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范文: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意义与启示

  30年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以其强大的政治震撼力载入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史册。30年后的今天,回顾这场大讨论,仍深深感受它的历史厚重。中国的改革虽然已经进入新的转折期,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留下的思想遗产,依然光彩夺目,为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指导创新实践。

  “伟大革命”的历史开端。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发表了由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刊登了此文,当天新华社转发,次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予以转载,从而掀起了全国性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冲破了“左”的错误束缚,打碎了“两个凡是”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大讨论的基础上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终结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从此,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开始了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伟大革命”。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既不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否定,也不是对旧体制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对我国经济政治体制和机制的弊端进行革命性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真理标准大讨论冲击了对社会主义的扭曲认识和僵化思想,冲击了习惯于“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和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的主观唯心主义,不仅是改革开放的起点,而且始终是引领改革开放、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基本着力点。

  回顾30年历史,可以说,没有当时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的突破,就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0年来,我们党形成并确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就其逻辑演进程序而言,完全是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实践性是其最鲜明特征。实践的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逻辑主线,是中国改革开放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改革方法论的坚实基础。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是以科学的方法论做支撑的。这个方法论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深入党心、民心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虽然没有产生新的思想,但是,却使人们的思想拨乱反正,重新回归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实践方法论有了深刻的认识。大讨论使人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用实践的观点分析问题,用实践的标准衡量是非。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不争论”、“摸着石头过河”以及后来的“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不仅依据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而且也是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集中全党智慧、正确地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产物。30年的历程证明,只有立足于历史的实践,着眼于新的实践,才能产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巨大理论勇气,才能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30年奋斗,30年拼搏,我们党和人民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探求真理,认识真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方面,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启示一: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只有思想大解放,生产力才能大发展。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所形成的精神,就是勇于冲破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束缚的创新精神,就是敢于解放思想的大无畏精神。这是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就必须发扬真理标准大讨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冲破所有束缚。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永无终点,旧的思想僵化解决了,新的思想僵化还会出现,因而,解放思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思想的解放是最大的解放。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体制、机制的解放。可以说,每一次时代的大变革、社会的大进步,首先是一场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我们只有不断适应实践的深化,敢想、敢试、敢冒、敢闯、敢干,勇于冲破思想、体制、机制的束缚,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永葆生机和活力。

  启示二:深刻认识国情,牢牢把握国情,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形成的共识。这一共识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发展虽然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如何科学地认识国情,依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课题。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国情也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不仅要立足于当今的国情,也要考虑以往的国情和未来的国情;不仅要洞悉国内,也要放眼世界。就国内而言,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国力日益强盛,矛盾日益突出。从国际上看,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紧密,突发事件的“蝴蝶效应”越来越明显,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十七大报告做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定位,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在准确把握国情的宏观定位前提下,我们还必须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国情,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清醒头脑,登高立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启示三:群众的利益是最大的利益,群众的需求是最大的需求,群众是改革的真正主体。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像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样的思想解放运动,绝不是理论家或政治家们主观随意的行为,也不是单纯的两种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而是客观社会矛盾运动的外部反映。这场大讨论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是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反之,失党心,失民心,即使一些人手中握有大权,最后还是要被历史淘汰。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主体,是创造一切社会财富的主体,也是社会需求的主体,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基本原则。过去,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今后,我们党要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还必须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这是一条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

  (作者系省委政策研究室政治组组长)

  30年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以其强大的政治震撼力载入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史册。30年后的今天,回顾这场大讨论,仍深深感受它的历史厚重。中国的改革虽然已经进入新的转折期,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留下的思想遗产,依然光彩夺目,为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指导创新实践。

  “伟大革命”的历史开端。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发表了由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刊登了此文,当天新华社转发,次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予以转载,从而掀起了全国性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冲破了“左”的错误束缚,打碎了“两个凡是”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大讨论的基础上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终结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从此,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开始了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伟大革命”。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既不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否定,也不是对旧体制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对我国经济政治体制和机制的弊端进行革命性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真理标准大讨论冲击了对社会主义的扭曲认识和僵化思想,冲击了习惯于“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和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的主观唯心主义,不仅是改革开放的起点,而且始终是引领改革开放、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基本着力点。

  回顾30年历史,可以说,没有当时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的突破,就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0年来,我们党形成并确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就其逻辑演进程序而言,完全是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实践性是其最鲜明特征。实践的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逻辑主线,是中国改革开放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改革方法论的坚实基础。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是以科学的方法论做支撑的。这个方法论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深入党心、民心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虽然没有产生新的思想,但是,却使人们的思想拨乱反正,重新回归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实践方法论有了深刻的认识。大讨论使人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用实践的观点分析问题,用实践的标准衡量是非。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不争论”、“摸着石头过河”以及后来的“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不仅依据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而且也是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集中全党智慧、正确地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产物。30年的历程证明,只有立足于历史的实践,着眼于新的实践,才能产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巨大理论勇气,才能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30年奋斗,30年拼搏,我们党和人民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探求真理,认识真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方面,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启示一: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只有思想大解放,生产力才能大发展。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所形成的精神,就是勇于冲破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束缚的创新精神,就是敢于解放思想的大无畏精神。这是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就必须发扬真理标准大讨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冲破所有束缚。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永无终点,旧的思想僵化解决了,新的思想僵化还会出现,因而,解放思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思想的解放是最大的解放。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体制、机制的解放。可以说,每一次时代的大变革、社会的大进步,首先是一场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我们只有不断适应实践的深化,敢想、敢试、敢冒、敢闯、敢干,勇于冲破思想、体制、机制的束缚,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永葆生机和活力。

  启示二:深刻认识国情,牢牢把握国情,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形成的共识。这一共识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发展虽然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如何科学地认识国情,依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课题。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国情也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不仅要立足于当今的国情,也要考虑以往的国情和未来的国情;不仅要洞悉国内,也要放眼世界。就国内而言,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国力日益强盛,矛盾日益突出。从国际上看,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紧密,突发事件的“蝴蝶效应”越来越明显,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十七大报告做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定位,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在准确把握国情的宏观定位前提下,我们还必须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国情,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清醒头脑,登高立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启示三:群众的利益是最大的利益,群众的需求是最大的需求,群众是改革的真正主体。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像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样的思想解放运动,绝不是理论家或政治家们主观随意的行为,也不是单纯的两种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而是客观社会矛盾运动的外部反映。这场大讨论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是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反之,失党心,失民心,即使一些人手中握有大权,最后还是要被历史淘汰。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主体,是创造一切社会财富的主体,也是社会需求的主体,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基本原则。过去,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今后,我们党要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还必须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这是一条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

  (作者系省委政策研究室政治组组长)


相关内容

  • 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 30年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呼唤伟大变革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纪念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最重要的是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 ...

  • 理性或者启示的信仰
  • 理性或者启示的信仰 黄薇 在<理性与宗教>一书的第五章中,作者主要讨论了哲学与神学的关系问题.就传统的定义来说:哲学就定义为依赖理性的信仰:神学则定义为依赖启示的信仰.我们先暂时保持对两者关系的沉默. 古希腊人对于世界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毋庸置疑.在古希腊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学问:哲学. ...

  • 2014初中期末考试题库
  • 2014初中期末考试题库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 背景:①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②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③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 ...

  • 中国文化与圣经文化的关系
  • 中国文化与圣经文化的关系 什么是文化?有着各种定义.作为一个基督徒,我想给出这样的定义:文化是在一种世界观的基础上框架的社会表现. 这个世界观就是对各种存在,包括神.灵界.大自然.人的认识,以及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起源与结果)的认识.这些世界观范畴内的认知,加上它们在社会各领域中的表现就 ...

  • 毛概论文3000字标准范文
  • 论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及其特点 [摘要]创新思想是毛泽东构建其思想理论的重要手段,体现在毛泽东关心.思考和研究的各个领域,是贯穿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主线.本文介绍了毛泽东思想创新的必要性:概述了毛泽东创新思想在各个方面的主要成果:分析了毛泽东创新思想具有的特色.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创新思想:特点:创新型 ...

  • 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反思范文
  • 初中英语教学反思 一.如何教学音标 <新目标英语 >中没有突出音标教学,但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单词,改变学生从一开始学英语就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的现状,我们必须进行音标教学. 我认为可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教学原则.这里所说的集中,即首先运用3个左右的学时集中识记26个字母,这期间穿插一些日常英语 ...

  • 列宁的具体真理观及其当代启示
  • 作者:程家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6年07期 摘要 文章探讨了列宁具体真理观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并进而指出,要用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中国实践,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运用理论的同时创建新理论,并以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精神看待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 列宁 具体真理现 方法论 在马克 ...

  • 过程教学法与英语写作
  •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加强,运用英语进行写作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写作作为重要的语言输出能力之一,得到了教师和英语学习者的广泛关注.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写作目标也进一步强调了写作的重要性,但是,在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一直提倡结果教学法,收效颇微.鉴于此现象,本文主要集 ...

  • 2013认识论主观题答案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观题训练 1.①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观点? (4分) ②这些观点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8分) 答: (1)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2)①应防治非典型肺炎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