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 B)

A. 整体性B. 综合性C. 相关性D. 区域性

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

A. 古地理法B. 顺序划分法C. 主导标志法D. 合并法

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

A. 部门区划叠置法B. 类型制图法C. 地理相关分析法D. 主导标志法

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

A. ①②③④B. ④②③①C. ②①③④D. ①③②④

5、原始大气中没有: (D)

A. H2O B. CO2 C. N2 D. O3

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 《汉书•地理志》B. 《管子•地员篇》C. 《梦溪笔谈》D. 《禹贡》

二、多项选择题

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

A. 地貌B. 气候C. 水文D. 生物

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BCD)

A. 火山B. 地震C. 热水活动D. 构造运动

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BCD)

A. 景观圈B. 自然综合体C. 自然地理环境D. 地球表层

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

A. 古地理法B. 顺序划分法C. 地理相关分析法D. 合并法

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

A. 部门区划叠置法B. 类型制图法C. 地理相关分析法D. 主导标志法

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

A. 带段性B. 省性C. 干湿度地带性D. 热力分带性

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 (BC)

A. 地貌B. 气候C. 水文D. 生物

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①②④③D. ①④③②

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

A. 综合性B. 整体性C. 地域性D. 相关性

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 (C)

A. 《汉书 地理志》B. 《管子 地员篇》C. 《禹贡》D. 《梦溪笔谈》

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 火山B. 地震C. 热水活动D. 构造运动

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 (BC)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D. 工业化、人地协调

19、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 (CD)

A. 地理相关分析法B. 古地理法C. 顺序划分法D. 合并法

20、下列分异规律属小尺度的分异是:

A. 地方性B. 干湿度地带性C. 省性D. 垂直地带性

21、下面关于水圈发展方向,正确的是: (BCD)

A. 海水性质基本没变B. 海水性质由酸性到弱碱性C. 海水的含盐度逐渐增大D. 水圈中水体总量逐渐增大

22、下面四类植物:①苔藓植物;②蕨类植物;③裸子植物;④被子植物。按照植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B)

A. ①②④③B. ①②③④C. ①③②④D. ②①③④

23、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有: (ABCD)

A.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分不开的B. 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C. 能量流动是单向进行的D. 生物能量储存在生物物质中

24、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 (BCD)

A. H2O、O2 B. CO,CO2 C. CO2、N2 D. NH3 、CH4

25、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BCD)

A. 地球表层B. 景观圈C. 自然综合体D. 自然地理环境

2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类和分等著作: (B)

A. 《汉书 地理志》B. 《管子 地员篇》C. 《地学通论》D. 《宇宙》

27、下列能源中,属于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是: (C)

A. 水能B. 风能C. 煤炭D. 地热

2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 (AB)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B. 工业化、人地协调C.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D.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

29、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定量方法有: (ABCD)

A. 参数法B. 回归分析法C. 层次分析法D. 聚类分析法

30、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解释,正确的是:(ABC)

A.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分不开的B.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单向进行的C. 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D. 生物能量储存在生物物质中

31、原始大气中没有:(BD)

A. H2O B. O2 C. CH4 D. O3

三、解释题

32、单列系统: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区划单位应是同时反映出这两种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的完全综合体,这就是单列系统。

33、土地适宜性: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类型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

34、地域分异: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

35、旋回性节律: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36、带段性:是指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或经度地带性单位内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具有不同的规模。

37、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38、土地分级:是指地表一定区域内,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或合并,即根据综合自然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地域的完整统一性,逐级划分出一些不同级别的土地地段,或合并为更高

一级的土地单位,建立不同等级规模的土地分级系统。

39、省性:是指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或纬度地带性单位内的经度地带性分异。

40、自然综合体:地表的一切自然组成成分(地形和地表岩石、气候、水、土壤、有机体群聚等)都是密切地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并且作为统一复杂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断的发展着。

4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42、双列系统:分别按照地域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所拟定的两种并列的等级系统。

43、综合自然区划: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这种方法叫综合自然区划。

44、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45、地方性:是局部地貌、小气候、岩性、土质、地表水和潜水的排水条件等因素的差别造成的分异现象,是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也是最低级的地域分异。

46、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

四、填空题

47、根据地洼学说,地壳构造的演化基本经历了、、

(地槽区;地台区;地洼区)

48、按照空间范围和规模的大小,大气环流可分为:、。

(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局地环流)

49、水分循环通常由、

(凝结降水;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

50、《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一书把中国境内划分为三个大区:、。 (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青藏高寒大区)

51、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叫,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叫。

(省性;带段性)

52、地域分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

(太阳能;地球内能)

53、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可概括为三类型:、。

(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阶段性节律 )

54、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是:、

(相;限区;地方)

55、太阳能在无机界中的转化途径是途径是 ,转化形式是 。

(大气—地面—大气;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表增温(长波辐射)—大气增温;植物—动物—微生物;光能—化学能—热能)

56、地质循环的全过程实际蕴含着太阳能与地球内能的一系列转化及其相应的四种作用过程,即 、 、 、 。

(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

57、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的方式可归纳为四种类型,。

(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

58、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组成是:、

(大气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

59、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是、、

(相;限区;地方)

60。 (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61、太阳能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效应是

(夷平化;崎岖化)

62、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海陆间的热量交换

(大气环流;大洋洋流;季风)

63、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主要包括、等,其中以为最重要,它们共同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物质运动。

(太阳能;地球内能;潮汐能;太阳能)

64、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根源是的相互作用。

(太阳能;地球内能)

65、按照空间范围和规模的大小,大气环流可分为:、。

(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局地环流)

66、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海陆间热量交换:。

(大气环流;大洋洋流;季风)

67、地质循环的全过程实际蕴含着太阳能与地球内能的一系列转化及其相应的四种作用过程,即 、 、 、 。

(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

68、和太阳能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效应是 。

(太阳能;地球内能;夷平化)

69、太阳能在有机界中的转化途径是:、、

(植物;动物;微生物)

70、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 、土壤 和岩石六大要素。 (气候;地貌;水文)

五、问答题

71、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有何异同?

答案:①概念: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的地域分异,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4分)

垂直地带性—随地势高度的变化,沿垂直方向呈水平环带状的地域分异,受水平地带性影响,又不同于水平地带性。(4分)

②相似性:a.带谱相似,但方向不同;b.成因相同。(2分)

③差异性:a.自然带的宽度不同;b.湿度变化不同;c.光照不同;d.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不同。(2.5分)

72、简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答案:(1)区别: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消耗的能量很多,因此生态系统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取能量(太阳能),只有这样,生态系统的能量才能维持下去。而物质循环,则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地进行,可以重复地利用。(6分)

(2)联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的。能量的固定、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相反,物质的合成和分解,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储藏与释放。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由此可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承,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6.5分)

73、什么是土地,土地概念的含义是什么,土地有哪些基本属性,土地与土壤有何区别? 答案:土地是指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结果。(4分)

土地的含义:土地是自然综合体;土地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土地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地场所,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资产。(4分)

土地的基本属性是:自然属性(资源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资产特性)。(2分)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土地的一个成员,土地的范围广。(2.5分)

74、水分循环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答案:水分循环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六个方面:(0.5分)

①它把水圈中所有的水体联系在一起,也将四大圈层联系在一起;(2分)

②它不仅是巨大的物质流,而且是巨大的能量流,使得地表从太阳获得的辐射能重新分配;(2分)

③它是岩石圈风化壳产生机械输运作用、促使地表各种化学元素迁移的主要动因;(2分)

④它是陆地上雕塑各种地貌形态、形成各种水域的重要机制;(2分)

⑤它是维持生物生命活动、形成地表生态系统中水胶体系的基本条件,是沟通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联系的纽带;(2分)

⑥它使得水资源成为了再生性资源。(2分)

75、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有哪些?方法有哪些?

答案:原则分一般原则和基本原则。一般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3分)基本原则有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2分)可概括为“从源、从众、从主”的原则。(1.5分)方法包括:古地理法(历史检验法)、类型制图法、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比区划法)、图幅叠置法(部门区划叠置法)、网格分析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6分)

76、生物循环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为一切生命活动奠定了能量基础,成为生物进化的原始动力,从而推动着自然地理系统不断向前发展;(3.5分)②生物作为土壤—植物—大气之间的一个联系环节,成为物质与能量相互交换的一个重要通道;(3分)③生物循环对于能量的贮存和消耗,对于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累,对于碳循环、氮循环、氧循环和其他有关成分的循环等具有明显的作用;(3分)④更为重要的是生物循环实现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之间的转化。(3分)

六、论述题

77、分析说明地域分异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区域划分的重要性。

答案:地域分异规律,从根本上来看导因于2种分异因素:

外部——太阳辐射能——地表产生沿纬度的差异分布——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内部——地球内能——构造运动、岩浆、海陆地势起伏——非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形成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全球尺度的规律包括热力分带性、海陆起伏、海陆分异是地球表面第一级分异规律,是受基本的分异因素(地

带性和非地带性)制约的。全大洋分异规律和全大陆分异规律是第二级分异规律,大陆纬度地带性和大洋表层纬度地带性是在热力分带基础上在大陆和大洋上的进一步分异,比其规模小。大陆干湿度地带性、巨大构造体系和大洋底部非纬向地带性是海陆分异和海陆起伏(地表形态起伏与分异)基础上大陆和大样的进一步分异,比海陆分异小,其下依次类推。

区域性分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带段性和省性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共同作用的产物。带段性是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省性是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分异。

中尺度指中地貌(平原内部)、地方气候、垂直带性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共同作用下规模更小的分异,受上一级规模制约。

小尺度指地方性,是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相互作用背景上的局部分异,受上一级规律制约。

地域分异规律是进行综合自然区划的基础。

78、为什么说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物质基础?

答案: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1)人类是自然地理系统演化的产物,第三纪晚期环境变化,森林面积缩小,草原扩大,不得不适应草原生活,促使直立行走和利用前肢抓取食物,促使身体器官功能改变—大脑发育,从使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古猿转化成人。

(2)人体与自然地理系统间的物质联系,从地球表层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人体血液组成看,60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与地壳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相关关系,过多过少均会引起疾病。

(3)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分布导致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地球表层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地区亚洲欧州人口最多,极地高寒地带、荒漠地带人烟稀少。

79、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有哪些?方法有哪些?试以《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为例,说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答案: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分一般性原则和基本原则。前者包括: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区域共轭性原则,后者包括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概括起来,综合自然区划遵循“从源、从众、从主”的原则。

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包括:古地理法(历史检验法)、类型制图法、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比区划法)、图幅叠置法(部门区划叠置法)、网格分析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体现了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它是在综合分析我国境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基础上,把海陆分布形式与大地构造单元的差别,集中表现到水热对比差异上作为主导因素,分为东部季风区湿润,西北干旱区干旱,青藏高寒区高寒。

中国自然区划是应用主导标志法划分的。

①构造运动将全国分为三大自然区,东部是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不大的季风区,西北是新构造运动显著上升的蒙新高原区,西南部是有大幅度上升的青藏高原区,三个区由于构造运动的性质不同,各自然地理过程就有明显差异;

②带,是根据大气的温度来划分的,≥10°C的积温将全国划分为6个带;

③地区,据大气构造单元和距海远近来划分的,不同地区由于大构造单元不同,距海远近不同,湿润不同,全国分为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地区;

④地带的划分采用植被和土壤作为指标,根据植被和土壤地带性分异规律将全国划分为8个地带;

⑤省,是根据地带内部的地貌差异而划分的。

80、试列表分析三大自然区的特征。

答案:列表分析三大自然区的特征:

81、论述人类对自然地理系统的作用方式及后果?

答案:(1)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由于不合理开垦土地引起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不合理灌溉引起次生盐碱化;工业发展、农药化肥的使用引起土壤污染和肥力下降。

(2)人类对水平衡和水资源的影响。

修建水库、引水渠改变了流域内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调水工程改变了两个以上流域间的水平衡。通过对径流的调节,可以获得防洪、灌溉、航运等效益,但某些水利设施也产生了不良的地理后果。人口激增、生产高度发展、水污染,导致淡水资源紧张。

(3)人类对生态平衡和生物资源的影响。

人口激增超过生态系统负载能力时,生态平衡将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抑制,甚至破坏;反之,则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平衡生态的能力。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物的破坏方面。

(4)人类对热平衡和气候的影响。

通过改变下垫面状态,相应地改变了陆地表面的反射率,从而改变区域的热量平衡。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化学物质和微粒,尤其是CO2和各种污染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和造成大气污染。

(5)人类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影响。

人口的增长和工农业生产发展,使得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速度加快。

82、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经度)地带性的成因是什么?对我国气候有何影响? 答案:纬度地带性是太阳能沿纬度分布不均引起的。

干湿度地带性的形成是由大陆本身的大小、形状、与其相邻的海洋远近对比决定的。 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纬度地带性:自南向北依次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干湿度地带性:自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递变。

83、 什么是土地的分级和分类,分级与分类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案:土地分级是指地表一定区域内,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或合并,即根据综合自然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地域的完整统一性,逐级划分出一些不同级别的土地地段,或合并为更高一级的土地单位,建立不同等级规模的土地分级系统。

土地分类是对每一个土地单元的类型划分,是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同一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划分归并。

联系:分级是基础,不同的分级单位有不同的分类系统,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纵向划分,分类是对土地的横向类型归并。

区别:土地分级是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法,自上而下划分一定的级别,或自下而上合并为更高级的单位。土地分类是采用类型系统研究法,对同一级土地进行分类。得出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土地类型。

84、 为什么说地貌部位是影响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因素?

答案:(1)因为地貌部位不同,产生不同的日照和通风条件,改变气温和湿度的分配状况,出现局地小气候差异;(2)地貌部位不同,地表排水条件地下水埋深条件均有较大差异,加剧和延缓地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造成地面局部差异;(3)不同的地貌部位,使地表组成物质、小气候和潜水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的土种和土壤变种,不同的生物群落,从而引起土地自然综合体的有规律的变化。

85、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是什么带性?为什么?

答案:地方性。塔里木盆地本属干旱气候,但由于局部地貌和地下水埋藏条件的差异引起地表组成物质与能量的再分异,进而影响了该地植被群丛的变化,形成了绿洲。

86、 生物循环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为一切生命活动奠定了能量基础,成为生物进化的原始动力,从而推动着自然地理系统不断向前发展;②生物作为土壤—植物—大气之间的一个联系环节,成为物质与能量相互交换的一个重要通道;③生物循环对于能量的贮存和消耗,对于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累,对于碳循环、氮循环、氧循环和其他有关成分的循环等具有明显的作用;④更为重要的是生物循环实现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之间的转化。

87、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从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是定性描述,不能定量地表达整体性原理;2)地理系统学说阶段;从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来认识,既反映了自然综合体的内在联系性,又定量的反映了地球表层物质的能量变换的关系;3)耗散结构理论阶段:从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来认识,整体性是发展变化的。

8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怎样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答案:不同阶段对应的人地关系:采集渔猎—依附自然、农业社会-顺应自然、工业化-征服自然、人地协调阶段-与自然“共生”。

实现人地的协调发展途径:(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振兴经济发展,改进增长方式;(3)改善自然地理环境质量,有效利用自然资源;(4)大力开展自然地理环境建设。总之,实现人地协调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89、什么是综合自然区划?

答案:根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这种方法叫综合自然区划。

90、什么是旋回性节律?

答案:旋回性节律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91、什么是自然综合体?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

答案: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92、《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是如何区划的?

答案:《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体现了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它是在综合分析我国境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基础上,把海陆分布形式与大地构造单元的差别,集中表现到水热对比差异上作为主导因素,分为东部季风区湿润,西北干旱区干旱,青藏高寒区高寒。

中国自然区划是应用主导标志法划分的。

① 构造运动将全国分为三大自然区,东部是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不大的季风区,西北是新构造运动显著上升的蒙新高原区,西南部是有大幅度上升的青藏高原区,三个区由于构造运动的性质不同,各自然地理过程就有明显差异;

② 带,是根据大气的温度来划分的,≥10°C的积温将全国划分为6个带;

③ 地区,据大气构造单元和距海远近来划分的,不同地区由于大构造单元不同,距海远近不同,湿润不同,全国分为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地区;

④ 地带的划分采用植被和土壤作为指标,根据植被和土壤地带性分异规律将全国划分为8个地带;

⑤ 省,是根据地带内部的地貌差异而划分的。

93、为什么说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物质基础?论述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方式及后果。

答案: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要体现三个方面(1分):

(1)人类是自然地理系统演化的产物,第三纪晚期环境变化,森林面积缩小,草原扩大,不得不适应草原生活,促使直立行走和利用前肢抓取食物,促使身体器官功能改变—大脑发育,从使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古猿转化成人(3分)。

(2)人体与自然地理系统间的物质联系,从地球表层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人体血液组成看,60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与地壳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相关关系,过多过少均会引起疾病(3分)。

(3)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分布导致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地球表层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地区亚洲欧州人口最多,极地高寒地带、荒漠地带人烟稀少(3分)。

类对自然地理系统的作用方式及后果:

(1)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由于不合理开垦土地引起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不合理灌溉引起次生盐碱化;工业发展、农药化肥的使用引起土壤污染和肥力下降(3分)。

(2)人类对水平衡和水资源的影响。修建水库、引水渠改变了流域内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调水工程改变了两个以上流域间的水平衡。通过对径流的调节,可以获得防洪、灌溉、航运等效益,但某些水利设施也产生了不良的地理后果。人口激增、生产高度发展、水污染,导致淡水资源紧张(3分)。

(3)人类对生态平衡和生物资源的影响。人口激增超过生态系统负载能力时,生态平衡将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抑制,甚至破坏;反之,则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平衡生态的能力。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物的破坏方面(3分)。

(4)人类对热平衡和气候的影响。通过改变下垫面状态,相应地改变了陆地表面的反

射率,从而改变区域的热量平衡。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化学物质和微粒,尤其是CO2和各种污染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和造成大气污染(3分)。

(5)人类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影响。人口的增长和工农业生产发展,使得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速度加快(3分)。

94、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遵从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答案:

可持续发展是指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5分)。

可持续发展遵从的原则主要有:(1)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资源利用和发展机会的公平等三层意思(5分);(2)协调性原则,该原则强调社会(人口、科教等)、经济与环境(包括资源)三者是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整体(5分);(3)质量原则,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强调经济发展的量,更强调经济发展的质(5分);(4)发展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两部分:一是既强调发展的必要性,认为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必须通过发展来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那种认为必须停止经济发展以保护环境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二是在追求经济发展时必须具有长远的观点,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和发展的后劲(5分)。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 B)

A. 整体性B. 综合性C. 相关性D. 区域性

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

A. 古地理法B. 顺序划分法C. 主导标志法D. 合并法

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

A. 部门区划叠置法B. 类型制图法C. 地理相关分析法D. 主导标志法

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

A. ①②③④B. ④②③①C. ②①③④D. ①③②④

5、原始大气中没有: (D)

A. H2O B. CO2 C. N2 D. O3

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 《汉书•地理志》B. 《管子•地员篇》C. 《梦溪笔谈》D. 《禹贡》

二、多项选择题

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

A. 地貌B. 气候C. 水文D. 生物

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BCD)

A. 火山B. 地震C. 热水活动D. 构造运动

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BCD)

A. 景观圈B. 自然综合体C. 自然地理环境D. 地球表层

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

A. 古地理法B. 顺序划分法C. 地理相关分析法D. 合并法

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

A. 部门区划叠置法B. 类型制图法C. 地理相关分析法D. 主导标志法

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

A. 带段性B. 省性C. 干湿度地带性D. 热力分带性

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 (BC)

A. 地貌B. 气候C. 水文D. 生物

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①②④③D. ①④③②

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

A. 综合性B. 整体性C. 地域性D. 相关性

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 (C)

A. 《汉书 地理志》B. 《管子 地员篇》C. 《禹贡》D. 《梦溪笔谈》

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 火山B. 地震C. 热水活动D. 构造运动

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 (BC)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D. 工业化、人地协调

19、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 (CD)

A. 地理相关分析法B. 古地理法C. 顺序划分法D. 合并法

20、下列分异规律属小尺度的分异是:

A. 地方性B. 干湿度地带性C. 省性D. 垂直地带性

21、下面关于水圈发展方向,正确的是: (BCD)

A. 海水性质基本没变B. 海水性质由酸性到弱碱性C. 海水的含盐度逐渐增大D. 水圈中水体总量逐渐增大

22、下面四类植物:①苔藓植物;②蕨类植物;③裸子植物;④被子植物。按照植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B)

A. ①②④③B. ①②③④C. ①③②④D. ②①③④

23、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有: (ABCD)

A.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分不开的B. 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C. 能量流动是单向进行的D. 生物能量储存在生物物质中

24、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 (BCD)

A. H2O、O2 B. CO,CO2 C. CO2、N2 D. NH3 、CH4

25、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BCD)

A. 地球表层B. 景观圈C. 自然综合体D. 自然地理环境

2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类和分等著作: (B)

A. 《汉书 地理志》B. 《管子 地员篇》C. 《地学通论》D. 《宇宙》

27、下列能源中,属于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是: (C)

A. 水能B. 风能C. 煤炭D. 地热

2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 (AB)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B. 工业化、人地协调C.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D.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

29、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定量方法有: (ABCD)

A. 参数法B. 回归分析法C. 层次分析法D. 聚类分析法

30、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解释,正确的是:(ABC)

A.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分不开的B.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单向进行的C. 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D. 生物能量储存在生物物质中

31、原始大气中没有:(BD)

A. H2O B. O2 C. CH4 D. O3

三、解释题

32、单列系统: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区划单位应是同时反映出这两种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的完全综合体,这就是单列系统。

33、土地适宜性: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类型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

34、地域分异: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

35、旋回性节律: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36、带段性:是指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或经度地带性单位内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具有不同的规模。

37、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38、土地分级:是指地表一定区域内,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或合并,即根据综合自然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地域的完整统一性,逐级划分出一些不同级别的土地地段,或合并为更高

一级的土地单位,建立不同等级规模的土地分级系统。

39、省性:是指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或纬度地带性单位内的经度地带性分异。

40、自然综合体:地表的一切自然组成成分(地形和地表岩石、气候、水、土壤、有机体群聚等)都是密切地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并且作为统一复杂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断的发展着。

4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42、双列系统:分别按照地域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所拟定的两种并列的等级系统。

43、综合自然区划: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这种方法叫综合自然区划。

44、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45、地方性:是局部地貌、小气候、岩性、土质、地表水和潜水的排水条件等因素的差别造成的分异现象,是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也是最低级的地域分异。

46、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

四、填空题

47、根据地洼学说,地壳构造的演化基本经历了、、

(地槽区;地台区;地洼区)

48、按照空间范围和规模的大小,大气环流可分为:、。

(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局地环流)

49、水分循环通常由、

(凝结降水;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

50、《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一书把中国境内划分为三个大区:、。 (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青藏高寒大区)

51、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叫,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叫。

(省性;带段性)

52、地域分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

(太阳能;地球内能)

53、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可概括为三类型:、。

(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阶段性节律 )

54、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是:、

(相;限区;地方)

55、太阳能在无机界中的转化途径是途径是 ,转化形式是 。

(大气—地面—大气;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表增温(长波辐射)—大气增温;植物—动物—微生物;光能—化学能—热能)

56、地质循环的全过程实际蕴含着太阳能与地球内能的一系列转化及其相应的四种作用过程,即 、 、 、 。

(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

57、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的方式可归纳为四种类型,。

(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

58、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组成是:、

(大气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

59、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是、、

(相;限区;地方)

60。 (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61、太阳能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效应是

(夷平化;崎岖化)

62、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海陆间的热量交换

(大气环流;大洋洋流;季风)

63、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主要包括、等,其中以为最重要,它们共同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物质运动。

(太阳能;地球内能;潮汐能;太阳能)

64、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根源是的相互作用。

(太阳能;地球内能)

65、按照空间范围和规模的大小,大气环流可分为:、。

(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局地环流)

66、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海陆间热量交换:。

(大气环流;大洋洋流;季风)

67、地质循环的全过程实际蕴含着太阳能与地球内能的一系列转化及其相应的四种作用过程,即 、 、 、 。

(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

68、和太阳能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效应是 。

(太阳能;地球内能;夷平化)

69、太阳能在有机界中的转化途径是:、、

(植物;动物;微生物)

70、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 、土壤 和岩石六大要素。 (气候;地貌;水文)

五、问答题

71、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有何异同?

答案:①概念: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的地域分异,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4分)

垂直地带性—随地势高度的变化,沿垂直方向呈水平环带状的地域分异,受水平地带性影响,又不同于水平地带性。(4分)

②相似性:a.带谱相似,但方向不同;b.成因相同。(2分)

③差异性:a.自然带的宽度不同;b.湿度变化不同;c.光照不同;d.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不同。(2.5分)

72、简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答案:(1)区别: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消耗的能量很多,因此生态系统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取能量(太阳能),只有这样,生态系统的能量才能维持下去。而物质循环,则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地进行,可以重复地利用。(6分)

(2)联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的。能量的固定、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相反,物质的合成和分解,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储藏与释放。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由此可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承,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6.5分)

73、什么是土地,土地概念的含义是什么,土地有哪些基本属性,土地与土壤有何区别? 答案:土地是指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结果。(4分)

土地的含义:土地是自然综合体;土地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土地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地场所,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资产。(4分)

土地的基本属性是:自然属性(资源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资产特性)。(2分)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土地的一个成员,土地的范围广。(2.5分)

74、水分循环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答案:水分循环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六个方面:(0.5分)

①它把水圈中所有的水体联系在一起,也将四大圈层联系在一起;(2分)

②它不仅是巨大的物质流,而且是巨大的能量流,使得地表从太阳获得的辐射能重新分配;(2分)

③它是岩石圈风化壳产生机械输运作用、促使地表各种化学元素迁移的主要动因;(2分)

④它是陆地上雕塑各种地貌形态、形成各种水域的重要机制;(2分)

⑤它是维持生物生命活动、形成地表生态系统中水胶体系的基本条件,是沟通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联系的纽带;(2分)

⑥它使得水资源成为了再生性资源。(2分)

75、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有哪些?方法有哪些?

答案:原则分一般原则和基本原则。一般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3分)基本原则有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2分)可概括为“从源、从众、从主”的原则。(1.5分)方法包括:古地理法(历史检验法)、类型制图法、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比区划法)、图幅叠置法(部门区划叠置法)、网格分析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6分)

76、生物循环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为一切生命活动奠定了能量基础,成为生物进化的原始动力,从而推动着自然地理系统不断向前发展;(3.5分)②生物作为土壤—植物—大气之间的一个联系环节,成为物质与能量相互交换的一个重要通道;(3分)③生物循环对于能量的贮存和消耗,对于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累,对于碳循环、氮循环、氧循环和其他有关成分的循环等具有明显的作用;(3分)④更为重要的是生物循环实现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之间的转化。(3分)

六、论述题

77、分析说明地域分异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区域划分的重要性。

答案:地域分异规律,从根本上来看导因于2种分异因素:

外部——太阳辐射能——地表产生沿纬度的差异分布——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内部——地球内能——构造运动、岩浆、海陆地势起伏——非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形成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全球尺度的规律包括热力分带性、海陆起伏、海陆分异是地球表面第一级分异规律,是受基本的分异因素(地

带性和非地带性)制约的。全大洋分异规律和全大陆分异规律是第二级分异规律,大陆纬度地带性和大洋表层纬度地带性是在热力分带基础上在大陆和大洋上的进一步分异,比其规模小。大陆干湿度地带性、巨大构造体系和大洋底部非纬向地带性是海陆分异和海陆起伏(地表形态起伏与分异)基础上大陆和大样的进一步分异,比海陆分异小,其下依次类推。

区域性分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带段性和省性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共同作用的产物。带段性是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省性是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分异。

中尺度指中地貌(平原内部)、地方气候、垂直带性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共同作用下规模更小的分异,受上一级规模制约。

小尺度指地方性,是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相互作用背景上的局部分异,受上一级规律制约。

地域分异规律是进行综合自然区划的基础。

78、为什么说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物质基础?

答案: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1)人类是自然地理系统演化的产物,第三纪晚期环境变化,森林面积缩小,草原扩大,不得不适应草原生活,促使直立行走和利用前肢抓取食物,促使身体器官功能改变—大脑发育,从使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古猿转化成人。

(2)人体与自然地理系统间的物质联系,从地球表层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人体血液组成看,60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与地壳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相关关系,过多过少均会引起疾病。

(3)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分布导致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地球表层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地区亚洲欧州人口最多,极地高寒地带、荒漠地带人烟稀少。

79、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有哪些?方法有哪些?试以《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为例,说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答案: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分一般性原则和基本原则。前者包括: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区域共轭性原则,后者包括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概括起来,综合自然区划遵循“从源、从众、从主”的原则。

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包括:古地理法(历史检验法)、类型制图法、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比区划法)、图幅叠置法(部门区划叠置法)、网格分析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体现了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它是在综合分析我国境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基础上,把海陆分布形式与大地构造单元的差别,集中表现到水热对比差异上作为主导因素,分为东部季风区湿润,西北干旱区干旱,青藏高寒区高寒。

中国自然区划是应用主导标志法划分的。

①构造运动将全国分为三大自然区,东部是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不大的季风区,西北是新构造运动显著上升的蒙新高原区,西南部是有大幅度上升的青藏高原区,三个区由于构造运动的性质不同,各自然地理过程就有明显差异;

②带,是根据大气的温度来划分的,≥10°C的积温将全国划分为6个带;

③地区,据大气构造单元和距海远近来划分的,不同地区由于大构造单元不同,距海远近不同,湿润不同,全国分为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地区;

④地带的划分采用植被和土壤作为指标,根据植被和土壤地带性分异规律将全国划分为8个地带;

⑤省,是根据地带内部的地貌差异而划分的。

80、试列表分析三大自然区的特征。

答案:列表分析三大自然区的特征:

81、论述人类对自然地理系统的作用方式及后果?

答案:(1)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由于不合理开垦土地引起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不合理灌溉引起次生盐碱化;工业发展、农药化肥的使用引起土壤污染和肥力下降。

(2)人类对水平衡和水资源的影响。

修建水库、引水渠改变了流域内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调水工程改变了两个以上流域间的水平衡。通过对径流的调节,可以获得防洪、灌溉、航运等效益,但某些水利设施也产生了不良的地理后果。人口激增、生产高度发展、水污染,导致淡水资源紧张。

(3)人类对生态平衡和生物资源的影响。

人口激增超过生态系统负载能力时,生态平衡将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抑制,甚至破坏;反之,则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平衡生态的能力。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物的破坏方面。

(4)人类对热平衡和气候的影响。

通过改变下垫面状态,相应地改变了陆地表面的反射率,从而改变区域的热量平衡。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化学物质和微粒,尤其是CO2和各种污染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和造成大气污染。

(5)人类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影响。

人口的增长和工农业生产发展,使得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速度加快。

82、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经度)地带性的成因是什么?对我国气候有何影响? 答案:纬度地带性是太阳能沿纬度分布不均引起的。

干湿度地带性的形成是由大陆本身的大小、形状、与其相邻的海洋远近对比决定的。 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纬度地带性:自南向北依次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干湿度地带性:自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递变。

83、 什么是土地的分级和分类,分级与分类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案:土地分级是指地表一定区域内,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或合并,即根据综合自然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地域的完整统一性,逐级划分出一些不同级别的土地地段,或合并为更高一级的土地单位,建立不同等级规模的土地分级系统。

土地分类是对每一个土地单元的类型划分,是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同一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划分归并。

联系:分级是基础,不同的分级单位有不同的分类系统,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纵向划分,分类是对土地的横向类型归并。

区别:土地分级是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法,自上而下划分一定的级别,或自下而上合并为更高级的单位。土地分类是采用类型系统研究法,对同一级土地进行分类。得出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土地类型。

84、 为什么说地貌部位是影响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因素?

答案:(1)因为地貌部位不同,产生不同的日照和通风条件,改变气温和湿度的分配状况,出现局地小气候差异;(2)地貌部位不同,地表排水条件地下水埋深条件均有较大差异,加剧和延缓地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造成地面局部差异;(3)不同的地貌部位,使地表组成物质、小气候和潜水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的土种和土壤变种,不同的生物群落,从而引起土地自然综合体的有规律的变化。

85、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是什么带性?为什么?

答案:地方性。塔里木盆地本属干旱气候,但由于局部地貌和地下水埋藏条件的差异引起地表组成物质与能量的再分异,进而影响了该地植被群丛的变化,形成了绿洲。

86、 生物循环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为一切生命活动奠定了能量基础,成为生物进化的原始动力,从而推动着自然地理系统不断向前发展;②生物作为土壤—植物—大气之间的一个联系环节,成为物质与能量相互交换的一个重要通道;③生物循环对于能量的贮存和消耗,对于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累,对于碳循环、氮循环、氧循环和其他有关成分的循环等具有明显的作用;④更为重要的是生物循环实现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之间的转化。

87、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从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是定性描述,不能定量地表达整体性原理;2)地理系统学说阶段;从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来认识,既反映了自然综合体的内在联系性,又定量的反映了地球表层物质的能量变换的关系;3)耗散结构理论阶段:从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来认识,整体性是发展变化的。

8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怎样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答案:不同阶段对应的人地关系:采集渔猎—依附自然、农业社会-顺应自然、工业化-征服自然、人地协调阶段-与自然“共生”。

实现人地的协调发展途径:(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振兴经济发展,改进增长方式;(3)改善自然地理环境质量,有效利用自然资源;(4)大力开展自然地理环境建设。总之,实现人地协调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89、什么是综合自然区划?

答案:根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这种方法叫综合自然区划。

90、什么是旋回性节律?

答案:旋回性节律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91、什么是自然综合体?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

答案: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92、《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是如何区划的?

答案:《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体现了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它是在综合分析我国境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基础上,把海陆分布形式与大地构造单元的差别,集中表现到水热对比差异上作为主导因素,分为东部季风区湿润,西北干旱区干旱,青藏高寒区高寒。

中国自然区划是应用主导标志法划分的。

① 构造运动将全国分为三大自然区,东部是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不大的季风区,西北是新构造运动显著上升的蒙新高原区,西南部是有大幅度上升的青藏高原区,三个区由于构造运动的性质不同,各自然地理过程就有明显差异;

② 带,是根据大气的温度来划分的,≥10°C的积温将全国划分为6个带;

③ 地区,据大气构造单元和距海远近来划分的,不同地区由于大构造单元不同,距海远近不同,湿润不同,全国分为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地区;

④ 地带的划分采用植被和土壤作为指标,根据植被和土壤地带性分异规律将全国划分为8个地带;

⑤ 省,是根据地带内部的地貌差异而划分的。

93、为什么说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物质基础?论述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方式及后果。

答案: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要体现三个方面(1分):

(1)人类是自然地理系统演化的产物,第三纪晚期环境变化,森林面积缩小,草原扩大,不得不适应草原生活,促使直立行走和利用前肢抓取食物,促使身体器官功能改变—大脑发育,从使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古猿转化成人(3分)。

(2)人体与自然地理系统间的物质联系,从地球表层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人体血液组成看,60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与地壳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相关关系,过多过少均会引起疾病(3分)。

(3)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分布导致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地球表层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地区亚洲欧州人口最多,极地高寒地带、荒漠地带人烟稀少(3分)。

类对自然地理系统的作用方式及后果:

(1)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由于不合理开垦土地引起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不合理灌溉引起次生盐碱化;工业发展、农药化肥的使用引起土壤污染和肥力下降(3分)。

(2)人类对水平衡和水资源的影响。修建水库、引水渠改变了流域内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调水工程改变了两个以上流域间的水平衡。通过对径流的调节,可以获得防洪、灌溉、航运等效益,但某些水利设施也产生了不良的地理后果。人口激增、生产高度发展、水污染,导致淡水资源紧张(3分)。

(3)人类对生态平衡和生物资源的影响。人口激增超过生态系统负载能力时,生态平衡将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抑制,甚至破坏;反之,则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平衡生态的能力。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物的破坏方面(3分)。

(4)人类对热平衡和气候的影响。通过改变下垫面状态,相应地改变了陆地表面的反

射率,从而改变区域的热量平衡。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化学物质和微粒,尤其是CO2和各种污染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和造成大气污染(3分)。

(5)人类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影响。人口的增长和工农业生产发展,使得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速度加快(3分)。

94、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遵从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答案:

可持续发展是指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5分)。

可持续发展遵从的原则主要有:(1)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资源利用和发展机会的公平等三层意思(5分);(2)协调性原则,该原则强调社会(人口、科教等)、经济与环境(包括资源)三者是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整体(5分);(3)质量原则,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强调经济发展的量,更强调经济发展的质(5分);(4)发展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两部分:一是既强调发展的必要性,认为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必须通过发展来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那种认为必须停止经济发展以保护环境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二是在追求经济发展时必须具有长远的观点,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和发展的后劲(5分)。


相关内容

  • 地理学思想史作业
  • 地理学思想史第一次 [论述题] 地理学发展中有哪些哲学方法论和新思维? 参考答案: 哲学方法论:例外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大科学思维的一元地理观与多元方法论. 新思维:整体思想.反馈思想.等级层次思想.自组织理论.非线性理论.群体实物的统计决定论思想. [论述题]景观在 ...

  • 地理学作业(第一次)
  • 考生答题情况 作业名称:地理学概论1-3(2) 出 卷 人:SA 作业总分:100 通过分数:60 起止时间: 2010-10-25 12:11:29 至 2010-10-25 12:26:49 学员姓名:nj1009zhanghy 学员成绩:81 标准题总分:100 标准题得分:81 详细信息: ...

  • 农村环境保护作业2答案
  • 1.什么叫环境.农业环境?农业环境的主要组成是什么? 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 农业环境是以农作物(或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周围环境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它也可以由两部分组成即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的社会环境. ...

  • 2017工业设计基础y(考试答案)
  • 判断 1.工业设计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 答案:(√) 2.广义的理解主要有:①工业产品设计:②视觉传递设计:③美术环境设计 答案:(×) 3.狭义的理解主要指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系统性设计,主要包括产品的形态.色彩.人机关系.材料等方面 答案:(√) 4.工业设计为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 ...

  • 初中生物专业课作业
  • 初中生物专业课作业 1.在"互教互学,外化共享"学习课堂中,如何体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方针呢? 答:在我们的"互教互学,外化共享"学习课堂中,要体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方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

  • 16春华师[幼儿园音乐活动案例分析]在线作业
  • 华师<幼儿园音乐活动案例分析>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于1927年发表的<我们的主张>一文中,将"幼稚园应当特别注重音乐"列为15条主张之一. . 蔡元培 . 陶行知 . 张雪门 . 陈鹤琴 正确答案: 2. ( ...

  • 安全员模拟单选题
  • 1. 诉讼时效中止发生于( ). A. 诉讼时效期间之前B. 诉讼时效期间内C. 诉讼时效期间经过之后D. 诉讼时效期间最后六个月内 正确答案:D 2. <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 ). A. 安全宣传标语B. 安全宣 ...

  •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 (0163)<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题 及答案 1: 2: 3: 4: 5:第五次作业(概念题) 6: 7: 1:[论述题]文化 参考答案: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论述题]人的本质 参考答案: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

  • 城市管理学作业答案
  • 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个人的讨论提纲 提交的个人提纲字数不低于350字. 答:参考课本第79---81页 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弊端及如何改革. 二.联系实际的例子 允许粘贴打印稿,或者粘贴裁减的报纸与杂志. 作业二 围绕"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这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