出于逻辑而是心理层面。它引领我们发现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该如何去生活,而不是冷冰冰、赤裸裸地告诉我“真理是什么”,这样的“真理”如果我不居于其中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

他呼吁,我们是活生生的个体、孤独但充满关切的个体,并试图在自己的时间相对性的生活里追寻一种绝对的指导。

作者 / 苏姗·李·安德森

摘自 /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克尔凯廓尔》

克尔凯廓尔反对什么

对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克尔凯廓尔一方面认为这个时代是有罪的, 因为它使信仰上帝变得更加容易、从而使宗教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个时代缺乏激情。太多的反思、太多的对抽象思想的强调,这是非常危险的,而且可能导致意志的瘫痪: “做,还是不做——你可能为两者后悔不已。”克尔凯廓尔认为,尽管我们缺乏事情做得正确的保障,我们还是必须行动、必须做出选择。没有唯一正确的行动方法,只有对你来说唯一适合的方法,而且只有你自己才能对此做出判断。决定如何生活不是一个理智性的选择,它需要充满激情地投入某事当中,而且,得失攸关的正是人作为一个位格人 ( person ) 的身份。

克尔凯廓尔还批判了同时代人随波逐流的倾向,即把人们整齐划一地束缚在一起,阻止个体的自我承担风险。“公众” 正在逐步赢得对 “个体” 的战斗,迎合人类最低共同特点的新闻媒体正是引起这场战争的主要工具。克尔凯廓尔认为,成为 “公众” 的一部分是一种抽象,它的问题在于 “属于公众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做出真正的委身”。公众虽然拥有不少力量,但它什么也不是。人必须敢于成为个体的人,只有这样做,人才可能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真理即主观性

对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真理即主观性”这个宣称听起来颇为奇怪,甚至充满悖论。克尔凯廓尔对此的回应可能是,这是因为我们被科学 “民主化了”。科学旨在揭示关于世界的客观事实,这些事实超越了个人的情感和意见。在克尔凯廓尔看来,问题在于: 它的价值是有限的。不管科学多么成功,它绝不会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可是,科学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笛卡尔 ( Descartes) 肇始的近现代哲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科学生活现的影响。哲学的中心问题从笛卡尔到康德都是认识论上的。我们如何能够确信有一个外在的世界(一个“在此之外” 的世界,它存在着,我们的感知并不能把握它) ,以及如何能够宣称有一个外在的世界,而且恰恰和那个世界一样?其中的关注焦点在于外在的世界和我们对这个外在世界的感知。

康德把关注的焦点从外在的世界转向了在其中感知和行动的主体。这就是哲学上所谓的 “哥白尼革命”。然而,康德事实上更感兴趣的是类的 ( generic ) 主体,而不是克尔凯廓尔哲学关注的个体性的主体。康德走出了迈向彻底主观性的第一步,克尔凯廓尔则做出了最后的飞跃。

克尔凯廓尔认为,这种对所信的什么的强调是错误的,因为人不可能对这种所信的什么有哲学家所希望我们有的那种确定性,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这种什么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为人的生活提供理由。只有特殊的个体性的主体才能提供这样的理由。因此,克尔凯廓尔把关注的焦点从所信的什么转到了主体和所信的什么之间的关系: 按照克尔凯廓尔自己的说法,即如何信的。克尔皑廓尔并没有问所信的是不是真理,而是让我们问主体是否与所信的有合适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否 “在真理之中”?个体是否充满激情地委身于对它的信靠?这相当于从客观真理到主观真理的转向。

我们拥有自由可以选择我们相信的是什么、选择如何为自己的生活辩护,这不仅令人振奋,而且与此同时让人承担了一种令人敬畏和恐惧的责任。很多人都会试图逃避做出决定和选择信仰所带来的责任。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任何时代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倾向。他们试图为自己的决定找到一个客观性的基础,而且在他们考虑越来越多论证的同时不断推迟自己决定的做出。

非此即彼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发现自己处于要对不同行动做出选择的境地。今天下午,我要批改试卷、清扫房间,或者阅读刚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我感到了决定的分量,不同的想法把我牵扯向不同的方向。

克尔凯廓尔把上述这种 “为眼下做出的选择” 和 “绝对性的选择”、“关于一生方向的选择” 对立起来。我们不同于其它那些仅仅只是它们自身所是的存在物,我们有自由可以愿意成为什么就成为什么。我们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价值现,包括如何把意义赋予我们的生活。

这是极其令人振奋的,不过同时也是让人恐惧的。我们成为什么,我们对此负有责任;而且,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在克尔凯廓尔看来,决定的做出并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 (真理即主观性) 。个体必须选择他或她自己的道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被塑造成位格人。

那些真正理解我们处境的人可能能够非常好地经验到恐惧(dread),这是一种应该与害怕(fear) 区别开来的情绪:害怕是对在人自身意识能力之外的、危险的可能性的一种畏缩和退却,恐惧则是由内在于人自身行动能力的巨大可能性而产生在人内心当中的。人们试图逃避这种恐惧的感觉,试图避免做出关于他们如何为自己生活辩护的关键决定。他们试图仅仅一刻接一刻的活着,所做的决定仅仅是简单的、一天接一天的,并且试图避免对任何事物做出长期的委身。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合适?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没有什么客观的确定性。相反地,“在做出选择时、这更多的是人做出选择时的能量、热心和痛苦方面的问题。而不是选择合适与否的问题。对于选择来说,尽管没有什么客观的确定性,但却会有主观的确定性。我们会感觉到我们更适合于某种选项。理想地说,我们会感觉到似乎有某条道路选择了我们,这条道路相当适合我们。


相关内容

  •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讲义
  • 第6讲 认识与真理 主要内容: 人的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的机制与过程: 如何判断认识的真伪 真与善 一.关于认识来源的两种对立的观点 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 感觉 (经验) 思想 思想 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经验论 感觉 (经验) 物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 ...

  • 辩证思维及其当代意义_冯国瑞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中图分类号:B0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21(2010)05-0053-06 辩证思维及其当代意义 □冯国瑞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 要: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领域.本文定义了辩证思维 ...

  • 形而上学概论
  •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 ...

  •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论文
  • 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一种否定性活动的理解 (1)段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人类基本的实践 ...

  • 现代西方哲学笔记--补充部分
  • 一.海德格尔(Heidegger) (一) 现象学的方法论 1. 从词汇上来考察"现象学"的意义 (1) 现象学有两部分组成 Phenomen --存在者∕假象,自我显示出来的东西 { Logy--言说,作为判断的动态过程,显示出意义 (2) 综合来说--在判断或理解的过程中,让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1.运动与静止 区别 运动 静止绝对的相对的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转化一定参照系一定参照系反对的错误观点相对主义诡辩论绝对主义不变论"静也,动之静也","静者静动,非不动也".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片面夸大运动.否认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 ...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检视与反思
  • 摘要:本文试图在一种两极张力的思维框架中来检视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若干问题.这既突出了哲学反思的"问题意识",又开显出哲学的"后思"之本性,同时,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达至的一种理性的自觉.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 ...

  • 关于新课程改革中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自2001年开始,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了.对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许多学者认为是以西方自上世纪60年代盛行的后现代主义作为新课改的主导思想[1],并对传统的现代教育思想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而有关对新课改实施效果的研究表明,由于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理解混乱,造成很多从教多年的老师突然 ...

  • 联系实际谈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人的本质是什么,人进行社会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有人可能会说,人庸庸碌碌一辈子,无非是名与利,钱与权而已.这种思想的产生,是由于没有抓住人类世界的主要矛盾,把次要矛盾当成了主要矛盾,把人这个万物之灵长降低到了动物的层次,使人象动物一样,被某些具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