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他的弟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外国学者,在外国还开办了孔子学府。

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 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论语·子罕》)

孔子,华夏文化的领跑者,人类心灵的指路人。孔子的思想,已经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塑造并洗礼着中华民族的根基,历时愈久愈显其光彩。他的“仁”说是一种人类永恒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悠悠时光河床上永远闪烁的瑰宝。艺华风雅,曲水流觞。真正令人尊重的,是经历风雨洗刷过后,沉淀出的生命养分。孔子用他寂寞艰辛的一生,换来了后世无限的敬仰与尊重,留下了无法超越的精神财富。

孔子传说有三千弟子,其中贤人七十二,而且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其中重要有:

颜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相。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端木赐,前520~前456,字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今河南浚县人),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有作为者,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子贡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曾参,约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平邑)人。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弟子。曾点之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认为" 智忠恕仁" 是孔子" 一以贯之" 的思想,提出" 吾日三省吾身" 的修养方法,主张" 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子学说。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宗圣”。《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至《天圆》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释》。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外国学者,在外国还开办了孔子学府。

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 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论语·子罕》)

孔子,华夏文化的领跑者,人类心灵的指路人。孔子的思想,已经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塑造并洗礼着中华民族的根基,历时愈久愈显其光彩。他的“仁”说是一种人类永恒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悠悠时光河床上永远闪烁的瑰宝。艺华风雅,曲水流觞。真正令人尊重的,是经历风雨洗刷过后,沉淀出的生命养分。孔子用他寂寞艰辛的一生,换来了后世无限的敬仰与尊重,留下了无法超越的精神财富。

孔子传说有三千弟子,其中贤人七十二,而且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其中重要有:

颜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相。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端木赐,前520~前456,字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今河南浚县人),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有作为者,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子贡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曾参,约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平邑)人。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弟子。曾点之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认为" 智忠恕仁" 是孔子" 一以贯之" 的思想,提出" 吾日三省吾身" 的修养方法,主张" 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子学说。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宗圣”。《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至《天圆》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释》。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


相关内容

  • 从孔子教学场景中汲取教育智慧
  • 教法研究Jiaofayanjiu 从孔子教学场景中汲取教育智慧 文/张成武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颁发"孔子教育 奖",这表明伟大教育思想家孔子至今仍为世人所敬仰,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要好好地继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就应重温孔 ...

  • 孔子弟子和门人
  • 孔子弟子和门人.我们通常说孔子弟子有三千 孔门十哲简介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 ...

  • 从[孔子游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语文论文
  • 从<孔子游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邳州市八路镇中心小学 吴荣刚 王若兰 编邮:221312 <孔子游春>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及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 文章不仅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而且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 ...

  • 先秦诸子散文教案集
  • 篇一: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3 ...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确实是非常师生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确实是非常师生 文 汪亚民 我认真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石毓智先生所著的<非常师生---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书,感受到了作者切入点的独特和新奇.作者利用<论语>.<史记>.<孟子>等历史和文化典籍的记述考证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老师孔子和 ...

  • 阳货欲见孔子
  • 阳货欲见孔子 目录 原文 注释 译文 评析 出处 作者 编辑本段 原文 阳货欲见孔子 阳货①欲见②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③.孔子时其亡④也,而往拜之,遇诸涂⑤.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⑥而迷其邦⑦,可谓仁乎?"曰:"不可." ...

  • 孔子与儒家思想
  •  允韵哉砸晕粤蕴韵云杂匀粤晕阅韵晕郧粤悦粤阅耘酝再韵云郧韵灾耘砸晕粤晕悦耘 晕韵援远杂藻则援晕燥援员员缘 孔子与儒家思想 李大杰员,王霏霏圆,王摇杰圆,许洪芳猿 (员援山东财经大学(筹)经济与城市管理学院, ...

  • [论语]5.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请看第五篇,「公冶长第五」,我们来看第二十二章.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我们来看<雪公讲要>里面对这段话的解释.这段话是讲孔子在陈国的时候,当时思归鲁国,这周游列国,就想到要 ...

  •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二)
  •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二) 孔子让漆雕开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这做官没有信心."孔子高兴. 公伯缭,字子周. 子周对季孙毁谤子路.子服景伯将这情告诉孔子,说:"季孙他老人家原来就对子路有疑心,对公伯缭,以我的力量还是能把他陈尸于大庭广众."孔子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