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教育差异

中西方教育比较

【引言】 教育是国之根本,是民族发展的灵魂,而对于13亿人口中国来说,教育更加显得重要。目前,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国内大多家长认为国外的高等教育发达,国内的基础教育扎实,所以有的父母让孩子在国内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然后再到国外培养各种能力,以为这样就能够做到全面发展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关键词】 教育观 文化 学校

一.中西教育观之比较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施教方式。中西教育价值观不尽相同,在培养人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以老师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主体

中国教育的主体是老师,它以书本知识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活动为中心,通过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的形式,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这种传统的授受式教育确实培养了孩子听话的习惯,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我国中小学生基础知识很扎实,道德行为较好。中国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成绩突出,无疑与我国学校和家庭这种授受式教育分不开。

以学生为主体是西方国家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它是建立

在对儿童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给儿童提供充分自由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学会自我约束和管理。在家庭教育上,西方国家首先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同成人一样的人,赋予他们以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地对待他们,也就是西方国家提倡的尊重人权;其次是给孩子以自由,没有强制和约束,更多的是鼓励、启发和诱导;第三是尽可能为孩子心智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成长中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挖掘个人潜在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兴趣,并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当然学习者并没有完全摆脱教师的主导,教师被看作是协助者和引导者,要善于诱导和帮助学生成为自立、自强的人。西方国家倡导的教育模式,知识的继承性,学生的行为规范不如我们好,在探索知识和人生道路上,也可能走一些弯路,但是,他们一旦掌握了自我发展的规律和主动权,就会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才能。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确实不如我们扎实,然而,西方国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比例最高,这足以说明,他们开放的教育模式具有培养尖端型创造人才的优越性。

(2)全面教育观与个性教育观

中国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个改造人的过程,力图把学生变成服务于国家社会的类型,只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就是成功的教育,却忽略了人的个性化,某种程度上不能物尽其用,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素质教育”是我国现在热议的一个教育话题,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口号。这个方针对人的发展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面向全

体学生贯彻教学全过程,达到高层次的培养目标,希望培养出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甚至有所成就的人才。但是,客观上,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总水平来讲,全面贯彻落实这个方针还相当困难,主观来看,人的接受能力有限,个人擅长的也不尽相同,要做到全面发展显然是很不实际的。

西方国家强调个性发展,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西方国家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都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机会。他们认为,个性发展是从每个人的实际需要出发的,取决于个体的特性,取决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和个体的内在自我目的,培养有个性的人,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符合国家的需要。这种观念使得教育目的单纯,教学环节轻松愉快,又有利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3)苦读心态与乐学心态

由于大学生比率低,我国基础教育总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单轨道上跑。追求升学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按考试分数,把学生分成

一、二、三等,按升学率多少,把学校分为一、二、三类,学生只能根据分数高低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另一方面,我国从古就有科举,通过考试出人头地的意识形态已经根深蒂固,因而上大学成为大多数人的梦想。在这种现状下,对于学生而言,为了考上大学,他们只有比别人更加刻苦,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学生压力很大,在中国上学实际上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而西方国家教育却与我们不同,多数欧美国家高等教育普及率很

高,就学压力小,高校与经济社会以及就业的发展关系紧密。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如小学教师与学生是在讨论中、游戏中、动手做的过程中,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学生很少有家庭作业,负担较轻。中学各门课程都是学分制,学够规定时数,就可毕业,无考试压力,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教学方式灵活而不呆板,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有利于学生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通过更广泛的学习,获得更广泛的知识,比苦读苦学更有成效。

(4)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

我国教育传统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完整系统的知识,通过课堂反复训练和巩固,多数学生可以比较牢固的掌握知识,中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概念清楚,学习功底厚。在应试体质下的中国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应试能力在世界上是最优秀的。

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西方国家认为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培养高科技人才必备的条件。而这些能力都不是从知识中获得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的,所以,西方国家学校创造条件,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通过自己实验动手操作,学会发明创造。也就是授之以“渔”。

方法很重要,家长们如果有意识地教给孩子方法,并由此让他们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灌输孩子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更加重要的是,“渔”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并在未来带给孩子更多的“鱼”。

二. 从比较中获得的启示

我国的基础教育有两个误区,一是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二是认为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做研究,把打基础和做研究分割开来,认为有了丰厚的基础后才能培养研究能力。可是创造力、批判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就像种子一样,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如果在其发育阶段没有良好的生长环境,这颗种子就会发育不良,等长到已经基本定型的时候,才移植到良好的环境,虽然也可以成材,但是却较难成为栋梁之材。 西方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认为做“研究”,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

回到刚开始的问题,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初等教育很棒,现在的问题是高级阶段的研究没做好,要加强的只是高级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创造性问题……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创造力与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是分不开的,而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又必须始于幼年。如果我们在初级阶段只搞适应“应试教育”的智力开发,到高级阶段才培养人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显然是困难的。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培养创造力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是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这两个阶段必须贯穿一致的核心。

三.造成中西教育差异的原因

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先说西方的教育,从体制到政策实施都近乎完备,并且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保证其政策的实施。唯一的缺陷是在这种情况下,有部分的学生养成了很多骄奢的习惯,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环境比起中国的简直好之又好,他们的主体是培养孩子的自我能力和素质,从小时就锻炼他们自己的生活能力,在国际夏令营中明显看出他们的孩子比我们的要坚强的多。

比而较之,中国的素质教育总不能尽善尽美,除了环境因素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文化的背景太深,很难改变这种传统。还有,中国的素质教育过分强调应试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及自我能力的提高,这就在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学生在国际竞赛的水平很高,而生活则远不及人。

我想,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并不能说明孰好孰坏,这只是两种文化及社会制度的产物,适应各自的社会制度,我们应该互相吸取对方的好的方面,取得双赢,使得教育在不同的土地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美基础教育应该相互借鉴》 刘永和

2.《胡适与中美教育关系》

3.《中西方高等教育质量观比较》 罗丹

4.《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 邓猛 朱志勇

5.《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 汪楚雄

6.《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形成于发展对中国民族教育的启示》 王颖

中西方教育比较

【引言】 教育是国之根本,是民族发展的灵魂,而对于13亿人口中国来说,教育更加显得重要。目前,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国内大多家长认为国外的高等教育发达,国内的基础教育扎实,所以有的父母让孩子在国内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然后再到国外培养各种能力,以为这样就能够做到全面发展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关键词】 教育观 文化 学校

一.中西教育观之比较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施教方式。中西教育价值观不尽相同,在培养人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以老师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主体

中国教育的主体是老师,它以书本知识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活动为中心,通过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的形式,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这种传统的授受式教育确实培养了孩子听话的习惯,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我国中小学生基础知识很扎实,道德行为较好。中国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成绩突出,无疑与我国学校和家庭这种授受式教育分不开。

以学生为主体是西方国家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它是建立

在对儿童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给儿童提供充分自由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学会自我约束和管理。在家庭教育上,西方国家首先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同成人一样的人,赋予他们以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地对待他们,也就是西方国家提倡的尊重人权;其次是给孩子以自由,没有强制和约束,更多的是鼓励、启发和诱导;第三是尽可能为孩子心智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成长中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挖掘个人潜在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兴趣,并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当然学习者并没有完全摆脱教师的主导,教师被看作是协助者和引导者,要善于诱导和帮助学生成为自立、自强的人。西方国家倡导的教育模式,知识的继承性,学生的行为规范不如我们好,在探索知识和人生道路上,也可能走一些弯路,但是,他们一旦掌握了自我发展的规律和主动权,就会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才能。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确实不如我们扎实,然而,西方国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比例最高,这足以说明,他们开放的教育模式具有培养尖端型创造人才的优越性。

(2)全面教育观与个性教育观

中国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个改造人的过程,力图把学生变成服务于国家社会的类型,只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就是成功的教育,却忽略了人的个性化,某种程度上不能物尽其用,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素质教育”是我国现在热议的一个教育话题,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口号。这个方针对人的发展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面向全

体学生贯彻教学全过程,达到高层次的培养目标,希望培养出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甚至有所成就的人才。但是,客观上,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总水平来讲,全面贯彻落实这个方针还相当困难,主观来看,人的接受能力有限,个人擅长的也不尽相同,要做到全面发展显然是很不实际的。

西方国家强调个性发展,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西方国家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都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机会。他们认为,个性发展是从每个人的实际需要出发的,取决于个体的特性,取决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和个体的内在自我目的,培养有个性的人,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符合国家的需要。这种观念使得教育目的单纯,教学环节轻松愉快,又有利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3)苦读心态与乐学心态

由于大学生比率低,我国基础教育总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单轨道上跑。追求升学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按考试分数,把学生分成

一、二、三等,按升学率多少,把学校分为一、二、三类,学生只能根据分数高低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另一方面,我国从古就有科举,通过考试出人头地的意识形态已经根深蒂固,因而上大学成为大多数人的梦想。在这种现状下,对于学生而言,为了考上大学,他们只有比别人更加刻苦,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学生压力很大,在中国上学实际上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而西方国家教育却与我们不同,多数欧美国家高等教育普及率很

高,就学压力小,高校与经济社会以及就业的发展关系紧密。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如小学教师与学生是在讨论中、游戏中、动手做的过程中,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学生很少有家庭作业,负担较轻。中学各门课程都是学分制,学够规定时数,就可毕业,无考试压力,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教学方式灵活而不呆板,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有利于学生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通过更广泛的学习,获得更广泛的知识,比苦读苦学更有成效。

(4)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

我国教育传统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完整系统的知识,通过课堂反复训练和巩固,多数学生可以比较牢固的掌握知识,中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概念清楚,学习功底厚。在应试体质下的中国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应试能力在世界上是最优秀的。

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西方国家认为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培养高科技人才必备的条件。而这些能力都不是从知识中获得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的,所以,西方国家学校创造条件,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通过自己实验动手操作,学会发明创造。也就是授之以“渔”。

方法很重要,家长们如果有意识地教给孩子方法,并由此让他们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灌输孩子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更加重要的是,“渔”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并在未来带给孩子更多的“鱼”。

二. 从比较中获得的启示

我国的基础教育有两个误区,一是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二是认为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做研究,把打基础和做研究分割开来,认为有了丰厚的基础后才能培养研究能力。可是创造力、批判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就像种子一样,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如果在其发育阶段没有良好的生长环境,这颗种子就会发育不良,等长到已经基本定型的时候,才移植到良好的环境,虽然也可以成材,但是却较难成为栋梁之材。 西方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认为做“研究”,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

回到刚开始的问题,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初等教育很棒,现在的问题是高级阶段的研究没做好,要加强的只是高级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创造性问题……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创造力与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是分不开的,而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又必须始于幼年。如果我们在初级阶段只搞适应“应试教育”的智力开发,到高级阶段才培养人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显然是困难的。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培养创造力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是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这两个阶段必须贯穿一致的核心。

三.造成中西教育差异的原因

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先说西方的教育,从体制到政策实施都近乎完备,并且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保证其政策的实施。唯一的缺陷是在这种情况下,有部分的学生养成了很多骄奢的习惯,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环境比起中国的简直好之又好,他们的主体是培养孩子的自我能力和素质,从小时就锻炼他们自己的生活能力,在国际夏令营中明显看出他们的孩子比我们的要坚强的多。

比而较之,中国的素质教育总不能尽善尽美,除了环境因素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文化的背景太深,很难改变这种传统。还有,中国的素质教育过分强调应试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及自我能力的提高,这就在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学生在国际竞赛的水平很高,而生活则远不及人。

我想,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并不能说明孰好孰坏,这只是两种文化及社会制度的产物,适应各自的社会制度,我们应该互相吸取对方的好的方面,取得双赢,使得教育在不同的土地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美基础教育应该相互借鉴》 刘永和

2.《胡适与中美教育关系》

3.《中西方高等教育质量观比较》 罗丹

4.《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 邓猛 朱志勇

5.《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 汪楚雄

6.《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形成于发展对中国民族教育的启示》 王颖


相关内容

  • 中西方家庭差异对比研究2
  • 中西方家庭差异对比研究 据统计, 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有200多种.但无论文化的定义多么复杂, 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普遍性, 也有特殊性.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 他们的思维活动.情感标准.道德准则大致相同.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思维以及追求爱好, 也往往不相上下.中西方人格观念的差异造成中西方两种 ...

  •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教案
  •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研究>教学方案 主讲人姓名 陈娇 一.课程简介 1. 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当前大学生由于受基础教育的影响,对中西文化了解非常少,即使对于身处于其中的中国文化也只是甚少,导致无法看清诸多问题,混淆了中西教育世界,也无法有效吸取西方文明并有机 ...

  • 正确看待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
  • 正确看待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 摘 要: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上呈现出诸多的差异.文章对中西方家庭观念的文化差异及根源进行分析,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克服家庭文化上的差异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西方 家庭文化 差异 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家庭文化属于社会科学 ...

  • 电影[刮痧]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在教育观念,家庭观念,婚姻观念,法律观念以及友情观念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中西方在行为处事上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不同会产生碰撞,甚至会产生冲突,只有融合,理解,包容才会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本文以电影<刮痧>为例,剖析了中西方文化在教 ...

  •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
  •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 09级翻译三班李乐廷 0940501106 东方人与西方人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但是,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人种等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我认为最先值得一说的就是中西方教育文化上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现仅就中国和美国两 ...

  • 论中西教育文化差异
  • 论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 一引言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整个世界俨然变为一个"地球村",它使得生活在不同文化地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比较空前频繁和迫切.我们被带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也被一下子推上了跨文化交际的舞台.跨文化交际不仅仅只是会外语,更要了解其文化背景,了解其 ...

  •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 从两块玻璃看中西方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 第一块玻璃 这是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早上第二节课,我踩着铃声走向教室.走近教室,本该安静的教室里传出叫喊声.走进教室,学生的大呼小叫一下子变成了窃窃私语.班长走了上来,向我汇报:"A同学把玻璃打烂了.""怎么回事?"&q ...

  • #中西方写实绘画差异
  • 中西方绘画中的美学差异 要谈中西方绘画中美学的差异,必须要从它们的根源说起.中国绘画脱胎于工艺装饰艺术, 古代中国绘画三大体系中的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都不同程度地传承了装饰艺术的典型特质,即平面性与装饰性的审美趣味,画者将表现对象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美化加工,而非追求写实的准确性.而西方绘画则溯源于 ...

  • 浅析中西方教育差异
  • 浅析中西方教育差异 姓名 xxxx大学xxxx学院xxxx专业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由于历史传统,社会背景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中西方教育观念及思维模式.教育方式与家长沟通方式等方面加以论述,并对我国现代教育进行反思与展望. [关键词] 中西方差异:教育模式:素质 ...

  • 浅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素质和品行,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它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目前来看,家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一大批家长.学校创造了成功的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