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综合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P2---6)

一、开国大典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2、内容:①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三年以来”:1946年6月-1949年10月1日,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国旗的象征意义是: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象征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着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4、第一届政协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在当时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5、第一届政协会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原因:

①《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日。

②以这首歌曲为国歌,能够时刻激励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继承传统,奋发图强。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1、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2、大典盛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

1、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阿沛·阿旺晋美和十世班禅)标志着中国大陆获得统一。

2、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是: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

第二课 最可爱的人(P7---11)

一、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

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

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

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2、1950年,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的中国军队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员是彭德怀。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3、英雄人物:黄继光 邱少云

4、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5、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

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6、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

威望。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7、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第三课 土地改革(P12---15)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年)

1、“土改”的原因是: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土改”过程:①1950—1952年底,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3、土地改革的意义及影响: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补充:(1)土地改革出发点: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

(2)对于土地改革的感想:中国农民两千年来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终于实现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因此,我们要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P18---22)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1、背景(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仍然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1953年---1957年;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4、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指标超额完成。

(1)工业: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2)交通运输: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工业基地:“一五”期间,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各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一万多个。形成了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了加强,华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5、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和影响: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6、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1)计划的根本任务符合中国国情。(2)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3)苏联的援助。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意义:这部宪法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五课 三大改造(P23---26)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①原因: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生产工具、资金和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效果: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使农业产量年年增高。

4、三大改造的实施办法:

①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5、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1956年。

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完成)。

6、三大改造的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问题:什么是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三大改造后期存在哪些缺点?

答:(1)三大改造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的社会主义变革。

(3)作用: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起了积极作用。

(4)缺点:在三大改造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

第六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P27---31)

一、中共八大:良好开端 , 时间:1956年北京。

1、背景:国际: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

国内: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内容:会议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总路线: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发动)

1、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表现:“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左”错误的做法(或现象)有:“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4、教训:(1)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2)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5、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①两次会议的相同点: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②两次会议的不同点:实施的情况及影响不同。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

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确的路线没有得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

(1)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2)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

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雷锋。(他们的主要事迹见课本P29-P30。)

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问题:列举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的模范人物及他们的称号,并说出我们要学习他们什么样的精神?

答:(1)“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2)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勤俭创业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点

土地改革是1950年开始,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是1952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人民公社是在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政社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第七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P32---35)

一、动乱和灾难(1966年—1976年)

1、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其原因是毛泽东错误地分析了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形势。目的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

1966年, 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

3、文化大革命的领导机构是:“中央文革小组”。

4、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

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5、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和抗争:二月抗争(1967年2月)

二、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的标志是:九一三事件(1971年9月13日)。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76年10月),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2、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

(1)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

(2)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

(3)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3、教训和启示: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

问题:1、说一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1)在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破坏和影响下,国家政治、经济秩序被扰乱了。

(2)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停滞不前。

(4)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的拉大。

2、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是什么?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2)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八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P38---41)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结果是得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意义是: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4、时间、地点、内容: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会议的内容有: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1、平反冤假错案:(1)1980年为刘少奇平反,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到1982年底,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

2、1982年,我国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后来又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第九课 改革开放——(强国之路)(P42---47)

一、对内改革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影响(意义):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问题:为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端,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2.城市: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1985年开始)

(1)国企改革内容有:

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3)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推动工业的发展。

二、对外开放

1、原因(目的):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2、过程:

第一步,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第二步,1984年,建立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第三步,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后增设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展区已发展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第四步,内地。

3、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以从沿海地区向内的发展,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问题:根据所学知识,请说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实行生产经营责任制后,生产为什么都大大发展了?

答:(1)改革前,农村和企业都实行计划经济,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职工没有自主权,干好干坏都一样,积极性不高。

(2)实行承包责任制后,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在分配上实行按多劳多得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生产者积极性提高,生产大大发展了。

第十课 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P48---51)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答: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

①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②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进行的,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1、什么是邓小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叫邓小平理论。

2、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它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

(1)1982年,党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立,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十三大根据这个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战略布署。

(3)1992年党的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意义: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1997年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新党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意义: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补充:(1)、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2)党在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建设成为富强、民族、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第十一课 民族团结(P56---59)

(1)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经济上: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时间:筹建新中国时提出来的;实施标志: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2、分布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3、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有重要意义。它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由当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5、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二、党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

1、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1)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抽调内地干部支援建设。

2、实例:①西藏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②内蒙古自治区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③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3、西部大开发战略意义:西部大开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它的提出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地区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十二课 香港澳门的回归(P60---64)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原因:为了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考虑到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历史与实际情况,创造性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正是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一要实现香港、澳门、台湾的主权回归,二要维持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繁荣。

2、“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影响):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分别对香港、澳门回复行使主权。

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香港、澳门回归情况:(1)香港:1984年底,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的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2)澳门: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的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2、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问题:1、回顾中国近代史,想一想,英国政府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

2、通过香港在中国近代史中的被英国割占和中国现代史上被收回,比较一下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结

果的原因是什么?对香港的百年沧桑巨变,你有何感想?

答:(1)中国近代史中被英国割占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落后。中国现代史上被收回根本原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国力的提高。(2)中国百年耻辱得以雪耻,作为炎黄子孙感到振奋骄傲、自豪、高兴,近代历史是一段屈辱史,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中共的领导下,成功地收回香港,使我们更加热爱我

们的党、热爱社会主义。香港能够成功回归,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我们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贡献。

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P65---69)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方针分别是:

1、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九二共识”。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汪辜会谈)

4、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内容:(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2)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3)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4)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5)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6)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

5、2003年3月以来: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1、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原因)是什么?

(1)都是中华民族,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3)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4)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

问题:在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下,香港和澳门已经成功地回归,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中央政府对台湾回归后的政策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策有何异同?

答:(1)不一样,港澳问题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华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主权外交问题;台湾问题虽然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中国内战的产物,属内政问题。

(2)同: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异: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而港澳只能由中央政府派驻的驻港澳部队行使防护责任。

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第十四课 钢铁长城(P72---75)

一、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

1、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海军的发展状况: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了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人民空军

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历了抗美援朝,取得了胜利。

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二 、导弹部队的发展

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在保卫祖国安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的任务。以后陆续装备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

问题: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答:旧中国国力较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进攻,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而新中国有坚强的国力作后盾,也有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国防力量。

3、科技强军的重要意义: 军队是国家安全的保证和屏障。21世纪时,中国想要发展成为世界上的强国,就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科技强军就是建立新时期人民军队的主要内容。从现代战争来看,现代战争是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较量。一场战争的胜败,军队的科技含量占有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海湾战争,美英进攻伊拉克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对我国来说,立足于科技强军,建立一支现代化的人民军队,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用高科技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才是真正的钢铁长城。

第十五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P76---79)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的第一年里,有17个国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苏联是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国家。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3年,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与这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是: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主题: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4、遇到的问题: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使会议的气氛紧张起来。

5、结果: 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在亚非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具有的重要意义:

①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②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团结与合作,③使中国赢得与会国的理解和尊重。 第十六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P80---84)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1、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对华政策有何变化?促使美国对华政策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条件(即原因)有哪些?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事件是什么?中美关系实现正

常化有何意义?

答:变化:(1)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2)然而到了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根本原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标志正常化的事件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

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对抗,有利于国际和平与稳定,中国外交形势出现重大转折。

2、过程:(1)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2)1972年2月,美国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二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2、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接着,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三、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1、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时间、地点:2001年,中国上海。

3、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4、参会主要领导人: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等19位领导人。

5、内容:会议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APEC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

6、意义:(1)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2)对促进该组织的发展及亚太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3)上海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功召开,证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它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①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②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③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

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有哪些?请你用简炼的语言说出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说明了什么?

答:(1)成就:1953年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在参加万隆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2001年,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等等。

(2)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中国的几代领导善于处理国际事务等。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和文化

第十七、十八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P90---97)

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有:

“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核武器使用原则;中国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问题: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答:为了粉碎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核威胁。

2、1966年,核导弹试验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成功地运用一枚运载火箭,将三颗不同用途的卫星发射到太空。

5、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6、2003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

7、2005年,我国成功发射“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了太空。

8、2008年,我国成功发射“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送上了太空。 9、1973年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东方魔稻”的粘型杂交水稻,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启示:知识是最大的财富,也证实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杰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

(学习他们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二、“863计划”

1、1986年3月,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的建议下,我国提出了“863计划”

2、在《863计划纲要》里,选择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有: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共八个领域。

3、863计划的总体目标:书P95页小字。

问题:我国现在经济还比较的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钱去搞高技术的研究?

答:(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2)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各国竞争激烈,适者才能生存和发展。

5、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1)应用:浏览新闻,查阅资料,发电子邮件(E-mail),通话,购物、上课、看病等。

(2)影响:①正面: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②负面:网络的不健康也会给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如:在网上浏览不良信息,有的超时无节制上网,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等。

问题: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请回答:

(1)当前我们国家上网的主要是哪些人: 80%以上是青少年。

(2)你如何看待上网:上网是一把双刃剑,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但同时,网络的不健康现象也会给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所以我们青少年,应该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第十九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P98---101)

一、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1、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

3、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

4、1989年10月,我国实施“希望工程”。

二、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启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

20世纪80年代,我国正式实施学位条例,学位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第二十 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P102---106)

一、文学的繁荣

1、改革开放前:1956年,我国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许多反映革命年代和现实生活、题材新颖、风格各异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2.改革开放后:先是反思“文革”的一些作品,而后大量是反映改革开放内容的作品,还有一些弘扬民族精神的成功之件。例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班主任》《哥德马赫猜想》等。

二、艺术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影视艺术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书法和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也很有成就。如电影《大决战》《开国大典》、舞剧《丝路花雨》、第一步彩色戏曲片《梁山泊与祝英台》。

三、走向体育强国

1、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毛泽东对学生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课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20世纪90年代,建立完整的体育制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

2、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1)、我国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容国团1959年,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2)、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23届奥运动会上为中国取得第一枚奥运金牌。

(3)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二十一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P112---114)

一、衣食住行的变化: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1、衣着方面:改革开放前凭布票供应,衣服的颜色单调、质地粗糙、样式简单(中山装、解放装)、购买凭证。而现在人们的穿着越来越讲究,服装色彩越来越丰富,可以选择的品牌越来越多。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个性的方式。

2、关于食方面: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 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3、关于住方面: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 改革开放后有很大变化,人居面积增加,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改善。

4、关于行方面:改革开放前公交车、自行车是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改革开放后出租车、私家车开始成为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旅游坐飞机也不稀罕。

5、关于用方面:改革开放前主要的高档消费品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录机(旧四大件)。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新四大件)在家庭中日益普及。

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发生变化: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和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2、社会保障体系都包括哪些内容?

答: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等。

3、说一说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和内容?

(1)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后随着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企业单位在“减员增效”过程中出现下岗现象,以及城镇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养老、医疗等方面缺乏保障的社会问题都凸现出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新体制,成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稳定地当务之急。

(2)主要内容:

一是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二是建立起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是实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相关人员的社会保障得到完全落实。

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P2---6)

一、开国大典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2、内容:①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三年以来”:1946年6月-1949年10月1日,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国旗的象征意义是: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象征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着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4、第一届政协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在当时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5、第一届政协会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原因:

①《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日。

②以这首歌曲为国歌,能够时刻激励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继承传统,奋发图强。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1、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2、大典盛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

1、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阿沛·阿旺晋美和十世班禅)标志着中国大陆获得统一。

2、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是: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

第二课 最可爱的人(P7---11)

一、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

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

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

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2、1950年,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的中国军队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员是彭德怀。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3、英雄人物:黄继光 邱少云

4、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5、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

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6、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

威望。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7、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第三课 土地改革(P12---15)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年)

1、“土改”的原因是: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土改”过程:①1950—1952年底,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3、土地改革的意义及影响: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补充:(1)土地改革出发点: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

(2)对于土地改革的感想:中国农民两千年来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终于实现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因此,我们要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P18---22)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1、背景(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仍然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1953年---1957年;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4、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指标超额完成。

(1)工业: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2)交通运输: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工业基地:“一五”期间,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各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一万多个。形成了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了加强,华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5、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和影响: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6、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1)计划的根本任务符合中国国情。(2)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3)苏联的援助。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意义:这部宪法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五课 三大改造(P23---26)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①原因: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生产工具、资金和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效果: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使农业产量年年增高。

4、三大改造的实施办法:

①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5、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1956年。

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完成)。

6、三大改造的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问题:什么是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三大改造后期存在哪些缺点?

答:(1)三大改造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的社会主义变革。

(3)作用: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起了积极作用。

(4)缺点:在三大改造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

第六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P27---31)

一、中共八大:良好开端 , 时间:1956年北京。

1、背景:国际: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

国内: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内容:会议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总路线: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发动)

1、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表现:“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左”错误的做法(或现象)有:“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4、教训:(1)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2)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5、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①两次会议的相同点: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②两次会议的不同点:实施的情况及影响不同。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

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确的路线没有得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

(1)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2)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

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雷锋。(他们的主要事迹见课本P29-P30。)

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问题:列举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的模范人物及他们的称号,并说出我们要学习他们什么样的精神?

答:(1)“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2)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勤俭创业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点

土地改革是1950年开始,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是1952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人民公社是在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政社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第七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P32---35)

一、动乱和灾难(1966年—1976年)

1、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其原因是毛泽东错误地分析了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形势。目的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

1966年, 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

3、文化大革命的领导机构是:“中央文革小组”。

4、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

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5、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和抗争:二月抗争(1967年2月)

二、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的标志是:九一三事件(1971年9月13日)。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76年10月),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2、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

(1)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

(2)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

(3)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3、教训和启示: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

问题:1、说一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1)在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破坏和影响下,国家政治、经济秩序被扰乱了。

(2)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停滞不前。

(4)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的拉大。

2、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是什么?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2)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八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P38---41)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结果是得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意义是: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4、时间、地点、内容: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会议的内容有: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1、平反冤假错案:(1)1980年为刘少奇平反,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到1982年底,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

2、1982年,我国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后来又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第九课 改革开放——(强国之路)(P42---47)

一、对内改革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影响(意义):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问题:为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端,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2.城市: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1985年开始)

(1)国企改革内容有:

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3)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推动工业的发展。

二、对外开放

1、原因(目的):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2、过程:

第一步,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第二步,1984年,建立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第三步,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后增设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展区已发展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第四步,内地。

3、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以从沿海地区向内的发展,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问题:根据所学知识,请说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实行生产经营责任制后,生产为什么都大大发展了?

答:(1)改革前,农村和企业都实行计划经济,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职工没有自主权,干好干坏都一样,积极性不高。

(2)实行承包责任制后,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在分配上实行按多劳多得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生产者积极性提高,生产大大发展了。

第十课 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P48---51)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答: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

①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②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进行的,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1、什么是邓小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叫邓小平理论。

2、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它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

(1)1982年,党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立,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十三大根据这个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战略布署。

(3)1992年党的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意义: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1997年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新党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意义: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补充:(1)、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2)党在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建设成为富强、民族、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第十一课 民族团结(P56---59)

(1)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经济上: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时间:筹建新中国时提出来的;实施标志: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2、分布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3、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有重要意义。它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由当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5、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二、党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

1、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1)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抽调内地干部支援建设。

2、实例:①西藏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②内蒙古自治区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③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3、西部大开发战略意义:西部大开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它的提出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地区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十二课 香港澳门的回归(P60---64)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原因:为了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考虑到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历史与实际情况,创造性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正是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一要实现香港、澳门、台湾的主权回归,二要维持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繁荣。

2、“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影响):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分别对香港、澳门回复行使主权。

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香港、澳门回归情况:(1)香港:1984年底,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的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2)澳门: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的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2、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问题:1、回顾中国近代史,想一想,英国政府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

2、通过香港在中国近代史中的被英国割占和中国现代史上被收回,比较一下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结

果的原因是什么?对香港的百年沧桑巨变,你有何感想?

答:(1)中国近代史中被英国割占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落后。中国现代史上被收回根本原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国力的提高。(2)中国百年耻辱得以雪耻,作为炎黄子孙感到振奋骄傲、自豪、高兴,近代历史是一段屈辱史,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中共的领导下,成功地收回香港,使我们更加热爱我

们的党、热爱社会主义。香港能够成功回归,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我们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贡献。

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P65---69)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方针分别是:

1、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九二共识”。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汪辜会谈)

4、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内容:(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2)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3)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4)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5)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6)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

5、2003年3月以来: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1、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原因)是什么?

(1)都是中华民族,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3)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4)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

问题:在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下,香港和澳门已经成功地回归,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中央政府对台湾回归后的政策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策有何异同?

答:(1)不一样,港澳问题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华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主权外交问题;台湾问题虽然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中国内战的产物,属内政问题。

(2)同: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异: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而港澳只能由中央政府派驻的驻港澳部队行使防护责任。

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第十四课 钢铁长城(P72---75)

一、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

1、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海军的发展状况: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了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人民空军

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历了抗美援朝,取得了胜利。

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二 、导弹部队的发展

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在保卫祖国安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的任务。以后陆续装备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

问题: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答:旧中国国力较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进攻,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而新中国有坚强的国力作后盾,也有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国防力量。

3、科技强军的重要意义: 军队是国家安全的保证和屏障。21世纪时,中国想要发展成为世界上的强国,就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科技强军就是建立新时期人民军队的主要内容。从现代战争来看,现代战争是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较量。一场战争的胜败,军队的科技含量占有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海湾战争,美英进攻伊拉克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对我国来说,立足于科技强军,建立一支现代化的人民军队,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用高科技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才是真正的钢铁长城。

第十五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P76---79)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的第一年里,有17个国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苏联是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国家。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3年,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与这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是: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主题: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4、遇到的问题: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使会议的气氛紧张起来。

5、结果: 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在亚非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具有的重要意义:

①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②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团结与合作,③使中国赢得与会国的理解和尊重。 第十六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P80---84)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1、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对华政策有何变化?促使美国对华政策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条件(即原因)有哪些?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事件是什么?中美关系实现正

常化有何意义?

答:变化:(1)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2)然而到了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根本原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标志正常化的事件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

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对抗,有利于国际和平与稳定,中国外交形势出现重大转折。

2、过程:(1)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2)1972年2月,美国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二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2、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接着,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三、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1、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时间、地点:2001年,中国上海。

3、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4、参会主要领导人: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等19位领导人。

5、内容:会议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APEC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

6、意义:(1)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2)对促进该组织的发展及亚太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3)上海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功召开,证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它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①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②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③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

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有哪些?请你用简炼的语言说出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说明了什么?

答:(1)成就:1953年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在参加万隆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2001年,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等等。

(2)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中国的几代领导善于处理国际事务等。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和文化

第十七、十八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P90---97)

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有:

“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核武器使用原则;中国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问题: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答:为了粉碎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核威胁。

2、1966年,核导弹试验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成功地运用一枚运载火箭,将三颗不同用途的卫星发射到太空。

5、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6、2003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

7、2005年,我国成功发射“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了太空。

8、2008年,我国成功发射“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送上了太空。 9、1973年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东方魔稻”的粘型杂交水稻,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启示:知识是最大的财富,也证实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杰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

(学习他们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二、“863计划”

1、1986年3月,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的建议下,我国提出了“863计划”

2、在《863计划纲要》里,选择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有: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共八个领域。

3、863计划的总体目标:书P95页小字。

问题:我国现在经济还比较的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钱去搞高技术的研究?

答:(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2)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各国竞争激烈,适者才能生存和发展。

5、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1)应用:浏览新闻,查阅资料,发电子邮件(E-mail),通话,购物、上课、看病等。

(2)影响:①正面: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②负面:网络的不健康也会给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如:在网上浏览不良信息,有的超时无节制上网,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等。

问题: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请回答:

(1)当前我们国家上网的主要是哪些人: 80%以上是青少年。

(2)你如何看待上网:上网是一把双刃剑,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但同时,网络的不健康现象也会给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所以我们青少年,应该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第十九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P98---101)

一、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1、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

3、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

4、1989年10月,我国实施“希望工程”。

二、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启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

20世纪80年代,我国正式实施学位条例,学位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第二十 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P102---106)

一、文学的繁荣

1、改革开放前:1956年,我国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许多反映革命年代和现实生活、题材新颖、风格各异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2.改革开放后:先是反思“文革”的一些作品,而后大量是反映改革开放内容的作品,还有一些弘扬民族精神的成功之件。例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班主任》《哥德马赫猜想》等。

二、艺术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影视艺术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书法和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也很有成就。如电影《大决战》《开国大典》、舞剧《丝路花雨》、第一步彩色戏曲片《梁山泊与祝英台》。

三、走向体育强国

1、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毛泽东对学生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课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20世纪90年代,建立完整的体育制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

2、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1)、我国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容国团1959年,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2)、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23届奥运动会上为中国取得第一枚奥运金牌。

(3)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二十一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P112---114)

一、衣食住行的变化: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1、衣着方面:改革开放前凭布票供应,衣服的颜色单调、质地粗糙、样式简单(中山装、解放装)、购买凭证。而现在人们的穿着越来越讲究,服装色彩越来越丰富,可以选择的品牌越来越多。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个性的方式。

2、关于食方面: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 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3、关于住方面: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 改革开放后有很大变化,人居面积增加,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改善。

4、关于行方面:改革开放前公交车、自行车是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改革开放后出租车、私家车开始成为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旅游坐飞机也不稀罕。

5、关于用方面:改革开放前主要的高档消费品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录机(旧四大件)。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新四大件)在家庭中日益普及。

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发生变化: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和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2、社会保障体系都包括哪些内容?

答: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等。

3、说一说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和内容?

(1)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后随着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企业单位在“减员增效”过程中出现下岗现象,以及城镇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养老、医疗等方面缺乏保障的社会问题都凸现出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新体制,成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稳定地当务之急。

(2)主要内容:

一是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二是建立起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是实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相关人员的社会保障得到完全落实。


相关内容

  • 八下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 八下第二单元基础闯关 24.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 年 月,地点 , 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会议. 1.列举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25.这次会议的特点/地位/性质: 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它展示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是新中国26.万隆会议的主要议题是: ...

  • 八下地理复习提纲(新)
  •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 十二.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理解其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对比其区域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如图:填空) 1.四大地理区域的 划分依据: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不同,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2.填 ...

  • 八下生物复习提纲(新)
  • 八下生物复习提纲 1. 植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扦插.嫁接.压条等属于无性生殖. 2. 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无性生殖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柿树.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3. 昆虫的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发育过程经 ...

  • 地理八下复习提纲
  •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题纲 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主: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区域划分的原因: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一个地区可同时 ...

  • 浙教版八下科学复习提纲
  • 浙教版八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1.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2.1-18元素的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名称 3.区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4.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5.化学式的书写 6.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7.化学式中(或符号中)数字表示的意义 8.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 ...

  • 八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冀人版)
  • 第一单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单元知识结构 1.重庆谈判:<双十协定> 2.内战爆发:1946 进攻中原解放区 3.揭开进攻序幕: 挺进大别山 解放战争时期①辽沈战役 解放东北 (1945-1949 )主力决战②淮海战役 奠定解放长 (第二次分裂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三年内战③平津战役 解放华北 ...

  • 八下历史与社会提纲.
  •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复习提纲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 一.工厂从这时发展而来 1.时间:14世纪 地点:意大利(西欧) 3.作用:(1)提高了生产效率: (2)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3)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4)促进了社会阶级.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二.商 ...

  • 2012年历史与社会八下简要提纲(中考考点)
  • 2012年<历史与社会>八下涉及中考考点简要复习提纲 考点8:联合国的概况.宗旨.职能 , 它们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7)联合国(UN)成立于什么时候?成立的背景是什么? 1945年10月24日: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产物 (8)联合国宗旨是什么?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 ...

  • 八下语文半期考复习提纲(人教版)
  • 人教版(八年级下) 第1课 藤野先生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藤tãng野 发髻jì 芦荟huì 畸jī形 和蔼ǎi 不逊xùn 诘jiã责 杳yǎo无消息 深恶wù痛疾 点拨:"畸"不要误读为"qí":"恶"是一个多音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