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竞争市场案例

案例7.1 转轨过程中的低效率竞争:以棉纺织行业为例

1. 棉纺行业目前的困境

70年代末,改革以来,我国制造业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和改革理论,竞争能促进效率改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改善,我国许多制造业的转轨过程也表明了这一点。然而,棉纺织业在转轨过程中的表现,却提供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案例。

棉纺织业是我国制造业中开始转轨最早、产品市场进入竞争状态时间最长、竞争程度最激烈的行业之一,理论推论,也应该是增长最快、效率改进最显著、产业组织结构最合理的行业之一。但是,在经历了20年转轨过程之后,这个行业却成为我国制造业中持续亏损时间最长、效益最差、产业组织结构改善最不明显的行业之一。1991-1997年7年间,棉纺织行业有6年全行业亏损。我国制造业转轨过程中受到批评最多的问题如生产分散、企业规模趋小、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等等,在棉纺织行业中都有典型表现。按通常使用表述,这个行业存在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的问题,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竞争秩序”。棉纺织行业的困境已经引起中央决策层的关注,并将解决其困境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解困的突破口”。

为什么同样处在转轨过程中,不同行业的实绩如此不同?为什么竞争会导致如此不同的结果?这是经济研究者有责任回答的问题。否则,人们有理由对竞争的作用产生疑虑,并将解决转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改善某些行业状况的努力建立在加强政府干预的基础上。

2.生产能力过剩、过度竞争及其在棉纺织行业的表现

在分析棉纺织行业困境时,最经常指出的问题是生产能力过剩。本文要提出的观点是,棉纺织行业的困境主要是由转轨过程扭曲和行业特点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或过度竞争是其结果而不是原因,直观的比较能帮助我们恰当理解生产能力过剩对棉纺织行业的影响。 首先,与许多制造行业相比,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并不严重也不典型。按纺织工业总会的口径,现有4190万棉纺锭中,有1000万锭左右是过剩能力,即现有生产能力中有四分之一过剩,这在制造业中是较低的水平。按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显示,许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在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左右,但这些行业并没有出现全行业亏损问题。不仅如此,一些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更严重的行业如家电行业,经过竞争与淘汰,已以成为我国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

其次,在被计入现有生产能力的棉纺锭中,有一部分实际上已退出生产过程。由于国有企业破产或关闭困难,棉纺织企业即使停产半停产,也只是将纺绽闲置而不是淘汰,只要企业不破产,这些生产能力都被计算,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纺锭早已退出生产过程。近几年执行压锭改造政策,企业更没有主动淘汰纺锭的积极性。

用“过度竞争”能更恰当地描述棉纺织行业的现状。“生产能力过剩”所指的现象易于理解,而“过度竞争”这个概念首先需要定义。这里使用日本学者给予的如下定义:“过度竞争”(excessive competition)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某个产业中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已经使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率的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可以看出,“进入企业过多”、“全行业长期低效益”和“竞争及低效益不能产生淘汰作用”是“过度竞争”的三个主要表现。然而在中国,“过度竞争”的行业往往还有另一个特征,即在“过度竞争”状态下,仍有许多新企业继续进入这个行业。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边积压、边亏损、边生产、边建设”的问题。显然,与生产能力过剩相比,用“过度竞争”来描述我国棉纺织工业存在问题的特征更为贴切。

3.转轨过程不同步造成的市场扭曲,是导致长期存在过度竞争问题的制度环境

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的增长主要来自产棉区。70年代以前一个主要产棉省棉纺生产能力份额明显低于其产棉份额,产棉份额近全国的三分之二,但棉纺能力只有全国的三分之一。70年代以后,产棉区新增棉纺生产能力较快,到80年代末期占到全国新增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二,使得产棉区存量生产能力占全国棉纺生产能力的份额从70年代以前的三分之一升到一半。

产棉区大量新增棉纺生产能力,被认为是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在全国棉纺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的情况下,产棉区还要大量新建棉纺企业呢?这是地方和企业对产品价格放开、棉花价格不放开和各类企业竞争地位不同所造成的扭曲的制度环境的理性反应。更一般地讲,我国许多制造行业都有改革不同步的特点,产品市场首先放开,而要素市场严重滞后,特别是一些资源性投入品的价格长期不放开。因此,建立隶属于自己的资源利用型企业,就成为地方政府将其可控制的资源转化成就业和收入的理性选择,这被认为是对外部不合理的制度结构的理性反应。

4. 行业内各类企业效率水平差别明显,“原有企业亏损但新企业不断进入”的行为对相当一部分新进入企业来说,是理性选择而不是“盲目投资”

无论所有制形式如何,新建中小型纺织企业的优势表现在低劳动成本、低价棉花稳定供应和行政隶属层次低三个方面。(1)中小型棉纺织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如果加上国有大中型企业为职工提供的种种福利,乡镇棉纺织企业的成本不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半。即使都是国有企业,行政隶属层次愈低的企业,工资水平相对愈低。据河南省的一项研究,近些年投产的县办国营棉纺织厂,职工平均年收入在1500—1800元之间,而处于大中城市的老厂大厂,职工平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还有许多非工资福利待遇,但仍存在职工不安心的问题。(2)新建的中小型棉纺织企业多数在产棉区,因此,在棉花供应和棉花价格方面有明显优势,棉花价格约为非产棉区大中型棉纺织企业的三分之二。(3)新建中小型棉纺织企业的优势还表现在与中央,省市隶属的大中型纺织企业相比,其行政隶属关系的“低层次”上。无论是乡镇企业,还是县办国有企业,其低层次的隶属关系都使“政企关系”相对有效率。“低层次行政隶属关系”的优势表现为:一,企业与所属政府利益的直接依赖,使政府尽可能给予企业有利的经营环境;二,按照代理理论,主管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愈近,信息愈真实,监督与激励愈有效。与这些新建的“行政隶属低层次”企业相比,行政隶属层次高的大中型国有老企业的明显劣势。这些企业的自下而上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属政府主管部门对投资、投入品和市场份额的控制能力和影响能力,然而改革以来,“高层次”政府的控制能力的影响能力都急剧下降。换言之,这部分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相对于缩减了的下放干预能力,显得过多过大。新建企业的这些优势,使其能够在原有大中型棉纺织企业经营普遍困难的情况下,仍有可能盈利。如果再考虑到大中城市原有棉纺织企业的其他不利因素,如历史负担重,布局不当等,我国的棉纺织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行业内企业间效率差距明显的行业。在市场经济国家,所有企业都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成长,企业间效率水平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差异,否则必被淘汰出局。总之,我国棉纺织行业长期存在“重复生产,重复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新投资者对企业间效率差异的清楚了解和对本身竞争能力具有信心,这部分新进入企业的行为是理性的而不是盲目的。

5. 低效益国有企业退出困难,导致“优胜劣汰”过程缓慢和全待业效益持续低下

棉纺织行业连续6年亏损,而且亏损面,亏损率逐年加重,直接原因是亏损企业既不能够扭亏为盈,又不能够及时退出。在一些非产棉区的大中城市,亏损5年以上的大中型纺织

企业占一半左右,有些企业自1989年以后未曾有过盈利,但仍继续存在下去。在淘汰机制正常的市场经济中,这个行业和表现应该是生产大幅度缩减和大量企业倒闭或被兼并重组,而不是持续数年的全行业亏损。国有棉纺企业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国有棉纺织企业之所以在长期亏损的情况下继续生存,是因为存在着现实的退出困难问题。在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停产首先面临职工安置问题,处置不当,会影响社会安定问题。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棉纺织企业,停产,破产或重组,涉及的职工人数较多,而且有较大比例的职工是教育水平较低,技能单一的女职工,重新安置比较困难。因此,只要有可能,政府愿意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使其维持下去。在问题集中出现又没有妥当的处置办法时,对亏损国有企业进行补贴,先维持其生存,再设法解决问题,是一种稳定社会的暂时措施,也是一种求实和负责的态度。其重要意义,是减少改革阻力,避免改革中矛盾的激化,使以“增量改革”为特征的制度变革过程能够在20年中持续推进。但是,这种状况从80年代中期起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长达10年而且不断恶化,这就成为“停滞”面不是“渐进”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个行业市场容量快速扩张时期,原有企业与新建企业易于“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而当市场容量增速减缓甚至达到饱和状态时,按产业发展规律讲,该行业就应该在争夺有限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开始迅速地优胜劣汰和产业重组过程,但是,竞争力差的国有企业却能够劣而不汰,以长期亏损为代价继续占有市场份额,这就阻碍了优势企业的扩张,全行业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组织的改善。

6.行业特点对行业发展和影响

影响棉纺织行业增长,效益与产业组织结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行业特点。

(1)规模经济不明显,易进难出,存量调整困难

一个行业的进入障碍由其规模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市场结构等因素决定。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要素结构与技术水平下,棉纺织行业是一个规模经济并不显著的行业,进入障碍较弱。这可以从规范的技术经济研究和经验研究两方面得到证实。据中国产业经济技术研究联合会组织专家研究的结果,2万锭左右的棉纺织厂(桉我国对企业规模的分类,3万锭以下的棉纺织厂是小型企业)与更大规模的棉纺织厂相比,在生产成本上并没有明显劣势。而据笔者对一些业内人士的访谈,1万锭左右的棉纺织厂就没有明显的规模不经济问题。棉纺织行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规模选择有参考意义。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显示,我国棉纺织行业的平均规模基本相当,1995年底。以全部棉纺织企业计,企业平均固定资产净值为1165万元。平均销售收为2505万元,而外商投资棉纺织企业的平均固定净值为1473万元,平均销售收为2675万元。显然,批评我国棉纺织企业规模过小时通常所列举的原因,例如,地方和企业盲目投资,不注重效益,地方分权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等等,并不适合用来分析外商投资棉纺织企业的规模。应该认为,外国投资者选择这种“小规模”企业,是因为他们认为在中国的环境,要素结构和技术水平下,这是有竞争力的规模。

棉纺织行业大中型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也受棉纺织行业是传统产业这个特点的影响。在市场竞争中,是大企业更有利还是小企业更有利,并不是一个确定的问题,要看行业特点和市场特点。在一个市场相对份额下降,又存在过度竞争的传统产业中,大企业不一定比小企业更有竞争力。因为如果需求下降,相对于市场规模而言,大企业规模过大,因而缺乏活力。小企业虽然没有大企业资本雄厚,但若因经营状况好于大企业,则在竞争中小企业占优势是完全可能的。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在某些市场份额相对下降的行业中,大企业率先退出竞争,例如英国合成碱业和铸钢来在进入调整时期后,都是大企业率先退出。我国传统产业中的大中型企业以国有企业居多,体制方面的不利因素更多,因此,“以小挤大”很可能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

(2)品牌效应较弱,生产集中过程不明显

多数制造业产品都有自己的商标,这些商标对购买者来说是识别标志。但是,不同种类产品商标的重要性不同。对一部分产品业说,商标对购买者非常重要,因此,这类产品的生产者可以通过创名牌战略,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提高生产集中度。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制造业产品市场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向名牌集中的趋势,例如排名前12名的产品已占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市场量的90%以上。即使在一些规模经济度不显著的行业,只要消费者有“品牌”意识,少数企业也能够很快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如在食品、饮料、保健用品、化妆品、时装、小家电、日用机械等行业中,都已经形成这样一批企业。因此,虽然这些行业内也有相当比例的亏损企业,但由于一部分名牌企业可以获得较多利润,使全行业效益并不太差。一旦消费者具有了较强的品牌意识,名牌产品占据大部分市场,就对中小型新投资者形成进入障碍,所谓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就会明显减少。

相比之下,棉纺织行业的“品牌效应”较弱。棉纺织品是典型的“同质产品”,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只有产品名称,如“纯棉布”、“混纺布”等,并无产品品牌,或消费者不太重视产品品牌。;因些,产品质量好,档次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难以通过“名牌”战略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也难于使产品价格处在合理水平。在10多年的激烈竞争后,棉纺织业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生产集中过程,品牌效应弱对此有明显影响。

7.几点启示及对策建议

(1)体制转轨各个方面不同步,会导致“竞争失效”,不能产生优胜劣汰作用,导致“过度竞争”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要靠深入、全面推进体制改革

我国制造业中各类企业的效率水平差别较大,市场竞争应该能够产生显著的优胜劣汰作用。但是,当不同类型的企业能以不同的价格获得要素、低效益企业能长期得到补贴、亏损企业无法被淘汰时,产品市场竞争的作用就会被削弱、扭曲甚至反向发挥作用,这是渐进改革方式的最大缺陷。要使渐进式改革可行,必须使改革渐进但持续推进,不能在某个阶段停留时间过长,也不能绕过某些重要环节,否则就要付出增长和效益方面的高昂代价。

(2)产业组织结构、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选择都要考虑适用性问题

产业组织结构是由当时的市场环境决定的。中国过去长期存在有利于新建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因此,所谓的生产分散、规模不经济等现象,是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合理反应。如果有许多明显优势的中小型企业不能得到较快发展,有许多劣势的老企业没有感到严峻的压力,就表明多年改革之后,对显而易见的盈利机会,投资都仍然没有积极的反应,竞争也没有对低效率企业形成足够压力,这才是反常现象,若果真如此,那将是改革的失败。对于人们经常批评的“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的大企业亏损,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的中小企业盈利”的现象,也需要用市场经济的观点看待和解释。在中国这样一个收水平多层次的。消费者选择的是适用性,而不是单一的技术水平或质量标准。如果企业采用新技术生产的新产品,颇受消费者、技术专家和质检部门的好评,但若按市场能够接受的价格出售会导致财务困难,那么,仍然表明技术的选择是不适用的。换言之,当产品价格上升到可以维持财务状况的水平时,需求就会大幅度下降。特别当新、旧技术生产的产品在品种质量方面并无显著区别,只是用资本替代劳动时,新技术的适用性更需要慎重考虑。如果通过压制减少来自低成本企业的竞争,使那些新产品在高成本基础上获得市场,其实质是通过损害消费者和一部分生产者(低成本技术使用者)的利益来保护另一部分生产者(高成本技术使用者)的利益。

(3)在结构剧烈变动时期,传统产业的退出援助应该成为政府支出政策的重点之一,但应尽可能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从90年代中期到下世纪前一、二十年,是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化最剧烈的时期。总会有一部分行业、企业和地区处在结构调整带来的剧烈冲击之下,处于需要调整,又无力自行调整的困境之中,如同目前阶段的棉纺织行业。如果这些行业的调整长期受阻,这些行业就会

处于严重开工不足和全行业低效益的状况之中,浪费资源,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性。因此,产业调整援助政策应该成为这段时期内政府支出的重点之一。对退出和转产企业的资金支持,失业救济,再就业援助和区域经济振兴规划等是政府援助政策的主要内容。

关键字:竞争(competition),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转轨经济(transition economy),棉纺行业(cotton industry)

资料来源:《体制转轨中的增长、绩效与产业组织变化——对中国若干行业的实证研究》,江小娟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讨论题

1、纺织行业是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吗?为什么?

2、为什么在改革过程中,棉纺织行业会长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的问题,他和“完全竞争”的理论有哪些不符?原因何在?

3、为什么在全行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的状况下,会有新投资者不断进入,这与我们所谈的“完全竞争”的企业行为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竞争没有产生“优胜劣汰”和改善产业组织结构的显著作用,主要原因是什么?

案例7.1 转轨过程中的低效率竞争:以棉纺织行业为例

1. 棉纺行业目前的困境

70年代末,改革以来,我国制造业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和改革理论,竞争能促进效率改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改善,我国许多制造业的转轨过程也表明了这一点。然而,棉纺织业在转轨过程中的表现,却提供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案例。

棉纺织业是我国制造业中开始转轨最早、产品市场进入竞争状态时间最长、竞争程度最激烈的行业之一,理论推论,也应该是增长最快、效率改进最显著、产业组织结构最合理的行业之一。但是,在经历了20年转轨过程之后,这个行业却成为我国制造业中持续亏损时间最长、效益最差、产业组织结构改善最不明显的行业之一。1991-1997年7年间,棉纺织行业有6年全行业亏损。我国制造业转轨过程中受到批评最多的问题如生产分散、企业规模趋小、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等等,在棉纺织行业中都有典型表现。按通常使用表述,这个行业存在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的问题,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竞争秩序”。棉纺织行业的困境已经引起中央决策层的关注,并将解决其困境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解困的突破口”。

为什么同样处在转轨过程中,不同行业的实绩如此不同?为什么竞争会导致如此不同的结果?这是经济研究者有责任回答的问题。否则,人们有理由对竞争的作用产生疑虑,并将解决转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改善某些行业状况的努力建立在加强政府干预的基础上。

2.生产能力过剩、过度竞争及其在棉纺织行业的表现

在分析棉纺织行业困境时,最经常指出的问题是生产能力过剩。本文要提出的观点是,棉纺织行业的困境主要是由转轨过程扭曲和行业特点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或过度竞争是其结果而不是原因,直观的比较能帮助我们恰当理解生产能力过剩对棉纺织行业的影响。 首先,与许多制造行业相比,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并不严重也不典型。按纺织工业总会的口径,现有4190万棉纺锭中,有1000万锭左右是过剩能力,即现有生产能力中有四分之一过剩,这在制造业中是较低的水平。按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显示,许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在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左右,但这些行业并没有出现全行业亏损问题。不仅如此,一些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更严重的行业如家电行业,经过竞争与淘汰,已以成为我国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

其次,在被计入现有生产能力的棉纺锭中,有一部分实际上已退出生产过程。由于国有企业破产或关闭困难,棉纺织企业即使停产半停产,也只是将纺绽闲置而不是淘汰,只要企业不破产,这些生产能力都被计算,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纺锭早已退出生产过程。近几年执行压锭改造政策,企业更没有主动淘汰纺锭的积极性。

用“过度竞争”能更恰当地描述棉纺织行业的现状。“生产能力过剩”所指的现象易于理解,而“过度竞争”这个概念首先需要定义。这里使用日本学者给予的如下定义:“过度竞争”(excessive competition)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某个产业中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已经使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率的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可以看出,“进入企业过多”、“全行业长期低效益”和“竞争及低效益不能产生淘汰作用”是“过度竞争”的三个主要表现。然而在中国,“过度竞争”的行业往往还有另一个特征,即在“过度竞争”状态下,仍有许多新企业继续进入这个行业。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边积压、边亏损、边生产、边建设”的问题。显然,与生产能力过剩相比,用“过度竞争”来描述我国棉纺织工业存在问题的特征更为贴切。

3.转轨过程不同步造成的市场扭曲,是导致长期存在过度竞争问题的制度环境

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的增长主要来自产棉区。70年代以前一个主要产棉省棉纺生产能力份额明显低于其产棉份额,产棉份额近全国的三分之二,但棉纺能力只有全国的三分之一。70年代以后,产棉区新增棉纺生产能力较快,到80年代末期占到全国新增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二,使得产棉区存量生产能力占全国棉纺生产能力的份额从70年代以前的三分之一升到一半。

产棉区大量新增棉纺生产能力,被认为是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在全国棉纺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的情况下,产棉区还要大量新建棉纺企业呢?这是地方和企业对产品价格放开、棉花价格不放开和各类企业竞争地位不同所造成的扭曲的制度环境的理性反应。更一般地讲,我国许多制造行业都有改革不同步的特点,产品市场首先放开,而要素市场严重滞后,特别是一些资源性投入品的价格长期不放开。因此,建立隶属于自己的资源利用型企业,就成为地方政府将其可控制的资源转化成就业和收入的理性选择,这被认为是对外部不合理的制度结构的理性反应。

4. 行业内各类企业效率水平差别明显,“原有企业亏损但新企业不断进入”的行为对相当一部分新进入企业来说,是理性选择而不是“盲目投资”

无论所有制形式如何,新建中小型纺织企业的优势表现在低劳动成本、低价棉花稳定供应和行政隶属层次低三个方面。(1)中小型棉纺织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如果加上国有大中型企业为职工提供的种种福利,乡镇棉纺织企业的成本不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半。即使都是国有企业,行政隶属层次愈低的企业,工资水平相对愈低。据河南省的一项研究,近些年投产的县办国营棉纺织厂,职工平均年收入在1500—1800元之间,而处于大中城市的老厂大厂,职工平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还有许多非工资福利待遇,但仍存在职工不安心的问题。(2)新建的中小型棉纺织企业多数在产棉区,因此,在棉花供应和棉花价格方面有明显优势,棉花价格约为非产棉区大中型棉纺织企业的三分之二。(3)新建中小型棉纺织企业的优势还表现在与中央,省市隶属的大中型纺织企业相比,其行政隶属关系的“低层次”上。无论是乡镇企业,还是县办国有企业,其低层次的隶属关系都使“政企关系”相对有效率。“低层次行政隶属关系”的优势表现为:一,企业与所属政府利益的直接依赖,使政府尽可能给予企业有利的经营环境;二,按照代理理论,主管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愈近,信息愈真实,监督与激励愈有效。与这些新建的“行政隶属低层次”企业相比,行政隶属层次高的大中型国有老企业的明显劣势。这些企业的自下而上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属政府主管部门对投资、投入品和市场份额的控制能力和影响能力,然而改革以来,“高层次”政府的控制能力的影响能力都急剧下降。换言之,这部分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相对于缩减了的下放干预能力,显得过多过大。新建企业的这些优势,使其能够在原有大中型棉纺织企业经营普遍困难的情况下,仍有可能盈利。如果再考虑到大中城市原有棉纺织企业的其他不利因素,如历史负担重,布局不当等,我国的棉纺织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行业内企业间效率差距明显的行业。在市场经济国家,所有企业都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成长,企业间效率水平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差异,否则必被淘汰出局。总之,我国棉纺织行业长期存在“重复生产,重复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新投资者对企业间效率差异的清楚了解和对本身竞争能力具有信心,这部分新进入企业的行为是理性的而不是盲目的。

5. 低效益国有企业退出困难,导致“优胜劣汰”过程缓慢和全待业效益持续低下

棉纺织行业连续6年亏损,而且亏损面,亏损率逐年加重,直接原因是亏损企业既不能够扭亏为盈,又不能够及时退出。在一些非产棉区的大中城市,亏损5年以上的大中型纺织

企业占一半左右,有些企业自1989年以后未曾有过盈利,但仍继续存在下去。在淘汰机制正常的市场经济中,这个行业和表现应该是生产大幅度缩减和大量企业倒闭或被兼并重组,而不是持续数年的全行业亏损。国有棉纺企业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国有棉纺织企业之所以在长期亏损的情况下继续生存,是因为存在着现实的退出困难问题。在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停产首先面临职工安置问题,处置不当,会影响社会安定问题。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棉纺织企业,停产,破产或重组,涉及的职工人数较多,而且有较大比例的职工是教育水平较低,技能单一的女职工,重新安置比较困难。因此,只要有可能,政府愿意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使其维持下去。在问题集中出现又没有妥当的处置办法时,对亏损国有企业进行补贴,先维持其生存,再设法解决问题,是一种稳定社会的暂时措施,也是一种求实和负责的态度。其重要意义,是减少改革阻力,避免改革中矛盾的激化,使以“增量改革”为特征的制度变革过程能够在20年中持续推进。但是,这种状况从80年代中期起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长达10年而且不断恶化,这就成为“停滞”面不是“渐进”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个行业市场容量快速扩张时期,原有企业与新建企业易于“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而当市场容量增速减缓甚至达到饱和状态时,按产业发展规律讲,该行业就应该在争夺有限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开始迅速地优胜劣汰和产业重组过程,但是,竞争力差的国有企业却能够劣而不汰,以长期亏损为代价继续占有市场份额,这就阻碍了优势企业的扩张,全行业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组织的改善。

6.行业特点对行业发展和影响

影响棉纺织行业增长,效益与产业组织结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行业特点。

(1)规模经济不明显,易进难出,存量调整困难

一个行业的进入障碍由其规模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市场结构等因素决定。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要素结构与技术水平下,棉纺织行业是一个规模经济并不显著的行业,进入障碍较弱。这可以从规范的技术经济研究和经验研究两方面得到证实。据中国产业经济技术研究联合会组织专家研究的结果,2万锭左右的棉纺织厂(桉我国对企业规模的分类,3万锭以下的棉纺织厂是小型企业)与更大规模的棉纺织厂相比,在生产成本上并没有明显劣势。而据笔者对一些业内人士的访谈,1万锭左右的棉纺织厂就没有明显的规模不经济问题。棉纺织行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规模选择有参考意义。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显示,我国棉纺织行业的平均规模基本相当,1995年底。以全部棉纺织企业计,企业平均固定资产净值为1165万元。平均销售收为2505万元,而外商投资棉纺织企业的平均固定净值为1473万元,平均销售收为2675万元。显然,批评我国棉纺织企业规模过小时通常所列举的原因,例如,地方和企业盲目投资,不注重效益,地方分权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等等,并不适合用来分析外商投资棉纺织企业的规模。应该认为,外国投资者选择这种“小规模”企业,是因为他们认为在中国的环境,要素结构和技术水平下,这是有竞争力的规模。

棉纺织行业大中型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也受棉纺织行业是传统产业这个特点的影响。在市场竞争中,是大企业更有利还是小企业更有利,并不是一个确定的问题,要看行业特点和市场特点。在一个市场相对份额下降,又存在过度竞争的传统产业中,大企业不一定比小企业更有竞争力。因为如果需求下降,相对于市场规模而言,大企业规模过大,因而缺乏活力。小企业虽然没有大企业资本雄厚,但若因经营状况好于大企业,则在竞争中小企业占优势是完全可能的。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在某些市场份额相对下降的行业中,大企业率先退出竞争,例如英国合成碱业和铸钢来在进入调整时期后,都是大企业率先退出。我国传统产业中的大中型企业以国有企业居多,体制方面的不利因素更多,因此,“以小挤大”很可能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

(2)品牌效应较弱,生产集中过程不明显

多数制造业产品都有自己的商标,这些商标对购买者来说是识别标志。但是,不同种类产品商标的重要性不同。对一部分产品业说,商标对购买者非常重要,因此,这类产品的生产者可以通过创名牌战略,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提高生产集中度。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制造业产品市场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向名牌集中的趋势,例如排名前12名的产品已占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市场量的90%以上。即使在一些规模经济度不显著的行业,只要消费者有“品牌”意识,少数企业也能够很快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如在食品、饮料、保健用品、化妆品、时装、小家电、日用机械等行业中,都已经形成这样一批企业。因此,虽然这些行业内也有相当比例的亏损企业,但由于一部分名牌企业可以获得较多利润,使全行业效益并不太差。一旦消费者具有了较强的品牌意识,名牌产品占据大部分市场,就对中小型新投资者形成进入障碍,所谓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就会明显减少。

相比之下,棉纺织行业的“品牌效应”较弱。棉纺织品是典型的“同质产品”,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只有产品名称,如“纯棉布”、“混纺布”等,并无产品品牌,或消费者不太重视产品品牌。;因些,产品质量好,档次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难以通过“名牌”战略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也难于使产品价格处在合理水平。在10多年的激烈竞争后,棉纺织业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生产集中过程,品牌效应弱对此有明显影响。

7.几点启示及对策建议

(1)体制转轨各个方面不同步,会导致“竞争失效”,不能产生优胜劣汰作用,导致“过度竞争”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要靠深入、全面推进体制改革

我国制造业中各类企业的效率水平差别较大,市场竞争应该能够产生显著的优胜劣汰作用。但是,当不同类型的企业能以不同的价格获得要素、低效益企业能长期得到补贴、亏损企业无法被淘汰时,产品市场竞争的作用就会被削弱、扭曲甚至反向发挥作用,这是渐进改革方式的最大缺陷。要使渐进式改革可行,必须使改革渐进但持续推进,不能在某个阶段停留时间过长,也不能绕过某些重要环节,否则就要付出增长和效益方面的高昂代价。

(2)产业组织结构、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选择都要考虑适用性问题

产业组织结构是由当时的市场环境决定的。中国过去长期存在有利于新建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因此,所谓的生产分散、规模不经济等现象,是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合理反应。如果有许多明显优势的中小型企业不能得到较快发展,有许多劣势的老企业没有感到严峻的压力,就表明多年改革之后,对显而易见的盈利机会,投资都仍然没有积极的反应,竞争也没有对低效率企业形成足够压力,这才是反常现象,若果真如此,那将是改革的失败。对于人们经常批评的“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的大企业亏损,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的中小企业盈利”的现象,也需要用市场经济的观点看待和解释。在中国这样一个收水平多层次的。消费者选择的是适用性,而不是单一的技术水平或质量标准。如果企业采用新技术生产的新产品,颇受消费者、技术专家和质检部门的好评,但若按市场能够接受的价格出售会导致财务困难,那么,仍然表明技术的选择是不适用的。换言之,当产品价格上升到可以维持财务状况的水平时,需求就会大幅度下降。特别当新、旧技术生产的产品在品种质量方面并无显著区别,只是用资本替代劳动时,新技术的适用性更需要慎重考虑。如果通过压制减少来自低成本企业的竞争,使那些新产品在高成本基础上获得市场,其实质是通过损害消费者和一部分生产者(低成本技术使用者)的利益来保护另一部分生产者(高成本技术使用者)的利益。

(3)在结构剧烈变动时期,传统产业的退出援助应该成为政府支出政策的重点之一,但应尽可能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从90年代中期到下世纪前一、二十年,是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化最剧烈的时期。总会有一部分行业、企业和地区处在结构调整带来的剧烈冲击之下,处于需要调整,又无力自行调整的困境之中,如同目前阶段的棉纺织行业。如果这些行业的调整长期受阻,这些行业就会

处于严重开工不足和全行业低效益的状况之中,浪费资源,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性。因此,产业调整援助政策应该成为这段时期内政府支出的重点之一。对退出和转产企业的资金支持,失业救济,再就业援助和区域经济振兴规划等是政府援助政策的主要内容。

关键字:竞争(competition),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转轨经济(transition economy),棉纺行业(cotton industry)

资料来源:《体制转轨中的增长、绩效与产业组织变化——对中国若干行业的实证研究》,江小娟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讨论题

1、纺织行业是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吗?为什么?

2、为什么在改革过程中,棉纺织行业会长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的问题,他和“完全竞争”的理论有哪些不符?原因何在?

3、为什么在全行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的状况下,会有新投资者不断进入,这与我们所谈的“完全竞争”的企业行为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竞争没有产生“优胜劣汰”和改善产业组织结构的显著作用,主要原因是什么?


相关内容

  •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案例分析
  •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案例6-1 案例分析:农村春联市场:完全竞争的缩影 案例适用:完全竞争 案例来源:杨晓东:<农村春联市场:完全竞争的缩影> ,经济学消息报599期(2004年6月25日) [案例内容]:  去年临近春节,我有机会对某村农贸市场的春联销售进行了调查,该农贸市场主要供 ...

  • 投资案例分析
  • 投资案例分析 ----企业收购案例 姓名 张胜男 班级 国际贸易6班 学号 2011310229 日期2012年5月19号 垄断 (英语:Monopoly) (或者称卖者垄断),一般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能够随意调节价格与产量. 垄断优势理论(Mono ...

  • 管理经济学2016
  • <管理经济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中.英文):管理经济学Course:managerial economics 课程编号:ZXW10085适用学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学 分:2总学时:34 预修课程: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实训学时:4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管理类各 ...

  • 国际经济学案例分析
  • 案例名称:蜡烛工的请愿 案例适用:比较优势理论 案例内容: 在重商主义哲学盛行时期,保护主义蔓延,被激怒的法国经济学家Frederic Bastiat(1801-1851年),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压倒了保护主义者.巴斯底持在1845年虚构的法国蜡烛工人请愿的故事中,最成功地打击了贸易保护主义. ...

  • 微观经济学案例
  • 微观经济学案例 第一章 导论 案例1:欲望与选择 清人胡澹庵编辑的<解人颐>一书中收录了一首<不知足>诗: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

  • 管理经济学案例复习
  • 案例分析题1(配套教材第六章案例6-3) 案例内容:预收5年水费,遭质疑? 问题类型? 1. 判断案例中的市场接近何种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有和特点? 答:完全垄断市场:一个行业只存在一家生产企业,企业与行业完全重合.企业的产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即需求交叉弹性等于零.由于某些原因,其他企业进入这 ...

  • 博弈论案例分析
  • 博弈论案例分析 博弈论分析 一.经济学中的"智猪博弈"(Pigs'payoffs)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 ...

  • 管理经济学课程大纲
  • MBA 辅助教学资料 管理经济学 M A N A G E R I A L E C O N O M I C S (MBA 适用) <管理经济学>教学大纲(COURSE OUTLINE) 课程编号(COURSE NUMBER): 课程名称(COURSE NAME):管理经济学(MANAGER ...

  • 营销资料第三讲差异化营销的十大策略
  • 区域营销主管之营销管理 技能训练之三 导 言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你所在的企业应怎样与行业领先者竞争呢?也许你的答案是:对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差异化 ,并避开直接的竞争. 第三讲 差异化营销创新十大策略 课程内容: 一是时机差异化:二是人员差异化:三是渠道差异化:四是功能差异化:五是品质差异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