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娜的邀请]读后感

《莉娜的邀请》读后感

另一个讨论的主题则是永恒的,就是关于死亡和我们的存在。本在21章进入了“生死大事”的门里。只有活着的我们,才会为死后的无知无觉的存在苦恼。但是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也是不存在的,却并不能引起我们的任何烦恼。但是,永生就不再意味着空虚吗?恐怕未必是如此,当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必畏惧死亡的时候,我们也就失去了生的意义。因此死亡使得生命变得有意义,“因为任何一个物种,如果他们没有强有力的直觉去憎恶死亡,逃避死亡,如果他们缺乏这个重要的直觉,他们会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繁衍生息

吗?”这是我从小就认识到的,也许,比书中的实验者本要小一些,看到书中描写关于死亡的思考,我有一种深切的共鸣。一切感觉都和人是相关的,但是对于这个宇宙而言,人又是多么偶然和渺小,因此这造成一种巨大的矛盾,卑微和伟大,同时存在于人的心灵当中,也成为哲学痛苦无解的根源,如果简单一些,我们就会轻松地将这个归结于上帝,这样我们就免去了思考的艰难。 人类是一个趋利避害的动物,因此上当思考带来痛苦的时候,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暗想:像一个普通的人那样生活,实际上可能更加幸福吧?我记得不久前我曾经说过,人们学习知识是为了获得幸福。如果这种知识是哲学的话,看来这个结论就是错误的,因为有的时候,就算是经过审视的人生,也不见得就是幸福的,当然,苏格拉底也曾经说过:清晰地思考比获得答案更为重要。可是,我们也知道,幸福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具体的,幸福可以是山珍海味,也可以是粗茶淡饭,幸福这个概念,必须要转化成现实物,才可以体现出幸福感。因此,每个人的幸福寄托物,其实是不相同的,而幸福感却可以是相等或者类似的,都不能超脱人的感受的极限。否则,那就不算是人了。但是,当你期望的这一件东西或者目标达到时,幸福感就会渐渐消失。

第39章开始转向怀疑自己的讨论,记得在思维训练课上,我设置的一个训练就是对自我的分析,虽然这种分析迅速导向了设计,但是意图还是希望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因为我们关注外界或者本能地反映外界,而很少去研究我们为什么这样反映外界,我们很少关注自己的本质。但是怀疑自己,在书中的命题则是自己到底是不是“自己”,因为昨天的我,不时今天的

我,这样的问题的确是形而上的,因为这涉及到记忆的问题,对于我而言,我的记忆里相当差,很多做过的事情很快就遗忘了,这是否就意味着,在我的记忆中,我“自己”是不完整的碎片?就象在每一个家庭的相册中,我们仅仅留下的是貌似幸福的笑容,而将痛苦的哭泣隐藏了。我们之所以能够认定我是“自己”,多少还是因为心理连续性的存在,性格和本质的潜移默化的存在。即使是“觉今是而昨非”,也还是同一个我。

第50章开始讨论对与错的问题,的确在这个方面其实没有一个真正绝对的标准,一切正确与错误其实都是相对的。在书中也援引了著名的杀一人而拯救更多人到底是不是对的例子。这个问题也牵涉到道德伦理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标准就更加无法确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道德和伦理总是在变化着,既存在横向的变化,也存在纵向的变化。所以在第61章,仍然面临的问题是:道德是事实还是虚构?可是我们知道:道德是人类的发明,用来让社会进行运作,道德,也是让我们做让他人喜欢的事情。而从生物学的角度讲,“自己的利益又是促成道德行为的真正动力”。但是由于人类的构成太复杂,国家、民族。阶层、家族种种,造成道德律的不同,而让我们忽略我们应该产生同情的对象。道德圈的扩大,随着世界越来越趋于一致而拓展。

直到第67章开始了进入“生而自由”的大门,可是这个命题是最虚伪的,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一个人,从来没有真正地自由过,因为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受着现实世界、遗传基因等各种因素的约束,我们潜意识地尊从着物理世界的因果律。性格即命运,也间接地说明了自由的局限性。最精彩的一段来自于

第68章的第一段:莫非其实他便如这水,被拘在一条浅浅的溪流里,等待着自然规律的一声令下,他便要蒸发成风暴中的一缕云彩?

这种宿命论的思想让我想起了尼采关于自由意志的论述。而尼采在第70章出现了:“莉娜和尼采在打羽毛球。尼采极度好胜。“我又赢了一局。”他得意洋洋。”这本书出于一个女作家的笔下,因此就有浅显平淡的调侃,例如,“维特根斯坦发出狗吠般的笑声”。书的最后,所有的哲学问题在本的身上实际上变成了一种本能的爱,这种对莉娜的爱让他决定:哲学使生活变得美好了。所有的哲学问题其实在具体的生活中是无关紧要的,只有爱,这一种最崇

《莉娜的邀请》读后感

另一个讨论的主题则是永恒的,就是关于死亡和我们的存在。本在21章进入了“生死大事”的门里。只有活着的我们,才会为死后的无知无觉的存在苦恼。但是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也是不存在的,却并不能引起我们的任何烦恼。但是,永生就不再意味着空虚吗?恐怕未必是如此,当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必畏惧死亡的时候,我们也就失去了生的意义。因此死亡使得生命变得有意义,“因为任何一个物种,如果他们没有强有力的直觉去憎恶死亡,逃避死亡,如果他们缺乏这个重要的直觉,他们会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繁衍生息

吗?”这是我从小就认识到的,也许,比书中的实验者本要小一些,看到书中描写关于死亡的思考,我有一种深切的共鸣。一切感觉都和人是相关的,但是对于这个宇宙而言,人又是多么偶然和渺小,因此这造成一种巨大的矛盾,卑微和伟大,同时存在于人的心灵当中,也成为哲学痛苦无解的根源,如果简单一些,我们就会轻松地将这个归结于上帝,这样我们就免去了思考的艰难。 人类是一个趋利避害的动物,因此上当思考带来痛苦的时候,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暗想:像一个普通的人那样生活,实际上可能更加幸福吧?我记得不久前我曾经说过,人们学习知识是为了获得幸福。如果这种知识是哲学的话,看来这个结论就是错误的,因为有的时候,就算是经过审视的人生,也不见得就是幸福的,当然,苏格拉底也曾经说过:清晰地思考比获得答案更为重要。可是,我们也知道,幸福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具体的,幸福可以是山珍海味,也可以是粗茶淡饭,幸福这个概念,必须要转化成现实物,才可以体现出幸福感。因此,每个人的幸福寄托物,其实是不相同的,而幸福感却可以是相等或者类似的,都不能超脱人的感受的极限。否则,那就不算是人了。但是,当你期望的这一件东西或者目标达到时,幸福感就会渐渐消失。

第39章开始转向怀疑自己的讨论,记得在思维训练课上,我设置的一个训练就是对自我的分析,虽然这种分析迅速导向了设计,但是意图还是希望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因为我们关注外界或者本能地反映外界,而很少去研究我们为什么这样反映外界,我们很少关注自己的本质。但是怀疑自己,在书中的命题则是自己到底是不是“自己”,因为昨天的我,不时今天的

我,这样的问题的确是形而上的,因为这涉及到记忆的问题,对于我而言,我的记忆里相当差,很多做过的事情很快就遗忘了,这是否就意味着,在我的记忆中,我“自己”是不完整的碎片?就象在每一个家庭的相册中,我们仅仅留下的是貌似幸福的笑容,而将痛苦的哭泣隐藏了。我们之所以能够认定我是“自己”,多少还是因为心理连续性的存在,性格和本质的潜移默化的存在。即使是“觉今是而昨非”,也还是同一个我。

第50章开始讨论对与错的问题,的确在这个方面其实没有一个真正绝对的标准,一切正确与错误其实都是相对的。在书中也援引了著名的杀一人而拯救更多人到底是不是对的例子。这个问题也牵涉到道德伦理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标准就更加无法确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道德和伦理总是在变化着,既存在横向的变化,也存在纵向的变化。所以在第61章,仍然面临的问题是:道德是事实还是虚构?可是我们知道:道德是人类的发明,用来让社会进行运作,道德,也是让我们做让他人喜欢的事情。而从生物学的角度讲,“自己的利益又是促成道德行为的真正动力”。但是由于人类的构成太复杂,国家、民族。阶层、家族种种,造成道德律的不同,而让我们忽略我们应该产生同情的对象。道德圈的扩大,随着世界越来越趋于一致而拓展。

直到第67章开始了进入“生而自由”的大门,可是这个命题是最虚伪的,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一个人,从来没有真正地自由过,因为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受着现实世界、遗传基因等各种因素的约束,我们潜意识地尊从着物理世界的因果律。性格即命运,也间接地说明了自由的局限性。最精彩的一段来自于

第68章的第一段:莫非其实他便如这水,被拘在一条浅浅的溪流里,等待着自然规律的一声令下,他便要蒸发成风暴中的一缕云彩?

这种宿命论的思想让我想起了尼采关于自由意志的论述。而尼采在第70章出现了:“莉娜和尼采在打羽毛球。尼采极度好胜。“我又赢了一局。”他得意洋洋。”这本书出于一个女作家的笔下,因此就有浅显平淡的调侃,例如,“维特根斯坦发出狗吠般的笑声”。书的最后,所有的哲学问题在本的身上实际上变成了一种本能的爱,这种对莉娜的爱让他决定:哲学使生活变得美好了。所有的哲学问题其实在具体的生活中是无关紧要的,只有爱,这一种最崇


相关内容

  • [来来往往]读后感
  • 浅析"抱残守缺"式女性的婚姻悲剧及其当下意义 --以<来来往往>中段莉娜为例 中篇小说<来来往往>是池莉的代表作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主人公康伟业从青少年至中年的若干段情感经历以及康伟业从青年到中年的人生历程.康伟业所生活的年代包括了文革.又恰逢中国社会由原本 ...

  • 经管类[勇敢抉择]读后感
  • 读书笔记之<勇敢抉择> --0113015章沈平 作为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我对商业名人比较感兴趣.在众多商业名人传记中,我最后选择了惠普第一位女首席执行官--卡莉·菲奥莉娜的自传<勇敢抉择>. "你的天分是上帝给你的恩赐,你的成就是你对上帝的回报."这句卡莉 ...

  • 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
  • <因邱比特的吻而复活的普塞克> 安东尼奥·卡诺瓦 (Antonio Canova)(1757年11月1日-1822年10月13日)是意大利新古典主义时期欧洲艺术界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他的作品标志着雕塑从戏剧化的巴洛克时期进入到以复兴古典风格为追求的新古典主义时期. <波莉娜·博尔盖 ...

  • 最敬佩的人
  • 我最敬佩的人 班级:11级人力资源管理一班 姓名:迟宇晴 学号:1104430106 人物简介 惠普前CEO 卡莉·菲奥莉娜 1954年9月出生,父亲是律师,母亲是艺术家.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原来是修读中世纪历史和哲学,1980年进入AT&T之前在马里兰大学获得MBA 学位.后开始由从事秘书工 ...

  • 小学2011年度巾帼文明岗工作总结
  • 2011学年,我校女教职工紧紧围绕“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努力建设学生有特长、学科有特色、教育有品牌的学校”办学目标,以“展师德风采,创优秀群体,树教育新风”为巾帼文明岗活动宗旨,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校 ...

  • 飞在天空的鲸鱼
  • 蔚蓝的海面上,"哗"地喷出一股水柱,直冲云霄. 海水分开,露出鲸鱼里斯的脊背. "里斯,换好气怎么不下潜?"鲸鱼莉娜催促道,"被人类发现可就不好了." "我在仰望苍穹,"里斯出神地说,"你看,天是那么的蓝,像大 ...

  • 真情箴言2013年31期
  • 一美元的约定 张军霞 吉姆在一个风景区工作,每天去上班时,邻居老杰克都会递来一张5美元的钞票,请他从景区的咖啡店买一包4美元的咖啡,这习惯已保持了好几年.当然,作为回报,老杰克总是将吉姆家的草坪修剪得整整齐齐. 时间久了,卖咖啡的女主人,对吉姆就熟悉了,总会准备好咖啡和一美元零钞.有时,吉姆也会好奇 ...

  • 作文:我的第一篇童话
  • 小女孩 童话 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妇,塞莉娅和比利洛.他们生活在遥远的海边,幸福快乐的生活着.可是他们生活了很久都没有孩子.于是,塞莉娅每天步行去遥远的海边祈福. 直到有一天,塞莉娅在回来的路上迷路了,慢慢的,天已经黑了.比利洛见妻子还没有回来,着急的在门口等候着,他还不知道,塞莉娅正在漆黑的树林中独 ...

  • 三胞胎同战奥运马拉松创历史 目标一起创PB回家
  • 爱沙尼亚三胞胎同战奥运女子马拉松 有道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体育场上,夫妻档.兄弟档.姐妹档.兄弟档甚至双胞胎都不算少见.不过,据路透社报道,在里约奥运会上或许会首度出现三胞胎同场竞技的情况--她们就是马拉松赛场上的爱沙尼亚三胞胎姐妹花莱拉.莉娜和莉莉. 其实,中国田迷 ...