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

朱 桂 玉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和谐社会为环境、条件和保障;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就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党中央的指引下,率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断克服简约化的陋习,按照规划蓝图,一笔笔描绘、一件件落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将会欣喜地看到,一个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成的和谐社会呈现在自己的面前。

关键词: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党提出了中国社会要求科学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中国发展所要构建的社会是和谐社会。

一、 什么是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

(一)科学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具体包 括以下四项内容:

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健康安全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文化权益,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说到底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发展生产、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构建和谐社会

1、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物保持一种协调的状况,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社会同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环境等之间的协调。广义的和谐社会就是科学发展观所涵盖的全部内容。狭义的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的社会。而狭义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

相对单项的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指狭义上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和重要意义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美好社会的理想。中共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是对人类文明中关于和谐社会的有益成果的吸收和借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性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

维护和发展。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这六个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特征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治国理想,又是治国实践;既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又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二、 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构建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和谐,

是在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前提下的和谐,是社会持续前进中不断调适的和谐,是兼顾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关系的和谐,离开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就无法构建和谐社会,即使构建了,也是低层次的短暂的不稳固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和谐社会为环境、条件和保障。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必须要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大支柱。当前群众对行业垄断、城乡差别、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较为不满。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在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谐社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衡和保障作用。

(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三个文

明”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保护、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维护和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坚持依法治国,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坚持正面教育、顺气鼓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证。

(四)、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社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谐”一词的本意就是和睦、无冲突。但是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是通过发展来实现的,即发展是实现稳定和和谐的条件和手段。只有不断发展经济,使人们丰衣足食,生活才能和谐。贫困和不发展是稳定的最大破坏因素,同时也是和谐的最大的干扰因素。可见发展和稳定相互依存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改革则是达到这种状态的手段和途径。为此,我们要努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体地说,要从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落实构建的条件和机制。一要加速和谐社会的主体培养。通过人的社会化机制,把社会成员培养成“四有”新人;通过不断的

继续社会化,使社会成员能够恰当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以自己的合法劳动从社会获取应得的利益,从而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通过社会化的主要手段,把社会成员培养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人才,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要;二要通过社会阶层体系这一社会激励机制的建立,在合理的社会差别的基础上,注意激发社会活力,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尽可能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位社会成员;通过社会流动机制,使社会成员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较低阶层上升为较高的阶层;三要积极调整社会政策,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和改进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发挥社会组织联系政府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相互协调促进,共同推进中国社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60年来,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使国家发展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灿烂的前景。这些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

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当前,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一五”规划的部署,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国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特别是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科学发展方面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在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全党和全国人民对科学发展观在认识上有了新的提高,实践上有了新的进展,这是最可宝贵的收获。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同时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四、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意义深远

(一)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给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

1、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当前,要认真学好用好《江泽民文选》,《江泽民文选》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是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的教材,学习

《江泽民文选》,要同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邓小平著作结合起来,同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鲜经验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这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好的坚持和发展。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成为引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思想先导。

2、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继续坚定不

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科学发展同社会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发挥出来。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努力化解不和谐因素,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创造全社会更加团结和谐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良好氛围。要坚

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再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搞好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4、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重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组织和带领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我们党更加有效地完成人民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二)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复杂的系统

工程,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就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党中央的指引下,率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断克服简约化的陋习,按照规划蓝图,一笔笔描绘、一件件落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将会欣喜地看到,一个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成的和谐社会呈现在自己的面前。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0月14日)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

话》(2005年2月19日)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

11日)

〔5〕胡锦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2005年12月

15日)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 〔7〕《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8〕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0月11日)〔9〕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12月3日)

〔10〕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2月27日)

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

朱 桂 玉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和谐社会为环境、条件和保障;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就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党中央的指引下,率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断克服简约化的陋习,按照规划蓝图,一笔笔描绘、一件件落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将会欣喜地看到,一个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成的和谐社会呈现在自己的面前。

关键词: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党提出了中国社会要求科学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中国发展所要构建的社会是和谐社会。

一、 什么是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

(一)科学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具体包 括以下四项内容:

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健康安全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文化权益,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说到底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发展生产、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构建和谐社会

1、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物保持一种协调的状况,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社会同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环境等之间的协调。广义的和谐社会就是科学发展观所涵盖的全部内容。狭义的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的社会。而狭义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

相对单项的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指狭义上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和重要意义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美好社会的理想。中共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是对人类文明中关于和谐社会的有益成果的吸收和借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性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

维护和发展。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这六个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特征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治国理想,又是治国实践;既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又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二、 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构建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和谐,

是在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前提下的和谐,是社会持续前进中不断调适的和谐,是兼顾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关系的和谐,离开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就无法构建和谐社会,即使构建了,也是低层次的短暂的不稳固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和谐社会为环境、条件和保障。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必须要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大支柱。当前群众对行业垄断、城乡差别、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较为不满。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在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谐社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衡和保障作用。

(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三个文

明”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保护、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维护和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坚持依法治国,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坚持正面教育、顺气鼓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证。

(四)、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社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谐”一词的本意就是和睦、无冲突。但是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是通过发展来实现的,即发展是实现稳定和和谐的条件和手段。只有不断发展经济,使人们丰衣足食,生活才能和谐。贫困和不发展是稳定的最大破坏因素,同时也是和谐的最大的干扰因素。可见发展和稳定相互依存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改革则是达到这种状态的手段和途径。为此,我们要努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体地说,要从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落实构建的条件和机制。一要加速和谐社会的主体培养。通过人的社会化机制,把社会成员培养成“四有”新人;通过不断的

继续社会化,使社会成员能够恰当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以自己的合法劳动从社会获取应得的利益,从而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通过社会化的主要手段,把社会成员培养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人才,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要;二要通过社会阶层体系这一社会激励机制的建立,在合理的社会差别的基础上,注意激发社会活力,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尽可能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位社会成员;通过社会流动机制,使社会成员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较低阶层上升为较高的阶层;三要积极调整社会政策,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和改进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发挥社会组织联系政府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相互协调促进,共同推进中国社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60年来,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使国家发展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灿烂的前景。这些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

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当前,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一五”规划的部署,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国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特别是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科学发展方面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在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全党和全国人民对科学发展观在认识上有了新的提高,实践上有了新的进展,这是最可宝贵的收获。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同时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四、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意义深远

(一)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给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

1、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当前,要认真学好用好《江泽民文选》,《江泽民文选》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是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的教材,学习

《江泽民文选》,要同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邓小平著作结合起来,同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鲜经验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这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好的坚持和发展。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成为引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思想先导。

2、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继续坚定不

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科学发展同社会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发挥出来。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努力化解不和谐因素,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创造全社会更加团结和谐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良好氛围。要坚

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再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搞好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4、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重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组织和带领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我们党更加有效地完成人民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二)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复杂的系统

工程,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就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党中央的指引下,率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断克服简约化的陋习,按照规划蓝图,一笔笔描绘、一件件落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将会欣喜地看到,一个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成的和谐社会呈现在自己的面前。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0月14日)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

话》(2005年2月19日)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

11日)

〔5〕胡锦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2005年12月

15日)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 〔7〕《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8〕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0月11日)〔9〕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12月3日)

〔10〕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2月27日)


相关内容

  • 对科学发展的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
  • 第!"卷第#期$%%&年'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1-23,245+6217(892.)6):97-,;).?!"@A)?#(*.?,$%%& 对科学发展的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 谢维营,黄姣玲 (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B%%!) ...

  • 科学发展观内涵
  • 科学发展观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 ...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内容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办法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 ...

  • 第4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中国传媒大学理工学部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一)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 技术创新模式有两种: 一种来自经验探索或已有技术的延伸  一种来自科学理论的引导  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生产力的"知识形态",应 用 ...

  • 实践科学发展观
  • 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发展观提高到统筹全局的高度,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发展,这 ...

  • 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徐琴.doc
  • 第二周 :"自然辩证法"性质.内容.对象等问题的讨论 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这是因为<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在概括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的自然发展史,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 ...

  • 库恩的科学发展因素理论及科学发展观
  • 作者:董丽柯伟 科学·经济·社会 1996年03期 库恩是自逻辑经验主义以来又一个开辟科学哲学研究新领域的人.他认为,无论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归纳法还是波普尔的证伪法,都不足以解释科学家接受一种理论的必然性问题,而只有把科学史.科学心理学和科学社会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予以正确的说明.我们认为,通过对库 ...

  • 关于社会科学技术的几点思考
  • 2008年第9期学 术 论 坛 NO.9,2008 (总第212期) ACADEMICFORUM (CumulativelyNO.212) 关于社会科学技市的几点思,●I.JLy. 考 林昆勇,罗国安,孙雍君 [摘要]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如车之两轮,乌之两翼.当人类社会进入 ...

  •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
  •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 ...

  • 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先需要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只有从理论体系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才能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它的实质,才能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也才能真正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一.清晰的理论框架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体系都是有层次的,各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