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新编教育学

题型:

1、单选 10道(2分)

2、简答 5道(5分)

3、辨析 3道(7分) 4、论述题(16分)

5、材料分析题(18分)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5页选择

教育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也就是说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9页问答《学记》是我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12页。

1806年,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6页选择

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其代表性著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17页。选择

6、教育学起源的假说有哪几种?选择

上帝起源论:把教育的起源归结为神或上帝。完全是出于宗教需要的,是一种杜撰,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自然也就创造了教育,这种观点无疑是荒唐的,不科学的。

生物学起源论:把动物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的本能性活动当作教育的基础,否定了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本能性生物行为的根本区别,它实际上否定了人与动物区别。动物既不会自觉的改造自然,也不能将改造自然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所以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心理学起源论:把模仿看作教育的基础,而且把模仿限定为儿童,一方面,肯定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承认了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孟緑所说的“模仿”是无意识的,本能的行为,这又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并把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因而有以偏概全之嫌,同样也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劳动起源论:把人的个体发展与人类生存需要结合起来,认为人类生理器官,语言,思维等客观发展与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代代相传的主观要求产生了教育,而劳动恰好发展了人类自身并满足了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教育这种人类独特的社会现象便应运而生了。26页

原始教育的特征?问答

1. 教育形式社会化,劳动的场所就是教育的场所

2. 教育权利平等化,所有氏族公社成员的孩子的照管和教养都是平等的

3. 教育内容实用化,教育内容组要以生活常识,习俗,生产知识与技能为主, 还伴随有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教育

4. 教育方法简单化,主要通过言传身教,口耳相传,模仿的手段教育28页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的存在有什么作用和意义问答

A 学校产生的原因

1、经济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嬗变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

3、文化积累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B 学校产生的意义

1. 促进了教育活动的专业化发展

2. 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人才

3. 推动力学科门类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28页与29页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问答

1、教育能够制约人的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

2、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3、教育能够系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38页

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教育和经济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A 教育的经济功能:

1、 教育通过提升人的社会生活素质,使之更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 教育还能够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和技能来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

3、 教育还可以推动社会成员转变观念,从而能够提升社会经济水平的现代社

会观念和行为

B 教育的经济制约:问答

1、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与速度

2、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的人才规格和与教育结构

3、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4、经济教育的制约作用还体现在一些相对间接的影响上,例如社会经济结构影响着家庭结构,从而影响儿童的生存状态,反过来影响学校教育的整体运行。40页与43页

教育目的的功能或作用:问答

1、导向功能:无论是对教育者或者受教育者,教育的目的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是确保整个教育活动正确的方向基础

2、选择功能:教育目的的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此外,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使用也都依据教育目的的不同而有不同选择

3、激励功能:教育活动中具体而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性的教育目标,能更好的发挥其激励作用

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54页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A “个人本位论”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

社会出发。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卢梭、伊斯拉谟、马斯洛、罗杰斯

B “社会本位论”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定,它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教育。代表人物:朱熹、凯兴斯泰纳普斯朗格选择

掌握中国教育目的的几个基本点(基本精神):

1. 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性。社会主义方向性事我国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精神

2. 坚持培养劳动者。坚持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一贯坚持的另一个基本点。体现了我国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3.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即品德、智力、体质、审美观)

教育目的的确定

主观依据:

1. 哲学观念会影响教育目的。一方面,人都有追问世界之根本的哲学兴趣;另一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哲学观念总是会对人的活动产生影响。

2. 教育目的还受到思想家们或者指定教育目的的固有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3. 教育目的既然是对培养对象的主观设计,就不能不与人格理想相联系。 客观依据:

1.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确定一定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物质基础,水平不同对受教育者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也就不同

2. 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对教育目的起决定作用。教育目的会体现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要求,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其对教育有制约作用

总之,教育目的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

2.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②社会生产关系的变换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根本途径是教育同劳动生产相结合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它规定着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就业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包括有关学校性质的制度、招生制度、学位认证制度、专业设置制度、就业制度、考核制度等

教育制度的改革趋势

1. 学习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

教育通过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是教育作用于社会的最基本特征

2. 学制的弹性化、开发性的特征日趋明显

实行弹性化、开发性的学制是世界各国学制发展的共同选择

3.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已步入大众化时代,正向普及化放向发展

4.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

5. 现代学制逐渐向终身化方向发展

教育政策热点问题:

1. 教育公平问题

2. 学前教育问题

3. 民办教育问题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选择

1、双轨型学制(西欧):背离教育机会均等原则,扩大教育对象

2、单轨型学制(美国):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和教育民主原则

3、中间型学制(苏联):兼顾了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益 82页

1、葵卯学制选择

2、壬戌学制,标志着近代中国学制建设的体系基本完成(了解) 83页与84页

两种学生观:选择

1、“外塑观”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不具有任何个性,只是按成人的愿望任人随意描绘或任意拿捏。学生仅仅被看成是教育的对象,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教师才是教育活动的主宰,具有绝对的权威。强调了社会需要和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

2、“内生论”则把教育过程看作是儿童自身主动发展的过程。把学生放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把教师放在一个辅助的地位。

两种学生观都有积极因素,但又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正确的学生观应当是建立在对学生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上。

104页到105页

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选择

1、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健康权、和医疗保健获得权)

2、受保护权(每个儿童都有不受危害自身发展的、被保护的权利,包括保护儿童免受歧视、剥削等权利)

3、发展权(每个儿童都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包括接受正规的教育以及相应促进其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条件)

4、参与权(每个儿童都有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并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一切事项发表自己的意见

5、受尊重的权利每个儿童都有受到尊重的权利108页

总结并分析受教育权和学习权的区别:辨析

A 含义

受教育权是指个体享有某种不可削夺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学习权则进一步立足于学习者主体的角度,是对学生者接受教育的权利、学习机会、学业成功机会乃至个性发展机会的确认,是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概念。 B 从受教育权到学习权的转变:

1、仅仅确保学习者教育权利的平等是不够的,甚至仅仅确保学习者学习机会的均等也是不够的。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课题就是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学习权,承认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实现从受教育权到学习权的转变;

2、所谓教育,不是按照社会或他人的意志和要求对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的“塑造”,而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支持、帮助和引导,其终极目的指向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从受教育权到学习权的转变,将“教育是什么的”理念根本转变

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

1. 学生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反对揠苗助长,同时也必须警惕学生的发展压抑。

2. 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应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反对教育“成人化”,同时应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3. 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对教育的丰富化、多样化提出了要求,主张因材施教

4. 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关键期适时而教,反对教育平行推进

教师劳动的特点:选择

1、劳动对象上的特点为复杂性 2、劳动手段上的特点为示范性

3、劳动过程上的特点为长期性

4劳动性质上的特点为创造性劳动形态和劳动成果上的特点为个体性和集体性 128页

教师的权利:问答

1. 教育教学权

2. 科学研究权

3. 管理学生权

4. 获取报酬待遇权

5. 管理权

6. 进修培训权131页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133页论述题

我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是教师通过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对教育对象、内容、过程、结果质量等以及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理性认识和信念。

专业的教师理念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1. 从宏观上看,主要指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质量观、评价观;

2. 从微观上看,主要有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信念、关于教学的信念、关于学科的信念、关于自我和教学作用的信念等。

(二)职业道德。

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1. 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敬业意识、乐业意识

2. 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对职业规则的信奉、职业规范的遵守

3. 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坚持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用科学的精神陶冶学生,用科学的知识培育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

(三)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

1. 教育科学知识,例如教育心理学等

2. 学科知识,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主体

3. 学科教学知识

4. 通识性知识,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才可以适应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本领 1. 教学技巧

2. 教学能力

3. 交往能力

4. 组织与管理能力

5. 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

(五)心理素质:

1. 积极乐观的情绪

2. 豁达开朗的心胸

3. 坚忍不拔的毅力

课程的类型,按照什么标准划分什么样的课程?选择

1、以课程决策层次为标准划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以课程组织形式为标准划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整体课程。

3、以课程内容排列方式为标准划分,可将课程划分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阶梯型课程。

4、以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为标准划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5以课程影响形式为标准划分,可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悬空课程 154页

课程开发

含义:课程开发是精心组织的规划、实施和评价课程的动态过程。

阶段: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159页

泰勒原理四个步骤:(简答题,次要)

1. 确定教学目标。三个来源: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生活和学科专家的建议。两个筛子: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

2. 选择学习经验。选择适宜的经验供学生学习

3. 组织学习经验。

4. 评价学习经验。包括教育方案实施前后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问答

1. 课程方案的特征。(合理性,明确性,复杂性,实用性)

2. 教师的素质。教师是导致成功有效课程的决定性力量,影响课程的实施的其他因素都要通过教师这个因素发挥作用。

3. 学校的支持度。学校是课程方案的使用单位,有效的课程实施离不开学校对课程方案的管理,组织和各种行政配合。

4. 学校外部氛围。校外环境是课程方案使用的社区环境的总体氛围,学区或地区还有社会各界的支持会推动课程实施。P176-177

中小学的基本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以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它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阅读书面语言的能力。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组织教学性的参观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方法。要求: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行为习惯和发展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讨论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力、形成研究意识和探究精神的方法。

(五)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和提问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问答式谈话,指导式谈话,总结式谈话。

作用: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利于学生语言表达,了解学生进度,检验教学成果,补充学生知识缺陷,开阔思路,使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照顾学生的不足,因材施教。

基本要求

1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

2提出问题明确具体,具有启发性。

3提问面向全体,要给学生思考余地。

4谈话结束后,进行小结,提出问题正确答案,指处谈话中的优缺点。P187 教学过程七个基本环节:

1. 明确教学目标

2. 激发学习兴趣

3. 感知教材

4. 理解教材

5. 巩固知识

6. 运用知识

7. 检查教学效果

备课的要求

1. 四项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4)准备媒体

2. 三种计划(1)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单元(或课程)计划(3)课时计划(教案)

上课: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恰当

5教学语言精湛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P200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材料分析题

1、学生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重点看这点)辨析:

A 知即道德认知或道德知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 B 在学校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知情意是基础,行是关键。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积极推动它们互动发展。但在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中四个要素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这种教育培养的顺序,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2、学生品德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

3、学生品德在其品德内部矛盾转化过程中形成

4、学生品德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过程中形成

5、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215页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新编教育学

题型:

1、单选 10道(2分)

2、简答 5道(5分)

3、辨析 3道(7分) 4、论述题(16分)

5、材料分析题(18分)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5页选择

教育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也就是说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9页问答《学记》是我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12页。

1806年,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6页选择

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其代表性著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17页。选择

6、教育学起源的假说有哪几种?选择

上帝起源论:把教育的起源归结为神或上帝。完全是出于宗教需要的,是一种杜撰,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自然也就创造了教育,这种观点无疑是荒唐的,不科学的。

生物学起源论:把动物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的本能性活动当作教育的基础,否定了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本能性生物行为的根本区别,它实际上否定了人与动物区别。动物既不会自觉的改造自然,也不能将改造自然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所以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心理学起源论:把模仿看作教育的基础,而且把模仿限定为儿童,一方面,肯定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承认了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孟緑所说的“模仿”是无意识的,本能的行为,这又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并把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因而有以偏概全之嫌,同样也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劳动起源论:把人的个体发展与人类生存需要结合起来,认为人类生理器官,语言,思维等客观发展与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代代相传的主观要求产生了教育,而劳动恰好发展了人类自身并满足了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教育这种人类独特的社会现象便应运而生了。26页

原始教育的特征?问答

1. 教育形式社会化,劳动的场所就是教育的场所

2. 教育权利平等化,所有氏族公社成员的孩子的照管和教养都是平等的

3. 教育内容实用化,教育内容组要以生活常识,习俗,生产知识与技能为主, 还伴随有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教育

4. 教育方法简单化,主要通过言传身教,口耳相传,模仿的手段教育28页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的存在有什么作用和意义问答

A 学校产生的原因

1、经济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嬗变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

3、文化积累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B 学校产生的意义

1. 促进了教育活动的专业化发展

2. 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人才

3. 推动力学科门类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28页与29页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问答

1、教育能够制约人的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

2、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3、教育能够系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38页

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教育和经济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A 教育的经济功能:

1、 教育通过提升人的社会生活素质,使之更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 教育还能够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和技能来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

3、 教育还可以推动社会成员转变观念,从而能够提升社会经济水平的现代社

会观念和行为

B 教育的经济制约:问答

1、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与速度

2、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的人才规格和与教育结构

3、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4、经济教育的制约作用还体现在一些相对间接的影响上,例如社会经济结构影响着家庭结构,从而影响儿童的生存状态,反过来影响学校教育的整体运行。40页与43页

教育目的的功能或作用:问答

1、导向功能:无论是对教育者或者受教育者,教育的目的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是确保整个教育活动正确的方向基础

2、选择功能:教育目的的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此外,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使用也都依据教育目的的不同而有不同选择

3、激励功能:教育活动中具体而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性的教育目标,能更好的发挥其激励作用

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54页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A “个人本位论”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

社会出发。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卢梭、伊斯拉谟、马斯洛、罗杰斯

B “社会本位论”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定,它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教育。代表人物:朱熹、凯兴斯泰纳普斯朗格选择

掌握中国教育目的的几个基本点(基本精神):

1. 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性。社会主义方向性事我国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精神

2. 坚持培养劳动者。坚持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一贯坚持的另一个基本点。体现了我国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3.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即品德、智力、体质、审美观)

教育目的的确定

主观依据:

1. 哲学观念会影响教育目的。一方面,人都有追问世界之根本的哲学兴趣;另一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哲学观念总是会对人的活动产生影响。

2. 教育目的还受到思想家们或者指定教育目的的固有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3. 教育目的既然是对培养对象的主观设计,就不能不与人格理想相联系。 客观依据:

1.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确定一定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物质基础,水平不同对受教育者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也就不同

2. 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对教育目的起决定作用。教育目的会体现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要求,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其对教育有制约作用

总之,教育目的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

2.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②社会生产关系的变换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根本途径是教育同劳动生产相结合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它规定着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就业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包括有关学校性质的制度、招生制度、学位认证制度、专业设置制度、就业制度、考核制度等

教育制度的改革趋势

1. 学习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

教育通过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是教育作用于社会的最基本特征

2. 学制的弹性化、开发性的特征日趋明显

实行弹性化、开发性的学制是世界各国学制发展的共同选择

3.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已步入大众化时代,正向普及化放向发展

4.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

5. 现代学制逐渐向终身化方向发展

教育政策热点问题:

1. 教育公平问题

2. 学前教育问题

3. 民办教育问题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选择

1、双轨型学制(西欧):背离教育机会均等原则,扩大教育对象

2、单轨型学制(美国):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和教育民主原则

3、中间型学制(苏联):兼顾了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益 82页

1、葵卯学制选择

2、壬戌学制,标志着近代中国学制建设的体系基本完成(了解) 83页与84页

两种学生观:选择

1、“外塑观”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不具有任何个性,只是按成人的愿望任人随意描绘或任意拿捏。学生仅仅被看成是教育的对象,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教师才是教育活动的主宰,具有绝对的权威。强调了社会需要和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

2、“内生论”则把教育过程看作是儿童自身主动发展的过程。把学生放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把教师放在一个辅助的地位。

两种学生观都有积极因素,但又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正确的学生观应当是建立在对学生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上。

104页到105页

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选择

1、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健康权、和医疗保健获得权)

2、受保护权(每个儿童都有不受危害自身发展的、被保护的权利,包括保护儿童免受歧视、剥削等权利)

3、发展权(每个儿童都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包括接受正规的教育以及相应促进其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条件)

4、参与权(每个儿童都有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并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一切事项发表自己的意见

5、受尊重的权利每个儿童都有受到尊重的权利108页

总结并分析受教育权和学习权的区别:辨析

A 含义

受教育权是指个体享有某种不可削夺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学习权则进一步立足于学习者主体的角度,是对学生者接受教育的权利、学习机会、学业成功机会乃至个性发展机会的确认,是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概念。 B 从受教育权到学习权的转变:

1、仅仅确保学习者教育权利的平等是不够的,甚至仅仅确保学习者学习机会的均等也是不够的。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课题就是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学习权,承认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实现从受教育权到学习权的转变;

2、所谓教育,不是按照社会或他人的意志和要求对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的“塑造”,而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支持、帮助和引导,其终极目的指向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从受教育权到学习权的转变,将“教育是什么的”理念根本转变

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

1. 学生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反对揠苗助长,同时也必须警惕学生的发展压抑。

2. 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应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反对教育“成人化”,同时应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3. 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对教育的丰富化、多样化提出了要求,主张因材施教

4. 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关键期适时而教,反对教育平行推进

教师劳动的特点:选择

1、劳动对象上的特点为复杂性 2、劳动手段上的特点为示范性

3、劳动过程上的特点为长期性

4劳动性质上的特点为创造性劳动形态和劳动成果上的特点为个体性和集体性 128页

教师的权利:问答

1. 教育教学权

2. 科学研究权

3. 管理学生权

4. 获取报酬待遇权

5. 管理权

6. 进修培训权131页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133页论述题

我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是教师通过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对教育对象、内容、过程、结果质量等以及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理性认识和信念。

专业的教师理念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1. 从宏观上看,主要指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质量观、评价观;

2. 从微观上看,主要有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信念、关于教学的信念、关于学科的信念、关于自我和教学作用的信念等。

(二)职业道德。

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1. 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敬业意识、乐业意识

2. 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对职业规则的信奉、职业规范的遵守

3. 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坚持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用科学的精神陶冶学生,用科学的知识培育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

(三)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

1. 教育科学知识,例如教育心理学等

2. 学科知识,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主体

3. 学科教学知识

4. 通识性知识,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才可以适应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本领 1. 教学技巧

2. 教学能力

3. 交往能力

4. 组织与管理能力

5. 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

(五)心理素质:

1. 积极乐观的情绪

2. 豁达开朗的心胸

3. 坚忍不拔的毅力

课程的类型,按照什么标准划分什么样的课程?选择

1、以课程决策层次为标准划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以课程组织形式为标准划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整体课程。

3、以课程内容排列方式为标准划分,可将课程划分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阶梯型课程。

4、以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为标准划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5以课程影响形式为标准划分,可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悬空课程 154页

课程开发

含义:课程开发是精心组织的规划、实施和评价课程的动态过程。

阶段: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159页

泰勒原理四个步骤:(简答题,次要)

1. 确定教学目标。三个来源: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生活和学科专家的建议。两个筛子: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

2. 选择学习经验。选择适宜的经验供学生学习

3. 组织学习经验。

4. 评价学习经验。包括教育方案实施前后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问答

1. 课程方案的特征。(合理性,明确性,复杂性,实用性)

2. 教师的素质。教师是导致成功有效课程的决定性力量,影响课程的实施的其他因素都要通过教师这个因素发挥作用。

3. 学校的支持度。学校是课程方案的使用单位,有效的课程实施离不开学校对课程方案的管理,组织和各种行政配合。

4. 学校外部氛围。校外环境是课程方案使用的社区环境的总体氛围,学区或地区还有社会各界的支持会推动课程实施。P176-177

中小学的基本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以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它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阅读书面语言的能力。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组织教学性的参观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方法。要求: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行为习惯和发展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讨论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力、形成研究意识和探究精神的方法。

(五)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和提问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问答式谈话,指导式谈话,总结式谈话。

作用: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利于学生语言表达,了解学生进度,检验教学成果,补充学生知识缺陷,开阔思路,使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照顾学生的不足,因材施教。

基本要求

1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

2提出问题明确具体,具有启发性。

3提问面向全体,要给学生思考余地。

4谈话结束后,进行小结,提出问题正确答案,指处谈话中的优缺点。P187 教学过程七个基本环节:

1. 明确教学目标

2. 激发学习兴趣

3. 感知教材

4. 理解教材

5. 巩固知识

6. 运用知识

7. 检查教学效果

备课的要求

1. 四项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4)准备媒体

2. 三种计划(1)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单元(或课程)计划(3)课时计划(教案)

上课: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恰当

5教学语言精湛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P200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材料分析题

1、学生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重点看这点)辨析:

A 知即道德认知或道德知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 B 在学校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知情意是基础,行是关键。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积极推动它们互动发展。但在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中四个要素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这种教育培养的顺序,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2、学生品德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

3、学生品德在其品德内部矛盾转化过程中形成

4、学生品德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过程中形成

5、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215页


相关内容

  • [新编实用英语]讲授初探
  • 第3卷第1期2007年3月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Weifa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o l. 3No. 1Mar. 2007 <新编实用英语>讲授初探 岳贵祥 , 刘 倩倩 , 王 文娟 , 徐 小珺 , 李 彬 (潍坊职业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3 ...

  • 说说"网上作文故事新编"
  • 说说"网上作文故事新编" 一.我的网络作文课例 我校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承担了国家"十五"教育重点课题<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的实验研究.今年,我在语文学科进行了"网上作文故事新编"的实验与探索,它分三个循环进行, ...

  •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浙江电大责任教师 姚文华 一.课程简介 "艺术学概论"课程是2002年秋季开办的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方向)的限选课程.它的文字教材名称为:<艺术学概论>,2 ...

  • 高级英语教学大纲
  • <高级英语>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高级英语 课程类别:(1)课程模块:专业核心(2)课程属性:必修. 学分/学时: 总160学时(10学分),其中理论学时:156 实践学时:4 适用对象:英语专业 开课单位/教研室:外语系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目标 1.课程设置目的: ...

  • 7日本新编中学数学教材的特点评析
  • 第12卷第4期 2003年11月 数 学 教 育 学 报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Vol .12, No.4 Nov., 2003 日本新编中学数学教材的特点评析 李淑文 (东北师范大学 数学系,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日本新编数学教材<中学 ...

  • 新编教育学复习提纲重点版
  • 1.教育的本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 2. 教育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3. 各类学校的形成条件及要素: 4. 现代学校发现的时代背景: 5.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方面,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人人成为 ...

  • 教育部新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 2 7 青蛙写诗11市级公开课教案
  • 青蛙写诗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14 个生字,会写7 个字,认识一个偏旁,了解"串"字的演变过程. 认识逗号.句号.省略号,初步了解它们的作用.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在情境中运用多种方法快乐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里小青蛙.小蝌 ...

  •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章
  • 第五章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类型 一.有关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类型的几种观点① ㈠ 凯利的分类 凯利(Kelly)依据课程开发的动因,将校本课程开发分为两类:第一"学校内部自发"的开发,即学校的课程开发是由校内成员自行发现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开发课程:第二,"回 ...

  • bec考试
  • 注册个帐号就可下载了.... 书籍讲义文本 新编剑桥商务英语 教师用书&辅导用书PDF 版下载(中级&高级) http://bbs.exue.com/viewthread.php?tid=238606&highlight=%D6%D0%BC%B6 经科版BEC 中级教师用书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