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古文笔记整理

21 桃花源记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线索: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2、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探访)桃花源——离开(辞别)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3、各自然段段意:

第1段:写渔人捕渔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2--3段: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

A、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全文重点)。

B、第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中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5、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答: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 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

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 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6、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社会?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你对作者这一用意有何看法?

答: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个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剥削、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美好社会。这也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其用意是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压迫剥削、摆脱战乱的愿望,这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否定。但这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一种空想而已。

7、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茫然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答: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

二、根据提示填空。

第1段:

1、描写桃林景色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林花草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表现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桃源人精神状态及生活幸福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成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6、本文作者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文章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第3段:

8、点明桃源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

9、既表现桃源人生活富足而又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表现桃源人对源外世界存有戒心的语句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第1段: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作者交代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答:为下文“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做铺垫,渲染了神秘的气氛。

3.“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答: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4.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答:“甚异之”。

5、“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答: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第2段:

6.依据文中的描述,用一句话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答:桃花源的山洞口位于武陵一条两岸都是桃花林的小溪的水源处。

7.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答:活动、穿戴、心情。

8.“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答:初极狭,才通人。

9.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答: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10、作者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了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11、“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答: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12.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答: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答: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14.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答: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结构上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1)在中心思想上的表达作用是:他们为桃花源以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痛哭生活而叹惋。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2)在文章结构上的表达作用是:总结上文,并与前文“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呼应。

16.文中哪些话表明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留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表明仍然想继续留在桃花源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想离开的原因是:(1)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2)百姓能安居乐业。 (3)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17.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桃花源里的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答:担心桃源以外的人来扰乱他们的生活。

18、渔人临走时,桃花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答:桃花源人不想外人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花源。

第4、5段:

19.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答: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20.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并“未果”、“病终”? 答:刘子骥是晋太元中的名人,作者有意添加这么个尾声,让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

来作证,故事就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就更浓了。而刘子骥“未果”、“病终”,这样一来,桃花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成千古之谜了。同时也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21、“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答: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四、字词解释。

22、一词多义。

便舍船(丢下,动词(做记号,动词)

(1) 屋舍俨然(房屋,名词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

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3) 寻病重(随即,不久,副词)

武陵人捕渔为业 (作为,当作不复得路 (终于)

(4)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后遂无问津者 (就)

乃不知有汉(竟然)

(6)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23、古今异义词。

古义:交错相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1)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古义:妻子儿女。

(2) 今义:男子的配偶,“子”是词尾,无义。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3)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不值得。

(4) 今义:不充足,不丰满。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像这样。

(6) 今义:这样。

古义:鲜艳美丽。

(7)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浓。

21 桃花源记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线索: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2、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探访)桃花源——离开(辞别)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3、各自然段段意:

第1段:写渔人捕渔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2--3段: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

A、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全文重点)。

B、第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中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5、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答: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 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

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 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6、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社会?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你对作者这一用意有何看法?

答: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个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剥削、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美好社会。这也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其用意是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压迫剥削、摆脱战乱的愿望,这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否定。但这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一种空想而已。

7、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茫然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答: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

二、根据提示填空。

第1段:

1、描写桃林景色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林花草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表现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桃源人精神状态及生活幸福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成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6、本文作者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文章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第3段:

8、点明桃源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

9、既表现桃源人生活富足而又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表现桃源人对源外世界存有戒心的语句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第1段: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作者交代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答:为下文“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做铺垫,渲染了神秘的气氛。

3.“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答: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4.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答:“甚异之”。

5、“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答: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第2段:

6.依据文中的描述,用一句话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答:桃花源的山洞口位于武陵一条两岸都是桃花林的小溪的水源处。

7.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答:活动、穿戴、心情。

8.“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答:初极狭,才通人。

9.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答: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10、作者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了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11、“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答: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12.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答: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答: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14.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答: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结构上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1)在中心思想上的表达作用是:他们为桃花源以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痛哭生活而叹惋。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2)在文章结构上的表达作用是:总结上文,并与前文“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呼应。

16.文中哪些话表明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留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表明仍然想继续留在桃花源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想离开的原因是:(1)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2)百姓能安居乐业。 (3)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17.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桃花源里的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答:担心桃源以外的人来扰乱他们的生活。

18、渔人临走时,桃花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答:桃花源人不想外人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花源。

第4、5段:

19.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答: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20.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并“未果”、“病终”? 答:刘子骥是晋太元中的名人,作者有意添加这么个尾声,让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

来作证,故事就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就更浓了。而刘子骥“未果”、“病终”,这样一来,桃花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成千古之谜了。同时也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21、“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答: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四、字词解释。

22、一词多义。

便舍船(丢下,动词(做记号,动词)

(1) 屋舍俨然(房屋,名词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

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3) 寻病重(随即,不久,副词)

武陵人捕渔为业 (作为,当作不复得路 (终于)

(4)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后遂无问津者 (就)

乃不知有汉(竟然)

(6)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23、古今异义词。

古义:交错相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1)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古义:妻子儿女。

(2) 今义:男子的配偶,“子”是词尾,无义。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3)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不值得。

(4) 今义:不充足,不丰满。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像这样。

(6) 今义:这样。

古义:鲜艳美丽。

(7)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浓。


相关内容

  • 2016年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七至九年级目录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备课资料 2016-09-01 手机版 七年级上册 1.春/朱自清 2.济南的冬天/老舍 3.雨的四季/刘湛秋 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5.秋天的怀念/史 ...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文重点句子翻译
  • 八年级上册古文翻译 桃花源记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繁多而错杂.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致,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园.竹林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4. ...

  • 初中语文教学课件大全
  • [名师风采]高考语文评价目标的形成与展望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不错过那股味道(附点评)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附点评)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只是因为那本书(附点评)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美丽的插曲(附 ...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5[世说新语]两则]说课稿(2)
  • <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 ...

  • 上海初中语文+数学教材目录
  • 上海教材目录 沪教版二期课改初中语文教材目录("五四"学制,六至九年级带*者为略读篇目) 六年级语文上册(试用版) 第一单元 有家真好 1.祖父和我(萧红) 2.凡卡(契诃夫) 3.*<父与子>漫画选(奥.卜劳恩) 4.散步(莫怀戚) 5.*妈妈的帐单(埃德温) 6. ...

  • 2014-2015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
  •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一.复习内容: 1.熟练掌握1--4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写法及意义. 2.熟练背诵及默写25.30课.课外古诗词.第21.22.26.27四课的重点古文和第23.24.28.29四篇 一般古文. 3.文言文解释重点实词的意义,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对重点 ...

  •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复习内容: 1.熟练掌握1--4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写法及意义. 2.熟练背诵及默写25.30课.课外古诗词.第21.22 ...

  • 八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
  • 八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 一.教材简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是各单元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本教材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其中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战争.爱.建筑(事物说明文).科学(事理说明文).古诗文.自然山 ...

  • 初中.高中课文(古代现代诗文大全)Flash朗读
  • 人教语文七年级课文Flash朗读全集 人教语文八年级课文Flash朗读全集 人教语文九年级课文Flash朗读全集 七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在山的那边 2走一步,再走一步 3 生命生命 4紫藤萝瀑布 5童趣 ★第二单元 6理想 7短文两篇1 2 8人生寓言 9我的信念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