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方案

江夏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方案

摘要:2010年3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通报千亿斤粮食规划分省投资测算情况,布置《全国新增长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规划的编制工作。

关键词:粮食生产;生产能力;建设;规划

Abstract: in March 12, 2010,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ttee to be held in Beijing “ the country added [1**********]0 kg of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planning “ the implementation of planning work conference, main topic for discussion of the conference is informed of billions of kilograms of grain planning in investment estimation, arrangement of “ national new growth of [1**********]0 kg of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planning “ the implementation of planning.

Key words : food production; production capa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一、规划项目

1.1项目背景

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总投资为3645亿元,按照投资渠道划分,中央投资2202亿元(原有投资渠道1148亿元,新增渠道1054亿元),地方投资1443亿元。在初步测算到各省的3584亿元中,初步测算到我省的总投资为165亿元,占全国比重4.6%,我省粮食增产任务33亿斤,占全国增产比重3.3%。中央分配到我区粮食增产总任务1.8万吨,12年(2010-2021年)总投资3亿元,其中第一期(2009-2012年)4年间完成中央投资1.1亿元。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要求,江夏区以土地为载体、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融资为手段,积极需求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2008年初,江夏区人民政府引进了武汉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落户法泗镇,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了积极支持。银河公司本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理念,在法泗镇大路村流转了3000亩土地,创建了怡山湾生态农庄,形成“猪-沼-电、猪-沼-鱼、菜、湘莲、藕、林果”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全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广效应。省、市领导多次到怡山湾生态农庄调研和指导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积极支持。

1.2项目基本情况

江夏区新农村试点土地整理项目区位于法泗镇中部,属丘陵地区,项目区包括法泗镇法泗村、大路村、珠琳村等3个村,总面积3717亩,建设规模2857亩,预计新增耕地面积92亩,概算总投资700万元。为配合村庄整治、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对法泗村及大路村部分闲散、荒置的村湾进行拆迁集并,并复垦为耕地。一期拆迁的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276.5亩,拆迁农户150户,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耕地208亩。建设年限为4年(2009-2012年),预计该工程实施后我区粮食将会在规划期内增产到预期的目标。

二、项目建设条件

2.1 项目区域概况

1、气候条件

项目区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约16℃,冬季(一月)平均气温3℃,夏季(七月)平均气温30℃;全年无霜期约260天,全年日照时数在1800~1900小时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mm左右。这种光热水配合协调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尤其是对蔬菜、水稻、油料等作物的生产极为有利。

2、地形条件

法泗镇地势东高西低,由平原和丘陵组成。其中平原约占总面积的65%,丘陵占35%。西部多为金水河畔的湖积平原,东部的石岭、田浦及北部的桂子山地区多为丘陵。

3、农业种植模式

项目区主要为水田和旱地,水田采取水旱轮作的制度,以种植水稻、蔬菜、油菜为主,旱杂以黄豆、芝麻间作套种。

4、农业生产状况

项目区内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具有主要的沟渠、田间道路,土地肥沃,粮食产量较低。但项目区内目前沟渠、道路、田埂分布较杂乱、布局不合理,导致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不高且占地面积较大。此外项目区内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仍比较缺乏,不能满足机械化耕作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建设以提高粮食产量。

2.2 项目建设条件

1、交通条件

项目区对外交通较方便,项目区内部虽然田间路配套较为完善,但生产路蜿延曲折,未形成路网,许多为断头路、弓字路,宽度在2~3米之间,碎石或土路面,下雨天泥泞难行,当地村民生产和生活多有不便。

2、电力条件

项目区内各村已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均配有多台变压器,电力设施完备,线路、容量均能满足项目区生产生活用电,也能满足项目区建设的用电需求。

3、水利设施

项目区内沟渠排灌设施比较完善,能充分满足工程建设区内灌排的要求。但用于田间灌溉的农渠和排水的农沟相对较缺乏,灌排设施及沟渠建筑物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沟渠堵塞严重,机器设备老化,严重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增加田间灌排水利设施建设和改善原有水利设施状况,提高该区粮食生产能力。

4、群众的支持度及政策条件

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产出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农田防护林建设,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民的农业经济收益,保证项目区土地资源的稳定、高效、持续利用。

三、项目建设内容

3.1 项目建设目标

项目建设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点:一、通过土地整理改善农田水利状况,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亩均产量。二、通过项目建设增加耕地面积,进而增加粮食总产量。拟在项目规划中对布局较乱、利用率较低的沟渠道路进行合理的归并,减少沟渠的占地面积;为方便农业机械作业,对项目区内田块进行平整,扩大田块面积,减少田埂占地;对废弃坑塘进行填埋,增加耕地面积。三、通过项目建设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状况。对项目区内各项基础设设进行完善或补充,解决当地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3.2 项目建设内容

采取有效的技术、工程、经济和行政措施,按照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对项目区内农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在田块的建设方面,合理开展土地平整工作,对工程建设范围内灌溉不

便或零散的田块进行平整和归并,部分地区可采取土壤改良或培肥措施,以提高耕地质量;在农田灌排设施建设方面,工程建设讲增加农田灌排水利设施,保证“灌得进、排得出,旱涝保收”,提高工程建设区农业抗灾能力,建设相应的水工建筑物,提高灌溉的效率,节约水资源;在田间道路建设方面,加强农田田间道和生产路的建设,提高田块的通达程度,方便农业机械的通行,乡村之间和村镇之间也应加强道路网络的建设,增强村镇之间的联系;加强农田生态防护建设,避免农田受风害等自然灾害的破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3 项目建设标准

建设标准确定主要以实现土地整理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努力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渠相连、土肥沃、水畅流、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格局,建成一批设施配套、能排能灌、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农田,在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同时,应注意与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田块整理标准。田块实现集中连片,建立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田块类型,田块规整;整理后田块内部高差应满足机械耕作和灌排的要求,格田内部高差应保持了±5cm以内,田块之间高差应保持在20~30cm之间;整理后水田的坡度小于3度,旱地的坡度小于4度;田块长度在400-700m之间,田块宽度200-300m之间,便于经营管理,适应规模化、机械化农业生产的要求。

2、农田水利工程标准。建成水源与干、支、斗、农渠相衔接的标准化渠系网络,建成承泄区与田间毛沟之间便捷的排水系统,实现农田用水灌得进、排得出。农田的灌溉保证率达到85%,水田区10年1遇3日暴雨5日排完,旱作区10年1遇1日暴雨2日排完。渠道水利用系数水田区达到0.85以上,旱作区达到0.70以上。地下水控制在离地面0.8米以上的除渍标准,灌排建筑物的防洪标准达到20年1遇,治涝标准达到10年1遇。

3、道路建设标准。形成合理有效的路网结构,实现田间道路的循环通行,避免断头路,田间道路面宽3.5-5米,生产路路面宽2.0 -2.5米,田块到田间道路的距离不超过500米,并有适当的下田坡道,满足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要求。

4、生态工程标准。有效防止工程建设区的各种自然灾害,改善区域内的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因素,营造良好的农业景观。

5、土壤改良标准。改善耕作中的限制因素,提高耕地质量,确保耕地熟土层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不低于2.5%和2%。

四、效益分析

4.1社会效益分析

1、改善当地农民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奔小康步伐

项目通过归并田块、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等措施。形成田成方、渠成网、林成行、路成框的田园化格局,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特别是路网改造,便于机械化作业、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2、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项目通过改善村庄居民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及其他基础设施条件,使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项目完工后,为农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转变传统农业观念,引进和采用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4.2生态效益分析

1、实施项目是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田整理,水利建设、道路建设、防护林建设。

2、平整耕地,完善排灌渠道,充分利用水资源,实现田间道格网化,农田规范提高化,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3、项目确定建立路渠防护林,开展植树种草,该项目实施后,将扩大项目区的农田防护林网,提高林木覆盖率, 可以达到防风固土,美化了农村环境。

4.3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完工后,区内农业生产条件,粮食单产及总产量、耕地面积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也大幅增加,将显示出明显的经济效益。

五、项目实施计划

5.1 项目实施的原则

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规划是工程开展的指导,制定科学的规划是实现预期目标的保证,规划的编制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根据客观条件,编制具有可操作性规划。

2、突出特色,综合建设。以提高粮食产量为核心,综合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提高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改善农村面貌,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确保农民生产、生活的方便

3、坚持示范引路,分步实施。遵循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

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扎实有效。

4、依靠群众,政府主导。充分尊重群众意见,调动群众积极性,以群众为主体,开展民主协商,发挥好政府规划、指导职能。

5、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严格标准,又要切实可行。

6、坚持保护生态,协调发展的原则。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要统筹兼顾农田、村庄、道路等工程的协调建设。

7、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要把落实政策和深化改革贯穿于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创新投入保障机制、工作协调机制、科学决策机制、监督评价机制,为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5.2 项目实施的目标计划

通过项目的实施,应完成项目建设范围内不规则田块的平整、归并,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耕地的旱涝保收,增强其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田间道路、农村道路的建设,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土地整理项目拟在2012年实施完毕。

六、项目组织机构

6.1 领导机构

江夏区政府拟专门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国土的副区长为组长,区国土资源局、区发改委、财政局、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环保局等部门分管领导及法泗镇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为了切实做好项目的协调工作,镇、村也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

6.2 项目管理机构

项目领导小组拟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由国土资源局局长任主任,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和法泗镇负责人任副主任。

6.3 项目实施机构

项目将由区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组织实施。下设综合部、工程部、计财部,具体工作人员从国土资源局、土地开发整理中心、项目区国土资源所内抽调,办公地点设在区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6.4 技术指导机构

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拟将从区国土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环保局、整理中心等单位抽调技术人员组成项目技术组,具体负责各项工程技术指导工作。

6.5 项目法人责任制实施方案

一、项目将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为项目法人单位牵头组织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等相关部门和法泗镇各司其责,相互配合,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项目法人负责对项目进行策划,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方案和月进度工程建设计划,制定项目实施的有关制度。

三、项目法人对项目建设实施的全过程负责,严格按照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实施,负责项目工程招投标,对工程进度和质量进行把关验收。

四、项目法人负责项目资金的管理,承担投资风险。负责制定工程预算、资金使用计划,严格按照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支付工程款。

五、项目资金实行集体研究,项目法人“一支笔”审批的管理办法,不得乱支或挪作他用,并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

七、结论

该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资料,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和群众意见,进行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效益分析,由专班人员,本着科学、严谨、务实的态度,反复进行论证编写。通过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将项目区建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旱能灌、渍能排、土肥沃、农业机械化”的高产农田,同时,江夏区新增粮食工程的其他项目的实施,将使项目区内耕地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粮食增产量将会达到预期的目标1.8万吨。

江夏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方案

摘要:2010年3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通报千亿斤粮食规划分省投资测算情况,布置《全国新增长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规划的编制工作。

关键词:粮食生产;生产能力;建设;规划

Abstract: in March 12, 2010,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ttee to be held in Beijing “ the country added [1**********]0 kg of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planning “ the implementation of planning work conference, main topic for discussion of the conference is informed of billions of kilograms of grain planning in investment estimation, arrangement of “ national new growth of [1**********]0 kg of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planning “ the implementation of planning.

Key words : food production; production capa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一、规划项目

1.1项目背景

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总投资为3645亿元,按照投资渠道划分,中央投资2202亿元(原有投资渠道1148亿元,新增渠道1054亿元),地方投资1443亿元。在初步测算到各省的3584亿元中,初步测算到我省的总投资为165亿元,占全国比重4.6%,我省粮食增产任务33亿斤,占全国增产比重3.3%。中央分配到我区粮食增产总任务1.8万吨,12年(2010-2021年)总投资3亿元,其中第一期(2009-2012年)4年间完成中央投资1.1亿元。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要求,江夏区以土地为载体、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融资为手段,积极需求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2008年初,江夏区人民政府引进了武汉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落户法泗镇,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了积极支持。银河公司本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理念,在法泗镇大路村流转了3000亩土地,创建了怡山湾生态农庄,形成“猪-沼-电、猪-沼-鱼、菜、湘莲、藕、林果”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全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广效应。省、市领导多次到怡山湾生态农庄调研和指导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积极支持。

1.2项目基本情况

江夏区新农村试点土地整理项目区位于法泗镇中部,属丘陵地区,项目区包括法泗镇法泗村、大路村、珠琳村等3个村,总面积3717亩,建设规模2857亩,预计新增耕地面积92亩,概算总投资700万元。为配合村庄整治、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对法泗村及大路村部分闲散、荒置的村湾进行拆迁集并,并复垦为耕地。一期拆迁的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276.5亩,拆迁农户150户,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耕地208亩。建设年限为4年(2009-2012年),预计该工程实施后我区粮食将会在规划期内增产到预期的目标。

二、项目建设条件

2.1 项目区域概况

1、气候条件

项目区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约16℃,冬季(一月)平均气温3℃,夏季(七月)平均气温30℃;全年无霜期约260天,全年日照时数在1800~1900小时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mm左右。这种光热水配合协调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尤其是对蔬菜、水稻、油料等作物的生产极为有利。

2、地形条件

法泗镇地势东高西低,由平原和丘陵组成。其中平原约占总面积的65%,丘陵占35%。西部多为金水河畔的湖积平原,东部的石岭、田浦及北部的桂子山地区多为丘陵。

3、农业种植模式

项目区主要为水田和旱地,水田采取水旱轮作的制度,以种植水稻、蔬菜、油菜为主,旱杂以黄豆、芝麻间作套种。

4、农业生产状况

项目区内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具有主要的沟渠、田间道路,土地肥沃,粮食产量较低。但项目区内目前沟渠、道路、田埂分布较杂乱、布局不合理,导致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不高且占地面积较大。此外项目区内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仍比较缺乏,不能满足机械化耕作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建设以提高粮食产量。

2.2 项目建设条件

1、交通条件

项目区对外交通较方便,项目区内部虽然田间路配套较为完善,但生产路蜿延曲折,未形成路网,许多为断头路、弓字路,宽度在2~3米之间,碎石或土路面,下雨天泥泞难行,当地村民生产和生活多有不便。

2、电力条件

项目区内各村已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均配有多台变压器,电力设施完备,线路、容量均能满足项目区生产生活用电,也能满足项目区建设的用电需求。

3、水利设施

项目区内沟渠排灌设施比较完善,能充分满足工程建设区内灌排的要求。但用于田间灌溉的农渠和排水的农沟相对较缺乏,灌排设施及沟渠建筑物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沟渠堵塞严重,机器设备老化,严重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增加田间灌排水利设施建设和改善原有水利设施状况,提高该区粮食生产能力。

4、群众的支持度及政策条件

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产出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农田防护林建设,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民的农业经济收益,保证项目区土地资源的稳定、高效、持续利用。

三、项目建设内容

3.1 项目建设目标

项目建设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点:一、通过土地整理改善农田水利状况,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亩均产量。二、通过项目建设增加耕地面积,进而增加粮食总产量。拟在项目规划中对布局较乱、利用率较低的沟渠道路进行合理的归并,减少沟渠的占地面积;为方便农业机械作业,对项目区内田块进行平整,扩大田块面积,减少田埂占地;对废弃坑塘进行填埋,增加耕地面积。三、通过项目建设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状况。对项目区内各项基础设设进行完善或补充,解决当地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3.2 项目建设内容

采取有效的技术、工程、经济和行政措施,按照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对项目区内农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在田块的建设方面,合理开展土地平整工作,对工程建设范围内灌溉不

便或零散的田块进行平整和归并,部分地区可采取土壤改良或培肥措施,以提高耕地质量;在农田灌排设施建设方面,工程建设讲增加农田灌排水利设施,保证“灌得进、排得出,旱涝保收”,提高工程建设区农业抗灾能力,建设相应的水工建筑物,提高灌溉的效率,节约水资源;在田间道路建设方面,加强农田田间道和生产路的建设,提高田块的通达程度,方便农业机械的通行,乡村之间和村镇之间也应加强道路网络的建设,增强村镇之间的联系;加强农田生态防护建设,避免农田受风害等自然灾害的破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3 项目建设标准

建设标准确定主要以实现土地整理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努力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渠相连、土肥沃、水畅流、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格局,建成一批设施配套、能排能灌、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农田,在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同时,应注意与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田块整理标准。田块实现集中连片,建立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田块类型,田块规整;整理后田块内部高差应满足机械耕作和灌排的要求,格田内部高差应保持了±5cm以内,田块之间高差应保持在20~30cm之间;整理后水田的坡度小于3度,旱地的坡度小于4度;田块长度在400-700m之间,田块宽度200-300m之间,便于经营管理,适应规模化、机械化农业生产的要求。

2、农田水利工程标准。建成水源与干、支、斗、农渠相衔接的标准化渠系网络,建成承泄区与田间毛沟之间便捷的排水系统,实现农田用水灌得进、排得出。农田的灌溉保证率达到85%,水田区10年1遇3日暴雨5日排完,旱作区10年1遇1日暴雨2日排完。渠道水利用系数水田区达到0.85以上,旱作区达到0.70以上。地下水控制在离地面0.8米以上的除渍标准,灌排建筑物的防洪标准达到20年1遇,治涝标准达到10年1遇。

3、道路建设标准。形成合理有效的路网结构,实现田间道路的循环通行,避免断头路,田间道路面宽3.5-5米,生产路路面宽2.0 -2.5米,田块到田间道路的距离不超过500米,并有适当的下田坡道,满足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要求。

4、生态工程标准。有效防止工程建设区的各种自然灾害,改善区域内的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因素,营造良好的农业景观。

5、土壤改良标准。改善耕作中的限制因素,提高耕地质量,确保耕地熟土层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不低于2.5%和2%。

四、效益分析

4.1社会效益分析

1、改善当地农民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奔小康步伐

项目通过归并田块、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等措施。形成田成方、渠成网、林成行、路成框的田园化格局,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特别是路网改造,便于机械化作业、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2、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项目通过改善村庄居民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及其他基础设施条件,使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项目完工后,为农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转变传统农业观念,引进和采用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4.2生态效益分析

1、实施项目是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田整理,水利建设、道路建设、防护林建设。

2、平整耕地,完善排灌渠道,充分利用水资源,实现田间道格网化,农田规范提高化,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3、项目确定建立路渠防护林,开展植树种草,该项目实施后,将扩大项目区的农田防护林网,提高林木覆盖率, 可以达到防风固土,美化了农村环境。

4.3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完工后,区内农业生产条件,粮食单产及总产量、耕地面积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也大幅增加,将显示出明显的经济效益。

五、项目实施计划

5.1 项目实施的原则

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规划是工程开展的指导,制定科学的规划是实现预期目标的保证,规划的编制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根据客观条件,编制具有可操作性规划。

2、突出特色,综合建设。以提高粮食产量为核心,综合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提高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改善农村面貌,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确保农民生产、生活的方便

3、坚持示范引路,分步实施。遵循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

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扎实有效。

4、依靠群众,政府主导。充分尊重群众意见,调动群众积极性,以群众为主体,开展民主协商,发挥好政府规划、指导职能。

5、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严格标准,又要切实可行。

6、坚持保护生态,协调发展的原则。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要统筹兼顾农田、村庄、道路等工程的协调建设。

7、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要把落实政策和深化改革贯穿于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创新投入保障机制、工作协调机制、科学决策机制、监督评价机制,为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5.2 项目实施的目标计划

通过项目的实施,应完成项目建设范围内不规则田块的平整、归并,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耕地的旱涝保收,增强其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田间道路、农村道路的建设,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土地整理项目拟在2012年实施完毕。

六、项目组织机构

6.1 领导机构

江夏区政府拟专门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国土的副区长为组长,区国土资源局、区发改委、财政局、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环保局等部门分管领导及法泗镇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为了切实做好项目的协调工作,镇、村也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

6.2 项目管理机构

项目领导小组拟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由国土资源局局长任主任,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和法泗镇负责人任副主任。

6.3 项目实施机构

项目将由区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组织实施。下设综合部、工程部、计财部,具体工作人员从国土资源局、土地开发整理中心、项目区国土资源所内抽调,办公地点设在区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6.4 技术指导机构

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拟将从区国土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环保局、整理中心等单位抽调技术人员组成项目技术组,具体负责各项工程技术指导工作。

6.5 项目法人责任制实施方案

一、项目将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为项目法人单位牵头组织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等相关部门和法泗镇各司其责,相互配合,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项目法人负责对项目进行策划,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方案和月进度工程建设计划,制定项目实施的有关制度。

三、项目法人对项目建设实施的全过程负责,严格按照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实施,负责项目工程招投标,对工程进度和质量进行把关验收。

四、项目法人负责项目资金的管理,承担投资风险。负责制定工程预算、资金使用计划,严格按照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支付工程款。

五、项目资金实行集体研究,项目法人“一支笔”审批的管理办法,不得乱支或挪作他用,并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

七、结论

该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资料,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和群众意见,进行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效益分析,由专班人员,本着科学、严谨、务实的态度,反复进行论证编写。通过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将项目区建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旱能灌、渍能排、土肥沃、农业机械化”的高产农田,同时,江夏区新增粮食工程的其他项目的实施,将使项目区内耕地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粮食增产量将会达到预期的目标1.8万吨。


相关内容

  • 2010无公害鸡蛋加工流通项目可研
  • 扶持方式:财政补助 项目类别:畜产品加工流通 项目代码: 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 无公害鸡蛋加工流通基础设施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单位:银川昊惠畜禽农民专业合作社 项目建设地点:宁夏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 可研报告编制时间:二〇一〇年三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 ...

  • 关于发展省绿色食品的调研报告
  •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绿色食品的发展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产品质量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发展绿色食品应从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入手,以开发无污染食品为突破口,对其产前环节的环境监测和原料检测.产中环节具体生产.加工操作规程的落实以及产后环节的产品质 ...

  • 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
  • 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 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 张海波1,周敏1 (1.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研究目的:利用偏移份额模型研究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探讨其变化的内在动因,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偏移份额分析法.研究结果:首先,各个城 ...

  • 武汉市教育概况
  • 2013年武汉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基本情况表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9日 来源: 阅读次数:308 注:1.研究生教育机构数指科研机构数,研究生教育人数包括科研机构和普通高校培养的研究生. 2.初中教职工数含在普通高中内,一贯制学校教职工数就高统计,专任教师数分学段统计,下同. 武汉市教 ...

  • 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
  • (2015年1月9日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2015年4月1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湖泊的保护,防止填占.污染湖泊,维护生态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 ...

  • 江夏区教育系统安全稳定综治工作自查报告
  • 强化细节管理 确保校园安全 --江夏区教育系统安全稳定综治工作总结 今年,在江夏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关于校园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加大财力投入,严格日常管理,强化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的综治安全工作,保障了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平稳有序,为广大师生营造了安全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 ...

  • XX村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施方案
  • XX 乡XX 村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施方案 实施农户万元增收计划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要求,是实现广大群众迫切愿望和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拓展农户增收渠道,全面推动我村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实施,努力促进我乡农民增收,完成农户万元增收目标,结合我乡产业 ...

  • 2016年镇江两会召开时间最新消息
  • 2016年镇江两会召开时间尚未公布,下面小编分享2015年两会的主要工作内容供大家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奋进.着力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较好完成了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 ...

  • 湖北等地转基因水稻形成规模种植 农民自己拒吃
  • 2010年04月01日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2010012期封面 大米也转基因了吗? 一场没有硝烟的变革正在13亿中国人的餐桌之上进行. 2009年8月17日,农业部批准了两种水稻.一种玉米的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虽然颁布安全证书并不等于商业化,但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却实质上在湖北等地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