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之浊世公子(三)--孟尝君田文

演义小说和武侠小说中常见到“小孟尝” 、“赛孟尝”或者与之类似的名号,来形容一个人物仗义疏财、交游广阔,比如隋唐演义中的秦叔宝和水浒中的柴进。那么正宗的孟尝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头一大段介绍了孟尝君的父亲齐相田婴的事迹,田婴算是个出将入相的人物,他和田忌、孙膑差不多同时代,他们三人共同参与了大败庞涓的马陵之战;不仅如此,田婴在外交方面的成绩也可圈可点,促成了韩魏与齐国的结盟;同时在齐国国内他历威王、宣王、湣王三朝而不倒。

田婴有四十几个儿子,田文最初一点也不受父亲待见,不受待见倒也罢了,因为他是贱妾所生,且出生日期不吉利怕以后会克父克母,做父亲的都想让这个儿子自生自灭。等到田文被母亲偷偷抚养长大后,做父亲的再不高兴,也总不能把儿子杀了吧,便默认了田文的存在。就是这个不得以才被父亲默认的儿子田文,给父亲提了个建议,使得父亲对儿子有了重新审视的契机,此后父子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进而使田文从四十几个儿子中脱颖而出,做了田婴的继承人。

田文是这么说的:“您相齐至今已历三王,齐国至今土地没增加过,而您却富累万金,妻妾绫罗绸缎、仆妇也有粮有肉,外边的贤士却缺衣少食。富裕了自己而忘了公家之事,我真是觉得奇怪啊。”于是田婴对这个儿子刮目相看,派他主理家事接待宾客,许是因为果有些本事,渐渐地田文自己便在诸侯中声名鹊起,田婴死后田文继承了他的封地爵位,是为孟尝君(田婴为靖郭君,这名号真让人分分钟串戏到射雕英雄传)。

孟尝君在封地上广招宾客,哪怕犯了事逃亡的人来投也不嫌弃,一律不分亲疏优待,不但对门客好,对门客的亲属也好,使每个门客都觉得孟尝君待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有一回吃晚饭的时候,有个人遮挡住了烛火,以至于光线明灭看不清饭菜,一个玻璃心的门客以为别人的饭食一定比他的好,赌气要走,孟尝君亲自捧着自己的食物来给他看,以示每个人待遇都一样,这个门客深感羞愧,居然自尽了(古人重义轻生,诚不欺我,吃个饭也能要死要活的…)。自此,来投孟尝君的士人就越来越多了。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有名气,惦记的人就多了起来,比如秦昭襄王(派老妈使美人计诱杀义渠王并灭义渠,任用战神白起大杀四方坑灭长平四十五万赵卒的那位秦王是也)。秦昭王想把孟尝君弄到秦国去当官,孟尝君本也有心一试,奈何众宾客都不看好此行,由其是苏代苦苦劝阻(战国策里却说的是苏秦,不管苏秦还是苏代,都是合纵抗秦的路子,自然反对孟尝君赴秦),孟尝君就暂时打消了此念。

但是到了齐湣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还是被派到了秦国,昭襄王当即以孟尝君为相。悲催的事发生了,有人上秦昭王那里嚼舌头根子,那个孟尝君啊,他是齐国的望族宗室,今日相秦,谋划事情也一定先齐而后秦,秦国危矣。秦昭王想了想,确实有道理,一般在秦国为相的外国人,要么是在别处穷途末路不受重视的,比如张仪,要么是久在秦国根深蒂固的,比如魏冉,这本身在自己国家就有贤名、出身又好的人到秦国来,还真是靠不住,不如抓起来杀了免留后患。孟尝君急了,赶紧派人去疏通秦王的宠姬,求她帮忙吹枕头风救人。那宠姬说了,帮忙可以,但要孟尝君送她一件狐白裘。狐白裘是什么?可不是一件简单的白色狐裘,而是全部采用最高级最轻软的狐腋下的白毛制成的裘皮,那得要多少条狐狸的命才能采到足够多的腋下白毛?孟尝君恰好有一件,天下无双,价值千金,怎奈当初抵达秦国时已经献给了昭襄王,哪里还有第二件?孟尝君门客俱是一筹莫展,忽然有个平时不大入流只会装成狗去人家家里偷东西的人自告奋勇,说我能把那件狐白裘从秦宫里偷出来,再送给那秦王宠姬来救主家的性命。此人果然说到做到,是夜扮狗入得秦宫取得狐白裘。宠姬收了孟尝君的重礼,自然卖力替他在秦王面前说项,昭襄王一时心软,便放了孟尝君。孟尝君此时哪里还敢逗留秦国,急忙更名改姓逃走,星夜到了函谷关。但函谷关的规矩是要等到鸡叫天快亮的时候才开关放人进出。这边厢昭襄王才放人没多久又后悔了,再想找孟尝君的时候发现人跑了,火速命人追赶,在函谷关逗留的孟尝君及随从也正担心会被秦王再次抓回,多呆一刻便多一分危险。此时门客中有个人善于学鸡打鸣,一开腔,守关的秦人真以为天快亮了,就开关放人。待追兵赶至函谷关的时候,孟尝君早走没影了。原先孟尝君对这两位不起眼的门客和别人一样态度时,别的门客都颇为不服,经过此次逃命,大家也都心服口服了。整件事便是鸡鸣狗盗这一成语的由来(话说孟尝君门客数千,难道尽数带去了秦国?如果只带了一部分,又怎么会恰好带了这两个不起眼的人呢?史记这里的描述难不成只是太史公脑洞大开么?)

当孟尝君经过赵国时,受到平原君的热情相待,但是后来发生了一桩不愉快的事,导致孟尝君门客在赵国大开杀戒。起因是赵国百姓早就听说过孟尝君的大名,都来围观,一看孟尝君长得比想象中瘦小多了,就开始议论纷纷,进而发笑。被激怒的孟尝君门客斩杀数百赵人,灭了一县而去(当时的一县规模估计也就跟现在大点的村落一般吧)。我觉得这一段真是不可思议,颇有贤名的孟尝君居然是玻璃心杀人狂魔…

等到孟尝君排除万难回到齐国时,齐湣王因为派孟尝君去秦国导致他被困正心怀愧疚,就让孟尝君当上了齐相。拜相问政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找秦国的晦气,以报在秦国差点身首异处之仇。他首先联络韩魏,以曾经帮助韩魏攻打楚国并替二国取得宛、叶以北的土地为由,要求二国与齐国一道伐秦,同时向西周借兵借粮。还是当初劝孟尝君不要去秦国的那个苏代,又跑来劝阻,这次他也是替西周来说话的:“齐国跟韩魏结盟攻打了楚国,得胜后韩魏得到了土地,齐国啥也没捞着;现在又要联合他们攻打秦国,若打败秦国,还是他们得到好处,替他们解除了来自西方秦国的威胁,隔那么远齐国还是啥也捞不着。韩魏两国,南边楚国和西边秦国的边患问题都缓解了,他们的国力增强了,就该对齐国不利了。”接着苏代又给孟尝君支了一招,让西周去跟秦国示好,同时孟尝君并不真正攻打秦国,只是装装样子,再由西周出面跟秦国调停,让秦国放了被囚的楚怀王,而楚国出于对齐国调停的感激必会同意割让东国之地给齐国。本来孟尝君自己的封地薛地是直接与楚国接壤的,齐国得了东国之后,由于有了缓冲,薛地再也不用直接面对来自楚国的威胁,而齐国也会愈发强大;与此同时秦国保持强势的话,赵魏韩三国就会转头与齐国交好以防备强秦。孟尝君采纳了苏代的建议,但问题是调停秦楚矛盾意图取得楚国土地的这件事最后竟不了了之,秦国并没有释放楚怀王(看官们还记得那个不听屈原劝告却因为美人郑袖而把张仪放跑了的那个楚怀王吗?详见战国风云之美人心计三。)

要说孟尝君对门客那真是没话说,战国策中关于孟尝君待门客的故事比较多,作者挑两个典型的讲。一个故事是说孟尝君给予了名叫夏侯章的门客非常高的待遇,但这夏侯章平时也不做什么事,反而到处抹黑孟尝君。其他人看不过去纷纷鸣不平,夏侯章才解释道,正因为我没什么功劳反而得到孟尝君的优待,我抹黑了孟尝君而他却待我依然如故,他的声望和德行不是会愈加受人敬重吗?(古人的思路作者就是无法get到)。另外一个故事是说,有个孟尝君的门客,偷偷爱上了孟尝君的一位夫人,此事却被别人告发,孟尝君丝毫没有为难胆敢觊觎自己女人的门客。过了一年,他找来爱慕自己夫人的这位门客,觉得自己不能给他更好的前程,于是举荐他去卫国做官,这个门客有孟尝君的推荐信,自然大受卫君重用。后来到齐卫交恶之时,还是这位在卫国做官的门客,对卫君以死劝谏,打消了卫国召集诸侯伐齐的念头。

孟尝君列传中描写门客篇幅最大的人是冯欢(亦作冯谖)。此人投靠孟尝君的时候穷困潦倒,除了一柄没有剑鞘而缠着茅草绳的长剑之外,身无长物,而且自言没什么特别的本事。孟尝君来者不拒,收留了他,没过几日,冯欢弹着长剑唱歌,讽刺伙食差没有鱼吃,孟尝君听闻就满足了他;又过几日,他又挑剔出门没车坐,孟尝君还是满足了他;再过几日他还挑剔,嫌没人管他家里,孟尝君便询问他家中情况并派人照顾冯欢的老母。冯欢这下就消停了,不再闹了。天长日久孟尝君本也忘了此人,但有一次经人提醒说冯欢比较精明,可以去薛地收债,孟尝君这才想起他来。孟尝君封地虽大,但土地收成不够养活三千门客的(个个进门要吃好喝好,出门要坐车,也不创造直接的价值,是得吃穷了),于是他便放起了高利贷,但是收债不是个容易的活儿,孟尝君正在为此头疼。冯欢二话不说接下了差事,临走还问“收回来的钱,您看要买点啥?”孟尝君说,家里缺啥你看着买吧。冯欢到了薛地,置办酒肉把所有欠账的人请来吃饭,有能力偿还的定个期限结清,无能力偿还的就把借据烧了,并说孟尝君放债,只是为了给百姓置业的本钱,所得利息并非为己而是要养活三千门客,如此领主,大家切莫辜负。座中诸人无不感恩戴德。等冯欢回去交差的时候,孟尝君气的鼻子都歪了,谁知冯欢还说出了一番道理,平复了孟尝君的怒气。他说,欠帐的人能够还的自然就会还,还不上的您逼他也没用,逼急了他就跑了,您拿不回来钱还弄臭了名声,不划算,我这样烧了借据,替您买的是民心。

在齐湣王受人蛊惑而疑心孟尝君的时候,还是他的一位门客替他摆平的。这位门客被称为魏子,本来是替孟尝君收租的,去了三次什么东西也没收回来,说是以孟尝君的名义把租子赠送给了一位贤人(孟尝君的门客们都那么大方,有钱任性不解释)。孟尝君一生气就炒了魏子鱿鱼。但是几年后齐王疑心孟尝君参与叛乱,孟尝君因此逃亡的时候,曾经受过魏子赠与的那位贤人就给齐王上书替孟尝君喊冤,不仅如此,他还到齐王宫门口自尽明志。齐湣王大惊之下彻查此事,发现是冤枉了孟尝君,把他又召了回来,孟尝君不进反退,向齐王告老,回到封地。

回到封地的孟尝君受到薛地百姓的夹道欢迎,此时孟尝君才领悟到冯欢替他买民心的深意。冯欢还意犹未尽,对孟尝君说,狡兔得有三窟才行,如今我只替您安顿好了薛地,待我再替您多凿几窟。他带着孟尝君拨给他的一批车马和一大笔钱去了魏国(史记中说是去了秦国,车马钱数都有出入),鼓动魏国拜孟尝君为相以图成就霸业。魏国一看孟尝君的使者带来的车辆钱财就不老少,魏国的还礼自然要更多,阵仗非常大,齐王不可能不知道。齐王一看,哎魏国那么大手笔挖我墙角,我不能让他如意,也出了同等代价请孟尝君恢复相位,并对罢免孟尝君一事赔礼道歉。冯欢趁热打铁,建议孟尝君要求齐王同意在薛地建立齐国先王宗庙,有宗庙在,薛地和孟尝君俱可高枕无忧。往日薛地独自面临楚国袭边,但碍于建立了齐室宗庙,薛地再有边患,齐王就不能假装不知道而置之不理了。至此,冯欢的三凿子计划大功告成,狡兔三窟的典故就出于此处。

前文说道,孟尝君因受人讥笑长得矮小,便大开杀戒,斩了数百赵人。其实关于孟尝君小气、记仇的故事还有一则。那是孟尝君被驱逐出齐国后来又返回的时候,门客尽去尝尽世态炎凉而满心愤恨。有人(史记中说是冯欢,而战国策说是谭拾子)在边境迎候他,劝道:“你富贵的时候身边围绕了很多人,一旦失势贫贱了,周围的人就散了,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就好比早市时熙熙攘攘,到了晚市空空荡荡,并不是因为人们爱早市而恨晚市,早市商品繁多而晚市货物就卖完了,人家只是单纯地想买东西而已啊。”听罢孟尝君若有所悟。战国策中还记载了孟尝君因此销毁五百块竹简,上面刻满所恼恨而欲除之后快的人的名字(他原来到底想杀多少人啊…)。

虽说孟尝君待门客不错,但其实他自始至终考虑自己的利益多过考虑齐国的利益。孟尝君列传中有讲到一件事,秦国过来的将领吕礼,被拜为齐相,这个吕礼和苏代不对付。苏代就第三次上孟尝君那儿支招,说吕礼将结盟秦国,一旦秦齐联手,吕礼就会更加得势,到那时秦国和齐国都不会再重视您孟尝君;若是使秦齐联合不成,并出手调停秦与赵魏之间的矛盾,那么其它诸侯必定与齐国亲近,您也因此德高望重,齐王除了您还能倚重谁呢?孟尝君第三次采纳苏代的建议,也因此与吕礼交恶。孟尝君接着干出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写信给秦相、穰侯魏冉,请他鼓动秦国攻打齐国。孟尝君是这么说的,秦国派吕礼到齐国,本欲秦齐结盟,但是这样一来,吕礼得势,秦国还会重用穰侯您吗(直接套用苏代的说辞了)?不如您劝说秦王攻打齐国,若攻破齐国,我将设法请求把你们所攻下的齐国之地封给你穰侯个人。而且若齐国被攻破,秦国会更重视三晋,通过重用您来谋取三晋之地,同时三晋也会更加感受到秦国的威胁,力图通过您来讨好秦国,这样穰侯您即因破齐之功得到土地,又受到秦国的重视和三晋的争相结交。魏冉果然进言秦王伐齐,而吕礼失势逃亡。孟尝君身为齐国望族宗室,竟然勾结秦国伐齐,实在令人大跌眼镜,节操全无。若换了信陵君魏无忌,他可是会为了自己的国家而跟秦国拼命的。

上段说到的秦国攻齐,要越过三晋,路途遥远不划算,又容易后院起火,最后也不了了之。本来齐国作为东方大国,实力还是有的,奈何齐湣王是个好大喜功又刚愎自用的主,齐国偌大的家业毁于一旦,这是后话。话说齐湣王刚吞并了宋国,一时间膨胀得不行,看着孟尝君这样一个有名声有实力的贵族十分碍眼,想要弄死他。孟尝君收到消息,胳膊拧不过大腿,赶紧跑吧,结果逃到了魏国。看官会问怎么不去赵国?在赵国无端灭了人家几百号人,还有脸去吗?魏昭王拜他为相,接着他又做了一件无节操秀下限的事,联合秦赵魏韩燕国,合纵伐齐!虽然在战国,王侯将相普遍没什么节操,但做为一国贵族,三天两头琢磨着让外国人攻伐自己的国家,也还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说到五国伐齐之战,看官们可还记得攻破齐国七十余城的乐毅,以及最后以孤城复国的田单?(请参看战国风云之铁血悍将之第五第六篇)。齐国被乐毅攻破,齐湣王死在莒地,田单复国之后迎立太子田法章,是为齐襄王,襄王初立、齐国元气大伤,所以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便与孟尝君修好。孟尝君应是终老于封地薛地。他死后,诸子争位,他的封地也被齐魏瓜分,子嗣断绝。

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中养士最早的一个,开风气之先,在这点上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故而如文首所说,演义小说中多次出现“小孟尝”“赛孟尝”之类的称呼。养的门客太多也难免会滥竽充数,所以太史公到过薛地以后评价,“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以致“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而孟尝君本人自私、记仇的性格也不大符合他一直以来伟光正的名声。

--------------------------------------------------------

我是剧透分割线

战国四公子已讲了三位了,下周讲最后一位楚国春申君。

演义小说和武侠小说中常见到“小孟尝” 、“赛孟尝”或者与之类似的名号,来形容一个人物仗义疏财、交游广阔,比如隋唐演义中的秦叔宝和水浒中的柴进。那么正宗的孟尝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头一大段介绍了孟尝君的父亲齐相田婴的事迹,田婴算是个出将入相的人物,他和田忌、孙膑差不多同时代,他们三人共同参与了大败庞涓的马陵之战;不仅如此,田婴在外交方面的成绩也可圈可点,促成了韩魏与齐国的结盟;同时在齐国国内他历威王、宣王、湣王三朝而不倒。

田婴有四十几个儿子,田文最初一点也不受父亲待见,不受待见倒也罢了,因为他是贱妾所生,且出生日期不吉利怕以后会克父克母,做父亲的都想让这个儿子自生自灭。等到田文被母亲偷偷抚养长大后,做父亲的再不高兴,也总不能把儿子杀了吧,便默认了田文的存在。就是这个不得以才被父亲默认的儿子田文,给父亲提了个建议,使得父亲对儿子有了重新审视的契机,此后父子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进而使田文从四十几个儿子中脱颖而出,做了田婴的继承人。

田文是这么说的:“您相齐至今已历三王,齐国至今土地没增加过,而您却富累万金,妻妾绫罗绸缎、仆妇也有粮有肉,外边的贤士却缺衣少食。富裕了自己而忘了公家之事,我真是觉得奇怪啊。”于是田婴对这个儿子刮目相看,派他主理家事接待宾客,许是因为果有些本事,渐渐地田文自己便在诸侯中声名鹊起,田婴死后田文继承了他的封地爵位,是为孟尝君(田婴为靖郭君,这名号真让人分分钟串戏到射雕英雄传)。

孟尝君在封地上广招宾客,哪怕犯了事逃亡的人来投也不嫌弃,一律不分亲疏优待,不但对门客好,对门客的亲属也好,使每个门客都觉得孟尝君待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有一回吃晚饭的时候,有个人遮挡住了烛火,以至于光线明灭看不清饭菜,一个玻璃心的门客以为别人的饭食一定比他的好,赌气要走,孟尝君亲自捧着自己的食物来给他看,以示每个人待遇都一样,这个门客深感羞愧,居然自尽了(古人重义轻生,诚不欺我,吃个饭也能要死要活的…)。自此,来投孟尝君的士人就越来越多了。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有名气,惦记的人就多了起来,比如秦昭襄王(派老妈使美人计诱杀义渠王并灭义渠,任用战神白起大杀四方坑灭长平四十五万赵卒的那位秦王是也)。秦昭王想把孟尝君弄到秦国去当官,孟尝君本也有心一试,奈何众宾客都不看好此行,由其是苏代苦苦劝阻(战国策里却说的是苏秦,不管苏秦还是苏代,都是合纵抗秦的路子,自然反对孟尝君赴秦),孟尝君就暂时打消了此念。

但是到了齐湣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还是被派到了秦国,昭襄王当即以孟尝君为相。悲催的事发生了,有人上秦昭王那里嚼舌头根子,那个孟尝君啊,他是齐国的望族宗室,今日相秦,谋划事情也一定先齐而后秦,秦国危矣。秦昭王想了想,确实有道理,一般在秦国为相的外国人,要么是在别处穷途末路不受重视的,比如张仪,要么是久在秦国根深蒂固的,比如魏冉,这本身在自己国家就有贤名、出身又好的人到秦国来,还真是靠不住,不如抓起来杀了免留后患。孟尝君急了,赶紧派人去疏通秦王的宠姬,求她帮忙吹枕头风救人。那宠姬说了,帮忙可以,但要孟尝君送她一件狐白裘。狐白裘是什么?可不是一件简单的白色狐裘,而是全部采用最高级最轻软的狐腋下的白毛制成的裘皮,那得要多少条狐狸的命才能采到足够多的腋下白毛?孟尝君恰好有一件,天下无双,价值千金,怎奈当初抵达秦国时已经献给了昭襄王,哪里还有第二件?孟尝君门客俱是一筹莫展,忽然有个平时不大入流只会装成狗去人家家里偷东西的人自告奋勇,说我能把那件狐白裘从秦宫里偷出来,再送给那秦王宠姬来救主家的性命。此人果然说到做到,是夜扮狗入得秦宫取得狐白裘。宠姬收了孟尝君的重礼,自然卖力替他在秦王面前说项,昭襄王一时心软,便放了孟尝君。孟尝君此时哪里还敢逗留秦国,急忙更名改姓逃走,星夜到了函谷关。但函谷关的规矩是要等到鸡叫天快亮的时候才开关放人进出。这边厢昭襄王才放人没多久又后悔了,再想找孟尝君的时候发现人跑了,火速命人追赶,在函谷关逗留的孟尝君及随从也正担心会被秦王再次抓回,多呆一刻便多一分危险。此时门客中有个人善于学鸡打鸣,一开腔,守关的秦人真以为天快亮了,就开关放人。待追兵赶至函谷关的时候,孟尝君早走没影了。原先孟尝君对这两位不起眼的门客和别人一样态度时,别的门客都颇为不服,经过此次逃命,大家也都心服口服了。整件事便是鸡鸣狗盗这一成语的由来(话说孟尝君门客数千,难道尽数带去了秦国?如果只带了一部分,又怎么会恰好带了这两个不起眼的人呢?史记这里的描述难不成只是太史公脑洞大开么?)

当孟尝君经过赵国时,受到平原君的热情相待,但是后来发生了一桩不愉快的事,导致孟尝君门客在赵国大开杀戒。起因是赵国百姓早就听说过孟尝君的大名,都来围观,一看孟尝君长得比想象中瘦小多了,就开始议论纷纷,进而发笑。被激怒的孟尝君门客斩杀数百赵人,灭了一县而去(当时的一县规模估计也就跟现在大点的村落一般吧)。我觉得这一段真是不可思议,颇有贤名的孟尝君居然是玻璃心杀人狂魔…

等到孟尝君排除万难回到齐国时,齐湣王因为派孟尝君去秦国导致他被困正心怀愧疚,就让孟尝君当上了齐相。拜相问政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找秦国的晦气,以报在秦国差点身首异处之仇。他首先联络韩魏,以曾经帮助韩魏攻打楚国并替二国取得宛、叶以北的土地为由,要求二国与齐国一道伐秦,同时向西周借兵借粮。还是当初劝孟尝君不要去秦国的那个苏代,又跑来劝阻,这次他也是替西周来说话的:“齐国跟韩魏结盟攻打了楚国,得胜后韩魏得到了土地,齐国啥也没捞着;现在又要联合他们攻打秦国,若打败秦国,还是他们得到好处,替他们解除了来自西方秦国的威胁,隔那么远齐国还是啥也捞不着。韩魏两国,南边楚国和西边秦国的边患问题都缓解了,他们的国力增强了,就该对齐国不利了。”接着苏代又给孟尝君支了一招,让西周去跟秦国示好,同时孟尝君并不真正攻打秦国,只是装装样子,再由西周出面跟秦国调停,让秦国放了被囚的楚怀王,而楚国出于对齐国调停的感激必会同意割让东国之地给齐国。本来孟尝君自己的封地薛地是直接与楚国接壤的,齐国得了东国之后,由于有了缓冲,薛地再也不用直接面对来自楚国的威胁,而齐国也会愈发强大;与此同时秦国保持强势的话,赵魏韩三国就会转头与齐国交好以防备强秦。孟尝君采纳了苏代的建议,但问题是调停秦楚矛盾意图取得楚国土地的这件事最后竟不了了之,秦国并没有释放楚怀王(看官们还记得那个不听屈原劝告却因为美人郑袖而把张仪放跑了的那个楚怀王吗?详见战国风云之美人心计三。)

要说孟尝君对门客那真是没话说,战国策中关于孟尝君待门客的故事比较多,作者挑两个典型的讲。一个故事是说孟尝君给予了名叫夏侯章的门客非常高的待遇,但这夏侯章平时也不做什么事,反而到处抹黑孟尝君。其他人看不过去纷纷鸣不平,夏侯章才解释道,正因为我没什么功劳反而得到孟尝君的优待,我抹黑了孟尝君而他却待我依然如故,他的声望和德行不是会愈加受人敬重吗?(古人的思路作者就是无法get到)。另外一个故事是说,有个孟尝君的门客,偷偷爱上了孟尝君的一位夫人,此事却被别人告发,孟尝君丝毫没有为难胆敢觊觎自己女人的门客。过了一年,他找来爱慕自己夫人的这位门客,觉得自己不能给他更好的前程,于是举荐他去卫国做官,这个门客有孟尝君的推荐信,自然大受卫君重用。后来到齐卫交恶之时,还是这位在卫国做官的门客,对卫君以死劝谏,打消了卫国召集诸侯伐齐的念头。

孟尝君列传中描写门客篇幅最大的人是冯欢(亦作冯谖)。此人投靠孟尝君的时候穷困潦倒,除了一柄没有剑鞘而缠着茅草绳的长剑之外,身无长物,而且自言没什么特别的本事。孟尝君来者不拒,收留了他,没过几日,冯欢弹着长剑唱歌,讽刺伙食差没有鱼吃,孟尝君听闻就满足了他;又过几日,他又挑剔出门没车坐,孟尝君还是满足了他;再过几日他还挑剔,嫌没人管他家里,孟尝君便询问他家中情况并派人照顾冯欢的老母。冯欢这下就消停了,不再闹了。天长日久孟尝君本也忘了此人,但有一次经人提醒说冯欢比较精明,可以去薛地收债,孟尝君这才想起他来。孟尝君封地虽大,但土地收成不够养活三千门客的(个个进门要吃好喝好,出门要坐车,也不创造直接的价值,是得吃穷了),于是他便放起了高利贷,但是收债不是个容易的活儿,孟尝君正在为此头疼。冯欢二话不说接下了差事,临走还问“收回来的钱,您看要买点啥?”孟尝君说,家里缺啥你看着买吧。冯欢到了薛地,置办酒肉把所有欠账的人请来吃饭,有能力偿还的定个期限结清,无能力偿还的就把借据烧了,并说孟尝君放债,只是为了给百姓置业的本钱,所得利息并非为己而是要养活三千门客,如此领主,大家切莫辜负。座中诸人无不感恩戴德。等冯欢回去交差的时候,孟尝君气的鼻子都歪了,谁知冯欢还说出了一番道理,平复了孟尝君的怒气。他说,欠帐的人能够还的自然就会还,还不上的您逼他也没用,逼急了他就跑了,您拿不回来钱还弄臭了名声,不划算,我这样烧了借据,替您买的是民心。

在齐湣王受人蛊惑而疑心孟尝君的时候,还是他的一位门客替他摆平的。这位门客被称为魏子,本来是替孟尝君收租的,去了三次什么东西也没收回来,说是以孟尝君的名义把租子赠送给了一位贤人(孟尝君的门客们都那么大方,有钱任性不解释)。孟尝君一生气就炒了魏子鱿鱼。但是几年后齐王疑心孟尝君参与叛乱,孟尝君因此逃亡的时候,曾经受过魏子赠与的那位贤人就给齐王上书替孟尝君喊冤,不仅如此,他还到齐王宫门口自尽明志。齐湣王大惊之下彻查此事,发现是冤枉了孟尝君,把他又召了回来,孟尝君不进反退,向齐王告老,回到封地。

回到封地的孟尝君受到薛地百姓的夹道欢迎,此时孟尝君才领悟到冯欢替他买民心的深意。冯欢还意犹未尽,对孟尝君说,狡兔得有三窟才行,如今我只替您安顿好了薛地,待我再替您多凿几窟。他带着孟尝君拨给他的一批车马和一大笔钱去了魏国(史记中说是去了秦国,车马钱数都有出入),鼓动魏国拜孟尝君为相以图成就霸业。魏国一看孟尝君的使者带来的车辆钱财就不老少,魏国的还礼自然要更多,阵仗非常大,齐王不可能不知道。齐王一看,哎魏国那么大手笔挖我墙角,我不能让他如意,也出了同等代价请孟尝君恢复相位,并对罢免孟尝君一事赔礼道歉。冯欢趁热打铁,建议孟尝君要求齐王同意在薛地建立齐国先王宗庙,有宗庙在,薛地和孟尝君俱可高枕无忧。往日薛地独自面临楚国袭边,但碍于建立了齐室宗庙,薛地再有边患,齐王就不能假装不知道而置之不理了。至此,冯欢的三凿子计划大功告成,狡兔三窟的典故就出于此处。

前文说道,孟尝君因受人讥笑长得矮小,便大开杀戒,斩了数百赵人。其实关于孟尝君小气、记仇的故事还有一则。那是孟尝君被驱逐出齐国后来又返回的时候,门客尽去尝尽世态炎凉而满心愤恨。有人(史记中说是冯欢,而战国策说是谭拾子)在边境迎候他,劝道:“你富贵的时候身边围绕了很多人,一旦失势贫贱了,周围的人就散了,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就好比早市时熙熙攘攘,到了晚市空空荡荡,并不是因为人们爱早市而恨晚市,早市商品繁多而晚市货物就卖完了,人家只是单纯地想买东西而已啊。”听罢孟尝君若有所悟。战国策中还记载了孟尝君因此销毁五百块竹简,上面刻满所恼恨而欲除之后快的人的名字(他原来到底想杀多少人啊…)。

虽说孟尝君待门客不错,但其实他自始至终考虑自己的利益多过考虑齐国的利益。孟尝君列传中有讲到一件事,秦国过来的将领吕礼,被拜为齐相,这个吕礼和苏代不对付。苏代就第三次上孟尝君那儿支招,说吕礼将结盟秦国,一旦秦齐联手,吕礼就会更加得势,到那时秦国和齐国都不会再重视您孟尝君;若是使秦齐联合不成,并出手调停秦与赵魏之间的矛盾,那么其它诸侯必定与齐国亲近,您也因此德高望重,齐王除了您还能倚重谁呢?孟尝君第三次采纳苏代的建议,也因此与吕礼交恶。孟尝君接着干出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写信给秦相、穰侯魏冉,请他鼓动秦国攻打齐国。孟尝君是这么说的,秦国派吕礼到齐国,本欲秦齐结盟,但是这样一来,吕礼得势,秦国还会重用穰侯您吗(直接套用苏代的说辞了)?不如您劝说秦王攻打齐国,若攻破齐国,我将设法请求把你们所攻下的齐国之地封给你穰侯个人。而且若齐国被攻破,秦国会更重视三晋,通过重用您来谋取三晋之地,同时三晋也会更加感受到秦国的威胁,力图通过您来讨好秦国,这样穰侯您即因破齐之功得到土地,又受到秦国的重视和三晋的争相结交。魏冉果然进言秦王伐齐,而吕礼失势逃亡。孟尝君身为齐国望族宗室,竟然勾结秦国伐齐,实在令人大跌眼镜,节操全无。若换了信陵君魏无忌,他可是会为了自己的国家而跟秦国拼命的。

上段说到的秦国攻齐,要越过三晋,路途遥远不划算,又容易后院起火,最后也不了了之。本来齐国作为东方大国,实力还是有的,奈何齐湣王是个好大喜功又刚愎自用的主,齐国偌大的家业毁于一旦,这是后话。话说齐湣王刚吞并了宋国,一时间膨胀得不行,看着孟尝君这样一个有名声有实力的贵族十分碍眼,想要弄死他。孟尝君收到消息,胳膊拧不过大腿,赶紧跑吧,结果逃到了魏国。看官会问怎么不去赵国?在赵国无端灭了人家几百号人,还有脸去吗?魏昭王拜他为相,接着他又做了一件无节操秀下限的事,联合秦赵魏韩燕国,合纵伐齐!虽然在战国,王侯将相普遍没什么节操,但做为一国贵族,三天两头琢磨着让外国人攻伐自己的国家,也还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说到五国伐齐之战,看官们可还记得攻破齐国七十余城的乐毅,以及最后以孤城复国的田单?(请参看战国风云之铁血悍将之第五第六篇)。齐国被乐毅攻破,齐湣王死在莒地,田单复国之后迎立太子田法章,是为齐襄王,襄王初立、齐国元气大伤,所以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便与孟尝君修好。孟尝君应是终老于封地薛地。他死后,诸子争位,他的封地也被齐魏瓜分,子嗣断绝。

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中养士最早的一个,开风气之先,在这点上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故而如文首所说,演义小说中多次出现“小孟尝”“赛孟尝”之类的称呼。养的门客太多也难免会滥竽充数,所以太史公到过薛地以后评价,“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以致“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而孟尝君本人自私、记仇的性格也不大符合他一直以来伟光正的名声。

--------------------------------------------------------

我是剧透分割线

战国四公子已讲了三位了,下周讲最后一位楚国春申君。


相关内容

  • 平原君赵胜:虽翩翩浊世佳公子,然名不副实 能力平庸!
  • 贾谊,曾曰:'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之前,已讲过战国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 魏无忌的故事(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翻翻<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 两破强秦 缘何伤于酒色而亡?>). 今日来继续说一下其中的第二位公子 ...

  • 趣读丨金庸古龙怎么给笔下人物取名?
  • 文丨七寸丁 作家给笔下人物起名字,是一种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姓名往往代表了角色的性格.身份,或者暗示了他的命运.比如李寻欢,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潇洒不羁的人,人物性格立马跃然纸上. 再比如人物的身份,明教教主就叫阳顶天,日月神教教主就叫任我行,一听就知道是Boss级别,要是"星宿老怪&qu ...

  • 从曾侯乙墓编钟铜人看古代举重体育文化
  • 从曾侯乙编钟铜人看古代举重体育文化 黄敬刚 发布时间: 2006-07-31 02:40 来源:光明日报 摘要:举重自古以来就是展现人类力与美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战国秦汉以降的许多文物资料生动地反映出中华先民崇尚举重竞技的体育精神,如举鼎.举钟.举牛.举石.举木等.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举重竞技形式,不 ...

  • 战国风云之诸子百家(十四)下:人性,到底是喜羊羊还是灰太狼?
  • 上一篇说到荀子生平,荀子和孟子一样,在战国绝对算高寿,更有甚者,还有人推测荀子活了一百二三十岁.那个时候若有现在这样全民追星的风气,估计儒家拥趸们会兴奋地打出标语:信儒家,得永生! 然而传说中活了一千多岁的鬼谷子表示,孟子.荀子他俩还太嫩. 说了半天,荀子他到底凭什么在齐国稷下学宫这个类似于智库的地 ...

  • 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
  • 一. 前几天读纪连海的<纵论齐国风云人物>一书,看到管仲和 鲍叔牙这两个古代人物的故事,深感回味无穷.早先,管仲家里非常贫穷,他就到河南南阳去做买卖,在那里认识了同是安徽颍上县的老乡鲍叔牙,于是两人就合伙做买卖,从此结下了终生牵扯不断的恩怨.他们的交往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朋友. ...

  • 从四个女人看老上海
  • 老上海:孕育经典和传奇的地方 --通过四个女人看上海 摘要: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老上海像一朵静静绽放的莲花,盛开在河的中央,经久不衰.无论是步履匆匆的赶路人,抑或是目标远方的过路人,都不禁为她驻足在彼岸,迷醉般倾听着她的美丽.而在这种美丽中盛开的上海女人们,用她们独有的光芒,惊艳 ...

  • 纸上谈兵论赵括
  •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熟读兵书,但不晓活用.于长平之战后期代替廉颇担任赵军主帅,由于指挥错误而使得赵军全军覆没,自己也冲阵战死,赵军四十万人尽数被秦将白起活埋.--摘自百度百科 千百年来,人们一谈到纸上谈兵就会提到赵括,这个只知道夸夸其谈的公子哥儿,如果仅仅是一个夸夸其谈的公 ...

  • 唐雎不辱使命扩展资料
  • 扩展资料 一.<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取和言论的汇编,又名<国策>.<国事>.西汉刘向编订为33卷,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 ...

  • 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
  • 标题(章节)        <信陵君窃符救赵> 编制人:         审核人:合作组           编号:05 四  要  素  研  究 课标 考纲要求 考点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