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军:汉字与古代建筑文化

汉字与古代建筑文化

文 / 王立军 姚昀菁

上古的时候,人们的居住条件是十分恶劣的。《周易》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由此可知,我们的祖先最初是居住在洞穴里的,直到后来有“圣人”出现,人们开始建造房屋宫室,有了在上的栋梁和在下的屋宇,人们才学会在建筑物中,躲避风雨。

考古发现也能够证明,早在几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就已经居住在山洞里了。随着原始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天然洞穴已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于是依地势而建造的人工洞穴开始出现。人工洞穴深浅不一,有的一半露在地面上,用土筑成,这就形成了纯穴居到半穴居的过渡。半穴居的建筑必须有墙和屋顶,为后来的地上建筑打好了基础。

在人们移居到地上生活以后,“宫室”成为了房屋的通称。宫和室本来是可以不分的,所以《尔雅》说:“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当时的“宫”并没有宫殿的意思,宫殿的意思是秦汉以后才产生的。而在上古的时候,不管什么身份的人,所住的房子都叫宫。郝懿行《尔雅义疏》:“古者贵贱同称宫焉。”

所以《孟子·滕文公上》说:“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许子是对战国时候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许行的敬称。许行主张每个人都要亲自种地才能吃饭,亲自织布才能穿衣,这种主张人人平等的思想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忽视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因而遭到了孟子的批驳。孟子质问:许行为什么不亲自去制作做饭用的陶器、耕种用的铁器,而是什么工具都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这里的宫中,就是指许行家里。可见此时的“宫”确实是指一般人居住的地方。

“宫”字甲骨文字形中,上面为屋子的整体轮廓。里面的两个“口”或相离,或相连。按照罗振玉的解释,这些“口”是“象有数室之状”,或者“象此室达于彼室之状”。这说明,当时“宫”的形制已经比较复杂了,再也不是先民穴居时简单的“单人间”了,而至少是经过改良的“两居室”了。《释名》:“宫,穹也。屋见于垣上,穹窿然也。”穹是圆形的屋顶,垣即墙。将《释名》的解释与半坡遗址的房屋复原模型相对比,可以肯定,当时的“宫”是在圆形基础上建立围墙,墙的上面覆以圆锥形屋顶。这种有墙有顶的“穹窿”房屋,相对于当时的“穴居”来说,无疑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建筑形式。

秦汉以后,为别尊卑,宫才从一般住房的意义演变成帝王居所的专用名词。这正如《风俗通义》所说:“自古宫室一也。汉来尊者为号,下乃避之也。”皇帝把宫作为自己住处的专称,普通百姓就之后避开这个字不用了。就好像“雉”本来是野鸡的称呼,但到了汉代太后吕雉掌权后,谁也不敢再称野鸡为“雉”了。

再看“室”字。《说文》解释说:“室,实也。从宀至声。室屋皆从至,所止也。”室的形体结构,从甲骨文到后来的金文,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一直是从“宀”从“至”。“至”甲骨文,像箭从远处来降到地面的情形,有到达的意思,因而引申为止息,即停留在某一个地方居住的意思。《释名》的解释很能体现“室”这种功用特点:“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通俗地说,就是“室”里注满了人,摆满了东西。

洪成玉认为:室的初义就是穴室。《诗经·唐风·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室。”郑玄笺:室,犹冢圹。冢圹即墓穴。王力先生认为,在远古时代,室就是穴,穴就是室,因为当时人们居住的地方就是“穴”。到了殷代,有了上栋下宇的房屋建造,人们的居住地由地下搬到了地上,室和穴才有了分别。由上最初人们建造的房屋内部单元比较简单,“室”和“宫”一样,都可以泛指人所居住的房屋。

后来,随着建筑水平的提高,房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格局模式,“室”便逐渐成为一套住宅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时候的住宅,一般由堂、室、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释名·释宫室》说:“古者为堂,自半以前虚之,谓之堂,自半以后实之,谓室。”可见室与堂是有区别的,其用途也不相同。“堂”是整个房屋建筑靠前面的部分,堂没有前墙,是敞开式的,只有东西两根楹柱支撑,所以比较敞亮、开放,是人们祭祀、视朝、接待宾客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上》记述了这样一件事:“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王问这牛要牵到哪里去呀,对方回答说要前去杀了举行祭祀,王说:“我不忍心看到它被吓得哆哆嗦嗦的样子,还是放了它吧!”王坐在堂上面,之所以能够清楚看到堂下发生的事情,就是因为堂是敞开的。

堂与后面的室之间有墙隔开,并有户相通。“户”在古代经常与“门”现对,“门”是较大的门,“户”是较小的门,“户”的甲骨文字形,正是“门”的一半。有了堂的遮挡,室就显得私密、封闭得多。室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室内主要的活动者是妇女,因此“室”又引申指“妻子”。《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

“室”两旁的建筑叫“房”,也用于地位稍低之人居住。《释名·释宫室》说:“房,旁也,室之两旁也。”房与旁,在古音上音近义通,房的得名,是由于它的位置,相对于室来说,处于整个宫室建筑比较偏、侧的位置。

由于“室”在房屋中的中心地位,所以在古代的婚姻形态中嫡妻又被称为“室”或者“正室”;相应地,其他妻子也即妾就被称为“房”了。发展到后代,也用“房”来指嫡妻,妾则被称为“偏房”或“侧室”。这也是由“房”在整个宫室建筑中的地位反映的。

古代的房子一般是朝南的。在室的北墙上一般要开一个窗户,这个窗户古代称作“向”。向的甲骨文字形,正像房子上有窗户之形。《说文》说:“向,北出牖也。从宀从口。”意思是向北的窗户。正因为“向”强调的是北边的窗户,方向性很强,所以“向”字后来便有了方向的意义。

古代常用来指称窗的字有两个:一个是窻,即现在的窗字,《说文》:“窻,通孔也。”指在墙上挖的通气、透光的孔;另一个是牖,《说文》:“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指在墙上挖出个孔,然后穿上木棍作为窗棱。“牖”字的左边从“片”,就是因为窗户需要穿上木棍或木片。上古时期人们的居住条件是很简陋的,所谓的窗户就是在墙上掏一个洞,复杂一些也只是在洞上穿木棍,不像后来有窗框,窗扇等复杂的结构,更没有精致的雕琢,艳丽的色彩。

既然已经有了两个字可以泛指所有窗户的字,为什么还要单独为房子北面的窗户造一个字呢?有学者认为古代房子的北墙按规矩是没有窗户的,但民间有些人不管那么多规矩,在房子北墙掏出个窗户,由于这样的窗户比较特殊,人们便给它造了一个专用字“向”。《诗经·七月》里“塞向墐户”的“向”,指是指北边的窗户。

因此,古代的建筑格局,也就是前堂后室的结构。由于整栋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这就是成语“登堂入室”的来历。

从地下、半地下的穴居到走向高土而“安居”是人类文明的提升,由单一、直筒的“穴”发展到含有“套间”的“宫”,再发展到堂、室、房分立的大套房,我们能从汉字字形上体会到先民在人类文明提升的过程中对“居”的重视。“安居”才能“乐业”,不可否认,人类居住条件的改善也为农业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条件。这种反映在汉字形体中的古代建筑居住文化信息,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一种外在表现,又是人类精神文化需求达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

(宫室结构示意图)

-------------------------------

-------------------------------

文章作者:

王立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文学院党委书记。

-------------------------------

栏目主持人:

董京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专业博士

-------------------------------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蔡若葵 孙雯

美术编辑:张臻 孙雯 高佳玉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汉字与古代建筑文化

文 / 王立军 姚昀菁

上古的时候,人们的居住条件是十分恶劣的。《周易》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由此可知,我们的祖先最初是居住在洞穴里的,直到后来有“圣人”出现,人们开始建造房屋宫室,有了在上的栋梁和在下的屋宇,人们才学会在建筑物中,躲避风雨。

考古发现也能够证明,早在几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就已经居住在山洞里了。随着原始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天然洞穴已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于是依地势而建造的人工洞穴开始出现。人工洞穴深浅不一,有的一半露在地面上,用土筑成,这就形成了纯穴居到半穴居的过渡。半穴居的建筑必须有墙和屋顶,为后来的地上建筑打好了基础。

在人们移居到地上生活以后,“宫室”成为了房屋的通称。宫和室本来是可以不分的,所以《尔雅》说:“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当时的“宫”并没有宫殿的意思,宫殿的意思是秦汉以后才产生的。而在上古的时候,不管什么身份的人,所住的房子都叫宫。郝懿行《尔雅义疏》:“古者贵贱同称宫焉。”

所以《孟子·滕文公上》说:“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许子是对战国时候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许行的敬称。许行主张每个人都要亲自种地才能吃饭,亲自织布才能穿衣,这种主张人人平等的思想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忽视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因而遭到了孟子的批驳。孟子质问:许行为什么不亲自去制作做饭用的陶器、耕种用的铁器,而是什么工具都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这里的宫中,就是指许行家里。可见此时的“宫”确实是指一般人居住的地方。

“宫”字甲骨文字形中,上面为屋子的整体轮廓。里面的两个“口”或相离,或相连。按照罗振玉的解释,这些“口”是“象有数室之状”,或者“象此室达于彼室之状”。这说明,当时“宫”的形制已经比较复杂了,再也不是先民穴居时简单的“单人间”了,而至少是经过改良的“两居室”了。《释名》:“宫,穹也。屋见于垣上,穹窿然也。”穹是圆形的屋顶,垣即墙。将《释名》的解释与半坡遗址的房屋复原模型相对比,可以肯定,当时的“宫”是在圆形基础上建立围墙,墙的上面覆以圆锥形屋顶。这种有墙有顶的“穹窿”房屋,相对于当时的“穴居”来说,无疑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建筑形式。

秦汉以后,为别尊卑,宫才从一般住房的意义演变成帝王居所的专用名词。这正如《风俗通义》所说:“自古宫室一也。汉来尊者为号,下乃避之也。”皇帝把宫作为自己住处的专称,普通百姓就之后避开这个字不用了。就好像“雉”本来是野鸡的称呼,但到了汉代太后吕雉掌权后,谁也不敢再称野鸡为“雉”了。

再看“室”字。《说文》解释说:“室,实也。从宀至声。室屋皆从至,所止也。”室的形体结构,从甲骨文到后来的金文,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一直是从“宀”从“至”。“至”甲骨文,像箭从远处来降到地面的情形,有到达的意思,因而引申为止息,即停留在某一个地方居住的意思。《释名》的解释很能体现“室”这种功用特点:“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通俗地说,就是“室”里注满了人,摆满了东西。

洪成玉认为:室的初义就是穴室。《诗经·唐风·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室。”郑玄笺:室,犹冢圹。冢圹即墓穴。王力先生认为,在远古时代,室就是穴,穴就是室,因为当时人们居住的地方就是“穴”。到了殷代,有了上栋下宇的房屋建造,人们的居住地由地下搬到了地上,室和穴才有了分别。由上最初人们建造的房屋内部单元比较简单,“室”和“宫”一样,都可以泛指人所居住的房屋。

后来,随着建筑水平的提高,房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格局模式,“室”便逐渐成为一套住宅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时候的住宅,一般由堂、室、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释名·释宫室》说:“古者为堂,自半以前虚之,谓之堂,自半以后实之,谓室。”可见室与堂是有区别的,其用途也不相同。“堂”是整个房屋建筑靠前面的部分,堂没有前墙,是敞开式的,只有东西两根楹柱支撑,所以比较敞亮、开放,是人们祭祀、视朝、接待宾客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上》记述了这样一件事:“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王问这牛要牵到哪里去呀,对方回答说要前去杀了举行祭祀,王说:“我不忍心看到它被吓得哆哆嗦嗦的样子,还是放了它吧!”王坐在堂上面,之所以能够清楚看到堂下发生的事情,就是因为堂是敞开的。

堂与后面的室之间有墙隔开,并有户相通。“户”在古代经常与“门”现对,“门”是较大的门,“户”是较小的门,“户”的甲骨文字形,正是“门”的一半。有了堂的遮挡,室就显得私密、封闭得多。室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室内主要的活动者是妇女,因此“室”又引申指“妻子”。《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

“室”两旁的建筑叫“房”,也用于地位稍低之人居住。《释名·释宫室》说:“房,旁也,室之两旁也。”房与旁,在古音上音近义通,房的得名,是由于它的位置,相对于室来说,处于整个宫室建筑比较偏、侧的位置。

由于“室”在房屋中的中心地位,所以在古代的婚姻形态中嫡妻又被称为“室”或者“正室”;相应地,其他妻子也即妾就被称为“房”了。发展到后代,也用“房”来指嫡妻,妾则被称为“偏房”或“侧室”。这也是由“房”在整个宫室建筑中的地位反映的。

古代的房子一般是朝南的。在室的北墙上一般要开一个窗户,这个窗户古代称作“向”。向的甲骨文字形,正像房子上有窗户之形。《说文》说:“向,北出牖也。从宀从口。”意思是向北的窗户。正因为“向”强调的是北边的窗户,方向性很强,所以“向”字后来便有了方向的意义。

古代常用来指称窗的字有两个:一个是窻,即现在的窗字,《说文》:“窻,通孔也。”指在墙上挖的通气、透光的孔;另一个是牖,《说文》:“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指在墙上挖出个孔,然后穿上木棍作为窗棱。“牖”字的左边从“片”,就是因为窗户需要穿上木棍或木片。上古时期人们的居住条件是很简陋的,所谓的窗户就是在墙上掏一个洞,复杂一些也只是在洞上穿木棍,不像后来有窗框,窗扇等复杂的结构,更没有精致的雕琢,艳丽的色彩。

既然已经有了两个字可以泛指所有窗户的字,为什么还要单独为房子北面的窗户造一个字呢?有学者认为古代房子的北墙按规矩是没有窗户的,但民间有些人不管那么多规矩,在房子北墙掏出个窗户,由于这样的窗户比较特殊,人们便给它造了一个专用字“向”。《诗经·七月》里“塞向墐户”的“向”,指是指北边的窗户。

因此,古代的建筑格局,也就是前堂后室的结构。由于整栋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这就是成语“登堂入室”的来历。

从地下、半地下的穴居到走向高土而“安居”是人类文明的提升,由单一、直筒的“穴”发展到含有“套间”的“宫”,再发展到堂、室、房分立的大套房,我们能从汉字字形上体会到先民在人类文明提升的过程中对“居”的重视。“安居”才能“乐业”,不可否认,人类居住条件的改善也为农业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条件。这种反映在汉字形体中的古代建筑居住文化信息,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一种外在表现,又是人类精神文化需求达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

(宫室结构示意图)

-------------------------------

-------------------------------

文章作者:

王立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文学院党委书记。

-------------------------------

栏目主持人:

董京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专业博士

-------------------------------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蔡若葵 孙雯

美术编辑:张臻 孙雯 高佳玉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内容

  • 汉字与古代玉文化
  • 字里乾坤 汉字与古代玉文化 文/张翼飞 王立军 <说文>:"玉,石之美者."玉坚硬温润,晶莹的左右两个部件都是"玉",但写法却不一样.这是因亮泽,先民们很早就把它当做美的象征.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玉器,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为,甲骨文的 ...

  • 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培训暨语言文化论坛
  •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关于举办第十七期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培训暨 语言文化论坛班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推动教学领域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使从事基础教育的广大教师了解掌握语言 ...

  • [神奇的汉字]教学设计
  • <神奇的汉字>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关心汉字的发展. 2.理解汉字包含的丰富内涵,了解汉字中的民族文化信息. 过程与方法 1.简单介绍汉字造字方法与发展过程,品味汉字神奇之处,展示师生书写作品. 2.通过举例说文解字,引导学生能够拆字析字 ...

  • 青铜器鉴定专家
  • 王立军,著名青铜器、佛造像、陶瓷鉴定专家,文化部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收藏快报》专家委员会主任,北大资源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著有大量专著与论文,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是《实战中磨练出来的专家》。 王立军是个人物。人物不在乎你官大官小,钱多钱少,只要你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

  • [文化的杂糅
  • 文化的杂糅--解读<落叶归根>与<中国灰姑娘> Cultural Hybridity in Adeline Yen Mah's Falling Leaves and Chinese Cinderella 关键词: 华裔美国作家 后殖民主义 文化杂糅 摘 要: 华裔美国女作家马 ...

  • 12·9大合唱主持词
  • "爱我中华"纪念"12·9"歌咏诗歌会赛 主持词 开场词: A:那寒风凛冽中的召唤是我们迎步向前的号角,石壁穿空的呐喊见证着醒来是一种力量 B:岁月流逝,时代铭记了那一幕壮景,时光如梭,神州传承了那不息的精神 A:今天我们在这里吟颂,为那1935年燃烧的青春: ...

  • 我国青铜器中青铜鼎为何如此受人们欢迎
  • 我国青铜器中青铜鼎为何如此受人们欢迎 我国青铜器文化历史悠久,信大家对青铜器鼎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但在我国青铜器中青铜鼎为何如此受人们欢迎呢,关于这个问题,王立铜雕厂有关铜雕专家为您详细介绍关于我国青铜器中铸铜鼎,青铜鼎的渊源,让我们一体来浏览历史. 在我国古代青铜鼎代表的是政治.王权,也代表着 ...

  • 关于[王立军印象]一文作者问题的说明
  • 编者按:因<南都周刊>"起底王立军"系列报道之<化妆师王立军>中提到一清.黄纪苏.刘仰.司马平邦曾合写过<王立军印象>一文,后黄纪苏先生写了<关于南都王立军报道致友人书>,文章提到该文作者为一清,非四人合写.@南都深度 发微博认为报 ...

  • 2016年佟楼中学第十九届推普周活动方案
  • 2016年佟楼中学第十九届推普周活动方案 一年一度的推普周即将来临,我校为了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推广普通话的参与意识,推动全校语言文字工作向纵深发展,特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届推普周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