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歌意象 月

李白的诗歌意象 月

内容提要:李白对月亮非常的喜爱,他在诗集中提到月亮的诗句不下三百处。他

钟情于飘渺的“空中之月”是与当时的民间传统有关。中华民族习用

阴历,人民的许多苦乐都是在月亮的照耀之下形成的,月亮是一切美

的想象的总汇。正由于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多端,给予李白以无限

遐想的空间,使之与他那狂放不羁的性格与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相吻

合,因此,李白与月亮一拍即合,共同开创浪漫主义月亮诗的新纪元。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创作充满着神奇色彩。

闻一多先生曾经根据“李白捉月骑鲸而终”的民间传说,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而又哀怨动人的诗歌——《李白之死》。虽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以李白的浪漫狂放性格,这样的辞世似乎更合乎人们的口味。他的出生,就已被神话为星精下凡,他的逝世,被说成是“江中捉月,骑鲸上天”就不足为怪了。就连他的妹妹都有一个“月圆之墓”的古迹,可见,李白本身就是一个浪漫神奇的化身。他的人生,他的作品,也就与充满浪漫色彩的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小组的成员将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分为以下几类

一、 表现纯洁的童心。

李白对于月亮的感情并非一朝一夕的 ,当他还是懵懂孩子的时候就已对月亮产生浓厚的兴趣。“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李白的诗歌富于想象,几乎达到天真的程度。”②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在一个不识月的孩子天真的眼里,它就是一个亮晶晶的白玉盘,甚至是一个飞行在青云之上的瑶台镜。写得一片天籁,淳朴自然,平白如话,宁静中透出几分生气,这就是李白童年的缩影。他像儿童那样想象月亮跟随着自己一路从山上下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斛斯山人宿置酒》)“正由于他童心一样的天真,他才能够不受一般常识的限制,而保持着新鲜的想象力。“③李白的诗唤起了人们对于童年的回忆。

二、 表现思念之情。

1、表现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的这首诗几乎无人不晓,从天真烂漫的儿童,到饱经风霜的老人,谁不喜欢它,吟诵它?虽然它是那么的质朴,那么的简单,不加一点渲染,不作一句说明,然而,却能勾出多少人们的思乡之情。在这里,诗人思乡的缘由是因为低头看见床前明亮透彻的月光,产生了错觉,误以为地上铺了一层白亮亮的冰霜,当他惊觉,举头看见挂在空中的那轮明月时,却令他想起了故乡的那轮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月亮就是李白梦中的家园,每每看见月亮,李白的游子思乡之情就尽溢胸中。

2、表现征夫思妇的眷念之情。

由于月亮亘古如斯,而世事却变幻无定,所以月亮易于撩动人们的思念之弦。如《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描写了远在塞外的征人,见月,不由得思念起万里之外的故乡的情怀。而另一首《捣衣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一挂在长安城头的月亮,唤起了如千军万马的捣衣声,任那秋风怎样吹也吹不尽,妇女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3、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月亮也是传递诗人感情的信使,“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当诗人李白听到友人王昌龄遭贬,不觉愁肠寸断。自此,李白与王昌龄分隔两地,幸好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李白要将自己的一片愁心寄予明月,伴随王昌龄走到遥远的他乡。诗人通过他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由于作者感情的外化,使得他描写的客体形象中往往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实际上是诗人在借客体形象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

三、 描写超逸柔媚的月色。(一))

自然界中的月亮,阴晴不定,忽圆忽缺,姿态万千,多少文人骚士为她而销魂,李白更是为她而疯狂。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更是美丽非凡。李白用他那举世之笔,描绘了一个个飘逸宁静的月亮形象,有圆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缺月:“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新月:“忆昨新月生,西檐若琼钩。”晓月:“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夕月:“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夜月:“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些月的形象各具情态,令人向往,令人遐想。

在皎洁月光照耀之下的景色,飘逸迷人,李白笔下的月景更是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构织出的月光世界多姿多彩,美不胜收。《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过天门山寄句容王主簿》中写道:“沧江溯流归,白壁见秋月。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描写了诗人在沧江之上饱览江水和白壁山的夜景,突出了秋月这一意象。

四、月亮是诗人理想的化身。

“李白的一生都在追求“济沧生”、“安社稷”、“览明月”的远大高洁的理想。”⑥明月是李白高洁理想的化身,曾经写下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豪迈诗句。“沈德潜《说诗晬语》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⑦正因为李白有“第一等襟抱”,所以才写出“第一等真诗”。正因为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生性好月,才用“天上之月”来形容自己的理想抱负。李白一生,在政治上最欣赏的是鲁仲连,他在《古风》中写道:“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辉。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其一,李白的恋月情结与当时的民间传统有关。

在林庚的《唐诗综论》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原来中国民族由于习用阴历,对于“月”是具有特别深厚的友情的,农民的生产劳动要看着它,离乡背井的人们要看着它,元宵节时要看着它,中秋节时要看着它;吴刚伐桂的故事,嫦娥奔月的故事,玉兔捣药的故事,它乃是一切美的想象的总汇。《吴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中国人民是多么熟悉于这个月,人民的苦乐都在她的照耀之下,它成为古代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日历,一个活的月份牌,所谓“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这一个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象,它是结合着中国人民感情的月,是被中国民族传统所丰富的月,一般说来,比西洋中的“月”的接触面要显得宽阔得多,这就是广泛意义的民族形式。①

由于月亮亘古永存,普照四方,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国文人对于月亮有着一种特别深厚的感情,月亮每每成了他们吟咏的对象。翻开诗卷,写月的诗句浩如烟海,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空明清幽的画面尽收眼底;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赋予明月以超越时空的灵性。

其二、李白的恋月情结与其孤独的心境有密切的关系。

李白是一个天才诗人,兼儒士、道人、游侠、酒徒、隐士于一身。他的一生,乐善好施,结交很多,然而他的内心却常有一种无法排遣的孤寂之感。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理想,企图以自己的美好理想改变现实,其结果却是理想的幻灭。于是,他把现实中实现不了的理想,对自由、光明的追求和愿望,力求在文学中得到实现。写下了一首《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飞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诗的开始就制造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氛围:在深秋的一个夜晚,庭院井畔的栏杆上虫声唧唧,月色如霜,洒在窗户旁床上的竹席上,发出寒冷的光。这是一个凄清的夜晚。孤灯一盏,灯光如豆。在这盏孤灯的床前,正坐着一位苦苦相思的恋人。在摇曳欲灭的灯前,这位相思者苦闷至极,便站起来,走到窗前,卷起了罗帷,推开窗子,只见一轮明月正悬在中天,他呆呆地望着月亮,心中一阵酸楚。那天空中的美丽的明月,不就是心上人的脸庞吗?可惜那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就象这轮远隔云端的月亮一样,可望不可即,可亲不可近,徒令人望月空叹!这诗中的主人公就是李白自己,明月是他的理想王国。

李白才华横溢,高傲不羁,常有一种遗世独立的孤独感。只好与诗酒月会友,以排遣心灵的苦闷和内心的痛苦。李白好诗好酒,天下皆知;李白好月,却要用心去体会。他有名篇《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写下了《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名篇。曾有人这样形容李白的孤独:自己独攀高峰,想找个伴,却发现人们还在山脚下“蠢蠢欲动”。使他产生

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这样的深入骨髓的孤独并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的,也并非言语所能表达的,或许只有天上之月能理解。所以说,李白诗中的月亮是诗人童年的伴侣,是朋友的信使,是故乡的亲人,又是知心的朋友。月亮本是无情之物,可是由于移情作用,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都外射渗透到客体形象里了,以拟人化使无情之物具有天真、可爱、忠诚、纯洁等人类的高尚品质。”⑨

怪不得,李白为了救起这落水的心中之月,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因为月亮没有了,他人生的寄托也就没有了。诗人的恋月情结在这里可略见一斑。

综上所述,李白与月亮是天作之合。月亮因为有了李白,显得更飘逸了;李白因为有了月亮,显得更传奇了。他们共同谱写了一首缠绵悱恻的人月恋曲。

注释:

①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9页 ②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页 ③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2页 ④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页

⑤ 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

⑥ 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

李白的诗歌意象 月

内容提要:李白对月亮非常的喜爱,他在诗集中提到月亮的诗句不下三百处。他

钟情于飘渺的“空中之月”是与当时的民间传统有关。中华民族习用

阴历,人民的许多苦乐都是在月亮的照耀之下形成的,月亮是一切美

的想象的总汇。正由于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多端,给予李白以无限

遐想的空间,使之与他那狂放不羁的性格与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相吻

合,因此,李白与月亮一拍即合,共同开创浪漫主义月亮诗的新纪元。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创作充满着神奇色彩。

闻一多先生曾经根据“李白捉月骑鲸而终”的民间传说,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而又哀怨动人的诗歌——《李白之死》。虽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以李白的浪漫狂放性格,这样的辞世似乎更合乎人们的口味。他的出生,就已被神话为星精下凡,他的逝世,被说成是“江中捉月,骑鲸上天”就不足为怪了。就连他的妹妹都有一个“月圆之墓”的古迹,可见,李白本身就是一个浪漫神奇的化身。他的人生,他的作品,也就与充满浪漫色彩的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小组的成员将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分为以下几类

一、 表现纯洁的童心。

李白对于月亮的感情并非一朝一夕的 ,当他还是懵懂孩子的时候就已对月亮产生浓厚的兴趣。“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李白的诗歌富于想象,几乎达到天真的程度。”②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在一个不识月的孩子天真的眼里,它就是一个亮晶晶的白玉盘,甚至是一个飞行在青云之上的瑶台镜。写得一片天籁,淳朴自然,平白如话,宁静中透出几分生气,这就是李白童年的缩影。他像儿童那样想象月亮跟随着自己一路从山上下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斛斯山人宿置酒》)“正由于他童心一样的天真,他才能够不受一般常识的限制,而保持着新鲜的想象力。“③李白的诗唤起了人们对于童年的回忆。

二、 表现思念之情。

1、表现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的这首诗几乎无人不晓,从天真烂漫的儿童,到饱经风霜的老人,谁不喜欢它,吟诵它?虽然它是那么的质朴,那么的简单,不加一点渲染,不作一句说明,然而,却能勾出多少人们的思乡之情。在这里,诗人思乡的缘由是因为低头看见床前明亮透彻的月光,产生了错觉,误以为地上铺了一层白亮亮的冰霜,当他惊觉,举头看见挂在空中的那轮明月时,却令他想起了故乡的那轮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月亮就是李白梦中的家园,每每看见月亮,李白的游子思乡之情就尽溢胸中。

2、表现征夫思妇的眷念之情。

由于月亮亘古如斯,而世事却变幻无定,所以月亮易于撩动人们的思念之弦。如《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描写了远在塞外的征人,见月,不由得思念起万里之外的故乡的情怀。而另一首《捣衣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一挂在长安城头的月亮,唤起了如千军万马的捣衣声,任那秋风怎样吹也吹不尽,妇女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3、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月亮也是传递诗人感情的信使,“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当诗人李白听到友人王昌龄遭贬,不觉愁肠寸断。自此,李白与王昌龄分隔两地,幸好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李白要将自己的一片愁心寄予明月,伴随王昌龄走到遥远的他乡。诗人通过他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由于作者感情的外化,使得他描写的客体形象中往往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实际上是诗人在借客体形象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

三、 描写超逸柔媚的月色。(一))

自然界中的月亮,阴晴不定,忽圆忽缺,姿态万千,多少文人骚士为她而销魂,李白更是为她而疯狂。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更是美丽非凡。李白用他那举世之笔,描绘了一个个飘逸宁静的月亮形象,有圆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缺月:“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新月:“忆昨新月生,西檐若琼钩。”晓月:“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夕月:“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夜月:“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些月的形象各具情态,令人向往,令人遐想。

在皎洁月光照耀之下的景色,飘逸迷人,李白笔下的月景更是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构织出的月光世界多姿多彩,美不胜收。《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过天门山寄句容王主簿》中写道:“沧江溯流归,白壁见秋月。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描写了诗人在沧江之上饱览江水和白壁山的夜景,突出了秋月这一意象。

四、月亮是诗人理想的化身。

“李白的一生都在追求“济沧生”、“安社稷”、“览明月”的远大高洁的理想。”⑥明月是李白高洁理想的化身,曾经写下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豪迈诗句。“沈德潜《说诗晬语》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⑦正因为李白有“第一等襟抱”,所以才写出“第一等真诗”。正因为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生性好月,才用“天上之月”来形容自己的理想抱负。李白一生,在政治上最欣赏的是鲁仲连,他在《古风》中写道:“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辉。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其一,李白的恋月情结与当时的民间传统有关。

在林庚的《唐诗综论》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原来中国民族由于习用阴历,对于“月”是具有特别深厚的友情的,农民的生产劳动要看着它,离乡背井的人们要看着它,元宵节时要看着它,中秋节时要看着它;吴刚伐桂的故事,嫦娥奔月的故事,玉兔捣药的故事,它乃是一切美的想象的总汇。《吴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中国人民是多么熟悉于这个月,人民的苦乐都在她的照耀之下,它成为古代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日历,一个活的月份牌,所谓“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这一个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象,它是结合着中国人民感情的月,是被中国民族传统所丰富的月,一般说来,比西洋中的“月”的接触面要显得宽阔得多,这就是广泛意义的民族形式。①

由于月亮亘古永存,普照四方,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国文人对于月亮有着一种特别深厚的感情,月亮每每成了他们吟咏的对象。翻开诗卷,写月的诗句浩如烟海,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空明清幽的画面尽收眼底;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赋予明月以超越时空的灵性。

其二、李白的恋月情结与其孤独的心境有密切的关系。

李白是一个天才诗人,兼儒士、道人、游侠、酒徒、隐士于一身。他的一生,乐善好施,结交很多,然而他的内心却常有一种无法排遣的孤寂之感。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理想,企图以自己的美好理想改变现实,其结果却是理想的幻灭。于是,他把现实中实现不了的理想,对自由、光明的追求和愿望,力求在文学中得到实现。写下了一首《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飞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诗的开始就制造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氛围:在深秋的一个夜晚,庭院井畔的栏杆上虫声唧唧,月色如霜,洒在窗户旁床上的竹席上,发出寒冷的光。这是一个凄清的夜晚。孤灯一盏,灯光如豆。在这盏孤灯的床前,正坐着一位苦苦相思的恋人。在摇曳欲灭的灯前,这位相思者苦闷至极,便站起来,走到窗前,卷起了罗帷,推开窗子,只见一轮明月正悬在中天,他呆呆地望着月亮,心中一阵酸楚。那天空中的美丽的明月,不就是心上人的脸庞吗?可惜那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就象这轮远隔云端的月亮一样,可望不可即,可亲不可近,徒令人望月空叹!这诗中的主人公就是李白自己,明月是他的理想王国。

李白才华横溢,高傲不羁,常有一种遗世独立的孤独感。只好与诗酒月会友,以排遣心灵的苦闷和内心的痛苦。李白好诗好酒,天下皆知;李白好月,却要用心去体会。他有名篇《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写下了《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名篇。曾有人这样形容李白的孤独:自己独攀高峰,想找个伴,却发现人们还在山脚下“蠢蠢欲动”。使他产生

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这样的深入骨髓的孤独并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的,也并非言语所能表达的,或许只有天上之月能理解。所以说,李白诗中的月亮是诗人童年的伴侣,是朋友的信使,是故乡的亲人,又是知心的朋友。月亮本是无情之物,可是由于移情作用,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都外射渗透到客体形象里了,以拟人化使无情之物具有天真、可爱、忠诚、纯洁等人类的高尚品质。”⑨

怪不得,李白为了救起这落水的心中之月,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因为月亮没有了,他人生的寄托也就没有了。诗人的恋月情结在这里可略见一斑。

综上所述,李白与月亮是天作之合。月亮因为有了李白,显得更飘逸了;李白因为有了月亮,显得更传奇了。他们共同谱写了一首缠绵悱恻的人月恋曲。

注释:

①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9页 ②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页 ③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2页 ④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页

⑤ 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

⑥ 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


相关内容

  • 李白诗歌的意象
  • 第31卷第4期菏泽学院学报2009年7月 JournalofHezeUniversityJul. 2009Vol.31 No.4 文章编号:1673-2103(2009)04-0017-04 李白诗歌的意象 赵长慧 3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湖北丹江口442700) 摘 要:李白诗歌中,自然 ...

  • 论李白诗中的金玉意象
  • 试论李白诗中的金玉意象 李本能 张芳 (第一作者:西南大学文学院 第二作者: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金和玉是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常用来表达美好愿望,寄寓人世理想的语词.盛唐诗人李白对金玉意象更是情有独钟,金玉意象探析不仅可以解读李白诗歌的独特韵味,更可以从"金玉"意象的解读探求 ...

  • 李白诗歌的_白日_探秘
  •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年第5期・历代文史・ 李白诗歌的"白日"探秘 张 起 (成都大学文新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提 要:本文认为白日是李白人生中的重要元素, 也是李白诗的明显特征, 他十分钟情于白日.白日组象入诗, 表现出鲜明的美学特征, 他的天真浪漫主义因 ...

  • 诗歌意象--捣衣砧
  •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一) ①白云: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 ②"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③扁舟:漂泊.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 ...

  • 儒释道文化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 传统文化概论作业 儒释道文化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 以李白诗歌为例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年级 10级 中文系 姓名 李彦丽 学号 2104051917 儒释道文化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以李白诗歌为例 摘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 ...

  • 唐诗中月的意象分析
  • 唐诗中的"月"的意象分析 摘 要:月以朦胧,感伤,皎洁等独特的内涵,在诗歌的传情达意时频受诗人们的喜爱,月作为诗歌中的一个意象自古有之,尤其是唐朝,月的内涵更加丰富.唐诗中的月亮意象是与时代精神连结在一起的.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诗人对月亮的感受和反应不同, ...

  • 浅谈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 浅谈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出现的最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文学天才.李白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李白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 ...

  •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双主"模式的教学尝试 嘉定一中 王燕 背景: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 ...

  • 李白诗中的明月
  • <李白诗中的明月>教学设计 长泾中学 赵妍妍 设计意图:苏教版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的积累与运用中有这样一道题:"月亮是李白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结合你读过的李白有关月亮的诗歌,说说这些诗中月亮意象的不同意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