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的华人华侨

东南亚的华人华侨

第一节 明清以前以及明清的中国人与东南亚的交往

一 华侨华人如何去往东南亚?

1 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1)南海路,据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历史教授艾谘霍德的考据,在其《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一本书中提到,这是一条从广州、河内经由马来半岛,锡兰,延伸至科洛曼德海岸,再到波斯湾、红海河埃及的海上航线。

(2) 对外贸易的汉人在此海路上的据点,大多是在东南亚国家所做的停留

2 经过山水相连的缅甸、中南半岛进入东南亚

二 华侨华人为何往东南亚

1、唐宋时代的汉人:随着官方贸易代表团来的私人商团,前去印度取经的僧人们

2 政治逃亡而去:前朝遗臣宋丞相陈宜中

3 贸易所需和政治逃亡而定居

4 为何明清要向南洋海禁?对海外侨民的态度?对于滨海之民而言,海禁的后果?因海禁而被迫成为海盗,南逃到东南亚:林道乾

三 小华人大能耐

1 华人施进卿—旧港的管理者,事务官,旧港宣慰司—明赐

第二节 鸦片战争以前东南亚华人华侨的社会概况

△在鸦片战争之前,面对17世纪开始步入殖民期的东南亚,东南亚的明清之前和明清之际来到东南亚的华人华侨以及他们的子孙们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如何生存下去,与当地土邦或者说殖民者如何相处,就成为他们面临最重要的问题。

一 在爪哇的华人华侨

1 华人从商、务工、务农,华人的主要职业还是作为荷兰人在印尼贸易中的经纪人,

2 管理华人事务的甲毕丹制度:

甲必丹有管理华人和讼事审判之权,但是没有杀戮之权

3 华人惨境:身份证制度——红溪惨案

二 在婆罗洲的华商

1 荷兰人无法再商业上打败华人,只能武力征服华人。

2 在18世纪,自荷兰殖民者打击华侨商业,截断婆罗洲和中国的贸易之后,一部分的华商转移到金矿开采的工作。

3 华人的社会经济组织:华人公司——

三 在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华侨

1 在菲律宾的华人承受西班牙的政治高压和经济剥削,1603年1639年1662年进行了三次华人大屠杀

2 缅甸华人发现了缅甸的红宝石,却被后来的英国人和印度人排挤做小商品经济

3 在泰国的华人,泰国王室允许和鼓励华人参加对外贸易,依靠华人作为商业代理人,有机会进入宦途,从红顶商人成为官家贵人

第三节 鸦片战争之后的东南亚华人华侨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华人大量下南洋,原因何在? 一、契工贸易或者称猪仔贸易

1 遍盖全球的猪仔贸易,在东南亚的猪仔境遇更加悲惨

2 猪仔贸易的过程:种植园主和矿场主(下单)——>洋行接单——>猪仔馆招工——>官员盘问和检验——>签订契约——>乘船的苦难旅途——>转运到新加坡和槟榔屿的两大转口岸——>雇主所在港口

3.中国清政府为什么让他的子民出洋做工,受外国人虐待呢?

4.华工的到来,对于东南亚的矿区和种植园来说提供了劳力,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华工很多机会从劳苦的矿区中做出来,闯出番事业。比如开创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叶亚来,华人陈启贤试种橡胶,著名华侨陈嘉庚大面积种植,成为橡胶大王

第四节 战后的华人身份认同的转型

一 民国时期的华人华侨

1.迁居海外的华人,原先是被定型为中国人,却被清廷认为不属于良好公民 ,清朝所设立的领事馆,却因为弱国无外交和贪官污吏,没有确实的为海外华侨提供基本保障,从而滋长在海外定居的决心。

2.鸦片战争之后,大批海外中国人对清廷的阳奉阴违政策大表不满,加上深恶痛绝清朝的腐败,纷纷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帝制的革命运动。

二 东南亚华人华侨的抗日

1.两条战线上展开抗日:一条战线在本土组织抗日军,例如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抗日军事力量最为浩大;另一条战线远赴中国参加和支持抗日

2.二战后的东南亚华人的中国情结:无论是亲中共还是亲国民

二 究竟海外的华人什么时候由“华侨”的身份转型成为“当地的华人”?

1.各家说法:王赓武、陈碧笙

2.华侨的身份转成华裔的身份应是在六十年代具有雏形,而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80年初期似乎已被肯定和确定

3.不论是中国共产党或是国民党,并没有随著时局的变化而对海外的华人的转型作出明确的标签,同样以“华侨”的心态看待海外华人

三、二战后初期华人的生存环境

1.二战后的华人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外交政策,迫使华人面临生存的困境,为了宣传毛泽东思想和文革,中国不惜牺牲国与国关系,其中许多国家在文革前与中国关系很密切。

2.而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改善了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之后,华人才稍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华人企业纷纷成长起来,但是由于华人资本与官僚、王世、军人有密切的资本关系联,在贫富差距大的时候就成为抛离排挤的对象

四 东南亚华族与当地主体民族

1 东南亚华人是一个少数民族(新加坡除外,下同),但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而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少数民族,这种特殊性使它与东南亚当地民族的关系变得复杂化了。

(1)华人与当地民族之间有利益一致的一面,它具体表现为双方在国家利益方面的一致性。

(2)华人与当地民族之间也有利益冲突的一面

2 民族关系实质是经济关系:

(1)经济权力与民族政治领导权的关系问题:战后至今的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东南亚国家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便表现为争夺经济领导权的斗争。华人有钱,当地主体民族有权,两者矛盾即在于此。

(2) 路在何方?

①充分利用国际人权公约和其他一些国际条约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②积极参与所在国的政治生活,自己保护自己。

③东南亚华人的前途与命运取决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节 东南亚的客家人

一 客家人在东南亚的聚落

1 客家人不是移居东南亚最早的华族移民,但是他们聚居在矿区却成为早期东南亚华人聚落的一个重要模式。 婆罗洲的客家人金矿:带有浓厚宗族色彩的公司制度经营

2 在矿区经济被排挤的情况下,近代航运的发展,让东南亚的客家人有了另一种的发展模式,形成港口贸易的聚落模式。 比如说大埔籍的张弼士(红顶商人),经商—交通航运,他在东南亚(新加坡总领事太仆寺正卿、槟城官学大臣)和中国南部,它拥有巨大的商业网络,印尼(垦殖、银行)、新加坡、马来西亚(轮船) 而在缅甸的胡文虎,则是借着近现代的医药业发展,创制了万金油,也乘着近现代的报纸技术发展,创办东南亚华人报纸。

3 而二战以后的东南亚客商特别是在1980年代,趁着产业转移,客家人的资本慢慢显现。今崛写道:“客家人与以色列人同样是经过了淘汰的迁民”, 在历史长期的迁徙当中,在对于外来的群体而言,客家人总是受到歧视,生存的环境总是最差,才养成了刻苦耐劳、勇敢冒险的精神,但是也造成了客家人不善于团结其他方言群的华人,有高度的村落共同体的排外性。

二 在东南亚的三大华人次族群的分布:

1.“客人(即客家人,有时简称“客人”)开埠,广东人(泛指操广州方言的人)旺埠,潮福人(指操潮州和闽南方言的人)

占埠。”

2.主要聚居在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 、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尤其以印尼的客家人为最多; 闽南人主要聚居在菲律宾; 潮州人主要聚居在泰国; 福州人主要聚居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三 客家人的会馆

1.早期的会馆不仅是客籍移民团结的象征,它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组织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活动,包括宗教祭祀、节日庆典,以及为乡亲们提供协助和福利,同时也对会员的行为立下准则和规范

2.二战以后,东南亚华人社会在逐渐融入当地社会,迫使会馆的功能要进行转型,集中力量发展教育、文化和健康的娱乐活动和慈济等等,而有些会馆转型成为客家社团,对当地的政治形成一定影响力的压力集团 —新加坡客属总会

四 东南亚客家人的传统文化的存续问题以及文化的重构

第八章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

第一节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中国天朝上国的朝贡体系

一 朝贡体系

1 雏形——畿服制度 早在中国商朝时期,统治者便已建立了「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的内外服制度,周朝取代商朝之后,将这一制度细化详细规定了各服的贡期和贡品的种类,还第一次提出了「九州岛之外,谓之番国」的概念,试图将这一制度推广到更广阔的中原王朝尚未实际掌控的地区去。

2 确立——册封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原地区之后,建立起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制帝国。中原帝国便开始将先秦时期的畿服体系推广至已知的世界中去。到了汉武帝时期,就建立起实质意义上的朝贡体系中,中原政权和其它诸国以「册封」关系为主。

3 重组——羁縻制度 唐宋元时期,中原政权往往采取「羁縻」政策取代原有的册封制度,最主要的特点是,封赐的不再仅仅是王号,而是和直属官员相同的官职,比如南朝宋顺帝就曾封百济国王为“镇东大将军”,封日本为“安东大将军”。

4 ——朝贡制度

1368年,明朝建立,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明确规定了安南、占城、高丽、暹罗、琉球、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齐、渤泥以及其它西洋、南洋等国为“不征之国”,实际上确立了中国的实际控制范围。 他并且确定了“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由此最后确立了朝贡体系成为东方世界的通行国际关系体制。在这个体制中,中国中原政权成为一元的中心,各朝贡国承认这一中心地位。

5 解体

(1)19世纪末期,随着西人在东南亚殖民的确立,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朝贡体系全面瓦解。

(2)直至东南亚独立和新中国成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走进不同的篇章。

二 中国与缅甸的关系

1.中缅关系,自九世纪初骠国向唐朝进贡始,到南宋末,两国间都是以间接的和平交流为主

2.自元朝向缅甸多次用兵,将其纳为藩属国,直到十九世纪后半叶英灭缅甸,历元、明、清三朝,中国与缅甸之间的关系,大略而言,算得上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

但是这种藩属国的关系比较疏离,对中原王朝并不十分驯服,在清朝之时,长期不向中国朝贡,甚至时不时因两国之间的两属土司发生边境冲突。元、明、清都发生过此类的边境战争。

其中,十八世纪,清朝乾隆年间的中缅边境战争规模最大,战争也最为惨烈。事因缅甸属地的土司和清属土司之间的征收贡税问题。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缅甸国王孟云为应付周边暹罗、英国的压力,主动改善对华关系,派出使节奉表纳贡,此事才圆满结束。换句话来说,中缅关系又被重新纳入了东亚朝贡体系,中国得了面子,缅甸得了实惠。

3.十八世纪中缅战争,总体而言,是中国败了。像向来脸皮颇厚、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在晚年也老老实实承认,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但此战造成东南亚一大变局,暹罗因此而复国;缅甸也重新认识到中国的力量,由此建立了与中国绵延二百多年的睦邻关系。这又是当事者所始料不及的。

4.缅甸与中国之间的朝贡体系自然随着西人的入侵而瓦解,缅甸进入殖民史,中国也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直至新中国成立和缅甸的独立,才使得两国关系进入新时期。1954年缅甸的吴努总理访问中国,毛泽东同志刚一接见不久,就已坦诚的态度赢得了缅甸对中国的恐惧心理的改变,在两个国家之间重新建立了互信的关系,可以说具有远见的毛主席,为我们赢得了中国的稳定大后方。

5.缅甸军政府专政,在国际社会大多断绝与缅甸关系的时候,中国人以不干涉他国内政为由,继续与缅甸交往。

以至于今日令西方人不爽的是缅甸依然和中国保持友好往来。而中国为何要保持与军政府的缅甸友好往来呢?

三 中国与新加坡的关系

新加坡1965年建国,与中国正式建交却是在1990年,正式的官方关系的建立也是在1979年,1979年的官方关系保持在最低范围内的交往。

△为何与新中国迟迟建交?

新加坡国家的属性和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大国平衡战略

东南亚国家的大国平衡战略,对中国而言是福是祸?

四 中国与越南的关系

1 秦朝之时的象郡-南越王赵佗

2 公元986年,丁朝君主自立为王以后,中越开始了近一千多年的藩属关系 ,

中法战争的结束也就意味着中国与越南藩属关系的结束,

直到胡志明在1945年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以后,两国经历过同志加兄弟的美好时光——共同抗法和抗美

越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是中国和越南的关系慢慢出现了裂痕,以至于出现了让人始料未及从19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恶化、紧张对峙的时期?为何昔日的同志加兄弟就反目成仇了呢?

从越南国内看

从中国国内看

从国际格局看

如今,中越关系虽早已走上正常化,但争端和摩擦不断,兄弟之情难再, 两国关系走上理性发展之路; 努力解决勘定陆上边界

在外交上,越南积极迎合美国、俄罗斯、印度对该地区进行渗透的战略,与这三国结成紧密的联系,形成“远交近攻”的态势 ,越南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对中国的提防心理甚重。

第二节 大国的东南亚战略与东南亚的大国平衡战略

一 印度象在东南亚

中国的经济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印度的经济发展也是紧追不舍,你觉得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应该要具备哪些因素?选择何种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的经济发展靠的是什么呢?而印度呢?

印度在发展势头上咄咄逼人,国际战略也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更加大胆。

国际关系得分析的起脚点是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印度的国家利益是什么?领土的完整作为生存的保障、国家实力边界的无限扩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

“印度以它所处的位置,使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位置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印度来日的伟大,在于海洋,在于什么海洋,在于印度洋,在于沟通两个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印度洋,在于沟通和控制资源流动的印度洋。” 而控制印度洋,所以印度把焦点放在了印度洋的周边地区,印度的面向中国和东南亚的东向战略就成为印度洋战略德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军事力量渗入、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中来

二 东南亚对中国的意义以及中国的东南亚战略

1 中国的生存和发展(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蓝海战略问题、海外利益问题)都必须面对东南亚,除此之外,东南亚对中国而言还意味着什么?

第一,东南亚是中国作为实质大国的起跳板

第二,东南亚是中国牵制美日的制高点

2 美国和日本的东南亚战略—主导这个地区的安全和经济秩序

二 中国对东南亚的战略选择

中国对东南亚潜移默化战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需要什么样的前提条件?二是实施这一战略需从哪几方面入手?

其一,中国是东南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其二,中国是东南亚地区安全的平衡器。

正是具备以上东南亚对中国的这两个地缘需求,中国才有可能对东南亚选择潜移默化战略。

行致力于建立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此,中国可从三方面入手。 其一,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其二,加强中国同东盟在安全领域里的对话与合作。

其三,设立国家专项国外留学中国的教育奖励基金,大力倡导华文教育。

实战上,还必须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应对东南亚对南海主权的主张,搁置争议,邀请东南亚国家共同开发。对东盟国家区别对待,东盟各国并不是铁板一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也在争夺这个地区的主导权,对待美国、中国、日本的态度和战略考虑都不同

东南亚的华人华侨

第一节 明清以前以及明清的中国人与东南亚的交往

一 华侨华人如何去往东南亚?

1 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1)南海路,据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历史教授艾谘霍德的考据,在其《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一本书中提到,这是一条从广州、河内经由马来半岛,锡兰,延伸至科洛曼德海岸,再到波斯湾、红海河埃及的海上航线。

(2) 对外贸易的汉人在此海路上的据点,大多是在东南亚国家所做的停留

2 经过山水相连的缅甸、中南半岛进入东南亚

二 华侨华人为何往东南亚

1、唐宋时代的汉人:随着官方贸易代表团来的私人商团,前去印度取经的僧人们

2 政治逃亡而去:前朝遗臣宋丞相陈宜中

3 贸易所需和政治逃亡而定居

4 为何明清要向南洋海禁?对海外侨民的态度?对于滨海之民而言,海禁的后果?因海禁而被迫成为海盗,南逃到东南亚:林道乾

三 小华人大能耐

1 华人施进卿—旧港的管理者,事务官,旧港宣慰司—明赐

第二节 鸦片战争以前东南亚华人华侨的社会概况

△在鸦片战争之前,面对17世纪开始步入殖民期的东南亚,东南亚的明清之前和明清之际来到东南亚的华人华侨以及他们的子孙们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如何生存下去,与当地土邦或者说殖民者如何相处,就成为他们面临最重要的问题。

一 在爪哇的华人华侨

1 华人从商、务工、务农,华人的主要职业还是作为荷兰人在印尼贸易中的经纪人,

2 管理华人事务的甲毕丹制度:

甲必丹有管理华人和讼事审判之权,但是没有杀戮之权

3 华人惨境:身份证制度——红溪惨案

二 在婆罗洲的华商

1 荷兰人无法再商业上打败华人,只能武力征服华人。

2 在18世纪,自荷兰殖民者打击华侨商业,截断婆罗洲和中国的贸易之后,一部分的华商转移到金矿开采的工作。

3 华人的社会经济组织:华人公司——

三 在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华侨

1 在菲律宾的华人承受西班牙的政治高压和经济剥削,1603年1639年1662年进行了三次华人大屠杀

2 缅甸华人发现了缅甸的红宝石,却被后来的英国人和印度人排挤做小商品经济

3 在泰国的华人,泰国王室允许和鼓励华人参加对外贸易,依靠华人作为商业代理人,有机会进入宦途,从红顶商人成为官家贵人

第三节 鸦片战争之后的东南亚华人华侨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华人大量下南洋,原因何在? 一、契工贸易或者称猪仔贸易

1 遍盖全球的猪仔贸易,在东南亚的猪仔境遇更加悲惨

2 猪仔贸易的过程:种植园主和矿场主(下单)——>洋行接单——>猪仔馆招工——>官员盘问和检验——>签订契约——>乘船的苦难旅途——>转运到新加坡和槟榔屿的两大转口岸——>雇主所在港口

3.中国清政府为什么让他的子民出洋做工,受外国人虐待呢?

4.华工的到来,对于东南亚的矿区和种植园来说提供了劳力,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华工很多机会从劳苦的矿区中做出来,闯出番事业。比如开创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叶亚来,华人陈启贤试种橡胶,著名华侨陈嘉庚大面积种植,成为橡胶大王

第四节 战后的华人身份认同的转型

一 民国时期的华人华侨

1.迁居海外的华人,原先是被定型为中国人,却被清廷认为不属于良好公民 ,清朝所设立的领事馆,却因为弱国无外交和贪官污吏,没有确实的为海外华侨提供基本保障,从而滋长在海外定居的决心。

2.鸦片战争之后,大批海外中国人对清廷的阳奉阴违政策大表不满,加上深恶痛绝清朝的腐败,纷纷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帝制的革命运动。

二 东南亚华人华侨的抗日

1.两条战线上展开抗日:一条战线在本土组织抗日军,例如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抗日军事力量最为浩大;另一条战线远赴中国参加和支持抗日

2.二战后的东南亚华人的中国情结:无论是亲中共还是亲国民

二 究竟海外的华人什么时候由“华侨”的身份转型成为“当地的华人”?

1.各家说法:王赓武、陈碧笙

2.华侨的身份转成华裔的身份应是在六十年代具有雏形,而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80年初期似乎已被肯定和确定

3.不论是中国共产党或是国民党,并没有随著时局的变化而对海外的华人的转型作出明确的标签,同样以“华侨”的心态看待海外华人

三、二战后初期华人的生存环境

1.二战后的华人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外交政策,迫使华人面临生存的困境,为了宣传毛泽东思想和文革,中国不惜牺牲国与国关系,其中许多国家在文革前与中国关系很密切。

2.而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改善了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之后,华人才稍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华人企业纷纷成长起来,但是由于华人资本与官僚、王世、军人有密切的资本关系联,在贫富差距大的时候就成为抛离排挤的对象

四 东南亚华族与当地主体民族

1 东南亚华人是一个少数民族(新加坡除外,下同),但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而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少数民族,这种特殊性使它与东南亚当地民族的关系变得复杂化了。

(1)华人与当地民族之间有利益一致的一面,它具体表现为双方在国家利益方面的一致性。

(2)华人与当地民族之间也有利益冲突的一面

2 民族关系实质是经济关系:

(1)经济权力与民族政治领导权的关系问题:战后至今的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东南亚国家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便表现为争夺经济领导权的斗争。华人有钱,当地主体民族有权,两者矛盾即在于此。

(2) 路在何方?

①充分利用国际人权公约和其他一些国际条约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②积极参与所在国的政治生活,自己保护自己。

③东南亚华人的前途与命运取决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节 东南亚的客家人

一 客家人在东南亚的聚落

1 客家人不是移居东南亚最早的华族移民,但是他们聚居在矿区却成为早期东南亚华人聚落的一个重要模式。 婆罗洲的客家人金矿:带有浓厚宗族色彩的公司制度经营

2 在矿区经济被排挤的情况下,近代航运的发展,让东南亚的客家人有了另一种的发展模式,形成港口贸易的聚落模式。 比如说大埔籍的张弼士(红顶商人),经商—交通航运,他在东南亚(新加坡总领事太仆寺正卿、槟城官学大臣)和中国南部,它拥有巨大的商业网络,印尼(垦殖、银行)、新加坡、马来西亚(轮船) 而在缅甸的胡文虎,则是借着近现代的医药业发展,创制了万金油,也乘着近现代的报纸技术发展,创办东南亚华人报纸。

3 而二战以后的东南亚客商特别是在1980年代,趁着产业转移,客家人的资本慢慢显现。今崛写道:“客家人与以色列人同样是经过了淘汰的迁民”, 在历史长期的迁徙当中,在对于外来的群体而言,客家人总是受到歧视,生存的环境总是最差,才养成了刻苦耐劳、勇敢冒险的精神,但是也造成了客家人不善于团结其他方言群的华人,有高度的村落共同体的排外性。

二 在东南亚的三大华人次族群的分布:

1.“客人(即客家人,有时简称“客人”)开埠,广东人(泛指操广州方言的人)旺埠,潮福人(指操潮州和闽南方言的人)

占埠。”

2.主要聚居在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 、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尤其以印尼的客家人为最多; 闽南人主要聚居在菲律宾; 潮州人主要聚居在泰国; 福州人主要聚居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三 客家人的会馆

1.早期的会馆不仅是客籍移民团结的象征,它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组织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活动,包括宗教祭祀、节日庆典,以及为乡亲们提供协助和福利,同时也对会员的行为立下准则和规范

2.二战以后,东南亚华人社会在逐渐融入当地社会,迫使会馆的功能要进行转型,集中力量发展教育、文化和健康的娱乐活动和慈济等等,而有些会馆转型成为客家社团,对当地的政治形成一定影响力的压力集团 —新加坡客属总会

四 东南亚客家人的传统文化的存续问题以及文化的重构

第八章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

第一节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中国天朝上国的朝贡体系

一 朝贡体系

1 雏形——畿服制度 早在中国商朝时期,统治者便已建立了「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的内外服制度,周朝取代商朝之后,将这一制度细化详细规定了各服的贡期和贡品的种类,还第一次提出了「九州岛之外,谓之番国」的概念,试图将这一制度推广到更广阔的中原王朝尚未实际掌控的地区去。

2 确立——册封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原地区之后,建立起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制帝国。中原帝国便开始将先秦时期的畿服体系推广至已知的世界中去。到了汉武帝时期,就建立起实质意义上的朝贡体系中,中原政权和其它诸国以「册封」关系为主。

3 重组——羁縻制度 唐宋元时期,中原政权往往采取「羁縻」政策取代原有的册封制度,最主要的特点是,封赐的不再仅仅是王号,而是和直属官员相同的官职,比如南朝宋顺帝就曾封百济国王为“镇东大将军”,封日本为“安东大将军”。

4 ——朝贡制度

1368年,明朝建立,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明确规定了安南、占城、高丽、暹罗、琉球、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齐、渤泥以及其它西洋、南洋等国为“不征之国”,实际上确立了中国的实际控制范围。 他并且确定了“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由此最后确立了朝贡体系成为东方世界的通行国际关系体制。在这个体制中,中国中原政权成为一元的中心,各朝贡国承认这一中心地位。

5 解体

(1)19世纪末期,随着西人在东南亚殖民的确立,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朝贡体系全面瓦解。

(2)直至东南亚独立和新中国成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走进不同的篇章。

二 中国与缅甸的关系

1.中缅关系,自九世纪初骠国向唐朝进贡始,到南宋末,两国间都是以间接的和平交流为主

2.自元朝向缅甸多次用兵,将其纳为藩属国,直到十九世纪后半叶英灭缅甸,历元、明、清三朝,中国与缅甸之间的关系,大略而言,算得上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

但是这种藩属国的关系比较疏离,对中原王朝并不十分驯服,在清朝之时,长期不向中国朝贡,甚至时不时因两国之间的两属土司发生边境冲突。元、明、清都发生过此类的边境战争。

其中,十八世纪,清朝乾隆年间的中缅边境战争规模最大,战争也最为惨烈。事因缅甸属地的土司和清属土司之间的征收贡税问题。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缅甸国王孟云为应付周边暹罗、英国的压力,主动改善对华关系,派出使节奉表纳贡,此事才圆满结束。换句话来说,中缅关系又被重新纳入了东亚朝贡体系,中国得了面子,缅甸得了实惠。

3.十八世纪中缅战争,总体而言,是中国败了。像向来脸皮颇厚、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在晚年也老老实实承认,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但此战造成东南亚一大变局,暹罗因此而复国;缅甸也重新认识到中国的力量,由此建立了与中国绵延二百多年的睦邻关系。这又是当事者所始料不及的。

4.缅甸与中国之间的朝贡体系自然随着西人的入侵而瓦解,缅甸进入殖民史,中国也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直至新中国成立和缅甸的独立,才使得两国关系进入新时期。1954年缅甸的吴努总理访问中国,毛泽东同志刚一接见不久,就已坦诚的态度赢得了缅甸对中国的恐惧心理的改变,在两个国家之间重新建立了互信的关系,可以说具有远见的毛主席,为我们赢得了中国的稳定大后方。

5.缅甸军政府专政,在国际社会大多断绝与缅甸关系的时候,中国人以不干涉他国内政为由,继续与缅甸交往。

以至于今日令西方人不爽的是缅甸依然和中国保持友好往来。而中国为何要保持与军政府的缅甸友好往来呢?

三 中国与新加坡的关系

新加坡1965年建国,与中国正式建交却是在1990年,正式的官方关系的建立也是在1979年,1979年的官方关系保持在最低范围内的交往。

△为何与新中国迟迟建交?

新加坡国家的属性和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大国平衡战略

东南亚国家的大国平衡战略,对中国而言是福是祸?

四 中国与越南的关系

1 秦朝之时的象郡-南越王赵佗

2 公元986年,丁朝君主自立为王以后,中越开始了近一千多年的藩属关系 ,

中法战争的结束也就意味着中国与越南藩属关系的结束,

直到胡志明在1945年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以后,两国经历过同志加兄弟的美好时光——共同抗法和抗美

越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是中国和越南的关系慢慢出现了裂痕,以至于出现了让人始料未及从19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恶化、紧张对峙的时期?为何昔日的同志加兄弟就反目成仇了呢?

从越南国内看

从中国国内看

从国际格局看

如今,中越关系虽早已走上正常化,但争端和摩擦不断,兄弟之情难再, 两国关系走上理性发展之路; 努力解决勘定陆上边界

在外交上,越南积极迎合美国、俄罗斯、印度对该地区进行渗透的战略,与这三国结成紧密的联系,形成“远交近攻”的态势 ,越南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对中国的提防心理甚重。

第二节 大国的东南亚战略与东南亚的大国平衡战略

一 印度象在东南亚

中国的经济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印度的经济发展也是紧追不舍,你觉得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应该要具备哪些因素?选择何种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的经济发展靠的是什么呢?而印度呢?

印度在发展势头上咄咄逼人,国际战略也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更加大胆。

国际关系得分析的起脚点是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印度的国家利益是什么?领土的完整作为生存的保障、国家实力边界的无限扩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

“印度以它所处的位置,使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位置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印度来日的伟大,在于海洋,在于什么海洋,在于印度洋,在于沟通两个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印度洋,在于沟通和控制资源流动的印度洋。” 而控制印度洋,所以印度把焦点放在了印度洋的周边地区,印度的面向中国和东南亚的东向战略就成为印度洋战略德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军事力量渗入、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中来

二 东南亚对中国的意义以及中国的东南亚战略

1 中国的生存和发展(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蓝海战略问题、海外利益问题)都必须面对东南亚,除此之外,东南亚对中国而言还意味着什么?

第一,东南亚是中国作为实质大国的起跳板

第二,东南亚是中国牵制美日的制高点

2 美国和日本的东南亚战略—主导这个地区的安全和经济秩序

二 中国对东南亚的战略选择

中国对东南亚潜移默化战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需要什么样的前提条件?二是实施这一战略需从哪几方面入手?

其一,中国是东南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其二,中国是东南亚地区安全的平衡器。

正是具备以上东南亚对中国的这两个地缘需求,中国才有可能对东南亚选择潜移默化战略。

行致力于建立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此,中国可从三方面入手。 其一,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其二,加强中国同东盟在安全领域里的对话与合作。

其三,设立国家专项国外留学中国的教育奖励基金,大力倡导华文教育。

实战上,还必须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应对东南亚对南海主权的主张,搁置争议,邀请东南亚国家共同开发。对东盟国家区别对待,东盟各国并不是铁板一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也在争夺这个地区的主导权,对待美国、中国、日本的态度和战略考虑都不同


相关内容

  • 华侨华人与中国经济联系的历史研究
  • 八侨刊桂论坛纵 ! 横 ! 华侨华人与中国经济联系的历史研究 方向阳 陈忠暖 (),1$))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广东广州 [关键词]华侨华人[摘 中国大陆 经济联系 要]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华侨华人与中国大陆的经济联系范围和规模有所扩大,主要通过侨汇.捐资.投资等方式 与中国大陆发生经济联系 ...

  • 东南亚教学设计
  • 东南亚 (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 ...

  • 娘惹的历史由来
  • 娘惹的历史由来 峇峇(baba)娘惹(或称土生华人/侨生)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峇峇娘惹也包刮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没有来源证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峇峇娘惹都是指大明后裔. 这些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 ...

  • 海外华人生活现状
  • 海外华人生活现状调查和浅析 黄皮肤,黑眼睛,这是对炎黄子孙最简单的描述.中华民族承载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而那些海外的华人便像是那历史承载中的一颗颗遗珠,散落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一.海华人群体的形成 纵观中国人移居海外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据说,周武王灭商后,箕子拒 ...

  • 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华人政策比较81
  • 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华人政策比较 81 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华人政策比较 ○郑 (厦门大学) 摘 要:,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马来西亚.通过两国华人政策的对比,分析两国华人政策差异的原因及造成的不同后果,并对两国的华人政策前景与走向做出分析与预测. 关键词: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华人政策 中图分类号:D7 ...

  • 八年级地理福建省教案
  • 第九节"东南侨乡"--福建省 教学目标: (一)运用地图,了解福建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 (二)了解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水产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了解福建省作为侨乡的优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了解福建省各主要沿海城市的分布,并总结出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

  • 华人华侨的故事(十四) 陈嘉庚印尼避难记
  • 华人华侨的故事(十四) 陈嘉庚印尼避难记 文来源:福建侨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东南亚各国华侨掀起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支援祖(籍)国抗战的筹赈机构遍布各地.1938年10月,来自南洋各属华侨筹赈机构的代表汇聚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籍)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 ...

  • 2014年七下地理东南亚习题及答案
  • 2014年七下地理东南亚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东南亚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部分. 答案:中南半岛 马来群岛 2.中南半岛因位于________以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 答案:中国 3.马来群岛在中南半岛的东南方,有大小岛屿2万多个,我们习惯上叫它________.答案: ...

  • 7.7.2东南亚
  • 第二节东南亚(7.7.2)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1. 陆上邻国:中国,印度,孟加拉国 2 马六甲海峡: 1 2 3 组成:包括和(识记课本12页图7.20和13页图7.21) 4 亚国家最多的河流.中南半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