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运在甘肃省扶贫攻坚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王三运在甘肃省扶贫攻坚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2013年10月18日)

原标题:在全省扶贫攻坚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贫困问题一直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中央对甘肃工作的殷切期望。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时特别强调,甘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在全国都是典型的,连片特困地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扶贫开发上,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李克强总理、俞正声主席和汪洋副总理视察我省时,都强调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打好集中连片地区扶贫攻坚这个硬仗。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重要指示,为我们加快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干部群众也迫切要求,在推进扶贫开发上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省委、省政府召开这次全省扶贫攻坚推进大会,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视察我省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决策,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任务的切实举措,也是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实际行动。主要目的是,立足我省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的历史阶段,动员全省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开拓创新,强化举措、形成合力,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奋力谱写“中国梦”甘肃美好新篇章。

省委、省政府对开好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作出重要指示后,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精心谋划和研究。今年5月份,省委常委和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负责同志,集中半个多月时间,分赴各个贫困片区开展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6月初,省委召开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把扶贫开发作为专题进行研讨,形成了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大力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共识。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省委、省政府就实施好“1236”扶贫攻坚行动,又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进一步深化思路举措,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提出了28条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都比较强的政策措施。可以说,为开好这次会议,做了充分的思想和工作准备。

刚才,欧阳坚同志宣读了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冉万祥同志作了《意见》的起草说明,省发改委、省扶贫办和“两州两市”负责同志作了大会发言。下面,我就深入实施好“1236”扶贫攻坚行动,讲四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阶段性特征,切实从思想上高位强势推进

准确把握扶贫开发现状,是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基础和前提。我们既要看到扶贫开发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也要看到面临的挑战和蕴藏的机遇,真正使思想认识切合形势发展,使攻坚行动体现时代要求,从而掌握好工作主动权。

第一,从取得的巨大成就看,扶贫开发已经站在历史新起点。集中体现在实现了“四个历史性转变”上:一是坚持在夯实基础、培育产业中促增收,实现了从缺吃少穿到基本温饱的历史性转变。全省基本实现了公路、用电、电话和电视信号村村通,农村人饮安全比重达到75%,脱毒马铃薯、草食畜、中药材、优质林果、高原夏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去年58个片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1年增长17.7%,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二是坚持在积极探索、创新方式中上水平,实现了从单点扶贫到连片开发的历史性转变。在全国率先由单一解决贫困户的基本生存问题向整村推进转变,继而向整流域和连片开发推进转变,率先实施大规模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为我国扶贫开发事业提供了有益借鉴。三是坚持在强化培训、扶智扶志中增活力,实现了从被动脱贫到主动致富的历史性转变。在全国首先启动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工程,率先实现了贫困地区中职教育全免费,贫困群众思富求变的愿望更加迫切,脱贫致富的本领不断提高。四是坚持在动员各方、综合施策中聚合力,实现了从政府主导到“三位一体”的历史性转变。既注重有效发挥专项和行业扶贫的作用,又注重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帮扶贫困地区,实现了中央单位对58个贫困县定点帮扶全覆盖。尤其是广泛开展双联行动,帮助贫困农户缓解了贷款难、资金缺的问题,进一步拓宽了致富门路。

第二,从面临的艰巨任务看,扶贫开发必须合力进行攻坚战。突出表现在有“四个尚未根本改变”上:一是虽然贫困人口持续减少,但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去年,全省扶贫对象达692.2万人,规模为全国第7,贫困发生率为全国第2;58个片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分别为全省、全国和14个片区平均水平的83.2%、47.3%、77%。二是虽然发展条件持续改善,但连片特困区域多、发展难度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我省58个县市区被纳入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及藏区三大片区,还有17个县属于“插花”型贫困片带,主要集中在极端干旱区、高寒阴湿山区和林缘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条件恶劣,扶贫开发成本很高。三是虽然发展速度持续加快,但致贫因素较多、返贫压力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近年来,我省大多贫困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导致贫困的深层次问题还远未解决,既有人力资源开发不足、富民产业培育滞后的问题,也有防灾抗灾能力弱的问题,特别是因病因学因灾致贫的问题突出,全省常年返贫率为15%-20%,灾年高达40%。四是虽然贫困群众收入持续提高,但收入差距拉大、相对贫困凸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去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81:1,比全国的3.1:1高不少,比2000年我省的3.25:1也提高不少;20%的农村最高收入家庭人均纯收入是20%最低收入家庭的6.38倍。

第三,从当前的发展环境看,扶贫开发面临难得机遇叠加期。一是政策环境更加向好。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我省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国家批准实施三大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强化金融保障等方面给予集中倾斜扶持,含金量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要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实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对处于古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的我省,是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必将为我们进一步扩大向西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带来更多利好。二是发展基础更加向好。去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56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连跨两个千亿元台阶、达到6013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综合实力的增强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后发优势日益凸显,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三是社会氛围更加向好。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社会各界投身扶贫开发的热情越来越高涨,特别是随着双联行动的深入开展,贫困群众不甘落后、致富奔小康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扶贫开发的氛围日益浓厚。

立足新形势,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到,扶贫开发不仅是经济问题、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对我省来说,扶贫开发在加快转型跨越、富民兴陇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作用,在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决定意义。我们必须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作为检验和考核干部政绩的重中之重,举全省之力、集各方之智,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二、准确把握总体要求,切实从导向上科学有序推进

面对艰巨繁重的扶贫开发任务,我们必须着眼于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强大引领,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重大机遇,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重要契机,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合理设定攻坚目标,着力强化措施办法,奋力夺取扶贫攻坚新胜利。

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把58个片区县作为主战场,统筹17个插花县区,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突出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内生动力,更加注重强化金融支撑,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推进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

在总体目标上,确保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到2016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20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

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在实现路径上,要不断拓宽视野,创新理念和方式,完善思路和举措,坚持“五个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一些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坚持扶贫攻坚与全局工作相结合,走统筹扶贫的路子。扶贫攻坚和全局工作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与省党代会确定的其他重点行动和“3341”项目工程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在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中推进十大重点行动,在有效推进其他重点行动中带动和促进扶贫攻坚,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和布局、各方力量向扶贫攻坚集中和汇聚,切实做到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真正形成全面小康引领、多维联动攻坚的新局面。

二是坚持连片开发与分类扶持相结合,走精确扶贫的路子。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战略重点在片,战术关键在村,战果体现在户。必须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中推动协同发展,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实现优势互补,在集中连片开发中强化集约效应。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分类指导、重心下移,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把片区攻坚与扶贫到村到户有效衔接,把贫困村脱贫规划编制和贫困户建档立卡同步推进,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切实做到贫困底数清楚、扶贫规划科学、攻坚措施对头,真正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的精准性扶持。我们就是要实施大风景式的扶贫,而不是堆盆景式的扶贫。

三是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走开放扶贫的路子。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既要坚持政府主导、行政力量有效推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也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安排扶贫项目和资金,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同时建立扶贫项目和资金竞争立项机制,做到择优立项、先建后补、奖优罚劣,不断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我省贫困片区县虽然开发不足,但丰富的矿产、中药材、旅游等资源又是后发优势,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市场要素具有强大的吸附效应。我们要坚持以开放促开发,注重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注重宣传推介资源的独特优势,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参与扶贫开发,力争把贫困地区打造成新一轮招商引资的热土。

四是坚持“三位一体”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走“造血”扶贫的路子。加快扶贫开发,外界帮扶是必要条件,自身努力是根本所在。要大力推广双联行动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既要坚持做好“输血”工作,在有效整合资源中充分释放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的叠加放大效应,在积极借助省外资源中充分拓展和挖掘社会扶贫的空间和潜力;更要重视做好“造血”工作,在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在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中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五是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走生态扶贫的路子。我省贫困地区大多处于江河上游、农牧交错区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是脱贫之基、致富之道的理念,把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结合起来,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力推行循环生产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建设评估制度,积极探索有利于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真正做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利双赢,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人口、资源与环境良性循环。

三、精心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切实从举措上聚焦加力推进

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是省委、省政府适应发展新形势、顺应百姓新期待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具体抓手。其中,“一个核心”、“两个不愁”、“三个保障”是攻坚目标,既明确了脱贫致富的根本任务,也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六大突破”是攻坚重点,既抓住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亟须破解的瓶颈制约,也切中了脱贫致富亟须解决的要害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准确把握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着力推进“六大突破”,确保攻坚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要着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我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骨干网架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到村组和到户的基础设施还有许多空白点,必须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基础优先取向,以路、水、电、房等为重点,加快向贫困村延伸、向薄弱环节倾斜、向更高标准迈进。一方面,要大力提升生产基础设施水平。加强行政村通畅公路建设,打通断头路、开辟出口路、对接大交通,确保到2018年所有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有效解决农产品外运难、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加强农田水利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五小水利工程”,不断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切实保障贫困地区发展用水需求;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把大电网延伸和发展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结合起来,确保到2016年实现户户通电和动力电到所有贫困村。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生活基础设施水平。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抓好危房改造,同保障房建设和游牧民定居结合起来,力争到2016年完成10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住无危房的目标;二是抓好饮水安全,立足三大片区和插花型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重点加强水源地和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力争在2015年前全部解决贫困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三是抓好美好乡村建设,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结合“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实施,加快村落民居改造提升步伐,有序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

二要着力在富民产业培育上实现突破。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规模化程度偏低、专业化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是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因素。大力发展铺天盖地的富民产业,是加快扶贫开

发的关键所在,下一步要把培育富民产业同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同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紧密结合起来,同加快推进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资源禀赋特色,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力争到2016年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的目标,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取的收入超过50%。一是特色优势产业要提质增效。加快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兴办多类型的专业合作社,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做强做大草食畜、设施蔬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种养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力争到2016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0%以上,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不断强化农业设施装备和科技支撑,加大舍饲养殖、良种繁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动植物疫病防控等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市场流通、信息服务、防灾减灾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乡村旅游业要发展壮大。我省农村集聚了全省70%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前景广阔。要立足贫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做足做深山水、冰雪、草原、大漠、民俗、古迹等文章,做精做大“农家乐”、“牧家乐”、“乡村旅馆”等品牌,力争把乡村旅游业打造成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三是劳务经济要做优做强。大力促进就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中介、就业后服务“四位一体化”,推动劳务输出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转变,由分散短期输出向常年稳定输出转变,力争到2016年贫困农户工资性收入占年收入的比例达到50%以上。

三要着力在易地扶贫搬迁上实现突破。我省还有200万人生活在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对其中有强烈搬迁愿望的23.7万户112万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扶贫攻坚“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必须同新型城镇化、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科学规划、综合施策、统筹推进。一是搬迁力度要加大。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有效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撬动吸纳信贷和社会资金,优先解决安置用地,力争今后5年年均搬迁22.4万人,到2017年对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农户实现应搬尽搬。二是移民方式要多样。坚持尊重群众意愿,按照整体搬出、以集中安置为主适当兼顾插花安置的原则,采取就近搬迁安置、跨区域安置、县域内统一协调安置、依托工业园区、重大工程和国有农林场安置等多种模式,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工作。三是后续保障要稳固。既要注重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又要充分保证搬迁农民享受原有惠农政策和土地财产权益,还要统筹推进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确保搬迁群众近期生活有保障、长远致富有门路,真正做到实施一个搬迁项目,安置好一方群众,实现一方人脱贫。

四要着力在金融资金支撑上实现突破。发展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我省扶贫开发的突出瓶颈。去年以来,我们千方百计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年前三季度共发放各类扶贫贷款329.6亿元,比去年全年增加34.7亿元,说明金融支持扶贫开发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我们必须坚持市场

化、多样性、可持续原则,进一步创新扶贫资金运作模式,加快构建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协调配合,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分工协作,民间资金等为补充的多元化金融扶贫资金供给保障体系。一是融资渠道要不断拓展。加快建立省级公共资源和财政资金杠杆机制,把财政直接补贴的项目资金更多地转变为政策性贴息、担保资金和风险补偿基金,引导各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加快服务网点布局,到2016年实现金融机构对空白乡镇的全覆盖。二是金融产品要加快创新。我省地方金融发展严重不足,目前仅有9家大中型地方金融机构、14家村镇银行,其他类型的地方金融机构规模普遍较小、服务能力偏弱。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地方性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27.85亿元,尽管占全省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比例达54.6%,但仍不及发达省份一个市的发放规模。适应农村金融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要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扶贫互助资金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探索建立大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之间的业务合作关系,推进双联惠农贷款、牛羊蔬菜产业贷款、妇女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建房贷款、农耕文明贷款等工作,创新符合贫困群众实际的抵(质)押贷款品种。三是潜在风险要有效防控。加快扶贫对象信用评定工作,建立完善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以差额贴息强化农户信用意识,引导群众发展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确保贷款放得出、用得好、还得上,促进扶贫信贷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把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结合起来,拓宽农业保险险种和承保覆盖面。

五要着力在公共服务保障上实现突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体现扶贫开发成效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贫困村覆盖,切实织好网、兜住底、促公正。一是投入力度要逐年加大。各级财政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建立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省级财政对58个片区县均衡性转移支付增幅高于全省对县转移支付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主要用于职业教育、劳动力培训、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项目。二是服务范围要逐村延伸。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尤其要科学布局完全小学,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就近就地入学,最大限度降低辍学率。在调研中我们感到,让广大农村适龄儿童就近就地入园,不仅能够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儿童素质。要把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在2016年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上,力争每个行政村都建一所幼儿园。加快贫困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6年50%的建制村有标准文化活动室,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广播电视户户通设施和服务水平,保证长通久通。重点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健全农村疫病防控体系,到2016年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完成空白村卫生室建设,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0%。三是社保水平要逐步提升。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和临时救助制度,推进扶贫开发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到2020年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六要着力在能力素质提升上实现突破。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贫困群众的市场意识、创业能力和致富本领。我省58个贫困县大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又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还没有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在这方面,加强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关键是要整合好各类培训资源,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切实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真正做到培训底数摸得清、措施跟得上、效果看得见,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切实做到多层次、广覆盖。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富余劳动力,分类制定和实施教育培训计划,力争到2016年实现新增“两后生”培训全覆盖,确保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都能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到2020年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拿到技能资质证书。二是注重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瞄准市场需求,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快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大种养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尤其要大力推行订单、定向、储备和创业培训,努力构建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与返乡创业良性互动的劳务输转新格局。三是努力实现服务优、就业稳。加强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抓好职业技能鉴定,强化劳务基地建设,打造知名劳务品牌,不断增强劳务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努力实现稳定就业、高层次就业。

四、凝聚形成强大合力,切实从保障上有力有效推进

完成扶贫攻坚目标任务,时间紧迫、责任重大。必须以更加坚强的组织领导、更加高效的体制机制、更加优良的工作作风,确保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第一,大力强化组织领导。关键要从三个方面去强化:一要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真正做到工作部署上重点研究,政策资金上加大倾斜,干部配备上优先加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坚持重大问题亲自研究、难点事项亲自协调、任务落实亲自过问,切实把扶贫开发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构建省市县配合联动、行业部门相互支持的工作格局。扶贫开发重点县要健全扶贫机构,配备和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肯吃苦的扶贫干部队伍。二要建强扶贫开发的支点。着眼于强村富民、强基固本,建立村干部优化和人才保障机制,拓宽选任渠道,真正把一些有志向的大学生、有能力的退伍军人、优秀的返乡务工人员和村里的致富能人选拔到村两委班子,切实把村班子打造成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同时,要严格落实干部“逢提必下”制度,加快建立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到贫困县乡村对口帮扶的制度机制。三要加大监督考核的力度。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对扶贫开发实行图表式管理,对项目资金、物资使用等进行全程动态监管,建立健全资金效益评估机制,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项目效益发挥。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绩效考核,特别要把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作为最基本的考核指标,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和干部晋升的重要依据,真正形成以科学发展论英雄、凭为民实绩用干部的导向。

第二,大力强化责任落实。要认真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坚持省负总责、部门配合、市州协调、县为主体的领导体制和片为重点、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进一步细化和靠实各级责任,真正做到责任到人、任务上肩,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各市州对本地扶贫开发要全面负责、统筹指导、精心实施;片区县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制定具体的进度计划,做到有资金、有项目、有措施、有检查;乡和村要具体组织实施好整乡推进和整村推进的各项工作。要建立“减贫摘帽”激励机制,对提前脱贫“摘帽”的县乡,原定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不能按期“摘帽”和造假“摘帽”的,严格追究领导责任,促进扶贫开发快速健康推进。

第三,大力强化工作作风。优良的作风是加快扶贫开发的根本保证。在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俞正声主席在视察我省时指出,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贫困地区,设身处地为困难群众着想,团结那里的群众,坚持苦干实干,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省委常委会在查摆“四风”问题时,把扶贫开发难题多作为“为民解难不过硬”的具体表现。我们要坚持把扶贫攻坚行动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主阵地,作为检验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的大考场,作为锤炼干部作风的大熔炉,着力推动作风的大转变,保障扶贫开发任务的大落实。要始终牢记为民造福的使命。党和人民把扶贫开发的重担交给我们,贫困群众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予我们,是对我们的重托和信任。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宗旨理念,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和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奋勇担当、锐意进取,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始终保持务实苦干的劲头。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工作中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占着岗位不为老百姓谋福利、不为群众干实事,是不能容忍的。我们要始终胸怀激情、带着感情,察民情、问民需、排民忧,把实事做实、把好事做好,真正把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去,让老百姓早日富裕起来。要始终树立清正廉洁的形象。各级各部门都务必牢记,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造血钱”,绝不能截留挪用,绝不能挥霍浪费,更不能中饱私囊,一定要管理好、使用好,真正用在刀刃上,努力以自己的清廉凝聚民心,以自己的辛苦换来百姓的幸福,真正把扶贫开发打造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廉洁工程。

王三运在甘肃省扶贫攻坚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2013年10月18日)

原标题:在全省扶贫攻坚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贫困问题一直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中央对甘肃工作的殷切期望。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时特别强调,甘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在全国都是典型的,连片特困地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扶贫开发上,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李克强总理、俞正声主席和汪洋副总理视察我省时,都强调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打好集中连片地区扶贫攻坚这个硬仗。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重要指示,为我们加快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干部群众也迫切要求,在推进扶贫开发上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省委、省政府召开这次全省扶贫攻坚推进大会,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视察我省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决策,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任务的切实举措,也是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实际行动。主要目的是,立足我省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的历史阶段,动员全省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开拓创新,强化举措、形成合力,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奋力谱写“中国梦”甘肃美好新篇章。

省委、省政府对开好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作出重要指示后,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精心谋划和研究。今年5月份,省委常委和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负责同志,集中半个多月时间,分赴各个贫困片区开展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6月初,省委召开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把扶贫开发作为专题进行研讨,形成了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大力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共识。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省委、省政府就实施好“1236”扶贫攻坚行动,又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进一步深化思路举措,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提出了28条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都比较强的政策措施。可以说,为开好这次会议,做了充分的思想和工作准备。

刚才,欧阳坚同志宣读了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冉万祥同志作了《意见》的起草说明,省发改委、省扶贫办和“两州两市”负责同志作了大会发言。下面,我就深入实施好“1236”扶贫攻坚行动,讲四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阶段性特征,切实从思想上高位强势推进

准确把握扶贫开发现状,是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基础和前提。我们既要看到扶贫开发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也要看到面临的挑战和蕴藏的机遇,真正使思想认识切合形势发展,使攻坚行动体现时代要求,从而掌握好工作主动权。

第一,从取得的巨大成就看,扶贫开发已经站在历史新起点。集中体现在实现了“四个历史性转变”上:一是坚持在夯实基础、培育产业中促增收,实现了从缺吃少穿到基本温饱的历史性转变。全省基本实现了公路、用电、电话和电视信号村村通,农村人饮安全比重达到75%,脱毒马铃薯、草食畜、中药材、优质林果、高原夏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去年58个片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1年增长17.7%,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二是坚持在积极探索、创新方式中上水平,实现了从单点扶贫到连片开发的历史性转变。在全国率先由单一解决贫困户的基本生存问题向整村推进转变,继而向整流域和连片开发推进转变,率先实施大规模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为我国扶贫开发事业提供了有益借鉴。三是坚持在强化培训、扶智扶志中增活力,实现了从被动脱贫到主动致富的历史性转变。在全国首先启动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工程,率先实现了贫困地区中职教育全免费,贫困群众思富求变的愿望更加迫切,脱贫致富的本领不断提高。四是坚持在动员各方、综合施策中聚合力,实现了从政府主导到“三位一体”的历史性转变。既注重有效发挥专项和行业扶贫的作用,又注重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帮扶贫困地区,实现了中央单位对58个贫困县定点帮扶全覆盖。尤其是广泛开展双联行动,帮助贫困农户缓解了贷款难、资金缺的问题,进一步拓宽了致富门路。

第二,从面临的艰巨任务看,扶贫开发必须合力进行攻坚战。突出表现在有“四个尚未根本改变”上:一是虽然贫困人口持续减少,但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去年,全省扶贫对象达692.2万人,规模为全国第7,贫困发生率为全国第2;58个片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分别为全省、全国和14个片区平均水平的83.2%、47.3%、77%。二是虽然发展条件持续改善,但连片特困区域多、发展难度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我省58个县市区被纳入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及藏区三大片区,还有17个县属于“插花”型贫困片带,主要集中在极端干旱区、高寒阴湿山区和林缘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条件恶劣,扶贫开发成本很高。三是虽然发展速度持续加快,但致贫因素较多、返贫压力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近年来,我省大多贫困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导致贫困的深层次问题还远未解决,既有人力资源开发不足、富民产业培育滞后的问题,也有防灾抗灾能力弱的问题,特别是因病因学因灾致贫的问题突出,全省常年返贫率为15%-20%,灾年高达40%。四是虽然贫困群众收入持续提高,但收入差距拉大、相对贫困凸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去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81:1,比全国的3.1:1高不少,比2000年我省的3.25:1也提高不少;20%的农村最高收入家庭人均纯收入是20%最低收入家庭的6.38倍。

第三,从当前的发展环境看,扶贫开发面临难得机遇叠加期。一是政策环境更加向好。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我省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国家批准实施三大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强化金融保障等方面给予集中倾斜扶持,含金量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要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实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对处于古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的我省,是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必将为我们进一步扩大向西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带来更多利好。二是发展基础更加向好。去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56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连跨两个千亿元台阶、达到6013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综合实力的增强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后发优势日益凸显,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三是社会氛围更加向好。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社会各界投身扶贫开发的热情越来越高涨,特别是随着双联行动的深入开展,贫困群众不甘落后、致富奔小康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扶贫开发的氛围日益浓厚。

立足新形势,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到,扶贫开发不仅是经济问题、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对我省来说,扶贫开发在加快转型跨越、富民兴陇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作用,在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决定意义。我们必须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作为检验和考核干部政绩的重中之重,举全省之力、集各方之智,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二、准确把握总体要求,切实从导向上科学有序推进

面对艰巨繁重的扶贫开发任务,我们必须着眼于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强大引领,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重大机遇,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重要契机,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合理设定攻坚目标,着力强化措施办法,奋力夺取扶贫攻坚新胜利。

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把58个片区县作为主战场,统筹17个插花县区,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突出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内生动力,更加注重强化金融支撑,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推进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

在总体目标上,确保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到2016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20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

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在实现路径上,要不断拓宽视野,创新理念和方式,完善思路和举措,坚持“五个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一些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坚持扶贫攻坚与全局工作相结合,走统筹扶贫的路子。扶贫攻坚和全局工作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与省党代会确定的其他重点行动和“3341”项目工程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在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中推进十大重点行动,在有效推进其他重点行动中带动和促进扶贫攻坚,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和布局、各方力量向扶贫攻坚集中和汇聚,切实做到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真正形成全面小康引领、多维联动攻坚的新局面。

二是坚持连片开发与分类扶持相结合,走精确扶贫的路子。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战略重点在片,战术关键在村,战果体现在户。必须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中推动协同发展,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实现优势互补,在集中连片开发中强化集约效应。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分类指导、重心下移,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把片区攻坚与扶贫到村到户有效衔接,把贫困村脱贫规划编制和贫困户建档立卡同步推进,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切实做到贫困底数清楚、扶贫规划科学、攻坚措施对头,真正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的精准性扶持。我们就是要实施大风景式的扶贫,而不是堆盆景式的扶贫。

三是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走开放扶贫的路子。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既要坚持政府主导、行政力量有效推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也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安排扶贫项目和资金,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同时建立扶贫项目和资金竞争立项机制,做到择优立项、先建后补、奖优罚劣,不断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我省贫困片区县虽然开发不足,但丰富的矿产、中药材、旅游等资源又是后发优势,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市场要素具有强大的吸附效应。我们要坚持以开放促开发,注重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注重宣传推介资源的独特优势,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参与扶贫开发,力争把贫困地区打造成新一轮招商引资的热土。

四是坚持“三位一体”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走“造血”扶贫的路子。加快扶贫开发,外界帮扶是必要条件,自身努力是根本所在。要大力推广双联行动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既要坚持做好“输血”工作,在有效整合资源中充分释放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的叠加放大效应,在积极借助省外资源中充分拓展和挖掘社会扶贫的空间和潜力;更要重视做好“造血”工作,在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在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中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五是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走生态扶贫的路子。我省贫困地区大多处于江河上游、农牧交错区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是脱贫之基、致富之道的理念,把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结合起来,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力推行循环生产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建设评估制度,积极探索有利于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真正做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利双赢,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人口、资源与环境良性循环。

三、精心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切实从举措上聚焦加力推进

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是省委、省政府适应发展新形势、顺应百姓新期待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具体抓手。其中,“一个核心”、“两个不愁”、“三个保障”是攻坚目标,既明确了脱贫致富的根本任务,也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六大突破”是攻坚重点,既抓住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亟须破解的瓶颈制约,也切中了脱贫致富亟须解决的要害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准确把握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着力推进“六大突破”,确保攻坚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要着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我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骨干网架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到村组和到户的基础设施还有许多空白点,必须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基础优先取向,以路、水、电、房等为重点,加快向贫困村延伸、向薄弱环节倾斜、向更高标准迈进。一方面,要大力提升生产基础设施水平。加强行政村通畅公路建设,打通断头路、开辟出口路、对接大交通,确保到2018年所有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有效解决农产品外运难、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加强农田水利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五小水利工程”,不断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切实保障贫困地区发展用水需求;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把大电网延伸和发展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结合起来,确保到2016年实现户户通电和动力电到所有贫困村。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生活基础设施水平。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抓好危房改造,同保障房建设和游牧民定居结合起来,力争到2016年完成10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住无危房的目标;二是抓好饮水安全,立足三大片区和插花型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重点加强水源地和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力争在2015年前全部解决贫困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三是抓好美好乡村建设,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结合“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实施,加快村落民居改造提升步伐,有序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

二要着力在富民产业培育上实现突破。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规模化程度偏低、专业化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是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因素。大力发展铺天盖地的富民产业,是加快扶贫开

发的关键所在,下一步要把培育富民产业同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同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紧密结合起来,同加快推进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资源禀赋特色,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力争到2016年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的目标,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取的收入超过50%。一是特色优势产业要提质增效。加快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兴办多类型的专业合作社,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做强做大草食畜、设施蔬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种养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力争到2016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0%以上,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不断强化农业设施装备和科技支撑,加大舍饲养殖、良种繁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动植物疫病防控等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市场流通、信息服务、防灾减灾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乡村旅游业要发展壮大。我省农村集聚了全省70%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前景广阔。要立足贫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做足做深山水、冰雪、草原、大漠、民俗、古迹等文章,做精做大“农家乐”、“牧家乐”、“乡村旅馆”等品牌,力争把乡村旅游业打造成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三是劳务经济要做优做强。大力促进就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中介、就业后服务“四位一体化”,推动劳务输出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转变,由分散短期输出向常年稳定输出转变,力争到2016年贫困农户工资性收入占年收入的比例达到50%以上。

三要着力在易地扶贫搬迁上实现突破。我省还有200万人生活在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对其中有强烈搬迁愿望的23.7万户112万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扶贫攻坚“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必须同新型城镇化、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科学规划、综合施策、统筹推进。一是搬迁力度要加大。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有效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撬动吸纳信贷和社会资金,优先解决安置用地,力争今后5年年均搬迁22.4万人,到2017年对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农户实现应搬尽搬。二是移民方式要多样。坚持尊重群众意愿,按照整体搬出、以集中安置为主适当兼顾插花安置的原则,采取就近搬迁安置、跨区域安置、县域内统一协调安置、依托工业园区、重大工程和国有农林场安置等多种模式,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工作。三是后续保障要稳固。既要注重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又要充分保证搬迁农民享受原有惠农政策和土地财产权益,还要统筹推进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确保搬迁群众近期生活有保障、长远致富有门路,真正做到实施一个搬迁项目,安置好一方群众,实现一方人脱贫。

四要着力在金融资金支撑上实现突破。发展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我省扶贫开发的突出瓶颈。去年以来,我们千方百计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年前三季度共发放各类扶贫贷款329.6亿元,比去年全年增加34.7亿元,说明金融支持扶贫开发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我们必须坚持市场

化、多样性、可持续原则,进一步创新扶贫资金运作模式,加快构建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协调配合,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分工协作,民间资金等为补充的多元化金融扶贫资金供给保障体系。一是融资渠道要不断拓展。加快建立省级公共资源和财政资金杠杆机制,把财政直接补贴的项目资金更多地转变为政策性贴息、担保资金和风险补偿基金,引导各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加快服务网点布局,到2016年实现金融机构对空白乡镇的全覆盖。二是金融产品要加快创新。我省地方金融发展严重不足,目前仅有9家大中型地方金融机构、14家村镇银行,其他类型的地方金融机构规模普遍较小、服务能力偏弱。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地方性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27.85亿元,尽管占全省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比例达54.6%,但仍不及发达省份一个市的发放规模。适应农村金融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要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扶贫互助资金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探索建立大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之间的业务合作关系,推进双联惠农贷款、牛羊蔬菜产业贷款、妇女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建房贷款、农耕文明贷款等工作,创新符合贫困群众实际的抵(质)押贷款品种。三是潜在风险要有效防控。加快扶贫对象信用评定工作,建立完善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以差额贴息强化农户信用意识,引导群众发展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确保贷款放得出、用得好、还得上,促进扶贫信贷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把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结合起来,拓宽农业保险险种和承保覆盖面。

五要着力在公共服务保障上实现突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体现扶贫开发成效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贫困村覆盖,切实织好网、兜住底、促公正。一是投入力度要逐年加大。各级财政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建立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省级财政对58个片区县均衡性转移支付增幅高于全省对县转移支付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主要用于职业教育、劳动力培训、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项目。二是服务范围要逐村延伸。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尤其要科学布局完全小学,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就近就地入学,最大限度降低辍学率。在调研中我们感到,让广大农村适龄儿童就近就地入园,不仅能够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儿童素质。要把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在2016年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上,力争每个行政村都建一所幼儿园。加快贫困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6年50%的建制村有标准文化活动室,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广播电视户户通设施和服务水平,保证长通久通。重点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健全农村疫病防控体系,到2016年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完成空白村卫生室建设,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0%。三是社保水平要逐步提升。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和临时救助制度,推进扶贫开发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到2020年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六要着力在能力素质提升上实现突破。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贫困群众的市场意识、创业能力和致富本领。我省58个贫困县大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又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还没有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在这方面,加强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关键是要整合好各类培训资源,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切实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真正做到培训底数摸得清、措施跟得上、效果看得见,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切实做到多层次、广覆盖。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富余劳动力,分类制定和实施教育培训计划,力争到2016年实现新增“两后生”培训全覆盖,确保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都能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到2020年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拿到技能资质证书。二是注重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瞄准市场需求,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快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大种养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尤其要大力推行订单、定向、储备和创业培训,努力构建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与返乡创业良性互动的劳务输转新格局。三是努力实现服务优、就业稳。加强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抓好职业技能鉴定,强化劳务基地建设,打造知名劳务品牌,不断增强劳务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努力实现稳定就业、高层次就业。

四、凝聚形成强大合力,切实从保障上有力有效推进

完成扶贫攻坚目标任务,时间紧迫、责任重大。必须以更加坚强的组织领导、更加高效的体制机制、更加优良的工作作风,确保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第一,大力强化组织领导。关键要从三个方面去强化:一要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真正做到工作部署上重点研究,政策资金上加大倾斜,干部配备上优先加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坚持重大问题亲自研究、难点事项亲自协调、任务落实亲自过问,切实把扶贫开发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构建省市县配合联动、行业部门相互支持的工作格局。扶贫开发重点县要健全扶贫机构,配备和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肯吃苦的扶贫干部队伍。二要建强扶贫开发的支点。着眼于强村富民、强基固本,建立村干部优化和人才保障机制,拓宽选任渠道,真正把一些有志向的大学生、有能力的退伍军人、优秀的返乡务工人员和村里的致富能人选拔到村两委班子,切实把村班子打造成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同时,要严格落实干部“逢提必下”制度,加快建立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到贫困县乡村对口帮扶的制度机制。三要加大监督考核的力度。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对扶贫开发实行图表式管理,对项目资金、物资使用等进行全程动态监管,建立健全资金效益评估机制,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项目效益发挥。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绩效考核,特别要把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作为最基本的考核指标,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和干部晋升的重要依据,真正形成以科学发展论英雄、凭为民实绩用干部的导向。

第二,大力强化责任落实。要认真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坚持省负总责、部门配合、市州协调、县为主体的领导体制和片为重点、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进一步细化和靠实各级责任,真正做到责任到人、任务上肩,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各市州对本地扶贫开发要全面负责、统筹指导、精心实施;片区县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制定具体的进度计划,做到有资金、有项目、有措施、有检查;乡和村要具体组织实施好整乡推进和整村推进的各项工作。要建立“减贫摘帽”激励机制,对提前脱贫“摘帽”的县乡,原定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不能按期“摘帽”和造假“摘帽”的,严格追究领导责任,促进扶贫开发快速健康推进。

第三,大力强化工作作风。优良的作风是加快扶贫开发的根本保证。在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俞正声主席在视察我省时指出,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贫困地区,设身处地为困难群众着想,团结那里的群众,坚持苦干实干,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省委常委会在查摆“四风”问题时,把扶贫开发难题多作为“为民解难不过硬”的具体表现。我们要坚持把扶贫攻坚行动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主阵地,作为检验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的大考场,作为锤炼干部作风的大熔炉,着力推动作风的大转变,保障扶贫开发任务的大落实。要始终牢记为民造福的使命。党和人民把扶贫开发的重担交给我们,贫困群众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予我们,是对我们的重托和信任。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宗旨理念,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和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奋勇担当、锐意进取,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始终保持务实苦干的劲头。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工作中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占着岗位不为老百姓谋福利、不为群众干实事,是不能容忍的。我们要始终胸怀激情、带着感情,察民情、问民需、排民忧,把实事做实、把好事做好,真正把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去,让老百姓早日富裕起来。要始终树立清正廉洁的形象。各级各部门都务必牢记,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造血钱”,绝不能截留挪用,绝不能挥霍浪费,更不能中饱私囊,一定要管理好、使用好,真正用在刀刃上,努力以自己的清廉凝聚民心,以自己的辛苦换来百姓的幸福,真正把扶贫开发打造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廉洁工程。


相关内容

  • 甘肃省2013年-2017年双联行动常用名词解释
  • 甘肃省2013年-2017年双联行动 常用名词解释 1.一个目的:实现为民富民. 2.两大要求:务实,创新. 3.三大工程: 是指着力打造机关作风转变的形象提升工程,教育培养干部的能力锻造工程,造福人民群众的德政民心工程. 4.六大任务: 一是宣传政策:二是反映民意:三是促进发展:四是疏导情绪:五是 ...

  • 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 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一个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研究如何做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 今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国务院扶贫办准备了一个专题片,反映深度贫困地区问题, ...

  • 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多篇范文汇编
  • 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多篇范文汇 编 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1: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科学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首要的是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能力.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增强&q ...

  • 村精准扶贫动员会讲话
  • 同志们这次会议既是精准扶贫的思想动员会,也是工作部署会.会议传达学习了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通报了市级领导精准扶贫集中调研情况,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和9个配套实施方案,目标任务已经十分明确,责任分工也很具体,希望大家同心同向同力,集中精力打 ...

  • 深入基层解民忧服务群众树形象
  • 深入基层解民忧 服务群众树形象 2012-02-25 16:56:45 来源: 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 深入基层解民忧 服务群众树形象 --在全省组织系统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部署会上的发言 中共临夏州委组织部 (2012年2月24日) 根据会议要求,现就临夏州"联村联户.为民富民" ...

  •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安排doc
  •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安排 一.村务监督委员会 根据<渭源县关于开展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渭民发[2012]226).<关于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通知>(渭村发[2013]41 )文件精神,我县大部分村已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领导小组,但在实际工作中实 ...

  • 脱贫攻坚专题学习总结
  • 教师个人脱贫攻坚专题学习总结 华严小学:张超 为了提高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了解政策,理清扶贫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任务.我参加了华严小学组织的脱贫攻坚工作专题学习,并利用休息时间自学脱贫攻坚工作相关政策.在这一个多月时间里,先后学习:(一)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重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在" ...

  • 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 学前教育一直是我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短板.近年来,我省通过出台<甘肃省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甘肃省精准扶贫学前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和<革命老区"两市一县"精准扶贫行政村幼儿园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将学 ...

  • 中央确定新扶贫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
  • 2011年11月29日14:08新华网 中国扶贫十年累计投入2043.8亿元 新华社记者 陈琛 编制 新华网快讯: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一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更多低收入人口将纳入扶贫范围. 中新社北京11月29日电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