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与诊断书 (2)

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的教学观察和教学诊断

执教者:实验小学朱华英

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联系生活实际开始,进行看关键词图画猜国家名。通过学生得出的结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特色与文化”进入本课的教学。课前板书课题)

观察想法:课前谈话切合单元实际,领略了异国风光。过渡到课文的学习十分自然。

T :齐读课题。

S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T :读得不错,题目比较长。像同学们这样,读出停顿就处理得挺好。

观察想法:虽然学生一开始就读得很有节奏,教师在予以肯定的同时再次强调了读长的题目的方法,学生在以后自己阅读类似较长的题目或句子时,就会养成了个合理断句的习惯。

你在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想法?

S :为什么说自已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呢?

T :大家心里产生的想法都差不多。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课件出示学习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一下:作者在德国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色呢?

(学生快速放声读课文)

T :大家读了几遍了?

S :2遍,3遍

T :真不错,我们先来看看大屏幕上这三个红色字体的字。

(课件出示:莞尔一笑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脊梁)

生读生字。

T :莞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它表示地名。(课件出示:广东东莞)

一起比较读一读。

S :广东东莞 莞尔一笑

T :刚才老师对同学们怎样的笑,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S :莞尔一笑

T :那你知道莞尔一笑一般是用来形容谁的笑的吗?

学生不确定,猜想是女性。

T :不错。莞尔一笑一般用来形容女性的微笑。

再来看看这个词(手指向脊梁),该怎么读?

S :脊梁(读成二声)

T :这里要读轻声。我们一起读一读。

S :脊梁(读成轻声)

T :这个“脊”字是我们本课要写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师范写“脊”,明确书写笔顺)

观察想法:在生字教学的时候注重音形义三者的有机结合,并且能够做到字不离词。在词语的选择上也有针对性。

T :大家用手往后摸,可以摸到——

S :脊梁(有小数学生说到脊椎骨)

T :你再像上摸就能摸到——

S :脊背

T :那么,请问,课文中说“花的脊梁”指的是什么呢?

S :花的背面

S :花的茎

观察想法:“花的脊梁”一词其实用了拟人的手法,花怎么有脊梁呢?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自然地就让学生明白了花的脊梁指的就是花的背面。这一环节处理得较好。

T :不错。接下来,我们回忆一下: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发言。

T :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作者在德国看过了怎样的景色吗? S1:耐人寻味

S2:奇丽

S3:应接不暇

T :你觉得作者在德国看到的景色让他看了觉得应接不暇?(生点头) S4:美丽

T :那哪个词与景色搭配起来最得当?

学生一口同声答:奇丽 师板书。

T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呢?

S :2、3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景色奇丽的语句,并简单地批注自己的感受。)

学生发言,谈感受。

T :现在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S :德国人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

T :这是老师后面要讲的内容,你也很棒,会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领悟课文。 观察想法:自己以前上课文的时候,就怕学生发言的时候会把自己后面要讲的内容马上讲出来,理也不是,不理也不是,朱老师的这一处理方式不错。明确地告诉了学生这个问题后面研究,并且适时地表扬了学生。

老师也有一个发现,请看这段话。

课件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你发现了吗?这里一连用了三个都。作者是无意间用了这三个都,还是有意的呢?说明了什么呢?

S :因为说明那里的人都是这样做的。

T :你爱花吗?会养花吗?如果你养花你会怎么做?

S :我一定会把它养在我自己看得到的地方,看着它们长出来,我会很高兴。

T :那我们可以理解为德国人不爱花吗?

S :不能。

T :那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爱花呢?

学生反馈。

T :他们如此爱花,却把花都种给别人看,这个民族直是——

S :奇特。

T :继续汇报,你还看到了哪些景象?

S :走到任何一条街上,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T :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奇丽的景色的?还有其它办法让自己看到这种奇丽的景色吗?

S :联想,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T :其实朗读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请你大声地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读句子。

T :你可以用朗读来表达你内心的感受,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一生读句段。

T :你读得很用心,也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真为你高兴。

又一生读句段。

T :你读得真好,让我们听得也觉得……(这里没记下来)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句子,作者为什么用了两个写花的词语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们可以去掉其中的一个吗?

S :不能。因为,花团锦簇是写花很多,姹紫嫣红是写花的颜色很艳丽。 T :花团锦簇,你从哪两个字里感受到了花很多呢?

S :团、簇

出示课件,帮助理解两个词语的意思。(图片)

T :姹紫嫣红中“姹、嫣”都是女字旁,你们来猜猜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S :外貌很漂亮。

T :不错,这两个字的意思都是指容貌漂亮。其实,我们在平时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根据偏旁猜猜它们的意思,也不愧是一种好办法,当然最好的还是查字典。

T :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我们一起去大街上走走。我们来到第一条街上,抬头向上看——

引读两个句子。

T :走到下一条街,我们的心情更加激动,抬头向上看——

T :拐了一个弯,眼前依然是一片花的海洋,就让我们慢慢地走,慢慢欣赏,抬头向上看——

T :继续往前走,我们看到的仍是这样一番景象——

(以上为配乐齐读)

T :下是这样,也的确不错。——(反复几次,请单个的同学站起来读句子) 观察想法: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反思地读,改变了传统的领读方法,变换情境地读,学生毫无倦意。而且有齐读还有个别同学的读,学生在反思的诵读中就逐渐地熟记下来了。

T :正是这样一番景色,作者在街上走着看着,看着想着,他突然悟出了这样一句话——

S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教师板书。

T :为什么他会想到这句话呢?你可以用书上的话说说吗?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S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自己看别人种的花。

T :对,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同桌讨论。 S :图书角的图书,每个人都捐献,大家一起看。

S2:墨水,我们班里的同学轮流带墨水,大家一起用。

S3: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我去帮助他们,他们也会帮助我。

T :作者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

S :颇耐人寻味的。

T :作者在寻味着什么呢?请你联系一下实际,说一说。

学生答得不怎么好。

T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境界呢?

S :让人很舒服,亲切。

T :四五十年后,德国人种花的境界再次引起了他的寻味、思考,我们下节课继续来学习与交流。基于大家对德国不是很了解,推荐大家去读一读同步阅读的《读 懂德国人》。

诊断书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课更是磨出来的。语文是一门慢的艺术,当然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今天有幸地听了实验小学朱校长上的这堂课,学习与收获了许多。在这里发表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之。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方面:朱校长设计的目标更像是一整课的教学目标,并没有针对课文的第一课时单独进行设计。根据她的教学流程,我觉得应该改成: 教学目标:1、认识“莞、姹、嫣”3个生字,会写“脊”这个生字,能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生活经验理解,积累“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2、3自然段朗读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

3、联系课文与生活初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4、反思朗读,积累背诵描写花美的句子。

在教学设计与课堂调整方面:今天一节课听下来,发现与手中发下来的教案出入较大。可能是跟借班上课有很大的关系,对学生的学情不了解,导致了后面环节的匆匆走过场,也掉下了个重要环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出处要进行介绍,这个相当重要。本来设计中安排的课内阅读《读懂德国人》以及摘抄好词好句的任务都留到了课外。

如果我来设计第一课时,我会把朱老师设计的第三大块的第4、5板块都放到第二课时去上,因为这毕竟是提炼主题的地方,是不是放到第二课时会更好。这节课重点就把2、3两个自然段读通、读透,再把写花的句子熟读背诵下来, 在朗读指导方面:朱校长这样创设情境进行引读课文,学生一遍一遍读,学生 仍有新鲜感。由于听课的时候坐在后面,又加上课件上的字刚开始有,后面就没有了,我一直都以为学生是在背诵这两个句子的。可后来单个学生站起来的时候,又是拿起课本来读,其实这样简单的两句话,学生反复的读已经会背了,如果老师强调一下,让学生试着背出来,学生的表现会更出彩吧。

半小时课堂理念方面:在这堂课上,学生通过朗读等体现了生本理念。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感受到了德国的奇丽的景色以及课题的含义。但总觉得学生的练习是不是太少了。了解了作者用上好的词语将花写得那样美,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说话或者写话练习,这样的话,学生学以致用,也来学着写写德国的奇异的景象。

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的教学观察和教学诊断

执教者:实验小学朱华英

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联系生活实际开始,进行看关键词图画猜国家名。通过学生得出的结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特色与文化”进入本课的教学。课前板书课题)

观察想法:课前谈话切合单元实际,领略了异国风光。过渡到课文的学习十分自然。

T :齐读课题。

S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T :读得不错,题目比较长。像同学们这样,读出停顿就处理得挺好。

观察想法:虽然学生一开始就读得很有节奏,教师在予以肯定的同时再次强调了读长的题目的方法,学生在以后自己阅读类似较长的题目或句子时,就会养成了个合理断句的习惯。

你在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想法?

S :为什么说自已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呢?

T :大家心里产生的想法都差不多。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课件出示学习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一下:作者在德国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色呢?

(学生快速放声读课文)

T :大家读了几遍了?

S :2遍,3遍

T :真不错,我们先来看看大屏幕上这三个红色字体的字。

(课件出示:莞尔一笑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脊梁)

生读生字。

T :莞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它表示地名。(课件出示:广东东莞)

一起比较读一读。

S :广东东莞 莞尔一笑

T :刚才老师对同学们怎样的笑,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S :莞尔一笑

T :那你知道莞尔一笑一般是用来形容谁的笑的吗?

学生不确定,猜想是女性。

T :不错。莞尔一笑一般用来形容女性的微笑。

再来看看这个词(手指向脊梁),该怎么读?

S :脊梁(读成二声)

T :这里要读轻声。我们一起读一读。

S :脊梁(读成轻声)

T :这个“脊”字是我们本课要写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师范写“脊”,明确书写笔顺)

观察想法:在生字教学的时候注重音形义三者的有机结合,并且能够做到字不离词。在词语的选择上也有针对性。

T :大家用手往后摸,可以摸到——

S :脊梁(有小数学生说到脊椎骨)

T :你再像上摸就能摸到——

S :脊背

T :那么,请问,课文中说“花的脊梁”指的是什么呢?

S :花的背面

S :花的茎

观察想法:“花的脊梁”一词其实用了拟人的手法,花怎么有脊梁呢?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自然地就让学生明白了花的脊梁指的就是花的背面。这一环节处理得较好。

T :不错。接下来,我们回忆一下: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发言。

T :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作者在德国看过了怎样的景色吗? S1:耐人寻味

S2:奇丽

S3:应接不暇

T :你觉得作者在德国看到的景色让他看了觉得应接不暇?(生点头) S4:美丽

T :那哪个词与景色搭配起来最得当?

学生一口同声答:奇丽 师板书。

T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呢?

S :2、3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景色奇丽的语句,并简单地批注自己的感受。)

学生发言,谈感受。

T :现在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S :德国人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

T :这是老师后面要讲的内容,你也很棒,会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领悟课文。 观察想法:自己以前上课文的时候,就怕学生发言的时候会把自己后面要讲的内容马上讲出来,理也不是,不理也不是,朱老师的这一处理方式不错。明确地告诉了学生这个问题后面研究,并且适时地表扬了学生。

老师也有一个发现,请看这段话。

课件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你发现了吗?这里一连用了三个都。作者是无意间用了这三个都,还是有意的呢?说明了什么呢?

S :因为说明那里的人都是这样做的。

T :你爱花吗?会养花吗?如果你养花你会怎么做?

S :我一定会把它养在我自己看得到的地方,看着它们长出来,我会很高兴。

T :那我们可以理解为德国人不爱花吗?

S :不能。

T :那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爱花呢?

学生反馈。

T :他们如此爱花,却把花都种给别人看,这个民族直是——

S :奇特。

T :继续汇报,你还看到了哪些景象?

S :走到任何一条街上,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T :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奇丽的景色的?还有其它办法让自己看到这种奇丽的景色吗?

S :联想,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T :其实朗读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请你大声地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读句子。

T :你可以用朗读来表达你内心的感受,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一生读句段。

T :你读得很用心,也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真为你高兴。

又一生读句段。

T :你读得真好,让我们听得也觉得……(这里没记下来)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句子,作者为什么用了两个写花的词语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们可以去掉其中的一个吗?

S :不能。因为,花团锦簇是写花很多,姹紫嫣红是写花的颜色很艳丽。 T :花团锦簇,你从哪两个字里感受到了花很多呢?

S :团、簇

出示课件,帮助理解两个词语的意思。(图片)

T :姹紫嫣红中“姹、嫣”都是女字旁,你们来猜猜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S :外貌很漂亮。

T :不错,这两个字的意思都是指容貌漂亮。其实,我们在平时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根据偏旁猜猜它们的意思,也不愧是一种好办法,当然最好的还是查字典。

T :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我们一起去大街上走走。我们来到第一条街上,抬头向上看——

引读两个句子。

T :走到下一条街,我们的心情更加激动,抬头向上看——

T :拐了一个弯,眼前依然是一片花的海洋,就让我们慢慢地走,慢慢欣赏,抬头向上看——

T :继续往前走,我们看到的仍是这样一番景象——

(以上为配乐齐读)

T :下是这样,也的确不错。——(反复几次,请单个的同学站起来读句子) 观察想法: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反思地读,改变了传统的领读方法,变换情境地读,学生毫无倦意。而且有齐读还有个别同学的读,学生在反思的诵读中就逐渐地熟记下来了。

T :正是这样一番景色,作者在街上走着看着,看着想着,他突然悟出了这样一句话——

S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教师板书。

T :为什么他会想到这句话呢?你可以用书上的话说说吗?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S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自己看别人种的花。

T :对,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同桌讨论。 S :图书角的图书,每个人都捐献,大家一起看。

S2:墨水,我们班里的同学轮流带墨水,大家一起用。

S3: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我去帮助他们,他们也会帮助我。

T :作者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

S :颇耐人寻味的。

T :作者在寻味着什么呢?请你联系一下实际,说一说。

学生答得不怎么好。

T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境界呢?

S :让人很舒服,亲切。

T :四五十年后,德国人种花的境界再次引起了他的寻味、思考,我们下节课继续来学习与交流。基于大家对德国不是很了解,推荐大家去读一读同步阅读的《读 懂德国人》。

诊断书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课更是磨出来的。语文是一门慢的艺术,当然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今天有幸地听了实验小学朱校长上的这堂课,学习与收获了许多。在这里发表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之。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方面:朱校长设计的目标更像是一整课的教学目标,并没有针对课文的第一课时单独进行设计。根据她的教学流程,我觉得应该改成: 教学目标:1、认识“莞、姹、嫣”3个生字,会写“脊”这个生字,能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生活经验理解,积累“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2、3自然段朗读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

3、联系课文与生活初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4、反思朗读,积累背诵描写花美的句子。

在教学设计与课堂调整方面:今天一节课听下来,发现与手中发下来的教案出入较大。可能是跟借班上课有很大的关系,对学生的学情不了解,导致了后面环节的匆匆走过场,也掉下了个重要环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出处要进行介绍,这个相当重要。本来设计中安排的课内阅读《读懂德国人》以及摘抄好词好句的任务都留到了课外。

如果我来设计第一课时,我会把朱老师设计的第三大块的第4、5板块都放到第二课时去上,因为这毕竟是提炼主题的地方,是不是放到第二课时会更好。这节课重点就把2、3两个自然段读通、读透,再把写花的句子熟读背诵下来, 在朗读指导方面:朱校长这样创设情境进行引读课文,学生一遍一遍读,学生 仍有新鲜感。由于听课的时候坐在后面,又加上课件上的字刚开始有,后面就没有了,我一直都以为学生是在背诵这两个句子的。可后来单个学生站起来的时候,又是拿起课本来读,其实这样简单的两句话,学生反复的读已经会背了,如果老师强调一下,让学生试着背出来,学生的表现会更出彩吧。

半小时课堂理念方面:在这堂课上,学生通过朗读等体现了生本理念。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感受到了德国的奇丽的景色以及课题的含义。但总觉得学生的练习是不是太少了。了解了作者用上好的词语将花写得那样美,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说话或者写话练习,这样的话,学生学以致用,也来学着写写德国的奇异的景象。


相关内容

  • 学校领导要有"教学诊断"能力
  • 学校管理 1 学校领导要有"教学诊断"能力 潘 伟 136301) (吉林省东丰县大兴镇中心小学,吉林东丰 伴着社会的进步与教育的改革,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觉得现今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高品 位.高品质的教学,它离不开教育科研,其中"教学诊断"可以视为最 ...

  •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研修实践研究
  •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研修实践研究 葫芦中学 郭金浩 一.研究的背景 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依靠原来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引进现代教育技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 ...

  • 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方案
  • 根据省、衢州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实施工作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实际,特制订《江山市2010年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时期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要求,以及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现实背景,以提高骨干教师的课 ...

  • 诊断性评价
  •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明确了"品生"."品社"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重点学习了五种评价方法:课堂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作品分析法以及成长资料袋评价方法. 的确,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评价尤其是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

  • 英语课堂观察的基本类型
  • 作者:戴军熔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4年02期 课堂是学校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是研究教与学最适当的场所,它蕴含着大量有价值的研究要素.课堂研究正是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研究和分析,来揭示课堂的真实情境,从而发现事实,改进行为.而课堂观察则是课堂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课堂研究中收集各种资料,探寻各 ...

  • 诊断学教学大纲
  • [供八.七年制.五年制医学专业用] 内科教研室 二00六年三月 前  言 一.诊断学是一门联系医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但它的内容以及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位置都更偏向为一门临床课.重点内容包括:问诊.物理检查.实验诊断.心电图诊断.超声诊断.其它部分,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供学生自学参考. 二.诊 ...

  • 教学质量与改进 培训心得
  • 学期初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心得 在本学期初,学院相关部门组织了全体教职工有关教学质量的培训,现特将一些感悟总结如下. 学校自我诊断已成为主流的学校评估手段,并在西方教育发达国家有30多年的历史,在规避管理风险.提升学校效能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我国,学校自我诊断仍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未来肯定 ...

  • 2015中央电大教育评价
  • <教育评价>复习提要 (一) 填空题(考试每空2分,共10空20分.附参考答案.根据历年考试情况,此部分题目越考越活,要取得好成绩,一定要全面看书复习) 1. 06.1.08.1.14.1) 2. 按功能及用途划分,可将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07.1.11.7) ...

  • 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的裁定不服申请再审
  • 绪论 <教学要求>阐述诊断学是应用问诊.体格检查.化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达到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一门课程.学习本课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发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教学内容> 一.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