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2012年10月总第507期第10期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

Oct. 2012Gen.507No.10

中国钢铁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文/高亢关书生

【摘

要】自199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钢铁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增

强,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必须看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综合竞争力与世界钢铁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走向国际市场的征程中,中国钢铁产业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钢铁产业;竞争力;资源;策略

【作者简介】高亢、关书生,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一、中国钢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生产力布局不合理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按靠近铁矿原料产地,利用国内资源为主,依托大城市的原则逐步形成的内陆资源型布局,还有部分特钢企业是国家战略考虑的布局。目前,除西藏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钢铁企业。虽然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新建了以进口原料为主的宝钢,但随着原料供应和市场需求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城市环保要求日益严格,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制约日益显现,特别是随着中国对进口矿石依赖程度的提高,整个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

(二)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中国现有的钢铁工业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大、中、小并举,且大而全、小而全。2006年产钢1000万吨以上的有宝钢、唐钢、武钢、鞍钢、首钢、沙钢、济钢、莱钢、华菱9家企业,产钢量占全国32%;年产钢500万~1000万吨的企业12家,产钢量占全国18.6%,即年产钢500万吨以上21家企业的产量只占全国产量的50%左右,产业集中度非常低。同时,中国钢铁产业在粗钢生产上不集中,以小高炉、小转炉为主体的钢铁厂数量较多,导致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偏低。产业集中度低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行业自律性差,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高效的配置,难以实现集约化经营,势必导致在市场需求大幅增长时,钢铁企业的大量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行业内过度竞争,制约了钢铁工

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由于在粗钢生产这一环节上没有实现规模经济,直接造成中国钢铁工业吨钢综合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5%~20%,吨钢耗水比世界先进水平高8~10吨。而美、日、韩等钢铁强国,其较高的钢铁产业集中度是基于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对粗钢产量的控制,一些中小型钢铁企业更侧重于对钢材的深加工,并以此满足用户对钢铁产品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

(三)钢材品种结构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明显。建筑钢材在中国钢材产量中的比例达50%以上,市场需求较大,由于生产线投资较少、生产技术较简单,因此大量中小型钢铁企业投资建设钢筋、线材生产线,导致中国低端建材产品产能严重过剩。其次,部分高附加值的关键钢材品种主要依靠进口解决。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国内钢材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内市场高附加值钢材产品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但中国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钢材产品比例仍较低,在高档产品领域,中国钢铁企业整体竞争力还不够。再次,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重大冶金装备仍依靠进口。中国是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但在关键品种生产技术与重大冶金装备制造方面自主创新能力弱,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高附加值品种如轿车用表面板、高牌号取向硅钢和无取向硅钢、不锈钢冷轧板等生产技术没有完全掌握,产品质量差、成材率低;重大冶金装备如炉外精炼装置、热连轧机、冷连轧机、镀锌机组、不锈钢冷轧机和冷轧硅

·105·

钢轧机,甚至高速线材精轧机、连续棒材精轧机组,几乎全部从西方国家整体引进。

(四)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大

2008年,中国产钢5亿吨,但到2008年底,中国已形成6.5亿吨粗钢生产能力。根据国家钢铁发展产业政策,应淘汰的炼铁能力达9900万吨,应淘汰的落后炼钢能力5500万吨。目前,中国仍有大量落后装备用于生产,这些小型装备的能耗水平普遍高于大型设备,如小高炉吨铁风耗高于大高炉300立方米左右,单位容积造成的热量损失也高于大高炉。因此,小高炉的焦比比大高炉高出约50公斤/吨左右。小转炉不回收煤气和蒸汽,造成转炉工序能耗比大转炉高出28千克标准煤/吨左右。大量低水平生产能力的存在是造成中国钢铁工业能耗指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五)资源保障能力较弱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却面临铁矿石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的窘迫局面。从国内铁矿石资源来看,中国铁矿石资源禀赋总体较低,大部分铁矿石属于低品位、难采、难选矿石,铁矿石自给率不足50%,随着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每年需要大量进口国外铁矿石资源。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钢铁企业每年不得不从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三大铁矿石贸易巨头进口大量铁矿石,因此,长期受制于外国铁矿石贸易商。国际铁矿石市场的高度垄断格局导致中国被动地接受铁矿石价格和质量,近几年,由于铁矿石价格不断暴涨,中国钢铁企业蒙受了沉重的损失。

(六)钢材销售市场混乱

从各销售方式的比重来看,目前中国成品钢材近一半是由钢厂本部销售的,其次是钢厂的直供、代理商销售、钢厂分支机构销售。近几年来,中国钢材产量高速增长,钢材市场价格逐年上涨,在利润的驱动下,经营钢材的企业也逐年增多。钢铁生产企业除部分产品实行客户直供外,约有销售总量1/5~1/3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方面依赖贸易商或代理贸易商。从钢铁生产厂到终端用户手中,产品要经过三、四道手,甚至更长,这无疑延长了销售渠道,使钢厂与钢铁产品的终端用户无法直接地进行信息沟通,终端客户的市场需求无法快速有效、全面真实地传递到钢厂,造成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在信息传递及共享方面的相互不对称。厂家发布的产品价格与最终的市场交易价格存在一些差异。同时,价格信息传递和销售渠道过长而存在着时间上

·106·

的相对“滞后”问题,厂家在得到市场价格信息上的迟缓,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市场需求量的判断相对滞后于客户的需求,供与求存在着时间差,从而造成价格的波动和混乱。同时,大量钢材贸易商的存在和伴随而生的各种非理性投机行为,导致钢材流通秩序较为混乱,而且加剧了钢材市场的价格波动,给钢材消费者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七)钢铁企业经营理念比较落后

在钢铁产业处于快速发展的成长期,由于国内经济发展快速,钢材产品市场需求比较旺盛,市场潜力巨大,钢铁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一般都能够顺利售出,因此钢铁企业的盈利状况较好,生存压力较小。在这一时期,钢铁企业的经营理念是能够生产什么产品就生产什么,而不用过多考虑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因而,长期以来,国内钢铁企业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扩大生产规模,如何做大。随着钢铁产能规模的扩大和国内消费市场的逐步饱和,很多钢材产品逐渐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钢铁市场的竞争逐步加剧。如果仍恪守老一套的经营理念,企业难免会面临产品难卖、效益下降的严峻形势。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只有生产出客户真正需要的优质低价产品,企业才能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

此外,传统的销售体制下,钢铁企业仅仅是把生产出来的标准规格产品销售给客户,而不考虑客户具体需要什么详细规格的产品。客户购买产品以后,还必须经过剪切、平整等加工程序才能使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国际知名钢铁企业早已开始实施钢材产品销售的增值服务,在靠近客户集中的地方建立钢材剪切配送中心,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需求的钢材产品,加强了与客户的关系,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目前,国内仅有宝钢、鞍钢、武钢等重点大中型企业在全国部分市场设立了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大部分企业还没有树立客户至上、一切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的经营理念。

二、提高中国钢铁行业竞争力的策略(一)产品结构调整策略

1. 严格控制钢铁总量,淘汰落后产能。从1949年钢产量的15.8万吨,到目前中国粗钢产量大于国内粗钢消费,进入供大于求的阶段。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经济也进入了供需平衡的调整阶段,保增长、扩内需成为宏观经济的主要任务。钢铁行业振兴规划中确定了以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所有项目必须以淘汰落后为前提的目标。

2010年年底前,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5340万吨,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320万吨;2011年底前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相应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实施淘汰落后、建设钢铁大厂的地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将淘汰落后产能标准提高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及相应的炼钢产能。

钢铁行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产品结构调整。而从国家一系列的政策中可以看到,由于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特殊性,产品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控制钢铁产量,淘汰落后产能,在此基础上,钢铁生产应适度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进一步开拓行业市场,优化行业结构,保证钢铁行业竞争力的稳步提高。

2. 提高产品附加值。据统计,2008年底中国共有钢铁生产企业762家,其中包括产钢、产铁或独立轧钢及钢材加工等各类企业。在钢铁生产企业中按主要产品划分可分为以下几大类:以生产扁平材为主的钢铁企业;以生产长条材为主的企业;以生产无缝钢管为主的钢铁企业;以生产特殊钢产品为主的特殊钢企业。此外,还有一大批单纯轧钢、钢板涂镀及钢材加工企业。尽管中国是钢铁大国,却不是钢铁强国,是世界主要的钢材进口国,高技术、高附加值和高级别的钢铁产品主要依赖国外进口。

2008年,钢材进口1543万吨,80%以上是中国无法生产的板材产品,其中数量较大的品种有厚度小于1毫米的冷轧薄板、厚度小于3毫米的热轧薄板、不锈钢薄板、镀锌板、冷轧硅钢片等品种。大量中低质量的钢材过剩和高质量板带短缺,钢材生产的板带比同实际消费还有较大差距。这是长期以来中国存在的以众多技术、装备、质量不高的中小钢厂生产为主的现状造成的。型线材、窄带钢等产品急需升级换代。目前,中国建筑行业普遍使用

金产品标准,落后的产品标准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三是提高高技术、高附加值和高级别产品在国内钢铁企业中的生产比重,如数量较大的1毫米的冷轧薄板、厚度小于3毫米的热轧薄板、不锈钢薄板、镀锌板、冷轧硅钢片等品种;四是对特定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如型线材、窄带钢等。

(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策略

1. 提高钢铁产业的进入壁垒。产业壁垒通常可分为经济性壁垒、体制性壁垒和策略性壁垒三大类。经济壁垒包括规模经济壁垒、产品差异化壁垒、在位厂商的绝对成本优势。体制性壁垒主要是指行政壁垒。策略性壁垒是指在为厂商通过采取行动以提高经济性壁垒,或者声称将对进入者采取报复性行动,以限制进入者的进入。由于中国经济管理模式已由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模式转向地方分权和企业自主生产的分散管理模式,地方政府有了自主的投资和项目审批权。政府在决定本地区企业的市场进入时具有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将导致地方政府站在地方本位利益的立场,鼓励一些新企业进入钢铁产业,并运用行政手段给新企业以信贷、税收等政策支持或者提供市场保护。同时,中国钢铁产业中的主体企业基本都是国有控股企业,各级政府对这些企业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因此,中国钢铁产业的进退壁垒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行政体制性壁垒。

中国钢铁产业长期以来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进入壁垒,再加上地方行政力量保护、历史包袱、市场供需等原因,致使中国钢铁产业中小企业进入过多,这必将引起竞争过度。要使中国钢铁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应使那些技术水平低、产量小、规模不经济的企业失去地区、部门的行政保护,该兼并的兼并,该破产的破产。在此基础上,严格规范市场准入条件,制定产业进入壁垒政策,提高钢铁行业的进入门槛,特别是提高技术、规模和环保要求,从而有利于解决中国投资过热导致的钢铁企业数目多、规模小的弊端。而且,各类钢铁企业在这样一个统一的产业政策环境下竞争,会促进优势企业的发展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同时防止因政策的失误延缓产业的发展。

此外,要建立有利于钢铁产业运行的经济环境。在当前形势下,完善钢铁产业退出机制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而且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由于对劣势企业实施破产的可能性很小,那么目前完善推出机制的重点应是促进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

·107·

II 级螺纹钢筋,在发达国家已是淘汰产品,属于限期淘汰范围的叠轧薄板、落后的热轧窄带钢,且产量仍呈增长趋势。钢铁产品标准制(修)定工作相对滞后,影响了冶金工业的技术进步。到目前为止,冶金产品标准总数为1562个,其中1989年以前制定的标准689个(占44.1%),1990~1994年制定的标准578个(占37%),现行标准中的80%以上急需修订。

提高中国钢铁产品附加值的改进意见,一是限制和淘汰落后产品,如II 级螺纹钢筋;二是修订冶

兼并与重组,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解决并购者在并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积极与钢铁企业推出相关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政府的干预应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弥补市场的缺陷。各级政府部门要减少过多的行政审批,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促使生产要素逐步向优势企业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 推进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企业扩大资本和生产规模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企业内部积累,进行增量投资,扩大企业规模;二是通过企业并购,进行企业资产重组,实现资本的外部扩张。相比之下,后一种方式由于可以借助原有企业的资源和销售渠道有效地进入并占领目标市场,从而对于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更为快捷和有效。多年来,全球成熟的钢铁工业主要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购并浪潮,分别确立了美国、日本、欧洲的钢铁强势地位,而且出现了巨型的钢铁企业,成就了大钢铁集团——美国钢铁公司、新日铁、阿塞洛、米塔尔。米塔尔钢铁公司的成长之路可以说是并购扩张之路,靠收购起家一步步走到“钢铁霸主”的地位。可以说企业重组是应对钢铁产能过剩、解决钢铁产业集中度偏低等问题的有效途径,能使钢铁企业迅速扩张形成规模,发挥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使专业分工更加合理,提高上下游市场的话语权,增强企业的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扩大销售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实现市场规范化,防止产品雷同和价格大战,增强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增强整个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中国钢铁工业应顺应世界钢铁发展的潮流,按照资源优化、产品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合理和规模经济的需要,在政府的调控作用和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下推动钢铁企业之间的集团化重组。通过兼并重组,逐步淘汰关闭落后的小型钢铁企业,提高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并突出优势产品,淘汰低品质、低附加值的落后产品,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

(三)产业布局调整策略

中国钢铁工业今天的产业布局结构,除了1965年建设的攀枝花钢铁基地和20世纪70年代末期建设的宝山钢铁总厂这两家大型钢铁企业外,其余基本上是按照计划经济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然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钢铁产业的空间布局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靠近资源产地的资源依托型布局;二是临近运输港口尤其是大型海港

·108·

的临海港口型产业布局;三是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市场邻近型布局。目前,中国钢铁产业的产业布局相对比较分散,产业布局方式既不适应铁矿资源结构的变化,也有悖于市场选择和环保优先的原则。在提高整个钢铁产业竞争力时,应着重解决钢铁行业过度分散的产业地域布局,除了大力推进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还应适度调整钢铁企业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建立沿海钢铁基地,另一方面加速内地钢铁企业的搬迁。

1. 建设沿海钢铁基地。钢铁工业是大物流工业,一般大的钢铁企业都是靠水路运输。按照现代物流理论,如果钢铁企业不是建在原材料产地附近,就应该有大的物流港口。由于中国钢铁企业布局不合理,至今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海洋钢厂,虽然“十一五”期间准备新建的钢厂基本都靠海边,但现有的钢铁产能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物流主要依靠铁路。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铁路货运需求加大,全国申请车皮量居高不下,目前已达日均20万车以上的历史最高水平,而铁路只能满足9.5万车左右,不到需求总量的一半。铁路运力已成经济发展的瓶颈,包括水路在内的运输能力的发展远远滞后于钢材的增长,钢铁业始终保持20%以上的发展速度。

2. 推进城市钢厂搬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中国钢铁行业内陆布局的企业多以原材料为地理优势设置,然而,单纯以资源依托为特征的空间布局会造成效率不高、破坏环境、导致区域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不能适应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需要。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应该减少特大城市市区和风景名胜地区钢铁规模总量,将钢铁工业重心逐步向发展条件好的沿海地区转移。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未来将主要依赖于从国外进口铁矿石,沿海港口城市作为大型钢铁企业的所在地有着运输上的优势,并且随着沿海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当地市场对钢铁产品的需求急剧膨胀,也刺激了这些地区钢铁工业发展快于其他地区。因此临海港口型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钢铁成本,应该是较为理想的产业布局所在地。

(四)稳定市场和原料基地策略

1. 保持国内市场稳定,改善出口环境。在全球钢铁生产和消费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已经不再是推动全球钢铁消费的主导力量。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巨大的内需市场使其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钢材市场,全球钢材消费重心向亚洲转移的过程中,中国成为主要推

动力和主导力量。2008年中国钢材产量达到5.8亿吨,钢材进口0.15亿吨,国内表观消费量继2007年之后第二次超过5亿吨,约占全球产量的1/4。同时亚洲在全球钢材消费中所占比例已由1986年的不到30%上升至2005年的54%。在全球钢铁业处于低迷的时期,中国钢铁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为国内外钢铁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是中国钢铁企业的首要任务,要求钢铁企业抓住发展机遇,针对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变化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增加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化。同时,随着中国逐步成为钢铁强国,寻求海外市场的发展将成为钢铁企业的必然选择,对于中国钢铁企业而言,海外市场应定位于东南亚、中东等钢铁业欠发达但需求增长旺盛的地区,对于这些地区具有地域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

2. 加快推进海外资源战略,确保稳定原料基地。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看,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必然的发展阶段。实现工业化将消耗大量的资源,特别是不可替代的钢铁产品。而中国完全实现工业化的路还很长,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是长期的、数量是巨大的,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战略准备。过去由于中国钢铁工业缺乏长远的资源战略,使我们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全球约50%的铁矿石在中国消费,铁矿石不断涨价影响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稳定的海外资源基地十分迫切。应该看到,国内巨大的铁矿石市场需求已成为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办矿的主要动力,应统一规划,避免盲目竞争,形成有序的长期稳定的资源基地,减少我们将面临的压力和损失,在资源上保障钢铁工业持续稳定发展。

(五)钢铁企业个体竞争力提高的策略1.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应看到,中国钢铁行业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还占有相当的比重。国内钢铁生产所需的一些重要、大型冶金设备仍主要依靠进口;一些重要的备品、备件由于国内不能供应,也长期依靠进口;重复引进现象仍十分严重。钢铁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要想发展成为钢铁强国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而中国目前存在的产品附加值低、品种结构不合理、节能技术普及率不高、污染严重等问题都明显反映出中国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钢铁企业应坚持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积极跟踪世界钢铁工业前沿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尤其是循环经济技术,积极

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装备,实现装备大型化、现代化和国产化。因此,强化自主研发,加强专利战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研发投入,实施人才战略;建立科研-生产一体化企业,促进产学研合作等都是很重要的举措。

2. 加快钢铁企业集团化发展。首先是参与兼并重组、区位调整。目前,中国的钢铁企业并购重组主要有四种类型,即中央企业并购地方国有钢铁企业、地方行政区域内部钢铁企业之间的重组、民营资本并购地方国有或非国有钢铁企业、外资并购国内钢铁企业。其中,并购事件数量和并购涉及金额较多的是前二者,而民营资本并购地方钢铁企业虽非主流,却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外资并购国内钢铁企业虽受到政策限制,但也屡有突破。其次是推动钢铁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国际化战略是指在本国以外市场取得原料、销售产品的管理决策和措施。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常规动因主要是开拓新的国际市场、确保充足的原料来源及降低本土运营成本。中国钢铁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停留在业务层,如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确保原料来源和产品出口,少数企业则开始尝试推进公司层国际化战略,如参股国外原材料供应商、设立海外生产基地等。与世界钢铁巨头在全球范围内紧锣密鼓地抢占原料来源和新兴市场的气势相比,大多数企业对国际化战略的理解还停留在“进口原料、出口产品”的层次。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国内钢铁行业的集中度较低,大多数中小钢铁企业激烈争夺国内市场份额而无暇他顾。即使意识到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性也因自身管理水平、技术实力、人才素质等因素的制约而难以有所作为。国内的宝钢、首钢、鞍钢等企业纷纷推进各自的国际化战略,采取如海外建厂、参股矿山等举措降低成本压力、规避贸易壁垒。因此,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钢铁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成功经验,对于加快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钢铁工业是能耗大户,同时也是排污大户。2007年6月3日,中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出台,明确了2010年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目前,中国钢铁工业总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5.18%,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的6.6%,耗水量占工业总量的14%,是中国当前节能减排的主要行业之一。多年来钢铁工业环境、能耗状况一直经受着严峻考验,被列为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其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国节能减排的水平与进展。

·109·

钢铁工业虽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但是,中国除了少数企业(如宝钢)在技术指标上跻身世界最先进行列外,其他国内钢铁企业平均环境指标比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而且,差距不仅仅表现为这些具体指标,而且表现在企业环保理念和意识淡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通过1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少;实施节能、环保措施的层次低,吨钢能耗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5%左右。实现循环经济是钢铁工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应主要从循环型企业(小循环)、生态工业园区(中循环)和循环型社会(大循环)三个层面展开。以含铁原料为主的各类物料在不同层面的良性循环构成了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物质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闭环流动。要采取发展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建立企业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等举措。

综上所述,要提高钢铁行业竞争力,不仅要有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和行业发展指导,还需要行业内部企业的不断创新和努力,在钢铁行业竞争力方面国家目前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包括调整部分

产品的进出口税率;实施公平贸易政策;加大技术进步及技术改造投入。

在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形式支持钢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完善企业重组政策;适时修订钢铁产业政策;提高建筑工程用钢标准;实现钢铁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继续实施有保有压的融资政策;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产业信息披露制度;发挥行业协(商) 会作用等。

参考文献

[1]刘汉章.加入WTO 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影响及策略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2]殷瑞钰.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与技术进步[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3]蒋风翔.中国钢铁企业的竞争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4]陈汉欣.新世纪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布局及其愿景[J].统计与决策,2006,(1).

[5]金相勋.中韩钢铁贸易的比较优势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责任编辑:路辉)

(上接第104页)

(三)统筹城乡改革,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性障碍。

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突破以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变创造条件。目前,河北省已经放宽了城镇落户条件,规定农民工的在设区市市辖区落户的条件是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并按国家规定缴纳社会保险一定年限,但这些条件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仍然存在一定困难,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落户条件,同时要将落户条件规定细化,使落户标准更加公平、合理、科学。二是建立有效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比如,借鉴石家庄市农民工享有社会保障的经验,将农民工在求职务工、社会保险、住房贷款、子女接受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实行市民待遇,为他们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并最终转变为城市居民创造必要的外

·110·

部条件。

参考文献

[1]蔡志刚.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初探[J].理论探索,2010,(2).

[2]王春光.中国社会政策调整与农民工城市融入[J].探索与争鸣,2011,(5).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4]董金秋.孟祥林.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北691个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4).

(责任编辑:杨艳军)

2012年10月总第507期第10期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

Oct. 2012Gen.507No.10

中国钢铁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文/高亢关书生

【摘

要】自199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钢铁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增

强,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必须看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综合竞争力与世界钢铁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走向国际市场的征程中,中国钢铁产业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钢铁产业;竞争力;资源;策略

【作者简介】高亢、关书生,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一、中国钢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生产力布局不合理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按靠近铁矿原料产地,利用国内资源为主,依托大城市的原则逐步形成的内陆资源型布局,还有部分特钢企业是国家战略考虑的布局。目前,除西藏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钢铁企业。虽然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新建了以进口原料为主的宝钢,但随着原料供应和市场需求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城市环保要求日益严格,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制约日益显现,特别是随着中国对进口矿石依赖程度的提高,整个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

(二)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中国现有的钢铁工业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大、中、小并举,且大而全、小而全。2006年产钢1000万吨以上的有宝钢、唐钢、武钢、鞍钢、首钢、沙钢、济钢、莱钢、华菱9家企业,产钢量占全国32%;年产钢500万~1000万吨的企业12家,产钢量占全国18.6%,即年产钢500万吨以上21家企业的产量只占全国产量的50%左右,产业集中度非常低。同时,中国钢铁产业在粗钢生产上不集中,以小高炉、小转炉为主体的钢铁厂数量较多,导致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偏低。产业集中度低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行业自律性差,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高效的配置,难以实现集约化经营,势必导致在市场需求大幅增长时,钢铁企业的大量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行业内过度竞争,制约了钢铁工

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由于在粗钢生产这一环节上没有实现规模经济,直接造成中国钢铁工业吨钢综合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5%~20%,吨钢耗水比世界先进水平高8~10吨。而美、日、韩等钢铁强国,其较高的钢铁产业集中度是基于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对粗钢产量的控制,一些中小型钢铁企业更侧重于对钢材的深加工,并以此满足用户对钢铁产品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

(三)钢材品种结构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明显。建筑钢材在中国钢材产量中的比例达50%以上,市场需求较大,由于生产线投资较少、生产技术较简单,因此大量中小型钢铁企业投资建设钢筋、线材生产线,导致中国低端建材产品产能严重过剩。其次,部分高附加值的关键钢材品种主要依靠进口解决。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国内钢材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内市场高附加值钢材产品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但中国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钢材产品比例仍较低,在高档产品领域,中国钢铁企业整体竞争力还不够。再次,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重大冶金装备仍依靠进口。中国是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但在关键品种生产技术与重大冶金装备制造方面自主创新能力弱,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高附加值品种如轿车用表面板、高牌号取向硅钢和无取向硅钢、不锈钢冷轧板等生产技术没有完全掌握,产品质量差、成材率低;重大冶金装备如炉外精炼装置、热连轧机、冷连轧机、镀锌机组、不锈钢冷轧机和冷轧硅

·105·

钢轧机,甚至高速线材精轧机、连续棒材精轧机组,几乎全部从西方国家整体引进。

(四)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大

2008年,中国产钢5亿吨,但到2008年底,中国已形成6.5亿吨粗钢生产能力。根据国家钢铁发展产业政策,应淘汰的炼铁能力达9900万吨,应淘汰的落后炼钢能力5500万吨。目前,中国仍有大量落后装备用于生产,这些小型装备的能耗水平普遍高于大型设备,如小高炉吨铁风耗高于大高炉300立方米左右,单位容积造成的热量损失也高于大高炉。因此,小高炉的焦比比大高炉高出约50公斤/吨左右。小转炉不回收煤气和蒸汽,造成转炉工序能耗比大转炉高出28千克标准煤/吨左右。大量低水平生产能力的存在是造成中国钢铁工业能耗指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五)资源保障能力较弱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却面临铁矿石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的窘迫局面。从国内铁矿石资源来看,中国铁矿石资源禀赋总体较低,大部分铁矿石属于低品位、难采、难选矿石,铁矿石自给率不足50%,随着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每年需要大量进口国外铁矿石资源。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钢铁企业每年不得不从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三大铁矿石贸易巨头进口大量铁矿石,因此,长期受制于外国铁矿石贸易商。国际铁矿石市场的高度垄断格局导致中国被动地接受铁矿石价格和质量,近几年,由于铁矿石价格不断暴涨,中国钢铁企业蒙受了沉重的损失。

(六)钢材销售市场混乱

从各销售方式的比重来看,目前中国成品钢材近一半是由钢厂本部销售的,其次是钢厂的直供、代理商销售、钢厂分支机构销售。近几年来,中国钢材产量高速增长,钢材市场价格逐年上涨,在利润的驱动下,经营钢材的企业也逐年增多。钢铁生产企业除部分产品实行客户直供外,约有销售总量1/5~1/3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方面依赖贸易商或代理贸易商。从钢铁生产厂到终端用户手中,产品要经过三、四道手,甚至更长,这无疑延长了销售渠道,使钢厂与钢铁产品的终端用户无法直接地进行信息沟通,终端客户的市场需求无法快速有效、全面真实地传递到钢厂,造成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在信息传递及共享方面的相互不对称。厂家发布的产品价格与最终的市场交易价格存在一些差异。同时,价格信息传递和销售渠道过长而存在着时间上

·106·

的相对“滞后”问题,厂家在得到市场价格信息上的迟缓,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市场需求量的判断相对滞后于客户的需求,供与求存在着时间差,从而造成价格的波动和混乱。同时,大量钢材贸易商的存在和伴随而生的各种非理性投机行为,导致钢材流通秩序较为混乱,而且加剧了钢材市场的价格波动,给钢材消费者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七)钢铁企业经营理念比较落后

在钢铁产业处于快速发展的成长期,由于国内经济发展快速,钢材产品市场需求比较旺盛,市场潜力巨大,钢铁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一般都能够顺利售出,因此钢铁企业的盈利状况较好,生存压力较小。在这一时期,钢铁企业的经营理念是能够生产什么产品就生产什么,而不用过多考虑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因而,长期以来,国内钢铁企业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扩大生产规模,如何做大。随着钢铁产能规模的扩大和国内消费市场的逐步饱和,很多钢材产品逐渐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钢铁市场的竞争逐步加剧。如果仍恪守老一套的经营理念,企业难免会面临产品难卖、效益下降的严峻形势。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只有生产出客户真正需要的优质低价产品,企业才能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

此外,传统的销售体制下,钢铁企业仅仅是把生产出来的标准规格产品销售给客户,而不考虑客户具体需要什么详细规格的产品。客户购买产品以后,还必须经过剪切、平整等加工程序才能使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国际知名钢铁企业早已开始实施钢材产品销售的增值服务,在靠近客户集中的地方建立钢材剪切配送中心,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需求的钢材产品,加强了与客户的关系,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目前,国内仅有宝钢、鞍钢、武钢等重点大中型企业在全国部分市场设立了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大部分企业还没有树立客户至上、一切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的经营理念。

二、提高中国钢铁行业竞争力的策略(一)产品结构调整策略

1. 严格控制钢铁总量,淘汰落后产能。从1949年钢产量的15.8万吨,到目前中国粗钢产量大于国内粗钢消费,进入供大于求的阶段。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经济也进入了供需平衡的调整阶段,保增长、扩内需成为宏观经济的主要任务。钢铁行业振兴规划中确定了以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所有项目必须以淘汰落后为前提的目标。

2010年年底前,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5340万吨,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320万吨;2011年底前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相应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实施淘汰落后、建设钢铁大厂的地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将淘汰落后产能标准提高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及相应的炼钢产能。

钢铁行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产品结构调整。而从国家一系列的政策中可以看到,由于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特殊性,产品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控制钢铁产量,淘汰落后产能,在此基础上,钢铁生产应适度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进一步开拓行业市场,优化行业结构,保证钢铁行业竞争力的稳步提高。

2. 提高产品附加值。据统计,2008年底中国共有钢铁生产企业762家,其中包括产钢、产铁或独立轧钢及钢材加工等各类企业。在钢铁生产企业中按主要产品划分可分为以下几大类:以生产扁平材为主的钢铁企业;以生产长条材为主的企业;以生产无缝钢管为主的钢铁企业;以生产特殊钢产品为主的特殊钢企业。此外,还有一大批单纯轧钢、钢板涂镀及钢材加工企业。尽管中国是钢铁大国,却不是钢铁强国,是世界主要的钢材进口国,高技术、高附加值和高级别的钢铁产品主要依赖国外进口。

2008年,钢材进口1543万吨,80%以上是中国无法生产的板材产品,其中数量较大的品种有厚度小于1毫米的冷轧薄板、厚度小于3毫米的热轧薄板、不锈钢薄板、镀锌板、冷轧硅钢片等品种。大量中低质量的钢材过剩和高质量板带短缺,钢材生产的板带比同实际消费还有较大差距。这是长期以来中国存在的以众多技术、装备、质量不高的中小钢厂生产为主的现状造成的。型线材、窄带钢等产品急需升级换代。目前,中国建筑行业普遍使用

金产品标准,落后的产品标准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三是提高高技术、高附加值和高级别产品在国内钢铁企业中的生产比重,如数量较大的1毫米的冷轧薄板、厚度小于3毫米的热轧薄板、不锈钢薄板、镀锌板、冷轧硅钢片等品种;四是对特定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如型线材、窄带钢等。

(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策略

1. 提高钢铁产业的进入壁垒。产业壁垒通常可分为经济性壁垒、体制性壁垒和策略性壁垒三大类。经济壁垒包括规模经济壁垒、产品差异化壁垒、在位厂商的绝对成本优势。体制性壁垒主要是指行政壁垒。策略性壁垒是指在为厂商通过采取行动以提高经济性壁垒,或者声称将对进入者采取报复性行动,以限制进入者的进入。由于中国经济管理模式已由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模式转向地方分权和企业自主生产的分散管理模式,地方政府有了自主的投资和项目审批权。政府在决定本地区企业的市场进入时具有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将导致地方政府站在地方本位利益的立场,鼓励一些新企业进入钢铁产业,并运用行政手段给新企业以信贷、税收等政策支持或者提供市场保护。同时,中国钢铁产业中的主体企业基本都是国有控股企业,各级政府对这些企业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因此,中国钢铁产业的进退壁垒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行政体制性壁垒。

中国钢铁产业长期以来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进入壁垒,再加上地方行政力量保护、历史包袱、市场供需等原因,致使中国钢铁产业中小企业进入过多,这必将引起竞争过度。要使中国钢铁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应使那些技术水平低、产量小、规模不经济的企业失去地区、部门的行政保护,该兼并的兼并,该破产的破产。在此基础上,严格规范市场准入条件,制定产业进入壁垒政策,提高钢铁行业的进入门槛,特别是提高技术、规模和环保要求,从而有利于解决中国投资过热导致的钢铁企业数目多、规模小的弊端。而且,各类钢铁企业在这样一个统一的产业政策环境下竞争,会促进优势企业的发展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同时防止因政策的失误延缓产业的发展。

此外,要建立有利于钢铁产业运行的经济环境。在当前形势下,完善钢铁产业退出机制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而且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由于对劣势企业实施破产的可能性很小,那么目前完善推出机制的重点应是促进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

·107·

II 级螺纹钢筋,在发达国家已是淘汰产品,属于限期淘汰范围的叠轧薄板、落后的热轧窄带钢,且产量仍呈增长趋势。钢铁产品标准制(修)定工作相对滞后,影响了冶金工业的技术进步。到目前为止,冶金产品标准总数为1562个,其中1989年以前制定的标准689个(占44.1%),1990~1994年制定的标准578个(占37%),现行标准中的80%以上急需修订。

提高中国钢铁产品附加值的改进意见,一是限制和淘汰落后产品,如II 级螺纹钢筋;二是修订冶

兼并与重组,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解决并购者在并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积极与钢铁企业推出相关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政府的干预应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弥补市场的缺陷。各级政府部门要减少过多的行政审批,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促使生产要素逐步向优势企业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 推进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企业扩大资本和生产规模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企业内部积累,进行增量投资,扩大企业规模;二是通过企业并购,进行企业资产重组,实现资本的外部扩张。相比之下,后一种方式由于可以借助原有企业的资源和销售渠道有效地进入并占领目标市场,从而对于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更为快捷和有效。多年来,全球成熟的钢铁工业主要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购并浪潮,分别确立了美国、日本、欧洲的钢铁强势地位,而且出现了巨型的钢铁企业,成就了大钢铁集团——美国钢铁公司、新日铁、阿塞洛、米塔尔。米塔尔钢铁公司的成长之路可以说是并购扩张之路,靠收购起家一步步走到“钢铁霸主”的地位。可以说企业重组是应对钢铁产能过剩、解决钢铁产业集中度偏低等问题的有效途径,能使钢铁企业迅速扩张形成规模,发挥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使专业分工更加合理,提高上下游市场的话语权,增强企业的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扩大销售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实现市场规范化,防止产品雷同和价格大战,增强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增强整个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中国钢铁工业应顺应世界钢铁发展的潮流,按照资源优化、产品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合理和规模经济的需要,在政府的调控作用和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下推动钢铁企业之间的集团化重组。通过兼并重组,逐步淘汰关闭落后的小型钢铁企业,提高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并突出优势产品,淘汰低品质、低附加值的落后产品,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

(三)产业布局调整策略

中国钢铁工业今天的产业布局结构,除了1965年建设的攀枝花钢铁基地和20世纪70年代末期建设的宝山钢铁总厂这两家大型钢铁企业外,其余基本上是按照计划经济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然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钢铁产业的空间布局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靠近资源产地的资源依托型布局;二是临近运输港口尤其是大型海港

·108·

的临海港口型产业布局;三是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市场邻近型布局。目前,中国钢铁产业的产业布局相对比较分散,产业布局方式既不适应铁矿资源结构的变化,也有悖于市场选择和环保优先的原则。在提高整个钢铁产业竞争力时,应着重解决钢铁行业过度分散的产业地域布局,除了大力推进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还应适度调整钢铁企业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建立沿海钢铁基地,另一方面加速内地钢铁企业的搬迁。

1. 建设沿海钢铁基地。钢铁工业是大物流工业,一般大的钢铁企业都是靠水路运输。按照现代物流理论,如果钢铁企业不是建在原材料产地附近,就应该有大的物流港口。由于中国钢铁企业布局不合理,至今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海洋钢厂,虽然“十一五”期间准备新建的钢厂基本都靠海边,但现有的钢铁产能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物流主要依靠铁路。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铁路货运需求加大,全国申请车皮量居高不下,目前已达日均20万车以上的历史最高水平,而铁路只能满足9.5万车左右,不到需求总量的一半。铁路运力已成经济发展的瓶颈,包括水路在内的运输能力的发展远远滞后于钢材的增长,钢铁业始终保持20%以上的发展速度。

2. 推进城市钢厂搬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中国钢铁行业内陆布局的企业多以原材料为地理优势设置,然而,单纯以资源依托为特征的空间布局会造成效率不高、破坏环境、导致区域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不能适应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需要。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应该减少特大城市市区和风景名胜地区钢铁规模总量,将钢铁工业重心逐步向发展条件好的沿海地区转移。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未来将主要依赖于从国外进口铁矿石,沿海港口城市作为大型钢铁企业的所在地有着运输上的优势,并且随着沿海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当地市场对钢铁产品的需求急剧膨胀,也刺激了这些地区钢铁工业发展快于其他地区。因此临海港口型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钢铁成本,应该是较为理想的产业布局所在地。

(四)稳定市场和原料基地策略

1. 保持国内市场稳定,改善出口环境。在全球钢铁生产和消费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已经不再是推动全球钢铁消费的主导力量。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巨大的内需市场使其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钢材市场,全球钢材消费重心向亚洲转移的过程中,中国成为主要推

动力和主导力量。2008年中国钢材产量达到5.8亿吨,钢材进口0.15亿吨,国内表观消费量继2007年之后第二次超过5亿吨,约占全球产量的1/4。同时亚洲在全球钢材消费中所占比例已由1986年的不到30%上升至2005年的54%。在全球钢铁业处于低迷的时期,中国钢铁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为国内外钢铁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是中国钢铁企业的首要任务,要求钢铁企业抓住发展机遇,针对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变化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增加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化。同时,随着中国逐步成为钢铁强国,寻求海外市场的发展将成为钢铁企业的必然选择,对于中国钢铁企业而言,海外市场应定位于东南亚、中东等钢铁业欠发达但需求增长旺盛的地区,对于这些地区具有地域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

2. 加快推进海外资源战略,确保稳定原料基地。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看,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必然的发展阶段。实现工业化将消耗大量的资源,特别是不可替代的钢铁产品。而中国完全实现工业化的路还很长,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是长期的、数量是巨大的,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战略准备。过去由于中国钢铁工业缺乏长远的资源战略,使我们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全球约50%的铁矿石在中国消费,铁矿石不断涨价影响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稳定的海外资源基地十分迫切。应该看到,国内巨大的铁矿石市场需求已成为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办矿的主要动力,应统一规划,避免盲目竞争,形成有序的长期稳定的资源基地,减少我们将面临的压力和损失,在资源上保障钢铁工业持续稳定发展。

(五)钢铁企业个体竞争力提高的策略1.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应看到,中国钢铁行业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还占有相当的比重。国内钢铁生产所需的一些重要、大型冶金设备仍主要依靠进口;一些重要的备品、备件由于国内不能供应,也长期依靠进口;重复引进现象仍十分严重。钢铁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要想发展成为钢铁强国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而中国目前存在的产品附加值低、品种结构不合理、节能技术普及率不高、污染严重等问题都明显反映出中国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钢铁企业应坚持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积极跟踪世界钢铁工业前沿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尤其是循环经济技术,积极

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装备,实现装备大型化、现代化和国产化。因此,强化自主研发,加强专利战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研发投入,实施人才战略;建立科研-生产一体化企业,促进产学研合作等都是很重要的举措。

2. 加快钢铁企业集团化发展。首先是参与兼并重组、区位调整。目前,中国的钢铁企业并购重组主要有四种类型,即中央企业并购地方国有钢铁企业、地方行政区域内部钢铁企业之间的重组、民营资本并购地方国有或非国有钢铁企业、外资并购国内钢铁企业。其中,并购事件数量和并购涉及金额较多的是前二者,而民营资本并购地方钢铁企业虽非主流,却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外资并购国内钢铁企业虽受到政策限制,但也屡有突破。其次是推动钢铁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国际化战略是指在本国以外市场取得原料、销售产品的管理决策和措施。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常规动因主要是开拓新的国际市场、确保充足的原料来源及降低本土运营成本。中国钢铁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停留在业务层,如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确保原料来源和产品出口,少数企业则开始尝试推进公司层国际化战略,如参股国外原材料供应商、设立海外生产基地等。与世界钢铁巨头在全球范围内紧锣密鼓地抢占原料来源和新兴市场的气势相比,大多数企业对国际化战略的理解还停留在“进口原料、出口产品”的层次。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国内钢铁行业的集中度较低,大多数中小钢铁企业激烈争夺国内市场份额而无暇他顾。即使意识到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性也因自身管理水平、技术实力、人才素质等因素的制约而难以有所作为。国内的宝钢、首钢、鞍钢等企业纷纷推进各自的国际化战略,采取如海外建厂、参股矿山等举措降低成本压力、规避贸易壁垒。因此,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钢铁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成功经验,对于加快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钢铁工业是能耗大户,同时也是排污大户。2007年6月3日,中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出台,明确了2010年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目前,中国钢铁工业总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5.18%,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的6.6%,耗水量占工业总量的14%,是中国当前节能减排的主要行业之一。多年来钢铁工业环境、能耗状况一直经受着严峻考验,被列为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其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国节能减排的水平与进展。

·109·

钢铁工业虽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但是,中国除了少数企业(如宝钢)在技术指标上跻身世界最先进行列外,其他国内钢铁企业平均环境指标比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而且,差距不仅仅表现为这些具体指标,而且表现在企业环保理念和意识淡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通过1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少;实施节能、环保措施的层次低,吨钢能耗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5%左右。实现循环经济是钢铁工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应主要从循环型企业(小循环)、生态工业园区(中循环)和循环型社会(大循环)三个层面展开。以含铁原料为主的各类物料在不同层面的良性循环构成了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物质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闭环流动。要采取发展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建立企业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等举措。

综上所述,要提高钢铁行业竞争力,不仅要有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和行业发展指导,还需要行业内部企业的不断创新和努力,在钢铁行业竞争力方面国家目前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包括调整部分

产品的进出口税率;实施公平贸易政策;加大技术进步及技术改造投入。

在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形式支持钢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完善企业重组政策;适时修订钢铁产业政策;提高建筑工程用钢标准;实现钢铁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继续实施有保有压的融资政策;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产业信息披露制度;发挥行业协(商) 会作用等。

参考文献

[1]刘汉章.加入WTO 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影响及策略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2]殷瑞钰.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与技术进步[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3]蒋风翔.中国钢铁企业的竞争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4]陈汉欣.新世纪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布局及其愿景[J].统计与决策,2006,(1).

[5]金相勋.中韩钢铁贸易的比较优势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责任编辑:路辉)

(上接第104页)

(三)统筹城乡改革,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性障碍。

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突破以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变创造条件。目前,河北省已经放宽了城镇落户条件,规定农民工的在设区市市辖区落户的条件是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并按国家规定缴纳社会保险一定年限,但这些条件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仍然存在一定困难,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落户条件,同时要将落户条件规定细化,使落户标准更加公平、合理、科学。二是建立有效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比如,借鉴石家庄市农民工享有社会保障的经验,将农民工在求职务工、社会保险、住房贷款、子女接受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实行市民待遇,为他们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并最终转变为城市居民创造必要的外

·110·

部条件。

参考文献

[1]蔡志刚.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初探[J].理论探索,2010,(2).

[2]王春光.中国社会政策调整与农民工城市融入[J].探索与争鸣,2011,(5).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4]董金秋.孟祥林.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北691个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4).

(责任编辑:杨艳军)


相关内容

  • 2015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推荐选题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15届毕业论文推荐选题 刘立平 01.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2.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03.中俄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4.中韩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5.中印经贸关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6.中国与拉美经贸关系现状.问题 ...

  • 我国反倾销现状及应对措施[1]
  • 我国反倾销现状及应对措施 引言 上海证券报9月28日讯欧盟9月24日建议,对产自中国的无缝钢管征收为期5年的正式反倾销税,税率高达39.2%,当地时间10月6日,欧盟部长理事会发布公告称,裁定中国输欧无缝钢管对欧盟产业构成损害威胁,决定征收17.7%-39.2%的最终反倾销税.据了解,这是第一个针对 ...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对策研究 2. 中国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变迁研究 3. ××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4. 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5. 中国战略性产业的选择与培育 6. 论培育某省(某市.地区)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 7. ...

  • 浅析中国钢铁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应对策略
  • 浅析中国钢铁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应对策略 2008年发端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包括银行在内的一系列金融企业的相继倒闭,造成了信用危机,并且已经蔓延到美国的经济实体.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各其他经济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全球性经济衰退已经不可避免.也必然会对各行业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尤其是那些 ...

  • 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的解决方法分析
  • 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的解决方法分析 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的解决方法分析 导读: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的解决方法分析.我国钢铁工业总体规模大.分布散,经营秩序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我国中小钢铁企业数量多.竞争力弱,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和雄厚的资金来提高钢铁质量和降低环境污染,这就不利于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也不利于环境的保 ...

  • 钢铁行业的全球化研究
  • 摘要:文章介绍了钢铁行业的生产和市场现状及其竞争特点,通过对国际钢铁跨国公司发展阶段.结构调整.战略制订的研究,分析了宝钢集团跨国经营的历史.必要性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改进方法,探讨了宝钢集团跨国经营的主流框架,并有助于分析和指导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钢铁行业:宝 ...

  • 模块化组织技术创新及其风险控制
  • 模块化组织技术创新及其风险控制 于淑娟1,范缜修2 (1.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杭州310018: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模块化组织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路径,但技术创新过程存在着高度不确 定性和高风险性.文章在考察模块化组织技术创新特点和模 ...

  • 从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论中国应如何应对保护措施
  • 从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论中国应如何应对保护措施 摘要:保障措施再多遍贸易体制被形象地称为安全阀,它对稳定多边贸易体制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出口产品规模不断扩大, 竞争力也日益增强, 这势必造成中国出口产品越来越频繁地成为国外保障措施锁定的目标,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是中国在WTO 中第一案,是中 ...

  • 中国金属材料流通行业研究分析报告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