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首都贫困带"

  [摘要]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被提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历史形成的“环首都贫困带”引发各方关注。阐述“环首都贫困带”的内涵、现状,总结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体制因素、历史因素、人口素质因素、缺少“领头人”和明确的发展战略。提出对“环首都贫困带”要“输血”,但更需要“造血”,打破体制约束,形成扶贫合力,摈弃“等、靠、要”思想,以解“环首都贫困带”困局。   [关键词]“环首都贫困带”;原因;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102-03   [作者简介]冯茜(1989-),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与投资。京津冀地区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又一核心区域。2014年2月26日,习总书记召开座谈会时指出: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京津冀一体化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但历史形成的“环首都贫困带” 问题也越发凸显,亟待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环首都贫困带”的内涵、现状、形成原因、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环首都贫困带”的内涵   2005年8月17日,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一份调查报告首次指出“环首都贫困带”的概念:在北京和天津周围,围绕着河北的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年均收入不足625元的2726万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带(见图1),有人把这片环形区域比喻成围在北京周围的一圈“破围脖”。   二、“环首都贫困带”现状   参考韩劲教授的调查结果,以北京一侧的共10个县市:大兴、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顺义和通州;河北一侧的共14个县市:涿州、涞水、涿鹿、怀来、赤城、丰宁、滦平、兴隆、三河、大厂、香河、广阳、安次和固安(由于广阳、安次没有独立数据,本文分析时作剔除处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县区2004―2010年人均GDP、地区财政收入总量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量进行分析,对“环首都贫困带”的现状有个整体了解。   人均纯收入平均值对比图2―4显示,河北和北京一侧县(市)的人均GDP平均值、地区财政收入平均值、人均纯收入平均值均逐年上升,但是河北一侧相对于北京一侧县(市)的指标上升速度缓慢,差距较大。其中2004年,三项收入指标京冀比均在2倍以上,而2010年京冀地区财政收入平均值比值竟高达10倍以上,这7年间京冀边界两地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壕沟”反而越来越深。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环首都贫困带”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环首都贫困带”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北京周边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区内明显划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地形,形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点。由于气候因素、人为破坏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目前适合开发利用的土地不足总面积的30%,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高达95%以上,即使是丰年也无河水入海。脆弱的自然环境使得该贫困带成为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同时,农业是农民生计的主要来源,灾害的频发使得农业本身极其脆弱。尤其是水资源的缺乏,再加上频发的自然灾害,使得环首都贫困带虽然处于中国东部的区位,却只有中国中部的发展水平。   (二)体制因素   “环首都贫困带”25个贫困县都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为了保证首都的供水和生态环境而被限制开发。长期以来,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北京事实上拥有经济发展的特权,对河北的索取远大于给予,这也是多数学者认为导致“环首都贫困带”的最主要原因。例如地处北京西部的赤城县,为北京水源上游地带,为保障首都水源环境,多次关停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经济合作项目,造成大量利税损失和大量就业岗位流失。在生态环境的改善方面,河北省从1990年就开始对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投入,仅承德市1990―2000年在此方面的投入就超过20亿,每年投入近2亿元。巨大投资改善了环境,北京也因此受益,从社会公平及缩小贫富差距角度看,北京应给予河北省适当的生态补偿金。但是,相较这些地方所遭受的损失而言,北京回报给这些贫困地区的支持却是微小零散的,没有建立一个长期有效地补偿机制,即使给予补贴,标准相对较低、补贴规模相对较小。   (三)历史因素   “环首都贫困带”一直就是穷困之地,这与历史上封建政权多次重大决策失误有着一定的关系。明朝时期的大规模毁林建城、清朝时期的大规模移民、民国时期的大规模屯兵等都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使得当地在历史上要么河流泛滥,要么干旱少雨,要么就是战争连绵,这都对此地区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自1949年以来,出于城市发展需要,京津冀行政区曾经做过多次调整,这种多变的行政区划格局,使得河北省人缘、业缘和地缘变得很复杂,因此经济投资也很不集中,经济发展中心在不断转移。   (四)人口因素   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变化是减少个人收入水平不平等的基本因素;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困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富的关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其中的17个国家级贫困县以及整个北京周边贫困地区的文盲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之多,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由于贫困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市所能供给的社会资源有限,致使优秀人才更倾向于流向大城市,青壮劳动力也多去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就业培训缺乏,加上信息闭塞,当地群众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生产手段仍处于落后状态,这都严重阻碍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五)缺少“领头人”和明确的发展战略   “村民要致富,班子需先行”。从小岗村、清水井村、云南西畴县等的脱贫致富经验可以看出,村班子在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农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岗村原村支书沈浩同志在一次报告中提出,在我们国家,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我们都认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领头人非常重要。而河北的领导班子在规划发展战略时导向不明确。自1986年河北提出“环京津”战略至今,一时间提服务北京,做北京的后花园,一时间又提立足本省走自我发展之路,总体思路上的这种反复变化,让河北浪费了很多发展机会。同时政府对投资企业干预过多,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形成障碍,以致本地资本外流,留不住外来投资。一些地区和部门还存在着向本地企业摊派、变相收费、执法不公等突出问题。   三、解决“环首都贫困带”困局的对策建议   (一)对“环首都贫困带”要“输血”,但更需要“造血”   “落后地区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发达地区通过极化效应积累起来的先发优势却无能为力”,同时为了照顾发达地区的利益,落后地区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利益让渡是经常发生的,而获得的援助却很少,这使得落后地区的投资性生产进展缓慢,缺少就业岗位,收入长时间达不到一个合理水平。实施优惠政策有助于优化落后地区的投资环境,弥补这些地区的先天不足,提升落后地区的比较优势,引导产业和投资向落后地区自发转移。所以,很多学者在探究贫困带地区脱贫的解决措施时,往往都提出国家要在政策上对贫困带地区倾斜的建议,比如建议北京应加大对贫困带地区的生态、水资源补偿力度,水资源的产权化,资源补偿的立法化等,这些建议实行起来,将对贫困地区的脱贫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但是这仅仅是“输血”,长远来看缺乏持续性,而且也定会加大政府的负担,为解决贫困地区的落后现状,更应重视“造血”,换句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旅游扶贫”,并且在一些地区已经试行。比如坝上地区旅游业发展最早的大滩京北地区,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与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共生机制,旅游业的发展迅速拉开了大滩与非旅游发展区的经济水平,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更新了当地人的观念,发挥了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可以看出具有“造血功能”的“旅游扶贫”是解决“环首都贫困带”问题的途径之一,而且贫困带中的大部分地区都具备自己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开发的基础,但是同时也要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合搞“旅游扶贫”,切忌盲目跟风,要做好调研准备工作和可行性研究,村与村、县与县要形成联动机制,避免恶性竞争,发挥“1+1>2”的效用。除“旅游扶贫”之外,对于贫困地区的科技投入,技术人才的培养,北京产业适当转移,提高村民文化修养等措施也都可以发挥“造血”的功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二)打破体制约束,形成扶贫合力   为了缓解环首都经济圈的贫困问题,从国家到省市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效果却不理想,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生态性贫困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究其原因,主要是体制因素造成区域内扶贫主体目标各异,各自为政,扶贫资源没有形成合力。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区域协调管理机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可以统筹规划扶贫工作,将各方扶贫力量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人、财、物的效用。   (三)摈弃“等、靠、要”思想   想要摆脱贫困,思想转变很重要。由于发展十分缓慢,再加之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落后地区就越来越多地把自身落后归咎于发达地区,从而逐渐滋生了“等、靠、要”的思想,而忽视了首先应考虑如何利用已有资源积极谋发展。落后地区的群众素质不高,对现代决策的复杂机制不熟悉,更愿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表象,往往也更依赖领导人做的决策。所以,应转变思想,首先是领导班子思想的转变,只有领导班子摈弃以往的“等、靠、要”思想,积极投入扶贫开发当中去,与群众多沟通,向他们传达脱贫致富观念,树立起良好的标杆,那么“一潭死水将被搅活”,大家的干劲足了,脱贫工作才可以得到保障,顺利进行。所以政府部门要十分重视对于贫困地区的领导班子的选派工作,并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虽然“环首都贫困带”存在已久,有许多症结需要解决,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地区的百姓生活已得到了多方的关注,政府正积极出台相关措施,政策指引加上贫困带地人民发挥实干精神,脱贫致富的目标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年)   [2]北京邻居――环首都贫困带调查[J]新闻周刊,2012:20   [3]张云,赵一强环首都经济圈生态产业化的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2(4)   [4]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北省扶贫办公室“环首都贫困带”,怎么看?怎么办?[N]经济日报,2012-05-22   [5]韩劲北京周边为何有庞大贫困带[J]证券市场周刊,2012(29)   [6]刘玉海“环首都贫困带”再调查:北京依然孤独地繁荣着[N]21世纪经济报,2011-12-26   [7]邓玲“环京津贫困带”新农村建设初探[J]生态经济,2010(2)   [8]龙朝双,王小增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6):65-68   [9]张佰瑞我国生态性贫困的双重抑制效应研究――基于环京津贫困带的分析[J]生态经济,2007(5):22   [10]焦国栋国外反贫困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前沿,2006(11)   [11]环首都贫困县突破财政困境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5):60-64   [12]中共河北省委党校课题组环首都贫困县扶贫机制创新的路径[J]河北学刊,2005(11):186-190   [13]苏伟掌握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思想体系[J]探索,2005(4)   [14]王晓海,王晓霞“环首都贫困”及其根源解析[J]调研世界,2005(7):11-13   [15]孙建北贫困与扶贫[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16] 亚洲开发银行,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2004(责任编辑:刘润婉)

  [摘要]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被提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历史形成的“环首都贫困带”引发各方关注。阐述“环首都贫困带”的内涵、现状,总结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体制因素、历史因素、人口素质因素、缺少“领头人”和明确的发展战略。提出对“环首都贫困带”要“输血”,但更需要“造血”,打破体制约束,形成扶贫合力,摈弃“等、靠、要”思想,以解“环首都贫困带”困局。   [关键词]“环首都贫困带”;原因;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102-03   [作者简介]冯茜(1989-),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与投资。京津冀地区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又一核心区域。2014年2月26日,习总书记召开座谈会时指出: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京津冀一体化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但历史形成的“环首都贫困带” 问题也越发凸显,亟待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环首都贫困带”的内涵、现状、形成原因、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环首都贫困带”的内涵   2005年8月17日,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一份调查报告首次指出“环首都贫困带”的概念:在北京和天津周围,围绕着河北的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年均收入不足625元的2726万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带(见图1),有人把这片环形区域比喻成围在北京周围的一圈“破围脖”。   二、“环首都贫困带”现状   参考韩劲教授的调查结果,以北京一侧的共10个县市:大兴、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顺义和通州;河北一侧的共14个县市:涿州、涞水、涿鹿、怀来、赤城、丰宁、滦平、兴隆、三河、大厂、香河、广阳、安次和固安(由于广阳、安次没有独立数据,本文分析时作剔除处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县区2004―2010年人均GDP、地区财政收入总量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量进行分析,对“环首都贫困带”的现状有个整体了解。   人均纯收入平均值对比图2―4显示,河北和北京一侧县(市)的人均GDP平均值、地区财政收入平均值、人均纯收入平均值均逐年上升,但是河北一侧相对于北京一侧县(市)的指标上升速度缓慢,差距较大。其中2004年,三项收入指标京冀比均在2倍以上,而2010年京冀地区财政收入平均值比值竟高达10倍以上,这7年间京冀边界两地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壕沟”反而越来越深。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环首都贫困带”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环首都贫困带”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北京周边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区内明显划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地形,形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点。由于气候因素、人为破坏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目前适合开发利用的土地不足总面积的30%,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高达95%以上,即使是丰年也无河水入海。脆弱的自然环境使得该贫困带成为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同时,农业是农民生计的主要来源,灾害的频发使得农业本身极其脆弱。尤其是水资源的缺乏,再加上频发的自然灾害,使得环首都贫困带虽然处于中国东部的区位,却只有中国中部的发展水平。   (二)体制因素   “环首都贫困带”25个贫困县都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为了保证首都的供水和生态环境而被限制开发。长期以来,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北京事实上拥有经济发展的特权,对河北的索取远大于给予,这也是多数学者认为导致“环首都贫困带”的最主要原因。例如地处北京西部的赤城县,为北京水源上游地带,为保障首都水源环境,多次关停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经济合作项目,造成大量利税损失和大量就业岗位流失。在生态环境的改善方面,河北省从1990年就开始对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投入,仅承德市1990―2000年在此方面的投入就超过20亿,每年投入近2亿元。巨大投资改善了环境,北京也因此受益,从社会公平及缩小贫富差距角度看,北京应给予河北省适当的生态补偿金。但是,相较这些地方所遭受的损失而言,北京回报给这些贫困地区的支持却是微小零散的,没有建立一个长期有效地补偿机制,即使给予补贴,标准相对较低、补贴规模相对较小。   (三)历史因素   “环首都贫困带”一直就是穷困之地,这与历史上封建政权多次重大决策失误有着一定的关系。明朝时期的大规模毁林建城、清朝时期的大规模移民、民国时期的大规模屯兵等都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使得当地在历史上要么河流泛滥,要么干旱少雨,要么就是战争连绵,这都对此地区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自1949年以来,出于城市发展需要,京津冀行政区曾经做过多次调整,这种多变的行政区划格局,使得河北省人缘、业缘和地缘变得很复杂,因此经济投资也很不集中,经济发展中心在不断转移。   (四)人口因素   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变化是减少个人收入水平不平等的基本因素;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困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富的关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其中的17个国家级贫困县以及整个北京周边贫困地区的文盲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之多,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由于贫困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市所能供给的社会资源有限,致使优秀人才更倾向于流向大城市,青壮劳动力也多去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就业培训缺乏,加上信息闭塞,当地群众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生产手段仍处于落后状态,这都严重阻碍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五)缺少“领头人”和明确的发展战略   “村民要致富,班子需先行”。从小岗村、清水井村、云南西畴县等的脱贫致富经验可以看出,村班子在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农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岗村原村支书沈浩同志在一次报告中提出,在我们国家,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我们都认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领头人非常重要。而河北的领导班子在规划发展战略时导向不明确。自1986年河北提出“环京津”战略至今,一时间提服务北京,做北京的后花园,一时间又提立足本省走自我发展之路,总体思路上的这种反复变化,让河北浪费了很多发展机会。同时政府对投资企业干预过多,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形成障碍,以致本地资本外流,留不住外来投资。一些地区和部门还存在着向本地企业摊派、变相收费、执法不公等突出问题。   三、解决“环首都贫困带”困局的对策建议   (一)对“环首都贫困带”要“输血”,但更需要“造血”   “落后地区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发达地区通过极化效应积累起来的先发优势却无能为力”,同时为了照顾发达地区的利益,落后地区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利益让渡是经常发生的,而获得的援助却很少,这使得落后地区的投资性生产进展缓慢,缺少就业岗位,收入长时间达不到一个合理水平。实施优惠政策有助于优化落后地区的投资环境,弥补这些地区的先天不足,提升落后地区的比较优势,引导产业和投资向落后地区自发转移。所以,很多学者在探究贫困带地区脱贫的解决措施时,往往都提出国家要在政策上对贫困带地区倾斜的建议,比如建议北京应加大对贫困带地区的生态、水资源补偿力度,水资源的产权化,资源补偿的立法化等,这些建议实行起来,将对贫困地区的脱贫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但是这仅仅是“输血”,长远来看缺乏持续性,而且也定会加大政府的负担,为解决贫困地区的落后现状,更应重视“造血”,换句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旅游扶贫”,并且在一些地区已经试行。比如坝上地区旅游业发展最早的大滩京北地区,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与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共生机制,旅游业的发展迅速拉开了大滩与非旅游发展区的经济水平,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更新了当地人的观念,发挥了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可以看出具有“造血功能”的“旅游扶贫”是解决“环首都贫困带”问题的途径之一,而且贫困带中的大部分地区都具备自己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开发的基础,但是同时也要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合搞“旅游扶贫”,切忌盲目跟风,要做好调研准备工作和可行性研究,村与村、县与县要形成联动机制,避免恶性竞争,发挥“1+1>2”的效用。除“旅游扶贫”之外,对于贫困地区的科技投入,技术人才的培养,北京产业适当转移,提高村民文化修养等措施也都可以发挥“造血”的功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二)打破体制约束,形成扶贫合力   为了缓解环首都经济圈的贫困问题,从国家到省市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效果却不理想,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生态性贫困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究其原因,主要是体制因素造成区域内扶贫主体目标各异,各自为政,扶贫资源没有形成合力。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区域协调管理机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可以统筹规划扶贫工作,将各方扶贫力量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人、财、物的效用。   (三)摈弃“等、靠、要”思想   想要摆脱贫困,思想转变很重要。由于发展十分缓慢,再加之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落后地区就越来越多地把自身落后归咎于发达地区,从而逐渐滋生了“等、靠、要”的思想,而忽视了首先应考虑如何利用已有资源积极谋发展。落后地区的群众素质不高,对现代决策的复杂机制不熟悉,更愿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表象,往往也更依赖领导人做的决策。所以,应转变思想,首先是领导班子思想的转变,只有领导班子摈弃以往的“等、靠、要”思想,积极投入扶贫开发当中去,与群众多沟通,向他们传达脱贫致富观念,树立起良好的标杆,那么“一潭死水将被搅活”,大家的干劲足了,脱贫工作才可以得到保障,顺利进行。所以政府部门要十分重视对于贫困地区的领导班子的选派工作,并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虽然“环首都贫困带”存在已久,有许多症结需要解决,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地区的百姓生活已得到了多方的关注,政府正积极出台相关措施,政策指引加上贫困带地人民发挥实干精神,脱贫致富的目标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年)   [2]北京邻居――环首都贫困带调查[J]新闻周刊,2012:20   [3]张云,赵一强环首都经济圈生态产业化的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2(4)   [4]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北省扶贫办公室“环首都贫困带”,怎么看?怎么办?[N]经济日报,2012-05-22   [5]韩劲北京周边为何有庞大贫困带[J]证券市场周刊,2012(29)   [6]刘玉海“环首都贫困带”再调查:北京依然孤独地繁荣着[N]21世纪经济报,2011-12-26   [7]邓玲“环京津贫困带”新农村建设初探[J]生态经济,2010(2)   [8]龙朝双,王小增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6):65-68   [9]张佰瑞我国生态性贫困的双重抑制效应研究――基于环京津贫困带的分析[J]生态经济,2007(5):22   [10]焦国栋国外反贫困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前沿,2006(11)   [11]环首都贫困县突破财政困境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5):60-64   [12]中共河北省委党校课题组环首都贫困县扶贫机制创新的路径[J]河北学刊,2005(11):186-190   [13]苏伟掌握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思想体系[J]探索,2005(4)   [14]王晓海,王晓霞“环首都贫困”及其根源解析[J]调研世界,2005(7):11-13   [15]孙建北贫困与扶贫[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16] 亚洲开发银行,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2004(责任编辑:刘润婉)


相关内容

  •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浅析及对策
  • [摘 要]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是其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主要指贫困生面对物质贫困的巨大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因此,应充分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为贫困生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开展有效的心理自救:加强心理指导工作,提高贫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 ...

  • 印度尼西亚经济投资环境浅析
  • 印度尼西亚经济投资环境探索浅析 一.印尼各经济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 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他的经济总量在全世界排名第16位,国内资源丰富,经济潜力很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印尼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国际地位也有所提升,成为20国集团成员国之一.但是印尼的缺陷也是很多的,印尼的人力资源质量不高,科技发展 ...

  • 城市地震灾害及防御对策浅析_张晓梅
  • 第13卷 第4期 2001年12月 高原地震 EARTHQUAKE RESE ARC H I N PLATEAU Vol. 13 No. 4 Dec. 2001 城市地震灾害及防御对策浅析 张晓梅, 王小平 (青海省地震局, 青海西宁 810001) 摘要:从全球地震灾害的回顾及主要特点着手分析, ...

  • 浅析北京车号限行与限购政策
  • 摘要: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北京市出台的"汽车限购令"和"车号限行"政策的影响和利弊,并通过产权与效率的角度分析了政策的作用.提出以市场调节为主,行政控制为辅的私家车数量控制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北京交通拥堵的方案. 关键词:车号限行:汽车限购令:公共交通 中图分 ...

  • 环首都贫困带的脱贫问题_基于生态性贫困视角
  • 2013年12月 第6期 总第171期 开放导报 CHINA OPENING JOURNAL December 2013No.6 Total No.171 [地方发展] 环首都贫困带的脱贫问题 --基于生态性贫困视角 李 丹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摘要] 环首都贫困带具有一个 ...

  •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 学号: [1**********]2 浅析<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别: 2010级 姓 名: 闫浩洋 指导教师: 王慧刚 2014年4月 目录 内容摘要················································3 前言· ...

  • 云南省农村低保制度浅析
  • 云南省农村低保制度浅析 作者:李增辉 杨 莉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4期 [摘要] 三农问题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分析云南省低保制度建设及实践环节方 ...

  • 非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成因浅析
  •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诸方面压力的加大,除贫困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外,不少非贫困大学生也出现了自负虚荣并存.人际交往障碍.焦虑心理严重.人格相对缺失等"心理贫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为:多重价值观念与多元社会文化思潮的冲击,部分不良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应试教育环境下 ...

  •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阅读727次 2007-09-01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赵静特 发布时间:2006-11-5 18:31:47 原出处:彝族人网 摘要: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较低.办学规模小.效益低.学校布置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