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审题立意与选材(修改版[1]

新沂市高级中学记叙文系列训练

记叙文审题立意与选材

一、训练目标

1、训练目标:学会记叙文的审题、立意与选材,使记叙文“符合文体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

2、训练重点:学会审题的方法及记叙文选材的方法

3、训练难点:能正确立意,恰当选材。

二、方法指导

(一)审题:

(1)既实用又快捷的方法:①字词推敲法。②关键词语把握法。③添加因素法

例如《家乡变了》 ①以词或词组为单位对题目中的词语进行划分。这个题目可分成三个部分:家乡、变、了。②根据划分的内容引导审题。对象:家乡 内容:家乡的人、事或物。 重点:已经发生的变化。写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凸现家乡的变化。③一句话归纳: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家乡的人、事或物来展示家乡的变化,表达的自己的思想感情。

(2)根据不同的题目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审题方法。

①、大中取小法:如《追求》,从字面上看,题目很虚很大,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这类题目就要从小处来写,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普通工人的追求,一个边防战士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总之,各种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 ②、揭示本体法:题目是喻体或象征体,就应该揭示它的本体。如《春风》、《暖流》,本体可以是党的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师长的教导可以是同学的帮助等等。《红叶》,不是写经霜的枫叶,而是要赞颂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革命家等老同志保持晚节、争献余热的高尚精神。也就是说,《红叶》就是写树老叶红,人老心红。另外既可作本体来理解,也可作喻体来理解的题目,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则可以写文化科学知识方面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考试,也可以写思想、道德、行为方面的一次考验。《珍贵的礼物》。可以写人情往来方面的赠送的珍贵物品,也可以写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或成果,还可以指父母、师长或上级领导教育自己的金玉良言。

③、添加因素法:如《心事》,可以在原题前面加上“我的”、“老师的”、“奶奶的”、“班主任的”等。

④、改造文字法:如《啊,新世纪》,这个题目抒情色彩很浓, 审题的关键在于对“啊’”字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啊”字很显然含有惊喜、赞美之意,于是可将题目改造为《我赞美新世纪》、《新世纪畅想曲》

⑤、扩大范围法:题目含意内容很窄,无法取材,可以扩大范围来写。如《在今天的课堂上》,可以将发生在“今天的课堂上的所见所闻”作为文章的线索,穿插回忆昔日课堂内外的事;也可以把“今天”作为广义的今天来理解,写最近一个时期的课堂上的事。

⑥、 瞬间升华法:如《得与失》、《机会》、《勇气》、《考场》、《位置》等,均可叙写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经过,从结尾中悟出的哲理。

(二)立意

立意,是在审题的基础上确立主旨(中心思想),选材是围绕主旨去选择材料。立意与选才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立意是灵魂,材料是血肉。临场作文,在经过审题,把握题目的范围、内容、重点之后,一般展开联想去搜寻材料,即按题目规定,选择要写的人和事。作为考生,应将自己头脑里储存的材料通过联想尽量罗列出来,并对不同材料立意进行比较,辨出优劣,做出取舍,从中选出较佳立意来。

例如《雨中》:

(1)在细雨蒙蒙中,我校某男女在一伞下谈情说爱。

(2)大雨中,我和某同学共用一把伞愉快回家。

(3)雨中,父亲支撑着久病的身体,坚持送我到校。

(4)我和同学在雨中挥泪告别,因为他被逼去城里打工,为自己挣结婚时的彩礼。 纵观四个立意,第四个揭示出学生失学的社会根源,立意深刻、新颖,为最佳立意。

对于选定的同一则材料,由于认识的深浅不同,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立意,这就要求透过材料的表层,深入剖析蕴含在内的深层意义,从而提炼出见解深刻的观点。

深化作文立意的方法:

1.小题大做法:即以细小的甚至平常的小体裁写出有价值的能体现深刻道理的文章来。

2.大题小做法:即题目很大,很宽泛,难于把握,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件小事,来揭示较深刻的主题。例如《学生生活的回顾和思考》,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易空泛,易写成学生生活的总结。但如果选择几件小事,则可能反映较深刻主题。例如"我的变化也许是缓慢的,却是惊人的,我世故了,我圆滑了"这个主题就可通过几件小事来表现。他较深刻的揭露当今社会一些不良思想对作者的影响,而作者深刻的自我剖析,实际是对这种思潮的摒弃和否定。大题化小,小而求深,不失为一种深化立意的方法。

3.点化主题法:即在行文关键处,用一句、几句或者一小段富有哲理的精辟语言,把文章的主旨揭示出来,使立意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三)选材

笋尖比笋身好吃,菜心比菜梗好吃;厨房大师傅更是深知“此中三味”。但是,有些同学写起文章来,却忘记了这个道理,不去区别什么是生活材料中的笋尖和笋身,菜心和菜梗;这样,文章写出来自然是平平的,可见,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第一招:留心生活 熟中取新

1、自己亲身经历的。2、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 3、作为生活素材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进行某种组合、改造,即艺术加工,要合情合理。例如尤今的《手足情深》一文不足500字,文中叙写老二不小心踢到了老三的耳朵,导致老三左耳后出现了一道一寸来长的裂痕,结果是老二挨打老三却为老二求情。夜里,家人都已人睡,恍然间,“我”突然被搬动椅子、撂亮电灯的声音惊醒了。“我”一跃而起,冲到女儿的房间,就在那一刻“我”看到了极为难忘的一幕:“我家老二,跪在老三床畔,正轻轻地拨开她的头发,低着头,细细地看着她耳后的伤痕。一股热潮,蓦地泛上了我的双眼。”作者从熟悉的生活中来取材,真可谓信手拈来,情韵悠长。由此观之,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典型的素材,只是我们发掘得还不够,没有看出它的亮点来。因此,请留心日常生活,从中去获得最有价值的“金子”,为作文增光添彩!

第二招:抓住感情的触发点

现实生活中,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抓住它,叙述出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也一定能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 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第三招:抓住事理的感悟点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我们去认真仔细地思考,一定会给我们以感悟、以启迪。抓住感悟点,用文学的语言描述,然后画龙点睛地议论几句,一定是一篇极富哲理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同样能使自己感动,让别人也受益。

第四招:反常立意材料出新

1、妙用逆向思维。人家这样说,我偏那样讲,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更容易受到瞩目。在选材上从反面切入,从别人未想到的或不敢涉及的领域切入,这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反弹琵琶唱新调”会让选材新意迭出。比如,以“最需要____________”为题,有一位考生以“最需要的不是呵护”为题,故意唱反调,说我们最需要的是独立、坚强、不怕困难的品格,这样,材料的选择也会一反常态,新意迭出。

2、具备多角度意识。即使是陈旧的题材,也应注意换个角度去写。如作文《战胜自己》一文,先从项羽“无法战胜自己”“无法跨越心墙”,说到陶潜的“弃官归隐山林”“战胜了自己”,再说到周敦颐对“趋炎附势的世风鄙视,战胜自己,永留芳名”,然后结合生活谈感悟,最后点明主旨:“唯有战胜自己心中的心魔,跨越心墙,战胜自卑,在你的面前就会升起一轮新的太阳。”此文就是引古论今,借名人素材来点亮我们的眼眸,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彰显考生广泛的阅历。

3、“旧瓶装新酒”。此法不失为选材出新的一条好途径。所谓旧瓶装新酒”就是要突破旧的思维定式,从已形成固定看法的人、事中翻出新意,或者发掘一些老题材的内在潜质,进行再创作,使旧题材显示出新意。例如, “班门弄斧”“世故圆滑”等人们往往持否定、批评态度,但在改革开放、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认为:弄斧应到班门,圆滑未必不是合作中的一支粘合剂。这样,立意新了,材料自然也就新起来。

第五招:从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中挖掘素材 第六招:关注时事、社会热点以及各行各业的风云人物

例文引路:

剜野菜

小时候家里穷,一年打下的粮食,刚到春天就露出囤底儿了。尤其是旱涝荒年,庄稼不行,全家人只好靠野菜过日子。

打记事起,我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在一天早晨,跟奶奶到村北飘着淡淡云雾的河套里剜野菜。刚开春不久,河边的枣树还没有开花,地里的庄稼还没有出土,但河套里带小刺的青青菜,开喇叭花的洋葫芦苗,还有马齿菜、婆婆丁、钱菜谷、醋醋柳、水蓬棵、扫帚苗„„星星点点的,已经在向阳的地方冒出细嫩的青芽,水莹莹的,很招人喜爱。于是,我和奶奶操起铲子,挎上篮儿,踏着化了冻的松软泥土,携一路清香去寻它。这时候,已有好多人来剜野菜。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东一群,西一伙,只要肯猫猫腰,谁都能领到一份大地的馈赠。

青青菜虽说有小刺,但刚刚长出时又鲜又嫩,回家洗净了,家里人多用它沾酱吃。马齿菜的吃法最多。把它洗净剁碎,放上葱花、盐,用筷子蘸点香油,调成馅,做成高粱面的大饺子,能一饱全家人的口福。洋葫芦苗的茎和叶子不仅可以吃,它的根又白又脆,像肥肥胖胖的藕,也是我们小孩子的美味佳肴。童年挖这种野菜的根时,我们很喜欢唱一首歌谣:“洋葫芦苗,往家刨,刨不到底,你娘生了个小小子。”那时候只知道念着好玩儿,现在想想,觉得挺可笑。

多亏了那些野菜,剜光了一茬,又长出一茬„„那年月,有多少父老乡亲都是靠着它们活下来的呀!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再没有尝到野菜的滋味。

今年清明,我回家乡去扫墓,刚爬上熟稔的小桥,猛抬头,我惊讶起来,因为河套里又有不少剜野菜的人。走近了,却多数叫不出名字。

“哈,是你呀,大兄弟,哪阵风把你吹回来了!”一个五十挂零的汉子,突然拉住我的手。我端详了一下,觉得很眼熟,但一时叫不出他的名字。

“真是贵人多忘事啊,认不得小时候光屁股掏雀窝的你刘大哥啦!”

“你是金生哥。”经他一说,我想起来了。见他身旁放着一大篮子野菜,便问:“家乡早就

富裕了,你们怎么还吃野菜呢?”

“哈哈,你可寒碜你哥了。现在,白面卷子都吃烦了,谁还希罕野菜?这是剜来卖的。” “有人买野菜?我不信。”

“我开始也不信,可这是真的。你可能不知道,有不少城里人挺喜欢尝一尝咱家乡的野味,他们说野菜不上化肥,不施农药,还能治好多好多的病呢!”

逗趣了一阵,我放下提包,情不自禁地帮他拔起野菜来。于是,恬静、惬意之中,还多了几许丰收的喜悦。

(选自《光明日报》1995年5月2日)

这篇记叙短文,在选材上很富新意,生动有趣。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如果有人仍然在写一般性的忆苦思甜文字,就显得不合时宜。过去人们在贫困时候的种种生活素材,并不是不可以写,而是看你怎么写。旧的材料要萌发出新意,才能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本文选材的新颖生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上:一是写过去靠野菜过日子,取材的侧重点不在于“苦”,在某种程度上却在于“乐”。请看,早晨跟奶奶到“飘着淡淡云雾的河套里剜野菜”,到处“冒出细微的青芽,水莹莹的,很招人喜爱”,“东一群,西一群,只要肯猫猫腰,谁都能领到一份大地的馈赠”。回家后,这些野菜的吃法又多种多样,不仅可以“饱全家人的口福”,而且是“小孩子的美味佳肴”,难怪他们会唱出又好玩又可笑的童谣来。这些描写哪里是在“忆苦”,简直是在“思甜”。作者把过去的苦日子用今天的新视角表现出来,实际上将原材料完全加以改造了。另一点是写今天又一次看到并亲自剜野菜的情景。这段描写更是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对话,道出了人们新的思想境界。如果说过去是靠野菜度荒,那么,今天则是靠野菜致富保健。同样的“剜野菜”,在不同的年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如果说过去的生活乐趣还带有儿时的天真,那么,今日的惬意,则是真正欢乐的情趣和丰收的喜悦了。本文所以能取得这样独特的表达效果,当然有作者立意和表达技巧的高明,但同时也不能不说是作者别具慧眼、选择材料的新颖生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范文展示——选材时鲜

豹子飞奔

在奥林匹克主体育场,无数的观众在静静地等待着,无数的闪光灯在静静地等待着,无数的解说员在静静地等待着,夜空中的月亮在静静地等待着,孙海平教练也在静静地等待着。

所有队员一起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刘翔那豹子般的眼神死盯着终点,用手拍打着自己的胸脯,又高高地扬起双手„„预备——砰!

刘翔像平原上疯狂的豹子,开始狂奔,一步,两步,三步,右腿向上抬到最高点,啪!用力下压,左脚用上全部的力量向下蹬地,右脚稳健地落在地上,第一个栏轻松过了„„

又是那凶狠的豹眼,盯住前方,咬紧了牙,似乎用尽所有的劲,开始第二个栏:一步,两步,

三步,右腿抬到最高点,啪!用力下压,左脚用上„„第二个栏也过了!

此时所有的中国观众,都紧跟着刘翔;孙海平教练,左手握紧药瓶,右手按住心跳早已超过120的胸膛,眼睛紧盯着刘翔。

第三个栏开始,依旧是那凶猛的表情,一步,两步,三步„„右脚稳健地落地,刘翔开始兴奋了,因为在他最弱的前三个栏,并未吃亏;孙海平平缓了„„

进入倒数第二个栏。依然是那双凶猛的豹眼,只不过眼神中流露出更多的自信。一步,两步,三步,右腿向上抬到最高点,啪!„„又轻松地过了。刘翔开始发狂,孙海平又握紧了药瓶,全场的中国观众屏住了呼吸。身旁的“法国”被刘翔的气势锁住了,倒下了!开始进入最后一个栏,一步,两步,三步,右腿向上抬到了最高点,啪!用力下压,左脚用上全部的力量向下蹬地,右脚稳健地落在地上„„主持人嘴里喊着刘翔,刘翔快到终点,他不再死盯着前方,

而是充满自信地左右各瞥一眼,一个狮子甩头„„无数的观众沸腾了,无数的闪光灯沸腾了,无数的解说员沸腾了,孙海平„„

完美的前三个栏,完美的后三个栏,过硬的栏上技术,充满自信的神情,将刘翔送上了世界之峰,豹子——飞奔!

优雅的凤头有力的豹尾,刘翔的飞翔是那么完美。这是一个成功的速度,这是新时代需要的速度。漂亮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强劲的结尾是成功的另一半。豹子在加速!中国在飞奔!

[精彩点拨] 刘翔的材料可以说是这两年的老材料,但是作者能把这个材料放大,紧紧地扣住话题的中心。作者聚焦赛场,又笼袖广阔的世界,能放能收,挥洒自如。不断重复的“一步,两步,三步„„”如阵阵鼓点,强化了文章的节奏感。孙海平手中的药瓶和砰砰的心跳,也被引来助战,有张有弛。文章就显得内容丰富,而且紧扣中心。从现实中找材料,并且能合理合序地使用。不失为一得力之法。

范文展示:选材富有真情

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

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好好地看您是什么时候了,父亲。

我只记得那时的您,头发乌黑,皮肤泛着古铜色的光。青年时期的下乡生活,让您有了健康的体魄,也让您在纷繁的社会中变得寡言少语。

自我上高中以来,您就很少管过我。有人说"儿随母,女随父"。在我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妈妈的教育和关怀。我几乎每天都要和她谈笑,却很少能跟您讲上一句话。妈妈总是关心我这,关心我那,而在我眼中,您总是坐在您自己的角落里,研究着自己的股票。我总觉得您根本不关心我,我总觉得您是家中的一个外人。

随着感情的疏远,我发现我渐渐地不认得您了。"代沟",这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高考离我越来越近,可您却离我越来越远。虽然您也开始不时地说些什么,您也开始每天按时往我嘴里塞各种各样的补品,可对我来讲,那些话远不如妈妈讲得动听。而塞药时我甚至感觉,您是一个"医生",而不是一个父亲。感情的疏远,似乎真的隔断了认知。

考前的那几天学校放假,您让我到您的学校复习。您带着我去了您的学校,让我在办公室等着,自己去清理一间教室出来。我一人待在办公室里无聊,就走下楼去,走到那间教室门口。教室里您忙碌的身影晃动着。我突然意识到我很久没有好好看看您了。

我一声不响地走进去。您还在忙着。光线并不明亮,我却看到了您头上几点晃眼的光。我头一次注意到您有白头发了。您费力地搬着桌子,额头上已经闪着莹莹的光。这就是我的父亲啊,曾几何时家里重活一人包的父亲,竟也变得这样虚弱!您还是老了啊!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一股冲击从心底喷薄而出,震动着我的全身。我觉得那是源自割不断的亲情,那是心底的回音。突然找回了被父爱包围的感觉,这父爱不像从前那样广博而无微不至,但它却更深沉,更能激起我内心的共鸣。我觉得我重新认识了您。

也许您还没有感觉到我的觉醒,也许在您眼中我还是那个对您冷若冰霜不屑一顾的小男孩。可您一定知道,只要亲情不断,血脉相连,我一定会认识到父爱的伟大。感情也许会疏远,可无论这代沟有多宽,我终究会望见您的!

解析:从当代中学生与父辈存在代沟这一社会现象切入,写了代沟使"我"缺乏对父爱的准确解读,也表明了事实教育"我"要认识父爱、热爱父亲的主题。文章叙写"我"对父爱的误解,是铺垫,是深化认识的前奏。详写"父亲费力搬桌子"的细节--这是一位走向衰老的男人心中爱子之情的自然流露,作者饱蘸浓情,写得令人感动。在表达上,文章采用内心独白式的方式,显得真实、自然,又强化了感情的宣泄;在选材立意上,直指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范文展示:选材富有生活气息

路是月的痕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

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 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点评:“感情亲疏与认知的关系”,这本是具有很强思辩性的话题,本文却对这一话题作了含蓄而形象的诠释:儿时爱父亲,其笛声最美,年龄稍长时厌父亲,吹笛被看作“不务正业”;到外地求学时复苏了爱父的情感,其笛声与我的心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对笛声的认识就是这样受着感情的支配!

文中月、路与笛声既构成了朦胧而静美的如诗的意境,又成了结构全文的线索。特别是笛声,既是父亲情感的宣泄,又是“我”认知的对象,还是刻画“父亲”性格的道具。父亲带“我”放牛时用笛声抒发“美妙”,父亲与“我”有隔膜时用笛声传达“爱子之心”。

本文语言优美而形象。

范文展示:选材来自历史

陷 阱

他紧缩着眉头,背着手,一步一步缓缓地走着,走到这头,又折回去,走到那头,又折回来。堂前的那炷香缓缓地燃烧着,烟气缭绕。在堂外,吕后派来的使者垂手站立,静静地等候。

韩信迟疑了。这位曾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处事果断头脑冷静的人迟疑了。吕后派人请他参加庆祝汉王打胜仗的宴会。隐约地,他感到有一丝危险,凭着他多年驰骋沙场的经验他感觉到了。他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却没想到这厄运来这么早。这么说,汉王已经决意要除掉他了?尽管他早已被剥去了王权,只保留了一个大将军的虚名。

他的手心渗出了汗;如果不去,该怎么向吕后交代呢?他抬头望了一眼那使者,恰好和那

使者的目光交遇。使者并没有躲避,而是轻轻地说了句:“萧丞相也将出席。”

这句事先由吕后交代好的话似乎洞穿了韩信的心,他的眼睛豁然一亮:“萧丞相!”是的,萧丞相——他的挚友,良师。韩信望着那缭绕的烟气,陷入了沉思„„

同邑的人嘻嘻哈哈地笑着,要他从他们的胯下爬过,韩信缓缓地弯下了腰。

漂母每天给他拿来食物,尽管她自己也贫穷得靠洗衣为生。

他缓缓走出刘邦的帐下,对着皓皓明月长叹一声,心里充满着迷惘,痛苦。他随着逃亡的士兵漫无目的的走着。身后一阵马蹄响,萧何那清晰的声音如同那清冷的月色一起穿入他的心中:“韩信留步!”尔后是月下对酌,畅叙心曲。那晚,他会心的笑了,如那轮满月一样清纯。

“是的,萧丞相是我相交多年的知己,若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日。”韩信的眉头舒展开来,重重的吁了口气,恢复了往日的神采:“走吧。”使者露出了一个不易觉察的诡秘的笑。 韩信轻快地跳上了前来接他的马车。马车“嗒嗒”地响着,扬起岁月的风尘,向未央宫驶去。那天,韩信没有从未央宫走出,以后也没有。

点评:这篇文章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语言老到。

先说构思和结构。本文取材于一段众所周知的历史。韩信因为与萧何关系密切,感情深厚,最终没能识破吕后设下的“陷阱”,一去不回,留下千古遗憾。可谓扣题严密,浑然天成。旧题材翻出新意味,而且自然天成,显示出作者目光的敏锐和独到。文章结构的严谨体现在细微之处。比如文章开篇便直写面对吕后邀请韩信的迟疑,使者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萧丞相也将出席”,实在是文中至关重要的一笔,这句话既写出了吕后等人的诈,也巧妙地使文章过渡到韩信对往事尤其是对萧何与自己之间深厚情谊的追忆,也正是插叙的这段追忆最终打消了韩信的顾虑,使韩信走向未央宫,走向不归路。再说语言。说本文语言老到,一点都不过分。我们同样从细微的地方来分析。文中对“使者”的描写有三处:

“使者垂手站立,静静地等候。”——使者在静观其变。

“他抬头望了一眼那使者,恰好和那使者的目光交遇。使者并没有躲避,而是轻轻地说了句:‘萧丞相也将出席。’”——使者一直在观察韩信,“轻轻”说出的一句话,却有无限的分量,无限的诈。

“使者露出了一个不易觉察的诡秘的笑。”——暗示结局。

以上三处描写处处精妙,语言精练到位,推动了情节发展,又使文章结构严谨,真可谓滴水不漏。

文中的那炷香,同样是神来之笔。我们似乎看到韩信在烟雾缭绕中的徘徊迟疑,也似乎领略到韩信的心中实际也烟雾缭绕,这一特写镜头的闪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流逝,气氛压抑,令人窒息。如果作者能在韩信上马车前后加入“烟消香尽”的描写,会更精彩,更严谨。文章结尾句含蓄蕴藉,回味无穷,不再赘述。

失误举隅:写作选材上的误区,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情形:

1、材料低幼化

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形象不生动,意境不优美;抒情缺乏真实体验,显得干瘪、牵强。也就是说,许多同学还热衷于写幼儿园、小学的生活,而少写高中阶段的生活;写日常生活也很少,尤其涉及教育改革、学习思想的变化,或自己经历的挫折曲折及其感悟等,许多人在写家中的小花瓶破碎了,究竟是谁打坏的;放在抽屉里的几元钱不见了,是谁偷的;有一本复习资料究竟借不借给同学看,自己的橡皮找不到了,是谁拿的;题目做不出来怎么办„„我们不是说这些材料不能写,而是说一个高中毕业生有价值的生活是否就是这些。我们的同学视野应当开阔一点,思考问题应该深入一点,从而写出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来。

2.材料陈旧化 3、材料单一化

4、宿构现象严重

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全然不顾话题要求、写作中心意图,一味堆砌材料,只注意材料的表面相似之处,而不注意事例的本质,只求凑成800多字。结果思路不清,中心不突出。

三、作文题目:

请以“路在脚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字数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四、审题立意指导:

文题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路在脚下,道出了路是人开创出来的道理,对人的开拓、创新意识的一个形象的比喻。唐僧西天取经,历经千辛万苦,但他矢志不渝,双脚终于走出一条通往成功彼岸的路。这可谓是“路在脚下”的事例典范。

审题时,我们先须关注“路”字。世上的“路”数不清:有形的,无形的;顺利的,艰辛的;成功的,失败的„„山间,蜿蜒着的是羊肠小路;海边,曲折着的是滨海大路;雪域高原上,盘旋而上的是“天路”„„人们把一生宁折不弯,“富不润物德润身”的人走的人生之路称作“正路”;人们又把损人利已的人用“作损”的手段获得了许多殊荣的一生斥之为“邪路”;现代生活,诱惑太多了,于是有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罪恶之路;而又有人在用自己短暂而美好的一生始终在默默为自己的祖国铺就一条富强之路„„这里的“路”,可实指具体的路,如家乡路、上学路等;亦可虚指抽象的路,如奋斗路、求学路、成名路、做人路、富民路、强国路、爱心路、升天路、失败路、成功路等。其次,审“在脚下”。路不在别处,只在自己脚下,路是靠脚走出来的,不是靠其他得来的。文题没有指定写在“谁”的脚下,我们可将“谁”具体化或抽象化,写作面就又宽了。也就是说,文题可以写具体的路、具体的人的脚下,也可以写抽象的路、抽象的人的脚下;可以主观地从“我”来写,也可以客观地从“他”(或“它”)来写。从深刻的角度讲,建议写抽象的路,或先写具体的路,再关联引申到抽象的路。

写记叙文,可以结合自己或他人的一次经历、一个故事,将“路”定格为人生之路,品悟、体验“路在脚下”的深刻含义。如写高三备考的经历,文章可立意为“大学之路就在我的脚下,马不停蹄,克难奋进,终会圆梦”;写登山的经历,文章可立意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惟有不息的探求者,他的脚下才有真正的路,才能领略独到的风景”;写失足者的故事,文章可立意为“路在脚下,每一步当走稳走实”„„

五、范文佳作: 路在脚下

每当读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我都会想起那一次的泰山之行。(借杜甫诗句勾起回忆,诗句与泰山之行很好的照应了)那一次旅行让我受益良多,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路在脚下。(开门见山,旅行感悟的道理很好地照应了标题)

还记得那是在读小学的一个暑假,父亲带着我随旅行团一起去游泰山,我非常兴奋。在车上,导游向我们简单介绍了泰山及其景点,我对这些一点兴趣也没有。(此处“没有兴趣”为后文“眼中一亮”作了铺垫)直到他向我们介绍“泰山有一种奇观。在山顶上,迎着太阳,会有绵绵细雨向我们吹来”时,我眼中一亮,心里暗暗作了一个决定„„(没有交待决定是什么,叙事中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引人好奇)

一会车就到了泰山脚下,我们兴冲冲地向前跑。不一会,我就跑到了前面,望着那曲折盘旋没有尽头的山路,我似乎看不见胜利的希望,我的能力绝对不可能和五岳之首相抗衡,我快要向它屈服了。“怎么了,这么快就泄气了?路在脚下,走不走看你自己,而不在路有多远。”一句熟悉的话语飘入我的耳中。父亲放下了一个水壶,便继续向前走去。(“兴冲冲地向前跑”与“快要向它屈服了”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处父亲的话又恰好回应了文题。父亲放下的水壶,为

“我”继续向前提供了条件)

“路在脚下,路在脚下„„”这句话不断地在我耳边回旋。我体味着父亲的话,想到了奇观,顿时凡中燃起了自信的焰火。我拿起水壶,毅然决然地向前迈进。风在为我呼唤,鸟在为我鸣唱,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父亲的话给了“我”激励和信心,风、鸟的举动亦从侧面反映了“我”的愉悦心情)

时间不断流走,早晨悄悄离开了。烈阳当头,我拿起水壶喝水:“咦?怎么没有水了?”(水壶没水,意外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我心中一惊,自信早抛到了九宵云外。望着那还有一半的山路,我胆怯了,我不敢再征服它了。于是,我坐在一旁的石阶上休息,等待着父亲的到来。心里埋怨着:也真是的,给壶不给水,什么意思嘛!(信心又没了,情节被“延迟”,波澜顿生)

“呦——”一声粗犷的呼喝传来,打断了我的思绪。放眼望去,一群上身赤裸的汉子背着一包包货物正向山上走来。他们边走边齐声地吼叫着,似乎有用不完的气力。我倍受感动,他们一声声的嘶喊似乎在鼓舞着我不要放弃,一定要坚持。我的心随他们的呼喊声而有节奏地跳动着,热血随之沸腾。我挺身而起,颇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英雄气概。(峰回路转,赤身汉子的呼喝声再度激起了“我”的信心)

终于,在傍晚时分,我登上了泰山山顶,可我错过了观赏太阳雨的最佳时机,但我并不感到惋惜。因为我征服了茫茫山路,让“路在脚下”在我的身上得到了体现。我不知道说些什么,我懂得了:路在脚下,路其实也在心中。(错过了观赏奇观,但收获了登临体会,“路其实也在心中”是“路在脚下”的升华)

这时,父亲走过来了,摸着我的头说:“感觉怎么样?”我笑着握住父亲的手说:“路真在脚下!”(以父子的对话结束全篇,一个“真”字意味深长)

【点评】基础等级:从选材上看,作者通过叙写儿时登临泰山的经历,感悟并品味了“路在脚下”的深刻含义,前后扣题,中间应题,非常切合题意。一事一悟,做到了中心突出。文章叙事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波澜起伏,趣味盎然,在“拥有信心”和“失去信心”之间反复交替,内容充实,耐人寻味。此外,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显得情真意切,毫无矫柔做作之感。从表达上看,文章语言流畅生动,结构严谨,一环套一环,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发展等级:文章构思精巧,特别是在情节的安排上,极富创意,有一波三折之美。

综合评分:24(内容)+24(表达)+10(发展)=58分。

新沂市高级中学记叙文系列训练

记叙文审题立意与选材

一、训练目标

1、训练目标:学会记叙文的审题、立意与选材,使记叙文“符合文体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

2、训练重点:学会审题的方法及记叙文选材的方法

3、训练难点:能正确立意,恰当选材。

二、方法指导

(一)审题:

(1)既实用又快捷的方法:①字词推敲法。②关键词语把握法。③添加因素法

例如《家乡变了》 ①以词或词组为单位对题目中的词语进行划分。这个题目可分成三个部分:家乡、变、了。②根据划分的内容引导审题。对象:家乡 内容:家乡的人、事或物。 重点:已经发生的变化。写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凸现家乡的变化。③一句话归纳: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家乡的人、事或物来展示家乡的变化,表达的自己的思想感情。

(2)根据不同的题目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审题方法。

①、大中取小法:如《追求》,从字面上看,题目很虚很大,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这类题目就要从小处来写,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普通工人的追求,一个边防战士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总之,各种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 ②、揭示本体法:题目是喻体或象征体,就应该揭示它的本体。如《春风》、《暖流》,本体可以是党的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师长的教导可以是同学的帮助等等。《红叶》,不是写经霜的枫叶,而是要赞颂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革命家等老同志保持晚节、争献余热的高尚精神。也就是说,《红叶》就是写树老叶红,人老心红。另外既可作本体来理解,也可作喻体来理解的题目,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则可以写文化科学知识方面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考试,也可以写思想、道德、行为方面的一次考验。《珍贵的礼物》。可以写人情往来方面的赠送的珍贵物品,也可以写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或成果,还可以指父母、师长或上级领导教育自己的金玉良言。

③、添加因素法:如《心事》,可以在原题前面加上“我的”、“老师的”、“奶奶的”、“班主任的”等。

④、改造文字法:如《啊,新世纪》,这个题目抒情色彩很浓, 审题的关键在于对“啊’”字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啊”字很显然含有惊喜、赞美之意,于是可将题目改造为《我赞美新世纪》、《新世纪畅想曲》

⑤、扩大范围法:题目含意内容很窄,无法取材,可以扩大范围来写。如《在今天的课堂上》,可以将发生在“今天的课堂上的所见所闻”作为文章的线索,穿插回忆昔日课堂内外的事;也可以把“今天”作为广义的今天来理解,写最近一个时期的课堂上的事。

⑥、 瞬间升华法:如《得与失》、《机会》、《勇气》、《考场》、《位置》等,均可叙写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经过,从结尾中悟出的哲理。

(二)立意

立意,是在审题的基础上确立主旨(中心思想),选材是围绕主旨去选择材料。立意与选才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立意是灵魂,材料是血肉。临场作文,在经过审题,把握题目的范围、内容、重点之后,一般展开联想去搜寻材料,即按题目规定,选择要写的人和事。作为考生,应将自己头脑里储存的材料通过联想尽量罗列出来,并对不同材料立意进行比较,辨出优劣,做出取舍,从中选出较佳立意来。

例如《雨中》:

(1)在细雨蒙蒙中,我校某男女在一伞下谈情说爱。

(2)大雨中,我和某同学共用一把伞愉快回家。

(3)雨中,父亲支撑着久病的身体,坚持送我到校。

(4)我和同学在雨中挥泪告别,因为他被逼去城里打工,为自己挣结婚时的彩礼。 纵观四个立意,第四个揭示出学生失学的社会根源,立意深刻、新颖,为最佳立意。

对于选定的同一则材料,由于认识的深浅不同,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立意,这就要求透过材料的表层,深入剖析蕴含在内的深层意义,从而提炼出见解深刻的观点。

深化作文立意的方法:

1.小题大做法:即以细小的甚至平常的小体裁写出有价值的能体现深刻道理的文章来。

2.大题小做法:即题目很大,很宽泛,难于把握,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件小事,来揭示较深刻的主题。例如《学生生活的回顾和思考》,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易空泛,易写成学生生活的总结。但如果选择几件小事,则可能反映较深刻主题。例如"我的变化也许是缓慢的,却是惊人的,我世故了,我圆滑了"这个主题就可通过几件小事来表现。他较深刻的揭露当今社会一些不良思想对作者的影响,而作者深刻的自我剖析,实际是对这种思潮的摒弃和否定。大题化小,小而求深,不失为一种深化立意的方法。

3.点化主题法:即在行文关键处,用一句、几句或者一小段富有哲理的精辟语言,把文章的主旨揭示出来,使立意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三)选材

笋尖比笋身好吃,菜心比菜梗好吃;厨房大师傅更是深知“此中三味”。但是,有些同学写起文章来,却忘记了这个道理,不去区别什么是生活材料中的笋尖和笋身,菜心和菜梗;这样,文章写出来自然是平平的,可见,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第一招:留心生活 熟中取新

1、自己亲身经历的。2、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 3、作为生活素材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进行某种组合、改造,即艺术加工,要合情合理。例如尤今的《手足情深》一文不足500字,文中叙写老二不小心踢到了老三的耳朵,导致老三左耳后出现了一道一寸来长的裂痕,结果是老二挨打老三却为老二求情。夜里,家人都已人睡,恍然间,“我”突然被搬动椅子、撂亮电灯的声音惊醒了。“我”一跃而起,冲到女儿的房间,就在那一刻“我”看到了极为难忘的一幕:“我家老二,跪在老三床畔,正轻轻地拨开她的头发,低着头,细细地看着她耳后的伤痕。一股热潮,蓦地泛上了我的双眼。”作者从熟悉的生活中来取材,真可谓信手拈来,情韵悠长。由此观之,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典型的素材,只是我们发掘得还不够,没有看出它的亮点来。因此,请留心日常生活,从中去获得最有价值的“金子”,为作文增光添彩!

第二招:抓住感情的触发点

现实生活中,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抓住它,叙述出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也一定能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 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第三招:抓住事理的感悟点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我们去认真仔细地思考,一定会给我们以感悟、以启迪。抓住感悟点,用文学的语言描述,然后画龙点睛地议论几句,一定是一篇极富哲理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同样能使自己感动,让别人也受益。

第四招:反常立意材料出新

1、妙用逆向思维。人家这样说,我偏那样讲,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更容易受到瞩目。在选材上从反面切入,从别人未想到的或不敢涉及的领域切入,这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反弹琵琶唱新调”会让选材新意迭出。比如,以“最需要____________”为题,有一位考生以“最需要的不是呵护”为题,故意唱反调,说我们最需要的是独立、坚强、不怕困难的品格,这样,材料的选择也会一反常态,新意迭出。

2、具备多角度意识。即使是陈旧的题材,也应注意换个角度去写。如作文《战胜自己》一文,先从项羽“无法战胜自己”“无法跨越心墙”,说到陶潜的“弃官归隐山林”“战胜了自己”,再说到周敦颐对“趋炎附势的世风鄙视,战胜自己,永留芳名”,然后结合生活谈感悟,最后点明主旨:“唯有战胜自己心中的心魔,跨越心墙,战胜自卑,在你的面前就会升起一轮新的太阳。”此文就是引古论今,借名人素材来点亮我们的眼眸,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彰显考生广泛的阅历。

3、“旧瓶装新酒”。此法不失为选材出新的一条好途径。所谓旧瓶装新酒”就是要突破旧的思维定式,从已形成固定看法的人、事中翻出新意,或者发掘一些老题材的内在潜质,进行再创作,使旧题材显示出新意。例如, “班门弄斧”“世故圆滑”等人们往往持否定、批评态度,但在改革开放、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认为:弄斧应到班门,圆滑未必不是合作中的一支粘合剂。这样,立意新了,材料自然也就新起来。

第五招:从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中挖掘素材 第六招:关注时事、社会热点以及各行各业的风云人物

例文引路:

剜野菜

小时候家里穷,一年打下的粮食,刚到春天就露出囤底儿了。尤其是旱涝荒年,庄稼不行,全家人只好靠野菜过日子。

打记事起,我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在一天早晨,跟奶奶到村北飘着淡淡云雾的河套里剜野菜。刚开春不久,河边的枣树还没有开花,地里的庄稼还没有出土,但河套里带小刺的青青菜,开喇叭花的洋葫芦苗,还有马齿菜、婆婆丁、钱菜谷、醋醋柳、水蓬棵、扫帚苗„„星星点点的,已经在向阳的地方冒出细嫩的青芽,水莹莹的,很招人喜爱。于是,我和奶奶操起铲子,挎上篮儿,踏着化了冻的松软泥土,携一路清香去寻它。这时候,已有好多人来剜野菜。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东一群,西一伙,只要肯猫猫腰,谁都能领到一份大地的馈赠。

青青菜虽说有小刺,但刚刚长出时又鲜又嫩,回家洗净了,家里人多用它沾酱吃。马齿菜的吃法最多。把它洗净剁碎,放上葱花、盐,用筷子蘸点香油,调成馅,做成高粱面的大饺子,能一饱全家人的口福。洋葫芦苗的茎和叶子不仅可以吃,它的根又白又脆,像肥肥胖胖的藕,也是我们小孩子的美味佳肴。童年挖这种野菜的根时,我们很喜欢唱一首歌谣:“洋葫芦苗,往家刨,刨不到底,你娘生了个小小子。”那时候只知道念着好玩儿,现在想想,觉得挺可笑。

多亏了那些野菜,剜光了一茬,又长出一茬„„那年月,有多少父老乡亲都是靠着它们活下来的呀!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再没有尝到野菜的滋味。

今年清明,我回家乡去扫墓,刚爬上熟稔的小桥,猛抬头,我惊讶起来,因为河套里又有不少剜野菜的人。走近了,却多数叫不出名字。

“哈,是你呀,大兄弟,哪阵风把你吹回来了!”一个五十挂零的汉子,突然拉住我的手。我端详了一下,觉得很眼熟,但一时叫不出他的名字。

“真是贵人多忘事啊,认不得小时候光屁股掏雀窝的你刘大哥啦!”

“你是金生哥。”经他一说,我想起来了。见他身旁放着一大篮子野菜,便问:“家乡早就

富裕了,你们怎么还吃野菜呢?”

“哈哈,你可寒碜你哥了。现在,白面卷子都吃烦了,谁还希罕野菜?这是剜来卖的。” “有人买野菜?我不信。”

“我开始也不信,可这是真的。你可能不知道,有不少城里人挺喜欢尝一尝咱家乡的野味,他们说野菜不上化肥,不施农药,还能治好多好多的病呢!”

逗趣了一阵,我放下提包,情不自禁地帮他拔起野菜来。于是,恬静、惬意之中,还多了几许丰收的喜悦。

(选自《光明日报》1995年5月2日)

这篇记叙短文,在选材上很富新意,生动有趣。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如果有人仍然在写一般性的忆苦思甜文字,就显得不合时宜。过去人们在贫困时候的种种生活素材,并不是不可以写,而是看你怎么写。旧的材料要萌发出新意,才能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本文选材的新颖生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上:一是写过去靠野菜过日子,取材的侧重点不在于“苦”,在某种程度上却在于“乐”。请看,早晨跟奶奶到“飘着淡淡云雾的河套里剜野菜”,到处“冒出细微的青芽,水莹莹的,很招人喜爱”,“东一群,西一群,只要肯猫猫腰,谁都能领到一份大地的馈赠”。回家后,这些野菜的吃法又多种多样,不仅可以“饱全家人的口福”,而且是“小孩子的美味佳肴”,难怪他们会唱出又好玩又可笑的童谣来。这些描写哪里是在“忆苦”,简直是在“思甜”。作者把过去的苦日子用今天的新视角表现出来,实际上将原材料完全加以改造了。另一点是写今天又一次看到并亲自剜野菜的情景。这段描写更是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对话,道出了人们新的思想境界。如果说过去是靠野菜度荒,那么,今天则是靠野菜致富保健。同样的“剜野菜”,在不同的年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如果说过去的生活乐趣还带有儿时的天真,那么,今日的惬意,则是真正欢乐的情趣和丰收的喜悦了。本文所以能取得这样独特的表达效果,当然有作者立意和表达技巧的高明,但同时也不能不说是作者别具慧眼、选择材料的新颖生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范文展示——选材时鲜

豹子飞奔

在奥林匹克主体育场,无数的观众在静静地等待着,无数的闪光灯在静静地等待着,无数的解说员在静静地等待着,夜空中的月亮在静静地等待着,孙海平教练也在静静地等待着。

所有队员一起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刘翔那豹子般的眼神死盯着终点,用手拍打着自己的胸脯,又高高地扬起双手„„预备——砰!

刘翔像平原上疯狂的豹子,开始狂奔,一步,两步,三步,右腿向上抬到最高点,啪!用力下压,左脚用上全部的力量向下蹬地,右脚稳健地落在地上,第一个栏轻松过了„„

又是那凶狠的豹眼,盯住前方,咬紧了牙,似乎用尽所有的劲,开始第二个栏:一步,两步,

三步,右腿抬到最高点,啪!用力下压,左脚用上„„第二个栏也过了!

此时所有的中国观众,都紧跟着刘翔;孙海平教练,左手握紧药瓶,右手按住心跳早已超过120的胸膛,眼睛紧盯着刘翔。

第三个栏开始,依旧是那凶猛的表情,一步,两步,三步„„右脚稳健地落地,刘翔开始兴奋了,因为在他最弱的前三个栏,并未吃亏;孙海平平缓了„„

进入倒数第二个栏。依然是那双凶猛的豹眼,只不过眼神中流露出更多的自信。一步,两步,三步,右腿向上抬到最高点,啪!„„又轻松地过了。刘翔开始发狂,孙海平又握紧了药瓶,全场的中国观众屏住了呼吸。身旁的“法国”被刘翔的气势锁住了,倒下了!开始进入最后一个栏,一步,两步,三步,右腿向上抬到了最高点,啪!用力下压,左脚用上全部的力量向下蹬地,右脚稳健地落在地上„„主持人嘴里喊着刘翔,刘翔快到终点,他不再死盯着前方,

而是充满自信地左右各瞥一眼,一个狮子甩头„„无数的观众沸腾了,无数的闪光灯沸腾了,无数的解说员沸腾了,孙海平„„

完美的前三个栏,完美的后三个栏,过硬的栏上技术,充满自信的神情,将刘翔送上了世界之峰,豹子——飞奔!

优雅的凤头有力的豹尾,刘翔的飞翔是那么完美。这是一个成功的速度,这是新时代需要的速度。漂亮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强劲的结尾是成功的另一半。豹子在加速!中国在飞奔!

[精彩点拨] 刘翔的材料可以说是这两年的老材料,但是作者能把这个材料放大,紧紧地扣住话题的中心。作者聚焦赛场,又笼袖广阔的世界,能放能收,挥洒自如。不断重复的“一步,两步,三步„„”如阵阵鼓点,强化了文章的节奏感。孙海平手中的药瓶和砰砰的心跳,也被引来助战,有张有弛。文章就显得内容丰富,而且紧扣中心。从现实中找材料,并且能合理合序地使用。不失为一得力之法。

范文展示:选材富有真情

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

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好好地看您是什么时候了,父亲。

我只记得那时的您,头发乌黑,皮肤泛着古铜色的光。青年时期的下乡生活,让您有了健康的体魄,也让您在纷繁的社会中变得寡言少语。

自我上高中以来,您就很少管过我。有人说"儿随母,女随父"。在我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妈妈的教育和关怀。我几乎每天都要和她谈笑,却很少能跟您讲上一句话。妈妈总是关心我这,关心我那,而在我眼中,您总是坐在您自己的角落里,研究着自己的股票。我总觉得您根本不关心我,我总觉得您是家中的一个外人。

随着感情的疏远,我发现我渐渐地不认得您了。"代沟",这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高考离我越来越近,可您却离我越来越远。虽然您也开始不时地说些什么,您也开始每天按时往我嘴里塞各种各样的补品,可对我来讲,那些话远不如妈妈讲得动听。而塞药时我甚至感觉,您是一个"医生",而不是一个父亲。感情的疏远,似乎真的隔断了认知。

考前的那几天学校放假,您让我到您的学校复习。您带着我去了您的学校,让我在办公室等着,自己去清理一间教室出来。我一人待在办公室里无聊,就走下楼去,走到那间教室门口。教室里您忙碌的身影晃动着。我突然意识到我很久没有好好看看您了。

我一声不响地走进去。您还在忙着。光线并不明亮,我却看到了您头上几点晃眼的光。我头一次注意到您有白头发了。您费力地搬着桌子,额头上已经闪着莹莹的光。这就是我的父亲啊,曾几何时家里重活一人包的父亲,竟也变得这样虚弱!您还是老了啊!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一股冲击从心底喷薄而出,震动着我的全身。我觉得那是源自割不断的亲情,那是心底的回音。突然找回了被父爱包围的感觉,这父爱不像从前那样广博而无微不至,但它却更深沉,更能激起我内心的共鸣。我觉得我重新认识了您。

也许您还没有感觉到我的觉醒,也许在您眼中我还是那个对您冷若冰霜不屑一顾的小男孩。可您一定知道,只要亲情不断,血脉相连,我一定会认识到父爱的伟大。感情也许会疏远,可无论这代沟有多宽,我终究会望见您的!

解析:从当代中学生与父辈存在代沟这一社会现象切入,写了代沟使"我"缺乏对父爱的准确解读,也表明了事实教育"我"要认识父爱、热爱父亲的主题。文章叙写"我"对父爱的误解,是铺垫,是深化认识的前奏。详写"父亲费力搬桌子"的细节--这是一位走向衰老的男人心中爱子之情的自然流露,作者饱蘸浓情,写得令人感动。在表达上,文章采用内心独白式的方式,显得真实、自然,又强化了感情的宣泄;在选材立意上,直指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范文展示:选材富有生活气息

路是月的痕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

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 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点评:“感情亲疏与认知的关系”,这本是具有很强思辩性的话题,本文却对这一话题作了含蓄而形象的诠释:儿时爱父亲,其笛声最美,年龄稍长时厌父亲,吹笛被看作“不务正业”;到外地求学时复苏了爱父的情感,其笛声与我的心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对笛声的认识就是这样受着感情的支配!

文中月、路与笛声既构成了朦胧而静美的如诗的意境,又成了结构全文的线索。特别是笛声,既是父亲情感的宣泄,又是“我”认知的对象,还是刻画“父亲”性格的道具。父亲带“我”放牛时用笛声抒发“美妙”,父亲与“我”有隔膜时用笛声传达“爱子之心”。

本文语言优美而形象。

范文展示:选材来自历史

陷 阱

他紧缩着眉头,背着手,一步一步缓缓地走着,走到这头,又折回去,走到那头,又折回来。堂前的那炷香缓缓地燃烧着,烟气缭绕。在堂外,吕后派来的使者垂手站立,静静地等候。

韩信迟疑了。这位曾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处事果断头脑冷静的人迟疑了。吕后派人请他参加庆祝汉王打胜仗的宴会。隐约地,他感到有一丝危险,凭着他多年驰骋沙场的经验他感觉到了。他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却没想到这厄运来这么早。这么说,汉王已经决意要除掉他了?尽管他早已被剥去了王权,只保留了一个大将军的虚名。

他的手心渗出了汗;如果不去,该怎么向吕后交代呢?他抬头望了一眼那使者,恰好和那

使者的目光交遇。使者并没有躲避,而是轻轻地说了句:“萧丞相也将出席。”

这句事先由吕后交代好的话似乎洞穿了韩信的心,他的眼睛豁然一亮:“萧丞相!”是的,萧丞相——他的挚友,良师。韩信望着那缭绕的烟气,陷入了沉思„„

同邑的人嘻嘻哈哈地笑着,要他从他们的胯下爬过,韩信缓缓地弯下了腰。

漂母每天给他拿来食物,尽管她自己也贫穷得靠洗衣为生。

他缓缓走出刘邦的帐下,对着皓皓明月长叹一声,心里充满着迷惘,痛苦。他随着逃亡的士兵漫无目的的走着。身后一阵马蹄响,萧何那清晰的声音如同那清冷的月色一起穿入他的心中:“韩信留步!”尔后是月下对酌,畅叙心曲。那晚,他会心的笑了,如那轮满月一样清纯。

“是的,萧丞相是我相交多年的知己,若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日。”韩信的眉头舒展开来,重重的吁了口气,恢复了往日的神采:“走吧。”使者露出了一个不易觉察的诡秘的笑。 韩信轻快地跳上了前来接他的马车。马车“嗒嗒”地响着,扬起岁月的风尘,向未央宫驶去。那天,韩信没有从未央宫走出,以后也没有。

点评:这篇文章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语言老到。

先说构思和结构。本文取材于一段众所周知的历史。韩信因为与萧何关系密切,感情深厚,最终没能识破吕后设下的“陷阱”,一去不回,留下千古遗憾。可谓扣题严密,浑然天成。旧题材翻出新意味,而且自然天成,显示出作者目光的敏锐和独到。文章结构的严谨体现在细微之处。比如文章开篇便直写面对吕后邀请韩信的迟疑,使者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萧丞相也将出席”,实在是文中至关重要的一笔,这句话既写出了吕后等人的诈,也巧妙地使文章过渡到韩信对往事尤其是对萧何与自己之间深厚情谊的追忆,也正是插叙的这段追忆最终打消了韩信的顾虑,使韩信走向未央宫,走向不归路。再说语言。说本文语言老到,一点都不过分。我们同样从细微的地方来分析。文中对“使者”的描写有三处:

“使者垂手站立,静静地等候。”——使者在静观其变。

“他抬头望了一眼那使者,恰好和那使者的目光交遇。使者并没有躲避,而是轻轻地说了句:‘萧丞相也将出席。’”——使者一直在观察韩信,“轻轻”说出的一句话,却有无限的分量,无限的诈。

“使者露出了一个不易觉察的诡秘的笑。”——暗示结局。

以上三处描写处处精妙,语言精练到位,推动了情节发展,又使文章结构严谨,真可谓滴水不漏。

文中的那炷香,同样是神来之笔。我们似乎看到韩信在烟雾缭绕中的徘徊迟疑,也似乎领略到韩信的心中实际也烟雾缭绕,这一特写镜头的闪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流逝,气氛压抑,令人窒息。如果作者能在韩信上马车前后加入“烟消香尽”的描写,会更精彩,更严谨。文章结尾句含蓄蕴藉,回味无穷,不再赘述。

失误举隅:写作选材上的误区,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情形:

1、材料低幼化

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形象不生动,意境不优美;抒情缺乏真实体验,显得干瘪、牵强。也就是说,许多同学还热衷于写幼儿园、小学的生活,而少写高中阶段的生活;写日常生活也很少,尤其涉及教育改革、学习思想的变化,或自己经历的挫折曲折及其感悟等,许多人在写家中的小花瓶破碎了,究竟是谁打坏的;放在抽屉里的几元钱不见了,是谁偷的;有一本复习资料究竟借不借给同学看,自己的橡皮找不到了,是谁拿的;题目做不出来怎么办„„我们不是说这些材料不能写,而是说一个高中毕业生有价值的生活是否就是这些。我们的同学视野应当开阔一点,思考问题应该深入一点,从而写出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来。

2.材料陈旧化 3、材料单一化

4、宿构现象严重

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全然不顾话题要求、写作中心意图,一味堆砌材料,只注意材料的表面相似之处,而不注意事例的本质,只求凑成800多字。结果思路不清,中心不突出。

三、作文题目:

请以“路在脚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字数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四、审题立意指导:

文题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路在脚下,道出了路是人开创出来的道理,对人的开拓、创新意识的一个形象的比喻。唐僧西天取经,历经千辛万苦,但他矢志不渝,双脚终于走出一条通往成功彼岸的路。这可谓是“路在脚下”的事例典范。

审题时,我们先须关注“路”字。世上的“路”数不清:有形的,无形的;顺利的,艰辛的;成功的,失败的„„山间,蜿蜒着的是羊肠小路;海边,曲折着的是滨海大路;雪域高原上,盘旋而上的是“天路”„„人们把一生宁折不弯,“富不润物德润身”的人走的人生之路称作“正路”;人们又把损人利已的人用“作损”的手段获得了许多殊荣的一生斥之为“邪路”;现代生活,诱惑太多了,于是有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罪恶之路;而又有人在用自己短暂而美好的一生始终在默默为自己的祖国铺就一条富强之路„„这里的“路”,可实指具体的路,如家乡路、上学路等;亦可虚指抽象的路,如奋斗路、求学路、成名路、做人路、富民路、强国路、爱心路、升天路、失败路、成功路等。其次,审“在脚下”。路不在别处,只在自己脚下,路是靠脚走出来的,不是靠其他得来的。文题没有指定写在“谁”的脚下,我们可将“谁”具体化或抽象化,写作面就又宽了。也就是说,文题可以写具体的路、具体的人的脚下,也可以写抽象的路、抽象的人的脚下;可以主观地从“我”来写,也可以客观地从“他”(或“它”)来写。从深刻的角度讲,建议写抽象的路,或先写具体的路,再关联引申到抽象的路。

写记叙文,可以结合自己或他人的一次经历、一个故事,将“路”定格为人生之路,品悟、体验“路在脚下”的深刻含义。如写高三备考的经历,文章可立意为“大学之路就在我的脚下,马不停蹄,克难奋进,终会圆梦”;写登山的经历,文章可立意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惟有不息的探求者,他的脚下才有真正的路,才能领略独到的风景”;写失足者的故事,文章可立意为“路在脚下,每一步当走稳走实”„„

五、范文佳作: 路在脚下

每当读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我都会想起那一次的泰山之行。(借杜甫诗句勾起回忆,诗句与泰山之行很好的照应了)那一次旅行让我受益良多,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路在脚下。(开门见山,旅行感悟的道理很好地照应了标题)

还记得那是在读小学的一个暑假,父亲带着我随旅行团一起去游泰山,我非常兴奋。在车上,导游向我们简单介绍了泰山及其景点,我对这些一点兴趣也没有。(此处“没有兴趣”为后文“眼中一亮”作了铺垫)直到他向我们介绍“泰山有一种奇观。在山顶上,迎着太阳,会有绵绵细雨向我们吹来”时,我眼中一亮,心里暗暗作了一个决定„„(没有交待决定是什么,叙事中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引人好奇)

一会车就到了泰山脚下,我们兴冲冲地向前跑。不一会,我就跑到了前面,望着那曲折盘旋没有尽头的山路,我似乎看不见胜利的希望,我的能力绝对不可能和五岳之首相抗衡,我快要向它屈服了。“怎么了,这么快就泄气了?路在脚下,走不走看你自己,而不在路有多远。”一句熟悉的话语飘入我的耳中。父亲放下了一个水壶,便继续向前走去。(“兴冲冲地向前跑”与“快要向它屈服了”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处父亲的话又恰好回应了文题。父亲放下的水壶,为

“我”继续向前提供了条件)

“路在脚下,路在脚下„„”这句话不断地在我耳边回旋。我体味着父亲的话,想到了奇观,顿时凡中燃起了自信的焰火。我拿起水壶,毅然决然地向前迈进。风在为我呼唤,鸟在为我鸣唱,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父亲的话给了“我”激励和信心,风、鸟的举动亦从侧面反映了“我”的愉悦心情)

时间不断流走,早晨悄悄离开了。烈阳当头,我拿起水壶喝水:“咦?怎么没有水了?”(水壶没水,意外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我心中一惊,自信早抛到了九宵云外。望着那还有一半的山路,我胆怯了,我不敢再征服它了。于是,我坐在一旁的石阶上休息,等待着父亲的到来。心里埋怨着:也真是的,给壶不给水,什么意思嘛!(信心又没了,情节被“延迟”,波澜顿生)

“呦——”一声粗犷的呼喝传来,打断了我的思绪。放眼望去,一群上身赤裸的汉子背着一包包货物正向山上走来。他们边走边齐声地吼叫着,似乎有用不完的气力。我倍受感动,他们一声声的嘶喊似乎在鼓舞着我不要放弃,一定要坚持。我的心随他们的呼喊声而有节奏地跳动着,热血随之沸腾。我挺身而起,颇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英雄气概。(峰回路转,赤身汉子的呼喝声再度激起了“我”的信心)

终于,在傍晚时分,我登上了泰山山顶,可我错过了观赏太阳雨的最佳时机,但我并不感到惋惜。因为我征服了茫茫山路,让“路在脚下”在我的身上得到了体现。我不知道说些什么,我懂得了:路在脚下,路其实也在心中。(错过了观赏奇观,但收获了登临体会,“路其实也在心中”是“路在脚下”的升华)

这时,父亲走过来了,摸着我的头说:“感觉怎么样?”我笑着握住父亲的手说:“路真在脚下!”(以父子的对话结束全篇,一个“真”字意味深长)

【点评】基础等级:从选材上看,作者通过叙写儿时登临泰山的经历,感悟并品味了“路在脚下”的深刻含义,前后扣题,中间应题,非常切合题意。一事一悟,做到了中心突出。文章叙事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波澜起伏,趣味盎然,在“拥有信心”和“失去信心”之间反复交替,内容充实,耐人寻味。此外,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显得情真意切,毫无矫柔做作之感。从表达上看,文章语言流畅生动,结构严谨,一环套一环,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发展等级:文章构思精巧,特别是在情节的安排上,极富创意,有一波三折之美。

综合评分:24(内容)+24(表达)+10(发展)=58分。


相关内容

  • 如何写好命题记叙文
  • ﹙23.命题式记叙文写作 24.材料式议论文写作﹚教案 周友全 第一课时 命题式记叙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掌握命题式记叙文写作的方法. (2)通过典型示例,掌握命题式记叙文的审题和选材技巧. (3)能写好一篇"真情实感"的记叙文,提高学生中考 ...

  • 小学毕业考试作文辅导讲1
  • 广州阳光喔小学毕业考试作文辅导  中国当前作文存在三大评价体系,评判标准各不相同. 1.应试.比赛.创作 2.例:一只苹果三种不同体系的写法  小学阶段所学作文分类 1.按文体分: 写人(我的好伙伴.我的爸爸) 记事(一件难忘的事.这件事教育了我)状物(我们家的猫.我的电子琴) 写景(春天.秋天 ...

  • 教学生批改作文
  • [一]这节示范课上,他先工工整整地在黑板上板书了这样一句话:"暑假,我和爸爸有幸来到杭州."然后让学生来修改.别说学生看不出来这句话有什么毛病,就是我一时也看不出有什么问题. 大家的反应似乎在贾老师的预料之中,他不慌不忙地提醒道:"暑假多了,到底是今年的暑假,还是去年的 ...

  • 初中毕业班话题作文复习课_
  • 初中毕业班话题作文复习课, 教学思想:本设计适用于九年级第一学期,即学生刚上初三时,属于毕业班作文复习的起始课.写作的复习,首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关于写作的目标,回顾.反思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写作实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训练.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尤其是初中以来的写作教学,学生对写作都有了不同 ...

  • 如何指导小学生作文选材
  • 如何指导小学生作文选材 说到文章的选材,我想起了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有一个秀才在家写文章,想了半天写不出一个字,他的妻子嘲笑他,(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你怎么写文章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呢?秀才说,你们女人生孩子是肚子里有,我肚里没有如何不难. 其实,秀才所说肚子里没有的东西,正是我们写文章的材 ...

  • 中考作文审题方法指要
  • 宋朝绘画之风盛行.宋子房做画院博士时,曾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让考生作画.画作中有的着意表现"深山",有的着意表现"古寺".然而,宋子房认为这些画作都很平庸,其原因就是不切题,因为最关键的"藏"字并没表现出来.那" ...

  • 小学语文毕业班作文复习辅导
  • 小学语文毕业班作文复习辅导 作文是字.词.句.段等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小学阶段要求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做到思想健康,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学过的标点符号.会写常用的应用文:留言条.请假条.日记.书信.通知及简单的读书笔记.要写好一篇作文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

  • 怎样写好小学生作文
  • 怎样写好小学生作文 一.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 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 二.把认识结构作为作文的核心,包括学习知识,观察积累,记忆储存,训练 ...

  • 2013苏州市中考作文综评
  • 2014年江苏省中考作文命题 纵览江苏省13个地市2011-2013年的中考作文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如下一种命题趋势: 1."龙凤呈祥",同为台柱--命题作文"主角".半命题作文"配角". 2011年,有3市是半命题作文,它们是泰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