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策划书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策划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动。21 世纪头20 年,中国16 岁以上人口以年均550 万的规模增长,到2020 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将达到9.4 亿。但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系数大的第三产业比例偏小,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偏低,因此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未来十年内,就业将始终是个大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01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 万,待业人数约为30 万。到了2005 年,待业人数增加到93 万,比2001 年增加了三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2010 年将有630 多万名大学生毕 业,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总数将超过700 万,就业形势依然很不容乐观。预计今后三年内高校毕业生还将以每年50 万的速度增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

( 一) 深化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1. 强调通识教育, 适应新形势对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 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1]目前,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 明确限定的公共必修课程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政治思想类、语言工具类、体育类、计算机类等四大类课程。而有关学生就业的课程设置则多属选修课的范围, 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 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离。更有些学校则根本没有这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这无疑会造成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就业期望值过高等不利因素, 从而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因此, 我们认为高校必须科学、全面、合理地设置通识教育课程, 加强就业指导课、形势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等的设置, 并扩大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范围与学分, 调整必修课的比例, 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教材编写工作, 改革考试考查制度, 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全面与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2. 以就业为导向, 合理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以前我国的大学教育, 由于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实行计划体制, 所以学校不注重专业设置; 现在是市场为导向, 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人才的需求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 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 并加强对新设置专业的建设和管理, 把拓展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有机结合起来, 研究人才需求状况, 大力扶持和发展社会各行业急需或是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潜力的专业, 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 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社会需求日渐萎缩的传统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 直到停止招生。例如美国的大学在“行政管理、评聘教授、招收学生、筹集和分配经费、学科 和专业设置、学生选课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 学校可依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及时灵活自主地调整, 所以, 对社会需求反射快, 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强。由于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机制和能力, 因此, 弱化了学校教育的滞后性, 增强了适应性, 提高了就业率。”

( 二) 加大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市场建设,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 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 针对毕业生实际情况给予全方位辅导。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是学生们最信赖的就业渠道之一, 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是国家、社会、学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提。各高校应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非常重要

的地位, 转变管理观念, 强化服务意识。首先, 高校要从人力、场地, 特别是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 重点抓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应包括:校级领导(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专职干事) 、院( 系) 就业指导责任人员(系主任、毕业生辅导员、班主任) 等, 形成金字塔结构, 加强每一个环节的服务与教育, 形成就业指导合力, 保障指导工作的优质高效; 其次, 在校外, 高校要建立广泛的联络网络, 形成各用人单位、专业学会、政府有关部门、各行各业代表组织以及就业指导理论学者等与高校共同协作, 促进就业指导的局面。

2. 正确规划职业生涯, 加强全程就业辅导。

高校就业机构要认清就业指导不是只针对毕业生而言的, 帮助大学生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应该渗透到各个年级, 从低年级抓起。同时要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确定指导重点: 大学一年级应侧重职业认知与规划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以及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大学二年级则侧重自我基本能力的培养,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大学三年级侧重教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提高自身就业技能, 培养自身实践能力、交际、组织能力; 四年级则重点帮助学生掌握面试的具体技巧, 克服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即使在学生毕业以后, “也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 就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学生对就业辅导服务的意见和使用情况等加以调查和研究, 建立起全程、动态的反馈和循环系统。”[2]

3. 完善大学生毕业信息网络建设和就业市场建设。各高校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 提高效率, 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国家、地方和高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 互相联系, 互相补充, 积极开发以就业信息网络为核心的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 建立完善的就业供需信息收集、处理、发布和交流系统, 让大学生在校内就可以通过学校就业网站完成政策法规学习、求职简历发布、需求信息查询和网上竞聘等程序, 帮助解决大学生信息渠道不畅、就业费用偏高等问题。此外,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要主动与用人单位、市场中介和校友会等加强联系和沟通, 积极为大学生的就业牵线搭桥。

( 三) 培养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当下毕业生求职是“买方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 希望用人单位降低门槛, 给大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显然是不现实的。“就业竞争是残酷的, 优胜劣汰, 有成功者, 也有失败者。就业竞争是实力、智力、精力、体力的大较量, 也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的大较量。”[3]随着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外语、计算机等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 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现实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 大学生应成为只有既懂专业基础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的知识的“T ”型人才, 即复合人才, 才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优秀大学生, 正是时代需要的、人才市场上需求的。就业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体现, 笔者以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一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结构合理与否, 决定其在求职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就业层次。所以, 大学生在一进大学校门时就要自觉地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 认真学习, 刻苦钻研,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自觉拓展知识面, 把自己培养成为专才中的通才,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2.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锻炼现代职场所需的各种能力。我国加入WTO 后, 社会对大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能力要求更趋于规范化和多样化。具体来说, 大学生必备的能力有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纸上得来终觉浅”, 大部分能力是无法在课堂上或书本中学到的, 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加以积累。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尤其是参与与其专业相邻或同一范围的专业性社会实践, 在真正进入职场前亲身体验岗位工作的各个层面, 了解胜任专业岗位的基本要求, 有针对性地培养现代职场所需的能力, 弥补自身在社会经验和职业履历上的不足。事实证明, 许多的用人单位在进行选拔时对于有专业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给予优先录用权, 无疑体现了社会实践锻炼现代职场能力的功效。

(四)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拓展就业思路,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求职意识

高校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观念也是就业力。毕业生就业的主导因素还是学生自己。因此, 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 帮助他们解决择业思想矛盾, 从而切实转变只追求稳定、舒适、高薪的岗位, 只想去比较发达的地区的观念, 鼓励、支持和引导广大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就业, 这样“不仅解决毕业生就业, 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而且能改善农村和西部人口素质, 带动农村和西部崛起, 是我国社会进步和实现现化的必然选择。”[4]此外, 高校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创业教育, 将创业教育的理念, 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 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系列创业教育课程, 通过大学生实践活动( 如活动课程、勤工俭学、创业实习等) ,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各级政府要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就业创造条件, 要营造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社会环境, 在投资基金、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 努力做到“扶上马, 送一程”, 全心全意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服务。

(五) 大力规范就业政策, 完善就业市场, 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

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笔者认为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法律法规, 明确规范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学校有关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形成比较全面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供需双方利益的配套政策, 使毕业生就业有法可依, 有序进行。同时还要理顺人员选拔机制, 尽量减少人情因素, 真正做到坚持公开公平, 竞争择优的原则, 让毕业生们凭个人才能就业。要进一步完善以高校为基础的、多层次的、统一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的壁垒, 消除生源地的户籍限制性别歧视, 促进贫困生无障碍、平等就业和自由流动。

四、结论

作为高学历人才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顺畅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影响到了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大学生的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个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这需要国家、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策划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动。21 世纪头20 年,中国16 岁以上人口以年均550 万的规模增长,到2020 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将达到9.4 亿。但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系数大的第三产业比例偏小,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偏低,因此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未来十年内,就业将始终是个大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01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 万,待业人数约为30 万。到了2005 年,待业人数增加到93 万,比2001 年增加了三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2010 年将有630 多万名大学生毕 业,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总数将超过700 万,就业形势依然很不容乐观。预计今后三年内高校毕业生还将以每年50 万的速度增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

( 一) 深化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1. 强调通识教育, 适应新形势对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 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1]目前,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 明确限定的公共必修课程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政治思想类、语言工具类、体育类、计算机类等四大类课程。而有关学生就业的课程设置则多属选修课的范围, 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 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离。更有些学校则根本没有这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这无疑会造成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就业期望值过高等不利因素, 从而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因此, 我们认为高校必须科学、全面、合理地设置通识教育课程, 加强就业指导课、形势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等的设置, 并扩大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范围与学分, 调整必修课的比例, 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教材编写工作, 改革考试考查制度, 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全面与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2. 以就业为导向, 合理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以前我国的大学教育, 由于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实行计划体制, 所以学校不注重专业设置; 现在是市场为导向, 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人才的需求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 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 并加强对新设置专业的建设和管理, 把拓展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有机结合起来, 研究人才需求状况, 大力扶持和发展社会各行业急需或是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潜力的专业, 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 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社会需求日渐萎缩的传统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 直到停止招生。例如美国的大学在“行政管理、评聘教授、招收学生、筹集和分配经费、学科 和专业设置、学生选课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 学校可依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及时灵活自主地调整, 所以, 对社会需求反射快, 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强。由于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机制和能力, 因此, 弱化了学校教育的滞后性, 增强了适应性, 提高了就业率。”

( 二) 加大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市场建设,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 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 针对毕业生实际情况给予全方位辅导。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是学生们最信赖的就业渠道之一, 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是国家、社会、学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提。各高校应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非常重要

的地位, 转变管理观念, 强化服务意识。首先, 高校要从人力、场地, 特别是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 重点抓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应包括:校级领导(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专职干事) 、院( 系) 就业指导责任人员(系主任、毕业生辅导员、班主任) 等, 形成金字塔结构, 加强每一个环节的服务与教育, 形成就业指导合力, 保障指导工作的优质高效; 其次, 在校外, 高校要建立广泛的联络网络, 形成各用人单位、专业学会、政府有关部门、各行各业代表组织以及就业指导理论学者等与高校共同协作, 促进就业指导的局面。

2. 正确规划职业生涯, 加强全程就业辅导。

高校就业机构要认清就业指导不是只针对毕业生而言的, 帮助大学生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应该渗透到各个年级, 从低年级抓起。同时要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确定指导重点: 大学一年级应侧重职业认知与规划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以及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大学二年级则侧重自我基本能力的培养,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大学三年级侧重教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提高自身就业技能, 培养自身实践能力、交际、组织能力; 四年级则重点帮助学生掌握面试的具体技巧, 克服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即使在学生毕业以后, “也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 就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学生对就业辅导服务的意见和使用情况等加以调查和研究, 建立起全程、动态的反馈和循环系统。”[2]

3. 完善大学生毕业信息网络建设和就业市场建设。各高校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 提高效率, 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国家、地方和高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 互相联系, 互相补充, 积极开发以就业信息网络为核心的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 建立完善的就业供需信息收集、处理、发布和交流系统, 让大学生在校内就可以通过学校就业网站完成政策法规学习、求职简历发布、需求信息查询和网上竞聘等程序, 帮助解决大学生信息渠道不畅、就业费用偏高等问题。此外,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要主动与用人单位、市场中介和校友会等加强联系和沟通, 积极为大学生的就业牵线搭桥。

( 三) 培养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当下毕业生求职是“买方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 希望用人单位降低门槛, 给大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显然是不现实的。“就业竞争是残酷的, 优胜劣汰, 有成功者, 也有失败者。就业竞争是实力、智力、精力、体力的大较量, 也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的大较量。”[3]随着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外语、计算机等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 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现实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 大学生应成为只有既懂专业基础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的知识的“T ”型人才, 即复合人才, 才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优秀大学生, 正是时代需要的、人才市场上需求的。就业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体现, 笔者以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一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结构合理与否, 决定其在求职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就业层次。所以, 大学生在一进大学校门时就要自觉地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 认真学习, 刻苦钻研,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自觉拓展知识面, 把自己培养成为专才中的通才,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2.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锻炼现代职场所需的各种能力。我国加入WTO 后, 社会对大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能力要求更趋于规范化和多样化。具体来说, 大学生必备的能力有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纸上得来终觉浅”, 大部分能力是无法在课堂上或书本中学到的, 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加以积累。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尤其是参与与其专业相邻或同一范围的专业性社会实践, 在真正进入职场前亲身体验岗位工作的各个层面, 了解胜任专业岗位的基本要求, 有针对性地培养现代职场所需的能力, 弥补自身在社会经验和职业履历上的不足。事实证明, 许多的用人单位在进行选拔时对于有专业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给予优先录用权, 无疑体现了社会实践锻炼现代职场能力的功效。

(四)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拓展就业思路,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求职意识

高校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观念也是就业力。毕业生就业的主导因素还是学生自己。因此, 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 帮助他们解决择业思想矛盾, 从而切实转变只追求稳定、舒适、高薪的岗位, 只想去比较发达的地区的观念, 鼓励、支持和引导广大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就业, 这样“不仅解决毕业生就业, 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而且能改善农村和西部人口素质, 带动农村和西部崛起, 是我国社会进步和实现现化的必然选择。”[4]此外, 高校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创业教育, 将创业教育的理念, 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 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系列创业教育课程, 通过大学生实践活动( 如活动课程、勤工俭学、创业实习等) ,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各级政府要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就业创造条件, 要营造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社会环境, 在投资基金、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 努力做到“扶上马, 送一程”, 全心全意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服务。

(五) 大力规范就业政策, 完善就业市场, 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

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笔者认为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法律法规, 明确规范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学校有关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形成比较全面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供需双方利益的配套政策, 使毕业生就业有法可依, 有序进行。同时还要理顺人员选拔机制, 尽量减少人情因素, 真正做到坚持公开公平, 竞争择优的原则, 让毕业生们凭个人才能就业。要进一步完善以高校为基础的、多层次的、统一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的壁垒, 消除生源地的户籍限制性别歧视, 促进贫困生无障碍、平等就业和自由流动。

四、结论

作为高学历人才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顺畅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影响到了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大学生的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个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这需要国家、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相关内容

  • 关于就业与人生态度的--采访策划书
  • 采 访 采访主题: 策划小组: 组员名单: 策 划 书 就业与人生态度 沟通与演讲第六组 采访策划书 一.采访主题: 从大学生寻找工作的经历出发,了解毕业生在寻找工作岗位时用怎样的人生态度去应对所遇到的挫折困难. 二.选题背景: 对于许多应届的毕业生而言,日渐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着实让人望而却步,刚 ...

  • 职业交流会活动策划书
  • 第一阶段:一. 活动名称:职业交流会活动二. 活动时间: xx年4月1日,18:00--19:30三. 活动地点: 多功能厅四. 活动对象: 约100人(大一,大二,大三,嘉宾等)五. 活动形式与分工: 1,17:30学生开始入场,场地按照出国.考研.就业分成三组摆放桌椅,学生按照自己兴趣找位置坐好 ...

  • 关于竞聘中学教师专题讲座的策划书
  • 关于竞聘中学教师专题讲座的策划书 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一直以来,中学教师都在政行学院研究生就业选择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高校辅导员日益饱和.研究生队伍的壮大,研究生中报名竞聘中学教师的人数越来越多,竞争也日趋激烈.为此,政行学院研究生会特意筹备了此次竞聘中学教师的专题讲座活动. 本次活 ...

  • 就业讲座策划书2篇
  • 一.活动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随着竞争的日趋严峻,为了提升我校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竞争力,做好我校的就业工作,我大学生创业社特开展一系列就业讲座活动. 二.活动目的.意义 本着"指导就业,认识职业,成就事业"的宗旨,本次活动 ...

  •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书--向往天空(完美版)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 姓名: 郑贤云 学校: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专业:商务管理(策划师方向) 指导老师: 联系方式:[1**********] E-MAIL :[email protected] 撰写时间: 性别:男 学院:商贸学院 2011年11月14日 前 言 从前的我,向往天空,希望有一天可以 ...

  • 就业创业演讲大赛策划书
  • 就业创业演讲大赛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以及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在加上xx年全球金融危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创业竞争的压力日益增大. 为了繁荣校园文化.充实校园生活,进一步引导同学们了解就业创业知识.培养就业创业意识.树立就业创业精神.提高就业创业能力.让同 ...

  • 2014毕业季策划
  • 西北大学 学生会 (长安校区)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秘书处 毕业季策划 秘书处 乔妮 2013-12-7 秘书处 2013-2014第一学期毕业季策划书 一.活动名称:西北大学2014年毕业季 二.活动背景:在热情似火的七月,大四学生即将为四年大学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在他们中间,有的即将 ...

  • 个人求职策划书
  • 个 人 求 职 策 划 书 学院:文化与传播 专业:影视广告 学号:[1**********]5 姓名:孟燕菲 前言 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广告越来越必不可少.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都是广告.广告是门朝阳行业,但是想要做出好广告,还是需要优秀的广告人才.现在我们已经大二了,我们更要努力,要在这最后 ...

  • 创业与就业主题班会策划书 文档
  • 创业与就业 主题班会策划书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为贯彻落实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文件,结合2010年学校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相关工作部署,让同学们提前了解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及知识,进一步提升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早着手,积极推进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