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

(征求意见稿)

海 南 省 建 设 厅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海南雅克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海南省勘察设计协会

2008.10

目 录

1 总则 2 总体目标 3

城市(镇) 区 3.1建设目标 3.2规划控制 3.3建筑设计 3.4园林绿化 3.5市政设施 3.6城镇照明 4 风景旅游度假区

4.1建设目标 4.2 基本原则 4.3规划控制 4.4生态园林 4.5 建筑风格 4.6市政设施 4.7景区照明 5 村 庄

5.1总体目标 5.2规划控制 5.3建筑布局 5.4乡村风貌 5.5基础设施 5.6服务设施

1 总 则

1.1.1为了全面贯彻实施《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2005-2020)》,指导建设独具海南地方特色的城乡热带风貌,保护自然生态山水风光,推动岛屿国际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建设,结合海南实际,特编制本风貌设计导则。

1.1.2风貌设计与城乡规划设计的关系:风貌设计是城乡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

足人的心理、生理需要,创造轻松、舒适的环境,丰富空间层次,营造宜人的空间尺度。

3地域性原则:应尊重海南省特有的自然山水环境和地理气

候条件,利用自然特征元素,构筑特色风貌和景观格局,创建热带风情景观,因地制宜地创造出适应海南自然山水特色,彰显海南自然山水文化特性,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城乡风貌,提升城乡文化品位和整体形象。

4历史性原则:应注重海南省城乡的历史文件沿革,保护历史的整体性和那些充满文化意蕴的地域、结构和人工构筑物,挖掘历史的风貌元素,将民俗风情、历史文物、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合在规划设计中,承前启后,延续城乡历史

部分,是城乡规划设计的补充与深化,应强调将城乡风貌设计落实到总体规划、的文脉。 详细规划等各个阶段的设计中,是海南城乡建设、建筑设计的指导和依据。

5创新性原则:鼓励对传统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的创造性运用,强调设计创

1.1.3 本导则对海南省城乡所有项目设计、环境绿化建设具有参考和指导作用,作应体现时代精神,提倡适应时代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审美观念变化的为塑造热带海岛特色风貌起到指引作用。

1.1.4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特征:热带滨海风光,碧海蓝天沙滩,生态雨林绿水,阳光地热温泉, 椰风海韵浓郁,民族风情文化,南亚特色鲜明,历史遗存厚重,改革开放创新,热情淳朴祥和。

1.1.5在海南省城乡范围内的项目设计建设除应符合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外,涉及风貌内容的建设尚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妥善处理

好城乡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体现自然与人文和谐融理念,尊重自然,充分考虑建筑、环境、景观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等各项要素,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扩张、破坏性建设。

2可持续性原则:保护生态、延续历史、优化环境、集约发展,合理安排各项用地,有序规划各类项目、永续利用各类资源。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满

2.1总体目标

在全岛范围内以生态性和地域性为建设总则,以营造高品质

的人居环境为核心,创建一个区域功能布局科学、生态空间结构清晰、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道路交通顺畅便捷、经济社会繁荣和谐、环境色彩明快活泼淡雅和谐、热带滨海风光浓郁的城乡一体化海南;塑造生动和谐的城乡建筑群体与公共开放空间,构筑优美、宜居、舒适、文明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环境,建设具有浓郁的热带滨海特色的城乡风貌。

1区域经济布局发展目标——建设经济发展区域功能特色突出的五大经济区。按照“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发展布局,一是科学创新,反映世界先进设计理念,积极发展先进文化。

2总体目标

组织以海口为中心包括文昌、定安、屯昌、澄迈、临高在内的北部综合经济发展功能区建设,综合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新型工业、旅游服务业、热带高效农业和加工业。二是精心组织以三亚为中心包括陵水、保亭、五指山、乐东在内的南部热带滨海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

部电厂、昌江核电厂为依托,构建全岛分布式电源和强固“回”型电网。四是推进环岛燃气管网建设,加快乐东气田开发,规划建设全岛气网管线工程。五是完善全岛的通信网络建设。六建设完善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保持干净卫生的文明环境。

热带高效农业和特色工业。三是统筹组织以琼海为中心包括海口、文昌、万宁、 3绿化景观建设目标——建设具有椰风海韵风光特色的多层次热带生态绿陵水在内的东部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综合功能区建设,集中发展以会展、航空、度假为主题的第三产业、热带高效农业和特色工业。四是大力推进以洋浦为中心包括澄迈、临高、儋州、昌江、东方在内的西部油气化工建材修造船工业区建设,重点以工业为主导,综合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旅游服务业。五是合理组织以琼中、五指山、白沙为中心包括保亭、东方、三亚、乐东、万宁大部在内的中南部生态旅游农业保护发展区建设,在保护原生态的基础上,合理发展热带高效农林牧业,适度发展热带雨林、民族风情旅游业和特色加工业。形成独具海南特色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2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建设覆盖全岛功能强大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六网工程。一是大力推进陆海空立体化的综合交通网建设,开工建设东环铁路,开通运营西环铁路;加快海口绕城高速公路、三亚绕城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扩建凤凰机场二期工程;续建海口港二期、南山港区一期、洋浦港三期工程,加快推进马村港、金牌港的规划和建设;逐步打通陆路、铁路、港口和空港间的连接,完善全岛景区间、城景间、城乡间交通连网,加快构建全岛快速交通网。 二是加强保障全省生产生活用水的水网建设,推进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尽快完成大广坝水利水电二期(灌区)工程、三亚大隆水库工程、红岭水库工程建设,加快规划建设全岛江河、水库间的连接渠道建设,构建全岛可调控的水

化景观。一是大力组织环岛海岸椰子防护林带建设,主要种植椰子树、木麻黄、海棠、爬沙虎等植物,塑造具有椰风海韵风光特色的环岛椰子林防护林带。二是精心组织以高速公路、东环轻轨铁路为主的交通干道两侧椰林风景绿化长廊建设,包括海渝东线、中线、西线及市县乡镇公路两侧椰林风景绿化长廊建设,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办法,在道路两侧种植椰子树、槟榔树、木棉树、油棕树、凤凰木、榕树、大王棕等热带树种,配套种植大红花、三角梅、紫薇、紫檀等开花灌木树种,用爬地菊、本地草等绿化路沟边坡,不让黄土露天,营造万里热带风情景观长廊。三是主要城镇道路绿化应设中间及两侧绿化带,创造路在林中穿行的效果。四是科学组织城乡人居环境热带风情绿化景观建设,对城镇街道村道、城市广场、公园、庭院、园区景点等场所,在突出用椰子树、大王棕、榕树、油棕树等热带主树种塑造热带风情绿化景观的同时,配套种植龙船花、大红花、九里香、玉兰、鸡蛋花、三角梅、紫薇、紫檀等开花开香花灌木树种,用爬地菊、本地草等草本植物绿化地坪,消灭黄土露天,营造“城在林中、城在绿中、城在花”中的热带园林景观。

4保存历史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科学修缮改造成片的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结合现有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实际,重新确定其产业定位和功能,有针对性地组织整个街区、整个镇村的修缮改造,恢复原有

网。三是提高全省回形电网建设质量,确保供电安全。做好电力发展滚动规划,历史符号和文化遗存,继承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提高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推进海南电网联网工程,建设海南省城乡电网完善工程,以海口电厂、华能西

镇村硬件和环境水平,让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功能与其历史文化环境

氛围相协调,让其焕发新的活力。海南省具有修缮改造价值的历史街区与历史文化名镇村详见附表1。

5发展独具海南热带特色的建筑风格——建设整体和谐独具海南热带特色的城乡建筑风貌。一是所有建筑应采用坡屋顶,以粉红色为主导色,可用浅绿色或灰色。二是所有沿街建筑均应设计建设雨蓬,为行人遮阴挡雨。三是建筑外墙应采用涂料,以乳白色为主导色,谨慎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四是1∽2层建筑外墙可用深色调的外墙瓷砖、大理石等装饰,增强外墙防水和厚重感,突出建筑特色。五是所有建筑外窗均不应设有碍建筑面貌的防盗网,可在外窗内侧设隐形防盗网,创造整洁的建筑面貌。六是建筑造型轻巧活泼,外窗应结合建筑节能采用格栅遮阳,色彩应用原木色,塑造鲜明的热带建筑风貌。

6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开放空间——创造开敞生态的城市亲水特色空间与环境。一各城镇要充分结合自己的自然地理环境,利用海、江、河、湖、山等自然要素,发挥沿滨海、沿江、沿河、沿湖、沿山脚等城镇柔情地段,通过保留滨水绿化带、建筑高度退台及亲水节点措施,创造宜人的滨水公共空间和热带滨水风光 。二是要大力建设具有热带风情的城镇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公共活动场所。三是对城镇沿街店铺招牌、广告等要进行统一设计,其尺寸、字体、色彩、位置均要统一要求。四是要适度建设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雕塑,丰富城市文化品位。五对城市道路的步行道应采用地方材料,突出地方特色。

7建设色彩明快活泼淡雅和谐的城乡人居环境——营造阳光灿烂、朝气蓬勃、改革创新、积极奋进的人文环境。海南省具有典型的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特点,四周万顷碧海,天上蓝天白云,岛上植物茂盛,绿色海洋,一年四季如春,阳光灿烂,勃勃生机,充满朝气活力,海南的自然景观以阳光、绿色为总体基调。海南的城市、乡镇、农村的色彩设计总体上以“明快、淡雅、活泼、和谐”为

原则,以丰富的中性色系为主色调,调整变化城市色彩的色相、明度及饱和度作为辅助色和点缀色,形成层次丰富而又统一和谐的城市总色调。 一、城市建筑色彩。 建筑外墙色彩应以明快淡雅的乳白色为主调,以能充分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性质特征为准;建筑屋顶应采用坡屋顶,色彩要考虑城市观景效果,坡屋面色彩应以粉红色为主调,突出与周围绿色的对比,可用浅绿色或灰色,烘托 “城景交融”的城市特点。二、城市绿化色彩。海南省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植被资源丰富。因此,绿化色彩应根据所处区域的不同和季节的变换,种植和点缀色彩变化较丰富的植物,多种红花树种和香花树种,并从种植密度、植被高度形成层次丰富、变化多样的绿化色彩。三、城市交通场所色彩。道路色彩的运用要注意色调、深浅、质感等因素,还应注意和海南的气候、街区性质、周围环境相结合。车行道以灰色水泥路面或黑色沥青路面为主,步行街道可丰富多彩,以中低明度、中低纯度的色彩为主。四、桥梁色彩:应与城市整体色彩风格一致,并能充分体现桥梁的美感,总体宜采用淡雅、明快的色调,但可根据所处位置的环境特点及桥梁特性进行相应协调。五户外广告色彩应注意与城市总体色调相统一,与周围建筑色彩相协调。

3 城市(镇)区

3.1总体目标

在全城市(镇)区以生态性和地域性为建设总则,以营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为核心,创建一个城区功能布局科学、生态空间结构清晰、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道路交通顺畅便捷、经济社会繁荣和谐、环境色彩明快活泼淡雅和谐、热带滨海风光浓郁的城市(镇);塑造生动和谐热带特色的建筑群体与公共开放空间,构筑优美、宜居、舒适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环境,建设具有浓郁的热带

滨海特色的城市(镇)风貌。 3.2 规划控制

成丰富的城市天际轮廓线,留出更多的用地形成集中的大面积开敞空间。

4对重要节点处的建筑造型应体现出一定的标志性,沿街的建筑群应充分

3.2.1历史文化街区, 如海口市老城区、文昌市文城镇老街、文昌市浦前镇老街、考虑各主要视点景观视线的要求,在体量、体形、后退红线、广场设置等方面三亚市崖城镇老街等

1 历史文化街区为海南城市(镇)历史文化风貌核心保护区,是城市(镇)印象的重要感知区。

2 在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中应注重保持老街区风貌,保护历史遗存风貌区, 恢复原有历史建筑符号,体现城市原有空间肌理,注重特色空间的保护,强化历史环境气氛,展示城市文化内涵。

3 在历史文化街区内注意避免不适宜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应借鉴历史传统的“南洋风格”,展示城市传统文化,充分展现海南热带滨海风格,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4 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注意高度和体量控制,建筑屋顶应采用坡顶形式,建筑的形式、尺度与色彩应与环境景观及历史文化景观相协调。

5 对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有景大影响的现有建筑,应有组织的进行改造和整治,使之与历史文化街区风貌达到有机协调。

3.2.2一般城市(镇)区

1 一般城区建设强调城市形态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城区总体风貌在与整体城市风格协调的基础上,可按城区的不同功能进行设计引导,展示鲜明的城市形象和时代特征,体现城市风貌与时代的对话,塑造不同形式的城市景观。

2 一般城区建设应尊重城市格局,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城市背景,注重营造城市水环境,塑造不同层面的空间形态。

综合设计,形成丰富、有韵律感的街道景观。

5 一般城区建筑风貌应鼓励提取地方传统特色的建筑意向,融入现代元素,创造具有生命力的建筑新形式。重点地段宜通过设置适量的高层建筑作为新区标识点,形成丰富有致的城市空间形象。

6 建筑形式成应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应采用坡顶形式,坡屋顶应以粉红色为主,可用浅绿色或灰色,建筑立面色彩宜淡雅,以乳白色为主导色。 3.2.3城市景观山体周边风貌控制,如三亚市、五指山市、保亭县、白沙县、琼中县等。

1 各级山体依等级按不同要求对建筑退让、建筑高度进行控制,留出保护绿地。

2 山体周边保护绿地在满足安全防护需要的同时,就避免过多人工建设,采用自然原生态形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3 景观山体周边建筑高度应由低层向多层逐步增高,建筑布置形式宜充分利用背景山体,结合具体地形地势布局,形成灵活多样的建筑空间。

4 景观山体周围的建筑风貌不得破坏山体景观,建筑总体布局应充分考虑与背景山体的关系,并充分利用对景、借景等手法使建筑群与周边山体景观呼应与融合,达到建筑与山体景观和城市风貌的和谐。

5 建筑形式成应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应采用坡顶形式,坡屋顶应以粉红色为主,可用浅绿色或灰色,建筑立面色彩宜淡雅,以乳白色为主导色。

3要结合城市(镇)功能分区,在城市(镇)商务中心、行政文化中心等,3.2.4城市景观水体周边风貌控制,如海口、三亚、东方、文昌、琼海、五指适当提高开发建设的密度和强度,在限定范围内建设全市(镇)最高建筑,形

山、洋浦、保亭等城镇。

1 沿各级水体按不同的距离控制建筑退让,作为滨水绿地控制。退让后建筑高度由低层向多层逐步增高,塑造丰富的景观层次。

2 水体周边强调视线通透,营造观景平台。除必要的景观建筑外,应严格控制滨水地带沿岸的建设,以保护岸线地区获得较好的景观视线和景观效果。

3 水体岸线建设处理应注重景观效果与使用功能相结合,尽量保证沿岸用地向公众开放的便捷与舒适性。滨海绿地强调开放性与多样性,景园设计提价使用地方材料,塑造开放、生动、有特点的滨海生态绿地。

景观环境设计和建筑立面设计,应注重城市入口景观节点控制,并设置入城标志作为城市印象的标识点。

5 城镇重要旅游通道应注意加强非建区绿带的保护,道路两侧景观资源良好地段应严格控制建设量,保留山林绿地和田园风光的景观渗透面,保持观景视线通畅。

6 城市广场应结合周边用地和建筑物的功能及氛围来进行设计,在使用功能上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在景观质量上相呼应,创造文雅、优美、大方的环境

4 建筑布局应考虑与水体景观之间的联系,沿岸线的建筑宜采用退台处理,气氛。 创造丰富的空间序列。建筑应融入环境中,充分利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发挥自然条件,塑造内外景观交融的滨海景观。

7 海南属热带气候特征,相应要求城市广场的绿地比例较高,并以遮荫避日的高大乔木为主,避免大面积草坪绿化。

5建筑尺度应与水体周边环境相协调,强调灵巧秀气、尺度宜人、造型通透,3.2.6城市片区开发风貌控制 避免厚得体量。建筑布置形式宜结合岸线及地形呈自由式布局,注重建筑立面设计,应采用坡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宜淡雅,坡屋顶应以粉红色为主,可用浅绿色或灰色,建筑立面以乳白色为主导色。 3.2.5城市重要道路及广场风貌控制

1 城市沿街建筑是城市地方特色的重要展示界面,在符合有关退让规定的前提下,应注重塑造整洁有序、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并结合交通、绿化和人流集散需要,变化街道空间,丰富城市景观。

2 加强城市主干道及景观道路沿路两侧的建筑造型、体量、色彩及高度控

1 城市片区开发提价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在体现海南热带城镇特色的基础上,可根据不同开发性质进行多样性风格建设,塑造行政办公区风貌、商业娱乐区风貌、居住区风貌、工业园区风貌等各具特色的城市片区形象。

2 城市片区开发建设应注意考虑片区内建筑风貌与环境设计,在整体风貌协调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不同高度的建筑形成错落有致的片区景观,避免出现大面积同一高度的建筑单体或建筑群。

3 城市片区开发应体现海南地方文化特色的关联性、延续性与时代特征,对历史街区实行保护性建设,修旧如旧,再现城市风貌历史;在城市老城核心

制。注意道路的对景和远景设计,强化视线集中的观景,塑造丰富天际轮廓线。 区内对各年代有代表性的房屋实行保护性建设,没有老房屋的可按照当年的风

3 临水体、山体、绿地的城市道路,应控制建筑临街长度,确保观景视线通透,提倡在道路适当位置布置街头广场绿化,与道路线性绿化配合,形成点线结合的绿色道路空间。

4 城市主要出入口道路,如机场、港口、火车站、高速路两侧应加强沿线

格进行恢复性重建。城市居住片区的开发尤其应注重在开发创意、规划布局、建筑设计、景观环境建设等方面体现城市文化内涵,形成居住片区的文化感知环境。

4 强化居民住宅区文化内涵与设施建设。在规划中,要安排一定比例数额

的资金,用于居民住宅区文化内涵与设施方面的建设。文化内涵建设主要包括:小区名称、开发创意、建筑风貌、历史渊源等内容;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文化活动场所(室外活动场地、图书室、表少年、老年文化活动用房)、文化小品设施(告示栏、雕塑、石刻)、体育活动设施、植物配置。

5注重建筑立面设计,应采用坡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宜淡雅,坡屋顶应以粉红色为主,可用浅绿色或灰色,建筑立面以乳白色为主导色。 3.3. 建筑设计 3.3.1 基本原则

1尊重自然,与山水环境融合

建筑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遵循城市空间格局,从建筑体量、尺度、外部空间构成、形象风格、外观色彩等方面与山水环境融合,体现地方特色。

2整体统一,个体富于变化

注重整体统一和谐。按照城市分区风貌控制要求确定不同片区、街区、组

结合海南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更新设计创作理念,大力推广运用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和节能、节地、环保等新技术,创建当代生态适应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建筑,创新地方特色的表现形式,为城市风貌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3.3.2 基本要求

1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

建筑设计应与其周边环境设计整合、同步,形成整体和谐互为映衬的风貌。环境设计以人为本,注重日照、通同、视线、景观、活动场地、小品、绿化、交通流线及静态交通、环保、安全、文化等各种实用性能,做到实用性与观赏性统一。

2适用经济美观

设计应满足全面综合功能适用性、技术经济合理性、形象观赏性及耐久与安全等各方面要求,做到“适用、经济、美观”的统一。不应只顾及一个正立面

群的形象风格基调。在群体统一和谐的基调中表现建筑的个性,增强可识别性,或沿街面;不应只靠附加一层虚假表皮来塑造形象。应选用节能降耗、经久耐避免雷同。

3传承文脉,注重文化内涵和品位

保护古城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在挖掘、弘扬当地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性地运用,以突出建筑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发展与丰富地方特色的建筑表现。

4探索创新,发展建筑文化

城市风貌将随海南城镇发展与时代前进,兼收并蓄、历史文脉延续、创新发展。建筑设计应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设计创作水平,努力推动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建筑技术材料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提高的新建筑文化发展。 5建设绿色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

用的外装修材质,降低运营维修成本,使既定形象能长期保持。 3顶部造型生动性

按照城镇登山观景及轮廊线需要,注重建筑顶部造型设计。应采用坡屋顶,要求高低错落有致,造型灵巧,形象生动。坡顶需注意屋顶本身的长宽高尺度与比例,不致显得庞大、笨重。 4建筑形象整体协调

建筑物上必然出现或建成后再逐步装置的附加物,必须在设计上统筹安排,预留位置或预作限定,为城市管理提供依据。这类附加物包括:建筑物名牌与店名牌、广告牌,放在建筑上的各种城市标识、空调外机、太阳能热水器以及阳台的封装、安全郑闸门及安全网的设置等。

5建筑色彩

建筑色彩应明快、淡雅、活泼、和谐,坡屋顶应以粉红色为主,可用浅绿色或灰色,建筑立面以乳白色为主导色。 3.3.3 体量与尺度

1 要根据海南热带滨海环境尺度,严格控制建筑体量。应遵循“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疏不宜密”的原则。

2 由群体的体量组合来决定单体建筑体量。任何成片、成街、成组的建筑群体量,都必须在规划控制局部最高的高度下形成高低、大小、进退的变化;保持景观视廊;构成与热带滨海环境相融合的建筑外部空间;形成与背景山形

5 历史建筑街区应注重商业街需要的商业气氛与古建筑风貌的协调。严格限定超出建筑设计中规定的各种附加物,不让建筑上的附加物破坏既定的形象。 3.3.5地方材料运用

1 充分利用海南特有的火山岩、河卵石、银砂、红瓦、南竹、木材、椰子壳、槟榔树等地方材料,增强建筑地方特色的表现。

2 通过设计上运用地方材料,推动其生产工艺改进、性能提高、花色品种增加、产业规模化生产,成为设计上可长期选用的来源。 3.3.6新技术应用

1正确运用建筑结构、设施、材料等技术手段,共同塑造形象。强化设计过

响应的城市轮廓线;突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山海城市特色。 程的专业协调、配合,使建筑的形象表达与技术逻辑性一致。

3 单体建筑体量应保持长宽高尺度有良好比例,不出现庞大、横长或矮胖的形体。

4 把握好建筑的尺度感,建筑体量大小及外观形象的尺度感与环境尺度谐调。不应由于尺度夸张或运用不当造成与环境尺度不相容。 3.3.4形象与风格

1 建筑形象应有地方特色、有文化风涵,体现“南洋风格”、“热带滨海风光城市”的文化品位。风格轻巧开敞,体现海南的地域性特色。

2 注重建筑个性表达。群体统一和谐,个体形象丰富多变。

3 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形象风格应着重体现历史文化的传承。提倡借鉴传统建筑的形象要素与图式语言,塑造能体现历史文脉及时代精神的、有海南地方特色的建筑形象。

4 历史建筑街区及古建筑附近的新建筑,形象、风格、色彩、尺度都必须与原有建筑谐调,烘托、突出历史建筑街区与古建筑的风貌。沿江湖的建筑,应注重以其轻巧的风格将建筑与风景高度融合。

2充分发挥新技术的建筑表现力。大力推广运用各种新技术、采用新结构、新设计、新材料的同时,注重分析研究所带来的建筑表现可有性。充分运用,适当引导,增强建筑表现力。 3.3.7工业建筑

1工业建筑设计应注重分析厂房各个外维护面的可变程度;注重拟选用标准化构配件的建筑表现力,为控制体量、把握尺度、塑造形象、体现风格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采用大跨度新结构屋顶应注意选取能融入环境、比较轻盈美观的造型。

2工业建筑及周边配套建筑,宜按民用建筑形象风格处理。无附属小体量的生产厂房,宜利用其具有可变性的外维护墙及屋顶、细部、外观色彩等处理,打破笨重、单调、压抑感、构建能与海南自然环境尺度和谐的形象与风格。 3.4 市政公用基础设施 3.4.1 基本原则

1强调发挥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以人为本的功能,凸显功能的完善性。

2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考虑设计达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积的不可太粗糙。海南炎热多雨,应选用吸水性强、表面粗糙的铺装材料。目3考虑社会发展的不可预见性,适当提高设计标准和设计规模,加大设计富余量,避免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前可采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块街砖、透水性街砖或石材铺砌的人行道,宜推选地方石材作铺路材料。三是人行道色彩在设计上,要考虑地区的气候特点,利用

4赋予设计个性,精心创作,营造愉悦的环境氛围(在市区应慎重兴建高架路、色彩的视觉特性来改善环境心理感受。 高架桥) 。 3.4.2城市道路

1道路路面。一是路面设计要根据交通功能的需求. 对路面材料、结构、形式等加以选择,以提供有一定强度、耐磨、防滑的路面,同时也要重视视觉的感受。目前可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或石材铺砌的路面。水泥混凝土路让人感觉舒舒坦且档次高,平整的沥青路面令人感到顺畅,石板路看上去古老而亲切,与合适的建筑环境相配合会产生很好的海南传统街道景观效果。 二是路面色彩的运用要注意色调、浓淡、质感等因素,还应注意和当地的气候、街道的性质、周围环境的配合。作为行车的路面主要为灰色或黑色,为有所区分也可采用彩色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沥青混凝土路面,步行街道的路面可更加丰富多彩。

2路缘石。路缘石材料可采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块或石材加工的路缘石。路缘石色彩应结合场所功能选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块路缘石色彩比较丰富,商业步行街可采用鲜艳有变化的路缘石,石材加工的路缘石基本上是青灰色。

3人行道。一是人行道设计应遵循“平整、抗滑、耐磨、美观”的原则,在有条件的工程大力提倡透水型的人行道铺装、尽可能地涵养地下水环境。设计必须符合乘轮椅者、拄盲杖者的使用要求,无障碍设施设计要规范、齐全。二是人行道材料应结合场所功能选用。人行道铺装的基本要求是希望能够提供舒适、美观的路面。在阴雨潮湿的天气能防滑,便于排水,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亦安全,同时造价低廉。质感也要注意场地的大小,大面积的可粗糙些,小面

3.4.3城市桥梁

1 桥梁结构形式。桥梁结构设计宜采用线形简洁、施工便捷的梁桥形式. 包括简支梁、连续梁、刚架梁等结构形式,宜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应注意桥梁的比例协调、线形韵律优美,同时需注意各主要部位之间的结合处理,做到自然流畅,桥体应轻巧通透造型别致。当需要体现历史文化或民族风情时,可结合本地历史文化精华素材作风景区桥梁设计。

2桥梁色彩。色彩是桥的外表面貌,要能体现出桥梁的美感。设计时应根据桥型环境和周围地域特点选用桥梁的色彩。对桥梁的色彩不作硬性规定,需突出桥梁时,可大胆用色;需融入环境时,可用柔和的灰色调。在运用色彩方面,宜以融合为主,采用与环境色彩近似的调和色如浅绿、浅蓝和灰等,个别区域可采用强调色彩如红、黄、白;在材质方面,宜采用清晰自然、亲切温和的木材和稳重、华贵的石材,或采用自然质朴的清水混凝土。桥梁装饰需注意桥梁细部美学、桥头艺术、栏杆及人行道铺装和装饰灯光等的和谐统一处理。 3.4.4城市停车场

l停车场铺装形式和色彩应体现海南特色. 并应与周边环境协调,铺装面材不能使用大面积釉光面和磨光面铺装面材,宜选用平整防滑的铺装材料,同时满足易清洗、耐磨、耐腐蚀的要求。

2所有停车场应按生态标准建设,结合停车要求,种植具有热带风情的遮荫树种,如椰子树、榕树等;停车位铺装应选用植草砖,保证植草成活率大于95%;车位间用绿丛分隔,达到绿化美化生态的效果。

3停车场铺装面材宜优先选择具有环保功能的新型科技产品,宜选用透水性材料。

3.4.5交通设施(含标线、标志牌、路牌、路障等)

l道路交通设施布置应与道路绿化、道路照明和道路其他市政设施位置统一考虑,避免相互干扰,影响正常使用。

2标线设置遵照国家标准,结合城市路网特点,力求简洁明了。 3标志牌设置不仅要满足交通指示功能,更要体现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的特点,文字宜采用中英文。风景旅游区标志牌应充分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

4路牌设置形式、风格宜统一,设置于各段道路进出口显要位置,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市区内主要旅游干道及人流量较大的交通要道配以城市交通地图共同使用。桥梁建设中,应配以醒目的桥名碑(牌) ,以方便本地人和游客更好的了解海南。 3.4.6附属设施

1各种城市附属设施,如井盖、栏杆、垃圾筒、电话亭等,均应根据的城市特点精心布置与设计,其造型与色彩要有利于城市风貌的形成,反映地方的文化特色。

2各种管线井盖应选用耐压、环保材质,如:球墨铸铁、复合材料等。除在井盖上标识管线的类型外:一是可以从文化艺术的角度将城市风貌在井面表现出来,让它看起来不仅仅是井盖,更有一种文化品位。二是可以从商业的角度将广告放在井盖上,用复合材料做出不同颜色,让城市路面绚丽起来。

3城市标识设计。在进行城市标识设计时,应充分了解城市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充分利用海南特有的地方材料,挖掘地方符号。注意做好“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工作。要在形式与表现内涵上与海南的历史文化相融合。彰显热带滨海城市文化的无穷魅力。城市标识应在造型、色彩、材质、体量的设

置方面保证视觉上的一致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城市标识的设置,除满足功能需要外,还需考虑标识自身的造型、材质、色彩等因素,起到美化城市环境、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作用。 3.5园林绿化 3.5.1目标

充满热带风情的园林绿化景观是海南城市热带风貌的主要构成要素。每座城市均要严格执行《海南省城镇园林绿化条例》,利用热带树种花草对城市道路、广场、公园、街边绿地、小区庭院、滨水地带、建筑绿化等进行立体化绿化,将城市建设成“城在林中,城在花中”中的生态型热带风光城市。 3.5.2基本原则

1园林绿化应当坚持生态、景观、文化统一协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充分利用和保护原有水体、地形、地貌、植被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资源,突出热带岛屿特色,形成以遮荫乔木为主体、多种植物合理配置的种植结构。 2城镇园林绿化项目,采用本地乔木树种的比例应当占该项目绿地乔木树种总量的70%以上;乔灌木覆盖率应当占绿地总面积的70%以上,其中乔木覆盖率不低于60%。

3城镇行道树应当选用遮荫效果良好,抗风性、抗病性、抗旱性强,胸径不小于10厘米的树种。人行道的乔木覆盖率不得低于80%。地面停车场的乔木覆盖率不得低于70%。

4 城市中的古树名木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严格保护。 3.5.3道路绿化

1道路绿化应综合考虑市政设施和构筑物与绿化种植点的水平间距和垂直间距,满足现行国家相应技术规范要求。道路绿化应满足行车视线安全要求和行车净空要求。应适当留出景观视线口。

2城市主干道中间应设不小于3米宽的分车绿化带,种植椰子树等热带树种,创造路在林中的生态环境景观。

3道路绿化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应综合协调统一布置。道路绿地中不得裸露土壤。

4道路绿化应选用适合道路生存环境,能自然健康生长的乡土树种。道路绿化在满足绿化景观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采用自然生态布置方式,力求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管理维护成本。

5行道树绿带种植乔木以等距规则式种植为主,行道树绿带较宽的地段可考虑采用自然式种植。行道树树种宜选用冠幅大、分枝点高、适应性强、有花期、有季相变化的深根性乔木。

6路侧绿带应结合具体环境条件采用多种方式绿化。商业区路侧绿带可结合花池树池、水池喷泉和建筑小品等设施综合考虑布置。风景区路侧绿带可结合游览道路、广场平台和建筑小品等设施综合考虑。

7路侧绿带布置成休憩性绿地绿地面积不得小于绿地总面积的70%。绿地应综合考虑绿化景观要求、使用安全要求。使用方便要求、使用者生理和行为心理要求、绿色环保生态要求和管理维护方便要求等因素。 3.5.4城市公园

1综合性公园。综合性公园是把广泛的社会活动、科学普及、文化教育及群众休闲娱乐融为一体的公园绿地。综合性公园一般面积较大,立地条件及生态环境复杂,功能分区较齐全。因此,植物的应用要针对公园的要求和特点,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一尽量利用原有树种植被,因地制宜,结合远期和近期效果,大苗、小苗、快生、慢生植物品种综合应用。二重视选择基调树种,突出公园植物特色。选择几种或几类树种,分布在全园或作为园路树种,形成数量上或视觉上的优势。不同的功能分区要突出不同分区基调树种,并相互统一、

相互协调、相互衬托。三要满足不同功能区的使用要求。充分利用乔生、灌木、地被植物的特点进行合理布局,既营造优美的植物景观,又满足人们遮荫、休闲、娱乐等要求。四要充分利用和创造不同的地形、土壤、水分等条件,选择适合的植物,使之形成不同环境的群落,既利于植物生长,又能增加植被的品种和层次。

2儿童公园。儿童公园的服务对象是幼儿和学龄儿童。为儿童娱乐、运动、游戏,接受科学普及、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达到锻炼身体、增长见识,而提供良好的户外空间和环境。儿童公园多位于城市生活区内,一般环境条件不够理想,为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周围多栽植高大的乔木和浓密的灌木对空间进行隔离和屏障。根据儿童活泼好动、随意性强、自我保护能力差的特点,在植物种类的选择和配置上应注意:一是多选用叶、花、果奇特,色彩鲜艳,容易引起儿童兴趣的树木。如:扶桑、鹤望兰、羊蹄甲、旅人蕉等。二是乔木宜选取树大阴浓的树种,分枝点不低于1.8m 。灌木宜选用萌发力强,直立生长的中、高型树种,这类树抗损伤能力较强,占地面积小,不影响儿童游戏活动,同时能避免儿童攀爬造成意外。三是乔灌木和草坪的搭配要合理,既要浓阴的乔木在烈日下起到遮荫降温作用,又要开阔的草坪供儿童游戏玩耍,同时便于大人的监护。四是忌用花、果、叶等有毒的植物,如:夹竹桃、黄蝉、海芒果等。五是忌用容易刺伤儿童和刮破儿童衣服的有刺类植物,如:虎刺梅、仙人掌类等。六是忌用有刺激性与有奇臭的植物及容易引起儿童过敏的植物。七是忌用易发生病虫害的植物。八是忌用过多飞絮的植物,通常这类植物会给人造成呼吸道方面的不良作用。

3植物园。植物园是以植物科学研究、科学普及为主,以引种驯化、栽培实验为中心,从事野生植物物种资源的调查收集、鉴定、比较、保存和培育,并可供人们游览,集科研、科普、生产、游览为一体的公园绿地。植物作为植物

园展示和研究的主体,植物品种通常比较丰富,在植物树种选择和配置上应注意,一应根据展览区展示的植物种类进行选择。二应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突出特色树种。三应选择对科研、科普有重要价值和在系统分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树种。四应选择和引进对城市绿化美化、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方面有价值和意义的树种。五应考虑引进的树种在原产地的自然环境是否与本地区相似,是否曾在和本地区自然环境相似的地区引种成功。六植物的配置上要考虑在植物分类系统中不同的植物生态习性和要求的差异,配植的景观效果,使之达到科学的内容与艺术的和谐统一。七植物的配置要满足各功能区的使用要求。 4动物园。动物园是饲养野生动物及少数优良家禽,普及野生动物知识,研究野生动物习性,稀有动物物种的异地繁殖保存,同时供游人游览休息的公园绿地。动物园绿化的目的是为动物创造原生境特有植物景观,同时为游人创造优美的景观和环境。在植物绿化植物种类选择配置上,应注意:一是应选择动物原栖息地环境特色的植物,模拟动物原产区的自然景观,满足动物生活习性的需要。同时增加动物展出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如果原产区植被不适宜在本地生长,则可以用植物群体景观和个体形态相似的本地植物代替。二是植物应选

性活动和游览、休息等。在植物的选择上,一般纪念区的植物多选用一些树形规整雄伟,枝条浓密,颜色暗绿的常绿树种,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崇敬的氛围。如:南洋杉、龙柏、松树等。非纪念区通常是选择常绿阔叶树种、竹林、梅林以及各种灌木。在植物配置上应与其特点相适应。纪念区常以规则式配植,主干道两侧多用排列的常绿乔木、规整绿篱和灌木。纪念碑、基地周围多植规则花灌木及花卉,达到花环效果。背景常植松柏纯林,以示万古长存。园内可多配植观花树种和芳香树种,喻为流芳百世,如:白兰花、红棉等。非纪念功能区,多采用自然式的布置,树木花卉种类的选择应丰富多彩。 3.5.5街边绿地

1小游园。小游园也称游憩小绿地,是指供人们游憩、健身、交流,并可以进行一些小型文娱活动的绿地。小游园一般面积不大,主要分布在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等市民比较集中的地区,布局比较灵活,可分为规则式、不规则式和混合式。按主要功能可分为“装饰性绿地”和“休息性绿地”。小游园起到弥补公园不足,方便和满足市民对绿地的需求,并能起到美化城市、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作用。小游园游人、行人较多,布局上要考虑不要让行人影响到

择对动物无毒、无刺,萌发力强、病虫害少的种类。在动物活动范围内的植物,游人的正常活动,同时避免对绿地的破坏。小游园在植物配置上应注意,一是不仅要选择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同时不会对动物造成伤害。特别是一些叶、选择的树种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要和旁边的建筑物形体、性质相适应。二是花、果有毒或有类刺的树木,如:曼陀罗、海芋、夹竹桃等。三是注意植株高

要富有层次感,乔木、灌木相搭配,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多运用观花类树种

度的搭配,满足浏览视线通畅,选用色彩丰富的花及灌木,满足游客观赏需要。和地栽鲜花,在空间上体现小中见大。三是植物的选择、配置在构图上要充分四是动物活动范围内不要种植动物喜欢吃的树种,可种植动物不爱吃又对动物无害的植物。五是在一些具有较强破坏能力的动物活动范围内,宜种大乔木以减少被破坏。

5纪念性公园。纪念性公园是指在历史名人活动过的地区或烈士就义地、基地附近建设具有一定纪念意义的公园绿地,主要供人们瞻仰、凭吊,开展纪念

体现地方特色和城市风貌。四是树种要选择树形优美,同时要考虑色彩及季相变化及是否与周围环境气氛相协调调。

2林荫道。林荫道是指与道路平行并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绿地,也称带状街头休息绿地。林荫道利用植物与车行道隔开,构成一个安静舒适的林荫休息环境,供行人和市民短时间散步休息使用。在城市绿地不足的情况下,可起到

小游园的作用。林荫道在植物配置上应注意,一是林荫道在宽度在8m 以上时,可考虑采取自然式布置,小于8m 时多采用规划式布置。二是乔木应用一般占地面积30%~40%,灌木占地面积20%~25%,草坪占10%~20%,花卉占2%~5%。,海南天气较热,需多种浓阴乔木,乔木底下应种草覆盖,作到黄土不露天,满目绿海。三是要考虑树种的选择是否与周围环境、建筑物相协调。 3.5.6广场绿化

广场绿化应结合广场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绿化形式和不同的植物品种布置绿化。集中成片绿地面积宜在广场总面积10%-25%之间。广场绿化应结合广场周边大量布置能容纳使用者的庇荫铺装地。铺装地绿地应种植冠幅大、分枝点高、适应性强、有花期、有季相变化的乔木。

1城市绿地广场。城市绿地广场是指建筑物、街道和绿地等围合成限定形成的永久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常是公共建筑集中的地方。城市绿化广场的绿地率一般为50%~80%,应具有较好的景观、生态和游憩效果。广场绿化可起到改善广场的环境条件,美化广场环境,并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协助广场实现其他功能。不同性质的绿地广场在植物配置上也不同。

2集散性广场具有人流多、交通量大的特点,中心部分一般不设绿地,多沿周边种植和局部布置草坪、花坛等。在大型或重要的建筑前或周边可配置常绿树种,起到衬托和装饰作用,但体、量要适宜,不要喧宾夺主。在广场周边和局部可配植阴树,避免广场过于暴晒。

3纪念性广场通常设有纪念碑、纪念塔、纪念性建筑物。植物配置应达到烘托纪念性的气氛为主。在布局上多常用规划式,特别在广场后侧或纪念物周围,绿化风格要完整庄重。树种不宜过多,以常绿植物为主,树形要优美。广场局部可设置小游园,周边可配植庭阴树,但要保持广场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4交通广场主要用于组织交通,并可装饰和美化街景。在配置上要满足交通安全的需要,以草坪、花卉、低矮常绿灌木为主,不妨碍驾驶员的视线;植物色调要协调,不宜太鲜艳夺目,以免分散行人和驾驶员的注意力。面积较小的广场应采用封闭式布局,不让行人进入。

5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主要提供市民娱乐休闲场所,植物配置比较灵活多变,选择的植物类型及种植方式也比较自由,根据环境、地形、景观及特点来合理配置。利用植物景观突出广场自身的特点和风格。可利用植物进行空间划分及组织交通,可多设花坛或花架等。 3.5.7小区庭院

1居住区庭院绿化。居住区庭院绿化包括区内组团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小区道路绿地等,应以植物造园为主进行布局。植物的选择和配置要结合居住区绿化的种、养、管,依靠居民的特点,力求投资少、收益高、管理粗放,以更好地创造出舒适、卫生、宁静、优美的生活和休憩环境。在庭院绿地中以草坪为基调,花灌木为主,常绿为辅,以自然式配置,以不同树种或不同配置形式增强居民的记忆和辩认。植物的树种选择要符合:一要考虑绿化功能的需要,以树木花草为主,提高绿化覆盖率,以期起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二是要考虑四季景观及普遍绿化的效果,采用常绿树与落叶树,乔木、灌木和地被,速生树与慢长树,不同树形、色彩变化的树种的种植,种植绿篱、花卉、草皮,使乔木、灌木、花、篱、草相映成辉。三是树木花草种植形式要多种多样,并结合花坛、花境、花台丰富变化和利用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四植物材料的种类不宜太多,又要避免单调。力求以特色树种形成基调,统一中有变化。五要考虑绿化靠群众,选择生长健壮、管理

粗放、少病虫害、有地方特色的优良树种,同时可栽植些经济树种。六是要多种攀援植物,以绿化建筑墙面,各种围栏、矮墙,提高居住区立体绿化效果,并利用攀援植物遮挡丑陋之景物,发展垂直绿化。七要考虑安全,不用有毒、带剌、易落果伤人及易引起过敏的植物。

2机关、企业、学校小区绿化。机关、企业、学校小区的绿化景观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利用各种植物材料构成绿地结构,创造良好的生态效益。植物材料的选择和配置应适地适树为主,作到树种选择恰当,树木生长健壮,以达到造景目的。植物配置的原则适应绿地功能的要求,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乔木与灌木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速生与慢长相结合;乔木、灌木与地被、

4工厂厂区绿化。一对各种类型的工厂厂区绿化应注重树种的选择。一般工厂在生产时会排放出“三废”等,造成对环境的严惩污染,因此,根据不同类型、性质的工厂选择适宜的花草树木是工厂绿化成败的关键。二工厂绿化应为生产服务和工人服务。植物配置要根据其不同的保健要求,既不影响安全生产,又要使植物能有正常的条件生长。对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和安全至关重要。在满足要求下尽可能合理搭配,结合其他园林设施,使之内容丰富,为职工提供最优良的工作、休息场所。三由于绿化是防护工厂污染的手段,因此,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工厂都需设置一定宽度的防护绿带,它也是工厂绿化的组成部分。一般这些绿带内常栽植枝叶大而密的树木,并采用自由式或林荫道式的布置形

草皮相结合。适当点缀花草,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既满足生态效益的要求,式,同时注意其疏密关系。 又达到观赏的景观效果。各类绿地有各自的功能要求,但是其主要功能是发挥生态效益,改善和保护居住的生态环境。植物配置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避免种类单调、配置形式雷同,树种选择和配置方式要适合

3.5.8滨水地带

1滨海防风林带。滨海防风林带的种植形式一般为单一林及混交林。其中混交林按结构不同分单层混交林及复层混交林两种。复层混交林的树种、组成

不同绿地的要求。在公共绿地的入口处和重点地方,种植体形优美、色彩鲜艳、和结构的特点、功能及作用,可以克服单一林存在的病虫害严重、林地退化、季节变化强的植物。植物的配置可以采用孤植、对植、列植、林植等方法来造景,种植为生态和景观服务。各分区有条件的地方用绿篱或自然林带分隔,互不干扰。

3医院绿化。医院绿化绿化应以创造安静、休养和治疗的环境为主,同时发挥卫生防护隔离作用。植物配置以绿荫如盖的大乔木、花开四季溢香的花灌木和开阔的草坪为主。要避免影响通风、采光及日照。常绿树与开花灌木应保

林木生长不良等问题。另外混交林抗风能力强,不易发生火灾,并可提高林木的抗逆性。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复层混交林是防护林的发展趋势。

2滨河、滨江、滨湖风景绿化。一是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减少对地貌、水体、植被的破坏,以及对景观和江河、湖塘等生态敏感区的影响。二是师法自然, 灵活运用峰、峦、坡、谷、水岸等山水元素的主次高低、阴阳向背、陡缓,瀑布、跌水、潭、溪、涧、池、湖、岛、半岛、堤等山水元素的曲折开合,创造出山水相融,宛自天开的园林山水景观。

持一定的比例,一般为1:3左右,使花灌木丰富多彩,还可以多采用药用植物。 3.5.9建筑绿化

建筑绿化是建筑的第二生命,也是塑造海南城乡热带风貌景观的重要内容,必须精心设计与种植。一是围绕建筑底层的墙角应尽量设置花坛,种植热带开花植物或攀援开花植物,让建筑处在绿树鲜花围绕中。二建筑一层临街外墙1.5米高处应均等距离设固定或活动花池,种植热带开花植物。三是多层建筑、中

划定相应范围的缓冲地带。

4对于生态系统脆弱的城区湿地,应采取围栏封育,有条件时辅以人工补水,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5严格控制城区湿地的开发利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破坏城区湿地

高层建筑六层以下阳台、窗台处应设花池,种植热带开花植物或攀援开花植物,的违规行为。 让建筑充满绿色和朝气。由于海南热带风暴较多,不鼓励采用屋顶绿化。 3.5.10园林建筑

1园林建筑的选址、体量、造型、风格、材料、色彩应与自然山水景观融洽和谐。建筑形式应当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注重地方特色。园林景观建筑的屋顶宜采用坡顶或平顶坡顶相结合。

2园林建筑外立面较适合采用的材料有:涂料、石材、木材、陶砖;仿石、仿砖、仿木的面砖、斩假石。应注重木材等软质材料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3建筑物与道路广场间的绿地对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有重要作用,应尽量予以留出。若确受条件限制,则推荐绿化型散水。 3.5.11城区湿地建设

1湿地系指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湿源或水域,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咸或淡、或半咸半淡的水体,并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0m 的海域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等方面,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应根据地形地质与水源条件,保留、恢复和建设尽可能多的城区湿地工程。

3城区湿地工程建设应根据城区湿地建设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确定建设地点和建设范围,并根据其建设规模、所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等因素,在其周边

6城区湿地建设范围和缓冲地带,应由政府划界确权,树立标志,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设施和管理人员,依照相关规定对城区湿地施行有效管理。 3.6照 明 3.6.1 基本原则

1 满足城市照明功能性原则。城市照明应符合国家、地方对城市照明的相关规范,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夜间功能性照明的需求。

2美观性原则。城市照明应充分体现自然环境与城市的特点,通过灯光造景、衬景来提升城市品位。所有城区供电线路与照明线路均应走地下埋设,城区现有架空的线路应有计划地下架入地,让城市空间整齐开阔,环境更加优美宜人。

3环保节能的原则。城市照明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要做好节能设计,合理控制照明亮度及照明时间等经济指标。做好城市照明亮度等级的区域划分,避免夜间光污染的产生。 3.6.2 景观性照明

1建筑物照明。建筑物照明宜根据建筑物所在的不同的地域范围,以及建筑物本身的功能特点、建筑特色等,针对其不同需要,进行不同性质和功能的照明。同时,根据建筑表面材质的光学特性和环境特征确定适宜的照度.使照明发挥最好的效果。

2商业街的照明。商业街灯光设计应创造具有热带滨海特色的“灯光”文化和特色,重点考虑满足人们步行过程中对近距离照明的需求,在灯具造型、光源强弱、光色等方面的人性化设计,同时还需将照明系统带来的安全感、方向感等因素表达充分。

3景观水体照明。要着重考虑水体的横向、竖向界面的照明效果,横向主要包括道路、绿化带、桥梁等,应做好灯光造景、衬景的设计;竖向主要包括沿岸的建筑、树木等,应通过夜间照明体现他们与水体相映成晖的自然关系;同时,满足四季视觉审美变化的需求。

4山体照明。山体作为整个城市风貌的背景衬托,灯光照明采用轮廓照明及重点照明相结合的手法衬托出桂林山体的清丽、秀美的特色。

5绿地照明。规划在道路沿线绿地内主要使用小品灯、庭园灯和地灯,丰富照明的层次感。 绿化植物的照明,应根据树形特征、树叶色态等采用多样化灯光照明。 3.6.3功能性照明

具、行人等提供夜间活动所需要的环境亮度。主要道路灯光照明设计在满足安全照明基础上.还应增加体现方向性的灯光标志设计。二是街道的照明是体现城市脉络风貌的最佳手段。在光源、光色、灯具外形等方面.应从表现城市形象,烘托城市夜景风貌的角度进行设计。

3城市设施指引性照明。 城市设施包括信息交流系统;交通安全系统;休闲娱乐系统:商业服务系统;无障碍系统。城市设施指引性照明应能明确表达其功能特征,能够方便人们的生活,并能使其与自然环境融合。

4居住区照明。居住区室外灯光设计应在满足灯光照明亮度外,使用温暖舒适的的灯光色调照明,与整个城市灯光照明相协调统一。同时控制好光源与地面的高差及与周边建筑的关系,避免光污染。

5广场灯光夜景照明。一广场空间的照明应抓住广场固有特色,充分发挥广场的功能。应有足够的明亮度,整个广场的明亮程度要均匀一致,灯具造型要符合亮化工程的整体效果,不能影响广场本身的功能。二交通集散广场、立交桥、人行天桥等广场可设置其他类型灯具.宜设置高杆灯,以保证人车的安

1道路照明。一道路照明应综合考虑城市性质、道路标准和道路景观要求,全,并可使灯光照明设备在空间上有层次感,丰富城市立面空间。三商业广场道路照明设计需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以满足道路照明要求为主,兼顾美观性和经济性。达到保障交通安全,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为方便人民生活,防止犯罪活动和美化城市环境的效果。照明设施应与四周环境相协调,注意照明设

需增加广告灯或霓虹灯的渲染,和整体氛围协调的基础上,可采用亮丽的颜色,增加照明的多样性。其他广场空间应以园林灯照明为主。

6桥梁灯光夜景照明。应根据桥梁自身的形态特征,考虑从不同的方位和

施的隐蔽与照明效果的关系。二路灯选型上与道路特征及周围建筑风貌相统一,角度进行桥梁照明设计,选取适当的亮度比,照明效果使得桥体在三维空间的合理选择道路照明标准和灯具造型,同一路段灯具选型应统一,选型不宜超过两种。灯型选择应综合考虑照明要求、景观要求和区域环境要求,力求与区域环境在造型、体量和色彩上相协调。路灯设计考虑节能要求,控制应分为:平时照明、一般节日照明、重大节日照明三种控制方式。

2街道照明。一是在功能上首要是满足安全性照明的需要,为城市交通工

环境中凸显它的大小细部,表现桥梁总体艺术造型并与周围山水环境的相互映衬。

3.6.4城市照明的技术因素

1照明对象与光源。在进行具体的夜景照明设计时,必须研究照明对象的特点和表面材料的光学特性,妥善处理好照明对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宜选用

LED 等节能高效的新型光源,重点场所和建筑照明设计的光源具有的色温和显色性等应遵守国家及地方条文的规定,在符合相关规范的基础上创造丰富的夜景空间层次感和色彩效果。

2照明方式。为增强照明效果,并对照明对象周围环境形成正面影响,避免负面影响,夜景照明方式可采用直接照明、半直接照明、漫射照明、半间按照明、间接照明等,可使用各类电控、声控、光控、程控的霓虹灯、投光灯等照明方式,加强城市夜景层次。同时要避免不当的闪光,以防使人感到疲劳、烦躁,造成交通安全隐患。

3灯具。灯具的选择需考虑安全、经济、节能、美观、智能控制等因素.并根据不同的照明需求来选择灯具。根据条件设置自动开关灯的控制系统,包括自动调压系统。在灯具造型方面,可根据我市民族、历史、人文等特点,根据灯具的具体设置地点进行选择,并力求使灯具跟环境、山水、建筑相融合。

4 风景旅游度假区

4.1建设目标

在全风景旅游度假区范围内以生态性和地域性为建设总则,

以营造特色鲜明的生态风景旅游度假环境为核心,创建一个原生态景观保护完整、功能布局科学合理、生态空间结构清晰、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道路交通顺畅便捷、环境色彩明快活泼淡雅和谐、热带滨海风光浓郁的风景旅游度假区。 4.2基本原则

1 生态保护原则。风景旅游资源是风景旅游度假区的生命线,风景旅游度假区生态系统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规划设计与开发建设的前提,因此,规划设计应当对风景旅游度假区生态系统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保护好核心区原生态景观资源 。

2 全省统筹原则。各风景旅游度假区应根据各自的自然地理环境资源优势在全省范围内统筹分工,明确自身的核心旅游资源和主要游客市场,科学定位,做到功能定位独特鲜明,避免同质竞争,实现全省风景旅游度假区有序、协同、

联动、互补式共同发展。

3 个性化原则。不同的旅游者对旅游度假的需求不同,要求各风景旅游度假区拥有不同功能和特色,为各类旅游度假者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旅游度假方式。 4.3规划控制 4.3.1开发强度

1 海南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应遵循海南生态岛、健康岛、旅游岛的发展战略,宜采取低强度的生态开发模式,开发用地一般比例应比已建成的国内外同类地区稍低;建设开发用地控制在25%左右,道路交通用地为10%左右,生态绿地为65%左右。

2 总体开发用地的平均开发强度应在10—100个床位/公顷

之间,不同类型的旅游度假区开发强度有所不同,低密度的应为10—30个床位/公顷,中密度的应为30—60个床位/公顷,高密度的应为60—100个床位/公顷。

3 海南山地旅游度假区主要分布在海岛中部、南部,气候比北部更加炎热、多雨,且交通相对不便,再加上自身地形复杂、生态敏感性较强,这类度假区的开发应紧扣山地环境特征,采取低层低密度的开发模式,突显森林山居、幽静野趣的度假特色,与相对较高密度的滨海度假区形成错位发展。 4.3.2土地利用

1优先确定生态保育核心区、控制工业和试验开发区,分类对自然景观资源进行严格保护。

2 合理配置土地以及空间资源,统筹考虑各类土地的有效利

用,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风景旅游度假区的土地使用划分与自身的核心自然资源关系密切,核心自然资源是度假区的核心吸引物,其周边是度假区人

流最集中的地方,应布置公共性强、人流密集的公共设施,以便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优美的风景,而私有性较强的设施应布置在环境优美但人流较少的区域,以减小游客在度假时受到的纷扰。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土地使用功能:一线海景用地的使用功能应强调以公共性为主,包括酒店、餐饮、娱乐、商业、公园、码头等;严格控制在一线用地布置一般性、私密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4.4生态园林

1 优先划出生态保护、生态培育的主要区域,确定度假区的 生态框架,所有的开发建设都应在该框架允许范围内进行。

2 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发生、发展的过程,并针对

其自然演进过程采取相应的保护与培育措施,保护其系统的完整性,培育或恢复较敏感的生态因子,使旅游开发顺应自然生态规律。

3 划分大功能区,建立区域生态框架,培育和保护区域生态 环境。功能区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培育区和生态开发区。

4 建立各种类型的生态廊道,联系各个生态区域,形成具有 流动性、整体性的生态网络。

5 人工园林景观应与自然生态景观密切结合,依据自然景观

特征进行发设计,保持区域的原有景观特色;建筑群体的设计应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建筑材料尽量使用当地的天然材料。

6 严格保护独特性、稀缺性自然资源,确定保护等级和具体

范围,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对旅游区的非稀缺性的主要吸引资源也应确定保护等级并划定具体保护范围,允许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进行适量的生态性开发,如海滩、湖泊、温泉等。

7 尊重和保留原生态植物,采用自然造景,结合乔木、灌木、

藤木、地被等创造多层次的植物景观;保护水土,合理选择树种,有机搭配各

种类型的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的生态空间景观。

8 海滩保护:海岸生态系统包括近海域及其生物、沙滩、沙

坝及其植被等,应划定具体的范围予以严格保护,禁止人为破坏性的开发;严格保护沙坝及其植被,采用当地的乔木、灌木、草种,并禁止在沙滩、沙坝上建设永久性建筑。

9植物树种要以热带原生树种为主,突出棕榈科植物造景,如椰子树、大王棕、槟榔树、木棉树、油棕树、凤凰木、榕树等热带树种的应用,配套种植大红花、三角梅、紫薇、紫檀等开花灌木树种,营造热带风情浓郁的生态园林景观。

10道路绿化要突出热带风光,创建绿树成行成荫的森林景观,让车在树荫底下穿行,合理配种开花树种和花卉,增强游客对热带园林景色的体验。 4.5建筑风格

1风景旅游度假区的建筑风格应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尽量使用当地的天然材料和本地建造技术、工艺。

2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主导风向,科学进行建筑布局,重视开敞空间和抬高首层地面等措施的应用,尽可能多地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节约能源。 3 度假区的公共建筑、度假酒店等因公共性强,具有一定的

形象性,在鼓励使用当地的建筑形式和细部的同时,应强调建筑形象的简洁和鲜明。滨海度假区建筑应使用耐久、质量上等、耐海风侵蚀的材料。海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还要求建筑要考虑遮荫、避雨设施,如带拱顶的通道、雨篷等。

4 旅游度假区的建筑风格应体现和解读海南当地传统建筑形 式,如南洋风格建筑、黎族船形屋、黎苗村寨等。

5度假区的建筑形态及风格鼓励取材海南或当地特有的形式及细部,通过屋面形式及高度来加强建筑之间形体上的联系,建筑材料与颜色要与自然环境相

协调;鼓励建筑物出挑,并使用阳台和门廊等建筑元素,提供阴影并可形成视觉焦点。

5所有建筑应采用坡屋顶,以粉红色为主导色,可用浅绿色或灰色。建筑造型轻巧活泼,外窗应结合建筑节能采用格栅遮阳,色彩应用原木色,塑造鲜明的热带建筑风貌。 4.6市政设施 4.6.1交通系统

1 对外交通:旅游度假区的入口应与区域的主要交通设施有

便捷的联系,如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滨海、滨河度假区根据实际情况可建设客运旅游码头,增加进入的路径。

2 内部交通:在较大规模的度假区提倡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

网络体系,鼓励非机动车和步行交通模式;在旅游度假区入口设置公共停车场以及换乘中心,提供电瓶车、自行车等;根据度假区实际情况,合理限制机动车在度假区内的行驶,并分区设置公共停车场,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人流组织:建立沿旅游吸引物的景观步行道,如滨海步行

道、滨湖步行道等,形成连续、便捷的步行网络;区内步行空间的设计应体现生态特色,景观设置应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沿途步移景换,丰富视觉感受。 4.6.2道路设计:一是风景旅游度假区道路设计应符合度假区的环境氛围,营造幽静、野趣的行车感受。二是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基础上,道路线型尽量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顺应地形地貌特征,采取较窄的道路断面,避免人为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过境道路或连接入口的主要道路可采用双向4车道,

单个停车场的停车量不宜超过400个。三是停车场与旅游设施、换乘站点的距离以200-300米为宜, 一般不超过500米; 露天停车场平均每车泊位占地25-30平方米。

4.6.4建设完善的生活垃圾与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保持风景旅游度假区环境的整洁、干净、卫生、文明。 4.7旅游文化与服务设施

旅游度假的体验需求是多方面的,但了解旅游目的地特有文

化,获取不同的生活体验,是每位旅游者的共同爱好,因此,每个风景旅游度假区均要结合当地民众日常生活,开发建设1~2处反映当地居民生活习俗的特色文化生活街区,应集娱乐、购物、休闲、表演于一体,让每位前来旅游度假的均能轻松参与,并乐在其中,满足其对特色文化体验的愿望。

1文化娱乐设施:如表演、保健、桑拿、理疗设施;室内健身房;夜总会、歌舞厅、多功能厅;图书和阅览室等。

2餐饮服设施务:通过各种途径为客人提供更多特色餐饮服务,如餐厅、咖啡店、烧烤店、快餐店、露天餐饮广场等。

3购物和相关服务设施:在度假区购物本身就应是一种快乐体验,应成为旅游活动的延伸,还可以提供在非正式活动场合会见和结交朋友的机会;鼓励商店在统一管理的模式下成群布局,但是应保持小型专卖店的特色。服务设施包括:一是食品和日用百货,如超市、药店、书店、手工艺品店等。二是各种装备店,如野营装备、运动装备、相机等。三是服务性商店,如干洗店、维修店等。四是旅行社、汽车、游船租赁。五是银行、邮局等机构等。

度假区内部主要道路应采用双向两车道,交通流量较少的道路可采用单向车道。 4.8景区照明

4.6.3 停车场设置:一是露天停车场应有绿荫遮蔽,地面采用耐磨草皮或草坪砖,增加地表渗透力。二是停车场设置应充分考虑结合地形,分散布局。

景区照明可使用各类电控、声控、光控、程控的霓虹灯、投光灯等照明方式,加强景区夜景层次,在满足景区功能照明的基础上,重要节点充分考虑景

观灯柱、草坪灯等太阳能灯具,营造独特的光照效果。灯具的选择需考虑安全、化景观,建设优美的村庄居住环境。按照因村制宜、适地适树、乔灌结合的原经济、节能、美观、智能控制等因素。在灯具造型方面,可根据景区民族、历史、人文等特点,根据灯具的具体设置地点进行选择,并力求使灯具跟景区环境、山水、建筑相融合。

则,搞好村庄“四旁”绿化。进村主要道路和村内大街以栽植乔木树种为主。大力建设围村林和村内公共绿地。主要种植椰子树、槟榔树、木棉树、油棕树、凤凰木、榕树、大王棕等热带树种,配套种植大红花、三角梅、紫薇、紫檀等开花灌木树种,用爬地菊、本地草等绿化路沟边坡,不让黄土露天。营造“村

5 乡 村 区

5.1总体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要求,以生态性和乡土性为建设总则,以营造一流的人居环境为核心,创建一个功能布局合理、道路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繁荣、环境整洁卫生、综合防灾安全、色彩明快淡雅、热带风光浓郁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硬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经济发展目标——以“一村一品”为导向,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农村生产组织化程度,走专业化生产道路,建立以市县为依托的区域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业生态产业园区,拉长加工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和高效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2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等“五改五通”工程。村庄道路要统一规划,对村庄道路要进行水泥(柏油)硬化,厚度达标,宽度适

在林中、村在绿中、村在花中”的热带村庄景观。

4发展独具海南热带特色的乡村建筑风格——建设整体和谐独具海南热带特色的乡村建筑风貌。所有建筑高度不应超过三层,建筑应采用坡屋顶,以灰色为主导色,可用浅绿色或粉红色,一个村庄建筑的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应统一和谐;建筑外墙应采用涂料,以乳白色为主导色;建筑造型轻巧活泼,塑造鲜明的热带建筑风貌。 5.2规划控制

1明确乡村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生态保育用地的边界,严格管理。一是引导乡村建设在建设用地的边界内有序进行,使村庄不能越出规划建设边界向外无序蔓延。二是农业生产用地按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进行综合整理。三是生态保育用地必须加以严格保护,避免农田、河流、湖泊、小溪、沼泽、山坡、林木等各类环境资源被任意侵占。

2 现状乡村区(村庄)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以下四种适合的空间重构方式进行建设规划:集中发展方式、连片整合方式、移民迁建方式和开发带动方式。

3不同村庄不同对待,不同村落特点和条件分别按自然环境优美型——生

当,路基结实,路面平整,小巷道应进行水泥(柏油)、砖石等多种方式硬化;态村,人文特色鲜明型——文化村,地方物产独特型——品牌村等不同模式进主要村庄道路两侧要配套建设排水设施,保证雨水流畅。村庄主要村道全部安装路灯,间距适当。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安装太阳能节能路灯。

3绿化景观建设目标——建设具有椰风海韵风光特色的多层次热带生态绿

行规划。

4乡村建设活动应在适宜建设区内集约进行,限制建设区应明确禁止建设的设施、允许建设的设施以及建设条件,禁止建设区内必须严格禁止各类建设

活动。

5限制县级以上公路两侧的沿路建设活动,避免村镇建设活动沿着道路无序蔓延。

6农垦系统居民点建设应结合农垦系统改革,依托现有农场场部集约发展小城镇,强化中心居民点建设,保留一些拥有特色资源的生产队,将其培育为特色村庄,形成垦区与地方相融合的乡村居民点体系。 5.3建筑布局

1 住宅平面功能应方便农民生活,合理布置院落、利用院落,

减少干扰,实现寝居分离、食寝分离和人畜分离;立面设计应统一协调,突出地方特色,体现乡土气息。

2 乡村建筑空间形态应整体协调,以低层建筑为主,规模较 大的村庄允许在村庄中心建设少量多层建筑,民宅不宜超过3层。

3 建筑组合方式应符合海南的气候特点,宜采用线状排列组 合,院落组合应注重建筑通风的设计。 5.4乡村风貌

1 继承和保持现有建筑风貌,延续村落肌理,修整陈旧房屋,拆除影响村

南热带乡村的自然景观风貌及人文景观风貌的多样性,如古树名木、祠堂、特色祖屋、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石刻、砖雕、特色节庆、祭奠活动等。

5村庄绿化要突出热带乡村特色。一是保留乡土植被,参照热带自然生态群落进行绿化,适当增加落叶、色叶树种的栽植,如香枫、大叶榄仁等,以丰富季相变化景观,提升乡村绿化景观的游赏性及经济性;二是在村落周围由于村民的耕作形成了独特的田园风光,如稻田景观、橡胶林、香蕉、槟榔园等;三是围护村庄四周的自然山林是海南农村独特的乡村景观,具有防风和改善村庄小气候的作用,在村庄规划建设中应重点保护和加强维护补植热带乡土树种,如椰子树、木波罗、龙眼、木棉、大王棕、榕树等。四是要引导村民在村庄中开辟绿地和在村民住宅庭院进行绿化。

6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开展特色乡村旅游。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独特建筑风貌、浓郁民俗风情等主题要素,集中体现海南开发历史、黎苗风情、侨乡风貌、革命传统等特色的村庄,规划要求延续村庄布局形态和建筑风格,保存和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为海南乡村旅游景点。

7村庄入口的标识牌要有个性特色。要结合村庄入口的自然地理地貌,设置文明醒目的村庄标识牌。除满足功能需要外,还需考虑标识自身的造型、材

容村貌乱搭乱建的临时建筑;修缮正在使用和不能拆除的破损建筑立面、屋顶、质、色彩等因素,起到美化乡村环境、体现乡村文化底蕴的作用。 围墙等。

2 新建与修缮的老建筑立面格调应与现有的文化与民居风格相宜,比例协调、造型简洁、房屋结构体系牢固,整体风格比较统一。

3 建筑风格体现地方特色,对具有传统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应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如院落式空间的建筑风格+海南传统民居建筑符号的提炼+海南传统民居民俗的继承。

4对有价值及特色的乡村遗产必须给予保留、改善,体现海

5.5基础设施

1有条件的乡村区应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主要通过县乡公路与村级道路连接,在村庄入口处设置港湾式停车站,必要时可建设候车亭,满足候车时遮阳、避风、躲雨要求。

2村庄内部道路建设应考虑汽车、农用车等交通工具的通行要求;具体根据不同类型村庄特点和交通流量,结合自然条件与现状特点,确定道路交通系统,

并有利于建筑布置和管线敷设。

3村庄中的主要道路须按照机动车化标准建设并满足消防通道要求,主要道路宽5—7米,支路宽2—5米,局部设汽车停靠、错车点。

4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庄可通过逐步拆迁、改造来调整建筑布局,开辟车行通道,逐步做到通车到户。

5村庄内部道路应实现硬化,两侧应设置排水沟渠和种植行道树。 6乡村道路纵坡、横坡、转弯半径等参数应参考城镇道路设计规范的要求。 7村庄道路景观有别于城市街道和公路景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景观设计时应运用乡土材料和当地的树种,在村落间的交接处应设置标示,标示的材质以海南地方特色材料为主(火山岩、观草、椰子壳、贝壳等)。

8乡村低压配电系统应实现规范化,使变压器供电半径合理,一般长度在250米以内,线损和电压降控制在5%左右;对老式的高损耗变压器进行更新,换成新式低损耗变压器,并推广使用节能灯具。

9乡村内外电力线路的布线应规范,各类线路安全间距合理,高压输电线路走廊、宽度、高度必须满足要求,各类线路与民房、道路距离合理,必要地方用绝缘导线。

10乡村内各线路走线要美观,尽量与道路、民房走向一致,横平竖直,使乡村的村容整洁。

11乡村供水水源选择:可采用区域集中建厂、统一供水的模式,部分较为偏远的村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选用地下水或山泉水。

13加快乡村通讯网络、宽带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实现以乡村信息化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5.6服务设施

服务设施指服务于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行政管理及各类管理的公共性建筑,其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化科技、医疗社保、商业服务等设施。

1应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综合配置和共同享用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以乡村中心居民点为主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2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综合考虑居住用地及人口密度分布,尽可能做到位置适中、服务半径合理,交通出行以半小时较适宜。

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项目一般包括:居委会(村委会)、儿童乐园、村民活动中心、文化站、科技站、社会停车场库、公共厕所、公共墓地等。 4所有村庄要设置收集垃圾的容器,方便群众投递;结合农村沼气化工程,积极推进改厕、改圈、改厨;畜禽养殖实行圈养;采取综合措施清理农村垃圾堆、臭水沟等问题;每个村庄要设卫生保洁员,按时清运垃圾,村内环境干净整洁。 参考文献

1. 海南省建设厅《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

2. 海南省建设厅《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3. 海南省建设厅《海南园林观赏植物》

4.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海南热带建筑元素及规划设计导则研究》

12供水设施可选择建设小型水厂、利用小型成套水处理设备、管井(机井)5. 海南雅克设计机构《海南省热带城乡风貌设计导则》 +深井泵、大口井+变频泵+气压罐等一些常用的、适合海南的供水设施类型, 各乡村应根据地区的用水规模 、水源情况以及自身条件采用切合实际的供水设施建设。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

(征求意见稿)

海 南 省 建 设 厅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海南雅克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海南省勘察设计协会

2008.10

目 录

1 总则 2 总体目标 3

城市(镇) 区 3.1建设目标 3.2规划控制 3.3建筑设计 3.4园林绿化 3.5市政设施 3.6城镇照明 4 风景旅游度假区

4.1建设目标 4.2 基本原则 4.3规划控制 4.4生态园林 4.5 建筑风格 4.6市政设施 4.7景区照明 5 村 庄

5.1总体目标 5.2规划控制 5.3建筑布局 5.4乡村风貌 5.5基础设施 5.6服务设施

1 总 则

1.1.1为了全面贯彻实施《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2005-2020)》,指导建设独具海南地方特色的城乡热带风貌,保护自然生态山水风光,推动岛屿国际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建设,结合海南实际,特编制本风貌设计导则。

1.1.2风貌设计与城乡规划设计的关系:风貌设计是城乡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

足人的心理、生理需要,创造轻松、舒适的环境,丰富空间层次,营造宜人的空间尺度。

3地域性原则:应尊重海南省特有的自然山水环境和地理气

候条件,利用自然特征元素,构筑特色风貌和景观格局,创建热带风情景观,因地制宜地创造出适应海南自然山水特色,彰显海南自然山水文化特性,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城乡风貌,提升城乡文化品位和整体形象。

4历史性原则:应注重海南省城乡的历史文件沿革,保护历史的整体性和那些充满文化意蕴的地域、结构和人工构筑物,挖掘历史的风貌元素,将民俗风情、历史文物、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合在规划设计中,承前启后,延续城乡历史

部分,是城乡规划设计的补充与深化,应强调将城乡风貌设计落实到总体规划、的文脉。 详细规划等各个阶段的设计中,是海南城乡建设、建筑设计的指导和依据。

5创新性原则:鼓励对传统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的创造性运用,强调设计创

1.1.3 本导则对海南省城乡所有项目设计、环境绿化建设具有参考和指导作用,作应体现时代精神,提倡适应时代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审美观念变化的为塑造热带海岛特色风貌起到指引作用。

1.1.4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特征:热带滨海风光,碧海蓝天沙滩,生态雨林绿水,阳光地热温泉, 椰风海韵浓郁,民族风情文化,南亚特色鲜明,历史遗存厚重,改革开放创新,热情淳朴祥和。

1.1.5在海南省城乡范围内的项目设计建设除应符合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外,涉及风貌内容的建设尚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妥善处理

好城乡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体现自然与人文和谐融理念,尊重自然,充分考虑建筑、环境、景观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等各项要素,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扩张、破坏性建设。

2可持续性原则:保护生态、延续历史、优化环境、集约发展,合理安排各项用地,有序规划各类项目、永续利用各类资源。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满

2.1总体目标

在全岛范围内以生态性和地域性为建设总则,以营造高品质

的人居环境为核心,创建一个区域功能布局科学、生态空间结构清晰、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道路交通顺畅便捷、经济社会繁荣和谐、环境色彩明快活泼淡雅和谐、热带滨海风光浓郁的城乡一体化海南;塑造生动和谐的城乡建筑群体与公共开放空间,构筑优美、宜居、舒适、文明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环境,建设具有浓郁的热带滨海特色的城乡风貌。

1区域经济布局发展目标——建设经济发展区域功能特色突出的五大经济区。按照“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发展布局,一是科学创新,反映世界先进设计理念,积极发展先进文化。

2总体目标

组织以海口为中心包括文昌、定安、屯昌、澄迈、临高在内的北部综合经济发展功能区建设,综合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新型工业、旅游服务业、热带高效农业和加工业。二是精心组织以三亚为中心包括陵水、保亭、五指山、乐东在内的南部热带滨海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

部电厂、昌江核电厂为依托,构建全岛分布式电源和强固“回”型电网。四是推进环岛燃气管网建设,加快乐东气田开发,规划建设全岛气网管线工程。五是完善全岛的通信网络建设。六建设完善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保持干净卫生的文明环境。

热带高效农业和特色工业。三是统筹组织以琼海为中心包括海口、文昌、万宁、 3绿化景观建设目标——建设具有椰风海韵风光特色的多层次热带生态绿陵水在内的东部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综合功能区建设,集中发展以会展、航空、度假为主题的第三产业、热带高效农业和特色工业。四是大力推进以洋浦为中心包括澄迈、临高、儋州、昌江、东方在内的西部油气化工建材修造船工业区建设,重点以工业为主导,综合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旅游服务业。五是合理组织以琼中、五指山、白沙为中心包括保亭、东方、三亚、乐东、万宁大部在内的中南部生态旅游农业保护发展区建设,在保护原生态的基础上,合理发展热带高效农林牧业,适度发展热带雨林、民族风情旅游业和特色加工业。形成独具海南特色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2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建设覆盖全岛功能强大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六网工程。一是大力推进陆海空立体化的综合交通网建设,开工建设东环铁路,开通运营西环铁路;加快海口绕城高速公路、三亚绕城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扩建凤凰机场二期工程;续建海口港二期、南山港区一期、洋浦港三期工程,加快推进马村港、金牌港的规划和建设;逐步打通陆路、铁路、港口和空港间的连接,完善全岛景区间、城景间、城乡间交通连网,加快构建全岛快速交通网。 二是加强保障全省生产生活用水的水网建设,推进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尽快完成大广坝水利水电二期(灌区)工程、三亚大隆水库工程、红岭水库工程建设,加快规划建设全岛江河、水库间的连接渠道建设,构建全岛可调控的水

化景观。一是大力组织环岛海岸椰子防护林带建设,主要种植椰子树、木麻黄、海棠、爬沙虎等植物,塑造具有椰风海韵风光特色的环岛椰子林防护林带。二是精心组织以高速公路、东环轻轨铁路为主的交通干道两侧椰林风景绿化长廊建设,包括海渝东线、中线、西线及市县乡镇公路两侧椰林风景绿化长廊建设,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办法,在道路两侧种植椰子树、槟榔树、木棉树、油棕树、凤凰木、榕树、大王棕等热带树种,配套种植大红花、三角梅、紫薇、紫檀等开花灌木树种,用爬地菊、本地草等绿化路沟边坡,不让黄土露天,营造万里热带风情景观长廊。三是主要城镇道路绿化应设中间及两侧绿化带,创造路在林中穿行的效果。四是科学组织城乡人居环境热带风情绿化景观建设,对城镇街道村道、城市广场、公园、庭院、园区景点等场所,在突出用椰子树、大王棕、榕树、油棕树等热带主树种塑造热带风情绿化景观的同时,配套种植龙船花、大红花、九里香、玉兰、鸡蛋花、三角梅、紫薇、紫檀等开花开香花灌木树种,用爬地菊、本地草等草本植物绿化地坪,消灭黄土露天,营造“城在林中、城在绿中、城在花”中的热带园林景观。

4保存历史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科学修缮改造成片的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结合现有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实际,重新确定其产业定位和功能,有针对性地组织整个街区、整个镇村的修缮改造,恢复原有

网。三是提高全省回形电网建设质量,确保供电安全。做好电力发展滚动规划,历史符号和文化遗存,继承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提高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推进海南电网联网工程,建设海南省城乡电网完善工程,以海口电厂、华能西

镇村硬件和环境水平,让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功能与其历史文化环境

氛围相协调,让其焕发新的活力。海南省具有修缮改造价值的历史街区与历史文化名镇村详见附表1。

5发展独具海南热带特色的建筑风格——建设整体和谐独具海南热带特色的城乡建筑风貌。一是所有建筑应采用坡屋顶,以粉红色为主导色,可用浅绿色或灰色。二是所有沿街建筑均应设计建设雨蓬,为行人遮阴挡雨。三是建筑外墙应采用涂料,以乳白色为主导色,谨慎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四是1∽2层建筑外墙可用深色调的外墙瓷砖、大理石等装饰,增强外墙防水和厚重感,突出建筑特色。五是所有建筑外窗均不应设有碍建筑面貌的防盗网,可在外窗内侧设隐形防盗网,创造整洁的建筑面貌。六是建筑造型轻巧活泼,外窗应结合建筑节能采用格栅遮阳,色彩应用原木色,塑造鲜明的热带建筑风貌。

6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开放空间——创造开敞生态的城市亲水特色空间与环境。一各城镇要充分结合自己的自然地理环境,利用海、江、河、湖、山等自然要素,发挥沿滨海、沿江、沿河、沿湖、沿山脚等城镇柔情地段,通过保留滨水绿化带、建筑高度退台及亲水节点措施,创造宜人的滨水公共空间和热带滨水风光 。二是要大力建设具有热带风情的城镇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公共活动场所。三是对城镇沿街店铺招牌、广告等要进行统一设计,其尺寸、字体、色彩、位置均要统一要求。四是要适度建设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雕塑,丰富城市文化品位。五对城市道路的步行道应采用地方材料,突出地方特色。

7建设色彩明快活泼淡雅和谐的城乡人居环境——营造阳光灿烂、朝气蓬勃、改革创新、积极奋进的人文环境。海南省具有典型的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特点,四周万顷碧海,天上蓝天白云,岛上植物茂盛,绿色海洋,一年四季如春,阳光灿烂,勃勃生机,充满朝气活力,海南的自然景观以阳光、绿色为总体基调。海南的城市、乡镇、农村的色彩设计总体上以“明快、淡雅、活泼、和谐”为

原则,以丰富的中性色系为主色调,调整变化城市色彩的色相、明度及饱和度作为辅助色和点缀色,形成层次丰富而又统一和谐的城市总色调。 一、城市建筑色彩。 建筑外墙色彩应以明快淡雅的乳白色为主调,以能充分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性质特征为准;建筑屋顶应采用坡屋顶,色彩要考虑城市观景效果,坡屋面色彩应以粉红色为主调,突出与周围绿色的对比,可用浅绿色或灰色,烘托 “城景交融”的城市特点。二、城市绿化色彩。海南省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植被资源丰富。因此,绿化色彩应根据所处区域的不同和季节的变换,种植和点缀色彩变化较丰富的植物,多种红花树种和香花树种,并从种植密度、植被高度形成层次丰富、变化多样的绿化色彩。三、城市交通场所色彩。道路色彩的运用要注意色调、深浅、质感等因素,还应注意和海南的气候、街区性质、周围环境相结合。车行道以灰色水泥路面或黑色沥青路面为主,步行街道可丰富多彩,以中低明度、中低纯度的色彩为主。四、桥梁色彩:应与城市整体色彩风格一致,并能充分体现桥梁的美感,总体宜采用淡雅、明快的色调,但可根据所处位置的环境特点及桥梁特性进行相应协调。五户外广告色彩应注意与城市总体色调相统一,与周围建筑色彩相协调。

3 城市(镇)区

3.1总体目标

在全城市(镇)区以生态性和地域性为建设总则,以营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为核心,创建一个城区功能布局科学、生态空间结构清晰、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道路交通顺畅便捷、经济社会繁荣和谐、环境色彩明快活泼淡雅和谐、热带滨海风光浓郁的城市(镇);塑造生动和谐热带特色的建筑群体与公共开放空间,构筑优美、宜居、舒适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环境,建设具有浓郁的热带

滨海特色的城市(镇)风貌。 3.2 规划控制

成丰富的城市天际轮廓线,留出更多的用地形成集中的大面积开敞空间。

4对重要节点处的建筑造型应体现出一定的标志性,沿街的建筑群应充分

3.2.1历史文化街区, 如海口市老城区、文昌市文城镇老街、文昌市浦前镇老街、考虑各主要视点景观视线的要求,在体量、体形、后退红线、广场设置等方面三亚市崖城镇老街等

1 历史文化街区为海南城市(镇)历史文化风貌核心保护区,是城市(镇)印象的重要感知区。

2 在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中应注重保持老街区风貌,保护历史遗存风貌区, 恢复原有历史建筑符号,体现城市原有空间肌理,注重特色空间的保护,强化历史环境气氛,展示城市文化内涵。

3 在历史文化街区内注意避免不适宜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应借鉴历史传统的“南洋风格”,展示城市传统文化,充分展现海南热带滨海风格,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4 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注意高度和体量控制,建筑屋顶应采用坡顶形式,建筑的形式、尺度与色彩应与环境景观及历史文化景观相协调。

5 对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有景大影响的现有建筑,应有组织的进行改造和整治,使之与历史文化街区风貌达到有机协调。

3.2.2一般城市(镇)区

1 一般城区建设强调城市形态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城区总体风貌在与整体城市风格协调的基础上,可按城区的不同功能进行设计引导,展示鲜明的城市形象和时代特征,体现城市风貌与时代的对话,塑造不同形式的城市景观。

2 一般城区建设应尊重城市格局,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城市背景,注重营造城市水环境,塑造不同层面的空间形态。

综合设计,形成丰富、有韵律感的街道景观。

5 一般城区建筑风貌应鼓励提取地方传统特色的建筑意向,融入现代元素,创造具有生命力的建筑新形式。重点地段宜通过设置适量的高层建筑作为新区标识点,形成丰富有致的城市空间形象。

6 建筑形式成应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应采用坡顶形式,坡屋顶应以粉红色为主,可用浅绿色或灰色,建筑立面色彩宜淡雅,以乳白色为主导色。 3.2.3城市景观山体周边风貌控制,如三亚市、五指山市、保亭县、白沙县、琼中县等。

1 各级山体依等级按不同要求对建筑退让、建筑高度进行控制,留出保护绿地。

2 山体周边保护绿地在满足安全防护需要的同时,就避免过多人工建设,采用自然原生态形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3 景观山体周边建筑高度应由低层向多层逐步增高,建筑布置形式宜充分利用背景山体,结合具体地形地势布局,形成灵活多样的建筑空间。

4 景观山体周围的建筑风貌不得破坏山体景观,建筑总体布局应充分考虑与背景山体的关系,并充分利用对景、借景等手法使建筑群与周边山体景观呼应与融合,达到建筑与山体景观和城市风貌的和谐。

5 建筑形式成应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应采用坡顶形式,坡屋顶应以粉红色为主,可用浅绿色或灰色,建筑立面色彩宜淡雅,以乳白色为主导色。

3要结合城市(镇)功能分区,在城市(镇)商务中心、行政文化中心等,3.2.4城市景观水体周边风貌控制,如海口、三亚、东方、文昌、琼海、五指适当提高开发建设的密度和强度,在限定范围内建设全市(镇)最高建筑,形

山、洋浦、保亭等城镇。

1 沿各级水体按不同的距离控制建筑退让,作为滨水绿地控制。退让后建筑高度由低层向多层逐步增高,塑造丰富的景观层次。

2 水体周边强调视线通透,营造观景平台。除必要的景观建筑外,应严格控制滨水地带沿岸的建设,以保护岸线地区获得较好的景观视线和景观效果。

3 水体岸线建设处理应注重景观效果与使用功能相结合,尽量保证沿岸用地向公众开放的便捷与舒适性。滨海绿地强调开放性与多样性,景园设计提价使用地方材料,塑造开放、生动、有特点的滨海生态绿地。

景观环境设计和建筑立面设计,应注重城市入口景观节点控制,并设置入城标志作为城市印象的标识点。

5 城镇重要旅游通道应注意加强非建区绿带的保护,道路两侧景观资源良好地段应严格控制建设量,保留山林绿地和田园风光的景观渗透面,保持观景视线通畅。

6 城市广场应结合周边用地和建筑物的功能及氛围来进行设计,在使用功能上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在景观质量上相呼应,创造文雅、优美、大方的环境

4 建筑布局应考虑与水体景观之间的联系,沿岸线的建筑宜采用退台处理,气氛。 创造丰富的空间序列。建筑应融入环境中,充分利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发挥自然条件,塑造内外景观交融的滨海景观。

7 海南属热带气候特征,相应要求城市广场的绿地比例较高,并以遮荫避日的高大乔木为主,避免大面积草坪绿化。

5建筑尺度应与水体周边环境相协调,强调灵巧秀气、尺度宜人、造型通透,3.2.6城市片区开发风貌控制 避免厚得体量。建筑布置形式宜结合岸线及地形呈自由式布局,注重建筑立面设计,应采用坡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宜淡雅,坡屋顶应以粉红色为主,可用浅绿色或灰色,建筑立面以乳白色为主导色。 3.2.5城市重要道路及广场风貌控制

1 城市沿街建筑是城市地方特色的重要展示界面,在符合有关退让规定的前提下,应注重塑造整洁有序、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并结合交通、绿化和人流集散需要,变化街道空间,丰富城市景观。

2 加强城市主干道及景观道路沿路两侧的建筑造型、体量、色彩及高度控

1 城市片区开发提价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在体现海南热带城镇特色的基础上,可根据不同开发性质进行多样性风格建设,塑造行政办公区风貌、商业娱乐区风貌、居住区风貌、工业园区风貌等各具特色的城市片区形象。

2 城市片区开发建设应注意考虑片区内建筑风貌与环境设计,在整体风貌协调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不同高度的建筑形成错落有致的片区景观,避免出现大面积同一高度的建筑单体或建筑群。

3 城市片区开发应体现海南地方文化特色的关联性、延续性与时代特征,对历史街区实行保护性建设,修旧如旧,再现城市风貌历史;在城市老城核心

制。注意道路的对景和远景设计,强化视线集中的观景,塑造丰富天际轮廓线。 区内对各年代有代表性的房屋实行保护性建设,没有老房屋的可按照当年的风

3 临水体、山体、绿地的城市道路,应控制建筑临街长度,确保观景视线通透,提倡在道路适当位置布置街头广场绿化,与道路线性绿化配合,形成点线结合的绿色道路空间。

4 城市主要出入口道路,如机场、港口、火车站、高速路两侧应加强沿线

格进行恢复性重建。城市居住片区的开发尤其应注重在开发创意、规划布局、建筑设计、景观环境建设等方面体现城市文化内涵,形成居住片区的文化感知环境。

4 强化居民住宅区文化内涵与设施建设。在规划中,要安排一定比例数额

的资金,用于居民住宅区文化内涵与设施方面的建设。文化内涵建设主要包括:小区名称、开发创意、建筑风貌、历史渊源等内容;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文化活动场所(室外活动场地、图书室、表少年、老年文化活动用房)、文化小品设施(告示栏、雕塑、石刻)、体育活动设施、植物配置。

5注重建筑立面设计,应采用坡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宜淡雅,坡屋顶应以粉红色为主,可用浅绿色或灰色,建筑立面以乳白色为主导色。 3.3. 建筑设计 3.3.1 基本原则

1尊重自然,与山水环境融合

建筑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遵循城市空间格局,从建筑体量、尺度、外部空间构成、形象风格、外观色彩等方面与山水环境融合,体现地方特色。

2整体统一,个体富于变化

注重整体统一和谐。按照城市分区风貌控制要求确定不同片区、街区、组

结合海南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更新设计创作理念,大力推广运用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和节能、节地、环保等新技术,创建当代生态适应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建筑,创新地方特色的表现形式,为城市风貌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3.3.2 基本要求

1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

建筑设计应与其周边环境设计整合、同步,形成整体和谐互为映衬的风貌。环境设计以人为本,注重日照、通同、视线、景观、活动场地、小品、绿化、交通流线及静态交通、环保、安全、文化等各种实用性能,做到实用性与观赏性统一。

2适用经济美观

设计应满足全面综合功能适用性、技术经济合理性、形象观赏性及耐久与安全等各方面要求,做到“适用、经济、美观”的统一。不应只顾及一个正立面

群的形象风格基调。在群体统一和谐的基调中表现建筑的个性,增强可识别性,或沿街面;不应只靠附加一层虚假表皮来塑造形象。应选用节能降耗、经久耐避免雷同。

3传承文脉,注重文化内涵和品位

保护古城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在挖掘、弘扬当地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性地运用,以突出建筑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发展与丰富地方特色的建筑表现。

4探索创新,发展建筑文化

城市风貌将随海南城镇发展与时代前进,兼收并蓄、历史文脉延续、创新发展。建筑设计应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设计创作水平,努力推动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建筑技术材料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提高的新建筑文化发展。 5建设绿色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

用的外装修材质,降低运营维修成本,使既定形象能长期保持。 3顶部造型生动性

按照城镇登山观景及轮廊线需要,注重建筑顶部造型设计。应采用坡屋顶,要求高低错落有致,造型灵巧,形象生动。坡顶需注意屋顶本身的长宽高尺度与比例,不致显得庞大、笨重。 4建筑形象整体协调

建筑物上必然出现或建成后再逐步装置的附加物,必须在设计上统筹安排,预留位置或预作限定,为城市管理提供依据。这类附加物包括:建筑物名牌与店名牌、广告牌,放在建筑上的各种城市标识、空调外机、太阳能热水器以及阳台的封装、安全郑闸门及安全网的设置等。

5建筑色彩

建筑色彩应明快、淡雅、活泼、和谐,坡屋顶应以粉红色为主,可用浅绿色或灰色,建筑立面以乳白色为主导色。 3.3.3 体量与尺度

1 要根据海南热带滨海环境尺度,严格控制建筑体量。应遵循“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疏不宜密”的原则。

2 由群体的体量组合来决定单体建筑体量。任何成片、成街、成组的建筑群体量,都必须在规划控制局部最高的高度下形成高低、大小、进退的变化;保持景观视廊;构成与热带滨海环境相融合的建筑外部空间;形成与背景山形

5 历史建筑街区应注重商业街需要的商业气氛与古建筑风貌的协调。严格限定超出建筑设计中规定的各种附加物,不让建筑上的附加物破坏既定的形象。 3.3.5地方材料运用

1 充分利用海南特有的火山岩、河卵石、银砂、红瓦、南竹、木材、椰子壳、槟榔树等地方材料,增强建筑地方特色的表现。

2 通过设计上运用地方材料,推动其生产工艺改进、性能提高、花色品种增加、产业规模化生产,成为设计上可长期选用的来源。 3.3.6新技术应用

1正确运用建筑结构、设施、材料等技术手段,共同塑造形象。强化设计过

响应的城市轮廓线;突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山海城市特色。 程的专业协调、配合,使建筑的形象表达与技术逻辑性一致。

3 单体建筑体量应保持长宽高尺度有良好比例,不出现庞大、横长或矮胖的形体。

4 把握好建筑的尺度感,建筑体量大小及外观形象的尺度感与环境尺度谐调。不应由于尺度夸张或运用不当造成与环境尺度不相容。 3.3.4形象与风格

1 建筑形象应有地方特色、有文化风涵,体现“南洋风格”、“热带滨海风光城市”的文化品位。风格轻巧开敞,体现海南的地域性特色。

2 注重建筑个性表达。群体统一和谐,个体形象丰富多变。

3 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形象风格应着重体现历史文化的传承。提倡借鉴传统建筑的形象要素与图式语言,塑造能体现历史文脉及时代精神的、有海南地方特色的建筑形象。

4 历史建筑街区及古建筑附近的新建筑,形象、风格、色彩、尺度都必须与原有建筑谐调,烘托、突出历史建筑街区与古建筑的风貌。沿江湖的建筑,应注重以其轻巧的风格将建筑与风景高度融合。

2充分发挥新技术的建筑表现力。大力推广运用各种新技术、采用新结构、新设计、新材料的同时,注重分析研究所带来的建筑表现可有性。充分运用,适当引导,增强建筑表现力。 3.3.7工业建筑

1工业建筑设计应注重分析厂房各个外维护面的可变程度;注重拟选用标准化构配件的建筑表现力,为控制体量、把握尺度、塑造形象、体现风格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采用大跨度新结构屋顶应注意选取能融入环境、比较轻盈美观的造型。

2工业建筑及周边配套建筑,宜按民用建筑形象风格处理。无附属小体量的生产厂房,宜利用其具有可变性的外维护墙及屋顶、细部、外观色彩等处理,打破笨重、单调、压抑感、构建能与海南自然环境尺度和谐的形象与风格。 3.4 市政公用基础设施 3.4.1 基本原则

1强调发挥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以人为本的功能,凸显功能的完善性。

2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考虑设计达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积的不可太粗糙。海南炎热多雨,应选用吸水性强、表面粗糙的铺装材料。目3考虑社会发展的不可预见性,适当提高设计标准和设计规模,加大设计富余量,避免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前可采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块街砖、透水性街砖或石材铺砌的人行道,宜推选地方石材作铺路材料。三是人行道色彩在设计上,要考虑地区的气候特点,利用

4赋予设计个性,精心创作,营造愉悦的环境氛围(在市区应慎重兴建高架路、色彩的视觉特性来改善环境心理感受。 高架桥) 。 3.4.2城市道路

1道路路面。一是路面设计要根据交通功能的需求. 对路面材料、结构、形式等加以选择,以提供有一定强度、耐磨、防滑的路面,同时也要重视视觉的感受。目前可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或石材铺砌的路面。水泥混凝土路让人感觉舒舒坦且档次高,平整的沥青路面令人感到顺畅,石板路看上去古老而亲切,与合适的建筑环境相配合会产生很好的海南传统街道景观效果。 二是路面色彩的运用要注意色调、浓淡、质感等因素,还应注意和当地的气候、街道的性质、周围环境的配合。作为行车的路面主要为灰色或黑色,为有所区分也可采用彩色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沥青混凝土路面,步行街道的路面可更加丰富多彩。

2路缘石。路缘石材料可采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块或石材加工的路缘石。路缘石色彩应结合场所功能选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块路缘石色彩比较丰富,商业步行街可采用鲜艳有变化的路缘石,石材加工的路缘石基本上是青灰色。

3人行道。一是人行道设计应遵循“平整、抗滑、耐磨、美观”的原则,在有条件的工程大力提倡透水型的人行道铺装、尽可能地涵养地下水环境。设计必须符合乘轮椅者、拄盲杖者的使用要求,无障碍设施设计要规范、齐全。二是人行道材料应结合场所功能选用。人行道铺装的基本要求是希望能够提供舒适、美观的路面。在阴雨潮湿的天气能防滑,便于排水,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亦安全,同时造价低廉。质感也要注意场地的大小,大面积的可粗糙些,小面

3.4.3城市桥梁

1 桥梁结构形式。桥梁结构设计宜采用线形简洁、施工便捷的梁桥形式. 包括简支梁、连续梁、刚架梁等结构形式,宜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应注意桥梁的比例协调、线形韵律优美,同时需注意各主要部位之间的结合处理,做到自然流畅,桥体应轻巧通透造型别致。当需要体现历史文化或民族风情时,可结合本地历史文化精华素材作风景区桥梁设计。

2桥梁色彩。色彩是桥的外表面貌,要能体现出桥梁的美感。设计时应根据桥型环境和周围地域特点选用桥梁的色彩。对桥梁的色彩不作硬性规定,需突出桥梁时,可大胆用色;需融入环境时,可用柔和的灰色调。在运用色彩方面,宜以融合为主,采用与环境色彩近似的调和色如浅绿、浅蓝和灰等,个别区域可采用强调色彩如红、黄、白;在材质方面,宜采用清晰自然、亲切温和的木材和稳重、华贵的石材,或采用自然质朴的清水混凝土。桥梁装饰需注意桥梁细部美学、桥头艺术、栏杆及人行道铺装和装饰灯光等的和谐统一处理。 3.4.4城市停车场

l停车场铺装形式和色彩应体现海南特色. 并应与周边环境协调,铺装面材不能使用大面积釉光面和磨光面铺装面材,宜选用平整防滑的铺装材料,同时满足易清洗、耐磨、耐腐蚀的要求。

2所有停车场应按生态标准建设,结合停车要求,种植具有热带风情的遮荫树种,如椰子树、榕树等;停车位铺装应选用植草砖,保证植草成活率大于95%;车位间用绿丛分隔,达到绿化美化生态的效果。

3停车场铺装面材宜优先选择具有环保功能的新型科技产品,宜选用透水性材料。

3.4.5交通设施(含标线、标志牌、路牌、路障等)

l道路交通设施布置应与道路绿化、道路照明和道路其他市政设施位置统一考虑,避免相互干扰,影响正常使用。

2标线设置遵照国家标准,结合城市路网特点,力求简洁明了。 3标志牌设置不仅要满足交通指示功能,更要体现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的特点,文字宜采用中英文。风景旅游区标志牌应充分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

4路牌设置形式、风格宜统一,设置于各段道路进出口显要位置,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市区内主要旅游干道及人流量较大的交通要道配以城市交通地图共同使用。桥梁建设中,应配以醒目的桥名碑(牌) ,以方便本地人和游客更好的了解海南。 3.4.6附属设施

1各种城市附属设施,如井盖、栏杆、垃圾筒、电话亭等,均应根据的城市特点精心布置与设计,其造型与色彩要有利于城市风貌的形成,反映地方的文化特色。

2各种管线井盖应选用耐压、环保材质,如:球墨铸铁、复合材料等。除在井盖上标识管线的类型外:一是可以从文化艺术的角度将城市风貌在井面表现出来,让它看起来不仅仅是井盖,更有一种文化品位。二是可以从商业的角度将广告放在井盖上,用复合材料做出不同颜色,让城市路面绚丽起来。

3城市标识设计。在进行城市标识设计时,应充分了解城市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充分利用海南特有的地方材料,挖掘地方符号。注意做好“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工作。要在形式与表现内涵上与海南的历史文化相融合。彰显热带滨海城市文化的无穷魅力。城市标识应在造型、色彩、材质、体量的设

置方面保证视觉上的一致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城市标识的设置,除满足功能需要外,还需考虑标识自身的造型、材质、色彩等因素,起到美化城市环境、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作用。 3.5园林绿化 3.5.1目标

充满热带风情的园林绿化景观是海南城市热带风貌的主要构成要素。每座城市均要严格执行《海南省城镇园林绿化条例》,利用热带树种花草对城市道路、广场、公园、街边绿地、小区庭院、滨水地带、建筑绿化等进行立体化绿化,将城市建设成“城在林中,城在花中”中的生态型热带风光城市。 3.5.2基本原则

1园林绿化应当坚持生态、景观、文化统一协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充分利用和保护原有水体、地形、地貌、植被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资源,突出热带岛屿特色,形成以遮荫乔木为主体、多种植物合理配置的种植结构。 2城镇园林绿化项目,采用本地乔木树种的比例应当占该项目绿地乔木树种总量的70%以上;乔灌木覆盖率应当占绿地总面积的70%以上,其中乔木覆盖率不低于60%。

3城镇行道树应当选用遮荫效果良好,抗风性、抗病性、抗旱性强,胸径不小于10厘米的树种。人行道的乔木覆盖率不得低于80%。地面停车场的乔木覆盖率不得低于70%。

4 城市中的古树名木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严格保护。 3.5.3道路绿化

1道路绿化应综合考虑市政设施和构筑物与绿化种植点的水平间距和垂直间距,满足现行国家相应技术规范要求。道路绿化应满足行车视线安全要求和行车净空要求。应适当留出景观视线口。

2城市主干道中间应设不小于3米宽的分车绿化带,种植椰子树等热带树种,创造路在林中的生态环境景观。

3道路绿化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应综合协调统一布置。道路绿地中不得裸露土壤。

4道路绿化应选用适合道路生存环境,能自然健康生长的乡土树种。道路绿化在满足绿化景观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采用自然生态布置方式,力求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管理维护成本。

5行道树绿带种植乔木以等距规则式种植为主,行道树绿带较宽的地段可考虑采用自然式种植。行道树树种宜选用冠幅大、分枝点高、适应性强、有花期、有季相变化的深根性乔木。

6路侧绿带应结合具体环境条件采用多种方式绿化。商业区路侧绿带可结合花池树池、水池喷泉和建筑小品等设施综合考虑布置。风景区路侧绿带可结合游览道路、广场平台和建筑小品等设施综合考虑。

7路侧绿带布置成休憩性绿地绿地面积不得小于绿地总面积的70%。绿地应综合考虑绿化景观要求、使用安全要求。使用方便要求、使用者生理和行为心理要求、绿色环保生态要求和管理维护方便要求等因素。 3.5.4城市公园

1综合性公园。综合性公园是把广泛的社会活动、科学普及、文化教育及群众休闲娱乐融为一体的公园绿地。综合性公园一般面积较大,立地条件及生态环境复杂,功能分区较齐全。因此,植物的应用要针对公园的要求和特点,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一尽量利用原有树种植被,因地制宜,结合远期和近期效果,大苗、小苗、快生、慢生植物品种综合应用。二重视选择基调树种,突出公园植物特色。选择几种或几类树种,分布在全园或作为园路树种,形成数量上或视觉上的优势。不同的功能分区要突出不同分区基调树种,并相互统一、

相互协调、相互衬托。三要满足不同功能区的使用要求。充分利用乔生、灌木、地被植物的特点进行合理布局,既营造优美的植物景观,又满足人们遮荫、休闲、娱乐等要求。四要充分利用和创造不同的地形、土壤、水分等条件,选择适合的植物,使之形成不同环境的群落,既利于植物生长,又能增加植被的品种和层次。

2儿童公园。儿童公园的服务对象是幼儿和学龄儿童。为儿童娱乐、运动、游戏,接受科学普及、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达到锻炼身体、增长见识,而提供良好的户外空间和环境。儿童公园多位于城市生活区内,一般环境条件不够理想,为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周围多栽植高大的乔木和浓密的灌木对空间进行隔离和屏障。根据儿童活泼好动、随意性强、自我保护能力差的特点,在植物种类的选择和配置上应注意:一是多选用叶、花、果奇特,色彩鲜艳,容易引起儿童兴趣的树木。如:扶桑、鹤望兰、羊蹄甲、旅人蕉等。二是乔木宜选取树大阴浓的树种,分枝点不低于1.8m 。灌木宜选用萌发力强,直立生长的中、高型树种,这类树抗损伤能力较强,占地面积小,不影响儿童游戏活动,同时能避免儿童攀爬造成意外。三是乔灌木和草坪的搭配要合理,既要浓阴的乔木在烈日下起到遮荫降温作用,又要开阔的草坪供儿童游戏玩耍,同时便于大人的监护。四是忌用花、果、叶等有毒的植物,如:夹竹桃、黄蝉、海芒果等。五是忌用容易刺伤儿童和刮破儿童衣服的有刺类植物,如:虎刺梅、仙人掌类等。六是忌用有刺激性与有奇臭的植物及容易引起儿童过敏的植物。七是忌用易发生病虫害的植物。八是忌用过多飞絮的植物,通常这类植物会给人造成呼吸道方面的不良作用。

3植物园。植物园是以植物科学研究、科学普及为主,以引种驯化、栽培实验为中心,从事野生植物物种资源的调查收集、鉴定、比较、保存和培育,并可供人们游览,集科研、科普、生产、游览为一体的公园绿地。植物作为植物

园展示和研究的主体,植物品种通常比较丰富,在植物树种选择和配置上应注意,一应根据展览区展示的植物种类进行选择。二应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突出特色树种。三应选择对科研、科普有重要价值和在系统分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树种。四应选择和引进对城市绿化美化、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方面有价值和意义的树种。五应考虑引进的树种在原产地的自然环境是否与本地区相似,是否曾在和本地区自然环境相似的地区引种成功。六植物的配置上要考虑在植物分类系统中不同的植物生态习性和要求的差异,配植的景观效果,使之达到科学的内容与艺术的和谐统一。七植物的配置要满足各功能区的使用要求。 4动物园。动物园是饲养野生动物及少数优良家禽,普及野生动物知识,研究野生动物习性,稀有动物物种的异地繁殖保存,同时供游人游览休息的公园绿地。动物园绿化的目的是为动物创造原生境特有植物景观,同时为游人创造优美的景观和环境。在植物绿化植物种类选择配置上,应注意:一是应选择动物原栖息地环境特色的植物,模拟动物原产区的自然景观,满足动物生活习性的需要。同时增加动物展出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如果原产区植被不适宜在本地生长,则可以用植物群体景观和个体形态相似的本地植物代替。二是植物应选

性活动和游览、休息等。在植物的选择上,一般纪念区的植物多选用一些树形规整雄伟,枝条浓密,颜色暗绿的常绿树种,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崇敬的氛围。如:南洋杉、龙柏、松树等。非纪念区通常是选择常绿阔叶树种、竹林、梅林以及各种灌木。在植物配置上应与其特点相适应。纪念区常以规则式配植,主干道两侧多用排列的常绿乔木、规整绿篱和灌木。纪念碑、基地周围多植规则花灌木及花卉,达到花环效果。背景常植松柏纯林,以示万古长存。园内可多配植观花树种和芳香树种,喻为流芳百世,如:白兰花、红棉等。非纪念功能区,多采用自然式的布置,树木花卉种类的选择应丰富多彩。 3.5.5街边绿地

1小游园。小游园也称游憩小绿地,是指供人们游憩、健身、交流,并可以进行一些小型文娱活动的绿地。小游园一般面积不大,主要分布在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等市民比较集中的地区,布局比较灵活,可分为规则式、不规则式和混合式。按主要功能可分为“装饰性绿地”和“休息性绿地”。小游园起到弥补公园不足,方便和满足市民对绿地的需求,并能起到美化城市、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作用。小游园游人、行人较多,布局上要考虑不要让行人影响到

择对动物无毒、无刺,萌发力强、病虫害少的种类。在动物活动范围内的植物,游人的正常活动,同时避免对绿地的破坏。小游园在植物配置上应注意,一是不仅要选择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同时不会对动物造成伤害。特别是一些叶、选择的树种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要和旁边的建筑物形体、性质相适应。二是花、果有毒或有类刺的树木,如:曼陀罗、海芋、夹竹桃等。三是注意植株高

要富有层次感,乔木、灌木相搭配,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多运用观花类树种

度的搭配,满足浏览视线通畅,选用色彩丰富的花及灌木,满足游客观赏需要。和地栽鲜花,在空间上体现小中见大。三是植物的选择、配置在构图上要充分四是动物活动范围内不要种植动物喜欢吃的树种,可种植动物不爱吃又对动物无害的植物。五是在一些具有较强破坏能力的动物活动范围内,宜种大乔木以减少被破坏。

5纪念性公园。纪念性公园是指在历史名人活动过的地区或烈士就义地、基地附近建设具有一定纪念意义的公园绿地,主要供人们瞻仰、凭吊,开展纪念

体现地方特色和城市风貌。四是树种要选择树形优美,同时要考虑色彩及季相变化及是否与周围环境气氛相协调调。

2林荫道。林荫道是指与道路平行并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绿地,也称带状街头休息绿地。林荫道利用植物与车行道隔开,构成一个安静舒适的林荫休息环境,供行人和市民短时间散步休息使用。在城市绿地不足的情况下,可起到

小游园的作用。林荫道在植物配置上应注意,一是林荫道在宽度在8m 以上时,可考虑采取自然式布置,小于8m 时多采用规划式布置。二是乔木应用一般占地面积30%~40%,灌木占地面积20%~25%,草坪占10%~20%,花卉占2%~5%。,海南天气较热,需多种浓阴乔木,乔木底下应种草覆盖,作到黄土不露天,满目绿海。三是要考虑树种的选择是否与周围环境、建筑物相协调。 3.5.6广场绿化

广场绿化应结合广场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绿化形式和不同的植物品种布置绿化。集中成片绿地面积宜在广场总面积10%-25%之间。广场绿化应结合广场周边大量布置能容纳使用者的庇荫铺装地。铺装地绿地应种植冠幅大、分枝点高、适应性强、有花期、有季相变化的乔木。

1城市绿地广场。城市绿地广场是指建筑物、街道和绿地等围合成限定形成的永久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常是公共建筑集中的地方。城市绿化广场的绿地率一般为50%~80%,应具有较好的景观、生态和游憩效果。广场绿化可起到改善广场的环境条件,美化广场环境,并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协助广场实现其他功能。不同性质的绿地广场在植物配置上也不同。

2集散性广场具有人流多、交通量大的特点,中心部分一般不设绿地,多沿周边种植和局部布置草坪、花坛等。在大型或重要的建筑前或周边可配置常绿树种,起到衬托和装饰作用,但体、量要适宜,不要喧宾夺主。在广场周边和局部可配植阴树,避免广场过于暴晒。

3纪念性广场通常设有纪念碑、纪念塔、纪念性建筑物。植物配置应达到烘托纪念性的气氛为主。在布局上多常用规划式,特别在广场后侧或纪念物周围,绿化风格要完整庄重。树种不宜过多,以常绿植物为主,树形要优美。广场局部可设置小游园,周边可配植庭阴树,但要保持广场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4交通广场主要用于组织交通,并可装饰和美化街景。在配置上要满足交通安全的需要,以草坪、花卉、低矮常绿灌木为主,不妨碍驾驶员的视线;植物色调要协调,不宜太鲜艳夺目,以免分散行人和驾驶员的注意力。面积较小的广场应采用封闭式布局,不让行人进入。

5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主要提供市民娱乐休闲场所,植物配置比较灵活多变,选择的植物类型及种植方式也比较自由,根据环境、地形、景观及特点来合理配置。利用植物景观突出广场自身的特点和风格。可利用植物进行空间划分及组织交通,可多设花坛或花架等。 3.5.7小区庭院

1居住区庭院绿化。居住区庭院绿化包括区内组团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小区道路绿地等,应以植物造园为主进行布局。植物的选择和配置要结合居住区绿化的种、养、管,依靠居民的特点,力求投资少、收益高、管理粗放,以更好地创造出舒适、卫生、宁静、优美的生活和休憩环境。在庭院绿地中以草坪为基调,花灌木为主,常绿为辅,以自然式配置,以不同树种或不同配置形式增强居民的记忆和辩认。植物的树种选择要符合:一要考虑绿化功能的需要,以树木花草为主,提高绿化覆盖率,以期起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二是要考虑四季景观及普遍绿化的效果,采用常绿树与落叶树,乔木、灌木和地被,速生树与慢长树,不同树形、色彩变化的树种的种植,种植绿篱、花卉、草皮,使乔木、灌木、花、篱、草相映成辉。三是树木花草种植形式要多种多样,并结合花坛、花境、花台丰富变化和利用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四植物材料的种类不宜太多,又要避免单调。力求以特色树种形成基调,统一中有变化。五要考虑绿化靠群众,选择生长健壮、管理

粗放、少病虫害、有地方特色的优良树种,同时可栽植些经济树种。六是要多种攀援植物,以绿化建筑墙面,各种围栏、矮墙,提高居住区立体绿化效果,并利用攀援植物遮挡丑陋之景物,发展垂直绿化。七要考虑安全,不用有毒、带剌、易落果伤人及易引起过敏的植物。

2机关、企业、学校小区绿化。机关、企业、学校小区的绿化景观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利用各种植物材料构成绿地结构,创造良好的生态效益。植物材料的选择和配置应适地适树为主,作到树种选择恰当,树木生长健壮,以达到造景目的。植物配置的原则适应绿地功能的要求,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乔木与灌木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速生与慢长相结合;乔木、灌木与地被、

4工厂厂区绿化。一对各种类型的工厂厂区绿化应注重树种的选择。一般工厂在生产时会排放出“三废”等,造成对环境的严惩污染,因此,根据不同类型、性质的工厂选择适宜的花草树木是工厂绿化成败的关键。二工厂绿化应为生产服务和工人服务。植物配置要根据其不同的保健要求,既不影响安全生产,又要使植物能有正常的条件生长。对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和安全至关重要。在满足要求下尽可能合理搭配,结合其他园林设施,使之内容丰富,为职工提供最优良的工作、休息场所。三由于绿化是防护工厂污染的手段,因此,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工厂都需设置一定宽度的防护绿带,它也是工厂绿化的组成部分。一般这些绿带内常栽植枝叶大而密的树木,并采用自由式或林荫道式的布置形

草皮相结合。适当点缀花草,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既满足生态效益的要求,式,同时注意其疏密关系。 又达到观赏的景观效果。各类绿地有各自的功能要求,但是其主要功能是发挥生态效益,改善和保护居住的生态环境。植物配置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避免种类单调、配置形式雷同,树种选择和配置方式要适合

3.5.8滨水地带

1滨海防风林带。滨海防风林带的种植形式一般为单一林及混交林。其中混交林按结构不同分单层混交林及复层混交林两种。复层混交林的树种、组成

不同绿地的要求。在公共绿地的入口处和重点地方,种植体形优美、色彩鲜艳、和结构的特点、功能及作用,可以克服单一林存在的病虫害严重、林地退化、季节变化强的植物。植物的配置可以采用孤植、对植、列植、林植等方法来造景,种植为生态和景观服务。各分区有条件的地方用绿篱或自然林带分隔,互不干扰。

3医院绿化。医院绿化绿化应以创造安静、休养和治疗的环境为主,同时发挥卫生防护隔离作用。植物配置以绿荫如盖的大乔木、花开四季溢香的花灌木和开阔的草坪为主。要避免影响通风、采光及日照。常绿树与开花灌木应保

林木生长不良等问题。另外混交林抗风能力强,不易发生火灾,并可提高林木的抗逆性。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复层混交林是防护林的发展趋势。

2滨河、滨江、滨湖风景绿化。一是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减少对地貌、水体、植被的破坏,以及对景观和江河、湖塘等生态敏感区的影响。二是师法自然, 灵活运用峰、峦、坡、谷、水岸等山水元素的主次高低、阴阳向背、陡缓,瀑布、跌水、潭、溪、涧、池、湖、岛、半岛、堤等山水元素的曲折开合,创造出山水相融,宛自天开的园林山水景观。

持一定的比例,一般为1:3左右,使花灌木丰富多彩,还可以多采用药用植物。 3.5.9建筑绿化

建筑绿化是建筑的第二生命,也是塑造海南城乡热带风貌景观的重要内容,必须精心设计与种植。一是围绕建筑底层的墙角应尽量设置花坛,种植热带开花植物或攀援开花植物,让建筑处在绿树鲜花围绕中。二建筑一层临街外墙1.5米高处应均等距离设固定或活动花池,种植热带开花植物。三是多层建筑、中

划定相应范围的缓冲地带。

4对于生态系统脆弱的城区湿地,应采取围栏封育,有条件时辅以人工补水,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5严格控制城区湿地的开发利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破坏城区湿地

高层建筑六层以下阳台、窗台处应设花池,种植热带开花植物或攀援开花植物,的违规行为。 让建筑充满绿色和朝气。由于海南热带风暴较多,不鼓励采用屋顶绿化。 3.5.10园林建筑

1园林建筑的选址、体量、造型、风格、材料、色彩应与自然山水景观融洽和谐。建筑形式应当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注重地方特色。园林景观建筑的屋顶宜采用坡顶或平顶坡顶相结合。

2园林建筑外立面较适合采用的材料有:涂料、石材、木材、陶砖;仿石、仿砖、仿木的面砖、斩假石。应注重木材等软质材料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3建筑物与道路广场间的绿地对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有重要作用,应尽量予以留出。若确受条件限制,则推荐绿化型散水。 3.5.11城区湿地建设

1湿地系指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湿源或水域,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咸或淡、或半咸半淡的水体,并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0m 的海域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等方面,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应根据地形地质与水源条件,保留、恢复和建设尽可能多的城区湿地工程。

3城区湿地工程建设应根据城区湿地建设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确定建设地点和建设范围,并根据其建设规模、所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等因素,在其周边

6城区湿地建设范围和缓冲地带,应由政府划界确权,树立标志,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设施和管理人员,依照相关规定对城区湿地施行有效管理。 3.6照 明 3.6.1 基本原则

1 满足城市照明功能性原则。城市照明应符合国家、地方对城市照明的相关规范,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夜间功能性照明的需求。

2美观性原则。城市照明应充分体现自然环境与城市的特点,通过灯光造景、衬景来提升城市品位。所有城区供电线路与照明线路均应走地下埋设,城区现有架空的线路应有计划地下架入地,让城市空间整齐开阔,环境更加优美宜人。

3环保节能的原则。城市照明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要做好节能设计,合理控制照明亮度及照明时间等经济指标。做好城市照明亮度等级的区域划分,避免夜间光污染的产生。 3.6.2 景观性照明

1建筑物照明。建筑物照明宜根据建筑物所在的不同的地域范围,以及建筑物本身的功能特点、建筑特色等,针对其不同需要,进行不同性质和功能的照明。同时,根据建筑表面材质的光学特性和环境特征确定适宜的照度.使照明发挥最好的效果。

2商业街的照明。商业街灯光设计应创造具有热带滨海特色的“灯光”文化和特色,重点考虑满足人们步行过程中对近距离照明的需求,在灯具造型、光源强弱、光色等方面的人性化设计,同时还需将照明系统带来的安全感、方向感等因素表达充分。

3景观水体照明。要着重考虑水体的横向、竖向界面的照明效果,横向主要包括道路、绿化带、桥梁等,应做好灯光造景、衬景的设计;竖向主要包括沿岸的建筑、树木等,应通过夜间照明体现他们与水体相映成晖的自然关系;同时,满足四季视觉审美变化的需求。

4山体照明。山体作为整个城市风貌的背景衬托,灯光照明采用轮廓照明及重点照明相结合的手法衬托出桂林山体的清丽、秀美的特色。

5绿地照明。规划在道路沿线绿地内主要使用小品灯、庭园灯和地灯,丰富照明的层次感。 绿化植物的照明,应根据树形特征、树叶色态等采用多样化灯光照明。 3.6.3功能性照明

具、行人等提供夜间活动所需要的环境亮度。主要道路灯光照明设计在满足安全照明基础上.还应增加体现方向性的灯光标志设计。二是街道的照明是体现城市脉络风貌的最佳手段。在光源、光色、灯具外形等方面.应从表现城市形象,烘托城市夜景风貌的角度进行设计。

3城市设施指引性照明。 城市设施包括信息交流系统;交通安全系统;休闲娱乐系统:商业服务系统;无障碍系统。城市设施指引性照明应能明确表达其功能特征,能够方便人们的生活,并能使其与自然环境融合。

4居住区照明。居住区室外灯光设计应在满足灯光照明亮度外,使用温暖舒适的的灯光色调照明,与整个城市灯光照明相协调统一。同时控制好光源与地面的高差及与周边建筑的关系,避免光污染。

5广场灯光夜景照明。一广场空间的照明应抓住广场固有特色,充分发挥广场的功能。应有足够的明亮度,整个广场的明亮程度要均匀一致,灯具造型要符合亮化工程的整体效果,不能影响广场本身的功能。二交通集散广场、立交桥、人行天桥等广场可设置其他类型灯具.宜设置高杆灯,以保证人车的安

1道路照明。一道路照明应综合考虑城市性质、道路标准和道路景观要求,全,并可使灯光照明设备在空间上有层次感,丰富城市立面空间。三商业广场道路照明设计需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以满足道路照明要求为主,兼顾美观性和经济性。达到保障交通安全,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为方便人民生活,防止犯罪活动和美化城市环境的效果。照明设施应与四周环境相协调,注意照明设

需增加广告灯或霓虹灯的渲染,和整体氛围协调的基础上,可采用亮丽的颜色,增加照明的多样性。其他广场空间应以园林灯照明为主。

6桥梁灯光夜景照明。应根据桥梁自身的形态特征,考虑从不同的方位和

施的隐蔽与照明效果的关系。二路灯选型上与道路特征及周围建筑风貌相统一,角度进行桥梁照明设计,选取适当的亮度比,照明效果使得桥体在三维空间的合理选择道路照明标准和灯具造型,同一路段灯具选型应统一,选型不宜超过两种。灯型选择应综合考虑照明要求、景观要求和区域环境要求,力求与区域环境在造型、体量和色彩上相协调。路灯设计考虑节能要求,控制应分为:平时照明、一般节日照明、重大节日照明三种控制方式。

2街道照明。一是在功能上首要是满足安全性照明的需要,为城市交通工

环境中凸显它的大小细部,表现桥梁总体艺术造型并与周围山水环境的相互映衬。

3.6.4城市照明的技术因素

1照明对象与光源。在进行具体的夜景照明设计时,必须研究照明对象的特点和表面材料的光学特性,妥善处理好照明对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宜选用

LED 等节能高效的新型光源,重点场所和建筑照明设计的光源具有的色温和显色性等应遵守国家及地方条文的规定,在符合相关规范的基础上创造丰富的夜景空间层次感和色彩效果。

2照明方式。为增强照明效果,并对照明对象周围环境形成正面影响,避免负面影响,夜景照明方式可采用直接照明、半直接照明、漫射照明、半间按照明、间接照明等,可使用各类电控、声控、光控、程控的霓虹灯、投光灯等照明方式,加强城市夜景层次。同时要避免不当的闪光,以防使人感到疲劳、烦躁,造成交通安全隐患。

3灯具。灯具的选择需考虑安全、经济、节能、美观、智能控制等因素.并根据不同的照明需求来选择灯具。根据条件设置自动开关灯的控制系统,包括自动调压系统。在灯具造型方面,可根据我市民族、历史、人文等特点,根据灯具的具体设置地点进行选择,并力求使灯具跟环境、山水、建筑相融合。

4 风景旅游度假区

4.1建设目标

在全风景旅游度假区范围内以生态性和地域性为建设总则,

以营造特色鲜明的生态风景旅游度假环境为核心,创建一个原生态景观保护完整、功能布局科学合理、生态空间结构清晰、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道路交通顺畅便捷、环境色彩明快活泼淡雅和谐、热带滨海风光浓郁的风景旅游度假区。 4.2基本原则

1 生态保护原则。风景旅游资源是风景旅游度假区的生命线,风景旅游度假区生态系统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规划设计与开发建设的前提,因此,规划设计应当对风景旅游度假区生态系统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保护好核心区原生态景观资源 。

2 全省统筹原则。各风景旅游度假区应根据各自的自然地理环境资源优势在全省范围内统筹分工,明确自身的核心旅游资源和主要游客市场,科学定位,做到功能定位独特鲜明,避免同质竞争,实现全省风景旅游度假区有序、协同、

联动、互补式共同发展。

3 个性化原则。不同的旅游者对旅游度假的需求不同,要求各风景旅游度假区拥有不同功能和特色,为各类旅游度假者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旅游度假方式。 4.3规划控制 4.3.1开发强度

1 海南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应遵循海南生态岛、健康岛、旅游岛的发展战略,宜采取低强度的生态开发模式,开发用地一般比例应比已建成的国内外同类地区稍低;建设开发用地控制在25%左右,道路交通用地为10%左右,生态绿地为65%左右。

2 总体开发用地的平均开发强度应在10—100个床位/公顷

之间,不同类型的旅游度假区开发强度有所不同,低密度的应为10—30个床位/公顷,中密度的应为30—60个床位/公顷,高密度的应为60—100个床位/公顷。

3 海南山地旅游度假区主要分布在海岛中部、南部,气候比北部更加炎热、多雨,且交通相对不便,再加上自身地形复杂、生态敏感性较强,这类度假区的开发应紧扣山地环境特征,采取低层低密度的开发模式,突显森林山居、幽静野趣的度假特色,与相对较高密度的滨海度假区形成错位发展。 4.3.2土地利用

1优先确定生态保育核心区、控制工业和试验开发区,分类对自然景观资源进行严格保护。

2 合理配置土地以及空间资源,统筹考虑各类土地的有效利

用,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风景旅游度假区的土地使用划分与自身的核心自然资源关系密切,核心自然资源是度假区的核心吸引物,其周边是度假区人

流最集中的地方,应布置公共性强、人流密集的公共设施,以便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优美的风景,而私有性较强的设施应布置在环境优美但人流较少的区域,以减小游客在度假时受到的纷扰。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土地使用功能:一线海景用地的使用功能应强调以公共性为主,包括酒店、餐饮、娱乐、商业、公园、码头等;严格控制在一线用地布置一般性、私密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4.4生态园林

1 优先划出生态保护、生态培育的主要区域,确定度假区的 生态框架,所有的开发建设都应在该框架允许范围内进行。

2 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发生、发展的过程,并针对

其自然演进过程采取相应的保护与培育措施,保护其系统的完整性,培育或恢复较敏感的生态因子,使旅游开发顺应自然生态规律。

3 划分大功能区,建立区域生态框架,培育和保护区域生态 环境。功能区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培育区和生态开发区。

4 建立各种类型的生态廊道,联系各个生态区域,形成具有 流动性、整体性的生态网络。

5 人工园林景观应与自然生态景观密切结合,依据自然景观

特征进行发设计,保持区域的原有景观特色;建筑群体的设计应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建筑材料尽量使用当地的天然材料。

6 严格保护独特性、稀缺性自然资源,确定保护等级和具体

范围,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对旅游区的非稀缺性的主要吸引资源也应确定保护等级并划定具体保护范围,允许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进行适量的生态性开发,如海滩、湖泊、温泉等。

7 尊重和保留原生态植物,采用自然造景,结合乔木、灌木、

藤木、地被等创造多层次的植物景观;保护水土,合理选择树种,有机搭配各

种类型的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的生态空间景观。

8 海滩保护:海岸生态系统包括近海域及其生物、沙滩、沙

坝及其植被等,应划定具体的范围予以严格保护,禁止人为破坏性的开发;严格保护沙坝及其植被,采用当地的乔木、灌木、草种,并禁止在沙滩、沙坝上建设永久性建筑。

9植物树种要以热带原生树种为主,突出棕榈科植物造景,如椰子树、大王棕、槟榔树、木棉树、油棕树、凤凰木、榕树等热带树种的应用,配套种植大红花、三角梅、紫薇、紫檀等开花灌木树种,营造热带风情浓郁的生态园林景观。

10道路绿化要突出热带风光,创建绿树成行成荫的森林景观,让车在树荫底下穿行,合理配种开花树种和花卉,增强游客对热带园林景色的体验。 4.5建筑风格

1风景旅游度假区的建筑风格应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尽量使用当地的天然材料和本地建造技术、工艺。

2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主导风向,科学进行建筑布局,重视开敞空间和抬高首层地面等措施的应用,尽可能多地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节约能源。 3 度假区的公共建筑、度假酒店等因公共性强,具有一定的

形象性,在鼓励使用当地的建筑形式和细部的同时,应强调建筑形象的简洁和鲜明。滨海度假区建筑应使用耐久、质量上等、耐海风侵蚀的材料。海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还要求建筑要考虑遮荫、避雨设施,如带拱顶的通道、雨篷等。

4 旅游度假区的建筑风格应体现和解读海南当地传统建筑形 式,如南洋风格建筑、黎族船形屋、黎苗村寨等。

5度假区的建筑形态及风格鼓励取材海南或当地特有的形式及细部,通过屋面形式及高度来加强建筑之间形体上的联系,建筑材料与颜色要与自然环境相

协调;鼓励建筑物出挑,并使用阳台和门廊等建筑元素,提供阴影并可形成视觉焦点。

5所有建筑应采用坡屋顶,以粉红色为主导色,可用浅绿色或灰色。建筑造型轻巧活泼,外窗应结合建筑节能采用格栅遮阳,色彩应用原木色,塑造鲜明的热带建筑风貌。 4.6市政设施 4.6.1交通系统

1 对外交通:旅游度假区的入口应与区域的主要交通设施有

便捷的联系,如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滨海、滨河度假区根据实际情况可建设客运旅游码头,增加进入的路径。

2 内部交通:在较大规模的度假区提倡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

网络体系,鼓励非机动车和步行交通模式;在旅游度假区入口设置公共停车场以及换乘中心,提供电瓶车、自行车等;根据度假区实际情况,合理限制机动车在度假区内的行驶,并分区设置公共停车场,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人流组织:建立沿旅游吸引物的景观步行道,如滨海步行

道、滨湖步行道等,形成连续、便捷的步行网络;区内步行空间的设计应体现生态特色,景观设置应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沿途步移景换,丰富视觉感受。 4.6.2道路设计:一是风景旅游度假区道路设计应符合度假区的环境氛围,营造幽静、野趣的行车感受。二是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基础上,道路线型尽量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顺应地形地貌特征,采取较窄的道路断面,避免人为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过境道路或连接入口的主要道路可采用双向4车道,

单个停车场的停车量不宜超过400个。三是停车场与旅游设施、换乘站点的距离以200-300米为宜, 一般不超过500米; 露天停车场平均每车泊位占地25-30平方米。

4.6.4建设完善的生活垃圾与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保持风景旅游度假区环境的整洁、干净、卫生、文明。 4.7旅游文化与服务设施

旅游度假的体验需求是多方面的,但了解旅游目的地特有文

化,获取不同的生活体验,是每位旅游者的共同爱好,因此,每个风景旅游度假区均要结合当地民众日常生活,开发建设1~2处反映当地居民生活习俗的特色文化生活街区,应集娱乐、购物、休闲、表演于一体,让每位前来旅游度假的均能轻松参与,并乐在其中,满足其对特色文化体验的愿望。

1文化娱乐设施:如表演、保健、桑拿、理疗设施;室内健身房;夜总会、歌舞厅、多功能厅;图书和阅览室等。

2餐饮服设施务:通过各种途径为客人提供更多特色餐饮服务,如餐厅、咖啡店、烧烤店、快餐店、露天餐饮广场等。

3购物和相关服务设施:在度假区购物本身就应是一种快乐体验,应成为旅游活动的延伸,还可以提供在非正式活动场合会见和结交朋友的机会;鼓励商店在统一管理的模式下成群布局,但是应保持小型专卖店的特色。服务设施包括:一是食品和日用百货,如超市、药店、书店、手工艺品店等。二是各种装备店,如野营装备、运动装备、相机等。三是服务性商店,如干洗店、维修店等。四是旅行社、汽车、游船租赁。五是银行、邮局等机构等。

度假区内部主要道路应采用双向两车道,交通流量较少的道路可采用单向车道。 4.8景区照明

4.6.3 停车场设置:一是露天停车场应有绿荫遮蔽,地面采用耐磨草皮或草坪砖,增加地表渗透力。二是停车场设置应充分考虑结合地形,分散布局。

景区照明可使用各类电控、声控、光控、程控的霓虹灯、投光灯等照明方式,加强景区夜景层次,在满足景区功能照明的基础上,重要节点充分考虑景

观灯柱、草坪灯等太阳能灯具,营造独特的光照效果。灯具的选择需考虑安全、化景观,建设优美的村庄居住环境。按照因村制宜、适地适树、乔灌结合的原经济、节能、美观、智能控制等因素。在灯具造型方面,可根据景区民族、历史、人文等特点,根据灯具的具体设置地点进行选择,并力求使灯具跟景区环境、山水、建筑相融合。

则,搞好村庄“四旁”绿化。进村主要道路和村内大街以栽植乔木树种为主。大力建设围村林和村内公共绿地。主要种植椰子树、槟榔树、木棉树、油棕树、凤凰木、榕树、大王棕等热带树种,配套种植大红花、三角梅、紫薇、紫檀等开花灌木树种,用爬地菊、本地草等绿化路沟边坡,不让黄土露天。营造“村

5 乡 村 区

5.1总体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要求,以生态性和乡土性为建设总则,以营造一流的人居环境为核心,创建一个功能布局合理、道路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繁荣、环境整洁卫生、综合防灾安全、色彩明快淡雅、热带风光浓郁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硬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经济发展目标——以“一村一品”为导向,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农村生产组织化程度,走专业化生产道路,建立以市县为依托的区域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业生态产业园区,拉长加工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和高效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2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等“五改五通”工程。村庄道路要统一规划,对村庄道路要进行水泥(柏油)硬化,厚度达标,宽度适

在林中、村在绿中、村在花中”的热带村庄景观。

4发展独具海南热带特色的乡村建筑风格——建设整体和谐独具海南热带特色的乡村建筑风貌。所有建筑高度不应超过三层,建筑应采用坡屋顶,以灰色为主导色,可用浅绿色或粉红色,一个村庄建筑的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应统一和谐;建筑外墙应采用涂料,以乳白色为主导色;建筑造型轻巧活泼,塑造鲜明的热带建筑风貌。 5.2规划控制

1明确乡村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生态保育用地的边界,严格管理。一是引导乡村建设在建设用地的边界内有序进行,使村庄不能越出规划建设边界向外无序蔓延。二是农业生产用地按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进行综合整理。三是生态保育用地必须加以严格保护,避免农田、河流、湖泊、小溪、沼泽、山坡、林木等各类环境资源被任意侵占。

2 现状乡村区(村庄)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以下四种适合的空间重构方式进行建设规划:集中发展方式、连片整合方式、移民迁建方式和开发带动方式。

3不同村庄不同对待,不同村落特点和条件分别按自然环境优美型——生

当,路基结实,路面平整,小巷道应进行水泥(柏油)、砖石等多种方式硬化;态村,人文特色鲜明型——文化村,地方物产独特型——品牌村等不同模式进主要村庄道路两侧要配套建设排水设施,保证雨水流畅。村庄主要村道全部安装路灯,间距适当。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安装太阳能节能路灯。

3绿化景观建设目标——建设具有椰风海韵风光特色的多层次热带生态绿

行规划。

4乡村建设活动应在适宜建设区内集约进行,限制建设区应明确禁止建设的设施、允许建设的设施以及建设条件,禁止建设区内必须严格禁止各类建设

活动。

5限制县级以上公路两侧的沿路建设活动,避免村镇建设活动沿着道路无序蔓延。

6农垦系统居民点建设应结合农垦系统改革,依托现有农场场部集约发展小城镇,强化中心居民点建设,保留一些拥有特色资源的生产队,将其培育为特色村庄,形成垦区与地方相融合的乡村居民点体系。 5.3建筑布局

1 住宅平面功能应方便农民生活,合理布置院落、利用院落,

减少干扰,实现寝居分离、食寝分离和人畜分离;立面设计应统一协调,突出地方特色,体现乡土气息。

2 乡村建筑空间形态应整体协调,以低层建筑为主,规模较 大的村庄允许在村庄中心建设少量多层建筑,民宅不宜超过3层。

3 建筑组合方式应符合海南的气候特点,宜采用线状排列组 合,院落组合应注重建筑通风的设计。 5.4乡村风貌

1 继承和保持现有建筑风貌,延续村落肌理,修整陈旧房屋,拆除影响村

南热带乡村的自然景观风貌及人文景观风貌的多样性,如古树名木、祠堂、特色祖屋、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石刻、砖雕、特色节庆、祭奠活动等。

5村庄绿化要突出热带乡村特色。一是保留乡土植被,参照热带自然生态群落进行绿化,适当增加落叶、色叶树种的栽植,如香枫、大叶榄仁等,以丰富季相变化景观,提升乡村绿化景观的游赏性及经济性;二是在村落周围由于村民的耕作形成了独特的田园风光,如稻田景观、橡胶林、香蕉、槟榔园等;三是围护村庄四周的自然山林是海南农村独特的乡村景观,具有防风和改善村庄小气候的作用,在村庄规划建设中应重点保护和加强维护补植热带乡土树种,如椰子树、木波罗、龙眼、木棉、大王棕、榕树等。四是要引导村民在村庄中开辟绿地和在村民住宅庭院进行绿化。

6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开展特色乡村旅游。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独特建筑风貌、浓郁民俗风情等主题要素,集中体现海南开发历史、黎苗风情、侨乡风貌、革命传统等特色的村庄,规划要求延续村庄布局形态和建筑风格,保存和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为海南乡村旅游景点。

7村庄入口的标识牌要有个性特色。要结合村庄入口的自然地理地貌,设置文明醒目的村庄标识牌。除满足功能需要外,还需考虑标识自身的造型、材

容村貌乱搭乱建的临时建筑;修缮正在使用和不能拆除的破损建筑立面、屋顶、质、色彩等因素,起到美化乡村环境、体现乡村文化底蕴的作用。 围墙等。

2 新建与修缮的老建筑立面格调应与现有的文化与民居风格相宜,比例协调、造型简洁、房屋结构体系牢固,整体风格比较统一。

3 建筑风格体现地方特色,对具有传统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应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如院落式空间的建筑风格+海南传统民居建筑符号的提炼+海南传统民居民俗的继承。

4对有价值及特色的乡村遗产必须给予保留、改善,体现海

5.5基础设施

1有条件的乡村区应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主要通过县乡公路与村级道路连接,在村庄入口处设置港湾式停车站,必要时可建设候车亭,满足候车时遮阳、避风、躲雨要求。

2村庄内部道路建设应考虑汽车、农用车等交通工具的通行要求;具体根据不同类型村庄特点和交通流量,结合自然条件与现状特点,确定道路交通系统,

并有利于建筑布置和管线敷设。

3村庄中的主要道路须按照机动车化标准建设并满足消防通道要求,主要道路宽5—7米,支路宽2—5米,局部设汽车停靠、错车点。

4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庄可通过逐步拆迁、改造来调整建筑布局,开辟车行通道,逐步做到通车到户。

5村庄内部道路应实现硬化,两侧应设置排水沟渠和种植行道树。 6乡村道路纵坡、横坡、转弯半径等参数应参考城镇道路设计规范的要求。 7村庄道路景观有别于城市街道和公路景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景观设计时应运用乡土材料和当地的树种,在村落间的交接处应设置标示,标示的材质以海南地方特色材料为主(火山岩、观草、椰子壳、贝壳等)。

8乡村低压配电系统应实现规范化,使变压器供电半径合理,一般长度在250米以内,线损和电压降控制在5%左右;对老式的高损耗变压器进行更新,换成新式低损耗变压器,并推广使用节能灯具。

9乡村内外电力线路的布线应规范,各类线路安全间距合理,高压输电线路走廊、宽度、高度必须满足要求,各类线路与民房、道路距离合理,必要地方用绝缘导线。

10乡村内各线路走线要美观,尽量与道路、民房走向一致,横平竖直,使乡村的村容整洁。

11乡村供水水源选择:可采用区域集中建厂、统一供水的模式,部分较为偏远的村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选用地下水或山泉水。

13加快乡村通讯网络、宽带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实现以乡村信息化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5.6服务设施

服务设施指服务于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行政管理及各类管理的公共性建筑,其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化科技、医疗社保、商业服务等设施。

1应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综合配置和共同享用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以乡村中心居民点为主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2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综合考虑居住用地及人口密度分布,尽可能做到位置适中、服务半径合理,交通出行以半小时较适宜。

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项目一般包括:居委会(村委会)、儿童乐园、村民活动中心、文化站、科技站、社会停车场库、公共厕所、公共墓地等。 4所有村庄要设置收集垃圾的容器,方便群众投递;结合农村沼气化工程,积极推进改厕、改圈、改厨;畜禽养殖实行圈养;采取综合措施清理农村垃圾堆、臭水沟等问题;每个村庄要设卫生保洁员,按时清运垃圾,村内环境干净整洁。 参考文献

1. 海南省建设厅《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

2. 海南省建设厅《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3. 海南省建设厅《海南园林观赏植物》

4.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海南热带建筑元素及规划设计导则研究》

12供水设施可选择建设小型水厂、利用小型成套水处理设备、管井(机井)5. 海南雅克设计机构《海南省热带城乡风貌设计导则》 +深井泵、大口井+变频泵+气压罐等一些常用的、适合海南的供水设施类型, 各乡村应根据地区的用水规模 、水源情况以及自身条件采用切合实际的供水设施建设。


相关内容

  • _生态修复_城市修补_背景下三亚市抱坡岭山地公园规划研究
  •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背景下三亚市抱坡岭 山地公园规划研究 姜欣辰 摘要:2015年,三亚作为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的试点城市开展了相关工作,具体包括:生态修复(山的修复.河的修复.海岸修复).城市修补(城市形态.建筑风貌.广告牌匾.绿 ...

  • 2016年海口市最新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海口市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
  • 文章<2016年海口市最新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海口市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由作者投稿.党政两会栏目编辑于2016-01-25 10:43:00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主席受中央政 ...

  • 琼海:城镇化中守望最纯的乡愁
  • 2014-08-13 09:50|作者:本报记者唐园结 操戈 冯克|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天堂小镇博鳌街景.吴坤哲摄 本报记者唐园结 操戈 冯克 一个个特色浓郁的城镇如一粒粒珍珠,镶嵌在1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彰显着地域个性,传承着文化记忆: 一座座功能各异的国家农业公园里,整洁的村容 ...

  • 云南云南特色景观规划
  • 城乡规划·园林建筑及绿化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Virescence ·云南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应用基金项目(编号:2007E027M).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07C30245).昆明理工大学校人才科研启动 ...

  • 刘赐贵在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全文)
  • 据海南日报 凝心聚力 奋力拼搏 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 --在中国共产党海南省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年4月25日) 4月25日,刘赐贵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海南省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海南日报记者李英挺摄 刘赐贵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海南省第六届委员 ...

  •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全文)
  •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全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建省办经济特区2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由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目前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 ...

  • 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影响
  • 南教管理 35 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影响 曹毓民 (苏州科技学院院长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11) [摘要]地域文化从根本上影响着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进一步凝练和彰显以及地方高校三大功能的充分发挥,有效地传播.丰富并提 ...

  • 云南省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导则与审查要点
  • 附件 云南省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 编制导则与审查要点 云南省城乡规划局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前言 为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精神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 ...

  • 高尔夫球场案例分析
  • 高尔夫球场案例分析--海口观澜湖高尔夫 摘要:对海口观澜湖高尔夫球场项目概况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其风格特色.突出之处以及关于运动场草坪的运用. 概况: 1. 地理位置:海南观澜湖高尔夫球场座落于中国海南岛的万年火山岩地貌之上,位于现在的海口市 龙华区:. 2. 规模:海南观澜湖高尔夫球场规划建设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